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中,剑术可谓“一枝独秀”,除了作为一门武术外,剑术本身的着典雅、传奇等方面特性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远远超出了技击的领域,而涵盖了诗、书、画、舞、乐等文化领域。
武侠名家中,梁羽生先生最擅长写的正是“剑”,在其创作历程35部作品中,从柳剑吟、娄无畏到耿玉京、东方亮等一系列的主人公,用剑占了绝大部分,足见羽生先生对“剑”之情有独钟。在他长达三十年的创作历程中:“七剑”“双剑合璧”“天山剑法”“冰魄寒光剑”“冰河洗剑”……这一连串同“剑”有关的词汇闪光在梁著系列中,更深入到每一位梁著读者的心中。
武侠评论家陈墨先生在比较梁羽生、古龙两位先生作品时,提出梁羽生擅长“剑”,古龙擅长“刀”,进而提出剑的“贵族化”和刀的“平民化”,以此对两人创作风格作出比较,这一观点还是颇有见地的。当然同为武侠名家,两位先生笔下的其它武学描写同样也是既精彩又颇见功力,于此只是说出他们各自心中的偏爱而已。而相比较之下,羽生先生对“剑”的偏爱似乎更深一些,可以这样说,梁著作品的典雅特色造就“剑”的独尊地位,而梁著的“剑”又更增添了作品的典雅特色。
探索羽生先生三十年写“剑”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剑”在其笔下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同的创作时期有着不同的创作特色,本文意在探索一下梁著不同时期“剑”的主要特色,也可以说是“剑”的不同层级。而在探究梁著的“剑”时,先引用一段金庸先生作品《神雕侠侣》中对不同层次剑的解读。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不祥,乃弃之深谷。”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以上为剑魔独孤求败五个不同的武学层级,金庸先生笔下使“剑”主人公占的不例不算太大,但是这一段“剑”的层级足见高明,为许多武评者所称道,不过金庸先生于此也只是对“剑”的层级作了一个整体构思,除了杨过的“重剑”外,其余层级并未真正在其笔下展开,使得令狐冲的“独孤九剑”究竟从属于哪一层级在武评者间争议也颇大,未能形成统一意见。
对比金庸先生,羽生先生创作历程中“剑艺”又有着什么不同层级?个人以为,可分为以下不同层级:
第一层级 剑
从有关资料中,可知早期梁著(《龙虎》《草莽》)所写的“剑”源自于两方面。一为羽生先生早年所习之太极拳;二为在写作过程所搜集的一些关于武术方面资料;三为早年阅读武侠小说作品中的积累,而受白羽作品的影响最为突出。
综观以上三方面来源,太极拳和武术资料都是真正意义的武术,早期白羽的武侠作品在“武”的方面的设计描写大部分出自其好友郑证因,郑证因本人则也是深通中华武术,其自已创作的武侠作品的武术描写及为白羽小说设计的武术描写均有着极强的写实性,上述原因也决定了早期羽生先生的武术描写具有同样写实性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剑”就是“剑”,这个“剑”是传统中华武术之剑。
且看《龙虎》中比较精彩,也比较有代表性意义的柳剑吟同独孤一行的比剑,
【两人对面抱剑一立,柳剑吟道一声“请”,只见独孤一行疾如飘风,身形转换,方位立变,他竟如惊鸿掠燕似的,绕到柳剑吟背后,刷的一剑,就朝柳剑吟后心搠来。柳剑吟微微一闪,一个“搂膝拗步”,反圈到独孤身后,寒光一闪,“玉女穿针”,反客为主,直朝独孤肩后的“风府穴”刺来。独孤一剑搠空,剑招倏变,“龙形飞步”,直如鹰隼穿林,掠波巨鸟,竟从柳剑吟右侧窜出,身随剑走,剑随身转,猛地“翻身献剑”,又朝柳剑吟面门剁到。柳剑吟急忙脚尖点地,掠出两三丈外,而独孤一行已如影随形,跟踪直上,运剑如风,“猿猴进果”,“仙人指路”,“猛鸡啄粟”,一连几手辣招,如暴风骤雨的袭来!
