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著系列中,可以看出一个现象,作为邪派武学的代表之一“修罗阴煞功”,其临阵威慑力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抛开宋代系列不谈,单就明清年代,早期乔北溟凭借第七重的阴罗阴煞功就足以逼退霍天都、凌云凤、张玉虎、于承珠四大高手;清朝中期,练成第九重修罗阴煞功的孟神通也曾在武林中掀起一片血雨腥风;然数十年之后,其徒孙阳继孟同样练成的第九重修罗阴煞功,但已经失去了早年的威慑力,在实战中丝毫耐何不了丹丘生、孟华等正派中人。
梁著系列中,同样还有一个现象,即作为武林中举足轻重的“武当派”,长时间只能凭借“七十二路连环夺命剑”与敌周旋,虽然其门派多次衰落,在武林争斗中数度成为其他高手的垫脚石,如《白发》中武当四老败于玉罗刹剑下,《云海》中邙山之战,掌门雷震子惨败于阳赤符之手均为典型战例,但不管遇到多少挫败,武当派始终是最负盛名的名门正派,数百年屹立而不倒。
以上两种武学,一为邪派的高深武深武学,一为正派的镇派之宝,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其背后故事却也多少蕴含了武学和门派在江湖中的生存之道。
武侠世界中,要在江湖立足,武功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武功却是万万不能的,很多时候武功的高低是衡量江湖地位高低的重要依据,衡量武功高低的依据一是所修习武学的高低;二是功力的深厚程度;三是实战的发挥程度。前两者是基础,后者则是在基础上的一个提升,三方面因素缺一不可,不论正邪中人,只有同时到达一个高度,方能成为武林高手。纵观以上三方面因素,前两者相对比较稳定,后者则是变数比较大。高手临敌中,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敌手,实战发挥都是各不相同。
从梁著系列所描写的武打中,常可以看到“占得先机”、“从意想不到的方位刺出(或进招)”等词汇,很多描述的是一个实战过程,同时也有一个实战的时机把握问题。以下为描述实战较为独到的一段文字:“拳家有云:“敌不动,己不动,敌一动,己先动。”讲究的便是“制敌机先”的奥妙,因为敌一动,必是向己方某一点进攻,他的全部精神就集中在一点上,若自己比他出手更快,避开了他的攻击点,便可以攻人他的空门,“达摩一百零八式”全部的精华,就是教人怎样攻击敌人的弱点,以变化复杂的步法手法。使敌人不知从何方防御。所以常能以弱胜强……”
可以说,实战中的发挥就是如何在实战中避开对手攻击自已的空门,而集中攻击对手的空门,一方面取决于临敌经验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对于交战的对手是否能够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是对于对手的武学深浅基本做到知根知底,而对手对已方的武学却是知之甚少,那么即使武学修为不如对方,在实战中也能觅得先机。如常见的“从意想不到的方位刺出”往往说明了对手对已方的武学不是很熟悉,实战中一个“意想不到”,导致的后果往往是有一个“窘迫”之感,然后就是虽没有受伤或落败,但“先手已失”,更甚的是“空门已露”,对手趁虚而入,这也就是武学是的“差之毫厘,缪之千里”,武功相差大的时间一长可以挽回先手,但是实力相当的往往则有落败之虞。
