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曾经认为抗清是一件很不应该,很劳民伤财,咸吃萝卜淡操心的事情。我父亲大人就曾经在看完《七剑下天山》之后大手一挥:“你说他们反清反个头,怎么可能成功?”加上在金庸那部《天龙八部》中各个民族和谐相处的伟大理论影响下,长期以来,我一直对梁羽生小说中为期近两百多年的抗清活动表示唾弃。
但当年毕竟年轻,没有自己的观念,只是人云亦云,从来没有做出过自己的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历史不再是一知半解,渐渐能够判断一些是非,便不那么容易被人晃颠。
梁羽生说,“即便是战争,也有正义和邪恶的一方。至少契丹对中原是一种暴力的掠夺,应当进行反抗。”
我说,“万一当年抗日战争没有成功,中国落入魔爪,我们反不反抗?”只怕任一个中国人的回答都会是血战到底,这里是我们的家国,怎么能容得你们随便践踏?
推己及彼,抛开后面的那么许多抗清活动不说,在《七剑下天山》那个时代背景下,满清入关也刚刚没有多久。就算他后来为了自己的统治,开始怀柔,但是至少在那个时候,还是没有开始的。血与火的记忆还没有遗忘,大汉奸吴三桂还能天天在云南看鸟打麻将,我们伟大的武林群侠们怎么可能和政府安然相处,不举义旗反抗。
宽恕,不是那样一个廉价的词。一味的宽恕是软弱和没有见地的表现。真正的能者,应该知道,在什么时候选择宽恕,什么时候选择反抗。虽然历史无情地让抗清行为一直失败,但是对于那个时候的群侠们来说,不反抗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应该的。
侠客的造反
纵观中国的历史,农民的造反总是以成立新的政府为终结,而侠客的造反又将是什么样的结局呢?一直以来,侠客是作为和官府的对抗而存在,如果有一天侠客和官府成了一体,失去了这样一个对立的系统,那将会出现一个怎样的情况。以前,官府无道,还可以找侠客出来结果,但两者成为一体,那又将找谁出来解决?
而且,作为一个作者,不能对已定事实进行改变,所以侠客的造反就只可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辅佐历史上已知的君主,如袁承志之于李自成。另一种则是侠客自己造反,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功败垂成,或者是革命果实被窃取,如张无忌之于朱元璋,或者是一直没有成功。如三百年的抗清大业。
前者,我们不予讨论,而后者,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纵观三百年的反清大业,那些侠客们只是在本能性地反清,并未想到过,反完清之后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他们只是在攻夺一些城池,或者是被迫性地和清兵交战。很少真正能有人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上来看这个问题,从全局的观念上来制定一个统筹的反清大计。
而另一方面,侠客们天生对君权心里也是有一种逆反态度的。在他们看来,官府,最多只是在对抗外族入侵的时候起到了作用,而一般的时候,是剥削阶级的意志体现,从而本能地会去回避这样一个敏感的问题。从而在这样的队伍,不太可能会走建立君权的道路。把起义当做为自己获得天下权位的阶梯,这点从根本上会违背侠客的道德观。
不敢窃居天下,所以侠客们只能走上辅佐和或者旁观道路。若是有一个贤能的君主出现,侠客们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便只能耗着了……
建立一个国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咕咕,这句汉高祖的大论,实际上体现出了建立一个国家需要些什么的问题。运筹帷幄,是对天下形势的判断,是棋局中对于全局的统观。镇国家,抚百姓,是民心的拉拢,更是对自己根据地的建设。而战必胜,攻必取,自然就是攻城掠地了~
那么,一个侠客,他有的只是一身武艺,和一颗救民于水火的心。他要做到这些,还有很大的距离。万军之中取对方上将头颅或者真的不是梦,但是这样的行为,却撼动不了对方统治的根本。这就是为什么,岳鸣珂剑法独步海内,但却只是熊廷弼的一个随从。但是到了七剑下天山的年代,已经没有像老熊这样的贤明可供辅佐了。这就逼得侠客从打手变成决策者,去展现他们的文韬武略。
纵观整部《七剑》,其中最有看头的就是凌未风和李思永。
会写“最伤心家国……”的冒浣莲,不会知道如何处理政务,如何养百姓;会使达摩剑法一百零八式的桂仲明甚至都不能自己指挥去完成一场战斗的胜利;傅青主如何都是一个老人,一个国家需要一个年轻有力的君主带领他们走过一切;易兰珠只不过是一个想报父仇的丫头;飞红巾再怎么能干,毕竟不是汉人,不可能丢下自己的族人,来领导汉人;而韩志邦,刘郁芳只是一代草莽,更加没有这样的雄韬伟略。
凌未风此人及其师父
似乎大家一提到凌未风,第一反应就是天山牛虻。但是请大家先把他梁穆郎的身份抛在一边,看看天山神芒凌未风。这里我做一点个人的猜测和推理:
关于他的师父,晦明禅师,岳鸣珂此人,绝对是心系天下之人!!!做了和尚也是这个样子~我一直在想,岳鸣珂为什么不去死,如果所爱,所追求的都是渺渺无期,那或者真的是生不如死。如果说开始,还是想要把师父的武艺传承下去,当杨云骢已经养成(他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杨云骢会挂得比他还早),他可以安心去陪我家珊瑚妹妹了吧~但是没有,其实原因很简答,就在书面,他想看着徒弟驱除鞑虏,还天下百姓太平。
岳鸣珂跟着熊廷弼那么多年,显然不是白跟的,虽然说兵书已经给了袁崇焕,但谁也不能保证他自己没有学到任何东西。我们可以推理,他跟着熊廷弼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凌未风和杨云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
书中写道:凌未风向师父禀告了下山经过,晦明夸他赶上杨云骢。显然指的不是武艺,而是家国大业。其实本人一直不是太喜欢杨云骢,但是看到杨云骢给易兰珠的遗书,“非欲使汝母晚年不得安宁,实国家大义……”可以看出杨云骢骢,虽然在私人感情上让人非议,但是在国家大义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和凌未风的“一凌未风死,千万凌未风生”很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愧是一门的师兄弟。
再看凌未风同学,一剑西来,指出天地会众人不应该因为一个豫亲王耽搁复国大计、逼吴反清、收服群豪为李思永军中效力、回归回疆联络飞红巾、和各族达成同盟。凌未风为了复国大业,实际上是将自己的生死至于度外的。当他被抓了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做好了去死的准备。为了救他一个人,牺牲这么多力量是一件不值得的事情。一凌未风死,千万凌未风生,他不希望以后那千万的“凌未风”为了自己这个凌未风而牺牲。这点,相比一般的群群豪,为了救一个易兰珠,或者凌未风而过多投入自己的力量,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不得不说,凌未风看得远些。
我说凌未风有相才,是因为一个君王该有的文韬武略他都有,或者可以通过锻炼获得。但是他却不可能成王,这些人当中唯一有可能的就是李思永。
李思永──唯一有君王可能的人
李思永不能算一个绝对的侠客,更多像一个懂武功的人。相信他的才能不需要我来说,而他相比于凌未风的优点就是在于军中的威信和人脉。所谓起于微贱,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帝王都是从低处起,而慢慢积蓄和提高自己。而他们早期那种厚积薄发,培养自己的过程,除了养成了自己作为君王的素质,更积累自己在微贱时候的一批兄弟,誓死追随,不离左右。而凌未风,二十年的日子都在塞外扫雪,对于论资排辈的中原群豪来说,毕竟是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义军不可能就奉他为首领,跟着他走。而且以凌未风高傲的性子,更加不可能回到微贱的样子,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威信。他做不来。这个时候,上天为他送来了李思永,让他求雇于李思永,辅助他成就大业。所以,我说凌未风有相才,而离帝王之相还缺了一点。
成事在南方
这不是我的观点,而是凌未风提出来的。当时众人第一次行刺多铎,凌未风指出,为了一个多铎,让这么多人去行刺,是一件很不值得的事情,不如到南方去,到清朝力量还没有深入的地方去。武林中人总是倾向于用武力解决问题,但重读七剑,凌未风这句话让我眼前一亮。凌未风不愧是这部书里最成竹在胸的人,他是真的从全局出发的一个人。他已经超脱了一般武林中人造反的方法,能够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而且书中每次提到奔赴不同地方,凌未风总是在场,可以预见,他在其中的作用。
第一次,武家庄分离。凌未风三人奔赴云南,联吴抗清(逼吴抗清),傅青主二人到四处(李来亨义军所在处),武家庄和天地会分赴西北和广东等地。到清兵爪牙还没有伸到的地方去积攒力量。
第二次,剑阁底。桂、冒二人入京打探消息(如果只是为张、易二人自然是不值得,但是交战时最重要是消息灵通,自然要人深入敌方,打探清庭的应对措施),凌未风和傅青主带领群豪回归李来亨义军,是为整军。
第三次,刺杀多铎。这个时候的多铎,是兵马元帅,刺杀他是有利大于弊的,所以应当。而易兰珠的被抓,实际上窃以为是不应该救的。但侠客毕竟是侠客,不救不近人情,而且何况一个连自己一手养大的侄女都不救的人定会让人心寒。所以就易兰珠,其教育意义,大于政治意义。
第四次,远赴塞外。如果只是找回易兰珠,绝对不值。但是如果可以让飞红巾重新出山,联合各部对付清廷,那么又是值得的。
七剑情节看似凌乱,但如果把抗清这个主线加进去,实际上是很连贯,很有可读性的一片文章。并且它的可玩味性,更在《大唐游侠传》之上。可惜当年,天生地抗拒这种打打杀杀的内容,错过了一些东西。
历史的相似: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一次和同学聊到历史的相似性时,她说了这么一句。历史总是有一点相似的,下面的内容有一点过激,如果觉得有违民族和谐,建议删去。