柳剑吟在对掌时,早看出敌方强弱所在,他再不去与他对攻,凝身仗剑,展开太极十三剑的精奇招数:粘、连、劈、闪、扑、抹、捺、刺,以静制动。表面上看他软绵绵的毫不着力,其实正是柔如柳絮,快若飞鸿,招招都藏着无穷变化!】
这段文字堪为早期梁著“剑”的经典作,具有如下方面特色,一是写实性较强,双方身形如何转变,步法如何移动,各自的长剑的进攻、防守均交待得清清楚楚,足将一场高手比剑活灵活现地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二是大量使用武术方面的招式、术语,如“搂膝拗步”、粘、连、劈、闪、扑、抹、捺、刺等口诀,以及玉女穿针之类的招式名称。而这些特色在《龙虎》《草莽》的其它场次的经典武打中,也多多少少可以见到。同时《龙虎》《草莽》以太极门人为主角,所涉及的门派除太极外,如形意、万胜、梅花拳等,也多为中华传统的武术门派,这些原因造就了梁著剑艺第一层级:“剑”。
第二层级 “宝剑”
从《七剑下天山》开始,梁著之“剑”进入了另一层级。从有关资料中,可知其原因在于羽生先生本人对武术的研究也不甚深,继续按照《龙虎》《草莽》那种写实性武术创作作品,对其而言难度较大,毕竟从武术书籍所载和小说对武术描写是分别从属于两个不同范畴,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要求写作者有如早年民国武侠大家平江不肖生、郑证因等具有的武学基础,而羽生先生本人显然未具备这方面的基础,所以写起来未免力不从心,后期羽生先生经常提到的“判官笔”章节的出错,也就是基于此所造成的。另外民国武侠大家小说所创造的武术固然精彩,但毕竟是前人的东西,且这种武打模式已为读者所熟悉乃至失去新鲜感,因此羽生先生必须在武打设计上,尤其是自己所钟爱的“剑”上创造出新的东西,这就有了“剑”的首次层级提升,即从“剑”进入“宝剑”。
探讨梁著“宝剑”层级的特色,首先看一看以下这首诗: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喜欢诗词的朋友固然熟悉,而梁著的读者相信也不会陌生,这首诗在梁著作品中有多次出现,甚至在《龙凤宝钗缘》中公孙大娘的剑法为江湖上自成一派的上乘剑法。而诸如攻如雷霆震怒(也有形容为雷霆疾发),守如江海凝光,如有名剑招“羿射九日”等莫不出自诗中。后期羽生先生在访谈资料中谈及他的作品的武打设计也有提过这首诗。品读这首诗,对比一下梁著这个时期的描绘剑术那种波澜壮阔、淋漓酣畅的场面,不难发现两者间的某些共通之处,可以说,羽生先生在对“宝剑”的创作构思,多少从这首诗中得到些许启发,当然也包括其它许许多多的素材来源。“宝剑”层级的作品在《七剑》至《冰河》等十多部作品居于主导地位,在之后的作品也有着重要影响,而《七剑》至《冰河》这个时期正是羽生先生创作黄金时期,所以武侠评论者(包括某些行家)也经常直接将这个时期的特色当作梁著“剑艺”甚至是“武术”的特色。具体而言,“宝剑”层级的特色有如下几方面:
1、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前期写实式的武打描写,象之前柳剑吟、独孤一行比剑般连方位、进攻部位、如何防御躲闪都交待得清清楚楚的场面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简化,且看《七剑》首回一场比较精彩的比剑:
【楚昭南举剑一挡,……于是,更不思量,一口剑疾的施展开来,剑剑狠辣,全是指向敌人要害!
……瞬息之间,两人已斗了五七十招,双方全是毫不退让。两口剑闪电惊飘,越斗越急,远处望去,只见银光波涛之中裹着两条黑影,浮沉起伏,……
楚昭南越战越勇,剑招越来越快。傅青主却剑招倏变,越展越慢,……
楚昭南攻不进去,傅青主也杀不出来……】
同是绝顶高手比剑,对比各自的描写,可以看出两场之间的不同之处,如后一场描绘楚昭南的剑指向敌人要害,但并未点明出具体哪一处要害,而写到两人斗了五七十招,也未有明写比剑双方在这五七十招期间是如何进招和化解。
2、在剑术设计上以塑造整体感觉或意境为主。再举上述这一场比剑,在写到双方战局时,是这样描绘的,楚昭南是剑招越来越快,傅青主是越展越慢,楚昭南是攻不进去,傅青主也杀不出来。虽然文中没有明写具体招式,但是读者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到那种“快剑”对决“慢剑”所表现出来的胶着、凶险乃至精彩的场面,对于多数不明剑术的读者来说,其阅读效果丝毫不逊色于写实式的剑术。
3、在塑造整体意境的同时更体现出一种诗境。在此羽生先生将自身深厚的诗词古文功底融入他设计的“剑术”之中,体现出一种诗意,如“白虹贯日”让人感受到剑气的凌厉,“极目沧波”则有一种磅礴开阔的剑势,“鹰击长空”多少呈现出进攻的凶猛等等。
4、在塑造整体意境的同时又体现出一种舞境。这种境地多少受到那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的启发,使得整个剑艺特点在体现“武”之凶险同时,还有一种“舞”的精彩漂亮。如同是《七剑》中这一段精彩的比剑。
