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风继续吹

[书话] 读书随笔

 火... [复制链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6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

冯衍一生不顺。

{娶北地任氏女为妻,悍忌,不得畜媵妾,儿女常自操井臼,老竟逐之,遂陷壈于时。}

冯衍晚年时,因为“悍忌”,把老妻休了。晚年休妻,据说被时人所不齿。

之前,刘秀怪冯衍投降的晚了,独独不封赏他。

{衍曰:“记有之,人有挑其邻人之妻者,挑其长者,长者詈之,挑其少者,少者报之,后其夫死而取其长者。或谓之曰:‘夫非骂尔者邪?’曰:‘在人欲其报我,在我欲其骂人也。’}

冯衍举了个例子,大意是有人挑逗邻居的妻妾,年长的骂他,年少的回应他,后来邻居死了,此人却娶了以前骂他的。有人奇怪为什么娶当时骂你拒绝你的?他说,是别人妻时,希望能回应我,但是我的妻时,当然愿意是当初拒绝我的。

冯衍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其实刘秀应该封赏我的,虽然我投降晚了,那也是因为我对旧主忠心,那些很容易投降你的,搞不好也很容易背叛你。

引的这两段,一段是休妻,一段是邻人之妻举例。都可见古代对女人的不尊重。

不满意了就休妻,有时候理由都不用很充分。

{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杀。永少有志操,习欧阳《尚书》。事后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

鲍永休妻,是因为妻在母跟前骂狗!

现在不是古代了,而不尊重女人的现象依然还有。

郅恽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我对有个性的人,甚至于古怪的人,比较感兴趣。

或许是因为我一直被好多人看作是一个性格古怪的人。

{恽耻以军功取位,遂辞归乡里。县令卑身崇礼,请以为门下掾。恽友人董子张者,父先为乡人所害。及子张病,将终,恽往候之。子张垂殁,视恽,歔欷不能言。恽曰:“吾知子不悲天命,而痛仇不复也。子在,吾忧而不手;子亡,吾手而不忧也。”子张但目击而已。恽即起,将客遮仇人,取其头以示子张。子张见而气绝。恽因而诣县,以状自首。令应之迟,恽曰:“为友报仇,吏之私也。奉法不阿,君之义也。亏君以生,非臣节也。”趋出就狱。令跣而追恽,不及,遂自至狱,令拔刃自向以要恽曰:“子不从我出,敢以死明心。”恽得此乃出,因病去。}

郅恽的朋友董子张,父亲被人所害。子张生病,临终前,郅恽来看他说,你活着时,我不能帮你报仇,怕连累你,你死了,我就不用担心了,可以动手帮你报仇了。于是郅恽把子张的仇人杀了,头提到子张面前,子张死而瞑目。

后续。郅恽去县里自首,县令一直欣赏他,想放他一马。郅恽说报仇是私,奉法是公,你对我这么好,我不能连累你。就要自己去蹲监狱。县令鞋都没来得及穿就追上去,追到监狱,县令拔出刀说,你不走,我就死在你面前。郅恽才走了。

县令也是个有个性的人。

苏轼的诗读了几十首,这些诗都是写于1059年到1061年之间。

大都是年轻的苏轼中进士后,丁忧回京,一路上写的诗。

这些早期的诗,真的很一般。

但就这些早期的诗,都有一些人会吹捧,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古人,比如纪昀。

当然了,我的文学水平肯定是不如纪昀他们,所以可能是我看不出好在哪里。

在读这些诗的过程里,我心里是有不甘的,总想着这样的大文豪,即使太年轻,也应该能写出几首比较拿得出手的诗,因为杜甫在差不多这个年纪时已经写出了《望岳》,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直到今天早上,读到下面这首诗,才松了一口气。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这首诗写于1061年,当时,苏轼被任凤翔判官,离京上任,苏辙送他到郑州,告别后,苏轼写了这首诗。

就我读书的感觉,读到这首诗,明显感觉跟前面的那些诗不一样,好的多。

尤其是这四句: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真情!真好!

算了,我不会解读诗词,只会说好,说不清好在何处。

总之,这首诗,我认为是苏轼诗作的转折,这之前,诗作平平无奇,这之后是另一个层次。

我想,诗和人生或许是对应的,诗是转折,人生也是转折,去凤翔任职,这也相当于苏轼初入社会。

1061年的苏轼,年龄和我们大学毕业初入社会也差不多。(1037年生,1061年周岁大概24)

从京城到郑州,一路走到渑池,想起来1056年,和弟弟进京赶考时,路过此处,有些回忆,于是写了这首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应该是比较有名的。

我大概在21岁去开封和郑州玩过几天。

渑池今天属于三门峡市,大概在22岁左右,我去三门峡同学家里住过几天。

可惜的是,我没有哪怕苏轼十分之一的才华,留下的只有回忆,没有诗文。

没关系,我将继续在苏轼的诗中,随他一起,去行走,去感受。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一

好几年了,忘了从哪年起,每年的高考结束后,我都要做一下语文试卷。

也只有语文试卷能做了,其他的完全忘光。

今年,照例也做了,做的江苏卷,对了下答案,感觉还不错。

随便说两句。

文言文阅读,选的是邹迪光的《临川汤先生传》,写的是汤显祖。

我是汤显祖的粉丝,真是大才子,我唯二两本读到口齿留香的书,一本是《红楼梦》,一本就是《牡丹亭》。

奈何自己也许是个假粉,因为汤显祖的作品,我也就读过《牡丹亭》而已。

家里有一套六册《汤显祖集》,至今仍在沉睡。

试卷中的邹迪光的《临川汤先生传》,在《汤显祖集》附录中有收录。

说到《牡丹亭》,有人就会提《西厢记》。但仅就文笔而言,我认为,《西厢记》远远及不上《牡丹亭》。

高考卷中有提到《西厢记》,有一个题目是问男女主人公是谁,我写的答案是:张生和崔莺莺。正确答案是:张珙和崔莺莺。

原来张生叫张珙!

虽然看过书,但一直就记着是张生,根本完全不记得张生叫什么。

高考全国卷没做,但也大概浏览了一下,全国II卷中的现代文阅读第一篇选的是叶嘉莹先生论杜甫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去年我也是刚好读过,而且印象深刻。

回到江苏卷。

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选的是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这首诗以前没读过,读了以后,诗中提到报仇,才想起原来精卫填海的故事,原来还是个复仇的故事。

每每提到精卫填海的故事,重点大都不是在复仇这个点上。

说到复仇,前面《后汉书》,也提到过几次复仇。

小说也好,影视也好,现实也好,我是希望看到那种手起刀落,大仇得报的剧情的。

但我这种想法,貌似并不正能量。正能量是冤冤相报何时了,是宽恕,是原谅,是一笑泯恩仇……

所以,我期望看到的手起刀落,并不多见。

《后汉书》中苏不韦,也是一个复仇的故事。

这个人物的故事,有趣的点不少,比如其复仇过程的曲折,以及后续的冤冤相报,还有郭林宗对苏不韦和伍子胥的对比评论。然而我犯懒病了,就不再翻译和解读了,全文复制过来吧。

{不韦字公先。父谦,初为郡督邮。时魏郡李皓为美阳令,与中常侍具瑗交通,贪暴为民患,前后监司畏其埶援,莫敢悫问。及谦至,部案得其臧,论输左校。谦累迁至金城太守,去郡归乡里。汉法,免罢守令,自非诏征,不得妄到京师。而谦后私至洛阳,时皓为司隶校尉,收谦诘掠,死狱中,皓又因刑其尸,以报昔怨。

  不韦时年十八,征诣公车,会谦见杀,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仰天叹曰:“伍子胥独何人也!”乃藏母于武都山中,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邀皓于诸陵间,不克。会皓迁大司农,时右校刍廥在寺北垣下,不韦与亲从兄弟潜入廥中,夜则凿地,昼则逃伏。如此经月,遂得傍达皓之寝室,出其床下。值皓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留书而去。皓大惊惧,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一夕九徙,虽家人莫知其处。每出,辄剑戟随身,壮士自卫。不韦知皓有备,乃日夜飞驰,径到魏郡,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又标之于市曰“李君迁父头”。皓匿不敢言,而自上退位,归乡里,私掩塞冢椁。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愤恚感伤,发病欧血死。

  不韦后遇赦还家,乃始改葬,行丧。士大夫多讥其发掘冢墓,归罪枯骨,不合古义,唯任城何休方之伍员。太原郭林宗闻而论之曰:“子胥虽云逃命,而见用强吴,凭阖庐之威,因轻悍之众,雪怨旧郢,曾不终朝,而但鞭墓戮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强仇豪援,据位九卿,城阙天阻,宫府幽绝,埃尘所不能过,雾露所不能沾。不韦毁身燋虑,出于百死,冒触严禁,陷族祸门,虽不获逞,为报己深。况复分骸断首,以毒生者,毒,苦也。使皓怀忿结,不得其命,犹假手神灵以毙之也。力唯匹夫,功隆千乘,比之于员,不以优乎?”议者于是贵之。

