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517|回复: 7

梁羽生传——刘维群

[复制链接]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90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90
声望
6059 声
银两
28705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7-6
发表于 2010-7-11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兰若闲趣 发表时间: 2005/04/07 13:08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90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90
声望
6059 声
银两
28705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7-6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2、两拳师濠江比武

2、两拳师濠江比武

    吴公仪和陈克夫的生平事迹及武学渊源,港澳两地的报章差不多每天都有报道。读者乐此不疲,争相传阅,令这段时间的报纸销量大涨。

    《新晚报》也不例外。该报总编辑罗孚选精干人马,马不停蹄地采写新闻;同时派出记者驻扎澳门,现场观察和报道相关动态。负责港闻版的编辑更是全力以赴,辟出大师篇幅刊登该类文章和有关特稿。

    临近比武的时候,香港居民争先恐后涌向澳门,意欲一睹本次千载难逢的打擂盛况。特别是开赛前一天晚上,由香港开往澳门的“德星”号客轮,旅客多达一千三百余名。全船上下,宣布“顶栊”;大舱和尾楼内,席地而坐者大不乏人。如此热闹景象,已打破港澳交通的历史纪录。次晨该船抵达澳门靠岸时,因潮水大退,船身曾一度倾斜,险象环生。结果只得用跳板搭上第三层船舱,乘客循此鱼贯而下,有惊无险。

    澳门的大小旅店,则差不多全部挂起“免战牌”。《新晚报》的特派记者在营地大街碰上两个“香港客”。他们因找不到住宿之地,只好踽踽漫步聊过长夜。其中一人喟然叹曰::“时至今日,方知无家可归之苦了。”更有许多人无处可宿,索性到“高庆坊”、“快活楼”等通宵赌场一试身手。不过他们并不下大注,只是撒些小钱“泵泵擦”,藉此消磨长夜。

    与本次比武直接相关的太极和白鹤两派人马,都下榻在澳门的“新新酒店”。故而出入其门者,多是些赳赳武夫。许多香港观众抵埠后都想住进此间酒店,希望能一睹拳师英姿。这使该酒店内连通道上都摆满了临时应急的帆布床。有后来者问侍者:“还有空房间吗?”答曰:“只剩下冲凉房啦!”

    打擂这一天是个星期日,当天的《新晚报》有一篇特稿,以“两拳师濠江显身手”为题写道:

    港澳万人瞩目的两派拳师比武,今天下午四时就要在澳门擂台正式上演了。当读者们读到这篇东西的时候,也许正是澳门擂台上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呢!这次太极派拳师吴公仪和白鹤派拳师陈克夫,自“隔江骂战”演至“正式登台”。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的“买”陈克夫必胜,理由是陈克夫少年力壮而吴公仪则已英雄垂暮;有的则“买”吴公仪必胜,理由是太极拳讲的是“借力打”,“四两拔千斤”,并非是以力服人的。吴公仪有几十年的功夫,已经炉火纯青,又哪怕你少年力壮?两派议论,各有理由。好在谁是谁非,自会有事实答复。

    根据《新晚报》派驻澳门记者的现场采访报道,本次赛事原已定名为“吴公仪与陈克夫国术表演暨红伶义唱筹款大会”。大会副主席何贤在接受该名记者的专访时称:他之所以出来主持此次活动,是因为这是善举。而且外国也有拳赛,国术是中国人的技击之术,也应该有个机会表演一下。外面许多人担心这次比武会草草了事,又担心闹出人命,据何贤表示,吴陈双方都富有体育精神,相信一定会依照比赛来决胜负。

    比武的擂台,是搭在澳门新花园夜总会的泳池广场;观众席位多达上万个。《新晚报》记者发回报社的报道云:“大会的节目大致已经排定。预料比武将于四时左右开始。现在市面上到处都有人谈论这件事,意见很多。买注的见仁见智,大家都好像很有把握,但到底胜负谁属,现在还是难说。有些人说:吴公仪功夫老练,身手自是不凡;可是陈克夫年轻力壮,实力也不弱。这个说法,可以说代表了多数人的意见。昨天吴公仪在‘药山禅院’休息;陈克夫据说连日清早都到松山跑步练气功,准备比武时‘戎装’出场。总之,双方都在准备,而吴公仪方面表现得颇有好整以暇的样子。”

    下午两点半钟,歌星的义唱筹款演出先行举行。一个多小时之后,人们翘首以盼的吴陈比武终于开场。出人意料的是,整个过程一点儿也不轰轰烈烈;既非打得难分难舍,也非屡见高潮迭起。事实上,这场擂台只进行了几分钟,便以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一拳打得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血流满面而告终。

作者: 兰若闲趣 发表时间: 2005/04/17 14:02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90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90
声望
6059 声
银两
28705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7-6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3.“误”闯武林
轰动一时的吴陈比武,就这麽样嘎然而止,看来很快便会随着时间的飘逝而烟消云散。不过对那些热切关注、期许甚多的无数观众而言,总不免有些意犹未尽之感。

这种感觉,《新晚报》的总编辑罗孚亦体会颇深。比武结束的当天,该报曾出了一期“号外”。一经上市,瞬间便被抢售一空。香港市民的这种如痴如醉的狂热,令罗孚霎时间心血来潮,忽发奇想:何不用文艺笔法编写一部武侠小说,以补现实生活之不足!这样既可满足读者的求刺激之心,又可促进报纸销路,实在是两全其美的高招。

罗孚越想越兴奋,当即找到陈文统,与他就此事作热切的商量。在报社里,陈文统的文才及对武侠小说的熟知是出了名的。若能请他执笔,定会有所斩获。

不料陈文统听罢,连声拒绝:“不敢!不敢!”

原来陈文统自忖:自己虽喜读武侠小说,平日也爱舞文弄墨;但他只钟情於散文诗词,於小说则未曾作过尝试。尤其是武侠小说,读读人家的作品当然十分有趣;但执笔创作,则是另一回事。他自己对武功技击一窍不通,要在小说里描写武打对搏的场面,必不知由何处下手。

而在内心深处,陈文统还有另一层的顾忌。原来在时下中国文坛,传统的武侠小说已趋没落,而被人们视作非正统文学。香港一些报章虽然一直连载武侠小说,但多数水准低下,故事老套,以致於稍具欣赏趣味者便不屑一顾。即便上推十馀二十年,武侠小说算是大放异彩的时候。但因长期以来正统文学的睥睨和鄙视,当时那些最为流行的武侠小说名家,不但不以此为荣,反而“自惭形秽”。像白羽把自己为生计而写武侠小说当作终身耻辱;还珠楼主公开检讨自己“著书只为稻梁谋”;郑证因说“我写的这个不叫玩艺儿”;王度庐则认为自己的作品“难登大雅之堂”。陈文统有些担心若步他们的後尘,最终难免会贻笑於大方之家。

他斟酌一番辞语,便对罗孚解释道:“你看本埠稍具地位的报刊,都把武侠小说视为不入流之物,是从不刊登这类作品的。我们的报纸敢如此行事麽?”

罗孚听了,颇不以为然:“那怕什麽?我就是想打破大报不登武侠小说的惯例!只要写得好,就可以点石成金,武侠小说一定也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陈文统似乎为罗孚的激情所感染,不禁心有所动,跃跃欲试。“不过这事也太突然了一点儿。且容我再仔细想想罢!”

回到家中,陈文统定神想着怎样来写一部武侠小说,忽然有许多名士奇侠的形象和故事,争先恐後地涌入他的脑海中来……

一九五四年元月十九日,吴陈比武的第三天,《新晚报》头版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则“本报增刊武侠小说”的预告:


自吴、陈拳赛以後,港澳人士莫不议论纷纷,街头巷尾,一片拳经。本报为增加读者兴趣,明天起将连载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书中写太极名手与各派武师争雄的故事,兼有武林名师寻仇、江湖儿女相恋等情节,最後则在京华大打出手。故事紧张异常,敬希读者留意!

翌日,在《新晚报》“天方夜谭”专栏里,《龙虎斗京华》开始连载。署名“梁羽生”的作者,就是陈文统。促成此事的罗孚後来说道:“梁羽生真行,平时口沫横飞而谈武侠小说,这时就应报纸负责人灵机一动的要求起而行了,只酝酿一天就奋笔纸上行走。”

从这时开始,“梁羽生”这个名字便不胫而走,声名远播;他的真名,反而鲜为外人所知了。

作者: 觇君侦探 发表时间: 2005/12/04 21:04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90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90
声望
6059 声
银两
28705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7-6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4.新派武侠小说开山之祖
因是仓促上阵,这部武侠小说第一天见报时还没有想好具体的情节,有的只是模糊的故事架构。梁羽生急中生智,便模仿传统的章回小说先来段楔子,说些闲话。他自拟一首词作开篇,调寄《踏莎行》:


弱水萍飘,莲台叶聚,卅年心事凭谁诉?剑光刀影烛摇红,禅心未许沾泥絮! 绛草凝珠,昙花隔雾,江湖儿女缘多误。前尘回首不胜情,龙争虎斗京华暮。


《龙虎斗京华》在《新晚报》上每天登一段文字,连载了近七个月。写完前面的楔子之後,梁羽生笔调一转,从大黑河畔的老尼姑柳梦蝶空山夜话、忆想当年说起,浓笔重墨地描绘了太极名手柳剑吟、娄无畏、左含英、柳梦蝶、丁剑鸣、丁晓等人参加义和团,反对清廷统治,抗击外族入侵的种种曲折经历,以及他们与投靠清廷的武林败类尘战江湖、舍命厮杀的过程;当中还穿插了柳剑吟、娄无畏和左含英的缠绵错综的爱情故事。全书共十二回,最後还有一个尾声。

梁羽生本来以为,这只是“趁热闹”的临时任务;最多写个一年半载,就不会再写了。没有想到,小说刊出後引起读者热烈反响,大有一纸风行、洛阳纸贵之势。梁羽生欲罢不能,只得继续写下去。这一写,便是一发不可收拾。梁羽生整整写了三十年,共创作三十五部武侠小说,计一百六十册,达一千多万字。这真是应了梁羽生起首的《踏莎行》里那句诗:卅年心事凭谁诉?

