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风继续吹

[书话] 读书随笔

 火... [复制链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8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六六

《黄金案》是我之前看旧版最先看的几篇,也是我看的最莫名其妙的一篇。

看了新版才知道,原来此篇旧版译者的删改是目前最多的一篇,面目全非。

看到有人对旧版译者的评价,说译者的水平低于原作者,但却又自以为是地进行删改,十分影响最后的译本水平。

同意这样的说法,看过新版后,才发现旧版译者对细节的把握差原作者远矣。

《黄金案》旧版跟新版简直就是两篇不同的文章。

《黄金案》是作者的第四部系列作品,从此篇开始,试图探索一种让东西方读者都接受的创作方式,作了一些改变,比如楔子没有了,出场人物更少一点儿。

这样的改变并非不好,楔子、回目及出场人物的多少和有无并没有那么重要。

东西方的创作方式,都能写出好作品。

最近看书太快,有点伤神,狄公系列还剩最后一辑五个案子。

剩下的不要看这么快了,缓一缓。

排名:《铜钟案》>《御珠案》>《铁钉案》>《迷宫案》>《红楼案》>《湖滨案》>《黄金案》>《漆屏案》>《暮之虎》>《朝云观》>《晨之猿》>《太子棺》>《雨中客》>《五祥云》>《莲池案》>《公文案》>《两乞丐》>《夺命剑》>《除夕案》

PS

如果有朋友对《大唐狄公案》感兴趣,想买书的话就是目前这一套,三辑15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张凌译。

不是作广告,此套书缺点是定价偏高,因为行距比较大,页数多,页数多就会定价高。

是否要买,自己判断。双十一也许会便宜一点儿。

如果不想花钱,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微信读书”里可以免费读(至少我目前是可以免费读,也许是因为我是新用户,有赠送免费),而且里面的版本不错,实体书里所有的插图都有。

我读的是实体书,但是因为写随笔,有时会引用到原文,所以会从“微信读书”里复制过来,比较方便。
3.jpg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六七

《紫云寺》(旧版《紫光寺》)

《紫云寺》与《朝云观》,一写佛一写道,均有合体双修采阴补阳的相似情节。

作者在作品中,对佛道不太友好,自己也作出过解释,即是中国古代文人,信奉儒家,多少对于佛道有些不认同,书中儒家人物狄仁杰的设定也是如此。

此篇案情算是精彩,又有异域宗教及人物的刻画。

作者应读者的要求,在此篇中加大了狄公与三位夫人的戏份。

这里的读者要求自然是指西方读者,他们对三位夫人感兴趣,不是因为对人物感兴趣,是对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有窥私欲。

作者增加了三位夫人的戏份,但所写全是正向的文字,写三位夫人与狄公十分和谐。

这是作者对中国的善意,他很喜欢中国文化。

对于一夫多妻,作者给予了最大的善意,他认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一夫多妻是时代的产物,与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并没有那个好那个不好。

{在中国,多妻制是特定的社会与经济前提下产生的合理结果,比起我们西方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来,既不是更好,也不是更坏。如今这些前提条件正逐渐消失,于是多妻制也随之消亡。}

译者认为,作者对于中国文化是有“理解之同情”的。

{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描述和评价多妻制下的家庭生活时,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回护与美化,然而之所以如此,并非基于任何猎奇心理或是恶趣味,而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欣赏与热爱,出于一种深刻的“理解之同情”,在东西方彼此隔膜、西方对中国抱有许多偏见与误解的年代里,这一点更是难能可贵。}


译者的评价比较中肯。

读者大概是“猎奇心理或是恶趣味”,而作者回馈的文字则报以“理解之同情”。

排名:《铜钟案》>《御珠案》>《铁钉案》>《迷宫案》>《紫云寺》>《红楼案》>《湖滨案》>《黄金案》>《漆屏案》>《暮之虎》>《朝云观》>《晨之猿》>《太子棺》>《雨中客》>《五祥云》>《莲池案》>《公文案》>《两乞丐》>《夺命剑》>《除夕案》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六八

《柳园图》一书写的是狄公当了大理寺卿后的案子。

其他狄公系列里,狄公的身份都是县令,只有这篇是升官后的案子。

初看此篇时,期待比较高,觉得即然是大官了,案子也该升一下级,场面也该更大一点儿才是。

开头的设定还挺大的,背景是京师发生大疫情,皇帝及政府什么的都已迁出京城,狄公以大理寺正卿的身份临危受命,总理京城事务。

出的命案,也是跟几大家族相关。

因为疫情,城里也并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暴动等。

看这设定,够大。

但是看完了却发现,低于期待很多,设定虽大,但都没有大起来,案子也过于简单,浪费了这么大的设定。

人物刻画也一般。

排名:《铜钟案》>《御珠案》>《铁钉案》>《迷宫案》>《紫云寺》>《红楼案》>《柳园图》>《湖滨案》>《黄金案》>《漆屏案》>《暮之虎》>《朝云观》>《晨之猿》>《太子棺》>《雨中客》>《五祥云》>《莲池案》>《公文案》>《两乞丐》>《夺命剑》>《除夕案》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继续吹 于 2021-11-3 10:49 编辑

一六九

《广州案》大约是作者想要作为狄公系列的终结篇来写的,尽管之后又写了两篇。

此篇也是狄公在大理寺卿任上的事情,这次他是由京城受命到广州查案。

像上篇《柳园图》一样,此次的背景设定也很大。

广州城暗潮汹涌,异族人很多,大食人随时可能发动暴乱,甚至之前被歧视的一些土著人也蠢蠢欲动。

京城中有大员前往广州秘密查案被杀,案情又牵涉到京城的权斗,比如天后党和太子党。

格局很大,虽然没有发挥的特别好,但比《柳园图》好的多。

而且因为想要作为最后一篇来写,所以狄公身边,像电视剧中李元芳一样的角色的乔泰因保护狄公而死于剑下。这一幕增加了悲情色彩。

几个女性角色,包括几个异族女性角色,刻画的也是光彩照人。

总体来讲,此篇写的非常好。

要说排名,我要在《铜钟案》和《广州案》之间来个取舍。

《广州案》格局更大,异族、权斗、悲情……好多元素都有。

而《铜钟案》的叙事方式我很喜欢,以及其中淫僧案的处理让人印象深刻。

狄公查出寺庙里的好多僧人借着求子幌子来行淫乱之事,这个案件作者后记中说是改编自三言二拍中的《汪大尹火焚宝莲寺》一篇。

《汪大尹火焚宝莲寺》中汪大尹火烧寺庙,并下令将众僧就地正法。

高罗佩改篇了这个结局,他认为汪大尹的处理不合古代的律法,是没有权力将众僧就地正法的。

高罗佩改篇后的是,让把众僧看押起来,并且想到了一定会引起民愤,就派人将众僧保护起来。

结果,还是有三四百人冲破栅栏,守卫们也挡不住,冲进衙门,把二十几个淫僧当场打死。

{围栏有好几处已被撞断,二十名僧人的残尸七零八落散了一地,明显可见被砖石击打和脚步踩踏过的痕迹,周遭一片死寂,遍地血污狼藉。}

这一个改编在我看来非常好,这一幕也有些震撼。

当时的情况其实更复杂,狄公想到了民众愤怒会冲击衙门,于是让人去就近兵营调兵,但兵刚好有其它任务,一时间没有及时赶到。

再复杂的是,淫僧其实很嚣张,他们跟好多官员都有关系,淫僧头目甚至坚信狄公上报案情后,他们会被释放。

如此复杂,狄公处理案子压力很大。

现在回想,就几百群众冲击衙门,打死二十僧人的场面,就值得让《铜钟案》排在《广州案》前面。

排名:《铜钟案》>《广州案》>《御珠案》>《铁钉案》>《迷宫案》>《紫云寺》>《红楼案》>《柳园图》>《湖滨案》>《黄金案》>《漆屏案》>《暮之虎》>《朝云观》>《晨之猿》>《太子棺》>《雨中客》>《五祥云》>《莲池案》>《公文案》>《两乞丐》>《夺命剑》>《除夕案》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七零

《项链案》(旧版《玉珠串》)

看探案小说,比看二十四史累多了。

因为这种小说,看了开头,就要很快看完,如果是分几天去看,氛围就断了。

开始看狄公系列时,就弄的很累,不得不每天看一本。

后来,才慢慢放缓节奏,但也要两天看一本。

好在看完《项链案》,就还剩下最后一本了。

《项链案》篇幅中等,设定其实还算比较好。

但案子就一般。

排名:《铜钟案》>《广州案》>《御珠案》>《铁钉案》>《迷宫案》>《紫云寺》>《红楼案》>《柳园图》>《项链案》>《湖滨案》>《黄金案》>《漆屏案》>《暮之虎》>《朝云观》>《晨之猿》>《太子棺》>《雨中客》>《五祥云》>《莲池案》>《公文案》>《两乞丐》>《夺命剑》>《除夕案》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七一

《中秋案》(旧版《黑狐狸》)

狄公系列最后一篇,作者在写此篇时已身患重病。

此篇以鱼玄机为原型改编。

有原型的改编作品其实不好写,因为原型本身的故事就有很多传奇性,如果改编的不好,容易有落差。

本篇的案子并不复杂,作者侧重点在人物的心理刻画上。

因为改编的是传奇人物,所以在有落差的感受下,排名不会太靠前。

排名:《铜钟案》>《广州案》>《御珠案》>《铁钉案》>《迷宫案》>《紫云寺》>《红楼案》>《柳园图》>《项链案》>《中秋案》>《湖滨案》>《黄金案》>《漆屏案》>《暮之虎》>《朝云观》>《晨之猿》>《太子棺》>《雨中客》>《五祥云》>《莲池案》>《公文案》>《两乞丐》>《夺命剑》>《除夕案》

《大唐狄公案》终于算是读完了。

总体来说,还是值得一看。

作者的学识见识和对中国文化的温情的敬意,让人感佩。

至于排名,纯属游戏,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

回看排名,没想到,我把作者创作的第一部《铜钟案》排在了第一位。

偶然看到新闻,今年有正在拍摄中的电视剧《大唐狄公案》,不知道到时呈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改编效果。

肯定是与原著不一样。

就像我对原著中,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几百愤怒的群众冲破守卫,冲进衙门,将还没有被法律审判的二十几个淫僧殴杀那一场。

一定不会出现在电视剧中。

有人敢这么拍吗?

