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霄一羽 于 2015-10-5 16:41 编辑
英雄美人千古话题,古今中外无人不爱,更是艺术作品中的永恒主角。
最早的英雄美人故事当推项羽与虞姬。自《史记》开始,千百年引来无数唏嘘感叹。“九里山前做战场,牧童拾起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这个无人不知的故事被不断地演绎,仅电影和电视剧就有好几个版本。不过在我看来,除了叙述故事还能呈现美轮美奂的画面和音乐的,则非京剧版莫属。
上世纪20年代,梅兰芳大师将故事搬上舞台,从此常演不衰,连李碧华写剧本都要以此为题材。看过不同人的版本,但最爱的依旧是梅大师的虞姬,端庄俊美,服饰华丽,舞姿妙曼,又深解人意。面对失势的项羽,虞姬强颜欢笑,柔声安慰,可背转身去却暗自洒泪。梅大师以一男子,举手投足间娴静端庄,比女人还女人。项羽兵败回营,面对虞姬悲叹“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里的昆腔唱法凸显项羽的悲怆与无奈。虞姬悲痛难忍,与项羽相拥而泣。随即镇定下来,表示愿意剑舞一番,为项羽解忧。虞姬手持宝剑,头戴珠冠,金裙飘洒,边舞边唱:劝君饮酒听虞歌,解君忧愁舞婆娑…… 炉火纯青的演唱配上夜深沉的曲调,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凄美,同时又预示着不幸的结局。虞姬与项羽,一个外柔内刚,一个英雄气短,相互映衬,达到了艺术上的至臻境界。虞姬是正工青衣,项羽多以花脸为主,也有武生应工的,京剧舞台上的《霸王别姬》早已深入人心,以至于我看到何润东的小白脸项羽时,心里总有种怪怪的感觉。
另一出极喜爱的剧目是《千里送京娘》。虽然是折子戏,但对唱工、念白、做工要求都极高。英雄美人相伴而行,京娘温柔多情,赵匡胤心如止水(有点像铁珊瑚与岳鸣珂),两人之间的若即若离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最爱侯少奎父女的版本,侯少奎京昆不挡,演尽青年赵匡胤的英雄本色;而侯爽的表演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完美无缺,面部表情细腻,将京娘对赵匡胤的爱慕与留恋展现到极致。何为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这出戏正是最好的诠释。京剧或昆曲中的赵匡胤一般是红净或大武生勾红脸,凸显人物的勇猛与正直。在有些地方戏中,赵匡胤被处理成英俊小生,美则美矣,但是英雄气概大打折扣。
还看过一部英雄美人戏《凤凰二乔》,讲述了孙策周瑜娶乔公二女的故事。这部戏新得多,也不如前面两部有名,但轻松活泼,算是喜剧吧。戏中孙策由武生饰演,周瑜由小生饰演,大乔为刀马旦,小乔是正工青衣。我看的那次演出演员不是特别有名,唱作水平皆一般,但人物扮相俊美,有点穿古装演绎现代爱情故事的意思,所以印象也蛮深刻。
从戏曲说到梁书。梁书中的侠客虽以才子佳人著称,但统计起来,从不吟诗弄文的主角其实占了多数,大体可归类为英雄美人。 在我看来,《大唐游侠传》中的南霁云与夏凌霜,《白发魔女传》中的岳鸣珂与铁珊瑚,以及《塞外奇侠传》中的杨云聪与纳兰明慧最符合英雄美人的搭配。一部《大唐》读下来,我印象最深的只有四个人:南霁云、夏凌霜、段珪璋和史逸如。“敢笑荆轲胆如鼠,好呼南八是男儿”,这两句赞美诗透着浪漫,此类英雄由戏曲中的大武生来演绎往往效果非常好,如同《长坂坡》中的赵云,从来粉丝无数。京剧原有《红拂传》,讲述的也是唐代游侠的故事,生旦净各显风采。因此这类题材编写剧本并不难,可以从原著中单独抽出南夏的故事,编一部四场京剧: 第一场:不打不相识;第二场:龙眠谷大捷成婚;第三场:夫妻情深;第四场:血战睢阳。由于戏曲的时间限制和单线索特点,南夏相识相爱,保家卫国应是贯穿全剧的主要情节,其他一切无关的人物和情节都应舍去。剧情设定上,第一二场为文武戏,第三场是文戏,第四场是武戏。从角色设定看,南霁云是大武生无疑,夏凌霜是刀马旦兼工青衣,其他人物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原则是尽量行当齐全,阵容整齐。戏曲讲究高潮,在这四场戏中,第一场主要是亮相,凸显人物的气质风采;第二场则应充满胜利与喜庆的气氛;第三场突出温馨(比如婚后恩爱,喜迎麟儿),可以参考《满江红》中岳飞与夫人那一场;第四场是最高潮,应突出战争的激烈与南霁云殉国的悲壮,《火烧裴元庆》、《挑滑车》都是现成的蓝本,除了武打场面,还应增加些人物情感的刻画。选择京剧而非其他剧种是因为京剧的端庄大气更适合表现宏大场面与英雄气概。最后一点但并非不重要,整部戏满满的正能量也符合今天的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