恰是这段武侠姻缘,令梁羽生一开中国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

一年多之後,与梁羽生在同一报馆做编辑的金庸起而效之,亦在香港的报纸上开始连载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接着先後有香港的倪匡、温瑞安、张梦还、秋梦痕、金锋、蹄风,台湾的古龙、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陈青云、东方玉、东方英、司马紫烟、上官鼎、独孤红、柳残阳、曹若冰、伴霞楼主、高阳、慕容美,旅居美国的萧逸等武侠小说作家涌现出来,形成一个庞大的作家群。仅港台地区,写武侠小说的人数便多达四五百人之众。诚可谓世风炽烈,蔚为壮观。

八十年代之後,大陆武侠小说开禁。风气所至,随之出现冯育楠、残墨、单田芳、王占君、巍琦、宋梧刚、桂雨清、云鹤涧客、欧阳学忠、万天石、赵西玉、逆风、白麓等武侠小说作家。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在当今世界,凡有华人的地方,必有武侠小说的流播。当年那个名叫陈文统的少年词人,孓然一身满怀豪情地从广西北部蒙山山区走到漓江之畔读中学,走到五羊名城念大学,再走到香港报馆做编辑。他在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因一念之差“误”闯武林,从而以“梁羽生”的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辟出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崭新篇章……

作者: 觇君侦探 发表时间: 2005/12/04 21:05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90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90
声望
6059 声
银两
28705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7-6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第一章 青青蒙山
5.遥远的故乡

广西东北部桂林以南、柳州以东的地方,山青水秀,郁郁葱葱。连绵起伏的峰峦和莽莽苍苍的森林组成大瑶山东麓的天然屏障。

此处古为百越之地,秦属桂林郡,汉为苍梧郡。明朝成化年间设置永安州,清仍沿之。其西有一座蒙山,山下有蒙水蜿蜒飘逸;又其间多蒙姓人氏聚族而居。故在唐代曾称蒙州;民国时则改为蒙山县。县城甚小,呈长方形状,东西狭窄,南北绵长。人口不大多,地方亦不繁荣,盖山城也。其地,东、北、西三面皆崇山峻岭,惟往北有大路穿山而去,直通桂林。其它方向沟通邻县者,皆崎岖山路。

蒙山县城墙矮而窄,以砖建造。全城夹在两条河流之间。其东为通文河,西为湄江。湄江发源於东、北、西诸面大山,绕蒙城而过;往南蜿蜒奔流,过藤县之境而与浔江汇合。其汇合处有濛江墟,故亦称濛江。由此处可驾舟逆流北行,入蒙山境後溯流而上百里,到达一个叫水秀的地方,舟楫至此而止。再斜向西北上十里,即为县城。此段江面虽颇为宽阔,但因水浅而不可航行矣。

蒙山县在历史上最为著名之处,乃为太平军起义後所占领的第一座城。一八五一年一月,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反抗清廷。同年九月攻克蒙山县城。随後将全军大本营驻扎城内,分军防守各路要塞;城西湄江两岸皆筑营垒。蒙山县遂如金城汤池,可固守无虞。

恰是在这里,洪秀全下诏褒功,分封五王:中军主将杨秀清为东王;前军主将萧朝贵为西王;後军主将冯云山为南王;右军主将韦吕辉为北王;左军主将石达开为翼王。又以上所封各王均受东王杨秀清节制。又封秦日纲为天官丞相,胡以晄为春官丞相,罗大纲为总制。其馀有功将士八百馀人皆晋升官职有差。

天王又下诏,只准称他为“主”,而禁以“上”或“圣”相称,以免冒犯“上帝”、“圣父”、“圣主”之名;王后则称“娘娘”。各王之贵妃则称“王娘”。太平天国之朝最重礼仪虚文,於上下称谓尤以注重,此是其开端耳。

最为重要的,是太平天国在蒙山定国号、改正朔、正大位、封幼主,於政治制度上作了较完备的建设。此时又颁行新历书,於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实行“天历”,复制定冠服等级,略具开国规模。

蒙山之地产米最丰,每年两造,供过於求。一年出产的稻米足供两年之食,甚少饥荒。故常运其馀粟至邻邑出售,为全县之大利源。当地的富农、地主家庭及公仓均储备馀谷。富人以年收入田租若干担为一家财富的标准。太平军驻此,给养补充甚易。县城西南的秀才村有一位梁姓富人,热心革命,独自捐输数万担以充军需。事後为清军侦知,处以通敌重罪。全家因之而破产。而附近的鹏化山区拜上帝教徒甚众,入太平军後,分三营驻扎。且就地以农具改铸兵器,以供战斗之用。

在蒙山县城东南三十馀里之处,有一座村庄叫屯治村,隶属文墟乡管辖。其东有清波粼粼的湄江飘然流过;江上横架一座长长的文墟桥,将两岸连接起来。湄江在文墟乡有一个渡口,由此驾舟辑可远达梧州甚至邻省广东的省城广州。走近屯治村之时,老远便可望见墟口有一株枝干虬曲、状如巨伞的大榕树。

这个广西东北部山环水绕、明媚秀丽的小村庄,便是梁羽生的故乡。


6.富户人家

梁羽生的家庭,是文墟乡一带颇有名望的富户人家。

大约在梁羽生的祖辈一代,其家始迁入蒙山。祖父姓陈,人称仕康公,曾受过私塾教育。先娶妻黄氏,生品修和品全二子。黄氏过世之後,仕康公续娶杨氏,在他四十四岁的时候诞下一子;取名陈品瑞,字信玉。是为梁羽生的生父。

仕康公所生三个儿子,年龄相差甚大。陈品修比梁羽生的父亲年长二十岁;陈品全亦年长十五、六岁。陈品全育有二子文光与文奇,因长兄陈品修未有生育,他遂依旧时传统,将其长子文光过继给陈品修为嗣。

陈品全的次子陈文奇,生性聪颖,勤奋好学。後赴法国留学,成为蒙山第一个出国留洋的学生。

梁羽生的祖父仕康公福年高寿,活了八十多岁。但他的两个儿子品修与品全均在四十岁左右的年龄上早逝;其时仕康公方六十多岁,还有二十来年光阴在後头。

仕康公的最後一个儿子、梁羽生之父陈品瑞,生於一八九四年农历八月初四。他遵家嘱蒙学识字,天资突异。其时,科举体制已於清光绪三十年废除,代之而起的是旧制学堂。因蒙山尚未设校,仕康公遂将品瑞送至隔邻的平乐府寄读。不出几年,陈品瑞学成归来,成绩斐然。在此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陈品瑞的学历水平,与过去相比约当於旧时的举人;与其後相比则相当於现时的高中。

就天生质素而言,陈品瑞看来是可堪造就的人才。不过此时仕康公年龄渐大,他当然不可能预知自己能活到八十多岁。因此,培养一位家业的继承人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唯一在世的儿子品瑞便责无旁贷地成为不二人选。

於是乎,仕康公渐渐地隐退下来,而让陈品瑞独当一面,操持陈家的家业。在他们乡下,无外乎那些佃田放租、禀仓积谷、耕耘农地、管理山林、饲养牲畜等等一应杂务。

其时,赴国外留学已成为中国知识青年所追求的一种时代潮流。从内心而言,陈品瑞是极想读书深造的。然而重任在身,百事纠缠,他也不得不打消此念。

仕康公一直也在思考此事。家中的资财,足以供一名族人出国留学。但只能供养一名,再多便觉吃力了。品瑞虽然会读书,但家业需得承传,不能远走高飞。接下来的人选,便是品全所生两个儿子文光与文奇了。他们两人均好学上进,可承众望。只不过文光年龄稍大,又有家室之累。所以最後确定送文奇留洋。

陈品瑞留在乡下持家,毫无怨言。他生性敦实,知书识礼;对孔孟之道信奉备至,颇富儒家的意气风度。

不过,他亦并非儒腐之士;而是接受过许多新时代的新思想。与陈品瑞的岳父刘瑞球同辈的孙中山,就是令他十分佩服的叱咤风云之士。孙中山常在各地讲演,以推翻满清、驱逐鞑虏为号召,宣扬革命;每每慷慨陈词,俯仰啸傲。时人称之为“孙大炮”。

陈品瑞对孙中山推崇备至的,是其“天下为公”之说。此语出於《礼运·大同篇》:“夫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陈品瑞看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浩瀚博大的儒学确有一脉相通之处。而儒家提倡的“选贤以能”的主张,不正是发现代西方民主选举之端倪麽!

尚在平乐府念旧制学堂之时,陈品瑞便已秉承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结婚成了家。所娶妻室,是文墟乡邻村的一名黄姓富户之女。他们育有一男两女。不过,这个儿子并不是梁羽生,而是他的同父异母之兄。

一九一九年,黄氏因病去世;陈品瑞不幸成了鳏夫。直到两年之後,他方续娶了同县鹏汉村一位名门望族之女刘氏为妻。是为梁羽生的生母。


7.临江鹏汉村

鹏汉村在屯治村以北数十里开外之地。沿途重峦叠嶂,峰回路转。其主峰名为六樟山,尤为陡峭险峻。过此之後,地势渐平,豁然开朗。并有一水如带,迂回缭绕。艄公或船娘摇着船橹,在江面上悠悠而行。江畔的鹏汉村,依山傍水,风景甚是优美。

因是聚族而居,自成村落,鹏汉村的人家大抵是刘姓家族的亲戚连襟。

在二十世纪之初,这个大家族主持家务的一辈人当中,排行第三者名刘瑞球,字剑笙。他是一位儒雅之士,曾中过举人的功名;饱读经书,能文善词,有词集《湄隐集》刊行於世。刘瑞球又是一名颇具韬略的武将,曾在清军中做到标统的官位。这是与後世军制的团长约略相当的职衔。

或许由於刘瑞球这番“文举人,武标统”的不凡经历,令鹏汉村的刘家声威显赫,远近闻名。

清末之时,还在孙中山成立“同盟会”之前,刘瑞球以前清举人的身份,赴日本专攻军事。回广西之後,即应其同乡、清军提督苏元春之招从军。

他的一生,与苏元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这位苏元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出生於广西蒙山县城北街。一八八四年的中法战争中,苏元春以清军提督军门的官衔,率军到越南抗击法军,威震中外。

原来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拿破伦三世实行对外扩张政策,发动了一连串殖民战争。至八十年代中期,法国在东南亚占领了以西贡为中心的越南南圻六省,兼并柬埔寨,控制了湄公河三角州。紧接着,法军入侵红河,占领越南北圻首府河内;并组织傀儡政府,作为侵略越南北方和中国的据点。

中国方面,在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主战派力争下,清廷被迫出兵援助越南;由苏元春率广西桂军出国作战。但因投降派代表、广西巡抚潘鼎新的阻碍,苏元春所率桂军被以“选将练兵”为名裁减了五分之四;并延误数月之久,才让中国军队开赴前线。虽然如此,苏元春在陆岸仍然取得了歼敌百馀名的胜利。

其时,法国增加侵华军费,派遣八千援军到越南。侵略军司令波里纠集两个旅团一万六千多兵力,发动谅山战役。他们利用清军分兵把守、不能协同作战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攻击苏元春中路。由於潘鼎新的嫡系部队按兵不动,而所派来增援的五营淮军不战而逃,终导致镇南关陷落。

法军入侵,边疆军民纷纷揭竿而起;冯子材的萃军和王孝祺的勤军也相继到达前线。冯子材被公推前敌主帅。其时清廷罢免潘鼎新,由苏元春主持军务。清军决心重振旗鼓,收复南关。

三月里,法军统帅尼格里依仗优势炮火,再次入侵中国,兵分三路直扑隘口。其中两路猛攻东岭炮台,一路强闯隘口长墙。值此危急关头,苏元春率军从幕府赶来与冯子材的队伍汇合。一边督队登山,一边加入长墙的保卫战。翌日,清军抓住有利时机,发起反攻,从而毙伤法寇二千多名,一举收复镇南关。冯子材、苏元春率主力乘胜追击,击毙法国“常胜将军”尼格里,取得了中法战争的胜利。法国茹费理内阁因受此惨败而宣告垮台。

苏元春由於抗法有功,获得清廷最高赏赐,并晋封为二等轻车都尉和额尔德蒙巴图鲁勇号,及加赏太子少保衔。这就是後来人们对他尊称“宫保”的由来。

中法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清政府却和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合法化。法军对中国西南一直心怀叵测,在中越边境沿线驻屯重兵,修建各种明碉暗堡和军事工程,威胁着中国西南边疆。

