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梁金小说的历史

 

 

 

  “史”是梁羽生小说的一大特色,他本人也可以算上一个“史学家”,因此他在创作中善于把历史融入小说之中。他的35部小说莫不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涵盖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1000多年的历史,创作部分是虚构人物,置入历史背景,以此加强小说的历史氛围,部分是直接取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构成小说的一部分,并由此达到对历史的再认识、再评价。

  在武侠小说创作中,金庸也善于运用历史,并且受到了“金学家”的鼓吹,据说可以通过金庸小说学“史”。对于金、梁小说中所含的历史深度、厚度相比较,武侠小说界各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要从“史”这方面对他们进行比较,主要可以通过三个部分进行比较。一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一是对历史人物的刻划。一是对历史的再认识、再评价。以下个人从这三个方面对梁金小说作一个比较:

  第一点,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方面,两人表现出不同的创作思路。梁羽生让他笔下的人物、小说的情节去适应历史,并通过历史的进程表现人物,如“明史三大疑案”依然是“疑案”,“北京保卫战”的指挥者是于谦而不是张丹枫,“采石矶之战”主角不是狂侠、天娇、魔女而是虞允文等,以上事例还有许多,在梁羽生小说中,“侠”是适应历史而不能改变而主宰历史,把小说中的人物去掉,“史”依然成“史”,无损于历史的完整性和独立性。金庸小说则不同,金庸小说的人物是主宰历史的发展,“襄阳保卫战”的指挥是郭靖而不是其他人,蒙哥是杨过用石头击毙而改变了历史,《尼布楚条约》签订者是韦小宝等等,以上事例也有许多,若抽去小说中的人物,“史”不能成其“史”。由于金庸高水平的创作,因此许多历史事件看起来倒是煞有其事,也吸引了读者和许多“金学家”,可能有人认为这才是“历史”,但是客观上是是否存在则是显而易见的。而且金庸在创作时我想他也应知小说与历史的差别,本来作为小说以上创作也无可非议,但他还要在后面加上某些批注,如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一事中还要在后面加上“后人只知索额图而不知有韦小宝”之类言语,好象他的小说才是正史,尽管作为正史也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但是要改变一件确证的历史事件,应该有充足的考证、依据,作者在之方面又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不知这样是否有误导读者之嫌?举一个例子说我们看了《大唐游侠传》,可能对安史之乱能有一个较好的认识,但是如果看了《神雕侠侣》,恐怕对元灭宋的重要战役襄阳保卫战模模糊糊了。因此,我个人认为在重现历史这方面,梁羽生胜出一筹。