《七剑下天山》名为反清,实为抗日。那个年代的梁羽生,就像现在的我们一样,不会真正对满族人民有什么偏见,借古实为品今。那个年代,战场的硝烟自然还没有完全散去,那个年代的人对于血与火的感觉也要比我们深刻一点。但是不言当朝政的观点仍是有影响的,梁羽生自然就挑中了这个比较相似的历史年代,去表达他对抗日的坚决态度。
做一点类比:
清兵与日本鬼子,兵良将多,经济发达,主将很有才能,但是发动了不仁义的战争;吴三桂和老蒋这个,有军阀的缺陷性,自身也是有一定能力;前明晚清,这个都是很黑暗的统治,但毕竟是自己人;李闯同义和团,是农民反抗的表现,但也有自身的局限。义军,本着不言当朝政的原则,我只能说,这是梁老心中理想的政权。
从联蒋抗日到逼蒋抗日,联吴反清到逼吴反清,历史的确是相当相似。
书生言国,文人风骨:
古人言“书生祸国”。读书过多,或者说读死书,不理论联系实践,使得他们会在政治上面没有判断能力,甚至可能背道而驰。但是,他们却比任何人都积极,都关心国家大事。回看中国近现代史,走在最前面的都是知识分子。其实,他们明明最喜欢的是放马南山,悠然自处,喜欢优雅自如的生活,但是当家国有事的时候,他们却是最积极的人。这便是他们作为文人的风骨和挂念。梁羽生三十四部武侠小说,篇篇不离家国大义。他不是在讲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而是在构建自己对于理想国度的梦想。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绝美的爱情,换一个角度,我们更能看到作者坚决的态度。这才是真正完整的梁羽生。很多年前,我认为抗清是梁羽生小说中的糟粕,但是如今,我可以放声说:缺了抗清,梁羽生小说便不为梁羽生小说。
尾声──扬州烽火:
扬州古迹保存不多,也没有很多战事的故事流传下来。除了梅花岭的史公祠,便没有任何战争的遗迹留下来,从此就觉得扬州是块太平之地,必然烽火不多,或许只有那么一次。这样的想法,造成了我对战争的害怕和畏惧。路过梅花岭的时候也只会笑史可法不识时务。但实际上,扬州地处南北要冲,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怎么可能临近的南京有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扬州却一直什么战火都没有?知道多了,让我决定要正视那段历史,正视战争。崇敬那些人们。今年回家,必当到梅花岭,好好拜拜史公可法。
天山游龙:
和平时期的人很难切身感受到国家兴亡、时代动荡的痛楚及双方的对立,往往忘记不能用超时空的尺子衡量历史的得失。
反清一直持续了整个清朝三百年,值得进行研究探讨。
梦到西洲:
很多人说《天龙》是民族大团结的和谐典型,但是你要考虑到这种和谐还是基于和平共处的,就是说,不会因为辽和西夏在侵略宋就把所有辽人和西夏人视为仇敌,可不是成了亡国奴接受侵略者统治也无所谓。
smsjsmsj:
梁羽生大部分作品确实是把一切非汉族的政权比日本的,蓬莱魔女、义军成了共产党。但后期,大概也与受党的教育有关,他自己也有点矛盾了,且看【杨牧说道:“既然总得有个皇帝,我给皇帝做事,又有什么不对?”杨炎说道:“可是如今做皇帝的乃是满州鞑子啊!”杨牧说道:“汉满蒙回藏,五族一家,不管是那一族人,也都是中国人,为什么你要骂满州人做鞑子?”杨炎想了一会,说道:“这点你责备得对,不过我的原意,‘鞑子’二字,只是指不属于汉族的坏人的。既然易生误会,今后我不再用它就是。”杨牧说道:“既然你不是特别歧视满族人,那么我替满人皇帝做事,也许不是什么过错了,试问一家人有五兄弟,汉人是大哥,满人是二哥,蒙古人是三哥……为什么只许大哥做皇帝,不许二哥做皇帝?”杨炎觉得父亲说的也有点道理,但在想了一会之后,却不禁摇了摇头:“话虽然可以这样说,但事实还是有点不对!”杨牧道:“什么不对?”杨炎说道:“因为满人做了皇帝,并不把汉人当作兄弟。我虽然年纪轻,知道的不多。但也听人说过,清兵入关的时候,有过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事件,也不知杀了多少汉人!”说至此处,蓦地想起昨晚方始从范魁口中知道的一件事情,继续说道:“其实你知道的当然比我多,因为首创杨家六阳手的你那位祖先,就是清兵入关之初,帮义军守过嘉定的。你如今充当鹰爪,不觉得愧对祖先么?”杨牧面上一红,说道:“杨州十日,嘉定三屠,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一百多年前的旧帐算它作什么?”杨炎说道:“旧帐不算,莫非如今的皇帝就对汉人很好了么。”杨牧说道:“汉人当上皇帝,也不见得就对汉人很好。史书上的暴君那一个朝代没有?”杨炎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大孩子,当然不及父亲能言善辩,但他想了一想,终于也还是给他想出了一个道理来,说道:“好,那就不管他是汉人或是满人,总之是坏皇帝就要反对。是好人也就不该替坏皇帝做爪牙!”】
(云重 校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