当时,苏元春以提督军职督办广西边防军务。为了防御法国侵略者卷土重来,苏元春募勇二十营,大建边防设施。遂修镇南、平而、水口三关,设十八卡,守六十四隘,筑一百三十馀座炮台,修军路千馀里,筑大小连城为指挥中心。由於清政府只拨给苏元春银三万七千两,苏元春只好自己筹措。他首先减掉自己的薪俸,然後把士兵每月三两的饷银,减为一元钱,三十斤米,将省下来的钱用来搞边防建设。

苏元春戍边十九年,将大部分薪俸用在筑炮台修军路上,而未置任何私产,故留得“苏空子”之名。

一九0四年,苏元春被诬罪入狱。别有用心的法国总统闻讯後,急电驻华公使端贵交涉营救。随狱幕士董翘喜而相告,但苏元春却拒绝道:

“法,吾仇也。死则死耳,借仇以乞生,是重辱也!君为我谢之。”

苏元春其後终於被充军,流放新疆,时年已六十。逾四年,贫病交加的苏元春在迪化与世长辞。贫无钱殓,新疆布政使王树楠为其治丧。

梁羽生的外祖父刘瑞球与苏元春是小同乡,年龄相差却不少。而苏元春身居高官,名声极大。刘瑞球当然钦佩不已。他中了举人的功名之後,为苏元春所赏识和提携,派其赴日学习军事。回国後,刘瑞球即在苏元春麾下从军,一直做到标统职位。民国年间成为军阀首领的陆荣廷,当时则在军中任总兵;比刘瑞球官位略高。

其後,刘瑞球随苏元春参加中法之战。战争结束而苏元春遭贬,继任者为陆荣廷。一九0七年,孙中山发动广西镇南关起义,而被清军镇压。首功者即是陆荣廷。

在陆荣廷率兵前往镇压起义军之时,刘瑞球的队伍属其辖制。他内心感觉清朝气数已尽,而对孙中山颇为同情。在他看来,孙中山并非普通流寇;而汉人不可同族自相残杀。虽然如此,刘瑞球还不敢达到揭竿而起、向清廷造反的地步。他於是抱病不肯出兵。不久之後,他即辞官回家,时年四十出头。

刘瑞球中等身材,体形瘦癯;脸庞尖削,双目威仪。他是见过世面的人物,即受过传统礼教的熏陶,也颇受流行时尚的影响。在他身上,有一种儒雅名士风流倜傥的性情。

刘瑞球育有一女一子;女儿居长,名叫淑贞。当时习俗虽尚早婚,但可能因“娇客难选”,淑贞年已十八、九岁,尚待字闺中。她长得圆形脸庞,苗条身材,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出十分文雅秀气的风韵。因是大家闺秀,她虽未上过正式的学堂,却也知书识礼,背得许多古诗,能写一笔丹青。刘瑞球十分疼爱这个女儿。她的终身大事,自是时时在刘瑞球的心中萦怀。

在这方圆数十里的地方,学识、人品诸方面最称刘瑞球心意的,是屯治村的陈品瑞。

他们两家,因着山水的相隔,平素偶有些诗书的来往外,并无太多交往。但他们都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互相的底细,也都约摸知晓。陈品瑞颇有乐於助人的美誉。他自己钻研而懂得医道,时常免费为佃户和其他病人医治疾病;并以自制的成药送给他们服用。

不过世间万事都有缺憾之处。陈品瑞年已二十八岁,又是有过婚史的人。谁家的女儿再嫁给他,那便是做了续弦的名份。这在刘瑞球那种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来说,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可是正是刘瑞球本人,撮合了女儿与陈品瑞的婚事。

似乎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梁羽生的生身父母就这样结合在一起了。


8.降临人世间

成婚的这一天,陈品瑞来到鹏汉村的刘家迎娶新娘。一顶小红花轿,领着刘瑞球的独生女儿穿山越岭,薄暮时分方抵达屯治村的陈宅。

进大门之时,新郎打开轿门的红布帘,将头上披着红布巾的新娘搀扶着引进门来。嗣後,新郎手持一柄檀香纸扇,在新娘的手臂上轻叩三下。这是当地的传统风俗,蕴意为夫唱妇随,夫妻恩爱。接着由新郎向两家长辈逐一敬茶。略略歇息片刻,便双双进到大堂正中,行叩拜之礼。完毕之後,新娘头上罩着的红布,方由新郎缓缓揭开。

喜筵随之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开始……

梁羽生出生的这一天,是一九二四年三月二十二日中午时分。按中国民间的历法,则为甲子年丁卯庚子午时,属鼠。梁羽生在家谱上属“文”字辈,取名为陈文统。

当时的中国社会,人的出生死亡并无官方记录,而只是写在家谱里面。正因为如此,梁羽生的年龄当中一直蕴藏一个小小的秘密。此事本来也无关紧要,但到了後来梁羽生名声远扬,引得不少文章和书籍的作者在提及他的年龄之时,往往混淆不清,不知所解。

原来在梁羽生虚龄十八岁的那一年春天,中国正处於抗战时期。依照法例,这个年纪的公民须开始履行服兵役的义务。可是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兵政十分腐败,军官苛扣军响,虐待士兵。而且名曰抗击日寇,实则枪口对内;或是积极剿共,或是军阀混战。梁羽生的家人不乏有亲身体验者,故而十分惧怕让梁羽生去当兵。

在乡下,服兵役是以“抽丁”的方式来进行的。其办法非常简单,兵额由上而派下来,适龄青年或其家人前去抽竹签,抽中签的人即须应征入伍。

其时,梁羽生正远在桂林念高中。其家人不想参加抽签,遂悄悄将梁羽生的年龄报小两岁,瞒天过海地躲过去了。但从此时开始,梁羽生的年龄便有了记录,并一直据此沿用下来。这便是梁羽生成年後的各种出生记录都写作“一九二六年”的缘故。

梁羽生的父亲陈品瑞,在近而立之年娶得这样一位知书识礼、温柔贤慧的妻子,自是十分欢悦。在梁羽生之前,刘氏曾怀过一个小孩,不幸因小产而未能成活。生下梁羽生之後,全家上下呵护备至,溺爱有加,无不视之为掌上明珠。

在梁羽生长至八岁那一年,刘氏又怀有身孕。但在临盆之时,却因发生难产,胎死腹中;刘氏亦因此去世。全家为之悲恸不已。其时为一九三二年四月。

翌年,梁羽生的外祖父亦因病去世。

四年之後,陈品瑞续娶邻村另一富家女李氏,是为梁羽生的继母。李氏生有一子一女。其子不幸夭折;其女则一直在蒙山生活。李氏与陈品瑞相伴十馀年,在陈品瑞去世之後改嫁。她十分长寿,活到九十多岁。

作者: 觇君侦探 发表时间: 2005/12/04 21:06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90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90
声望
6059 声
银两
28705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7-6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第二章 童稚时代
9.迷人的乡村

梁羽生的老家,是屯治村的一处大宅。其父陈品瑞与两个侄儿文光和文奇比邻而住,三家共一个大院门。跨进门庭,院内大树垂立,花木扶疏。一堵影壁的後面,是数进曲折幽深的厅堂和住房。

这个院落里的房间很多。三家上下数十口人各安其所,和睦共处。辈份最高的仕康公不大过问家事,悠然安享晚年。与梁羽生之父同辈的两个伯父已经过世,只剩下陈品瑞主掌全族大事。接下来的这一辈,除了陈文光与陈文奇为伯父所生之外,便都是梁羽生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了。

宅院的前园,有两个水平如镜的池塘。塘内放养了许多淡水鱼。有一种形状古怪的塘虱鱼,每尾重约半斤,肉嫩鲜美;尤其那鱼头,最是一种美味佳肴。

屋後的园子十分阔大。地势起伏不平,山冈绵延,与一片青山相连。其间小溪潺潺,翠竹丛丛。除了野生树木之外,便是遍植成林的果园。尤以柑、柚为多。还有一种油甘果,状似极小的西红柿,吃起来甜中带酸,馀味无穷。

後园山冈的果林之中,有一幢孤零零的小屋。这里住着梁羽生的一位守寡的堂姑。她从陈家嫁出之後,丈夫不幸早亡;夫家潦倒落魄,难以供养孤儿寡母。陈家体恤其难处,特在园中建一别屋,让她带着一个女儿回娘家有个安身之所。

除了这个建筑之外,後园还在不同角落建有三个炮楼,以作防匪及贮物之用。炮楼呈方形,用砖石砌成,楼高四、五层,最高一层有一个大露台,可作了望。故这种炮楼亦称更楼子。

乡村自有乡村的迷人之处。光一条潺潺的溪流,便有无尽的乐趣。暑日坐在岸旁的柳荫之下,将赤露的双足伸进清澈的水流当中,时时溅起晶莹的珠沫来。那种透彻心田的清凉,莫不令人神清气爽,溽热一扫而光。再弯起裤管,手持一柄鱼网,下至没膝的水中,弓着腰身,逆流抱着鱼网擦底而行。把网起出水面时,但见鳞光闪耀的鱼虾活蹦乱跳,水珠四溅。此时那种无尽的愉悦,难以言表。

梁羽生的童稚年代,享受过多少大自然赋予的天伦之乐!

村前院後,农家饲养的动物神态百出,怡然自得。鸡在昂着头啼叫;鸭在池塘里缓缓地凫水;小小的肥猪,摇晃着圆圆的屁股後面那根细短的、弯曲的小尾巴,用长长的嘴在粪堆里拱食;而各色狗们,最喜欢同那些猫追逐嬉戏,所到之处,常常弄得鸡飞狗走,热闹非凡。

农家的瓜果十分丰富。冬天里,把贮存的红薯放在木炭上烘烤,香味四溢。尤其有一种“糖心红薯”,其瓤色泽金黄;咬一口,异香扑鼻,其味甘美无比。还有一种名曰“香椽”的果子,状似木瓜,实硬而味香,是比较珍贵的东西;常与柚子等水果一道供奉於家中神龛之前。

梁羽生的家族之中,与梁羽生同辈的有好些人;但他是其中年龄最小的。而且年龄上悬殊很大;特别是陈文光与陈文奇,比梁羽生大了许多。

陈文奇是家族里最有学问的人物。他曾去北平念中学,尔後赴法国留学。归国即厕身政界,曾出任广西镇南关交涉专员。这是一种外交官性质的职衔,主要负责同邻近法属殖民地如越南等的双边关系。当时广西桂系与中央政府对立,形成自己的独立王国。镇南关是广西的海关,陈文奇的职责,实际上便是专同法国办交涉。其後,他回到故乡蒙山,任地方政府参议会议长。陈文奇娶有三名太太,共生有六名子女。其大者,比梁羽生还早出世三年。

梁羽生的同父异母兄长叫陈文山,比梁羽生大九岁。他在蒙山县城寄宿读初中,高中转至桂林,并在那里读到师专毕业。後返蒙山任中学文史教师。两个同父异母姐姐,一个叫陈文汉,一个叫陈文菊;分别比梁羽生大七岁和五岁。她们後来一个嫁至邻村一富家子弟;一个则嫁了一名军人,最後辗转流离,去了台湾。


10.慈母之爱

在梁羽生童稚的记忆里,母亲是至为慈爱和亲近的人。

母亲长得纤细灵秀,性情柔和。在家中,她常穿一身阴达士林花布衣裳。光滑柔软如黑丝般的头发,梳着一个整整齐齐的发髻;髻上别着一只蛋青色泽的玉簪。她的两只手腕上,也带着一双玉镯儿。