武林高手,要想长久的立足于江湖,或是更进一步称雄争霸,一方面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武学修为,另一方面则是尽可能地熟悉各家各派的武学。前者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困难,后者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只要多留意江湖争斗,通过观摩别人的武学,并同自身的武学相印证,多少会有所收获,这也是武林中够档次的比武都会吸引武林人士的关注之缘故,除了关注胜负之外,更重要的是从旁揣摩,说不定场上比武的人日后会成为自己的对手。长期观摩积累,就形成了自身的武学知识体系。因而一流的高手,往往能够轻而易举的道破的对手的武学家数,见以下章节:“陈玄机不理不睬,一柄长剑霍霍展开,寒光闪闪,直如骇电惊涛,半点也不放松。但听得云舞阳跟着他的剑招叫道:“五禽剑法,青阳剑法,唔,这招又是崆峒剑法了,可惜还未到家!这一招天龙剑法的神龙掉尾,剑锋反削之时,还应稍慢一些,后劲才能长久!””。在梁著系列中,如上述的战例屡见不鲜,能识破对方武学家数者往往占得上风,甚至出现以弱制强的例子,足见武学见识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在交手中对手的武学家数不了解,更甚是超出自身的武学知识体系,那么必然会束手束脚,武学修为不足的更会因此而落败。因此身处武林,只有时刻地提高自己,方能长期立足,而长期墨守僵化,自我封闭,其结果往往是不进则退,在武林的竞争中被淘汰。典型例子如铁镜心在云南郡马府温柔乡中度过七年,虽然自身武功并未搁下,但是再出江湖,发现自己已然落后了,此后方再度潜心于武学,终于成为武学大师。
由此回到“修罗阴煞功”的话题,梁著体系中,修罗阴煞功威力最大分别出现在明代乔北溟和清代孟神通时期,乔北溟和孟神通先后凭借练成的“第九重修罗阴煞功”在武林中掀起一场浩劫,虽然最终乔北溟败于武林第一人张丹枫剑下,孟神通也仅是同当时有第一高手之称的唐晓澜苦战而保持不败,但已经在武林史上写了辉煌的一页。然则孟神通之后数十年,同样练成第九重修罗阴煞功的阳继孟,虽然也是武林中有名的魔头,但已然失去了孟神通当年的神采。不难看出,武学还是那套武学,然而威力已然大打折扣。结合修罗阴煞功的特性和出现于武林的时代背景,可看到乔、孟所练成的修罗阴煞功之厉害,固然有其自身的威力,同时也同其不属于同时代武学体系有关,其时武学见识高明者仅从武林掌故中知道有这样一门武学,而武学见识浅薄者更是一无所知。特别是乔北溟时期,作为张丹枫的亲传弟子于承珠和张玉虎,对这一门武学也是知之甚少,而孟神通时期,修罗阴煞功又是除厉家之人外,其他武林中人同样说得上知之甚少,而厉家中人一方面练成甚少,另一方面不在江湖中走动,所以在乔至孟相隔约三百年间,修罗阴煞功基本未在江湖中出现。而修罗阴煞功本身又是有别于一般的武学,系以霸道的阴寒之气侵入对手的经脉,这就要求对手如何迅速找到抵御侵入体内的阴寒之气的方法,以化解这股阴毒的真气,但是实战之中千变万化,要求一边交手,一边找出对付体内阴寒之气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时间一长,体内的真气无法压制这股阴寒之气,则不可避免地落败甚至身亡。因此乔北溟和孟神通的对手,即便是武学修为高于他们或不低于他们,初次交手由于对修罗阴煞功的陌生,都难免处于下风乃至落败。典型如乌蒙夫、韩铁樵、痛禅上人、金光大师等。除非是武学修为远高于他们的张丹枫、唐晓澜,方能抵御其冲击力,乃至觅得胜机,因为修罗阴煞功有个缺点是极耗内力,不能持久作战。以上可见,乔、孟手中的修罗阴煞功在实战中的杀伤力一定程度高于其本身的威力,特别是同对手初次交锋的时候,其所发挥的杀伤力达到最大。