【两人越斗越快,桂仲明舞到沉酣淋漓之际,腾蛟宝剑,随意所之,忽疾忽余,一举手一投足,便觉剑光缭绕,有风飒然。易兰珠衣袂飘飘,随着桂仲明的剑锋滴溜溜地转,无论桂仲明的剑招,如何怪异,她总能拿捏时候,不差毫发,挡在头里。……一口长剑,一口短剑,如玉龙天矫,半空相斗,韩志邦在旁边看来,只见万点银星从剑端飞舞而出,又像万朵梨花,从空撒下,遍体笼罩,哪还分得出哪个是桂仲明,哪个是易兰珠。余势所及,周围的白草黄沙,都随风颤动飞扬,草上的积雪,也给震得纷纷飞舞,盘旋天空,雪花剑花满空交战,幻成奇彩。】
读者从这一段描写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双方剑术的高超,更多是感觉到整个场面如舞蹈般的精彩漂亮,形容为一场“剑舞”似乎更为贴切一些,而相同的场面在这个时期作品中可说是屡见不鲜。
5、在不断完善梁著的剑艺体系的同时,突出各自剑艺的个性色彩,从而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众所周知,梁著中最负盛名的“天山剑法体系”形成于这个时期,除了天山剑法之外,不同时期都有与之相匹敌的上乘剑法,且各家剑法的特点同运用剑法之人的个性特征相契合,进而赋予剑法独特的个性色彩,突出例子如晦明禅师和白发魔女各自手中的剑法,一正一反,一堂皇一奇诡,却是奇正相辅,殊途同归,既同为两家上乘剑法,也暗合晦明禅师和白发魔女的个性色彩。再如“万流朝海元元剑”和“百变玄机阴阳剑”,分别由谢天华、张丹枫师徒和叶盈盈、云蕾师徒手中使出,一如潮流澎湃,一如百变玄机,既符合男女风格的不同,又对应着两对男女师徒。从而达到“写剑”即为“写人”的创作目的,“剑”成为“人”的载体。
形成“宝剑”特点的来源自于以下几方面:一是之前“剑”层级的积累,“宝剑”。
虽有别于“剑”,但“宝剑”的炼造还是要经过“剑”的阶段,“宝剑”层级虽然脱离了写实的“剑”,但是其中也包含着写实的“剑”,七八分写意写境同时也带有二三分写实,这也就是武评者评论梁著武打尤其是剑艺时还经常用一招一式交待得清楚,现场感极强之类的评语。二是借鉴还珠武侠中素材,《蜀山剑侠》的“剑”典型以写意为主,为后世武侠留下大量的珍贵素材,这部分素材为炼造“宝剑”所借鉴所沿用。三是羽生先生自身深厚的诗词古文功底,大量的古代诗词、古文乃至现代诗词同样作为炼造“宝剑”的素材。
之所以将这个层级称为“宝剑”,其原因在于梁著的许多著名的“宝剑”都出自于这个时期,《七剑》中的游龙、断玉、腾蛟、天虹、天龙宝剑,《江湖三女侠》的霜华,《萍踪》中的白虹、青溟,《还剑》中的昆吾,《女帝》中李逸的大内宝剑等等,还有一些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可以说这个层级是“宝剑”最多的层级,所以干脆将这个层级称为“宝剑”。
如前所述,“宝剑”层级是梁著“剑艺”创作历程一个举足轻重的阶段,甚至在某些读者和武评者眼中,可以直接等同于梁著的剑艺,同“宝剑”层级有关的作品中,“剑”的描述除保持上述的特点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结合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考察梁著的创作历程,是可以看出这个体系并非形成于某一部作品中,而且“宝剑”层级的所有特色也并非集中于同一部作品,而是从《七剑》开始,通过一部又一部的小说,逐步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宝剑”体系。
《七剑》是羽生先生创作生涯中举足轻重的一部作品,也是“宝剑”层级的第一部作品,梁著中最负盛名的“天山剑法”揭开了“宝剑”层级的序幕。对于独创的“天山剑法”,书中描述是天山剑法采集各家之长,共有三百六十一手,其中有攻有守,亦有攻守兼备的,剑法的繁复,剑招的奇多,都在各派之上。天山剑法体系包含全采攻势的追风剑法,攻守兼备的寒涛剑法,以及带守带攻最深奥的须弥剑法,天山剑法称得上《七剑》中剑法之顶峰,取的是采集各家之长,自成一家绝顶剑法。
《七剑》除创造了“天山剑法”外,还有几家同天山派相抗衡的上乘剑法,有白发魔女的独门剑法,以辛辣和奇诡变化为主,这时尚未定位为“反天山剑法”。韩志邦觅得的“达摩剑法”,只有三十三个招式,但却可回环运用,变化奇绝,往往一个招式就可变出许多招式。此外傅青主的“无极剑法”、石振飞的“蹑云剑法”,齐真君的“风雷剑法”也都各有所长,正是有了这各门上乘剑法,使得《七剑》的比剑场面都是既精彩又激烈,并且各具特色,高手比剑是《七剑》重要亮点。而剑法的融汇贯通乃至剑道探索是无止境,于是书末有了易兰珠在天山剑法基础上融汇了白发魔女的独门剑法,而桂仲明苦心修习“达摩秘笈”而达到“心剑合一”,最终两人都成为绝顶高手。
之后的《江湖三女侠》,在《七剑》留下的“天山剑法”和“达摩剑法”‘“白发魔女的独门剑法”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独臂神尼传下,在吕四娘手中名扬天下的“玄女剑法”,书中的定位是天山剑法之博,达摩剑法之奇,玄女剑法之妙,加上白发魔女独门剑法的辛辣,各擅胜场,称为武林剑法四大家。三女侠中吕四娘和冯瑛分别使用玄女剑法和天山剑法名扬武林,而冒川生、桂华生的达摩剑法也毫不逊色,只有代表白发魔女独门剑法的李治略弱一点,但也肯定了其独到之处。当然不论《七剑》还是《江湖》,以奇诡辛辣为主的剑法在博大精深的天山剑法面前总要逊色几分,正胜于奇,这也是羽生先生整个创作生涯的一个主旨。《江湖》打造的“武林剑法四大家”体系,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宝剑体系”,在整个“宝剑层级”可以说是起到一个主导作用,并在之后整个创作历程中依然发挥着很大的影响力。
