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挽孙中山联,名联观止,梁羽生家园书库,梁羽生家园

 

 

三五四 章太炎挽孙中山联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挽联是:

  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初萌,江表岂能忘袭许;
  南国是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

  这副对用典较僻,而且有“古典”也有“今典”,故需略加解释。

  首先要说明一下历史背景。孙中山逝世前中国有三大势力,一是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势力;一是东北张作霖的奉系势力;一是南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势力(“孙郎使天下三分”说的就是这个历史背景)。但北洋军阀又分裂为皖系(段祺瑞)与直系(曹锟、吴佩孚)两个大派别。一九二四年奉直之战,直系以冯玉祥阵前倒戈而失败,段祺瑞就任北洋政府的“临时执政”,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是。当时国内政局非常混乱,曹、吴虽败,仍思卷土重来,孙中山拟与奉、皖结成“三角同盟”,遂接受了段的邀请。当时国民党内有许多人不赞成孙中山北上,章太炎也是其中之一。

  段祺瑞是继承袁世凯的,上联将袁世凯至段祺瑞这一北洋军阀势力比作三国时的曹魏,将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势力比作孙吴,“江表岂能忘袭许”说的是魏、吴之间的一段“梁子”,亦是“借古喻今”的。“许”指许昌,在河南省中部。东汉末年,曹操劫持汉献帝迁都许昌,献帝建安五年(二〇〇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打败另一个大军阀袁绍,史称“官渡之战”。当时南方的吴是孙策主政,他在官渡之战未分胜负前,拟偷袭许昌,迎汉帝回朝(洛阳)。陈寿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故《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这段史事说“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不过,孙策的计划未来得及实行,就被部下刺杀了。

  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国民党因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一案,发动“二次革命”,起兵讨袁。由孙中山任命江西都督李烈钧为讨袁军总司今,但因势力悬殊,不到两个月,“二次革命”就失败了。章太炎将“古典”(孙策阴欲袭许)与“今典”(“二次革命”)合并来用,意即北洋军阀不会忘记“袭许”这段“梁子”的,亦即间接表示他对孙中山的北上联段不能同意。

  下联则是用楚怀王不听屈原之谏,受秦昭襄王之骗,意欲与“虎狼之秦”修好,至秦地武关会盟,终于被秦劫持,终身不能回国,死于咸阳的典故。“灵修”句出《离骚》。同样是“借古喻今”,将孙中山的死于北京,比拟为楚怀王的死于咸阳。

  章太炎是同盟会老会员,在日本与孙中山结识之后,即成为孙的信徒。但对于孙中山那次北上,他则始终不以为然。而事实上,段祺瑞亦是毫无诚意,只举一事就可说明。孙中山是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但到了北京之后,段祺瑞一面隆重地招待孙中山,一面却向各国公使宣布,表示尊重一切对外条约。孙中山因而大发脾气,对段派来欢迎他的代表说:“我在外面要废除那些不平等条约,你们在北京偏偏要尊重那些不平等条约,这是什么道理呢?你们要升官发财,怕那些外国人,要尊重他们,为什么还来欢迎我呢?”

  章太炎这副挽联,只是表示不同政见,并非对孙中山“不敬”。事实上他是在孙中山逝世的第二天就到孙宅,并与唐绍仪担任“追悼会筹备处干事”。但结果他这副对联却不能在大会悬挂。

  一九二九年,国民党政府在定都南京之后,将孙中山灵榇迎回,举行“奉安大典”,章太炎又补了一副挽联:

  洪以甲子灭,公以乙丑殂,六十年间成败异;
  生袭中山称,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

  “洪”指洪秀全,太平天国灭亡那年是一八六四年(甲子),距孙中山逝世是六十一年(六十取其约数)。“一匡天下古今同”,则是把孙中山比作明太祖,对孙中山是极其推尊的(挽孙中山联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