跟原著是否一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好看就行。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继续吹 于 2021-12-9 15:21 编辑

一七二

"有山无水山枯槁,有水无山水汗漫。"

自己看书的感觉,史书之类的书有点像山,文学之类的书有点像水。

长时间只读史书,感觉容易僵硬;长时间只读文学,感觉容易轻浮。

所以,我是穿插着读。

上次读完《陈书》,隔了几个月开始再读《魏书》。

中间读了《大唐狄公案》,重读了一卷《聊斋志异》,重读了巴尔扎克的《幻灭》。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也记不得学生时代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没好好学,还是老师没好好教。

对这句词,没有多少感觉。

至到今天读《魏书》,读到拓跋焘,才对这句词有了些感悟。

这句词哀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群臣白帝更峻京邑城隍,以从《周易》设险之义,又陈萧何壮丽之说。帝曰:"古人有言,在德不在险。屈丐蒸土筑城,而朕灭之,岂在城也?今天下未平,方须民力,土功之事,朕所未为,萧何之对,非雅言也。"}

大臣们建议拓跋焘大兴土木,理由是当年萧何也建议刘邦大兴土木。

拓跋焘说,古人有言,在德不在险,萧何的建议,并不是好事。

萧何是怎么跟刘邦说的,见《汉书》: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悦。}
萧何大兴土木,建未央宫。刘邦打打仗回来后,很生气,说,天下未定,成败未知,现在大兴土木,不合适啊。

萧何的理由是,正是因为天下未定,更应该大兴土木,建个壮丽的宫殿,才能显示出威严,越壮丽,后世越无法超越,以障显皇权至尊,使统治更加恐固。

刘邦听了很高兴。

拓跋焘说萧何这样不对。

拓跋焘和萧何都对,区别在于格局。

萧何是泱泱大国的思维,拓跋焘一方霸主的思维。

{五十八年,方遣帝。始祖闻帝归,大悦,使诸部大人诣阴馆迎之。酒酣,帝仰视飞鸟,谓诸大人曰:"我为汝曹取之。"援弹飞丸,应弦而落。时国俗无弹,众咸大惊,乃相谓曰:"太子风彩被服,同于南夏,兼奇术绝世,若继国统,变易旧俗,吾等必不得志,不若在国诸子,习本淳朴。"咸以为然。且离间素行,乃谋危害,并先驰还。始祖问曰:"我子既历他国,进德何如?"皆对曰:"太子才艺非常,引空弓而落飞鸟,是似得晋人异法怪术,乱国害民之兆,惟愿察之。"自帝在晋之后,诸子爱宠日进,始祖年逾期颐,颇有所惑,闻诸大人之语,意乃有疑。因曰:"不可容者,便当除之。"于是诸大人乃驰诣塞南,矫害帝。既而,始祖甚悔之。}

北魏未建国之前,有拓跋沙漠汗,这里的沙漠汗不是称谓,而就是名,姓拓跋,名沙漠汗,很有意思的名字。

拓跋沙漠汗在洛阳做人质,过了两年,拓跋沙漠汗被晋皇帝放回家。

拓跋沙漠汗的父亲拓跋力微知道儿子回来,很高兴,让各部首领前去迎接。

接风宴上,酒过三巡,拓跋沙漠汗正高兴,看到天上有飞鸟,拿出弹弓,一个飞弹将鸟打下来。

当时鲜卑没人用弹弓,看到太子露了这一手,很震惊。

拓跋沙漠汗这一弹弓打鸟的举动,本来是一件小事,却给他引来杀身之祸。

事情虽小,但有心人会利用小事,把它做成大事。

首先,在坐的各部首领看了这一手,相互合计:看看太子,在洛阳几年,穿的衣服都跟华夏人一样,而且用的也是华夏人的弹弓。如果回来之后,他继承大权,很有可能要移风易俗,实行华夏人那一套,到时,我们就不得志了。肯定不如现在几个保持鲜卑本色的世子上台对我们有利。

于是,这些人,在太子还没见到父亲前,先跑回去见拓跋力微。

一番谄言,说,太子在华夏几年,完全变了,变得忘了本,而且从华夏那里学了好多妖术,不用箭,拿把空弓就能把鸟打下来。这样的妖术,是乱国害民之兆啊。

拓跋力微一听,这样啊,这可不行,不行就杀了吧。

拓跋沙漠汗就这样被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没事不要打弹弓?

当然不是。

拓跋沙漠汗打不打弹弓都是死。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七三

{初造新字千余,诏曰:"在昔帝轩,创制造物,乃命仓颉因鸟兽之迹以立文字。自兹以降,随时改作,故篆隶草楷,并行于世。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故令文体错谬,会义不惬,非所以示轨则于来世也。孔子曰,名不正则事不成,此之谓矣。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

拓跋焘不仅尚武,同时也注重文。

虽然秦皇当年统一时,推广文字统一,用小篆。

但到了魏晋时期,篆隶草楷许多字体并行。拓跋焘觉得有点乱,不利于教化,就打算再次统一文字,并且造了许多新字,并官方颁行字体,以做规范。

书法我是外行,但也常听到“魏碑”两个字。

网上查了一下魏碑的资料,知道了魏碑是楷体。

{庚戌,诏曰:"自顷以来,军国多事,未宣文教,非所以整齐风俗,示轨则于天下也。今制自王公已下至于卿士,其子息皆诣太学。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拓跋焘的这道诏书,很有意思。

一是,强制王公贵族子弟上学。

二是,不准私立学校。

就是说,他仰慕汉文化,又怕过度汉化。所以,不准私立学校,只准政府办学,让王公贵族学习汉文化,又限制底层的百姓,不给他们上学的机会,让他们只能子承父业,学习职业技术。

说白了就是为了统治阶级能更好的割韭菜。

{八月丙寅,遂畋于河西。诏曰:"朕顺时畋猎,而从官杀获过度,既殚禽兽,乖不合围之义。其敕从官及典围将校,自今已后,不听滥杀。其畋获皮肉,别自颁赍。"}

拓跋浚喜欢打猎。

有一年打猎时,发了个诏书,说朕每次打猎都是顺时而有节制,可是随从官员们却猎杀过度,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也障显仁慈之心,从今后你们打猎不要再滥杀了。

差不多的意思,我大鱼大肉吃够了,我们大家改吃素吧,保护动物,从我做起。

{壬寅,诏曰:"夫婚姻者,人道之始。是以夫妇之义,三纲之首;礼之重者,莫过于斯。尊卑高下,宜令区别。然中代以来,贵族之门多不率法。或贪利财贿,或因缘私好,在于苟合,无所选择,令贵贱不分,巨细同贯,尘秽清化,亏损人伦,将何以宣示典谟,垂之来裔。今制皇族、师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

还是拓跋浚,他下诏说,结婚一定要门当户对,现在的王公贵族都瞎搞,跟什么人都能结婚,贵贱不分,乌烟瘴气。

从今以后,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不准与工匠、艺人、贱姓通婚,违者属于犯罪。

这个诏令跟他爷爷不准底层人上学,一个道理。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七四

拓跋宏也算一代雄主。

迁都洛阳。

拓跋宏大力促进鲜卑汉化,提倡穿汉服,规定官话为汉语,不准说鲜卑话,如果不说汉语,就免官。

不仅如此,还把自己的姓拓跋改为汉姓元。

改姓名为元宏。

拓跋宏的汉化,都知道,不多说。

说说寒食的事儿。

寒食是古代一个节。

如今我们老家叫清明节,仍然叫寒食节。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定的节。

介子推是被烧死的,所以寒食节就禁火,吃冷食。

在拓跋宏的帝纪中,有三次提到寒食。

{四年春……辛未,禁断寒食。}

{十有六年春……辛卯,罢寒食飨。}

{二十年春……癸丑,诏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断。}

都是说要禁寒食的,禁的不是寒食节,是寒食节吃冷食的风俗。

为什么要禁寒食?不就吃一两天的冷食,没什么大不了的。

寒食最早可不是只吃一两天冷食,而是长达一个月之久,都要禁火吃冷食。

所以,拓跋宏几次下诏禁寒食,还真是因为长时间吃冷食对大家身体不好。

之所以三番两次下令,是因为一次禁不了,人民纪念先贤的热情太高。

因此,在第三次下诏时,拓跋宏略微做了妥协,没有一刀切。

就是介山所在地的城邑维持原状,可以继续吃冷食,此外,其它地方,不准再吃冷食。

——————————————————————

读《魏书》读到一个很牛的女人,冯太后。

准备找个影视剧看看,便于了解魏书。

找来找去,找到这部2006年的电视剧《北魏冯太后》。

因为是吴倩莲主演,所以决定看一下。对吴倩莲有莫名的好感。

几天来,看到第四集了。剧作可圈可点。

第四集,冯淑仪长成少女了。觉得可以调整的是不要让时年38的吴倩莲从少女开始演,晚出来几集也行。就像《如懿传》中周迅不该从少女演一样。

总体还行,不至于感觉浪费时间。尤其演员,都不错。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7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继续吹 于 2021-12-17 16:26 编辑

一七五

《北魏冯太后》看了十几集。

剧情不是特别精彩,但是除了花木兰那条线属于传说,其他的大方向基本符合历史。

因为我历史不太好。在看电视剧时,有些情节,我还以为是编剧瞎编的。

比如:

一、铸金人。

北魏祖上定的规矩,要立皇后,必须要亲手铸造金人,铸成功了才能立为皇后,不成功就不能立。

{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手铸金人,以成者为吉,不成则不得立也。}

二、乳母封太后

电视剧中的常乳母被所有人尊重,并且封为太后。

{高宗乳母常氏,本辽西人。太延中,以事入宫,世祖选乳高宗。慈和履顺,有劬劳保护之功。高宗即位,尊为保太后,寻为皇太后,谒于郊庙。和平元年崩,诏天下大临三日,谥曰昭,葬于广宁磨笄山,俗谓之鸣鸡山,太后遗志也。依惠太后故事,别立寝庙,置守陵二百家,树碑颂德。}

其实,在常乳母封太后之前,北魏早有另外一个乳母也封为太后,即窦氏惠太后。

{先是,世祖保母窦氏,初以夫家坐事诛,与二女俱入宫。操行纯备,进退以礼。太宗命为世祖保母。性仁慈,勤抚导。世祖感其恩训,奉养不异所生。及即位,尊为保太后,后尊为皇太后,封其弟漏头为辽东王。}

北魏为什么接连出现乳母封太后的事情?

应该是早期拓跋珪定的“子贵母死”制度造成的。

“子贵母死”就是北魏历代,只要是哪个皇子被封太子,那么他的生母便要赐死。主要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

于是,北魏的内宫妃子们只要怀孕了就惴惴不安,怕生儿子被立太子。

{而椒掖之中,以国旧制,相与祈祝,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乳母得势就可以理解了。赐死生母,总归要有人照顾太子,就是乳母们照顾,未来的皇帝自然就跟乳母关系比较好。

那么,乳母被封为太后,也就不算太意外。

“子贵母死”,实在是个残忍的制度,后面也慢慢被北魏的皇帝取消了。

“子贵母死”的制度下,妃子都不愿生太子。也有例外,就是宣武灵皇后胡氏。

{而椒掖之中,以国旧制,相与祈祝,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唯后每谓夫人等言:"天子岂可独无儿子,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及肃宗在孕,同列犹以故事相恐,劝为诸计。后固意确然,幽夜独誓云:"但使所怀是男,次第当长子,子生身死,所不辞也。"}

胡氏很勇,她说,大家都害怕,都不生,我不能这样,怎么能因为自己怕死,就让皇家没有继承人呢?

后来,胡氏怀孕,其他妃子姐妹们劝她要想想办法把孩子弄掉,以免被赐死。

胡氏却一如既往,还祈祷自己怀男孩,而且要是长子,“子生身死,所不辞也。”

功夫不负有心人,胡氏生了太子,自己也没死。

这个胡太后了不得,两起两落,把持朝政,权倾一时。

在她权势最大的时候,非常高调。

{后幸左藏,王公、嫔、主已下从者百余人,皆令任力负布绢,即以赐之,多者过二百匹,少者百余匹。唯长乐公主手持绢二十匹而出,示不异众而无劳也。世称共廉。仪同、陈留公李崇,章武王融并以所负过多,颠仆于地,崇乃伤腰,融至损脚。时人为之语曰:"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

有一天,胡太后来到国库,因为权势薰天,随从的有一百多王公贵妇。

胡太后一声令下,国库里的布绢,你们随便拿,能拿多少就带走多少。

于是乎,就像某些品牌店打折时壮观的抢购场面一样。

多的有人拿了二百匹布,少的也有一百多匹。

写到这里,我网上大略查了一下古代一匹布大概多少米,有说二三十米的,有说十米左右。

没仔细去研究。

就算是十米,一个人怎要拿一两百匹,也要拿好多趟吧。

是个体力活。

因此,当时有两个人都被累坏了。一个是陈留公,一个是章武王,可能是每趟拿的太多,或者拿下的趟数太多,以致于一个伤了腰,一个伤了脚。后来还被人编成了顺口溜。

这些人中,有个长乐公主,只是手里拿了二十匹绢。世人称赞她不贪。

二十匹也有几百米了,不算少了,不过绢应该比布轻很多,一个人一趟也许拿的下。

好吧。像我这种理工科的,总会去想这种细节。

{后自以行不修,惧宗室所嫌,于是内为朋党,防蔽耳目。肃宗所亲幸者,太后多以事害焉。有蜜多道人,能胡语,肃宗置于左右。太后虑其传致消息,三月三日于城南大巷中杀之。方悬赏募贼,又于禁中杀领左右、鸿胪少卿谷会、绍达,并帝所亲也。母子之间,嫌隙屡起。郑俨虑祸,乃与太后计,因潘充华生女,太后诈以为男,便大赦改年。肃宗之崩,事出仓卒,时论咸言郑俨、徐纥之计。于是朝野愤叹。太后乃奉潘嫔女言太子即位。经数日,见人心已安,始言潘嫔本实生女,今宜更择嗣君。遂立临洮王子钊为主,年始三岁,天下愕然。}

权力的游戏中,大权只有一个,所以,慢慢的,胡太后和她的亲儿子肃宗皇帝产生嫌隙。

肃宗皇帝突然驾崩,很大概率是胡太后指使人干的。

子贵母死,都不敢生,所肃宗皇帝没有儿子,谁来继承?