《江湖三女侠》稍后的《白发魔女传》则是为《七剑》中的天山剑法和白发魔女剑法寻根朔源,对于白发魔女一派的剑法,在《白发》里初次定位为“反天山剑法”,同晦明禅师的天山剑法是同一派系分别依着正反的路子,各自练成上乘剑法。从白发魔女和晦明禅师身上又进一步追溯到他们各自的师傅也就是这两门剑法的初创者霍天都和凌慕华(这时她的名字还不叫凌云凤)。《白发》堪称“宝剑”的第一次“寻根之旅”,而在之后的创作中,这种寻根之旅还将继续。
《江湖》之后的《萍踪》成就了“宝剑”的一个高峰,白虹剑和青冥剑,两把宝剑施展出的成套剑法绝学“双剑合璧”。
【元元剑法与玄机剑法,乃师父穷半生之力,探百家剑术之秘,有鬼神莫测之机,苦心所创。两套剑法,只得其一即可称雄江湖,若双剑合璧,则天下无敌!更妙的是,这套剑法,本来就是相反相成,不必预先与对方练习配合,一使开来,便自然能天衣无缝,互为呼应。】
“双剑合璧”源自《蜀山剑侠》,但在《萍踪》中赋予新的奇思巧想,“双剑合璧”就剑法本身而言暗合天地乾坤之道,相生相成,最终达到妙渗造化的绝顶境地;同时“双剑合璧”予人而言还造就了彼此之间的心意互通,乃至心灵契合,“双剑合璧”堪称羽生先生对武侠世界的一大贡献。
《萍踪》中的“双剑合璧”成就了“宝剑”层级的一座几乎难以逾越高峰,欲让“宝剑”更为光芒耀眼,难度已经很大。羽生先生不得不另僻途径,于是有了《冰川》《冰魄》中的“冰川剑法”和“冰魄寒光剑”。《冰川》中对“冰川剑法”的描述是以达摩剑法为基础,又采撷阿剌伯剑术的精华揉合而成,与中土的剑法,截然不同,就剑法而言是达摩剑法同阿剌伯剑术的一次融合,成就一门整合中外剑术精华的上乘剑法,就构思而言还是未能脱离《江湖》打造的“宝剑”体系。
《冰川》《冰魄》的最大亮点实那把“冰魄寒光剑”。书中描述是以冰窟出万年寒玉所炼成的一把宝剑。此剑通体透明,耀眼生辉,剑一出鞘,便觉冷气森森,是武林异宝。由其母华玉公主在天湖圣峰之上,千丈冰窟之中,撷取冰魄精英,采以五金之精,淬炼而成。通体晶莹剔透,如冰似玉,剑未发而寒气至,有慑敌胆魄之效。万年寒玉、冰魄精英,加上宝剑本身的奇寒之气,其构思已然超越了传统宝剑范畴,而近于《蜀山》中的仙侠宝剑,羽生先生本人似乎也曾说过冰魄寒光剑的构思源自还珠之类话语。
“冰魄寒光剑”称得上“宝剑”中的一把“奇剑”,不过羽生先生本人似不愿在这路子上走得太远,在《萍踪》之后的其它作品又回归了《三女侠》打造的“宝剑”体系。《散花女侠》同样推出“天下四大剑客”,但是四家剑法参差不齐,其中阳宗海的“赤城剑法”同张丹枫的“玄机剑法”相去甚远,而乌蒙夫的剑法未怎么出手,石惊涛的“惊涛剑法”寓意剑势如大海滚滚波涛,再配上老当益壮的石惊涛,在上乘剑法中稳居一席之地。可惜石惊涛在全书中同样只有一次惊人出手,而在铁镜心手中则展示不出这般气势。对比体系齐整,各擅胜场的《江湖三女侠》的剑法体系,其整体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除了“天下四大剑客”之外,《散花》中“宝剑”亮点还有以下两点。一为张丹枫以一人之力使出“双剑合璧”的绝技,这是“双剑合璧”的一次发展创新,但是正如之前所说,“双剑合璧”真正表现的是使剑者之间那种心灵上契合,排除这一点,“双剑合璧”所展示出来的魅力就大为逊色了,就苍山一战而言,在张丹枫手中施展的双剑合璧,除了表现张丹枫本身武功已近绝顶层级,就剑法本身所展示的魅力而言尚不及谢天华、叶盈盈的“双剑合璧”,更不及张丹枫、云蕾在皇宫中的“合璧”。《散花》的另一亮点在于“天山剑法”的又一次寻根之旅,这次是从霍天都的父亲霍行仲,父子两代苦心,再到张丹枫的指点之功,这场寻根之旅终于成功探到根源所在,更主要是表明独创一家剑法之艰辛,往往需要付出好几代人的心血和努力。
《还剑奇情录》则成为四大剑法之一的“达摩剑法”的寻根之旅,全书在探寻“达摩剑法”的根源花了很大的笔墨,并围绕“达摩剑法”展开了一系列的恩怨情仇故事。
《女帝奇英传》以“宝剑”特色书写“剑”的故事,近结尾时,又祭起“双剑合璧”的奇招,符不疑、谷神翁联剑击败强敌百忧上人和灭度神君,“双剑合璧”再显神奇。
《联剑风云录》是将天山剑法的寻根之旅和“双剑合璧”的奇招融合于一起,《散花》的寻根之旅主要放在霍天都、晦明禅师的天山剑法,而《联剑》则更为侧重凌云凤、白发魔女这一派的“反天山剑法”,在《联剑》中,“反天山剑法”的地位首次提升到同“天山剑法”相提并论。正反天山剑法相生相克,双剑合璧形成了极大的威力,在多次克敌制胜中绽放宝剑的光芒。
《云海玉弓缘》在梁著中地位很高,但在书写剑术之道却似无突破,书中关注的重点在邪派的武学“修罗阴煞功”,而在“剑”方面则仍以之前确立的天山剑法为重心,书中:第四十八回“唐晓澜巧使天山剑,孟神通大展阴煞功”。两种正邪的绝顶武学对抗,写得煞是精彩,表明天山剑法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反而书中武学秘籍的重心《乔北溟武功秘笈》在剑术方面未有突破,其着重点反而放在裁云剑之锋利,玉匣制成护心甲之神奇,这一方面看得出乔北溟的煞费苦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乔北溟对凭借剑法战胜压倒天山剑法其实并无自信。最终唐厉之战,剑法比试厉胜男还是败下阵来,这也充分说明天山剑法在羽生先生心目中的至高地位。