有时候,遇上亲朋邻友的吉庆筵会和红白喜事,母亲亦会去凑兴应酬。这时她便穿上一袭旗袍,浅眉淡妆,轻声细气地与人说着话。

乡下的大户女子,时兴抽点水烟。那是一种黄铜制的烟袋,前面一个可以上下抽动的大烟斗,与此相连的下半部是一个装水的容器;後面一个带盖的烟盒,用以盛装烟丝。在前、後两部分的中间,伸出一根弯弯的烟管。其下与烟斗的盛水容器相连;其上的顶端则套着一只多半为玉质的烟嘴。抽烟的时候,先捏一撮烟丝不紧不松地揿入烟斗的洞里;然後用一条纸卷的烟媒燃火点烟。燃着的烟丝所形成的烟雾,便会通过烟袋的水的过滤,从那根弯弯的烟管中吸入抽烟者的嘴里。

梁羽生的母亲也会抽这种水烟,不过在他的印象里,母亲抽烟抽得很少,只为陪陪客人而已。

夏天的夜晚,母亲在梁羽生睡前总会亲手为他放下蚊帐。因觉得蚊香对小孩身体不好,母亲不愿在梁羽生的睡眠之处点这种驱蚊的物品。她总是持一柄小鹅毛扇,把蚊帐内的蚊子扇走,然後放下帐门,用木夹夹紧。这样梁羽生便可不受蚊虫的侵扰而安然入睡了。

大约在梁羽生五岁之後,他便离开母亲的倍伴,而单独睡到隔门一个房间里去了。这个时候,母亲会常常到梁羽生的房中检视,生怕他有任何不适之感。 梁羽生的父母婚後十分恩爱,对他们的这个唯一的儿子,自然也非常疼爱。只是父亲身负家族重任,故尔照料和调养梁羽生的一应事务,主要由母亲操持。 陈品瑞在当地是一位颇富名望的乡绅。他因家资殷富,又有文化,虽未兼任一官半职,却也称得上一方贤达。举凡县镇各类社会事务,他常被邀得参与协商。而区、乡一级的公共活动,则更是请他直接涉及。

因蒙山稻米甚丰,年年有盈馀,当地富绅除多有私禀积贮之外,各区、乡更设有义仓,专为救济难民和应急之用。梁羽生之父便需掌管文墟乡所属的蒙山县第二区的义仓事务。

家大业大事情繁多。梁羽生家中农田颇多,还有山林果园。父亲每年将这些农田山林租给佃户,於收获季节向他们收租。少许土地,则雇有长工和帮工耕种打理。除此之外,山坡和水塘还饲养各种家畜和鱼鳖。这亦是陈家的一大经济收益。

陈品瑞对中医之道极有兴趣。他不仅熟读《本草纲目》等古代医书及民间偏方汇集;还身体力行,自己研制各种膏丹丸散,并为他人医治疾病。他的医术,在方圆数十里之地颇享声誉。

当然,陈品瑞并非靠行医谋生。他更多的只是出於一种爱好。那些贫穷的佃农帮工来求医问药,他从来都是分文不取,且还将自制的偏方良药免费送给他们。

梁羽生童幼之时身体很弱,常染疟疾。犯这种病时,每於夜间盗汗受惊,体寒发抖。各种药都服用过了,都是只能治标,难以断根。那时父亲也专门研制了一种药方,将味甜的北芪与性补的党参和老鸭子一道,放在大瓷盅内蒸很久很久,然後再给梁羽生食用。

因为年龄尚小,最初教育梁羽生启蒙的,还是靠母亲的言传身教。

母亲虽未像父亲那样受过正式的学堂教育,但因出身於书香门第,耳濡目染再加上家学渊源,也算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

除能做一手女红之外,兴之所致,梁羽生的母亲还会在桌上铺开一张宣纸,研磨油墨,挥毫作画。她画的多半是工笔花卉──那是十分合乎她的性情的一种活动。

山区的夜晚,天空湛蓝剔透,一尘不染,一轮皎月仿佛近在咫尺。四周静悄悄的,惟有不知名的虫子在形影朦胧的花木中鸣叫,以及远处泛着白光的水田里那此起彼伏的蛙声。

母亲常常喜欢在这样的月光之下,领着梁羽生在院子里纳凉,然後给他讲着许多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母亲记忆力甚佳,她总是把那些遥远的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娓娓动听。像《狄青平南》里面,说的是宋朝名将狄青的故事。狄青是山西汾阳人,但他最著名的战功,则是在广西打下了当时握於“南蛮”手中的昆仑关(在今广西南宁市东北的昆仑山上)。所以与广西不无关系。据说他因面目清秀,人称“美少年”;他怕南蛮之人欺他缺乏威仪,便每在与他们接触之时,便带上一只凶神恶煞的假面具。这样的故事,总是听得幼小的梁羽生生瞪着亮晶晶的眼睛,遐思不已。

母亲还教梁羽生“念口黄”。那是大人念一句古诗,小孩跟着念一句的十分机械的教育形式。母亲教他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梁羽生望着头顶上那轮悬挂在苍穹之上的玉盘一样美丽的月亮, 幼小的心灵充满着神奇的向往。 这些都是梁羽生五岁以前的印象了。 他一直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11.初尝家训

梁羽生五岁那年的冬天,气候格外暖和。像往年一样,临近旧历新年之时,父母亲又领着梁羽生到鹏汉村的外祖父家里小住。

天刚蒙蒙亮,一行人就揉着朦胧惺松的睡眼启程了。

梁羽生穿着一件小棉袄,坐在一只圆圆的垫着厚厚棉絮的箩筐里面。他的身上用小棉被捂得实实的;周围放了几样小玩具。另一只箩筐里放了一些日常用品和路途上的食物。一个佃农用一根光溜溜的桑木扁担挑了起来,行走的时候,晃晃悠悠的。

“你看文统,把个箩筐都坐满了。去年这边的箩筐还不用放太多东西;今年又是腊肉又是薰鸡,还要加上一罐酿米酒方能压住文统的重量。真是半大的伢儿见风长哇。”梁羽生的母亲刘氏向着丈夫轻轻地感叹一句。

因为是回娘家,而且要小住一阵,刘氏头发梳得齐溜溜的,身上穿一件碎花点的丝绸面中式棉袱。年青、细嫩的面容上,洋溢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喜气。

陈品瑞手拄一根长长的烟杆,踏着山间蜿蜒崎岖的青石板路,步履稳健。听了妻子的话,他沉吟不语,但心中颇有同感。五岁了,正是启蒙的好时机,再那样成天价打铜板、瞎嚷嚷,不啻玩物丧志,嗟咤光阴。

梁羽生其实较一般同龄孩童成熟得早些。小小的年龄,就有喜恶的个性倾向。而且天资聪颖,秉赋灵通,比他年长不少的两个同父异母兄姐在悟性上都及不上他。

陈品瑞心中所想的“启蒙”,不止於仅仅跟着大人“念口黄”。他打算同岳父合计一下,从今年春节开始,教梁羽生识字。

这个时候,一轮太阳从重重云雾中挣脱出来,发出淡淡的光彩。隆冬的肃瑟寒风仍然占据着优势,令天地间笼罩一层凛凛的灰色。阳光因此有些惨淡无力,但毕竟带来光明和暖意。

坐在箩筐里的梁羽生,睁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聚精会神地看周围那些草木山石;身子则随着晃悠悠的担子一忽一忽地闪动。瞬息间,似如长久懵然昏睡之後的苏醒,他把两只胳膊从裹着的棉被里伸展出来,长长地、舒舒服服地伸了个懒腰。

跟在後面的陈品瑞和刘氏,都同时注意到了梁羽生的这个小小的动作。不知何故,他们内心各自不约而同地生发一丝惊诧来:这个小东西,已不再是个懵然无知的稚儿了。

从文墟乡到鹏汉村有五十里山路,要翻过委蛇连绵的鼻架山,步行十馀个小时。到天黑以後,方始抵达。

进得家门,自有佣人收拾行李。梁羽生之父到书房去向丈人问安;其母则将梁羽生从箩筐中弄了出来,让他活动一下筋骨,把身子暖和一下。

在厅屋里歇息了一会儿,梁羽生忽然觉得肚子饿了。晚饭尚未备好,只好唤佣人端来一碟腊猪肠,合着些许米饭,且先让他食用。

梁羽生到外祖家好一会儿了,一直也未见外祖父出来亲他一下,本来就颇不高兴;现在又见拿来的饭菜那麽一点点,他十分生气。於是无端取闹,把递过来的饭碟一甩,全部打翻在地。

母亲刘氏一见,实在是气恼不过。便去取来一柄小戒尺,拉过梁羽生的手心打了一下,以作惩戒。

刘氏的这个打法,其实只是轻轻地拍一下而已。可是梁羽生原本倍受父母的宠爱,平生从未挨过一个指头的打骂。如此一来,他甚感委屈,索性嚎啕大哭起来。

外祖父刘瑞球大约一直在里屋商谈事情,听到外面梁羽生的哭啼,连忙赶了出来。得知事情的原委之後,他一面劝刘氏且息了怒,一面领着梁羽生到身旁,同他慢声细气地说起话来。

“文统啊,妈妈生气,是怪你把饭给扔掉。你为何要这样做呢?”

梁羽生心知理亏,已停止了哭泣:“现在是过年嘛,也不给些好吃的东西!”他嘟着嘴说道。

“你看还有多少小孩,连饭也吃不上呢!你却这样挑三捡四的。”外祖父忽然正色说道,“何况你把饭撒在了地上,这可是很大的浪费呀!”

梁羽生不敢说什麽了,低着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外祖父的语气缓和下来:“你是会背这首诗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个意思你懂吗?”

梁羽生马上接口说道:“我懂!妈妈以前给我说过了的!”