于是,胡太后和近臣商量,找了个妃子刚生的女儿,诈称是男孩,皇子,把这个女孩立为太子,即位皇帝,大赦改元。

这个被立为皇帝的女孩,有人称之为"元姑娘"。

有人说,这个元姑娘才是中国第一位女皇,比武则天还早。

这种说法,不被史家采用。

本来胡太后立元姑娘为皇帝,只是仓促之下,怕皇帝后继无人,天下大乱,临时想的一个办法。

几天之后,胡太后见人心已定,于是公开真相,说其实这是个女孩,只是权宜之计,现在我们要另立新君。

就立了临洮王的儿子元钊为帝。

胡太后来这么一出,“天下愕然”。

读史书,其实最无趣的是各个皇帝的本纪,都像编年的流水帐一样。

及读到传记,才开始有趣。

所以,我有好多天没更新随笔,就是因为在读的是各皇帝本纪。

今天,读到《皇后列传》,精彩多了。

孝文幽皇后冯氏,是《北魏冯太后》中冯太后的侄女,冯太后为了冯家,让侄女进宫给拓跋宏当妃子。

按说冯太后的侄女,要比拓跋宏大一辈。

这个冯氏得宠之后,也是比较高调。

后来,因为做的丑事太多,怕皇帝找她算帐,就跟她母亲一起找女巫作法诅咒皇帝病死。

皇帝最终都知道了冯皇后的所做所为,在审问完相关人员后,就找冯皇后来摊牌。

{高祖以疾卧含温室,夜引后,并列菩萨等于户外。后临入,令阉人搜衣中,稍有寸刃便斩。后顿首泣谢,乃赐坐东楹,去御筵二丈余。高祖令菩萨等陈状,又让后曰:"汝母有妖术,可具言之。"后乞屏左右,有所密启。高祖敕中侍悉出,唯令长秋卿白整在侧,取卫直刀柱之。后犹不言。高祖乃以绵坚塞整耳,自小语呼整再三,无所应,乃令后言。事隐,人莫知之。}

摘录这一段是觉得很有意思。

拓跋宏夜里召冯皇后进卧室摊牌。

冯皇后进来前,让太监搜身,看有没有武器。

进来后,拓跋宏先让相关人证把证词说一遍。

说完后,拓跋宏对冯皇后说,听说你母亲有妖术,具体说说。

冯皇后请求左右退下,她有密事相告。

拓跋宏一看,什么意思?就让侍卫人等都出去了,但又不放心,怕被皇后暗算,就留下一个宦官白整,拿着卫士的刀在旁边保护。

冯皇后一看,还有外人,不说话。

拓跋宏一看,那怎么办,既不敢让侍卫出去,又还想听皇后怎么说。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找了点绵,也不知道是棉花还是丝绵,把白整的耳朵堵上。

然后,拓跋宏还小声叫了白整几次,白整没有响应之后,才让皇后讲。

皇后跟皇帝讲了什么?——“事隐,人莫知之。”

这段很有意思。

最终,拓跋宏还是把冯皇后杀了。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5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七六

{子志,字猛略。少清辩强干,历览书传,颇有文才。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彪言:御史中尉避承华车盖,驻论道剑鼓,安有洛阳县令与臣抗衡?志言:神乡县主,普天之下谁不编户?岂有俯同众官,避中尉?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这段是成语"分道扬镳"的出处。

洛阳县令元志和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互不相让。让皇帝评理。

李彪说,我堂堂御史中尉, 一个小小的洛阳县令,有什么资格跟我争路?

元志也比较刚,说,洛阳县令,也不比其他县令,是掌管京城的县令,按说只要你在京城,就要归我管,我凭什么给你让路?

皇帝说,两位都有道理,以后二位分道扬镳,一条路,一人一半。

面圣出来后,元志和李彪就拿着尺寸量路,一人一半。

元志一个县令敢跟大官争道,是因为他是皇族。

{高祖初,赐爵沛郡公。后拜南豫州刺史。大胡山蛮时时钞掠,前后守牧多羁縻而已。祯乃设画,召新蔡、襄城蛮魁三十余人,祯盛武装,于州西为置酒,使之观射。先选左右能射者二十余人,祯自发数箭皆中,然后命左右以次而射,并中。先出一囚犯死罪者,使服军衣,亦参射限。命射不中,祯即责而斩之。蛮魁等伏伎畏威,相视股慄。又预教左右取死囚十人,皆著蛮衣,云是钞贼。祯乃临坐,伪举目瞻天,微有风动,祯谓蛮曰:"风气少暴,似有钞贼入境,不过十人,当在西南五十里许。"即命骑追掩,果缚送十人。祯告诸蛮曰:"尔乡里作贼如此,合死以不?"蛮等皆叩头曰:"合万死。"祯即斩之。乃遣蛮还,并加慰谕。诸蛮大服,自是境无暴掠。淮南之人相率投附者三千余家,置之城东汝水之侧,名曰归义坊。}

元祯当南豫州刺史时,有蛮人经常骚扰,几代刺史都根治不了。

元祯善于用计,他召集附近蛮人首领三十几个人,请他们吃饭喝酒。酒过三巡,请他们看看大魏的射手表演射箭。

元祯找了二十几个射手,但混进一个死囚。元祯先开头,自己射了几箭都中,然后二十几个射手也都射中。

这时,假扮射手的死囚也射,自然没射中。于是,元祯就让人把这个死囚杀了。

这叫杀鸡吓猴。众蛮首都吓坏了。

还没完。还要利用更多的死囚。

元祯提前找了十个死囚,让人给他们换上蛮服,假扮蛮人抢掠。

在表演完杀鸡吓猴后,元祯提头看天,装腔作势地感受风吹草动,跟众蛮首说,这阵风里好像有少许的暴戾之气,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该是有贼人入境,差不多有十个人,现在到了西南方向五十里的地方。

马上让手下西南方追拿。一段时间后,果然抓了十个贼人。

元祯对众蛮首说,这都是你们乡里的贼人,你们说该不该杀?!

众蛮首哪见过这种,既能掐会算,又有雷霆手段,都下跪拜服。

从此,诸蛮大服,自是境无暴掠。

所以,我从来不怎么相信料事如神啊之类的,还是要靠情报和手段。

{有五子,长子和为沙门,舍其子显,以爵让其次弟鉴。鉴固辞。诏许鉴身终之后,令显袭爵,鉴乃受之。
……
高祖崩后,和罢沙门归俗,弃其妻子,纳一寡妇曹氏为妻。曹氏年齿已长,携男女五人随鉴至历城,干乱政事。和与曹及五子七处受纳,鉴皆顺其意,言无不从。于是狱以贿成,取受狼籍,齐人苦之。鉴治名大损。
……
和,字善意。鉴薨之后,与鉴子伯宗竞求承袭。尚书令肇奏:"和太和中出为沙门,让爵于鉴。鉴后以和子显年在弱冠,宜承基绪,求逊王爵以归正胤。先朝诏终鉴身,听如其请。鉴既薨逝,和求袭封。谨寻诏旨,听传子显,不许其身。和先让后求,有乖道素,请令伯宗承袭。"世宗诏曰:"和初以让鉴,而鉴还让其子,交让之道,于是乎著。其子早终,可听和袭。"
}

这一段是讲拓跋平原的大儿子元和,次子元鉴。

这是一个谦让的故事,却又跟其他的谦让有点不一样。

古代爵位世袭,长子继承。元和作为长子,按理该继承,但元和出家了,把爵位让给弟弟元鉴,元鉴也推让。最后,皇帝给了个办法,就是如果以后元鉴死了,那么爵位让元和的儿子元显继承。

有了这个条件,元鉴才接受了哥哥的谦让。

到这里,这是古代很常见的一个谦让的事情,哥哥让给弟弟,弟弟承诺以后再让回哥哥的儿子。

不过,这样的事情,最终基本上都会闹出矛盾,比如弟弟死后,弟弟的儿子不愿意啊之类的。

但这里不太一样。

后来,出家的哥哥元和又还俗了,并且抛弃了原来的妻子,和一个寡妇曹氏结婚,带着寡妇曹氏和五个儿女跟元鉴一起到历城,打着元鉴的旗号,到处干政,收受好处。把元鉴的名声也搞坏了。

元鉴也就由着他们,也许是觉得自己的爵位毕竟是哥哥让的。

元鉴死后,果然问题来了,元和和元鉴的儿子元伯宗开始争爵位了。

这就是跟之前相似故事的不同之处,不是两个小辈在争,是元和让了又争,跟侄子争。

没办法。因为元和的儿子元显已经死了。

元和可能也没有其他儿子了,只能自己下场去争。

而上面说的元和"与曹及五子",和寡妇曹氏及五个儿子,应该都不是元和的儿子吧。因为也有说"曹氏年齿已长",这五个儿子应该是曹氏之前的儿子吧。

总之,元和先让后争,不符合古代道德,让时人不齿。

所以,尚书令觉得应该让元鉴的儿子元伯宗继承。

皇帝有不同的想说,毕竟当初哥哥让了弟弟,说好弟弟之后再让回哥哥儿子,也算一段佳话,可惜哥哥儿子早死,那么还是让哥哥继承吧,也算了结了这段佳话。

都有道理,大臣考虑的是道德问题,皇帝可能考虑的是以后给这样的事一个判例,本来这种谦让的事儿,有来有回,让来让去才好,如果处理不好,以后再有人让,让出去让不回来,就不好了,不能鼓励这样的事儿。

{彧本名亮,字仕明,时侍中穆绍与彧同署,避绍父讳,启求改名。诏曰:"仕明风神运吐,常自以比荀文若,可名彧,以取定体相伦之美。"}

元彧本名元亮,跟穆绍是同事,穆绍父亲叫穆亮。元亮就为了避穆绍父亲的讳,改了名,叫元彧。

古人讲究避讳,跟同事整天一起办公,为了尊重和方便,避同事父亲的讳也是没问题的。

但是,元彧算是皇族,宗室,按理,不避讳应该也没什么,因为皇帝家最大嘛,甚至有可能要反过来避讳。

查了一下,穆亮和穆绍也不一般,算是权贵,父子二人还都是驸马,从这点来讲,元彧是该避讳。

穆亮,本来是丘穆陵亮,丘穆陵氏,也算北魏的望族大姓。

北魏皇帝后来推行汉化,除了拓跋氏改姓元,还将功勋卓越的八大姓改成汉姓。

丘穆陵氏----穆
步六孤氏----陆
贺赖氏----贺
独孤氏----刘
贺楼氏----楼
勿忸于氏----于
纥奚氏----嵇
尉迟氏----尉

说起这个丘穆陵氏,提一下我在看的老电视剧《北魏冯太后》。

剧中花木兰女扮男装从军后,化名丘穆陵兰。

花木兰到底是不是姓花,或者到底姓什么,历来都是有争议的。

有一种考证,是姓木,叫木兰,也就是姓穆,叫穆兰,而穆就是鲜卑姓丘穆陵。

所以,剧中化名为丘穆陵兰。

《北魏冯太后》这个剧越看越不对劲。

总觉得剧的好多细节,应该是有历史学家深度参与把控的。不仅仅是丘穆陵兰这一点。

查了一下,电视剧有两个历史顾问,一个叫李冯,一个叫殷宪。

李冯不确定是不是给张艺谋电影做过编剧的那个。

殷宪查到的资料是北朝历史学家。

就我看电视的感觉,历史顾问应该有深度参与。

{遥弟恒,字景安,粗涉书史。恒以《春秋》之义,为名不以山川,表求改名芝。历位太常卿、中书监、侍中。后于河阴遇害。赠太傅、司徒公,谥曰宣穆公。}

再说一个姓名有关的。

元恒要改名,理由是《春秋》里有写取名一般不要用山川的名字,有恒山,所以想改名为元芝。

古人取名讲究多,看《春秋》里怎么写的: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以山川取名,那么如果这个人当皇帝了,当大官了,当大人物了,岂不是叫了千百年的山川都要改名避讳?