《云海》之后的《冰河》,剑术之道中心地位仍是天山剑法,即便金世遗创出了“大周天剑法”,其根源仍然是天山剑法。同样金世遗传给江海天的剑法,其源头同样脱离不开天山剑法,观江海天同唐嘉源一战,在剑术之道,江海天实难言胜出。
在不断完善“宝剑”体系的同时,羽生先生也继续探索宝剑的新招奇招,在《大唐游侠传》中,终于又创出“宝剑刺穴”的妙招,空空儿、精精儿,再加上后期的段克邪师兄弟,凭借着“袁公剑法”的刺穴绝技,在武林中独树一帜,“袁公剑法”称得上继“冰川剑法”之后的又一奇招,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大唐游侠传》在创出奇招的同时,更有一“正着”,段圭璋家传的“六十四手龙形剑法”,在铁摩勒手中使出,那浑厚的气势,为宝剑注入了一股刚劲的魅力,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正是凭借着这一“正着”,把梁著的“宝剑”推进到下一层级。
正如前文所述“宝剑”层级是羽生先生武侠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同时也造就了这个层级体系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特色,直到创作生涯的后期,“宝剑”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宝剑”层级除了上述提到的各门上乘剑法外,还有几种剑法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分别为武当派的“七十二路连环夺命剑法”“蹑云剑法”和“乱披风剑法”,以上三种剑法虽不及上述提及的“宝剑”层级顶尖剑法,但也称得上各具特色而自成一家,连环夺命剑法的精妙、蹑云剑法的轻灵和乱披风剑法的辛辣,在相关小说中都得到很好的展现,而且这三种剑法还有一个作用,即作为顶尖剑法的一个“试金石”,可以说,只有胜过这三种剑法才能步入“宝剑”层级顶尖剑法的行列,如《白发魔女传》中的“正反天山剑法”,就是通过同连环夺命剑法的比较中体现出其顶尖,同样就武当派而言,拥有“达摩剑法”方能在武学上领先其它门派,而当“达摩剑法”失传,只剩下连环夺命剑法之时,往往是其武学及至门派由盛而衰的时期。如蹑云剑法同样是众多一流高手所擅长,而在剑法上胜过擅长蹑云剑法的高手,往往都是已步入或即将步入的顶尖高手。
第三层级 重剑
《大唐》中铁摩勒那手“六十四手龙形剑法”,可以说是掀起了“剑艺”体系的创新,但是《大唐》中,很多读者的关注点都集中于空空儿的“一剑刺九穴”,兼之铁摩勒的剑法武功在全书中尚称不上顶尖,因此关注的程度远不如空空儿。不过结合一下“大唐三部曲”,可以看出《大唐》中已悄然掀起了“重剑”的前奏。
【激战中铁摩勒使一招“独劈华山”,竟把长剑当作大刀来使,高高举起,一剑劈下,这一招是他从段珪璋的飞龙剑法中变化出来的,具有剑法的轻灵,又有刀法的雄浑,看似平平常常,却是极难抵挡,长剑一起,登时把王燕羽全身都笼罩在剑光之下。王燕羽叫道:“好狠的剑法!”闪避不开,只好横剑招架,双剑相交,当的一声,纠作一团,竟似在半空中胶着了。】
以上这一章节,已然蕴含着“重剑”的一些基本特色,一是在剑法的轻灵的基础上融入刀法的雄浑;一是看似“平平常常”,却是极难抵挡,这两方面特色似可看作是“重剑”的初步构思,但是未形成一个整体的体系。
《大唐》之后的《龙凤》,“重剑”体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再看下面这一段文字。
【铁摩勒喝声:“好!”蓦地长剑抡圆,当作大刀来使,一剑斩去,剑锋自下卷上,倒削牟世杰的右臂。这一招在剑法中揉合刀法,是铁摩勒自创的新招,剑法的轻灵翔动,刀法的浑厚沉雄,兼而有之,牟世杰不识此招,见他来得威猛,心里想道:“他明明知道我使的是宝剑,何以还用这样硬拼的打法?”
心念未已,只听得“当”的一声,双剑已然相交,就在这瞬息之间,铁摩勒倏的翻转剑脊,猛力向牟世杰的宝剑一拍,牟世杰给那股大力压得宝剑几乎弯曲,虎口隐隐作痛,虽然用了上乘的“卸”字诀,却也只能卸开铁摩勒的三分力道。这才知道铁摩勒神力惊人,无怪他无须顾忌宝剑。
……
见铁摩勒迅猛若怒狮,凝重如山岳,剑法大开大阖,每一招都是正宗剑术,绝不采用寻暇抵隙的奇诡剑招,但每一招都有雷霆不测之威,令人生畏。牟世杰则展开了以柔克刚的剑术,身法剑法,俨如流水行云,飘逸轻灵,毫无粘滞。这两人一个勇猛,一个潇洒,倘若用诗句来形容,则一个是“骏马西风冀北”,一个是“杏花春雨江南”,同样达到了剑术中完美的境界。】
以上章节,对比上文中《大唐》之章节,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所得到的境界提升,无论是具体的剑招细节,还是整体的剑路,后者已然初步成就一个体系。而且《龙凤》这一场比试的一个细节是牟世杰使的是“宝剑”,而铁摩勒使的是“重剑”,就这场比剑而言,面对“重剑”,“宝剑”的优势已然发挥不出,重剑却明显占有优势。当然在这场比试中,牟世杰那“俨如流水行云,飘逸轻灵,毫无粘滞”的“宝剑”路子还能够抵挡住铁摩勒的“重剑”,但是到了两人的第二场比试,双方所达到的境界已不在同一层级。再看这一场比试:
【牟世杰越攻越狠,奇招妙着,层出不穷,铁摩勒则只是使出一套大开大阖的家传剑法,相形之下,更显得牟“巧”铁“拙”,但不论牟世杰使出如何奇诡莫测的剑招,却都给铁摩勒一一挡了回去。
牟世杰沉声道:“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心里则不断叫道:“叔叔,快来,快来!”他展开了游斗的战术,将准备好的对付铁摩勒的一套剑法使将出来,当真是瞬息百变,奇诡绝伦!他意欲以游身缠斗的战术来挨多一些时候,而且这段剑法既是专为应付铁摩勒而准备的,他也就难免还存有一点侥幸的念头,说不定还可以将铁摩勒伤了。
哪知铁摩勒这套自创的剑法,刚猛无伦,任是牟世杰的剑招奇诡百出,依然是一点用处都没有。铁摩勒的长剑抡圆,泼水不进,哪里有隙可乘。】
这场比剑的特点就是“大”对“小”,但任是“奇诡百出”,却是无隙可乘,结局是铁摩勒无可争议的击败牟世杰,这场比试中,牟世杰虽未用宝剑,但他的剑法却是在第一场比剑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特点是神出鬼没,叫你怎么也猜想不到它的变化,但即便是这种无脉络可寻,神出鬼没的剑法,在铁摩勒那大开大阖的剑法面前,却是无机可寻;而落得惨败。
《龙凤》之后的《慧剑》,则多少标志着“重剑”体系的最终完善,体现在铁摩勒同司空图这一战:
【司空图的“拖”字诀在铁摩勒的强攻之下完全失败,只见铁摩勒的长剑横劈直所,使的完全是大开大阅的正路剑法,丝毫不用花巧的招数。将司空图的日月双轮使出什么巧招,都给铁摩勒一一挡了回去。
到了此时,就连空空儿也是看得心神如醉,顾不得出声赞好了。须知最上乘的剑法乃是“重拙”胜于“精巧”,空空儿的剑法已经到了“精巧”的极峰,但“重拙”的境界,则空空儿还只是初窥藩篱。】
这一战可以说是奠定了“重剑”在剑法中“最上乘”的地位。至于“重剑”层级的主要特点,“大唐三部曲”已作了直接的交待,即是“重、拙、大”,再细化之,就是“以重制轻,以拙胜巧,以大克小”。同“宝剑”相比较,“重剑”的另一个特点是既要看剑,更要看人。“剑”所指为剑法,及使剑之人在剑方面的聪明才力。而“人”则意指除了聪明才力,还要加上苦功,还得心地宽宏才行,至此“剑”已然不是单纯意义的剑,而是带着“人格化”,剑在这里已俨然成为“正气之剑”。
综观梁著“大唐三部曲”同期及之后的作品,“重剑”层级在剑法中的地位称得上是至高的,典型人物除了铁摩勒之外,还有一位就是《瀚海》《风云雷电》中的李思南,两人相比较,可以看出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早期颇不显山露水,而至大成之后则近于无敌,《风云》中李思南面对金国蒙古四大剑术高手组成的二对剑阵,以一套平平无奇的剑法战而胜之,称得上“以拙胜巧“的典范之作。两人另一相似之处,就是早期对同龄高手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如铁摩勒对展元修,李思南对褚云峰,但是剑法大成之后则迅速拉开差距,充分说明了“重剑”的潜力及晚成。再从两人的性格比较,则彼此都是心地宽宏,又都是一心为国为民之侠士风范。同时,这一时期的天山派“大须弥剑法”也有着重剑的神韵。
“重剑”成为继“宝剑”之后一个新的层级,但在这一时期,“宝剑”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重剑”体系并未如前者一样出现于每部作品,在同期的某些作品中,“宝剑”甚至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试对比“大唐三部曲”以及《瀚海》的同期作品,《狂侠》三大主角华谷涵、檀羽冲的兵器分别为折扇和玉箫,柳清瑶的兵器的剑和拂尘,但是给人的感觉上更偏重于拂尘,在剑法上则无论是师从公孙隐的“柔云剑法”还是从柳元宗手中学得的“惊神剑法”,均为“宝剑层级”的武学。《鸣镝》中使剑的主角很多,但无论是谷啸风、奚玉帆、辛龙生、韩佩瑛、奚玉瑾;《风云雷电》的黑旋风、云中燕等,均为剑术高手,但各人手中所使的剑法也均为“宝剑层级”的武学,究其原因是“重剑”看剑更看人,对人的要求重于对剑的要求,而适合“重剑”的主角不是很多,写得多了又不免有重复之嫌。
同时期的作品中,江海天和公孙璞可以说比较适合“重剑”层级,但是江海天的武功太过强大,自《风雷》开始,需要他用剑的对手基本没有;公孙璞的兵器是“玄铁宝伞”,兼之未有作品言及其成名之后的武学修为,而且同铁摩勒、李思南相比较,江海天和公孙璞同样具有浑厚豁达的心地,但是两人的个性上偏于内敛,在豪迈气质上稍为逊色于前两人,所以两人都未作为“重剑层级”宗师。
但即便如此,这个时期的打造的重心仍然是“重剑”,为突出这个重心,《侠骨丹心》甚至推出了“玄铁宝剑”这样的“重剑兵器”,金逐流尽管在剑术造诣上未达到“重、拙、大”境界,但借助玄铁宝剑之助,仍然以重制轻,胜过文道庄、牟宗涛等剑术高手,而《侠骨》之后的作品如《游剑》《牧野》等仍然推崇于这个境界。
第四层级 心剑