修罗阴煞功于明、清两度在江湖中掀起过血雨腥风,但是武学之道本来就存在制约与反制约。当修罗阴煞功造成重大杀伤的同时,众多武学之士自会对这门武学予以高度重视,探究其破解之道,特别是同其有过交锋的高手,由于有直接的经验,如交锋时的感受、阴毒之气侵入体力的感觉、交锋过程中可以支撑的时间等等,从中找寻出抵御乃至破解之途径。更有武学修为高明之士,虽未同其正面交锋,但能够从这门武学予人造成的伤害反应等资料寻求破解之道。前者如张丹枫于《玄功要诀》加注修罗阴煞功的破解之道,后者如吕四娘通过受害者身上的反应独创抵御修罗阴煞功的“少阳神功”,以上均为武林之士对修罗阴煞功予以制约的典型事例,可以相信,其他的武林高手,如唐晓澜、痛禅上人、金光大师等等,同孟神通交锋之后,也会根据交手的经验感受寻求破解抵御之道,并传之于门人弟子,当然这破解之道是不那么轻易找到,但是再度交手,多少会有点经验可循,至少受到的伤害会小一点,而后如果交手的机会多一些,甚至是同修罗阴煞功交手的战例听得多一些,这份经验会越累积越多,真正交锋的时候自会消解修罗阴煞功所带来的杀伤力。这一定程度也可解释使用这门功夫的人为什么出手极辣,不取人命不罢休,除功夫本身的杀伤力之外,也有一个使用的人担心泄漏武功的秘密缘由。
孟神通之后,武林之士为制约修罗阴煞功自是作了不懈努力,针对这种制约,孟神通传下这一脉自应不断改进并提高其威力,以实现反制约。不过这种要求实在是太高了,非杰出之士如乔北溟般难以实现。且看孟神通之后的一脉分别是阳赤符、阳浩、阳继孟等,这一干人不要说同乔北溟相比,即同孟神通相比也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依靠孟神通所得乔北溟秘笈后传下的心法,逃过了修习练功路上“走火入魔”之厄,积数十年之功,分别将修罗阴煞功练至九重。孟神通当年的风光他们自是熟记于心,将修罗阴煞功练至九重之后,他们多少会觉得自己的武功已然达到孟神通当年的水平,当年的孟神通能够纵横武林,现在他们也可以。当年孟神通几乎横扫武林,因此武林也没有什么门派得以入他们之“法眼”,因而也不屑去钻研其它门派的武学,寻求取胜之道,反正只要修罗阴煞功一出,取胜问题是不大,殊不知数十年之后,武林之士对如何应对这门武功所积累的经验已越来越多,这门武功所能形成的杀伤力自也大打折扣。
综观梁著系列的各家武学,不独修罗阴煞功如此,其它武学的历程也多有相似之处。当年的天山剑法初现江湖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然而百余年后,虽然在武林中仍然有着至高地位,但天山剑法所带来的威慑力多少还是有所减弱。究其原因,“天山剑法”的创立历经霍元仲、霍天都、晦明禅师三代人上百年的苦心,期间霍天都更是得到张丹枫的指点,方创立独成一格的“天山剑法”。“天山剑法”包罗了天下各家著名剑法,取其精华,而独创一格。早期搜罗天下剑谱主要在霍家父子手中完成,在此不妨进一步探索其搜罗各家剑法的历程,各大门派的剑法均为其本门武学秘密,因此即便个人交情再好,掌门人再豁达,也不可能将剑谱给予霍家父子,而以霍家父子的为人,偷抢剑谱的行为自是不屑而为。那么期间除了如张丹枫、石惊涛等没有门户之见的剑学名家慷慨将自家剑谱借出外,剩下的主要途径恐怕还是要在江湖之中观摩各家各派弟子施展的本门剑法,自行绘制剑谱,而后加以揣摩,推陈出新,融入自家的武学体系。这对普通的高手来说或许有点难,但对于剑学名家来说还是可以做到的,如《风雷震九州》的竺尚父、《武当一剑》的东方亮都是通过交手将别家的剑法融入自家之中,这也就是搜罗各家剑法要花费两代人数十年光阴之原因。由于天山剑法包含了各家剑法的精华,挟剑法本身之精妙出现于江湖,兼之对于各派剑法基本做到知已知彼,而其他名家对天山剑法则是知之甚少,使得天山剑法在短短的时间里震动武林。天山剑法名动武林之时,也就是各派武学名家关注并研究天山剑法之时,百余年下来,任是再精妙的剑法,在各家各派的不懈研究之下,多少也能窥破其中几分精妙之处,与此同时各家各派也不断改进完善本门的剑法,其新研习的剑法为天山剑法体系之所无,在互有增进的条件下,天山剑法完全知已知彼的优势逐步减弱,那么其实战的威慑力就不可避免地下降。