{古诸侯娶九女,士有一妻二妾。《晋令》:诸王置妾八人,郡公、侯妾六人。《官品令》:第一、第二品有四妾,第三、第四有三妾,第五、第六有二妾,第七、第八有一妾。所以阴教聿修,继嗣有广。广继嗣,孝也;修阴教,礼也。而圣朝忽弃此数,由来渐久。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族,故无妾媵,习以为常。妇人多幸,生逢今世,举朝略是无妾,天下殆皆一妻。设令人强志广娶,则家道离索,身事迍邅,内外亲知,共相嗤怪。凡今之人,通无准节。父母嫁女,则教之以妒;姑姊逢迎,必相劝以忌。持制夫为妇德,以能妒为女工。自云不受人欺,畏他笑我。王公犹自一心,已下何敢二意?夫妒忌之心生,则妻妾之礼废;妻妾之礼废,则奸淫之兆兴。斯臣之所以毒恨者也。请以王公第一品娶八,通妻以备九女;称事二品备七;三品、四品备五;五品、六品则一妻二妾。限以一周,悉令充数,若不充数及待妾非礼,使妻妒加捶挞,免所居官。其妻无子而不娶妾,斯则自绝,无以血食祖、父,请科不孝之罪,离遣其妻。}

这一段是元孝友的一个上表,为了说明当时世风日下,都有一夫一妻的趋势了,这怎么可以?还请皇上下旨让大家都多纳妾才好。

为什么当时有一夫一妻的趋势?老百姓就不说了,历朝历代老百姓哪有条件要那么多妻妾。说的是王公大臣和当官的。

当时——“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族,故无妾媵,习以为常。”——北魏的王侯将相,要么就是驸马,要么也是娶的王后一族,不管你是娶公主还是娶后族,公主和后族怎么能允许你再纳妾。

没办法纳妾也好,上行下效也好,反正有一夫一妻的趋势了。

元孝友觉得这是世风日下,这可不行。

“妇人多幸,生逢今世,举朝略是无妾,天下殆皆一妻。”——看这句话,多有意思。

女人可真是幸福啊,生逢这样一个世道,什么世道?一夫一妻的世道。

看元孝友这话说的,绝对阴阳怪气。

在他看来,“妇人多幸”,就是世道不幸。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0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继续吹 于 2024-11-13 14:20 编辑

一七七

《北魏冯太后》看完,很认真和用心的一部电视剧。

编剧算比较克制。

虽然对冯太后多有美化,但既然是主角,美化也难免,况且完全按史实拍,也不见得会更好。

前两天读《魏书》到任城王元澄,看到他与高祖拓跋宏之间的君臣相处及对话,不仅感慨,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君臣关系。

{文明太后引见澄,诫厉之,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德音闲婉,当为宗室领袖。是行使之必称我意。卿但记之,我不妄谈人物也。"}

这个元澄,冯太后把他一顿夸,说他以后将是宗室领袖。冯太后说,我从来不怎么夸人,但这个元澄我忍不住要夸一夸。

{高祖诏澄曰:"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是贤士,得失竟谁?"对曰:"郑国寡弱,摄于强邻,民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铸刑书以示威。虽乖古式,合今权道,随时济世,子产为得。而叔向讥议,示不忘古,可与论道,未可语权。"高祖曰:"任城当欲为魏之子产也。"澄曰:"子产道合当时,声流竹素。臣既庸近,何敢庶几?愚谓子产以四海为家,宣文德以怀天下,但江外尚阻,车书未一,季世之民,易以威伏,难以礼治。愚谓子产之法,犹应暂用,大同之后,便以道化之。"高祖心方革变,深善其对,笑曰:"非任城无以识变化之体。朕方创改朝制,当与任城共万世之功耳。"}

拓跋宏与元澄谈论古代子产与叔向之争。拓跋宏问,子产要铸刑书,叔向不认同,两个人谁是谁非?

子产和叔向之争,差不多是法治和礼治之争的意思。

元澄说,他更认同子产的法治。

拓跋宏比较满意元澄的回答,因为他当时有改革的打算,以当时的情形,非法治不可。于是他说,你元澄来做大魏的子产吧。

元澄回答说,我认同子产用法治,是因为当时国家还比较乱,只能用法治。但是,等国家安定统一后,还是用礼治更好。

这个回答令拓跋宏更加满意。就是用法治还是礼治,不能一概而论,要顺应时势,符合国情,采用最合理的方法。

元澄在评论子产和叔向时,说叔向"可与论道,未可语权",这里的“权”,大约是“权衡”或“权变”的意思。

改革要懂得"权衡”或“权变”,不能一味守旧,也不可一味创新。要在新旧势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更好推进改革。

{后高祖外示南讨,意在谋迁,斋于明堂左个,诏太常卿王谌,亲令龟卜,易筮南伐之事,其兆遇《革》。高祖曰:"此是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莫敢言。澄进曰:"《易》言革者更也。将欲应天顺人,革君臣之命,汤武得之为吉。陛下帝有天下,重光累叶。今曰卜征,乃可伐叛,不得云革命。此非君人之卦,未可全为吉也。"高祖厉声曰:"《象》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也!"澄曰:"陛下龙兴既久,岂可方同虎变!"高祖勃然作色曰:"社稷我社稷,任城而欲沮众也!"澄曰:"社稷诚知陛下之社稷,然臣是社稷之臣子,豫参顾问,敢尽愚衷。"高祖既锐意必行,恶澄此对。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亦复何伤!"车驾还宫,便召澄。未及升阶,遥谓曰:"向者之《革卦》,今更欲论之。明堂之忿,惧众人竞言,阻我大计,故厉色怖文武耳,想解朕意也。"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澄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高祖曰:"北人恋本,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澄曰:"此既非常之事,当非常人所知,唯须决之圣怀,此辈亦何能为也?"高祖曰:"任城便是我之子房。"加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又兼尚书左仆射。及驾幸洛阳,定迁都之策,高祖诏曰:"迁移之旨,必须访众。当遣任城驰驿向代,问彼百司,论择可否。近日论《革》,今真所谓革也,王其勉之。"既至代都,众闻迁诏,莫不惊骇。澄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开伏。澄遂南驰还报,会车驾于滑台。高祖大悦,曰:"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从幸邺宫,除吏部尚书。}

拓跋宏想要改革,其中一个大手笔就是迁都洛阳,为了迁都大事,他可是费了一番思量。

拓跋宏对外宣称要南讨,讨伐南朝,实际上是想借南讨而迁都。

通常,大事之前要先卜一卦,卦象显示的是——“革”——革命,改革之意。得到这卦象,拓跋宏估计心里暗爽,或者说根本就是他自己安排的。

拓跋宏说,这是汤武革命,顺天应人的卦象啊。

群臣都没有敢讲话的,或者说是都不想第一个发表意见。

还是元澄第一个出来讲话。

元澄说,这个卦象显示不利南讨啊。革什么命?就是革君臣之命。汤武革命当然是吉兆,因为他是由臣变君。而陛下是君,革命之卦当然不吉。如果卜出来的卦是征伐才是吉兆,是革命就不是吉兆。

拓跋宏一看,心想,你元澄还是没理解我的意思,我是明南讨暗迁都啊。

拓跋宏说,象书里说这是"大人虎变"的意思,怎么能说不吉呢?

元澄不顺着皇帝,陛下早已是九五至尊,还变什么啊,怎么变都是不吉。

拓跋宏怒了,社稷是我的社稷, 我想变就变,怎么了?你要坏我大事吗?
.
元澄也不相让,社稷虽然是陛下的社稷,但臣是社稷的臣子啊,积极参与意见,也没毛病啊。

拓跋宏没办法,既不能在朝堂上言明是要迁都,又觉得元澄没有明白他内心想法,对他毫不相让,很生气。

过了良久,气才下去,对众大臣说,朕与诸爱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不同意见也是正常。

拓跋宏还是有气度的。

退朝还宫,拓跋宏意难平,召元澄进宫。

远远看到元澄,拓跋宏就先喊话了,憋在心里难受啊。

拓跋宏喊,刚才我在朝堂上当众朝你发火,是怕大家都跟着你阻拦我,所以想让大家都怕我,你要理解我啊。

远处的元澄,估计一头雾水,什么叫理解你,你到底要做什么?

等元澄近前,拓跋宏这才解释,我哪里是想打仗,是想借南讨,来迁都洛阳,任城王觉得迁都怎样?

元澄这时才明白过来,皇帝的本意是什么样,也才明白皇帝为什么觉得革命是吉兆。

元澄也是见识不凡,说迁都洛阳,当然是好事,臣大力支持。

拓跋宏说,我是怕我们鲜卑人本来是北方来的,知道我要南迁,不愿意。

元澄说,这是非常之事,当然就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只要皇上坚决,不需要管常人是不是反对。

有了元澄的支持,拓跋宏十分高兴,说,元澄你就是我的子房啊。

等南讨到了洛阳,拓跋宏下诏决定迁都,太突然了,众臣都惊了。元澄就在众人面前,引古博今,侃侃而谈,打消了众人的疑虑。

拓跋宏很高兴,说,若不是任城王,我的改革大业,不会这么顺利。

很喜欢这样的君,和这样的臣,以及这样的君臣对话。

{萧鸾既杀萧昭业而自立,昭业雍州刺史曹虎请以襄阳内附。分遣诸将,车驾将自赴之。豫州又表,虎奉诚之使不复重来。高祖引澄及咸阳王禧、彭城王勰、司徒冯诞、司空穆亮、镇南李冲等议之。高祖曰:"比得边州表云,襄阳慕化,朕将鸣銮江沔,为彼声势。今复表称,更无后信,于行留之计,竟欲如何?"禧等或云宜行,或言宜止。高祖曰:"众人纷纭,意见不等,朕莫知所从。必欲尽行留之势,使言理俱畅者,宜有客主,共相起发。任城与镇南为应留之议,朕当为宜行之论,诸公俱坐听得失,长者从之。"于是高祖曰:"二贤试言留计也。"冲对曰:"臣等正以徒御草创,人斯乐安,而应者未审,不宜轻尔动发。"高祖曰:"襄阳款问,似当是虚。亦知初迁之民,无宜劳役。脱归诚有实,即当乘其悦附,远则有会稽之会,近则略平江北。如其送款是虚,且可游巡淮楚,问民之瘼,使彼土苍生,知君德之所在,复何所损而惜此一举?脱降问是实,而停不抚接,不亦稽阻款诚,毁朕大略也。"澄曰:"降问若审,应有表质。而使人一返,静无音问,其诈也可见。今代迁之众,人情恋本,细累相携,始就洛邑,居无一椽之室,家阙儋石之粮,而使怨苦即戎,泣当白刃,恐非歌舞之师也。今兹区宇初构,又东作方兴,正是子来百堵之日,农夫肆力之秋,宜宽彼逋诛,惠此民庶。且三军已援,无稽赴接。苟其款实,力足纳抚,待克平襄沔,然后动驾。今无故劳涉,空为往返,恐挫损天威,更成贼胆。愿上览盘庚始迁之艰难,下矜诗人《由庚》之至咏,辑宁新邑,惠康亿兆。"而司空亮以为宜行,公卿皆同之。澄谓亮曰:"公在外见旌钺既张,而有忧色,每闻谈论,不愿此行,何得对圣颜更如斯之语也?面背不同,事涉欺佞,非所谓论道之德,更失国士之体。或有倾侧,当曰公辈佞臣。"李冲曰:"任城王可谓忠于社稷,愿陛下深察其言。臣等在外,皆惮征行,唯贵与贱,不谋同辞。仰愿圣心裁其可否。"高祖曰:"任城适以公等从朕,有如此论。不从朕者,何必皆忠而通识安危也。小忠是大忠之贼,无乃似诸?"澄曰:"臣既愚暗,不识大理,所可言者,虽涉小忠,要是竭尽微款,不知大忠者竟何据?"高祖曰:"任城脱居台鼎之任,欲令大忠在己也。"澄曰:"臣诚才非右弼,智阙和鼎,脱得滥居公铉,庶当官而行,不负愚志。"高祖大笑。澄又谓亮曰:"昔汲黯于汉武前面折公孙食脱粟饭,卧布被,云其诈也。于时公孙谦让下之。武帝叹汲黯至忠,公孙长者,二人称贤。公既道均昔士,愿思长者之言。"高祖笑曰:"任城欲自比汲黯也。且所言是公,未知得失所在,何便谢司空也。"驾遂南伐。}