  后太傅陈蕃辟,不应,为郡五官掾。初,弘农张奂睦于苏氏,而武威段颎与皓素善,后奂颎有隙。及颎为司隶,以礼辟不韦,不韦惧之,称病不诣。颎既积愤于奂,因发怒,乃追咎不韦前报皓事,以为皓表治谦事,被报见诛,君命天也,而不韦仇之。又令长安男子告不韦多将宾客夺舅财物,遂使从事张贤等就家杀之。乃先以鸩与贤父曰:“若贤不得不韦,便可饮此。”贤到扶风,郡守使不韦奉谒迎贤,即时收执,并其一门六十余人尽诛灭之,诸苏以是衰破。及段颎为阳球所诛,天下以为苏氏之报焉。
}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1403

回帖

3071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71
声望
2299 声
银两
12217 两
回帖
1403
精华
9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12-2-20
最后登录
2024-11-11
发表于 2019-6-10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宽恕原谅什么的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是欣赏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痛快~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继续吹 于 2019-6-12 10:59 编辑

五二

苏轼职场第一站,去的是凤翔。

现在仍有凤翔县,属于陕西省宝鸡市。

我没去过凤翔,但终归还可以扯一点儿联系。

我的挚友,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宝鸡叉车厂。

前几天状态不好,没有再读苏轼诗,昨天拿出来再读,读了三篇。

我的判断没错,果然,由京城去凤翔上任,是苏轼诗的转折点,此前平庸,此后水平进了一大步。

昨天读的三首是他到了凤翔后,写的《凤翔八观》的前三首:《石鼓歌》《诅楚文》《王维吴道子画》。

其中《诅楚文》,平平无奇,没什么可说的。

《石鼓歌》算是一篇好诗,后人常常将其与韩愈的同名作《石鼓歌》相比较,有人认为韩诗好,也有人认为苏诗好,也有人认为不相上下。不过还是认为韩诗好的人多。

我读下来的感觉,也是觉得韩诗更胜,毕竟苏轼写《石鼓歌》时尚年轻,诗文刚开始有起色。

能与韩诗相较,已经说明水平已是颇高了。

石鼓是先秦时物品,在唐朝出土,是当时的出土文物,韩愈看到带来的石鼓上拓下来的文字,觉得是个极有价值的文物,于是上书请求运到京城保护起来。结果没人重视,于是作诗以抒怀。

韩愈看到的是拓文,而苏轼看到的是实物,感受应该是不同的。

苏轼看着石鼓,发感概: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这个“闲”字,在苏轼的诗文中算是挺常见的,这里的闲是物闲,后来的闲,大都是人闲。初入社会,当时心中应有许多抱负,人还不能闲。

石鼓现在是国宝,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回到开头提到的我在宝鸡工作过的挚友,前几天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各自忙于工作家庭孩子,好久没联系了,很是想念。

恰好,前几天做高考卷时,江苏卷的现代文阅读,有一篇选的是沈尹默的《书家和善书者》,讲的是书法。

而我与此挚友的认识,也是与书法有点关系。

刚上大学时,我们不是一个宿舍,有一次上课,我们坐在一起,算是初识。结果,辩论了两节课的“书法”。

我主张,书法,可以不要“法”。而他认为,书法,一定要有“法”。(之前在本论坛舞版,有写过,不再多说。)

总之,许多年后,我才明白,其实我是错的。

高考的这篇《书家和善书者》,就说了书法是否要守法的问题。

文章作者沈尹默,是方家,他论述书法,自然远非我和朋友这种幼稚的辩论所能比。

书法,当然要守法。但是,也有例外, 沈尹默就举了苏轼的例子:

{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我们要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这为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来越少了。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

所以,如果你非天才,还是该乖乖地守法。

苏轼是天才,所以他二十几岁就能写出《王维吴道子画》这样的诗,这是《凤翔八观》的第三首,是一首佳作。

其实,沈尹默的《书家和善书者》,跟苏轼的《王维吴道子画》,意思是相通的。

苏轼在凤翔的寺庙里,看到了王维的画,也看到了吴道子的画,比较了二者,并作诗。

两人的画,都很好,苏轼在诗中有精彩的描写。

最后要有结论: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苏轼觉得,吴道子的画虽妙绝,但不过是技艺超群。而王维的画,已经超出技艺之外,已摆脱樊笼,超然象外。

两个人都好,但苏轼在王维的画前——敛衽无间言——只能无言了。

无言是最高的评价。

二十几岁的苏轼就有如此的艺术欣赏水平,以及理论深度,的确是很有天赋。

苏轼这样的人,王维这样的人,可以不守法。

不守法,当然也并不是一通乱搞,就像诗中苏轼评王维画: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王维画的枝叶纷乱交叉摇动,但却都是有迹可寻,都有源头。

这里的源,我理解的,不是法,而是自然。

最高级的艺术是合自然,并非是法自然。

”合自然“是我临时想的说法,我并没有多高的欣赏艺术的能力,瞎说一通,仅限于自己的读书随笔,让方家见笑了。

王维吴道子画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1403

回帖

3071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71
声望
2299 声
银两
12217 两
回帖
1403
精华
9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12-2-20
最后登录
2024-11-11
发表于 2019-6-12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诗的好坏总还是有读诗人的个人好恶在内,所谓可以群可以怨跟个人心情经历有共感就认为好,因为说出了自己想说却道不出的话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濮阳羽灵 发表于 2019-6-12 12:59
其实诗的好坏总还是有读诗人的个人好恶在内,所谓可以群可以怨跟个人心情经历有共感就认为好,因为说出了自 ...

羽灵老师多指教。
药师姐说你登陆的太少,考虑让我设置积分可见。哈。

我对诗的感悟能力其实很差,全靠大量的阅读来累积,一首诗通常要反复看好多遍,查一些资料,才能慢慢品出点味儿来。跟我一个朋友是明显的对比,她几乎不读书,但即使初次读到一首诗,马上就能感悟出好坏,而且很准,感觉不用思考,直觉一样,这也许就是天赋。

前些年读到李颀的《古意》,倒是第一次读就感觉特别特别好,非常非常喜欢,但真的说不好在哪里。

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1403

回帖

3071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71
声望
2299 声
银两
12217 两
回帖
1403
精华
9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12-2-20
最后登录
2024-11-11
发表于 2019-6-12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理她(ಡωಡ)hiahiahia
是因为画面感强烈还是前后对比强烈?典型的豪迈与柔肠哈哈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15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三

第五,是个复姓,很有意思的一个姓,源自齐国田氏。

第五伦为官为人清正无私。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有人问他,是不是真的没有私心。第五伦的回答很好。人怎么能没有私心呢?

我一直就不太喜欢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说法,不太喜欢电视上网络上宣传的那些舍小家为大家之类的。或许宣传的那些人和事迹会感动好多人,但是感动不了我。

当然,感动是不感动,但佩服却还是佩的。

第五伦在做会稽太守时,当地装神弄鬼的事很多。

{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其自食牛肉而不以荐祠者,发病且死先为牛鸣,前后郡将莫敢禁。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依托鬼神诈怖愚民,皆案论之。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民初颇恐惧,或祝诅妄言,伦案之愈急,后遂断绝,百姓以安。}

人们经常要杀牛祭神,而牛在古代不仅是财产还是重要的生产工具,牛都杀了,饭都要没得吃了。

其自食牛肉而不以荐祠者,发病且死先为牛鸣”,这句话翻译是会翻译,但是想了好久也想不明白是想说明什么。

为了杜绝这种事,第五伦严禁杀牛,犯禁者罚。

这种装神弄鬼的事,还真不太好处理,有时老百姓还真信这些,你让他不杀牛,他不见得觉得你是为他好。所以“民初颇恐惧,或祝诅妄言”,后来,才慢慢好了。

宋均也遇到类似的事。

{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以为公妪,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

要祭山神,那些巫师巫婆就说,要给山神娶亲,要从老百姓家里选人,而每年都要换人,当地官员也不敢管。

宋均的处理方法是,要给山神娶亲,没问题,但是以后要娶你们巫师巫婆家的子女。

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宋均的处理方式比第五伦聪明和有效,因为事情的关键还是在巫师巫婆身上,不管是杀牛祭神,还是给山神娶亲,都是巫师巫婆们订的规矩。老百姓信他们,怕不按照他们说的做会有不好的事发生。

搞定他们,搞定定规矩的人,事情自然就解决了。

第五伦的后代第五种,是个人才,关于他的记载,也是很有意思,懒病再一次犯了,不再翻译和解读,复制原文:(事实上,通常读原文的感受要比翻译解读好的多)

{种字兴先,少厉志义,为吏,冠名州郡。永寿中,以司徒掾清诏使冀州,廉察灾害,举奏刺史、二千石以下,所刑免甚众,弃官奔走者数十人。还,以奉使称职,拜高密侯相。是时徐兖二州盗贼群辈,高密在二州之郊,种乃大储粮稸,勤厉吏士,贼闻皆惮之,桴鼓不鸣,流民归者,岁中至数千家。以能换为卫相。