更突出的例子当属《七剑下天山》中的《达摩秘笈》。《达摩秘笈》出现于江湖中,其有效杀伤力更甚于天山剑法,甚至如韩志邦般未能学全秘笈武功也能让风雷齐真君这样的高手吃个小亏,练成秘笈的辛龙子予对手的震慑还要超过凌未风。但是当辛龙子戏弄天雄上人,齐真君从旁窥视,明白达摩秘笈的奥妙之处后,在之后的交手中基本抵挡住了辛龙子的攻势。同样的例子如《云海玉弓缘》中的《乔北溟秘笈》,孟神通凭借半部秘笈几乎横扫武林,之后是厉胜男凭借着秘笈胜了唐晓澜,其原因除了秘笈所记载武学本身的精妙之外,更主要的是这些武学多半已经失传多年,再度出现时让与之交锋的对手感到陌生,未能及时作出最佳的应对,从而导致落败,也即是其实战中的杀伤力超出其本身的威力。但如这般的杀伤力一般是可一而不可再,对手吃了一次亏后,自会潜心研究这种从未见过的武学脉迹,寻求破解之道,再度交手,其杀伤力自会大打折扣。因此个人一直不赞同如果厉胜男当年不那么快上天山,再练十年,就一定能够击败唐晓澜之论。其原因在于就各自的武学体系而论,当时天山派所达到的武学成就绝不在乔北溟秘笈之下,厉胜男其时的优势在于无论是秘笈还是厉胜男本人均对天山派的武学做足功课,达到知已知彼,而唐晓澜、唐经天父子则对乔北溟的武学相对陌生,天山上这一战堪称厉胜男最有效发挥这一优势之时,如果时间再长,除非厉胜男绝迹江湖,否则其在江湖走动,所练就的秘笈武功也会慢慢失去神秘,到那个时候的交手就是各凭自身武学所能达到高度进行较量,即算厉胜男将秘笈练至登峰造极,也未必能胜过天山武学登峰造极的唐晓澜,最多也就是胜负难料,各有机会。当然厉胜男同样可选择唐晓澜年纪老迈而唐经天武功未至大成的时候挑战天山派,这样取胜的机会还是很大,但同样至唐经天大成之期其修为未必弱于厉胜男。
从以上正邪武学走过历程可见,“创业难,守业更难”这一定律名言同样适用于武学领域,一种武学要在武林中确立其地位固然不易,但是要长期保住已经确立的地位则是难上加难。因而唐晓澜一家三代能够使天山派百余年间稳居“天山第一门派”的宝座,其艰难程度事实上要超过杨云骢、凌未风、易兰珠仗剑闯江湖,杀出天山剑法威名的时期。身处高峰,每天要面对多少挑战者,承受多少明枪暗箭,更何况“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份压力不是那么容易承担的。面对这份荣誉和这种压力,仅仅是练成前人传下的武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本门的武学体系不断的完善提升,方能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江湖中保住这个“第一”的位置。事实上,唐晓澜、唐经天时期,对天山派的武学同样多有增益提升,方能在武林的数度劫难中成为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于既倒。当然一个武学体系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想要继续提高困难也就越来越大,因而后期唐嘉源属意孟华继任掌门乃至后让位杨炎,除了两人确实武功和能力俱佳,另一个重要目的也就是为天山派的武学体系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得以继续保住武林中的领先地位,担任掌门的杨炎身兼天山派、龙家、孟华三家剑学之长,果然成为新的天下第一剑客,这充分说明了不断创新的重要意义。