这一段是写南朝的曹虎说要投降北魏,请求北魏南下受降,但拓跋宏拿不准曹虎是不是诈降,值不值得兴师动众,有没有风险。于是召群臣讨论。

大家有认为不可行的,有认为可行的,意见不统一。

拓跋宏说,大家众说纷纭,我也不知该怎么决断,有不同意见,是好事,大家畅所欲言。元澄和李冲认为不可行,我自己认为可行,我们双方都发表各自意见,大家听听看,最后一起决定。元澄和李冲二位可以先发表一下你们的高见。

接下来,就是李冲和元澄做为反方,拓跋宏做为正方的一番辩论。不细说,见原文。

正反双方辩论完毕,其余大臣发表意见。

司空穆亮先发表意见,他认同皇帝的观点,认为该出兵受降。

众臣见司空都顺着皇帝了,也纷纷应和。

元澄反驳穆亮,穆司空真是言不由衷啊,据我所知,您在外面见到旌旗斧钺,都会面有忧色,明明私下谈论时,不愿意行军出兵,为什么见到皇上后就说这样的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谄谀之嫌,这样做有失大臣的体统。如果贸然出兵,万一出事,就是各位谄谀臣子的原因!”

元澄这话说的挺重的,虽然刻薄,但也说的是事实,大家其实并不想行军远征了。

李冲又加了一句支持元澄。

拓跋宏说,元澄因为大臣都顺着我说,就说出谄谀这样的话。但是那不顺着我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就一定是忠臣吗?

拓跋宏说这话是有些生气了,生气元澄说顺着他的人就是谄臣。

又加了一句,小忠是大忠的对头,不是吗?

这话啥意思?大概就是说大忠有时似谄吧。

元澄毫不相让,针锋相对说,我等愚笨,不识大道理,只知谈些小事,我们这样也许就是陛下说的小忠吧。但虽是小忠,也总是竭尽诚心。但不知陛下说的大忠之人们,有什么依据证明他们的大忠?

元澄这样说也是牛逼。

拓跋宏说,如果让你当三公,你能做到大忠吗?

元澄说,臣自知没能力当三公,但万一真当上大位,臣希望能做到尽职尽责,不违背本心。

这意思就是,哪怕我当了三公,也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还是讽刺司空穆亮。

拓跋宏听了,大笑。估计是笑元澄有点轴,不依不饶的。

元澄还没完,又对穆亮举了汲黯和公孙弘的例子。自比汲黯而把穆亮比作公孙弘。

也算是给了穆亮一个台阶。

虽然,朝堂上一番辩论,最终拓跋宏还是坚持己见,南下受降。

后面还是证明曹虎是诈降。

很喜欢这样的君,和这样的臣,以及这样的君臣对话。

后面还有不少拓跋宏和元澄之间的对话和对手戏,都是挺不错的君臣关系。不再一一摘录。

总之拓跋宏很优秀,元澄也很优秀,他们之间的相处也很优秀。

{又从幸邺。还洛,以出纳之劳,增邑五百户。坐公事免官。寻兼吏部尚书。恒州刺史穆泰在州谋反,推朔州刺史、阳平王颐为主。颐表其状。高祖召澄入见凝闲堂,曰:"适得阳平表曰:穆泰谋为不轨,招诱宗室。脱或必然,迁京甫尔,北人恋旧,南北纷扰,朕洛阳不立也。此事非任城不办,可为我力疾向北。如其弱也,直往擒翦;若其势强,可承制发并肆兵以殄之。虽知王患,既是国家大事,不容辞也。"澄曰:"泰等愚惑,正恋本为此,非有远图。臣诚怯弱,不惮是辈,虽复患惙,岂敢有辞!谨当罄尽心力,继之以死。愿陛下勿忧。"高祖笑曰:"得任城此行,朕复何忧也。"遂授节,铜虎、竹使符,御仗,左右,仍行恒州事。行达雁门,太守夜告泰已握众西就阳平,城下聚结,唯见弓仗。澄闻便速进。时右丞孟斌曰:"事不可量,须依敕召并肆兵,然后徐动。"澄曰:"泰既构逆,应据坚城,而更迎阳平,度其所为,似当势弱。泰既不相拒,无故发兵,非宜也。但速往镇之,民心自定。"遂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又遣治书侍御史李焕先赴,至即擒泰,民情怡然。穷其党与,罪人皆得,钜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皆狱禁。具状表闻,高祖览表大悦,召集公卿以下以表示之,曰:"我任城可谓社稷臣也,寻其罪案,正复皋陶断狱,岂能过之?"顾谓咸阳王等曰:"汝等脱当其处,不能办此。"车驾寻幸平城,劳澄曰:"任城此行,深副远寄。"对曰:"陛下威灵远被,罪人无所逃刑,臣何劳之有?"引见逆徒,无一人称枉。时人莫不叹之。高祖顾谓左右曰:"昔仲尼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然圣人之听讼,殆非常人所匹;必也无讼,今日见之矣。"以澄正尚书。}

这一段就是写元澄是如何优秀的。

刺史穆泰造反,拓跋宏还要强起正在病中的元澄去平叛。

元澄也是不辱使命,兵不血刃即平叛。

审查造反的罪人,抓了一百多人。

拓跋宏见这一百多罪人,竟没有一人喊冤。这事处理的多漂亮!

“时人莫不叹之。”

拓跋宏也赞叹,要做到“无讼”真是很难啊,也许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朕今日有幸见到了"无讼"。

元澄得到的是至高的评价。

名臣和名君是相互的。

拓跋宏是名君,他改革之心非常之坚决,故能成其大业。

{高祖还洛,引见公卿。高祖曰:"营国之本,礼教为先。朕离京邑以来,礼教为日新以不?"澄对曰:"臣谓日新。"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一言可以丧邦者,斯之谓欤?可命史官书之。"又曰:"王者不降佐于苍昊,皆拔才而用之。朕失于举人,任许一群妇人辈奇事,当更铨简耳。任城在省,为举天下纲维,为当署事而已?"澄曰:"臣实署事而已。"高祖曰:"如此便一令史足矣,何待任城?"又曰:"我遣舍人宣诏,何为使小人闻之?"澄曰:"时虽有干吏,去榜亦远。"高祖曰:"远则不闻,闻则不远。既得闻诏,理故可知。"于是留守群臣遂免冠谢罪。寻除尚书右仆射。萧宝卷遣其太尉陈显达入寇汉阳。是时高祖不豫,引澄入见清徽堂。诏曰:"显达侵乱,沔阳不安,朕不亲行,莫攘此贼。朕疾患淹年,气力惙弊,如有非常,委任城大事。是段任城必须从朕。"澄涕泣对曰:"臣谨当竭股肱之力,以命上报。"遂从驾南伐。高祖崩,澄受顾命。}

这一段写拓跋宏回洛阳,见到元澄,问他京城的改革成果。

元澄说,还好,每天有进步。

拓跋宏说,我怎么看着不对啊。我昨天进城,就看到有女人戴帽子穿着小襦袄,这是你失察啊!

拓跋宏说他看到有女人戴帽子穿着小襦袄,指的是这是鲜卑的服饰,说明改革不彻底,要问罪元澄。

元澄说,还好啊,穿鲜卑服的,毕竟比穿汉服的少。

拓跋宏一听,很不高兴,元澄低估了他改革的决心,既是改革,就要改彻底,就像他说的,官方要说汉话,不准说鲜卑语,不说汉话的要治罪。

于是,拓跋宏把元澄一通批评。

元澄这才明白皇帝的决心,"澄涕泣对",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努力,以报效皇帝。

拓跋宏这样的君,元澄这样的臣,看着过瘾,也就多摘录了一些。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2-1-7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继续吹 于 2024-11-13 14:09 编辑

一七八

{高祖引见朝臣,诏之曰:"卿等欲令魏朝齐美于殷周,为令汉晋独擅于上代?"禧曰:"陛下圣明御运,实愿迈迹前王。"高祖曰:"若然,将以何事致之?为欲修身改俗,为欲仍染前事?"禧对曰:"宜应改旧,以成日新之美。"高祖曰:"为欲止在一身,为欲传之子孙?"禧对曰:"既卜世灵长,愿欲传之来叶。"高祖曰:"若然,必须改作,卿等当各从之,不得违也。"禧对曰:"上命下从,如风靡草。"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王公卿士,咸以然不?"禧对曰:"实如圣旨,宜应改易。"高祖曰:"朕尝与李冲论此。冲言:'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何必改旧从新。'冲之此言,应合死罪。"乃谓冲曰:"卿实负社稷,合令御史牵下。"冲免冠陈谢。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禧对曰:"陛下圣过尧舜,光化中原。臣虽仰禀明规,每事乖互,将何以宣布皇经,敷赞帝则?舛违之罪,实合刑宪。"高祖曰:"若朕言非,卿等当须庭论,如何入则顺旨,退有不从?昔舜语禹: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其卿等之谓乎?"}

这段还是写拓跋宏的改革。

拓跋宏是把改革刻在骨子里了,估计每天一起床,眼前就是两个字——改革。

这一段,他又强调,要说汉语,不准说鲜卑方言。不过,也并没有一刀切,三十岁以上的,算是年龄大了的,乡音不太好改了——“容或不可卒革”——允许慢慢改,有个过程。但三十以下的,立马改,不许缓冲。如有违者,降爵罢官。

拓跋宏跟李冲谈论改革语言的事,李冲觉得皇帝有些偏执了,他说,四方的语言太多了,到底哪个算正音,我觉得,只要皇帝您规定哪个是正音,哪个就是正音。所以,如果规定鲜卑语做为正音,那也没问题,不就不用费劲改革了?

拓跋宏一听,炸了。“冲之此言,应合死罪。”

拓跋宏改革的决心之大,大到大多数亲近的大臣都不能真正明白。

看见京城有女人穿鲜卑服装,不穿汉服,也要碎碎念一番。

这段里的元禧跟李冲不一样,不去反驳拓跋宏,一路顺着他说,奉承他。

拓跋宏可能也不喜欢这样,他说,如果我哪里说的不对,你们要当面指出,当面争论。怎么能当面逢迎,背后又是另外一套?