他这样的稚气,令刘瑞球禁不住噗哧一笑,“那好吧,我再给你讲个《水浒传》里的故事。”他便给梁羽生讲起其中一首诗来:“夏日炎炎似火烧,田中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这件小时候发生的事情,一直铭记在梁羽生的脑海里。他平生只挨过母亲的这一次打;而外祖父也很少用那样的方式来责备和教育他。自那以後,梁羽生再不敢随便发少爷脾气了。

春节期间,是乡下的农闲季节。每年这个时候,梁羽生便随母亲在外祖父家小住,常常是一、两个月的时间。父亲因家中事多,一般得提前先返回屯治村。在梁羽生五岁这一年的春节里,其父同外祖父商量好,让梁羽生在假期里跟着外祖父开始识字读书。

从此时直到梁羽生九岁那一年外祖父去世,他每年有较长一段时间同外祖父在一起。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梁羽生跟从外祖父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其中有几样东西深深植入其幼小的心灵里,令他念念不忘,终生受用。


12.孺子可教

在一般人眼中,刘瑞球神色端庄而威武冷竣,令人有望而生畏之感。但梁羽生却觉得,外祖父实在是十分慈祥而温和的人。

刘瑞球十分注重仪表服饰,总是衣冠楚楚,冠冕堂皇。冬天里,他是一身呢绒中装;在夏季,则常常穿着丝绸长袍马褂。居家之时,所穿对襟便服,也把每一粒布纽扣扣得整整齐齐,纹丝不乱。

虽曾有过横戈跃马、南征北战的带兵从军的经历,刘瑞球那种文人名士的倜傥风度却似乎更为突出。他有一个当地人罕有的爱好──下围棋。方圆数十里之地,找不到几个可对弈的人。他便常常独自摆棋谱。每逢此时,他的那种全神贯注、一本正经的神态,颇似在研究沙场上的战略战术一般。

他吟诗作词的兴致,每於酒後而特别显得高涨。刘瑞球是一名豪饮之士,几乎每日必定有酒。他喝得最多的,是广西名产“桂林三花酒”;有时也喝自酿的米酒。而於饮茶,则往往是非蒙山的“雨前茶”莫属。

刘瑞球烟亦抽得很厉害。他虽然也抽进口的纸烟,如颇为出名的英国“大炮台”等;但更多的是本地烤烟。抽这种烟的时候,是手持一根长约一米的竹竿烟筒,其烟头和烟嘴或是铜制或是玉石。撮一些烟丝置於烟头上,再用纸媒点火,一如妇女抽水烟袋之所为。不过刘瑞球的这根竹竿烟筒非同一般。他是练过武功的人,出门时常拄着这根烟竿,既可当拐杖,又可作防身的武器。

刘瑞球喜读资治通鉴与二十五史,於文学方面最钟情的是词赋。他亦爱挥毫写字。在他那间阔大的书房里,摆满了书香四溢的各式各样的线装书。

梁羽生正式的启蒙教育,便是从这间书房里开始的。

外祖父为梁羽生选定的课本,由浅入深包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昔时贤文》、《论说精华》、《古文观止》、《论语》等等。梁羽生学王勃的《滕王阁序》那一年,恰逢他八岁的生日。

从这一年开始,刘瑞球同时还教梁羽生另外三样东西:下围棋、作对联及词的入门知识。

第一天学围棋的时候,外祖父对梁羽生说:“你同别的小朋友原是下过象棋的。你是否知道,象棋与围棋的区别在什麽地方吗?”

梁羽生同别人下象棋,只是俗称的“野玩”,并未正式学过的。外祖父要教他下围棋,这令梁羽生十分兴奋。他把两只眼睛盯在外祖父的脸上,一字不漏地洗耳恭听。

“象棋讲霸道,而围棋讲王道!”刘瑞球讲出了结论。“象棋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游戏,必需杀得对方丢盔弃甲,一败涂地,连中军将帅也性命不保之时,才算决出胜负。围棋则不然!它讲究以德服人,最富中国传统的精髓之见。围棋主要是谁占的地盘大,谁便得胜。因此真正的高手不一定靠杀敌,而是特别注意占据地方。古代并无贴目,整个棋盘三百六十一格,若各占一百八十点五个格即算和棋。其中最基本的道理便是,我活,也让你活;但我要活得更好。”

这番深具哲理的开场白,梁羽生也许不太理解,但却令他兴致盎然。

梁羽生只学了一年围棋,外祖父便去世了。不过梁羽生已有了基础,便时时抱着一部棋谱自己钻研,非常着迷。

可是围棋是一种“贵族游戏”,颇需闲情逸致来学习;光一副棋子,价格便十分昂贵。故尔梁羽生把围棋学到手後,却发现对手难觅。整个蒙山县,会下围棋者屈指可数。梁羽生有时为过棋瘾,跋山涉水走过数十里山路,到县城与一位中学校长或一位数学老师对弈。他们往往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下不过这名小小年纪的棋手!

在屯治村,梁羽生同父异母的哥哥陈文山略懂一些围棋,但并未正式学过,更没有熟读棋谱。梁羽生实在没办法之时,便缠着这位大哥来陪他下棋。毫无疑问,陈文山每次都会一败涂地,输得落花流水。他甚觉无趣,再也不愿同梁羽生对弈。

当时的书香门第之家,懂诗文的较为普遍。梁羽生的父母,均有一定的旧学根底。但刘瑞球诗文之外更於词学有独到的钻研,并擅作词赋,曾有词集传世。这样可被称为“词家”的人,当地倒并不多见。

刘瑞球教梁羽生词的平仄格律,亦常喜以诗来作对照。手头的教案,便是一部《白香词谱》。

梁羽生在文学上面受外祖父的影响十分深远。此後他对词的体裁颇为偏爱,曾以该种形式创作过不少作品。在他读中学的时候,便有了“少年词人”的盛名;而当他撰写一百六十馀册新派武侠小说之时,更是在故事当中穿插了无数才情横溢的词作。

梁羽生跟着外祖父学对联,是最能体现他幼年慧性颖悟的地方。

初学对对子,是从单字对、双字对开始的。像夏对冬、天对地、中华对世界等等。这样的学习,具有一定娱乐性;实际上,也可学到一些有关词性、平仄、虚实的基本知识,和一些修辞的入门功夫。梁羽生在这方面似乎有一定天赋,对出来的对子,常常令外祖父赞不绝口。比如外祖父有一次让梁羽生学作三字对,并未到书本上取材料,而是拿本地的事物作联语。这回给的上联是“四眼井”;梁羽生似乎不假思索便对了一句“八角亭”。外祖父听後十分喜悦。

九岁那一年,梁羽生的堂兄陈文奇在法国获得硕士学位,学成归来。他获委任为广西对汛署的外交专员,负责在镇南关同法国办交涉。赴任之前,陈文奇首度返归蒙山故里。因是衣锦还乡,於是置办酒席,宴请宾客。

席间有一位姓范的老先生,曾做过前清的观察。这个职位甚高,但只是虚衔。若是实职,便叫放了道台。范老先生因读书得到了功名,虽一直未得机会补上道台的实职,但以观察的地位,亦是蒙山县极有资历的人物了。

这位范老先生是听过梁羽生会作对子的传说的。他於酒酣耳热之际,将梁羽生拉到身旁:“来来来,我出个对子让你对,你看好不好?我出的上句是‘老婆吹火筒’。你对下句罢!”其中末尾一个字“筒”,蒙山方言读如“洞”,仄声。

梁羽生觉得他的上句出得挺有意思。他略略想了一下,便对道:“童子放风筝!”

范老先生一听,击节而叹曰:“孺子可教,後生可畏呀!”


13.童年的游戏

梁羽生正式入学堂念小学,是在他六岁的那一年。

本来屯治村里也有个小学堂。那个地方很近,从梁羽生家中的後园穿过去,翻过一个小山冈便到了。不过这个学校不是太有规模,比之邻近的文墟小学相差甚远。因此梁羽生的父母宁愿舍近求远,送他去那边读书。

文墟小学距屯治村约五里路,需步行四十来分钟。每天早上七点过一点儿,梁羽生便挎着一只书包,带上准备好的午饭,晃晃悠悠地往学校走去。和他同行的,多半是本村的一位稍大的小学生。

此时的小学校,已经采用现代教育体制。所开的课程,大体包括国文、算术、图画、音乐、史地等科。梁羽生在班上,国文必定总是第一。论起古文来,小学的教师亦不一定学过太多;而完全以白话文来教学。

做小学生的年代里,更有趣味的是儿童所迷恋的游戏。乡下的游戏与城里当然颇为不同。但无论何种形式的游戏,给儿童身心所带来的愉悦,永远是一样的。

有一种十分简单的游戏叫“滚铜板”,居然让梁羽生与他的小伙伴们从五岁一直玩到十岁之後。这是每个参加游戏的人手中各持一个铜板,在地下划着的一根横线後面站定,将手中的铜板使劲往前方抛去。抛得最远的人,可立在铜板落地的位置上,瞄准他人落在地上的铜板击去。若击中了,便可将这枚铜板归为己有。

梁羽生在七岁之後另有一种乐之不疲所做的事情,便是收集香烟画片。当时烟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国产烟与洋烟,都在使出浑身解数争夺中国市场。上海出产的“飞马”牌和外国进口的“强盗”牌香烟,於是想出来一个花招,便是在每盒烟里附上一张画片,这些画片的内容往往是成系列的一套故事。谁若能集上一整套画片,便可以从烟草公司那里得到一份厚奖。

梁羽生倒并未特别期望得到那种奖;他实在是极喜欢那些带有图画的故事。那些成套的图画上面的人物,多数取自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

当时的纸烟都是十支庄的小盒子。每个香烟盒里,插着一张与盒面大小相仿的画片。各个制烟厂在同一种牌子的香烟里,通常放入的是同一套系列的人物画片。但同一种香烟的不同盒子里,可能放着雷同的人物画片。这样一来,要集出一套完整的人物画片来,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能够抽得起纸烟的,当然都是富户人家的成员。梁羽生的父亲和外祖父都抽一些纸烟。不过父亲多半抽上海烟,洋烟还是抽得少。外祖父比较爱抽洋烟,但这是他晚年较後才开始的。原先他还是喜欢抽竹竿烟筒。

父亲与外祖父买来纸烟,便把里面的画片抽出来,留给梁羽生。这还是不够。梁羽生便会向所有抽纸烟的长辈讨要画片。

上海“飞马”牌烟里,装的是《水浒传》人物画片。完整的一套,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一百零八张。梁羽生集了很长时间,却从未集满过一次。

在梁羽生幼小的脑海里,蒙山县城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大世界。每次家里人带他进城,总令他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因有三十里路的距离,他小的时候,便需把他放在箩筐内挑着走。後来家里买了一辆脚踏车,就常常被带在车上骑过去。

进城最开心的一件事,便是上茶楼吃点心。

蒙山县城的湄江之畔,有一座江边茶楼,是梁羽生他们常去的地方。这个茶楼建得颇有一些规模,两层楼面,进大门是一个柜台,其後便是许多座位。临窗而坐,可透过树木的叶隙,望见咫尺之间,有点点白帆在江面游戈,乳色的水沫在船尾拖出来长长的波浪。

在茶楼里,可以只喝茶,那叫“净饮”,须付双倍茶钱,“行话”叫“净饮双算”。点心则分上、中、下价,从三个铜板到八个铜板不等。梁羽生进到茶楼来,必定要放开小肚子,大吃一顿。所以他从来是要叫许多爱吃的点心的。

江边茶楼里的茶盅,形状扁平似碗,瓷质,景泰蓝花纹,有盖。斟茶时,伙计在茶盅内放一大把茶叶,冲入滚开水;把第一道水去掉,再加开水後即可饮用。这样一盅茶,价为两个铜板。当时的币制比较复杂,银元有袁大头,也有孙大头;袁大头比孙大头价高,後者大约相当於前者的八折。铜价、银价常有变动,铜价高时,八个铜板就可换一个银毫,低时则要十个至十二个了。

茶盅里的水喝完之後,茶可免费续水。这时就需将盖子翻了过来,伙计一看便知道,该为这名顾客加水了。

梁羽生初看时觉得很奇怪,不知为何要把盖子翻过来,用这种方式告知伙计过来续水。大人们便同他讲起了一个故事。原来茶楼本无翻盖的习俗。但是有一天,一个顾客故意找茶楼的茬儿。他在茶盅里放一只八哥鸟儿,然後唤伙计来加水。伙计为他把盖翻过来,鸟儿“扑哧”一声飞走了。那个顾客便要茶楼赔他的鸟儿。自此之後,茶楼便立下了规矩,茶盅的盖子须由顾客自己翻过来。

茶楼里的点心多种多样。有烧卖、叉烧包、鸡包、萨奇马、蛋糕等等。梁羽生最爱吃的是蒙山本地的一种风味小吃,名叫“瓜花酿”。那是采上一只形如倒钟的新鲜南瓜花,在黄灿灿的花心之中放入鱼肉、猪脑、豆腐等物,将花口扎起来,放在锅里用水煮熟,尔後用一只盅碗盛起来即可食用。其味十分鲜美,汤汁则清甜可口。