  第二点,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刻划。在梁羽生的35部小说中,梁羽生直接选用了许多历史人物,如武则天、安禄山、唐玄宗、辛弃疾、于谦、雍正帝等等,作者在创作中基本做到忠于历史人物的原型,再加以文学的加工,使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可信,如对武则天的塑造,尽管史学界对武则天有着不同看法,但她的文治武功还是得到公认,因此作者对她的文治武功进行渲染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并没有违反历史,至于其他方面由于不符合小说创作需要则略提一笔,也无伤大雅,如写到李白与段圭璋把酒论剑,虽然两人物一真实一虚构,但是作者笔下充分表现了一代诗人李白的豪迈本色。如《萍踪侠影》一书中,众多历史人物纷纷登场,作者笔下:朱祈镇的昏庸忌刻、王振的奸诈、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大义凛然,也先那一代袅雄的骄横等等均在作者笔下得到了重现,作者既尊重了历史,又在创作中加以加工,使笔下的历史人物有血有肉,让人心动。同样,金庸小说中也刻划了多的历史人物,如一代雄主康熙、皇太极、乾隆、朱元璋、崇祯、成吉思汗、忽必烈、耶律洪基等皇帝,其他历史人物如袁崇焕、徐达、常遇春、吴三桂等作者也着力加以描写。如同第一点一样,金庸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同样服务于小说的需要,可能作者对中国帝王了解较深吧,金庸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帝王占了较大的篇幅。在众多的帝王描写中,作者最着力的恐怕要算是康熙吧,一部《鹿鼎记》,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描写了康熙的功绩,应该说以上史实基本还算准确,这与梁羽生描写武则天一样有过于美化之嫌,但作为一部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也无伤大雅。除了康熙之外,作者写得较好的要算得上成吉思汗了,“一代天骄”的豪迈本色,纵横万里灭国无数的丰功及残酷在作者笔下得以重现,我个人认为,金庸的历史人物中,写得最好的要算是成吉思汗而非康熙。但金庸也不是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写得这样严谨,由于金庸过于追求将历史融入小说之中,因此作者对笔下很多历史人物的创作有点随心所欲。如《碧血剑》借写皇太极似要表现出清必胜,但小说中那个英主的形象有几分真实性值得考证,联系到清入关之初的野蛮不由使人使人感到难以信服,如作者书中元代开国君主忽必烈那儒生读汉书的出场也缺乏真实感。再一败笔就是辽道宗耶律洪基,这个历史闻名的昏庸君主,论形象看起来也与蜀后主、晋惠帝半斤八两,但在作者笔下竞也雄才大略,精明强干,这实是作者的一大败笔。作为小说创作虽也无不可,但从小说的历史深度方面来看则有明显反作用。因此,在对历史人物的重现上,梁羽生仍凭借着其严谨胜出一筹。

  第三是对历史作出的再认识、再评价。梁羽生、金庸均凭借渊博的历史学识对历史作出了再认识、再评价。梁羽生在《女帝奇英传》中为武则天大作翻案文章,在《龙凤宝钗缘》中借铁摩勒之口表达了对唐借兵突厥、回纥的看法,《龙虎斗京华》对义华团的认识,《白发魔女》中对明史悲歌的评价。金庸在《射雕》一书中对成吉思汗作出的盖棺定论,《鹿鼎记》中对康熙的称颂、对清替明的历史也作出了作者的再认识、再评价,这方面由于两人的史观不同,因此很难作出高下认定,我个人认为在作出评价中引用的论据方面看,梁羽生更充实一些。当然,很多人可能不这么看。因此,我个人认为,在小说中隐含的历史深度、厚度上,梁羽生比金庸高出一筹,其他作家更不用说了。另外,我注意到很多读者认为梁羽生一味歌颂“反清服明”,认为他的历史观比较狭隘,有点“大汉族主义”的倾向。我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在此谈一下我对此的认识。首先,我认为梁羽生笔下主要的清朝始终是作为正义的对立面,这只不过是梁羽生小说中清朝占了较大部分而已,在梁氏小说中,宋朝、明朝作者又何曾作了歌颂,不也都是作者鞭挞的对象。可见,作者的历史观是反对暴政,而非民族分裂。这从《弹指惊雷》中得到体现,书中杨牧以“五族共和”论证清入关的合法地位,但杨炎却以凡暴政应反抗,在此作者着眼是暴政而非民族,作者的历史观可见一斑。其次,清代明虽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但是在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中国被西方远远抛在背后,在这方面清朝统治者要负较大的责任。因此,清朝的统治也非十全十美。再次,清代明早期是充满血腥屠杀,入关后又推行“文字狱”禁锢思想,因此,站在入侵者、统治者的对立面加以反抗是必然的,在被屠杀者心中自不可能有什么“五族共和”的思想只有反抗的念头是不足为怪的,因此,梁羽生宣扬“反清复明”并不代表其“历史观”狭隘。最后,梁羽生小说也反复宣扬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和睦共处、共抗暴政,少数民族也不是满族一家,说明梁羽生并不是狭隘的汉族主义了。因此,就梁羽生小说所蕴藏的历史无论深度广度均比金庸胜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