拓跋宏能这样说可谓不易。

{颢以事意不谐,遂与子冠受率左右奔于萧衍。颢见衍,泣涕自陈,言辞壮烈,衍奇之。遂以颢为魏主,假之兵将,令其北入。永安二年四月,于梁国城南登坛燔燎,号孝基元年。庄帝诏济阴王晖业为都督,于考城拒之,为颢所擒。又克行台杨昱于荥阳。尔朱世隆自虎牢走退,庄帝北幸。颢遂入洛,改称建武元年。
颢以数千之众,转战辄克,据有都邑,号令自己,天下人情,想其风政。而自谓天之所授,颇怀骄怠。宿昔宾客近习之徒咸见宠待,干扰政事,又日夜纵酒,不恤军国。所统南兵,凌窃市里。朝野莫不失望。时又酷敛,公私不安。庄帝与尔朱荣还师讨颢。自于河梁拒战,王师渡于马渚,冠受战败被擒,因相继而败。颢率帐下数百骑及南兵勇健者,自轘辕而出。至临颍,颢部骑分散,为临颍县卒所斩。出帝初,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定相殷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大司马、冀州刺史。武定中,子娑罗袭。齐受禅,爵例降。
}

这两段就是南梁陈庆之七千人带北魏元颢一路杀到洛阳,拥立登基的事情。

在《梁书》中,大书特书,陈庆之简直就是爽剧男主。

在这里,只是简短的两段。

{高祖疾甚,谓勰曰:"修短命也,死生大分,今吾气力危惙,当成不济矣。虽败显达,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社稷所仗,唯在汝身。霍子孟以异姓受付,况汝亲贤,可不勉也!"勰泣曰:"士于布衣,犹为知己尽命,况臣托灵先皇,联晖陛下,诚应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但臣出入喉膂,每跨时要,及于宠灵辉赫,闻之遐迩。复参宰匠,机政毕归,震主之声,见忌必矣。此乃周旦遁逃,成王疑惑,陛下爱臣,便为未尽始终之美。臣非所以恶华捐势,非所以辞勤请逸,正希仰成陛下日镜之明,下念愚臣忘退之祸。"高祖久之曰:"吾寻思汝言,理实难夺。"乃手诏世宗曰:"汝第六叔父勰,清规懋赏,与白云俱洁;厌荣舍绂,以松竹为心。吾少与绸缪,提携道趣。每请解朝缨,恬真丘壑,吾以长兄之重,未忍离远。何容仍屈素业,长婴世网。吾百年之后,其听勰辞蝉舍冕,遂其冲挹之性。无使成王之朝,翻疑姬旦之圣,不亦善乎?汝为孝子,勿违吾敕。"}

拓跋宏改革,自然离不开宗室的支持,宗室里最为拓跋宏器重的,一个是上次说的叔叔元澄,一个就是这段里的弟弟元勰。

在元勰的传里,把拓跋宏和元勰兄弟情深写的如小说一般细腻,也是令人感概。

兄弟情深不多说。

这一段里,拓跋宏病重,自觉命不久已,跟元勰托孤,举了孟光例子。

元勰一听,就哭了,既为哥哥而哭,又为自己而哭,他说,陛下这么信任臣,臣本该万死不辞。可是,一是陛下太过宠臣,二是臣的功劳实在太大。周公那样的圣人,都免不了猜忌,何况是臣。我是怕陛下走后,我也就祸不远矣。希望陛下体谅臣,能给臣想一个善始善终的办法。

元勰这一番话,也是说的真诚。

拓跋宏想了半天,弟弟如此真诚,他也要真诚以待,不玩虚的。

于是,拓跋宏写的个遗诏给儿子,将来的世宗皇帝。

诏书写的也真诚。

其中有——“吾百年之后,其听勰辞蝉舍冕,遂其冲挹之性。无使成王之朝,翻疑姬旦之圣,不亦善乎?汝为孝子,勿违吾敕。”——我死之后,就允许元勰辞官退隐,遂了他的心愿吧。以免再发生周公都被猜疑这样的事了。

我说元勰和拓跋宏兄弟俩真诚,是因为他们没玩套路,都直接面对现实,一个为了自己,一个为了兄弟情,一个不勉强自己,一个不勉强他人。

上次我说,我理想的君臣关系是拓跋宏和元澄之间的关系。这次我要说,理想的(皇室之中)兄弟关系,是拓跋宏和元勰之间的关系。

写到这里,我发现,我并不适合读史,更适合读文学作品。

读史也许要有极冷,极理性,极克制的心,方能读出三味。

而以我的心读史,也许都只能浮于表面。

政治是残酷的,于我这样的人并不合。

我不擅读史书,居然在史书中读兄弟情。

那么,要怎样才算擅读史书?

我想,也许是要读兄弟情接下去的情节吧。

接下去,拓跋宏死了。

按照生前兄弟俩达成的一致,元勰辞职。

可是即位的世宗皇帝元恪,却不允许元勰辞职。

这是可以想到的。拓跋宏和元勰之间有情谊,可以真诚,但新皇帝元恪,则必须玩套路。

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功勋叔叔退休?如果允许了,他这样对待功臣,皇帝怎么做?

所以,元勰无数次上书求退,也无数次被拒绝。

接下来,就更是套路了。

世宗元恪必然要杀了元勰,杀也要找理由,至少要冠冕堂皇的理由。

找理由的过程就不再多说,古今都一样,当然最后是定成谋反。

{永平元年九月,召勰及高阳王雍、广阳王嘉、清河王怿、广平王怀及高肇等入。时勰妃方产,勰乃固辞不赴。中使相继,不得已乃令命驾,意甚忧惧,与妃诀而登车。入东掖门,度一小桥,牛不肯进,遂击之。良久,更有使者责勰来迟,乃令去牛,人挽而进,宴于禁中。至夜皆醉,各就别所消息。俄而元珍将武士赍毒酒而至。勰曰:"吾忠于朝廷,何罪见杀!一见至尊,死无恨也。"珍曰:"至尊何可复见!王但饮酒。"勰曰:"至尊圣明,不应无事杀我,求与告我罪者一对曲直。"武士以刀镮筑勰二下。勰大言曰:"皇天!忠而见杀。"武士又以刀镮筑勰。勰乃饮毒酒,武士就杀之。向晨,以褥裹尸,舆从屏门而出,载尸归第,云王因饮而薨。}

这段是写元勰最后怎么被杀的。

读此段,想到之前的兄弟情,再叹,悲叹。

{勰既有大功于国,无罪见害,百姓冤之。行路士女,流涕而言曰:"高令公枉杀如此贤王!"在朝贵贱,莫不丧气。追崇假黄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公、侍中、太师,王如故。给銮辂九旒、虎贲班剑百人、前后部羽葆鼓吹、辒辌车。}

不仅我叹,当时的人也叹,百姓冤之,士女流涕,在朝贵贱,莫不丧气。

叹也无用,涕也无益。

权力的游戏,浩瀚的史书就是游戏攻略。

但读了攻略又怎样?

有像我这种读不懂的。

也有读懂了却身不由己的。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继续吹 于 2024-11-13 14:01 编辑

一七九

{太宗以郡国豪右,大为民蠹,乃优诏徵之。民多恋本,而长吏逼遣。于是轻薄少年,因相扇动,所在聚结。西河、建兴盗贼并起,守宰讨之不能禁。太宗乃引玄伯及北新侯安同、寿光侯叔孙建、元城侯元屈等问曰:"前以凶侠乱民,故徵之京师,而守宰失于绥抚,令有逃窜。今犯者已多,不可悉诛,朕欲大赦以纾之,卿等以为何如?"屈对曰:"民逃不罪而反赦之,似若有求于下,不如先诛首恶,赦其党类。"玄伯曰:"王者治天下,以安民为本,何能顾小曲直也?譬琴瑟不调,必改而更张;法度不平,亦须荡而更制。夫赦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自秦汉以来,莫不相踵。屈言先诛后赦,会于不能两去,孰与一行便定。若其赦而不改者,诛之不晚。"太宗从之。}

拓跋嗣觉得豪门大户称霸一方,成为民害,于是将这些人调到京城,让他们离开原来的势力地盘。

这些人当然不愿意了,于是互相煽动作乱,各地盗贼并起。

拓跋嗣招几个大臣讨论对策,他自己的主张是大赦,因为法不责众,作乱的人太多了,不可能都杀了吧。

元屈不认同大赦,说作乱的人,不治罪反而赦免,好像是有求于他们一样。不如折中,就杀几个带头的,赦免其他同党。

元屈的说法,也有他的道理。历史上,处理类似法不责众的事件时,经常用这样的方法,就是严惩几个带头的,其余不问。

崔玄伯却不认同元屈的说法,他认同皇帝的大赦。

他说,这次作乱还不同于谋反,只是人们不愿意离开故土。王者治天下,安民为本。

其实就是说,皇帝调地方豪右来京城,本意就是为了安民,而现在反而造成这样的局面,与本意相背。

如果这样,就要反思这个政策是不是有点问题,或者说操之过急。政策有问题,就要调整。哪怕是法律有问题了,也该修正。

当然,大赦也不能说是正确的,因为毕竟作乱有罪。但可以"权行",就是变通。大赦至少能暂时安民。而元屈所说,先诛后赦,既没有修改政策的问题,也不能真正的安民。

所以,可以先大赦,赦而不改,再诛也不晚。

拓跋嗣同意了崔玄伯的说法。

这一段摘出来,是想说,搞政治其实很难,尤其是面对这样的事情,怎么处理才更好。在当今社会,也还是有讨论的意义。

{时将建太极殿,引见群臣于太华殿,高祖曰:"朕仰遵先意,将营殿宇,役夫既至,兴功有日。今欲徙居永乐,以避嚣埃。土木虽复无心,毁之能不凄怆。今故临对卿等,与之取别。此殿乃高宗所制,爰历显祖,逮朕冲年,受位于此。但事来夺情,将有改制,仰惟畴昔,惟深悲感。"亮稽首对曰:"臣闻稽之卜筮,载自典经,占以决疑,古今攸尚。兴建之功,事在不易,愿陛下讯之蓍龟,以定可否。又去岁役作,为功甚多,太庙明堂,一年便就。若仍岁频兴,恐民力凋弊。且材干新伐,为功不固,愿得逾年,小康百姓。"高祖曰:"若终不为,可如卿言。后必为之,逾年何益?朕远览前王,无不兴造。故有周创业,经建灵台;洪汉受终,未央是作。草创之初,犹尚若此,况朕承累圣之运,属太平之基。且今八表清晏,年谷又登,爰及此时,以就大功。人生定分,修短命也,蓍蔡虽智,其如之何?当委之大分,岂假卜筮?"遂移御永乐宫。}

又是要不要大兴土木的事儿。

之前拓跋焘时,有大臣建议造新的宫殿,举的是萧何建议刘邦大兴土木的例子,被拓跋焘拒绝了。

这次是拓跋宏要建新宫殿,大臣们阻止。

拓跋宏是个有抱负和野心的君主,跟他的祖上不太一样。

他建新宫殿一个原因是觉得现在建国已久,可以稳固稳固了,建个宫殿有象征国运昌盛之意。

还有一点儿,他改旧换新,也符合他自己想要改革的心思。

大臣想办法阻止,用的是两个理由,一个拖,建议明年再建,一个是要不先卜个卦看看是吉是凶再决定建不建。

大臣这样其实是在玩套路。

但拓跋宏是个改革之君,而且也不太喜欢玩套路,至少不喜欢玩小套路。(他假南征真迁就是玩了个大套路。)

他对大臣们说:“若终不为,可如卿言。后必为之,逾年何益?”

意思是,如果以后都不建了,那么就按你们说的,不建了。但是,如果以后还是一定会建,再拖个一两年有什么意义呢?