迁兖州刺史。中常侍单超兄子匡为济阴太守,负埶贪放,种欲收举,未知所使。会闻从事卫羽素抗厉,乃召羽具告之。谓曰:“闻公不畏强御,今欲相委以重事,若何?”对曰:“愿庶几于一割。”羽出,遂驰至定陶,闭门收匡宾客亲吏四十余人,六七日中,纠发其臧五六千万。种即奏匡,并以劾超。匡窘迫,遣刺客刺羽,羽觉其奸,乃收系客,具得情状。州内震栗,朝廷嗟叹之。

是时太山贼叔孙无忌等暴横一境,州郡不能讨。羽说种曰:“中国安宁,忘战日久,而太山险阻,寇猾不制。今虽有精兵,难以赴敌,羽请往譬降之。”种敬诺。羽乃往,备说祸福,无忌即帅其党与三千余人降。单超积怀忿恨,遂以事陷种,竟坐徙朔方。超外孙董援为朔方太守,稸怒以待之。初,种为卫相,以门下掾孙斌贤,善遇之。及当徙斥,斌具闻超谋,乃谓其友人同县闾子直及高密甄子然曰:“盖盗憎其主,从来旧矣。第五使君当投裔土,而单超外属为彼郡守。夫危者易朴,可为寒心。吾今方追使君,庶免其难。若奉使君以还,将以付子。”二人曰:“子其行矣,是吾心也。”于是斌将侠客晨夜追种,及之于太原,遮险格杀送吏,因下马与种,斌自步从。一日一夜行四百余里,遂得脱归。}


上次说苏轼诗文中,“闲”字出现的很多,但是年轻时是物闲而不是人闲,因为年轻时应该是有抱负的,人不能闲。

然而,很快就打脸了,这两天读了好几首诗,还是在凤翔任上写的,出现了好几次“闲”字。

“身闲酒美谁来劝,坐看花光照水光。”

“我今官正闲,屡至因休沐。”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


这些都是“人闲”,而且都是在他年轻时,初入职场时写的。

这么年轻就流露出这样的心态,可见,年轻的苏轼在职场上并没有太大的抱负和追求。

想想之前读的杜甫,杜甫年轻时对职场还是很有抱负的。

当然,杜甫最后在职场上也并不成功。

也许苏轼不是没有年轻人初入职场应该有的冲劲,而是他过早地认清了自己"闲人"的性格和本质?

几千年历史,文豪级别的人物,似乎都很难同时在官场有也大有作为。

文体两开花,并不容易。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18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四

上次提到第五种的故事,因为懒,只是把原文几段复制过来。

今天还是忍不住想说几句。

第五种这几段文字可以关注的点有好几处,但我一直觉得我读书的关注点,有极大的机率与大多数人不同。

所以,忍不住说一下关于这几段,我最关注的一点儿。

{单超积怀忿恨,遂以事陷种,竟坐徙朔方。超外孙董援为朔方太守,稸怒以待之。}

这是说,第五种得罪过单超,单超想方设法报复他,最终把第五种贬到朔方去,因为朔方太守董援是单超的外孙,去了肯定没什么好结果。

我的关注点儿来了——“稸怒以待之”——看到这几个字,我笑了。

太有画面感了!仿佛看到太守董援坐在那儿吹胡子瞪眼,积蓄着气在等着。。

我想,第五种从山东到朔方要走好久吧,这就开始"蓄怒"了?

我知道其实这并不是这段的重点,而我的关注点也是奇怪了些。但还是忍不住要说一下,史官的笔,有时挺有意思。

张敏,这个名字太大众了,好多人叫张敏,很少有人注意东汉的张敏,网上搜索也几乎没有。

{建初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肃宗贳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是时遂定其议,以为轻侮法。}

汉章帝时,有人侮辱人父的,被儿子杀死,章帝看在儿子的行为是因为父亲受辱,所以免了儿子的罪。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案子,都会以章帝时处理的来办理,并且决定因此而立法,叫《轻侮法》。

意思是,法立出来,以后就依法办事,父母被侮辱的,子女杀人,可以无罪。

张敏不同意立法。

{敏驳议曰:“夫轻侮之法,先帝一切之恩,不有成科班之律令也。夫死生之决,宜从上下,犹天之四时,有生有杀。若开相容恕,著为定法者,则是故设奸萌,生长罪隙。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春秋》之义,子不报仇,非子也。而法令不为之减者,以相杀之路不可开故也。今托义者得减,妄杀者有差,使执宪之吏得设巧诈,非所以导‘在丑不争’之义。又轻侮之比,寖以繁滋,至有四五百科,转相顾望,弥复增甚,难以垂之万载。臣闻师言:‘救文莫如质。’故高帝去烦苛之法,为三章之约。建初诏书,有改于古者,可下三公、廷尉蠲除其敝。”议寝不省。}

张敏的观点大概有三:

一、先抬出权威典籍《春秋》。《春秋》中说,子不为父亲报仇,不配做儿子。但是,春秋中也说法令不会因为儿子给父亲报仇,而规定杀人不偿命,“以相杀之路不可开故也”。

二、要定《轻侮法》,那么就要定义什么算是“轻侮”,这个不好定义,轻侮有很多种,但是既然要立法,一定要一一罗列出来,会很烦琐,也不容易明确。

三、烦琐和不容易明确,就会有很多问题,比如——“使执宪之吏得设巧诈”——执法的官吏们就更容易玩弄手段。

张敏的上疏,第一次没被采纳。后来再上疏。

{敏复上疏曰:“臣敏蒙恩,特见拔擢,愚心所不晓,迷意所不解,诚不敢苟随众议。臣伏见孔子垂经典,皋陶造法律,原其本意,皆欲禁民为非也。未晓《轻侮》之法将以何禁?必不能使不相轻侮,而更开相杀之路,执宪之吏复容其奸枉。议者或曰:‘平法当先论生。’臣愚以为天地之性,唯人为贵,杀人者死,三代通制。今欲趣生,反开杀路,一人不死,天下受敝。记曰:‘利一害百,人去城郭。’夫春生秋杀,天道之常。春一物枯即为灾,秋一物华即为异。王者承天地,顺四时,法圣人,从经律。愿陛下留意下民,考寻利害,广令平议,天下幸甚。”和帝从之。}

张敏说,我不知道要立《轻侮法》是干什么的?是为了禁止什么呢?好像禁止不了什么。我只知道就算法立出来了,也一定不能约束到使人们之间不互相轻侮。既然做不到,那岂不是开了相杀之路?一旦一个人觉得受了侮辱就可以杀人了。

这次皇帝认同了张敏的观点,没有立《轻侮法》。

张敏的观点,可以引起思考,于今天也还是有意义。比如前几年的辱母案,儿子杀人,也是引起了好多人的讨论。

又看了一部分苏轼在凤翔的诗。

依然能找到不少“闲”字,依然年轻,却没有通常年轻人的冲劲。

有一首诗:《留题仙游潭中兴寺,寺东有玉女洞,洞南有马融读书石室,过潭而南,山石益奇,潭上有桥,畏其险不敢渡。

诗不用看了,只看题目,在仙游潭游玩,潭上有座桥,大约是独木桥之类的,旁地势也比较险,于是苏轼害怕,不敢过桥去对面看看。

记得苏轼在四五十岁时,《后赤壁赋》中写的,他还敢攀岩履险看风景呢,当时的两个客人都不敢跟着他。

那么,年轻时,却“畏其险不敢渡”,是否也从侧面印证了,年轻的苏轼冲劲不足。

说苏轼年轻时没有冲劲,对职场没有抱负,或许是有些片面了,因为我没有读这一时间段他的文章,或许在文章里有体现出他对仕途的抱负和追求。

因为手里三套书,诗、词、文,其中诗、词两套是按照编年顺序,而文是按体裁分,读他的文,还要再费劲从不同体裁的文里,找年代,有点费时间,所以打算先把诗、词按编年读完,再找时间读文。

或许片面,或许以后会被打脸。但仅就目前读到的苏轼年轻时段的诗来说,的确是属于对职场没有太多想法的一个年轻人。

不管仕途怎样,苏轼兄弟之间的感情无疑是很深厚的,苏轼有许多诗词是写给苏辙的。

苏轼被任凤翔时,苏辙也被任商州,但是,因为苏辙考试时的策论得罪了有些朝臣,所以他的任命书迟迟没有下来,苏辙就说反正哥哥走了,自己就留在京城照顾父亲。

后来,过了一年了,苏辙的任命书才下来,结果,苏辙拒绝去上任(可能是心里也不太爽吧),说还是留下来照顾父亲吧。

在凤翔的苏轼听说苏辙不去上任,写了三首诗《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来安慰他。

其中有一句:“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古人有说:“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苏轼这句诗,大概是“大隐于市”的意思。

我们古人很会创造词,大隐,小隐之后,又造出了一个中隐。

而从古至今,但凡自称或他称隐士的,九成以上是假隐。

这期间的诗,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真正一流的佳作,却还没读到。

昨天下班读到一首《和子由蚕市》,其中有一句:

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

读到这一句,莫名地有些感慨。

读书时离开家乡,一直到现在,已认他乡作故乡,不悲去国悲流年。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五

之前读《资治通鉴》时,读到班超,感觉是个牛人。若把班超的事拍成电影,应是《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样的史诗。