这是茶楼里最贵的一种点心。梁羽生百吃不厌,常常都要吃双份。

作者: 觇君侦探 发表时间: 2005/12/04 21:07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90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90
声望
6059 声
银两
28705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7-6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第三章 初离家门
14 . 寄宿初中生活

一九三六年春天,梁羽生到蒙山县城读寄宿中学。那年他十二岁,是第一次离开家门过独立的生活。

蒙山县中只有初中三个年级。学校规模甚小,仅有一、二百学生。除了少数家在县城的学生外,其他人都住在校舍里。

梁羽生是在高小越了一级升入中学的。在读初一之时,他的国文和历史获得高分,但英文和数学不合格。因此他留了一级,重读初中一年级。一九三八年暑假之後,刚读完初中三个学期的梁羽生,又染疾在身,休学半年,直至次年方重新复课。一九四○年夏季,梁羽生终於初中毕业。总计起来,梁羽生在初中阶段共呆了四年半,比一般学生多出了一年半。待他进高中之时,已经年满十六岁了。

蒙山中学的学生,不少是当地大户人家的子弟。梁羽生的外祖父生前经常向他提及的著名人物苏元春,有一个孙子便在该校就读。不过苏元春为官清廉,晚年又遭贬谪;其家庭不太富裕。相反,有一个颇有权势的军阀之子,小小年纪,便染上一股纨裤子弟的恶习。他在校园里横行霸道,气焰嚣张,学校老师也奈他不何。

梁羽生的家境,算班里同学最富裕的前几名之列。他在家里娇生惯养,出得门来,自然有许多事情一时无法适应。

首先碰到的是伙食问题。学校食堂里的饭菜,质量粗劣,油水甚少。梁羽生老是觉得肚子里空空如也,难受之极。他只好在平日的三餐之外,自己掏钱买许多零食,以解腹荒和口馋。

按学校的校规,是不赞成学生吃零食的。可是梁羽生却有办法对付。原来他所住宿舍的对面,是一堵环绕学校的围墙。围墙的外边,总会有些小贩,带着各色各样的食品,来做墙内学生的生意。学生若想买什麽东西,可隔墙告知小贩。便有一根竹竿从墙那边伸了过来,其上缚着学生所要的食物。

梁羽生隔着这堵墙,也不知买过多少爱吃的零食。那常常是些牛肉乾、杏仁饼、绿豆糕、棕子、话梅,以及水果糖等等。

实在觉得太饿的时候,梁羽生便会走出校门,到对面的一家小食店里大快朵颐。因是常客,又颇有一些信誉,有时梁羽生口袋里没有钱了,老板娘甚至可以让他赊帐,待家中搭了钱过来之後,再去付欠款。

如此看来,吃的问题终归还是可以解决的。可是另有一个问题,却把梁羽生给彻底难住了。

这便是生活自理的问题。跟梁羽生有关的东西,往往总是乱七八糟,不得要领。他是决不懂得洗衣服的,只好花钱送到校外请人洗。可是即便穿衣服,他也穿不好。不是扣子扣错了洞,便是衣服穿反了面。

令他唉声叹气、头痛不已的,是偏偏在那个年代,中学生一入校,便要开始接受军训。最初是从叠被子训练起的。可是梁羽生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按要求把被子叠成豆腐乾一般有棱有角的样子。接着是早起出操。军号一吹,数分钟内便得洗盥完毕,整装待发。这对梁羽生而言,不啻比登天还难。光打上那个绑腿,就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了。到操场之後,他更是苦不堪言。也不知为何,梁羽生的方向感如此之差,以致於他老是弄不清左转右转、前转後转这些东西。所以口令一叫,梁羽生的动作往往与众人相反;令到他洋相百出。

有一次军事演习,是一场拉练夜行军。天刚蒙蒙亮即启程,行军七、八十里路,直到天黑方走到邻县的荔浦中学,在那里搞个什麽联谊活动。梁羽生好不容易坚持走到目的地,浑身筋骨简直要散了架似的。那对他实在是一次严竣的考验。

总之梁羽生的军训课,常有不合格的情况。他为此曾被多次罚站。因此之故,梁羽生对军训讨厌之极。

不过话说回来,军训也给梁羽生带了好处。那是他因此学会了使用枪。後来抗战期间日寇进犯蒙山家乡,梁羽生在与敌人周旋的时候,居然正是这一点给他派上了用场。


15 . 恰同学少年

那时的蒙山中学里,夜间最初尚无电灯,取明用的一种风灯。那是在一个胆形的金属器皿当中注入煤油之类的燃料;有一根棉制的灯蕊经过油浸之後,从灯嘴间冒出一个头来,火便是点在这个线头上。再以透明的玻璃罩罩於其上,防止被风吹熄或令火光摇曳不定。

这样的风灯挂在教室或宿舍里,常使空气中充溢着一种燃油的气味。

梁羽生因为极爱读书,所以虽然寄宿生活较之家中艰苦许多,并常有军训一类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但他仍然喜欢学校的氛围,在此处过得颇为自在。

他的国文成绩,很快很脱颖而出,不单使同学咋舌,甚至也令教师侧目。

梁羽生的外祖父,在这一带颇富文名。他曾为一个名叫“罗对村”的地方作过一副对联,在当地传诵甚远。原来这个地名当中的“罗对”二字,很可能是来自一种土话。该村新修了一座桥,想在桥上题一副联语,以作纪念。可是因为“罗对”这个词的古怪,颇有些难於嵌入联中。有人照字面将“罗”解作“萝”,“罗对”便是有一对萝筐在一起的意思。这当然形迹於索强附会。该村特地把梁羽生的外祖父请来题联。刘瑞球沉吟了一阵,欣然提笔道:


罗浮客至留鸿爪,

对策人归认马蹄。


这实在称得上一副妙对。广东的罗浮山远近闻名,“罗浮客”指修仙炼丹者,也可喻为世外高人。“鸿爪”典出苏东坡词,表示偶然出现的意思。下联里的“对策”,是旧时科举考试的一种方式,以某个时事问题为题,让参试者论而成文。妙就妙在罗对村确实出过一名举人。据云他曾偶归故里,那种春风得意、衣锦还乡的气概,令全村人为之骄傲。

众人大体都听说过,梁羽生得其外祖父的教诲,於作对联也是颇有名声的。在梁羽生一方,对对子是他的一种爱好。他那样的年龄,并未想到要以这种形式来表达什麽恢宏的思想或博大的情怀;他不过是兴之所至,藉以自娱罢了。更多的方面,只是表露一种文字技巧。

正因为如此,梁羽生便喜欢用对联开同学的玩笑,俗称“作歪对”。这令读到的人最为兴致盎然,一笑为快。

梁羽生有个要好的同学,名叫廖崇堂。他对军官的威仪和横戈跃马的生活十分钦佩和向往;言语之间,每每流露这样的壮志情怀。梁羽生便用他的名字起头,为他作了一副对联。其联曰:


崇的什麽,上士少尉腰皮带;

堂在那里,浅宫深殿肉屏风。


有趣的是,这位崇武的同学,以後读到了大学毕业,在一家报社做编辑,却成了一名地道的文化人了。

在蒙山中学,梁羽生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有许多现代作家的著作,如巴金、郁达夫等的作品。旧俄文学是梁羽生最喜欢的外国译著;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思斯、高尔基……等等,令他十分着迷。中国古典文学当中,他也读了不少唐人传奇和笔记小说。

梁羽生不大喜欢政治,不过却颇关心时事。从此时开始,他逐渐养成读报的习惯。学校里订阅了一些报刊,梁羽生差不多每份必读。其中夏衍主办的《救亡日报》,是梁羽生最爱看的。因当时有关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的遭遇等等消息,鲜为其它报章披露,而令之带有一些神秘色彩。惟有《救亡日报》,则给予详尽的报导。梁羽生读来兴致颇浓。此外,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成了梁羽生的哲学入门书。

梁羽生同外祖父学的围棋,在蒙山县城仍然是曲高和寡。有鉴於此,梁羽生只好改下比较大众化的象棋。他钻研了一些古谱,并到处找人对奕。下得最多的,是一些店铺里的掌柜及伙计,学校里的老师,及一些年长的亲戚。

有时他也会去上棋摊。摆棋摊者,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他们有的可能欺负不懂此道的人,以狡诈的手法引人入局。这对梁羽生而言,却是行不通的事了。他虽年纪不大,但对棋盘上的伎俩却是一识便破。这逼得摆棋者不得不循规蹈矩地与他对奕。

不过梁羽生有个好处,输了,他会给钱;如果赢了,他则从不要对方的钱。


16 . 楷模校友

梁羽生所就读的蒙山中学,几年前曾出过一个有名的学生。学校的老师每每讲起他的事迹,莫不眉飞色舞,引以为豪;并将之誉为楷模。以故在蒙中就读的学生,莫不对此印象深刻。

这名学生叫莫运烈,是蒙山县陈塘镇寺村人。“幼有特性,与村童戏斗,调度暗合兵机。”众人如是评论他。

莫运烈在校学习期间,喜好体育运动,更爱打篮球。他体强耐跑,个子又高,在队中常打中锋。

时当九·一八事变之後,日寇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屠杀蹂躏民族同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少爱国青年慨然投笔从戎。在此抗日热潮的影响之下,莫运烈“愤敌氛之刺激,阴有湔雪国耻之决心”。在初中毕业补习半年後,以优异成绩考取广西军校童军养成所,所址设在广西军校内。不久,广西航空学校招生,莫运烈放弃原学业,报名应考,果被录取。

入校之後,莫运烈抱负非凡,学习刻苦用功,因而成绩甚优,多次得到老师称赞。一次,进行蒙眼拆卸、安装空用机枪作业。众人都感到难度大,不易操作。但轮到莫运烈时,他却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动作迅速而准确,很快就完成这项作业。全班同学为之折服。飞行人员演习空中缠斗,他也为全队之冠。

在航校期间,莫运烈易名为莫更。其缘由一是白崇禧器重之,为改名更,嘉其能变更方针,不拘拘於按系统升学也;二是他选定了航空报国之路,易名莫更,以铭示永不变更其志向。

莫更从广西航校毕业後,翌年升为少尉飞行员。某日,日机十四架来袭南宁。莫更等人以五机击退来犯之敌;其後的韵关之战,又以少胜多,打得日机狼狈而逃,保卫了粤汉铁路畅通。

是年,武汉保卫战进入激战阶段。莫更随队从衡阳机场移防於武汉孝感机场。时逢日寇十二架 96 式战斗机来袭。莫更所在编队当时只有七架飞机可以作战,他们遂驾机迎战,御敌於鹦鹉洲上空。

由於日本陆军已迫近武汉,因此中方防空情报线较短。莫更等人驾机上升到三千公尺高度时,敌机已占有居高临下的优势,而向下方的莫更等人发起猛烈攻击。约经半个钟头的缠斗,莫更等人终於由低位而取得了与敌等位的均势。

这时,莫更更加“运用精神,盘旋冲击”。他看准一架敌机,奋勇猛冲过去。敌见势不妙,掉头就跑;莫穷追不舍。当接近敌机约二百公尺时,本可开枪射击了,但他对自己向有射而必中、击敌必毙之要求。为把射程缩得更短,他加大油门,以最快速度继续追击。但未料及,他的後面已有一架敌机紧紧咬住了他。