还不如现在就建了。

还有,卜什么卦?人生苦短,各有天命。管他卦怎么说,建就完了。

{时侍中元顺与绍同直,顺尝因醉入其寝所。绍拥被而起,正色让顺曰:"身二十年侍中,与卿先君亟连职事,纵卿后进,何宜相排突也!"遂谢事还家。}

元顺和穆绍是同事,一个岗位,应该是比较熟。有一次元顺喝醉了,冒冒失失就闯进穆绍卧室,当时穆绍还没起床,觉得元顺很无礼。

摘这段,没什么特别的。主要是里面写穆绍——“拥被而起”——斥责了元顺几句。

这个"拥被而起",就是我摘这一段的原因。

我看书的点其实就是这么奇怪,还记得《史记》里有一段“拥柱而歌”。这样的场面真是很有画面感。

{子平城,早卒。高祖时,始平公主薨于宫,追赠平城驸马都尉,与公主合葬。}

这段是写早在北魏,就有冥婚了,而且皇家也搞这个。

{栗性简慢,矜宠,不率礼度,每在太祖前舒放倨傲,不自祗肃,咳唾任情。太祖积其宿过,天兴三年遂诛之。于是威严始厉,制勒群下尽卑谦之礼,自栗始也。}

这段写李栗矜功倨傲,在皇帝面前不懂礼数,后来被皇帝杀了。

杀了李栗开始,皇帝更有威严,大臣们都比以前卑谦有礼了。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李栗——“咳唾任情”——在皇帝面前,想咳就咳,想吐痰就随地吐痰。

“咳唾任情”,很有画面感。

{上谷民上书,言苑囿过度,民无田业,乞减太半,以赐贫人。弼览见之,入欲陈奏,遇世祖与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乃起,于世祖前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世祖失容放棋曰:"不听奏事,实在朕躬,树何罪?置之!"弼具状以闻。世祖奇弼公直,皆可其所奏,以丐百姓。弼曰:"为臣而逞其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世祖遣使者召之。及至,世祖曰:"卿其冠履。吾闻筑社之役,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然则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民者,虽复颠沛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这一段也很有画面感。

古弼面见皇帝有事要奏。

当时皇帝正在和刘树下棋,很投入,不要听奏。

古弼等了好久,见皇帝还没有停下的意思。就直接暴起,一把薅住刘树的头发,将他拉下来,一顿暴打。边打边骂。

皇帝一看,懵了。还好,还算明理,说不听奏事,是朕的错,不是刘树的错。

古弼这才停手,奏事,准奏。

后来,古弼为了失礼而向皇帝请罪,皇帝也没怪他。

读《魏书》至此,感觉北魏有些皇帝和大臣还挺有意思的。要是有人要拍关于北魏的影视,有好多素材。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2-3-15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八零

二月初,偶然看到新闻,作家张洁已经去世。

想起来,我多年之前买过张洁的书,是一套三本的《无字》。

那是2005年刚毕业时买的。

当时买过来,翻了几次,看不下去,也就放着了,一放就放了十几年。

看到新闻,决定拿出来读一遍。

一个月时间才看完。

《无字》是作者的泣血之作,写了三代女人的悲剧。

写作水平比较高的一部小说。

不过也难怪十几年前,我看不下去,那时还年轻,怎能理解这么深沉的情感。

作者除了写三代女人,在书中穿插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比如西安事变,延安整风,以及建国后的各种革命。

如果小说是出版在现在,我觉得以现在的审查,有可能是过不了的。

对这些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看法,现在有人一定会说,这是“夹带私货"。

可是,写小说,不就是应该夹带私货吗?不带私货,那还有什么可写的?

又不是写产品说明书。

抛开这些,作者的写作技巧也是很高明的,也有着女作家的细腻。

值得一看。

看完书就觉得,作女人不易。

不论男人女人,永远都不要把爱情放在第一位。

看完《无字》,也算是对自己买的书的一个交代。

收拾心情,继续《魏书》。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2-6-25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继续吹 于 2022-10-17 09:11 编辑

再试一次,还是失败,贴子发不出来,也找不出是因为哪个词,以后少更吧。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4

主题

3249

回帖

2万

积分

武林盟主

积分
25212
声望
21411 声
银两
53313 两
回帖
3249
精华
55
阅读权限
2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11-22
发表于 2022-6-26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继续吹 发表于 2022-6-25 13:56
再试一次,还是失败,贴子发不出来,也找不出是因为哪个词,以后少更吧。

风兄这次评的是哪部书?
还是期盼多读到风兄的读书笔记和书评。
梁羽生家园http://www.yushengbbs.net/bb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2-6-26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山游龙 发表于 2022-6-26 08:18
风兄这次评的是哪部书?
还是期盼多读到风兄的读书笔记和书评。

游龙兄,还是《魏书》。
也许是哪里触发敏感词了,但没有版主等人指出,只是试了好几次都发不出来,说要审核,但审核通过还是不能通过,没有反馈,就不知道怎么发。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2-7-8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继续吹 于 2022-10-17 09:11 编辑

好吧。不再挣扎了,找了个敏感词检查,改了好多,都没用了。算了。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30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58
声望
6499 声
银两
40065 两
回帖
3031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继续吹 于 2024-11-13 13:46 编辑

两年前,本贴不再更新是因为一则随笔,论坛审核通不过,却也没人告知是因为哪个词没通过,改了好多次都没通过,于是,放弃更新。
前几天更新聊斋贴子,同样遇到审核不通过的问题,最终找到了“兼zhi”居然是违规词。今天突然想到两年前的这则随笔,找出来看了一下,里面也有一个“兼zhi”。
改一下,看能不能发出来。

能发出来,就发出来,主要是自己略有轻微强迫症,当年没发出来却不知道原因,耿耿于怀。
发出来就发出来,本贴估计也不会再继续更新。主要是自我感觉每年都有进步,回看几年前的随笔,总有一些文字让自己脸红羞耻,写的什么玩意儿。
就两年前的本则随笔而言,现在看,如果此刻让我再解读,也一定不会是当初那样的解读。(不改了。)

两年前,曾计划通读一遍二十四史,从史记开始,一直读到了魏书。说实话,对我来讲,通读二十四史不难,有时间也有毅力。
但魏书之后,就暂停了。因为觉得我这样通读一遍,毫无意义,走马观花,写一些流于表面泛泛而谈的随笔…………为的只不过是可以在朋友圈不时秀一下文艺中年的人设,以及通读完后可以秀个大的。而已。
没有多少收获。
于是,停了下来,继续沉淀吧。

一八一

李冲提议推行“三长制”,三长即: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此前,魏朝是宗主督护制,就是各地的大世族大地主建立各自的坞堡,称宗主,拥有自己的农户以及甲兵。

宗主督护制不利于王朝的管理,比如征税。

李冲提议三长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三长制如果推行会抑制地方宗主,对老百姓来说也会好一点儿,对税收更是大有好处。

冯太后很赞同推行三长制,便招集公卿讨论。

各抒己见,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也有认为政策虽好,但目前还不是推行时机的。

{群议虽有乖异,然惟以变法为难,更无异义。}

群臣对于三长制政策本身都没有太大意见,都认为三长制是更好的制度,反对主要是因为觉得要变新法比较艰难,毕竟损害的都是大族世家的利益,会有很大的阻力。

{太后曰:"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冯太后很有魄力,一锤定音,不犹豫,马上施行。

{遂立三长,公私便之。}

提议三长制并得到冯太后大力支持的李冲不仅有才华有能力,长得也好,“姿貌丰美”,是冯太后的男宠。

{冲为文明太后所幸,恩宠日盛,赏赐月至数十万,进爵陇西公,密致珍宝御物以充其第,外人莫得而知焉。}

太后宠幸,又有才能,升官发财。

{冲家素清贫,于是始为富室。而谦以自牧,积而能散,近自姻族,逮于乡闾,莫不分及。虚己接物,垂念羁寒,衰旧沦屈,由之跻叙者,亦以多矣。时以此称之。}

李冲很重视家族及老乡好友,升官发财后不忘接济帮助亲戚老乡,待人接物谦虚谨慎,常常帮助需要帮助的弱者,来投奔他的人很多,社会上对他的评价也很好。

为了说明李冲的为人处世,接着举了两个实例,这两个实例有必要列出来:

第一
{初,冲兄佐与河南太守来崇同自凉州入国,素有微嫌。佐因缘成崇罪,饿死狱中。后崇子护又纠佐赃罪,佐及冲等悉坐幽系,会赦乃免,佐甚衔之。至冲宠贵,综摄内外,护为南部郎,深虑为冲所陷,常求退避,而冲每慰抚之。护后坐赃罪,惧必不济。冲乃具奏与护本末嫌隙,乞原恕之,遂得不坐。}

李冲的哥哥李佐与来崇有过节,李佐后来找机会构陷来崇,以致来崇获罪死在狱中。

后来,来崇的儿子来护为了报父仇想办法奏劾李佐受贿,李佐和李冲因此下狱。

碰到大赦,李佐和李冲才被放出来。

再后来,李冲显贵,权倾朝野,来护怕李冲报复,于是,常求退避,而李冲不仅没报复,还常常宽慰来护。

此后,来护因受贿而犯罪,心想这下可真完了。

没想到,李冲上奏把他和来护之间的恩怨本末说了个清楚,还请求皇上原谅来护这次,而皇上也没治来护的罪。

这一事件,可见李冲的处世之道。李冲算不上以德报怨,因为最先是哥哥李佐陷害来崇,来护为报仇才让李佐李冲下狱。而后来,来护自己犯罪,也非李冲整他。

我想,李冲之所以跟皇帝求情,也许是他觉得当时哥哥李佐陷害来崇致死,他对来护有歉疚。

第二
{冲从甥阴始孙孤贫,往来冲家,至如子侄。有人求官,因其纳马于冲,始孙辄受而不为言。后假方便,借冲此马,马主见冲乘马而不得官,后乃自陈始末。冲闻之,大惊,执始孙以状款奏,始孙坐死。}

李冲的外甥阴始孙来投靠他,李冲待之如子侄。

有人求官,送马给李冲,阴始孙私自帮李冲收下但没有告诉他。

后来,李冲骑马出去办事,马主看见李冲骑马却没有给他官职很不爽。

李冲知道了这件事儿,大惊,马上把外甥绑起来,并上奏朝廷,外甥因此被处死。

{其处要自厉,不念爱恶,皆此类也。}

这两个事例可见李冲对人对事有公有私,力求面面俱到。

{机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圆丘、太庙,及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勤志强力,孜孜无怠,旦理文簿,兼营匠制,几案盈积,剞劂在手,终不劳厌也。然显贵门族,务益六姻,兄弟子侄,皆有爵官,一家岁禄,万匹有余;是其亲者,虽复痴聋,无不超越官次。时论亦以此少之。}

这一段也是说李冲面面俱到,想要兼顾公私。

他务求自己家族的三亲六眷兄弟子侄,都有官有爵,只要是他家的亲戚,即使聋哑痴呆,也都能安排官职。

我觉得这样的人会活得很累。

后来,李冲认识了李彪。

李冲和李彪不是亲戚,李冲大族世家出身,李彪出身寒微。

一无所有的李彪来到洛阳听闻李冲喜欢结交各种人才,就投靠李冲。

{冲亦重其器学,礼而纳焉,每言之于高祖,公私共相援益。}

李冲很欣赏李彪,多次向皇帝美言,于公于私都帮了李彪很多。

{及彪为中尉兼尚书,为高祖知待,便谓非复藉冲,而更相轻背,惟公坐敛袂而已,无复宗敬之意也。冲颇衔之。}

李彪升官发财之后,得皇帝厚待,心态起了变化,声称自己不是靠李冲上位。而且各种场合见到李冲,也不再尊敬,只是微微作个揖而已。

李冲心里很不爽。

{后高祖南征,冲与吏部尚书、任城王澄并以彪倨傲无礼,遂禁止之。}

后来,皇帝南征,李冲和李彪均留守。李冲和任城王元澄便以倨傲无礼的罪名把李彪关了起来。

{奏其罪状,冲手自作,家人不知,辞甚激切,因以自劾。}

李冲亲手写奏书列举李彪罪状。

史家用十六个字来描述李冲写奏书的状态。

“冲手自作,家人不知”——是说这次是李冲亲手写,其他人都不知道。可能平时大都是自己口述,或者跟家人讨论怎么写,这里的家人,也许是指家里其他当官的,毕竟他家族里人人是官。

“辞甚激切,因以自劾。”——“因以自劾”这四个字就有点意思。自劾肯定是说自己失察不能识人才举荐了这么个人。这倒是符合李冲面面俱到的性格。但如果真想面面俱到似乎不该这么写,这样写还是在强调是他举荐的李彪而李彪忘恩负义。若真公是公私是私,就该有事说事,不要把对别人的恩义挂在嘴边。

{高祖览其表,叹怅者久之,既而曰:"道固可谓溢也,仆射亦为满矣。"}

果然,皇帝看了李冲的奏表感叹良久才说:李彪可以说是骄纵,李冲却也是有些自满了。

皇帝也不喜欢李冲这样的说辞。

皇帝看完奏表的评价传到李冲耳朵。

李冲破防了!