在谈及正邪多家武学的同时,不妨再谈谈梁著系列另一门比较出名的武学──武当派的七十二路连环夺命剑。作为中原武林两大历史悠久、最负盛名的名门正派之一,在梁著系列中,同天山、少林相比,武当派予人感觉颇有命运多舛之感,每每在高峰之上急剧地走向衰落,却又每每在衰落中崛起。武当派在武林斗争中经常成为垫脚石有炮灰,但是在武林历史上又留下过一连串耀眼的名字。武当派的镇山之宝本为《达摩秘笈》,后来宋末元初之时秘笈失传。清初桂仲明练成秘笈重归武当,冒川生之后又未得传人,因而很长的时间武当派是靠着“七十二路连环夺命剑”立足于武林。这门剑法虽然堪称精妙,但是经数百年的使用,对于武林中人早已不是秘密,但是武当派却依然长期维系其在各大门派中的地位,其间又多少涉及一些名门大派的生存之道。
作为中原武林最负盛名的名门正派之一,武当派的一个特点是弟子众多,必然是良莠不齐,天才与庸才并存,这多少也是各大门派的特点。各家各派,创立门派往往只有为数不多的数名弟子,之后随着门派声势的不断壮大,弟子不断增多,最终形成了武林中颇具规模、颇具影响力的一个门派。以下谈谈广收弟子对门派的影响,就正面影响而言,扩大规模、提高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就负面影响而言,弟子一多则不免混进心术不正之徒,做出影响本门声誉之事。不过这里主要就对武学方面的影响进行一些探究。就负面影响而言,众多弟子行走江湖,不可避免地会与武林同道切磋,有时遇上敌手又会面临交锋搏斗,特别是资质不高的弟子,在危急时候往往会使出平时不易施展的绝学以求取胜或保命,这样必然加快门派武学在武林中的暴露,更为精心研究这一门派武学之士提供了一手资料,这应该是武学方面的主要的负面影响。但事物总有其两面性,众多弟子行走江湖一面造成本门武学对外暴露,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行走江湖收集其他各门各派的武学资料,尤其是一些平时难得一见的精妙招数,回到本门,由派中的长老高手进行拆解,从本门的武学中找出应对之道,同时也对本门武学进行增益或改进。三两人行走江湖所收集的资料毕竟有限,但是人数越多必然带回的资料会越多,这就是大门派的优势所在,如武当派这样数一数二的大门派,弟子遍及天下,每年所能搜集的资料会比其他门派要多得多,相应对正邪两道、各门各派武学的认识了解也会比其他门派多得多。这样一来,虽然本门武学很难求得突破,但至少以现有武学应付其他各门各派的挑战不会太过艰难,这或许也是“七十二路连环夺命剑”能够长期立足武林之故。
弟子众多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武林之中有“择师难,择徒更难”的定律,天才的弟子是可遇不可求,即便是资质一流的弟子也不是那么容易好找,典型的例子如独臂神尼所收的“江南八侠”也是天才与平庸并存,因此多收几名弟子至少从中发现资质高的甚至是天才弟子的几率会大一些。如武当派一样,虽然有不少资质平庸的弟子,但是不时也会出现一些天才的高手,力保武当派数百年威名而不坠。当然各大名门正派择徒还是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不是随随便便能名列其门墙,因此纵然弟子良莠不齐,但是至少还是保证了及格线。
综上可见,一个门派的发展离不开两条道路,一是隐居山林,长期保持其武学的神秘性;一是立足于武林,积极参与武林的事务,不断发展壮大。前者由于其神秘性,对门派人员要求是少而精;而后者由于时时刻刻与武林中人打交道,所固有的武学逐步失去原有神秘性,要想继续发展,扩大弟子招收层面至少从长远意义上还是利大于弊的。但是不管选择哪一条道路,不断创新发展,同时吸纳百家之长,摒弃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都是任一家门派、任一个武林中人所应当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