莫更全神贯注盯着前方逃窜之敌,根本没有发现这一险情。所以,当前面之敌在他的枪声中应声而坠的同时,他後方的敌人也开枪了。莫更不幸被敌击中,负了重伤。但“犹忍痛奋斗,不肯示弱,及勒机返至原防。”由於伤势过重,抢救不及,莫更气绝身亡,卒年才二十二岁。

莫更死後,当局对他“抚恤从优,遣官送柩回籍”。蒙山县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在县城公园召开纪念大会,与会者达一千馀人。


17 . 休学在家半年

梁羽生在刚入蒙山中学之时,因数学及英文两科成绩不合格,致使他留级重读。这个经历,成了他个人扼腕痛惜的一个奇耻大辱。他决心要弥补这个缺憾。

与梁羽生同班有一名学生叫黄哲世。他原本家在浙江,因日军进犯,家乡沦陷;他便随家人避难来到蒙山,在此地入读初中。

这名黄哲世,自幼便显示出非凡的数学才能。梁羽生对他钦佩不已,时常向他讨教,两人成为密友。

一九三八年下半年,梁羽生因患虐疾,腹泻不已。遂休学半年,在家每日服用父亲开列的偏方,调养身体。

在这半年时间里,梁羽生对词赋的兴致最浓。他阅读了许多名家词集,当中有数百首词他已烂熟於心,可以倒背如流。除此之外,梁羽生於数学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助他一臂之力的,是梁羽生的同父异母兄长陈文山。他在师专念的虽是文史科目,但数学也不错。他不单可为梁羽生解题辨难,且常教他数学上的一些窍门。那是令梁羽生甚觉有趣而颇为入迷的。

例如中学数学常考一百以内数字开立方的试题。那是先给出一个数的立方值,然後要答出这个数是多少。梁羽生学的窍门是,只需将九以内数字的立方值记住,便可在数秒钟内把试题解答出来。

复课之後,梁羽生的数学成绩直线上升,一跃而成为班上最优异的学生之一。不过,同黄哲世比起来,他还是稍逊一筹。黄哲世每次考试必定是全班第一,而梁羽生则名列第二。

这位黄哲世,梁羽生後来和他失去了联系,但听说他已成为理工方面的专材。而梁羽生对数学的爱好也一直未减。在後来选报大学专业的时候,他甚至一度想读数学系。只是因为他所就读的大学没有这个系科专业,他才作罢。

再後来,梁羽生到英国北部的伯明翰旅行,不期然与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相识。那时梁羽生也因其创作的新派武侠小说而名扬天下。他们一见如故,谈得最多的,居然都是对方的专长。

华罗庚告诉梁羽生,他很爱读其武侠小说,觉得这种作品是“成人的童话”。梁羽生则向华罗庚谈起他在蒙山学数学的情景。他甚至把那时学习数学窍门的有趣故事,也一五一十讲给华罗庚听。华罗庚也给梁羽生提及他小时候读书的事情。原来这位杰出的数学家,也曾有过数学成绩不及格的情形。

病休在家的半年里,梁羽生还做了一件事,便是把家中所藏的两本象棋古谱细细地读了一遍。这两本古谱,堪称中国象棋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橘中秘》由明代朱晋桢编攥成书,是当时象棋艺术的总结。那里面所讲的局法,是经过许多人的心血而集成的;至於每一局法最初的创造者是什麽,则难地稽考了。

另一本《梅花谱》,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象棋大师王再越所著。梁羽生在该书序言当中读到有关作者生平的文字:“性刚直,家贫力学,不求闻达,而世无知之者。一身坎坷,抑郁无聊,为象戏以消岁月,得意疾书,爰成方则,名之曰:梅花谱”。这个序言是谁写的没有注明,很可能是王再越的夫子自道。事实上,这位棋艺天才,生前确是十分潦倒。他的《梅花谱》写成後,无钱刻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是靠手抄本流传。

《梅花谱》的影响比《橘中秘》更为深远。特别是其“屏风马破当头炮”的几个局法,绵延至後世,一直具有其实用价值。

这两本棋谱里的知识,让梁羽生享用了数十年之久。


18 . 冶游於山水之间

蒙山虽是山区,亦有一些名胜古迹,引得游人纷至沓来。

梁羽生在蒙山县城求学之际,也养成了踏青冶游的文人雅兴。蒙山附近稍有名声的景致,他差不多都探访遍了。

在蒙山县城西北约十华里的石龙冲,有一处流传已数百年历史的胜景,名曰:“龙潭瀑布”。偶逢节假日,梁羽生会随同学一道,携炊具、果品、食物来此处野餐;浏览山光水色,陶冶性情。

据清光绪二十四年所修《永安州志》记载,“其水甚深,飞瀑数十丈,旧传有龙潜此,春暮群鱼皆来朝云”。清嘉庆十七年修的《永安州志》也写了许多赞美“龙潭瀑布”的诗句,如“奔崖破壑急飞流,泻入龙潭景倍幽;万丈银河悬翠壁,千寻雪浪照蒙州。珠廉直落惊鱼变,素练长拖拟剑浮;水色山光皆画本,我从何处纪来由”。“龙潭泻水静无声,瀑布奔腾远照明;好识庐山真面目,一般珠浪遏云行。”这些诗句,把“龙潭瀑布”描写得十分动人,读後使人如临其境,心旷神怡。

县城西南十二华里有个三石村,山青水秀,风景宜人。村子西北,有三块大石相叠,石上长着野花杂树,石旁环绕着一条蜿蜒曲折的溪流,更显得石奇、水美、林幽。自古以来《永安州志》就把它列为十景之一,曰“三山叠翠”。

据嘉庆十七年修的《永安州志》记载:“三石山在州西南二十里,有三大石,故名。相传有异人黎明经其外,见群羊横过,其人举箭射之,一发三羓,竟没其羽,继而视之,皆石也。迄今箭痕尚在”。佳景相传数百馀年。这些奇石、清溪,曾经吸引梁羽生等一班少年学生到此流连忘返。

而在蒙山县城近效鳌山之巅,踞山傍水,有一座嵯蛾屹立的文笔塔,被誉为蒙山第一名胜。梁羽生与三两文友,甚喜攀援至此,凭栏吊古,吟诗赋怀。

四十馀年之後,梁羽生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他从海外返归故里,最令他兴致勃勃的一件事情,便是重游了一趟文笔塔;并为之欣然命笔。此是後话,暂且不表。

作者: 觇君侦探 发表时间: 2005/12/04 21:08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90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90
声望
6059 声
银两
28705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7-6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第四章 宝扇香巾
19 . 摇晃的木炭车

一九四○年夏天,梁羽生初中毕业。蒙山中学只有初中,没有高中。梁羽生面临新校的选择。

在全省初中会考当中,梁羽生成绩不俗。按当时的教育体制,若学生的综合成绩可入前几名,便能获保送直接上名校高中。梁羽生因初中前几个学期曾有英文与数学两科成绩不及格的记录;平均下来,将其综合成绩拉低了。故无法跻身被保送的行列,只得自己选学校报考。

就像西南联大在当时大学考生心目中享有盛誉一样,梁羽生所向往的地方,是远近闻名的桂林中学。不过以梁羽生自己的心理,其成绩虽然在蒙山县里出类拔萃;但桂林中学的名气实在太大,他仍然有些怯於报考。

“能去桂林上中学自然最佳。但文统尚小,桂林又无亲戚照应,因此还是就近考虑平乐中学吧。”一家人都在为梁羽生读高中之事商议,最後还是父亲陈品瑞拿定了生意。

陈品瑞曾在平乐读过旧制中学,加之家里还有亲戚住在县城里,遇到什麽紧急的事情会有个照应。所以梁羽生报考平乐中学,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从屯治村去平乐念书,实在算是出门远行。当时广西境内的铁路,只有桂林至柳州的一段。其馀地方,只有靠公路连接。蒙山至平乐的直线距离并不太远,但公路的路线却绕了一个长长的弯。先是往正北桂林方向行驶约三十五公里,在将抵达一个名叫荔浦的城镇之时突然往右拐,朝着东北方向走三十馀里,平乐县城便悠然在目。

暑假过後,梁羽生向父母家人辞了行,踏上去平乐县城的路途。

其时用於广西境内各县城之间的汽车,长形的外壳,色彩灰不溜秋的。车厢里面靠两侧有两排简陋的木凳;中间的空处,则在木凳坐满之後,可容剩馀乘客铺上油毡或旧布席地而坐。倘若行李较多,则需先置放行李,乘客只能就势坐在行李上面。汽车的驱动,靠的是木炭燃烧令锅炉当中的水沸腾所产生的蒸汽。司机的助手俗称“蛇仔”,要不停地下车加木炭,呼呼地摇着木炭机,车子方能开动。汽车走在崎岖不平的公路上,摇摇晃晃,发出沉重的喘息声,并有浓浓的黑烟从排烟管中冒出。所以当地人称之为“木炭车”。

梁羽生带着简单的行李,乘上这种“木炭车”。莽莽青山随着汽车的前行而向後移动。熟悉的山村渐渐远去,而陌生的景物则一幕幕映入眼帘。梁羽生坐在车中,默默注视窗外,心里翻涌一种不知所之的离情别绪。

“木炭车”内颇为拥挤,乘客相挨而坐;只有司机身边的座位比较舒适。不过那是需在车资外另外给司机一笔钱方能坐上的。其时司机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一般的公务员,若非位高权重,也比不上司机收入丰厚。所谓“马达一响,黄金万两”,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另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是这些司机沿途每经过一个较大的停落站,差不多都在当地有一个相好的女人。因此他们车子开到哪里,哪里就有他们的一个“家”。

坐在嘈杂的车厢里,听着身边的乘客喁喁谈论司机的故事,梁羽生似乎在经历一个大千世界的漫长旅途。

平乐中学在县城的清静之地,离江边码头一箭之遥。由此处步行穿过两条街,地势渐成坡形;走到山坡的腰部,便看见一片学校的房屋了。平乐中学依山傍水而建。校舍由若干砖式建筑构成,多数是一层楼的平房。学校规模不是很大;虽为完全中学,但全校学生不会超过五百人。

平乐中学的住宿,同蒙山中学别无二致。一间大大的房子里,住着同班级的几十个学生。睡的仍然是高低床,蒙山土话称之为“碌架床”。四个高低床拼在一起连成一组,每组上下共睡八个人。各组之间有些空间,用作通道。床底下放着各人带来的箱子之类物品,换洗的衣物及少量书籍则可置於床侧枕边。

这麽多人住在一起,又都是喜动好玩的年龄,宿舍里自然总是热闹非凡。不过平乐中学校纪严明,作息时间亦须一丝不苟地遵守,而能读上高中的人多数出身富裕人家;知书识礼、循规蹈距由自幼的家训便已养成。因此大家通常都能和平相处,难有滋事。

这个时候,梁羽生正值长身体的时候,所以饭量很大,食欲奇佳。平乐中学学生食堂巨大的饭厅可容数百人同时用餐。有许多木制饭桌并排而立,每桌可供十人围坐。餐具是学校提供公用的。菜肴有荤有素,但油水不多,摆到桌子上供一席人共享。米饭则是煮熟了之後用数十个竹制的大箩筐装好,并排置於靠墙之处。每人手持一碗,自己前去装盛。梁羽生在这个时候创造了饭量的最高纪录,常常要吃满满五碗之多。有时吃得慢了,去盛饭的时候,可能饭筐已经空空如也。他便觉得肠胃之处意犹未尽,只得买些零食作为帮补。这无疑令他吃零食的嗜好愈加发展。