然而,现在的政策估计并不允许拍班超,要照顾各民族情感。

以前对这样的政策并不以为然,时间长了,站在另外的角度想一想,或许这样的政策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以像《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的来信》那样,拍一部大汉视角的班超,再拍一部西域各国视角的班超。同一场战争,同一个人物,不同的视角,或许一个角度是正义另一个角度是罪恶。

苏武留胡十九年,班超西域三十一年。
苏武在胡,娶过一个胡女,还生了个儿子,后人提苏武时,对此常避而不谈。

班超在西域也有类似事情。

{李邑始到于窴,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超即遣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徐干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

皇帝派李邑出使西域,当时正在打仗,李邑害怕,就上书说西域的事没搞头,又说班超整天抱着妻儿,乐不思归。

班超知道了——遂去其妻——为了表忠心,把妻抛弃了。

皇帝知道了,把李邑责骂一顿,并且让李邑留在西域,做班超的下属。

皇帝的这个举动有意思,就是把李邑留给班超,让他好好出气的意思。

班超毕竟是做大事的人(从“遂去其妻”就可见其不是一般人),没有留下李邑,把他放回京师。

王充、王符、仲长统同传。

王充、王符以前都知道,仲长统也是耳熟,一查原来是梁羽生书里有人叫仲长统,怪不得仿佛看到过。

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两本书家里都有,只是没看过。

两本书都是当年旧书店买的,都是有年头的书,一本是74年出版,一本是78年出版。

当年买书的时候,根本不了解王充和王符以及他们的作品,但还是买了,至今没看。

我买书,有时就是这样,常常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

还记得前两年,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在读《淮南鸿烈》,于是第二天就下单买了,也是到如今并没有读过。

很任性。

所以,常有人会问我:你买的书都能读完吗?或是说:还是觉得书应该读完了再买新的才好。

每次遇到这样问我的人,从来不回答。因为,据我的观察,质疑我买书太多读不完的,都是比我读书少的。而且,所有比我读书多的人,没有一个问过我这样的问题。

当然,书读的多也并不是什么多了不起的事。

东汉末,好多有意思的人出现。

{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

姜肱是个名士。和两个弟弟关系太好,经常大被同眠,就连各自娶妻后,都还恋恋不舍,常常睡在一起……

也是醉了。

{郭林宗少游汝南,先过袁阆,不宿而退;进往从宪,累日方还。或以问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郭林宗夸黄宪(字叔度)——澄之不清, 扰之不浊——这是我见过最牛的夸人言辞。

一般形容一个人牛,说这个人“清”,也就是“扰之不浊”,搅不混。

但黄叔度,牛在不是“扰之不浊”,而是“澄之不清”,澄都澄不清。

搅不混,很多人可以做到,澄不清,也有很多人可以做到。但同时搅不混,又澄不清,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次韵子由论书》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矉,璧美何妨椭。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独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傍人裹。
体势本阔落,结束入细麽。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尔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伙。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
锺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这首诗是苏轼和苏辙讨论书法的诗。

苏轼在仕途上冲劲不足,自信也不足,但每每谈诗词书画,却又常常自信心爆炸。

看这诗第一句——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我虽然不怎么擅长书法,但没人比我更懂书法!

以下便是他对书法的见解。

算是比较高明的对书法的见解。我不懂书法,就不献丑再去解读了,只是就诗说点可能与书法无关的。

貌妍容有矉,璧美何妨椭。”其中的矉,就是颦,长得好看,皱点眉头也不妨碍她的美;材质好的美玉形状不好也不妨碍它的美。

还可以再深入一点说,事实上,貌美的人,偶尔皱眉会更容易让人记住,太过完美,反而不易给人以深刻印象。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伙。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人往往贪多,什么事都想学,都想做,多了就不容易精,通常什么都会,但一事无成。应该做减法,“万事付懒惰”,这句很有意思,懒惰一点儿,就不会这也想做那也想做。

勤快不见得好于懒惰,聪明不见得比笨拙能成事。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这句中的"守骏莫如跛",值得思考。

曾国藩日记中有:

{咸丰十年九月廿六日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见客三次,内周瀚、刘兆璜坐颇久。写九弟信一件、胡宫保一件。与尚斋围棋一局。旋将九弟手卷写毕。中饭后,见客四次,内黎世兄坐颇久。酉刻,李申夫来久谈,傍晚散去。夜清理文件,寸心郁闷异常。与尚斋围棋一局,目蒙殊甚。是日因写手卷,思东坡“守骏莫如跛”五字,凡技皆当知之。若一味骏快奔放,必有额踬之时;一向贪图美名,必有大污辱之时。余之以“求阙”名斋,即求自有缺陷不满之处,亦“守骏莫如跛”之意也。
}

书法我不懂,为政之道更不懂。

虽然,我一直不太喜欢搞政治的,但也不得不说,什么事情做到一定水平,都是艺术,我想也包括政治吧。既同是艺术,料也与书法有相通之处。

曾国藩不了解,也没读他的东西。汉朝萧何倒是了解一点儿。

  {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貣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予。今相国多受贾竖金,为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时,陛下自将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夫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上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

《汉书》中萧何的这两段,也是为政中"守骏莫如跛"的注脚。(萧何都熟悉,就不翻译解读了。)

我对政治不感兴趣,但读史时,又不得不时时看见政治,像萧何上面这样的事,我也是明白其中的道理。

有了孩子,常无端忧虑,想以后,我给自己的孩子讲《史记》《汉书》,讲到萧何时,这一段,我该如何讲给他?直接给他讲真相吗?

且行且读吧。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继续吹 于 2019-7-8 16:57 编辑

五六

{郡中豪族多以奢靡相尚,畅常布衣皮褥,车马羸败,以矫其敝。同郡刘表时年十七,从畅受学。进谏曰:“夫奢不僭上,俭不逼下,循道行礼,贵处可否之闲。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不希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贵于世乎?”}

王畅是南阳太守,当时郡中有钱有势的人都崇尚奢靡,王畅就以身作则,自己穿破衣服,用破马车,以俭矫奢。十七岁的刘表是王畅的学生,进谏了一番话,意思是觉得王畅这样做不对,是"末操",就是说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操行,是小节而已。

刘表的话中有几句名言:“奢不僭上,俭不逼下”、“耻独为君子”。

尤其这句"耻独为君子",一直以来的理解是一种高大上的境界,有人解释说是不能独善其身,要有更高的追求。不要像伯夷叔齐那样,“独为君子”。

刘表的话可谓是高境界。可是,不“独为君子”,那要怎么办?

不“独”,就要合,怎么合?同流合污?恐怕不愿。那么,兼治天下?恐怕能力不够。

所以,“耻独为君子”,不仅要有品行,还要有能力才行。

听了刘表的话,王畅回答。

{畅曰:“昔公仪休在鲁,拔园葵,去织妇;孙叔敖相楚,其子被裘刈薪。夫以约失之鲜矣。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虽以不德,敢慕遗烈。”}

王畅举了好些例子来支持他独善其身的节俭的作法,但其实,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夫以约失之鲜矣"这句话,这句是引用的孔子,这里的"约"有解释为俭约的,也有说是严于律己的意思。大概就是说能严于律己的人,就会少犯错误。

没错,我理解的就是,王畅这样做主要不是认同节俭,而是这样做不易犯错。这应该就是能力不足的表现,只好独善其身,独为君子。

想起来清流和循吏。看起来,做清流或许比做循吏要容易,因为清流需要的是“独”,做好自己就行了。

《竹鼠𪕋》
野人献
竹鼠𪕋,腰腹大如盎。
自言道旁得,采不费罝网。
鸱夷让圆滑,混沌惭瘦爽。
两牙虽有馀,四足仅能仿。
逢人自惊蹶,闷若儿脱襁。
念此微陋质,刀几安足枉。
就擒太仓卒,羞愧不能飨。
南山有孤熊,择兽行舐掌。


有人送给苏轼一只竹鼠,苏轼写了一首诗。

念此微陋质,刀几安足枉。”这句诗,有人说是说这小竹鼠太弱小可怜,苏轼不忍心吃它。

就擒太仓卒,羞愧不能飨。”接下来,这句,有人又说,苏轼怎么可能因为竹鼠可怜或可爱,就不吃它了呢?只不过是当时没时间罢了。

不管诗句理解的是否正确,我也是比较认同苏轼不会因为小竹鼠可怜就不吃了。

毕竟苏轼是著名的吃货!

《渼陂鱼》
霜筠细破为双掩,中有长鱼如卧剑。
紫荇穿腮气惨凄,红鳞照坐光磨闪。
携来虽远鬣尚动,烹不待熟指先染。
坐客相看为解颜,香粳饱送如填堑。
早岁尝为荆渚客,黄鱼屡食沙头店。
滨江易采不复珍,盈尺辄弃无乃僭。
自従西征复何有,欲致南烹嗟久欠。
游倏琐细空自腥,乱骨纵横动遭砭。
故人远馈何以报,客俎久空惊忽赡。
东道无辞信使频,西邻幸有庖齑酽。


看看这首诗,其中的"烹不待熟指先染。",画面感很强,细节很生动,很有生活,真吃货无疑!