“重剑”堪称剑法的最上乘境界,但是成就剑法的巅峰不只是“重剑”,金逐流称得上梁著中后期重点推介的剑术天才,其“天下第一剑客”的影响力直至《剑网》,但是金逐流的剑法又不同于铁摩勒的剑法,铁摩勒的剑法以宏大气势见长,金逐流则更为不拘一格,但在成就巅峰剑法上却有殊途同归之感。于是在打造“重剑”的同时,一个新的层级“心剑”出现了。
如果说“重剑”是千军万马般摧枯拉朽,“心剑”则为平静之后的暗流汹涌,更多表现出遇强则强的特点,其主要标志为《广陵剑》中张丹枫晚年所创立的“无名剑法”,剑法的特点既没固定的招式,也不遵循剑法的常规,剑谱是只有十八个图形,却没有文字,它是要靠着学者各自的悟力自创新招的。“无名剑法”临阵表现为,临时应变,采集众长,随意挥出,便成新招的。三个层级进行比较,“宝剑”重于精妙的招式,“重剑”重于宏大的气势,而“心剑”则重于上乘的剑理。从“无名剑法”的两代主人陈石星和孟华所经历的大战,都不乏绝境中加深对剑法的领悟,最终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在《广陵剑》中,“无名剑法”的光芒一定程度上为陈石星和云瑚的“双剑合璧”所掩盖,而至孟华手中,在“无名剑法”上乘剑理的指引下,孟华将崆峒剑法、天山剑法、孟家刀法等等上乘武功融入到“无名剑法”体系中,据书中评价,就剑法所达到的境界而论,孟华还要超过有“天下第一剑客”之称的金逐流,当然细比较《侠骨》中的金逐流和《牧野》中的孟华,两者的剑法路子还是颇有相通之处。曾有朋友提出孟华在《弹指》《绝塞》中没有施展过“无名剑法”,实际上则是孟华所学的武功已全部融入其“无名剑法”体系之中,且随着孟华自身的修为的提高,后期的敌手均未能使其面临前期那种陷于生死绝境的压力,即便最强的白驼山主宇文博也没有这个实力,因而能迫使其临阵自创新招的机会实际上并不多,使得后期反而未能尽显无名剑法之奇妙。由于这一层级的剑法重于上乘剑理心法的领悟,故称之为“心剑”。
尽管“无名剑法”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心剑”的标志,但“心剑”体系并不只是“无名剑法”,这一创作时期有两套剑法同样可归入“心剑”体系。
“宝剑”层级的奇招“冰川剑法”于《弹指》《绝塞》中重现江湖,齐世杰和冷冰儿均凭借学得的“冰川剑法”大战邪派第一高手白驼山主,“冰川剑法”更是作为白驼山主武功的克星。虽然同为“冰川剑法”,但是《冰川》《冰魄》的“冰川剑法”是不能等同于《弹指》《绝塞》中的“冰川剑法”。如书所述,前者的“冰川剑法”是以达摩剑法为基础,又采撷阿剌伯剑术的精华揉合而成,称特点看还是以奇招妙式为主;后者的“冰川剑法”表述是冰川剑法的奥妙之处,并不在于表面上复杂的变化,它的剑理,乃是别出心裁,另辟蹊径的。你瞧这条冰川,上面冰川凝结,几乎看不出它的移动,实则冰层之下,仍是暗流汹涌的。冰川剑法的奇妙,就在极静之中孕育极动。倘若懂得其中道理,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便可从这十八招基本剑法之中,演变出无穷变化,极尽轻灵翔动之妙,其特点是从上乘的剑理中,演变出无穷变化。可以看出,前者是“宝剑”层级的武学,而后者是“心剑”层级的武学,更为巧合的是,后者的“冰川剑法”,同“无名剑法”一样,基本招式都是“十八招”。两者从属的体系不同而存在的矛盾,书中只好解释为冰川天女本人也没有学全,但究其原因还是定位的不同。
《剑网》《幻剑》中,一套剑法的出现打破了“天山剑法”江湖独尊的局面,即为上官云龙的“幻剑”,据齐勒铭的评价,上官云龙的剑法还要胜过杨炎。“幻剑”之奇妙,不仅在于招式极复杂的变化,其真正神髓是“剑是幻剑,幻剑非剑”,有形的幻剑只是“宝剑”层级的奇妙剑法,但是心中的幻剑却是“心剑”层级的顶尖剑法,两者的差别在于有形的幻剑重在“剑”,而心中的幻剑重在“心”,“心”之所在,草木竹石均可为剑,因此一块坚冰在上官云龙手中就成为一把“幻剑”。
羽生先生于“重剑”之后,又通过“无名剑法”“冰川剑法”“幻剑”共同打造了一个“心剑”体系,那么是否意味着“心剑”优于“重剑”,同为剑法的最上乘境界,当“重剑”同“心剑”出现对决,“心剑”较能占得上风,个人以为未必。不过《幻剑灵旗》中倒是书写了这样一场绝顶对决,齐燕然同上官云龙的一场绝世对决。齐燕然以玄铁剑对上官云龙的幻剑,恰是一场“重剑”对“心剑”,比剑的结果则是平分秋色。尽管从场面看,上官云龙的剑法可能要略占一点优势,但也无法真正胜过齐燕然的“重剑”。联想一下,“重剑”好比沛然莫御的正气,“心剑”好比洞悉世事的智慧,两者之间谁更重要,只怕任谁也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随着“心剑”体系的完成,羽生先生的创作历程已进入晚期,回顾其创作历程中打造的“剑”“宝剑”“重剑”“心剑”等四大体系,无论是精彩还是创新,这份成绩在武侠时代都称得上可观,以这份成绩收笔,当可无憾,但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羽生先生却在最后的一部作品《武当一剑》中打造出剑的最后的一个层级。
第五层级 “剑”
羽生先生喜欢写“剑”,封笔之作恰名为《武当一剑》。
羽生先生的首部作品《龙虎斗京华》中写了“太极剑”,封笔之作《武当一剑》同样写了“太极剑”,是巧合?还是有意而为之?