{冲时震怒,数数责彪前后愆悖,瞋目大呼,投折几案。尽收御史,皆泥首面缚,詈辱肆口。}

李冲震怒,大喊大叫,掀桌子。把所有的御史绑起来,破口大骂。(应该是骂他们为什么没人附和他一起弹劾李彪。)

不仅是破防,而是破大防!

{冲素性温柔,而一旦暴恚,遂发病荒悸,言语乱错,犹扼腕叫詈,称李彪小人。医药所不能疗,或谓肝藏伤裂。旬有余日而卒,时年四十九。}

李冲一向温和(面面俱到的人一般不会太暴躁)而一旦暴怒,除了更加吓人之外,还容易气坏身体。李冲言语错乱,大喊大叫。最后竟然肝都爆了,没几天就死了,年仅四十九岁。

真是破大防!

前天读到这里,我有些诧异。

我觉得李冲怎么就破防了?以他的性格和处世来看,总觉得不至于为了皇帝各打五十大板的一句话而破防,也不至于为了一个忘恩负义的李彪而破防。

李冲是搞政治的,且位高权重,皇帝的话术以及李彪这样的事儿按说不会第一次遇到,前面来护让他们兄弟入狱,他甚至还都能替他求情。

这种面面俱到的性格按说不太容易破大防。

闲瑕时想了两天也没太想明白。

李冲的传记是在《魏书》第五十三卷,为了弄清楚李冲为什么破防,就先跳到第六十二卷,先看看李彪的传记,也许会有答案。

李彪出身贫寒,名字是皇帝拓跋宏所赐。

拓跋宏很赏识他,升他为御史中尉,负责监察弹劾官员。

{彪既为高祖所宠,性又刚直,遂多所劾纠,远近畏之,豪右屏气。}

李彪性格刚直,又加上拓跋宏的恩宠,对大臣豪强多有弹劾,大家都很怕他。

作为一代雄主和改革家拓跋宏,赏识重用李彪,也许就是看准了他刚直的性格,以及重要的是他出自寒门,可以对抗豪门大族。

{高祖常呼彪为李生,于是从容谓群臣曰:"吾之有李生,犹汉之有汲黯。"}

拓跋宏不称李彪的名字也不称官职,而是称他为——"李生"。

这个称呼是独特和亲密的。

{是时循旧,王公重臣皆呼其名,高祖常谓冲为中书而不名之。}

这一句是说,当时北魏皇帝称王公大臣都是直接叫名字,但李冲是个例外,拓跋宏不称名而是叫他官职——“中书”。

对李冲是特别称呼,对李彪也是特别称呼,但不一样,前者是尊敬,后者是亲密。

{车驾南伐,彪兼度支尚书,与仆射李冲、任城王等参理留台事。}

拓跋宏南伐,让李彪和李冲及任城王元澄留守,给李彪加了一个管财政的兼zhi度支尚书,或许是有意让他和李冲相互制衡。李彪虽然没有李冲和元澄那样的高位,但御史中尉加度支尚书也算比较有影响力。

{彪素性刚豪,与冲等意议乖异,遂形于声色,殊无降下之心。自谓身为法官,莫能纠劾己者,遂多专恣。冲积其前后罪过,乃于尚书省禁止彪。}

果然,李彪与李冲发生冲突。这或许是拓跋宏希望看到的,甚至不排除拓跋宏私下授意或暗示李彪要这样搞。

李冲不能忍,就和元澄一起把李彪囚禁了。

接着李冲连上了几个奏表,就是在李冲传记里,在——"冲手自作,家人不知,辞甚激切,因以自劾。"——的状态下写的。

第一个奏表里,李冲总论了李彪的罪状。

{臣辄集尚书以下、令史以上,并治书侍御史臣郦道元等于尚书都座,以彪所犯罪状告彪,讯其虚实,若或不知,须讯部下。}

李冲说他招集各部会审李彪,历数他的一件件罪状,问他知还是不知,认还不是认。如果有些他不知道,就请他部下来再审问。

{彪答臣言:'事见在目,实如所劾,皆彪所知,何须复召部下。'}

李彪回答,"事实俱在,你们要弹劾的都是事实,这些我都知道,还有什么必要召审我的部下?"

李冲奏表里这样写是说李彪已经认罪,可以依律判决。

李彪这样的回答表明了他的狂妄。

李彪的作为及被审时的狂妄表现,八成是因为有拓跋宏背后的支持。

接着,李冲又上一表。

这一表就是前面所说有"因以自劾"的部分,就是复盘他是怎么举荐和赏识李彪的,还有对平时李彪的一些跋扈的行为,他又是怎么包容的……

也就是这个表让拓跋宏看了不舒服,才有了之前那句李彪骄纵,而李冲也有些自满的评价。

{依事求实,悉有成验。如臣列得实,宜殛彪于有北,以除奸矫之乱政;如臣无证,宜投臣于四裔,以息青蝇之白黑。}

这是奏表的最后一段。李冲说,如果我列举的李彪罪状属实,就该对他施以极刑。如果是我无证据而诬陷他,那么就该将我流放以惩罚用谗言污人清白之人。

李冲说这样的话,既鱼死网破,又面面俱到。

{高祖在悬瓠,览表叹愕曰:"何意留京如此也!"}

在前线的拓跋宏看到奏表,“叹愕”,说,“让他们留守京城,怎么搞成这样?!”

这不是拓跋宏想看到的,他也许想看到他们之间有争斗,想看到有胜有败,但不想看到事情发展这种不可收拾的地步。

{有司处彪大辟,高祖恕之,除名而已。彪寻归本乡。}

李彪的判决下来了,按李冲的意思判了极刑,拓跋宏免了他的死罪,只是贬为民,李彪就回老家了。

而李冲就破大防了,爆肝而死。

前面读李冲传记时,不理解为何他破防,而读了李彪传记后,似乎有点儿明白,但又不那么确定,也许只是瞎猜测。

史书就是这样,常常写的隐讳,又似有暗示,写了又好像没写。

拓跋宏从前线回来经过邺城,离李彪老家不太远,李彪拜迎。

{高祖曰:"朕之期卿,每以贞松为志,岁寒为心,卿应报国,尽身为用,而近见弹文,殊乖所以。卿罹此谗,为朕与卿,为宰事与卿,为卿自取?"}

拓跋宏对李彪说了这一段话。这段话值得玩味。

拓跋宏先说,我对你的期待很高,你应该尽己所能报效国家,可是我最近看到的弹劾你的奏表,很让人失望。

这里说很让人失望,不是因为李彪犯了被弹劾的那些罪状而对他失望,而是对如今弹劾李彪的局面感到失望。

接下来这几句,更加值得玩味——“卿罹此谗,为朕与卿,为宰事与卿,为卿自取?

你被这样的谗言弹劾,是因为朕?还是因为李冲?还是你咎由自取?

这一问很有意思。

为什么这样问?

按说要问正常也只有后面两问就好,问是李冲跟你过不去?还是你自己犯事儿?

而拓跋宏还多问了一句,是因为朕?

合理猜想,也许李彪留守时与李冲争斗制衡,极大的可能是有拓跋宏的明示或暗示。

那么,李彪怎么回答?

{彪对曰:"臣愆由己至,罪自身招,实非陛下横与臣罪,又非宰事无辜滥臣。臣罪既如此,宜伏东皋之下,不应远点属车之尘,但伏承圣躬不豫,臣肝胆涂地,是以敢至,非谢罪而来。"}

李彪说,当然是臣咎由自取,无关陛下,也不是李冲害臣。

这是标准答案。

后面还有追加。李彪接着说,臣现在获罪之身,本不该也没资格迎接圣驾,但臣还是来了,不是来谢罪,是因为臣听闻陛下圣体有恙,所以才敢来。

标准答案之后的这几句更是高明,既有真情,回应了拓跋宏对他的恩宠,又表明不是专门来“谢罪”的,不是为了来请拓跋宏拉他一把。

拓跋宏应该十分满意这么好的答案,肯定也想拉李彪一把,况且此时李冲已死,拉一把也正常。

拓跋宏于是想起复李彪。

可是事情没那么简单,李冲虽死但李彪得罪的不止李冲,他一个寒门,这样的性格,得罪了不少大族豪门。于是有人阻止李遽彪起复。

{高祖明彪无此,遣左右慰勉之。听以牛车散载,送之洛阳。会赦得免}

拓跋宏也无奈只好派人安慰李彪,用牛车把他从老家送到洛阳,后来有大赦了,才免罪。

再后来,拓跋宏驾崩,李彪托人帮忙起复,也有人愿意帮他,可还是没那么容易,得罪的大族豪门太多。

后来,李彪过了几年“白衣修史”的生活,最后郁闷而终。

李冲和李彪,一个被拓跋宏称作“中书”,一个被拓跋宏称作"李生"。

读了两个人的传记,加之合理的想象,可以敷衍出很多故事。

如果再想象的过分一些。会不会因为李冲是冯太后的男宠,拓跋宏对李冲明里尊敬,暗里想杀了他的心都有?

而李彪让李冲破大防,会不会是在某些场合揭了他男宠上位的伤疤?

而拓跋宏亲密地称李彪“李生”,在他获罪后跟他之间的那一问一答,总觉得他们之间不简单,一个问你现在这样,你怨我吗?一个回答,我怎么会怨你,我来迎接你,是听说你身体不好,想看看你啊……

这样想象似乎过分了,逐渐离谱。

网上搜李彪的资料时,偶然发现《北史》里李彪的记录,比《魏书》里多了一句话。

在拓跋宏回京路遇李彪迎接,拓跋宏问出三问前,多了两句对话。

{帝曰:“朕以卿为已死。”彪对曰:“子在,回何敢死。”}

拓跋宏说,我以为你死了。

李彪说——子在,回何敢死。”——这句用典是颜回答老师孔子的话。

《北史》成书比《魏书》晚,为什么要加这两句对话?似无出处和必要。

加这两句是要表明,拓跋宏和李彪之间的情意是君臣而又如师生?

既如师生之情谊,那后面再有那不寻常的三问,以及那样的回答,就显得正常了很多。

从而避免像我这样的读者过度想象?

以上一段纯属玩笑。

我不排斥想象,天马行空也可。尤其是拍影视剧,史书里好多东西可以展开想象。

提到影视,除了李冲和李彪这两人有想象空间,李彪有一个女儿也有想象空间。

李彪有个女儿,从小就被李彪看好,说将来一定能光耀门庭。李彪死后,皇帝闻名将他这个女儿招进宫做婕妤。

这个李婕妤在宫里,经常教授皇帝的妹妹读书,而后整个后宫的人都以她为师。世宗死后,李婕妤出家为尼,升坛讲座,名闻于诸僧。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11-24 11:08 , Processed in 0.07714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