苏轼二十七八岁时,诗中开始出现一些进取之心了。

在《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中,有"近日从戎拟学班"一句,这里的学班,是要学班超的意思。

前几天刚读过班超传:

{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

苏轼这是有弃笔从戎之心。

在《和子由苦寒见寄》中也有"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也是要去战场打仗。

难得的进取之心。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七

{先是颍川甄邵谄附梁冀,为邺令。有同岁生得罪于冀,亡奔邵,邵伪纳而阴以告冀,冀即捕杀之。邵当迁为郡守,会母亡,邵且埋尸于马屋,先受封,然后发丧。邵还至洛阳,燮行涂遇之,使卒投车于沟中,笞捶乱下,大署帛于其背曰“谄贵卖友,贪官埋母”。乃具表其状。邵遂废锢终身。}

李燮,名臣李固的小儿子。

甄邵攀附权贵,陷害同年。后来升官命令下来,正好母亲死了,按照古礼,是要先服丧,甄邵怕失去这次升迁机会,就把母亲先埋到马房,受封后,才发丧。甄邵回洛阳路上,遇到李燮,李燮让人把他的车子推到沟里,一顿暴打,并在他背上,写了几个大字"谄贵卖友,贪官埋母”。

{安丘男子毋丘长与母俱行市,道遇醉客辱其母,长杀之而亡,安丘追踪于胶东得之。祐呼长谓曰:“子母见辱,人情所耻。然孝子忿必虑难,动不累亲。今若背亲逞怒,白日杀人,赦若非义,刑若不忍,将如之何?”长以械自系,曰:“国家制法,囚身犯之。明府虽加哀矜,恩无所施。”祐问长有妻子乎?对曰:“有妻未有子也。”即移安丘逮长妻,妻到,解其桎梏,使同宿狱中,妻遂怀孕。至冬尽行刑,长泣谓母曰:“负母应死,当何以报吴君乎?”乃啮指而吞之,含血言曰:“妻若生子,名之‘吴生’,言我临死吞指为誓,属儿以报吴君。”因投缳而死。}

又是一起辱母杀人案,毋丘长杀了侮辱他母亲的人。

吴祐将毋丘长抓捕归案,说“白日杀人,赦若非义,刑若不忍”,毋丘长自愿伏法。吴祐又得知杀人者有妻无子,就把他的妻带到狱中一起住,直至怀孕……

吴祐这样的处理,总觉得心里怪怪的,不太舒服。

{弼遂受诬,事当弃市。劭与郡人卖郡邸,行赂于侯览,得减死罪一等,论输左校。时人或讥曰:“平原行货以免君,无乃蚩乎!”陶丘洪曰:“昔文王牖里,闳、散怀金。史弼遭患,义夫献宝。亦何疑焉!”于是议者乃息。}

侯览是当时有权势的太监,曾派人到史弼那里,想托关系,让史弼举荐他的人,史弼不仅拒绝了,还把请托的人弄死了,侯览大怒,把史弼弄了个死罪。有人不惜卖房子,行贿侯览,总算把史弼由死罪改为劳动改造。

有人讥讽:史弼拒绝别人的请托,你们却用行贿方式救人,岂不是打脸?

陶丘洪回答:当年文王被困,散宜生他们不也是行贿救他出来的?

这个问题也可以思考一下。

想起王鼎钧说过,用道德的手段达到不道德的目的和用不道德的手段达到道德的目的,他宁愿看到后者。

苏轼任职到期,从凤翔回京,接下来几年,发生了许多事,王安石变法,苏轼先后亡妻丧父,和苏辙回乡葬父。

从凤翔回京回乡再回京,直到调任杭州前,这些年,留下的诗很少。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踏槐花”指的是学子们的科举考试,当年的考试时间,大约是在开槐花的时节。

一开始以为,这里的槐花,就是我家乡的大量种植的槐树花,小时候常摘来吃的。细想了一下,可能不对,因为老家的槐树,我们一般叫刺槐或洋槐,既然是洋槐,估计是从国外引进的。

查了一下,果然。槐树有国槐和洋槐,洋槐是近代才引进的,宋朝的肯定指的是国槐。

洋槐的花期是4-5月,国槐的花期是7-8月。

小时候,在老家,洋槐花可生吃,可炒菜,可做包子,可做菜团子。

现在人常用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本诗。

见的人多了,发现,实际上,腹有诗书的,气不一定华,胸无点墨的,气也不一定不华。

《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这首诗也是谈书法的。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是主张“无法”的。之前说了,那是因为他是天才。

《送刘攽倅海陵》
君不见阮嗣宗臧否不挂口。
莫夸舌在牙齿牢,是中惟可饮醇酒。
海边无事日日醉,梦魂不到蓬莱宫。
秋风昨夜入庭树,莼丝未老君先去。
君先去,几时回。
刘郎应白发,桃花开不开。


这首诗中的"桃花开不开",让我想起来前几个月读苏轼词中的一句“这回来不来”,之前还特意提了这句。

再次把那首写歌妓送别的词复制过来:

《阮郎归·苏州席上作》
一年三度过苏台。清尊长是开。佳人相问苦相猜。这回来不来。
情未尽,老先催。人生真可咍。他年桃李阿谁栽。刘郎双鬓衰。


刘禹锡的桃树很忙。现在正值桃子陆续上市的时间。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2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八

凉州三明: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

三明治羌都很有成绩,网上说凉州三明是汉末最后一点亮色。

三明治羌的手段,各不相同。

皇甫规是“法治”,张奂是“仁治”,段颎是"杀戮"。

三种方法,哪一种最好,不好说。时间拉长来看,各有利弊。

有关政治手段,外行,不多做评论。

不知不觉来到了汉末,汉末还有一个有句的事件——党锢之祸。

汉末的党锢之祸和明末的东林党争,有许多相似之处。

我对这种文人为主角的事件,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是,没有时间精力去深入的研究,也只好走马观花的了解一下。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现在常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跟陈蕃的话正好是相反的。

{蕃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送黄门北寺狱。黄门从官驺蹋踧蕃曰:“死老魅!复能损我曹员数,夺我曹禀假不?”即日害之。徙其家属于比景,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

陈蕃和窦武谋诛宦官,不料事前泄密,被宦官先发制人。

事发,陈蕃也是猛,七十多岁了,拔剑呵斥,没人敢靠近。

摘这段原文,主要不是为了说陈蕃英勇,而是其中有一句骂人的话——“死老魅”——是阉党骂陈蕃的。

从出来读书到工作,生活过几个城市,每到一地,最先学会的当地方言,大都是骂人的话。史书中有骂人的话,也会不自觉的注意到。呵呵。

读到陈蕃,不自觉地想到《滕王阁序》中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对《滕王阁序》也算是有些情感的。

高中时,一同学特别喜欢《滕王阁序》,有一份她亲姐姐手抄的《滕王阁序》,视作宝贝,自习课时,常拿出来看。后来,同学说那份《滕王阁序》不见了,不知道哪里去了,很难过。我就找时间,在白纸上认真地抄了一份《滕王阁序》送给她。同学很开心,说会珍藏。

又说起当年了。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同学之间会写信,会写纸条,抄一篇文章甚至一首歌词也能当礼物送。

我就常抄文章送人。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三国志》里许劭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后汉书》里许劭评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两句不同。

《后汉书》里写的,许劭是看不上曹操的,曹操让他评价一下自己,许劭不肯,曹操就找了个机会,胁迫许劭,许劭不得已,才给了句评语。

听了许劭的评语,尽管说他是“奸贼”,但曹操还是“大悦而去”。

还是很高兴的,当时,能得许劭一句评语,身价倍增。

范滂也是汉末党人之一,所以也在被诛之列,临死前给儿子留下两句话。

{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前一句没什么可说的,后一句,一开始没太明白,网上搜了一下,才明白。

“我想让你作恶,但恶事不应该做;想要让你行善,但我不作恶,却是这样的下场。”

党锢的人和事,太多了太复杂,没有精力去一一了解。

近几天都没有读苏轼的诗,状态不好,不宜读诗。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3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继续吹 于 2019-7-3 17:15 编辑

五九

孔融让梨的故事,不见于正史。

和妻讨论过孔融让梨,以后会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但不会大力提倡。如果孩子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如果他拿大的梨,不会批评,如果他拿小的梨,也不会特别表扬。

孔融到底小时候有没有让过梨,不清楚,但他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融幼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众坐莫不叹息。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

这段是孔融十岁时,在李膺家里的表现,已经很牛了。

《世说新语》中,也有这一段的记载,也产生了一个成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浏览了一下《宋史》中的《苏轼传》,看了个开头。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大文豪也是因为生在好的家庭环境,苏轼母亲程氏也是有文化的,可以教苏轼读《后汉书》。

十岁的苏轼也很不错,母亲读到《范滂传》时,他问母亲:“如果我是范滂,母亲会同意我的选择吗?”

母亲回答:“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关于范滂,前些天,我刚读过,上一篇随笔还提到过,他临死前对儿子的遗言。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宦官大诛党人,范滂在列,投案自首,县令想放他一马,并且要和他一起逃亡。范滂不从,说不能连累县令,也不能连累母亲。和母亲诀别。母亲说,你现在能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而无憾。

这就是苏轼和母亲之间的问答的出处。

苏轼说,我像范滂一样,选择自首身死,而不是逃亡,母亲会同意吗?