《武当一剑》三大看点:一为悬疑,二为人性,三则是剑,不过感觉三大看点相比较,“剑”是写得最成功,所打造的“剑”让人感受到一份独特的光芒。
“宝剑”比较的是剑法的高下(天山剑法搏采百家之长,堪称武林第一);“重剑”层级比较的是剑法境界的高下(重拙大是最上乘的剑法境界);“心剑”层级比较的是心法的高下(无名剑法所代表的剑道心法高于其它各家各派);那么本作比较的入道的深浅。本书中写“剑”的着重点不在于各家各派剑法水平高低的比较,而在于面对同一种剑法各人解读不同,探索剑道的路子不同,最终各自成就的领域不同。
《武当一剑》中,同样的一套的“太极剑法”,由不败使出甚至不能克制戈振军的“连环夺命剑”,但是落在高手如无色、无相、无名(牟沧浪)、不歧(戈振军)、向天明等手中,却是各有各自独到的领悟。如无相真人的太极剑法是平和中正,深得道学无为,当年以拙破巧,击败玄贞子的“飞鹰回旋剑法”;无色的太极剑法是变后发制人为主动攻击;不歧变以柔克刚为“太极快剑”,牟一羽施展的奇门太极圈,还有向天明、东方亮师徒将太极的剑意融入飞鹰回旋剑法进攻,达到刚中有柔的境地。
各人选择的路子不同,很大原因则是同各人的个性、阅历相适应,如无相真人为悟道之高人,由其施展的剑法自是以静制动,不带人间烟火气息。无色道长个性刚烈,嫉恶如仇,同时他一定程度上也充任着武当守护神,因此他的剑法必然会是锋芒毕露。不歧数十年来既遭受着良心的谴责,又担心耿玉京知道真相向他报复,其波澜起伏的内心造就了其“剑法”的不平静,而是偏于奇和快。无名真人心机深沉,而又不失正气,造就其剑法奇正结合。而向天明、东方亮师徒一则由攻击为主的飞鹰回旋剑法入手;二是求名之心过盛,造就其剑法的凌厉进攻性。然而,尽管成就不同,精彩各异,但是他们所能达到仍然无法超越“心剑”层级,表现为通过各自对剑理的领悟而在各自所达到的领域发出光芒。
各大高手的剑法各有各的精彩,但是最终本书主角耿玉京超越了一众高手所达到的境界,试看其在剑道之途的传奇色彩。耿玉京的剑法是由错入手,不歧传授给他似是而非,表面好看,却无法临阵对敌的剑法。无相真人看出问题,却不亲自纠正,而是授予其心法剑诀,让其自行领悟,自行纠正剑法中的破绽。耿玉京在领悟心法剑诀的基础上一是自行修补破绽,二是同东方亮之间的剑学交流,三是同不同的高手过招而提高经验,通过孜孜不断的求学探索,最终在“剑道”所达到的境界上超越了上述的剑学名家,最终武当山一战,击败剑圣向天明而名扬天下。其剑道境界如无名道人所说的:“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遇,到了这个境界,根本就无须讲究什么剑法了。”其在交手中所表现出的“从无到有,似有还无”,随意挥洒,皆成妙手,看似无招,实是有招。“无”与“有”已经不是“对立”的物事,而是混为一体的了。故云从无可以到有,似有仍是还无。也即是说,到此境地,“剑”与“人”已是合而为一,剑即是我,我即是剑,无我无剑,因而这一层级称之为“剑”。
《武当一剑》的“剑”层级为羽生先生打造剑的最高层级,其中涉及到各个层级之间的比较的经典战例,除耿玉京战胜向天明这惊天一战外,还有几场有代表性的战例。连载版中的剑术高手除了耿玉京和上述提到的高手外,还有一名以蹑云剑闻名的高手楚碧山,在彼此的交手中,是东方亮战胜楚碧山,而耿玉京又战胜东方亮,这三人其实可以代表三个层级,楚碧山代表“宝剑”层级,蹑云剑法以剑招精妙,步法奇巧闻名,常被形容“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瞻之在左,忽焉在右”,东方亮在飞鹰回旋剑法的基础上,融入太极剑法的剑意,自成一家心法,称得上“心剑”层级代表,交手的结果是“心剑”击败了“宝剑”。而东方亮任是妙悟“心剑”,但是在境界上却终不及耿玉京参悟剑道所达到的“剑”,两场交手均以东方亮败北而告终,而且是口不服而心服。不过书中倒是没有写到“剑”同“重剑”的对决,或许就羽生先生的创作理念而言,他可以让代表道之“剑”折服代表智者的“心剑”,却不能让其折服代表凛凛正气的“重剑”,两者的高下,就任由读者见仁见智吧。
三十年的创作历程,羽生先生在于作品中先后打造了“剑”“宝剑”“重剑”“心剑”和“剑”等五个层级,以太极剑开始,又以太极剑结尾;以“剑”为出发点,最终又回到“剑”,但是这个“剑”所赋予的内含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许可以套用羽生先生所说过的一句话,加以改动,对这一剑艺历程作一总结,也为本文作一结语:
看剑是剑,看剑不是剑,看剑还是剑。
后记:很久(约5、6年)以前,就有过写这样题材文章的想法,不过亦知道不是很好写,一直拖了下来,但是拖久了总觉得有一件事尚未完成,想想还是硬着头皮写出来,至少了结一件事,至于文章是好是坏就先不管了,错漏之处甚多是可以肯定的。
(校对:药师丹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