母亲说,我和范母一样。

想了一下,如果我以后给儿子讲《范滂传》,如果他问出苏轼一样的问题,我不会像他母亲一样,我的回答会是,不同意,会让他逃亡。

我比不过苏母,所以,在我的教育下,我儿也成不了苏轼那样的大文豪。

苏轼上任杭州通判,从京城出发,先到陈州,弟弟苏辙在陈州。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
风雨萧萧夜晦迷,不须鸣叫强知时。
多才久被天公怪,阙食惟应爨妇知。
杜叟挽衣那及胫,颜翁食粥敢言炊。
诗人情味真尝遍,试问于君底事亏。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意,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成何事,一听秋涛万鼓音。

这首诗的背景,是苏轼的朋友柳子玉,经过陈州,好像没吃了的了,过来探望苏轼。

“诗人情味真尝遍”,这句话挺动人的,但不只是诗人遍尝情味,人生在世,所有人都遍尝情味。

看到陈州,看到柳子玉“过陈绝粮”,就想到了包青天的"陈州放粮",斩国舅。

据说,包拯并没有在陈州放粮,只是虚构的。

那为什么虚构陈州放粮?而不是在其它地方放粮?会不会跟孔子的“在陈绝粮”典故有关?

孔子在陈国没吃的了。那时的陈国,跟宋朝的陈州是一个地方,在河南的淮阳。

孔子“在陈绝粮”,柳子玉“过陈绝粮”,包青天“陈州放粮”,陈州算是跟粮干上了,估计陈州在古代是比较贫穷的地方吧。

苏轼离开陈州,苏辙送他,从陈州送到了颍州,颍州属今天的安徽阜阳。

兄弟俩在颍州停了好些日子,因为退休的欧阳修在颍州。

欧阳修对颍州有很深的感情,在颖州当过官,在颍州买了房,退休后,又到颍州养老。

颍州也有个西湖,欧阳修为它写了好多词。

欧阳修在西湖边上宴请苏轼兄弟。

苏轼写了首诗。

《陪欧阳公燕西湖》
谓公方壮须似雪,谓公已老光浮颊。
朅来湖上饮美酒,醉后剧谈犹激烈。
湖边草木新着霜,芙蓉晚菊争煌煌。
插花起舞为公寿,公言百岁如风狂。
赤松共游也不恶,谁能忍饥啖仙药。
已将寿夭付天公,彼徒辛苦吾差乐。
城上乌栖暮霭生,银釭画烛照湖明。


“谓公方壮须似雪,谓公已老光浮颊。 ”岁月无情,欧阳修1071年退休回颍州,苏轼兄弟此年过颖州看望他,1072年,欧阳修就在颍州去世了。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8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

{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任延去上任武威太守前,皇帝接见他,嘱咐说:“善事上官,无失名誉。

任延不认同皇帝的观点,说我奉公做官,不是为了去和领导搞好关系的,如果是让我去“善事上官”,不好意思,我宁可不做这个官。

刘秀听了,叹息,你说的对。刘秀这个“叹息”是啥意思?是不是说,你说的都对,道理我也懂,可是现实,唉……

之前读《汉书》时提到过,《循吏传》里,说循吏的政绩,不会用路不拾遗这样的字眼,而《酷吏传》里,却常用路不拾遗来说政绩。

我的观点是,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必定是靠高压、恐怖的手段。

《后汉书》又读到《循吏传》和《酷吏传》。

《酷吏传》有一处提到了"道不拾遗"。

{隗嚣灭后,陇右不安,乃拜晔为天水太守。政严猛,好申韩法,善恶立断。人有犯其禁者,率不生出狱,吏人及羌胡畏之。道不拾遗。行旅至夜,聚衣装道傍,曰“以付樊公”。凉州为之歌曰:“游子常苦贫,力子天所富。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大笑期必死,忿怒或见置。嗟我樊府君,安可再遭值!”视事十四年,卒官。}

这是说酷吏樊晔的,他做到了治下“道不拾遗”。不仅仅如此,有旅行的人,晚上到了樊晔所在的天水附近,休息时,只要把行李放在道傍,说一句"已经托付给樊公了",就可以安枕无忧。

《循吏传》中,刘矩的事迹,也提到了拾遗。

{其有路得遗者,皆推寻其主。}

这就是循吏和酷吏的不同,酷吏是让人不敢拾遗,循吏是让人拾到遗了, 但是不昧。

苏轼在颍州告别欧阳修,也告别苏辙,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苏辙已经送的够远了。

苏轼写了两首诗送别苏辙。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
其一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
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
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
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嗟我久病狂,意行无坎井。
有如醉且坠,幸未伤辄醒。
从今得闲暇,默坐消日永。
作诗解子忧,持用日三省。

其二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
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这两首送别诗,情真意切,尤其是第二首,读来感慨颇多。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人生如果没有离别,就不会知道感情的珍贵。

这道理,有的人懂,也许有的人不懂。

有人唯愿相亲相爱的人,永远不要离别。我以前也有这样的愿景。

直到2012年,去武汉,与游龙兄和药师姐短暂相聚,匆匆分手后,在火车站的候车室,看着等待上车的人们,那一刻,突然好像明白了离别的意义。

找出当年写的关于那次武汉行的文字,我这样写的:

{聚散,有聚必有散,散固然伤感,但没有散,就显不出聚的可贵。
候车室里的这么多人,都是在等待聚散。
}

并非是因为在本论坛发贴,才强行扯上一些联系。是真的突然在那一刻明白了。从那一刻开始,内心不再有相亲相爱的人永远在一起的愿景,因为没有散,聚也就失去了意义。

只奈何我没有诗人的才华,写不出“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这样的句子。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在颍州告别苏辙,苏轼在那一刻,也许也想到了很多。

离开颖州,赶往目的地杭州。

经过镇江的金山寺。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苏轼要去的杭州,有镇白蛇的雷峰塔,而法海的金山寺却在镇江,相矩300公里左右。

苏轼夜游金山寺,看到远处江面上,有不明飞行物在发光。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不明飞行物是人是鬼不知道,苏轼认为是神仙在警示提醒他,早日归隐。

此时一路飘泊的苏轼,心态起了不少的变化,此阶段的诗中,归隐的想法更多。

另一首在金山写的诗: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金山楼观何眈眈,撞钟击鼓闻淮南。
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同游尽返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山林饥卧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苏轼要从金山到对面的焦山去看看,焦山人迹罕至,且有风浪,同游的人都不敢去,他决定一个人去。

此时,三十多岁的苏轼,与在凤翔二十多岁的苏轼不同。

在凤翔,游仙游潭时,畏险不敢过桥去对面看。

我曾闲扯说,二十几岁的苏轼不敢涉险,侧面说明他对仕途没有追求,没有冲劲。

那么,三十几岁的苏轼敢于涉险,是不是说明对仕途有追求,有冲劲了?

我觉不是,反而是更加消极了。

同游尽返决独往”,下面一句,就是他敢涉险的理由,——“赋命穷薄轻江潭。”——我天生命薄(大约指仕途),无所谓了,还怕什么江深潭险。

在《泗州僧伽塔》中,也写道:“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从京城到杭州的路上,苏轼对仕途的想法越加消极。

未来会是怎样?不确定。且随遇而安。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一

{僖与崔篆孙骃复相友善,同游太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骃曰:"然。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及后恣己,忘其前之为善。"僖曰:"书传若此多矣!"邻房生梁郁儳和之曰:"如此,武帝亦是狗邪?"僖、骃默然不对。郁怒恨之,阴上书告骃、僖诽谤先帝,刺讥当世。事下有司,骃诣吏受讯。}

孔僖和崔骃在太学里读《春秋》,读到吴王夫差,孔僖感叹说,夫差这样,真是画龙不成反为狗啊。

崔骃回应说,是啊,之前汉武帝也是这样,前期很有成绩,后期却开始放纵自己。

孔僖又说,像他们这样的,史书上很多啊。

孔僖和崔骃的谈话,被旁边的同学梁郁听到了,说,那么,你们的意思是说武帝也是狗了?

两人一听,完了,说错话了,就中断了谈话,可是,已经晚了。

梁郁向皇帝打了报告,说孔僖和崔骃两个人,诽谤先帝,刺讥当世。

“诽谤先帝,刺讥当世。”看看这八个字,很厉害。

不准议论当今皇帝,那么,只好议论一下古代皇帝,不好意思,你们这里借古讽今,大逆不道。

怎样都逃不掉。

这八个字,从古至今,都是梁郁这样的小人的武器之一。

今天,也依然还有梁郁这样的人,和类似的手段。

孔僖和崔骃就这样被抓起来了。

孔僖怕死,上书为自己辩护。

{僖以吏捕方至,恐诛,乃上书肃宗自讼曰:

  臣之愚意,以为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虚加诬之也。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如日月。是为直说书传实事,非虚谤也。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天下所具也,臣等独何讥刺哉?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倘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陛下不推原大数,深自为计,徒肆私忿,以快其意。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自今以后,苟见不可之事,终莫复言者矣。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诚为陛下深惜此大业。陛下若不自惜,则臣何赖焉?齐桓公亲扬其先君之恶,以唱管仲,然后群臣得尽其心。今陛下乃欲以十世之武帝,远讳实事,岂不与桓公异哉?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谨诣阙伏待重诛。}


孔僖的这篇上书,值得一读。

一、说我们诽谤武帝,可是无中生有才算诽谤,而武帝的好,史书中有写,武帝的不好,史书也是写的明明白白,我不过是直说而已,不是诽谤。

二、至于说我们讽刺当今皇帝,那是没有的事儿,陛下即位以来,搞得很好,有什么可讽刺的?退一步,假设我们说的确是陛下做的不好的地方,改正就好了,如果说的不对,陛下也应该有容人的度量。

三、不管我们议论的是对是错,如果陛下觉得不爽,就把我们给杀了,那么,从此以后,就没人再敢说真话了,我之所以,不畏死,敢于直言,就是为陛下考虑。如果陛下不珍惜,那我也没办法。

感觉孔僖上书的措辞和语气,反而更容易把自己往死路上送。

{帝始亦无罪僖等意,及书奏,立诏勿问,拜僖兰台令史。}

孔僖是幸运的,汉章帝刘炟还算个不错的皇帝,在孔僖辩护之前,本就没打算治他们的罪,看到上书后,反而还赐了他一个官。

《后汉书》里,有一卷是《独行列传》,这是之前史书没有的。

{是时犍为任永及业同郡冯信,并好学博古。公孙述连征命,待以高位,皆托青盲以避世难。永妻淫于前,匿情无言;见子入井,忍而不救。信侍婢亦对信奸通。及闻述诛,皆盥洗更视曰:“世适平,目即清。”淫者自杀。光武闻而征之,并会病卒。}

任永和冯信两个人,就是《独行列传》里的。

这一段很奇葩。

乱世,任永和冯信这俩人,为了逃避割据势力公孙述的征招,说自己得了眼病,看不见了,没法出来做官。

奇葩的来了。

两人骗人说看不见了,连自家人都骗。于是乎,任永的妻,就当着他的面和人通奸。张信的侍婢也当着张信的面和人通奸。反正你们也看不见,这样似乎更刺激。

最夸张的是,为了表明自己真看不见,任永看见儿子掉井里了,也假装没看见,不去救。

后来,公孙述被灭了,两人洗了把脸:天下太平了,我们又看见了!

当面行淫的人,一看完了,原来是装的,都自杀了。

苏轼来到了他职场的第二站,杭州。

苏轼和西湖从此有了不解之缘。

西湖,我去过两次,有一次是五一假期去的,人山人海。

那次,本来打算在西湖边上求婚的,想着是来一个公众场合有人见证的求婚,可当时一看,人实在太多了,几乎人挨着人,没有勇气被这么多人围观,戒指都快从口袋里拿出来了,又放下了。

最后,还是决定不那知招摇,在两天后,同学的婚礼宴上求婚了,虽然,没有西湖边那么浪漫,但也算是有不少人的公众场合了。

(药师姐又要说我借机秀一把了。哈)

《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
四方宦游散其孥,宫阙留与闲人娱。
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松百尺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清风徐来惊睡余,遂超羲皇傲几蘧。
归时栖鸦正毕逋,孤烟落日不可摹。


网上说“清风徐来”的出处是《赤壁赋》。

这首诗中的"清风徐来惊睡余",有的版本作“清风时来惊睡余”。

如果这首诗里的版本是前者,那么出处就该是这里。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二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

严子陵在《逸民列传》中,古人常以隐士为高境界,范仲淹说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严子陵是刘秀年少时的同学,刘秀当皇帝后,严子陵隐居。

刘秀派人请他出来扶佐,请了几次才请跟着使者走。

刘秀来到给严子陵安排的宾馆,严子陵不仅不起来迎接,还继续睡觉。

有意思的来了。

刘秀进到卧室,摸着严子陵的肚子,说:“你这家伙,就不能帮我做点事吗?”严子陵假装睡着,不出声,过了很久才说:“人各有志,不要逼我。”刘秀也没办法,摸肚子也没用。

后来,刘秀把严子陵从宾馆接到宫里,有时间就一起叙旧,回忆青春。像往日一样,同榻而眠。睡着了,严子陵还把腿搭在刘秀的肚子上。

第二天,太史有话要说。

{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太史是管天文历法之类的,太史夜观天象,说"客星犯御坐甚急",这明显就是指向严子陵。

像这种,逻辑关系不是说先夜观天象了,再由天象指向某人或某事,而一定是先由某人或某事,而决定夜观天象,决定该怎么汇报天象。

就是说,不是夜观天象,才要搞严子陵,是要搞严子陵了,才夜观天象。

处处杀机,跟皇帝睡一晚上觉,就有人要搞,而太史这种夜观天象的官,通常是用来当枪使的。逻辑关系通常也是,有人想高事情了,才有太史上奏天象,而不是太史上奏天象了,才有人想利用来搞事情。

刘秀此人,十分迷信图谶,太史这一奏,很有针对性。不过,刘秀也还是念旧情,只是一笑而过。

或者说,虽然刘秀迷信图谶这一套,但不过是他统治的一个手段而已,天象跟有人要搞事情的逻辑关系,他也是心知肚明。

大约就是:“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类似的意思。

所以,聪明如严子陵,自然也什么都明白,他最终还是拒绝了刘秀给的官,隐居富春山,种地钓鱼。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妻常躬勤养姑,又远馈羊子。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

乐羊子妻的故事,以前上学,课本中学过。

印象中,大约只有第一段,后面两段没选。

乐羊子妻也是个悲剧,七年不见丈夫,最终自杀,仅得一个“贞义”的虚名。

{酒泉庞淯母者,赵氏之女也,字娥。父为同县人所杀,而娥兄弟三人,时俱病物故,仇乃喜而自贺,以为莫己报也。娥阴怀感愤,乃潜备刀兵,常帷车以候仇家。十余年不能得。后遇于都亭,刺杀之。因诣县自首。曰:“父仇已报,请就刑戮。”禄福长尹嘉义之,解印绶欲与俱亡。娥不肯去。曰:“怨塞身死,妾之明分;结罪理狱,君之常理。何敢苟生,以枉公法!”后遇赦得免。州郡表其闾。太常张奂嘉叹,以束帛礼之。}

乐羊子妻没有名字,赵娥好歹算是留了个名。
赵娥用十几年的时间,终得机会,刺杀仇人,为父报仇。

可歌可泣。可以发挥想象,想一下赵娥十几年是怎么过来的。

赵娥的故事,还有另外动人的一幕。

赵娥投案自首,县长尹嘉很欣赏她——“解印绶欲与俱亡”——不仅不想抓她,还想着丢了官印和她远走高飞!

这个叫尹嘉的县长,也是个性情中人!

赵娥的故事,可以让王家卫拍个电影。


《雨中明庆赏牡丹》
霏霏雨露作清妍,烁烁明灯照欲然。
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着酥煎。


苏轼赏牡丹。

诗中有"故应未忍着酥煎",说的是古代有一个菜,是煎牡丹花。

后来,有人说苏轼发明了这个菜,叫“东坡炸牡丹”,也有人考证,在苏轼之前就有这道菜的记录了。

不管时间先后,还是苏轼名气比较大,所以就叫“东坡炸牡丹”也没问题。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道菜。

《送岑著作》
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
拙则近于直,而直岂拙欤。
夫子静且直,雍容时卷舒。
嗟我复何为,相得欢有余。
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
拙于林间鸠,懒于冰底鱼。
人皆笑其狂,子独怜其愚。
直者有时信,静者不终居。
而我懒拙病,不受砭药除。
临行怪酒薄,已与别泪俱。
后会岂无时,遂恐出处疏。
惟应故山梦,随子到吾庐。


苏轼文字中,“闲”字不少,近来又发现“懒”字也不少。

文人的迎来送往,跟其他人应该差不多,只不过文人会用诗文表达并流传下来。

送别时,常有酒有泪。

说到酒和泪,脑子里一瞬间跑出来的是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轼此诗中写酒和泪——“临行怪酒薄,已与别泪俱。

从苏轼的诗来看,至少他年轻时并不善饮,酒喝的不多,但这里送别的酒并不薄,因为酒中有泪。

诗题中的岑著,即岑象求,四川人,当时正要回蜀任职,苏轼送别。

岑象求上任四川,苏轼的老家在四川。

诗的最后一句,很喜欢。

惟应故山梦,随子到吾庐。

以后我做梦,梦到回故乡,到时梦里你带我回家看看。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继续吹 于 2019-8-3 16:50 编辑

六三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初到杭州便被西湖的景色征服。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用在四川人苏轼身上,也是十分恰当了。

这四句诗,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中的第五首。

苏轼在西湖边上的望湖楼,写了五首诗。

第一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据说正是因为苏轼的这首诗,望湖楼才天下皆知。

望湖楼是钱弘俶建的,钱弘俶是吴越王钱镠的孙子。

雷峰塔也是钱弘俶建的。

吴越王钱镠的名气很大,据说有了他,才能有今天的杭州。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也是钱镠写的。

提到钱镠我想到了我高中时在新华书店买过一本书《西湖二集》,是明朝人写的一部小说集。

20年过去了,我唯一能记住的就是其中的第一篇《吴越王再世索江山》。

前天晚上,回去把书翻出来,又把这篇读了一遍。

讲的是吴越王钱镠被宋朝夺去吴越江山,后来转世为宋高宗赵构。

钱镠80周岁死,赵构也恰好活到80周岁。

赵构被打到南方,便在杭州呆下了,不愿意走,也不想收复失地。

作者还说,赵构的母亲是开封人,但实际上祖籍是浙江。

总之,种种迹象表明,钱镠是转世为赵构来索取当年失去的江山。

小说当然是虚构。这套《西湖二集》中的小说,也还挺有意思。

高中时,为什么为买《西湖二集》?

其实,只不过是因为书名而已,仅仅是因为书名里有西湖。

对西湖也算是有一个情结。

对西湖的情结,就是源自于小学时看的赵雅芝演的《新白娘子传奇》。

《新白娘子传奇》是我情结最深的一部电视剧。

大学时,我还自己写过一个小说,关于西湖,关于断桥,关于爱情……然而,那个小说并没有写完,无论如何也构思不出结尾,只有做罢。

直到几年前,第一次真正到过西湖,见识了西湖的人山人海,小时候的情结才算解开。

从那,《新白娘子传奇》带给我的情结,消失不见。

《游径山》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鞭玉镫相回旋。
人言山住水亦住,下有万古蛟龙渊。
道人天眼识王气,结茅宴坐荒山巅。
精诚贯山石为裂,天女下试颜如莲。
寒窗暖足来朴渥,夜钵咒水降婉蜒。
雪眉老人朝扣门,愿为弟子长参禅。
尔来废兴三百载,奔走吴会输金钱。
飞楼涌殿压山破,朝钟暮鼓惊龙眠。
晴空偶见浮海蜃,落日下数投村鸢。
有生共处覆载内,扰扰膏火同烹煎。
近来愈觉世议隘,每到宽处差安便。
嗟余老矣百事废,却寻旧学心茫然。
问龙乞水归洗眼,欲看细字销残年。


此诗中的“天女下试颜如莲”,让我想到了电影《青蛇》里青蛇试法海情欲的场景。

{《四十二章经》第二十六章天魔娆佛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近来愈觉世议隘,每到宽处差安便。嗟余老矣百事废,却寻旧学心茫然。”这一句颇消极。

30多岁的苏轼,就已经开始"嗟余老矣"了。

《答任师中次韵》(来诗劝以诗酒自娱。)
闲里有深趣,常忧儿辈知。
已成归蜀计,谁惜买山赀。
世事久已谢,故人犹见思。
平生不饮酒,对子敢论诗。


有人写诗劝苏轼以诗酒自娱,苏轼回说"平生不饮酒,对子敢论诗"。

苏轼年轻时,是不怎么饮酒的,之前有一首诗还说过,喝酒没啥意思。网上有人说,其实不是喝酒没意思,是苏轼酒量不行。

彭乘《墨客挥犀》中:

{子瞻尝自言:平生有三不如人,谓著棋喝酒唱曲也。然三者亦何用如人?子瞻之词虽工,而多不入腔,正以不能唱曲耳。}

苏轼自己承认,自己有三样不行:下棋、喝酒、唱曲儿。

不善饮酒,可以喝茶。

《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这首诗是有一次上面安排他监考时写的。

监考是件很轻松的差事,可以很惬意地在试院里和同僚品茶闲聊。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这句中的"第二",指的是“天下第二泉”的泉水,在无锡的惠山,因为我现在生活在无锡,所以对这个特别留意。

“未识古人煎水意”,这句苏轼自注有: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我对茶是一窍不通,不清楚什么是煎水不煎茶。

苏辙有《和子瞻煎茶》:"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跌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是须服膺。

这首诗谈到了书法。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杜甫说书法贵瘦硬,苏轼不认同,他觉得高矮胖瘦都好,玉环也美,飞燕也美。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这句又是化用《兰亭集序》,以前说过,我觉得《兰亭集序》和《赤壁赋》是相通的。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四

《后汉书》只两个月就看完了,果然比《汉书》易读多了。

依然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

人生有限,书海无涯,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接着要看的是巴尔扎克,再读《欧也妮葛朗台》。

近几日天太热,书看得少了。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
其四
天台桂子为谁香,倦听空阶夜点凉。
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成语“万人空巷”,出自本诗。

这里的意思是,众人聚集看钱塘潮,巷子里都空了。

印象中,第一次看到“万人空巷”这个成语,是早些年,有新闻形容一部电视剧很好看(比如《渴望》),大家都在家里看电视,而巷子里都是空的。

细想一下,用在这里,有点不是很恰当,但后来有好多新闻形容电视剧好看,都用万人空巷。

尽管,也是空巷,也是许多人聚在电视机前,但总归聚的不是一个电视机前。

我理解这个成语,“万人”是关键,“空巷”不是关键。

没关系,还是那句话,这方面,准确与否不是那么重要,成为成语之后,不过就是个形容词,怎么用,都能接受就行。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其一
吴王池馆遍重城,奇草幽花不记名。
青盖一归无觅处,只留双桧待升平。
其二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这两首诗是写两棵桧树的。

第二首后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成为乌台诗案中,小人们构陷苏轼的把柄。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

{元丰中,轼系御史狱,上本无意深罪之。宰臣王珪进呈,忽言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上改容曰:「轼固有罪,然于朕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珪因举轼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之句,对曰:「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上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珪语塞。章惇亦从旁解之曰:「龙者,非独人君,人臣俱可以言龙也。」上曰:「自古称龙者多矣,如荀氏八龙、孔明卧龙,岂人君也?」遂薄其罪,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然上每记怜之。}

小人说,苏轼这两句诗是在求地下的蛰龙,有不臣之心。

宋神宗回答——“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诗人咏桧而已,不用联想那么多。

小人的手段防不胜防,还好宋神宗也算明理。

{《苕溪诗话》:东坡在御史狱,狱吏问曰:“根到九泉云云,有无讥讽。”答曰:“王安石诗‘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此龙是也。”狱吏为之一笑。}

苏轼下狱,狱吏审问他,问到这句诗,问他有没有讥讽当今。

苏轼说,我这句诗里写的龙,跟王安石诗"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中的龙一个意思。

狱吏为之一笑。尴尬而不失礼貌的一笑。还能怎样呢?再追究这句诗,岂不是要把王安石也要扯进来。

《元日次韵张先子野见和七夕寄莘老之作》
得句牛女夕,转头参尾中。
青春先入睡,白发不遗穷。
酒社我为敌,诗坛子有功。
缩头先夏鳖,实腹鄙秋虫。
莫唱裙垂绿,无人脸断红。
旧交怀贺老,新进谢终童。
袍鹘双双瑞,腰犀一一通。
小蛮知在否,试问嗫嚅翁。


“青春先入睡,白发不遗穷。”,这句将逝去的青春写为“入睡”,也是特别。

《法惠寺横翠阁》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
吴山多故态,转侧为君容。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嵋。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这首《法惠寺横翠阁》算是佳作了,佳作往往不宜解读太多,况且我也解读不好。

只要读就可以了。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29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五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到写西湖的诗,我第一想到的就是这首。

西湖与西子,西湖与苏子。

《月兔茶》
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
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
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古人的玉,有很多象征意义。

《荀子》: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玦音同绝,有决绝之意。环音同还,有和好之意。

月兔茶是团茶的一种,苏轼把它比作月亮,月亮缺了还会再圆,团茶缺了不会再圆,所以"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用前韵同赋》
仙衣不用剪刀裁,国色初酣卯酒来。
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


读到“为君零落为君开”这句,总觉得好像常见到,又好像没见到过。

网上搜了一下。

苏轼这句是陈述句,以前应该是没见过,但见过这句的疑问句——“为谁零落为谁开。

唐代的严恽写的《落花》: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苏轼同时的王安石除了课本上学过的《梅花》,还有一首《梅花》: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王安石不仅在诗里有这句"为谁零落为谁开",词里也写过: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果然,这句“为谁零落为谁开”,很是常见。

说到常见的词或者句子,如果实在是太常见了,我通常会有逆反心理。

比如说朋友圈中用烂了的“岁月静好”。

直接把自己2017年读《诗经》时的写的一段话复制过来。

{今晨读到诗经《女曰鸡鸣》,有“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一句,“静”有说是“靖”的假借字,意为“和善,和睦”,此句意思是夫妻琴瑟和鸣,和睦美好。想起被用烂了的“岁月静好”,原创似乎是胡兰成写给张爱玲的婚书,“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里的“静好”,我想不是“安静才好”的意思,而是与诗经中一样“静”和“好”是并列的,与“安”和“稳”对应。“岁月静好”,如果理解为“安静才好”,那就有些指教别人的意思的,理解为“和睦美好”,却是很好的祝愿。岁月哪里只有“静”才好,“动”也一样好,不是吗?}

我为顾到日后时局变动不致连累她,没有举行仪式,只写婚书为定,文曰: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上两句是爱玲撰的,后两句我撰,旁写炎樱为媒证。----选自胡兰成《今生今世》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11-24 08:24 , Processed in 0.07422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