学生浴室用木板隔成许多小间,每间墙上钉有钉子,供挂衣服之用。浴室居中有一大水池,沐浴时先得取上一只木桶,到池边用小木瓢舀满水,提到隔间使用。冬季另外烧有热水,须在木桶内掺入几瓢热水方可使用。这个时候,便有学生会派出的监督人员立於旁边,限制沐浴者不可舀取太多热水。

梁羽生在家中也是少爷公子一名,很少沾手家务,所以生活自理能力颇成问题。好在他已有了蒙山中学的独立生活经历,加之他对生活条件的要求并不苛刻;素有一种读书人不修边幅的习性。故而可以随遇而安,泰然处之。只要有一本心爱的书在手,他便可以出神入化、忘乎所以。


20 . 宝扇求诗

在平乐中学就读的一年当中,梁羽生因家学的渊源,对格律诗词仍然一往情深,常常沉溺於古代韵律的幽渺意境之中。他在吟诵历代佳作的同时,有时陡然诗兴大作,情不自禁地付诸笔端──这便开始了他最初的诗词对联的创作活动。

像梁羽生那样的年龄,又处於新旧更替异常剧烈的时代,格律诗词实是一件不易为之的事情。梁羽生不过是在按部就班的求学之馀,凭着一时的兴之所至,而把内心的冲动用自幼耳熟能详的旧式文学体载表达出来。未料经过几位切近的同学先睹为快和口耳相传,居然在校园内外一时传为佳话;令这位自觉不过是用以自娱的涂鸦之作的莘莘学子,突然享有了一个少年诗人的美名。除了其诗作“传遍几县”之外,更有一个“宝扇求诗,香巾索字”的故事不胫而走。

平乐是一处山峦环迥的封闭之地。每至夏季,酷热难当。是以闭门苦读的中学生,人手一扇,籍以驱暑。有一天,梁羽生执着自己的扇子,想在上面题写一些什麽,以示该扇归他所属。这时一种既强烈又朦胧的感觉令他生发前所未所有的冲动。他便将折扇打开来铺在课桌之上,将饱醮墨汁的羊毫笔提在手上,略略凝思一阵,便以“平中学生陈文统扇”八个字为句首之字,写下一首即兴的七律诗。其诗曰:


平明残月透帘栊,中酒前霄梦不浓。

学剑闻鸡思起舞,生心策马欲屠龙。

陈迹心头翻若浪,文章眼底涌如虹。

统将旧事并刀剪,扇散愁云醉太空。


写毕重新吟诵一遍,梁羽生暗暗生出一份惊喜:原来长久以来一直认为高不可攀、只可阅读不敢自作的格律诗,自己还是可以创作的。惊喜一过,他就未再去多想什麽了。不过在扇子上自题古诗毕竟是很特别的。同学侧目一读,多是一番赞叹。如此一来,倒引得梁羽生反过来自己要用心地依照诗词格律逐字逐句进行评判了。

平仄对仗大体是不错的,但有几处谬误是犯了忌的。如首句第二字“明”与尾句第二字“散”,前者为平声而後者为仄声,完全违背了“平起平收,仄起仄收”的准则。又如首联的“起舞”与“屠龙”,对偶并不工整。在内容上,似乎颇有无病呻吟、故作高深之嫌。梁羽生想起辛弃疾的《丑奴儿》,上阕说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涉世不深却又想效仿前代作家那样的豪情,不正是自讽的绝妙引证吗?

虽有这麽一番自嘲,梁羽生毕竟无法把扇上的墨迹去作修改,遂一笑了之。

然而与梁羽生一般年龄的同学,却并未具备他这样的关於古诗的鉴赏水平。他们非但对梁羽生的诗作赞不绝口,并且许多人都生发一种附庸风雅的情致──纷纷跑到梁羽生跟前来,央他替他们的折扇亦题上一诗半辞。梁羽生甚觉好玩,同时亦难却同窗的盛情;便每每有求必应,陆续题了不少扇诗。

这些扇诗,一首也未流传下来。可是“宝扇求诗”的说法,则无可湮没。

梁羽生自题的扇诗,亦传到他的家乡蒙山县。有一位远房亲戚的表兄,比梁羽生年长了许多,算得上当地远近有名的“儒生”。他闲来无事,不禁技痒,就梁羽生原诗韵也和了一首。他的这首和诗比较特别,不单韵字相同,且句首起字全部一样。其诗曰:


平空一凤出雕笼,中满诗书万卷浓。

学到相如应起舞,生成刘裕岂非龙。

陈篇处处惊翻浪,文迹章章化彩虹。

统有棘荆随意剪,扇除风雨现晴空。


他将此诗写在一把新折扇之上,然後专程去蒙山县城的一家店铺里小坐。这家店铺,有梁羽生父亲的股份。他把这把扇子留在此处,嘱店人转交梁羽生,然後扬长而去。寒假的时候,梁羽生自平乐返屯治村时途经蒙山县城,在店铺里获得这位表兄的和诗。他们一直未得机会谋面,可是扇诗的倡和,倒把他们连成了一段小小的插曲。


21 . 香巾索字

关於“香巾索字”的故事,内中隐含了一段男女之情。不过梁羽生性情憨实,中规中矩。尽管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但实在难把他与通常的倜傥少年风流韵事联系在一起。细究起来,莫如说成“两小无猜”更来得贴切。

梁羽生有位在亲属关系上十分疏远的远房表妹,与他同年。其父亦为饱学之士,但厕身宦海。先是任职江西省财政厅,做一名科长之类的中级公务员;之後外放至省辖某造纸厂当厂长。他把自己这名独生女儿带在身边念书,一直读到初中毕业之时。因留在蒙山乡下的母亲十分思恋;加之当时日寇进逼江西,南昌已经沦陷,临时省会吉安亦岌岌可危。遂让女儿返回家乡,亦考取平乐中学就读,与梁羽生同班。他俩既是同学,又属远房亲戚;较之常人关系自然深了一层。

这位表妹,姓韦名月仙。长相清净秀丽,举止娴淑文雅,颇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酷爱古典文学,尤其把《红楼梦》视为最为心爱之书。在平乐这个他乡异地,遇到梁羽生这样一位趣味相投的表兄,自然会有许多共同的话题。不过他们都出身家教甚严的家庭;男女有别,人言可畏。他们的关系自然不可能越雷池一步,也就到此境地而已。

梁羽生在班上题诗作联,风头颇健。韦月仙早就想向他讨教了。然而女性矜持,加上她又特别的生性内向而羞怯,所以迟迟未能开口。直至假期临近,人心思归之际,韦月仙才觅得一个僻静的机会,拿出一本笔记本,细声细气地说:

“文统,帮我写几个字作留念,好吗?”说完之後,脸微微泛红。

梁羽生接过笔记本,暂未挥笔:“容我好好想一想,再给你题字。”他是想稍微特别一点,不愿像对其他人那样落入俗套。

给别人题字,多数写的是一些应景的诗词。梁羽生打算为韦月仙作一副对联,并且要用上她的名字,将之嵌入对联当中。

过了一天,梁羽生将韦月仙的笔记本送还给她。韦月仙打开本子一看,上面题的是:


月色无痕,绿窗朱户年年绕;

仙姝有恨,碧海青天夜夜心。


那段时间,梁羽生特别喜欢读李商隐的诗,“月仙”的名字勾起他的颇富诗意的联想,便在下联里,撷取了一句十分心仪的李商隐的现成的诗句。韦月仙看了甚为欣喜。

韦月仙求诗之时,把笔记本递给梁羽生的那个动作,是被人看到眼里了的。所题的对联,後来也流传开来。传到蒙山家乡的时候,这件事稍稍走了些样。都说梁羽生题诗作联出了名,引得女子也有对他春心萌动。竟至有一位如花似玉的少女,用纤纤素手捧着一条香巾,请梁羽生在上面挥毫题联。梁羽生回乡听得此言,一派书生的性情,也止不住哑然失笑。

那次放假离开平乐中学,梁羽生便转学到桂林去了。因此他再未见到韦月仙。直至许多年之後,他从岭南大学毕业,去到香港《大公报》任职。有一天在香港的大街上行走,不期然遇到了韦月仙。一番寒暄之後,方知她亦来到香港,在此地念专上课程。由於各自都有事在身,他们未及深谈便又匆匆道了别。此後再未相见。据传说韦月仙去香港读完书便回到蒙山,後来与一名华侨结了婚,随夫远行了。

不过,这个“香巾索字”的故事并没有完全收尾。过了十八年,已因写作武侠小说而名满香江的梁羽生,在创作他的第十二部武侠小说《冰川天女传》之时,脑海里突然又浮现起为韦月仙题写对联的情景来。在这部书里,他将那幅对联一字不改地融入到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情节当中。

这个故事说的是美丽婀娜的冰川天女,在水晶冰宫里不期然遇到一位丰神俊秀的白衣少年书生。他们漫步横跨荷塘的一座长桥;桥上有亭翼然。亭子的两边柱子上刻有一付对联,写的是:


月色花香齐入梦,

仙宫飞阁共招凉。


此幅对联,当然亦是作者梁羽生所作。为了给後面的情节发展铺垫,梁羽生有意将之作得俗套一点。书中那位白衣少年看过之後笑道:“联语虽佳,但却并不应景”。 他不知道,这幅对联却是梁羽生安排为冰川天女所作。在梁羽生的笔下,她幼承家学,琴棋诗赋,无一不精。冰宫中各处佳景的题咏,都是出於她的手笔。听到白衣书生的评语,矜持而纯真的少女止不住要他另拟一联。白衣少年於是“献拙”了:


冰川映月嫦娥下,

天女飞花骚客来。


且看梁羽生紧接下来的心理描绘:冰川天女心头一荡,杏脸飞红。这付对联正嵌着“冰川天女”四字,联首又嵌有她的名字“冰娥”,那自然是为她而作的了。而且联语隐隐藏有赞美与爱慕之意。冰川映月,月在水中,好像是嫦娥已经下凡;天女散花,引来骚客,这又分别是说他慕名而来。但这联又确是应景之作,不能说他轻薄……

为了使情节更为起伏跌宕,梁羽生借冰川天女之口,要白衣少年以其侍女月仙之名另作一联。此时梁羽生将他昔日为表妹韦月仙所作联语一字不差地照录下来,并在书中写道:下联“碧海青天夜夜心”借用的是李义山的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贴切之极。暗中又是嘲讽冰川天女像嫦娥一样,寂寞独守冰宫,嵌的也正是她侍女的名字。

与其说,梁羽生是以表妹为原形而特意安排以上故事情节的;勿宁说,他是在创作此书之时,笔下的事件恰好发展至此,而这个事件正好让他联想到给表妹写对联之事,因而信手掂来,融化到情节当中去。

不过,自身生活的印记与文学创作的故事之间的吻合不会是完全偶然和毫不相干的。梁羽生给表妹题联之时,尚是一名书卷气十足的中学生。他对具体的人和事倒不一定真有什麽缠绵浓烈的印象和记忆;但“香巾索字”的传说毕竟富有绮丽而美好的情调。这位声名远扬的少年诗人,莫如乐得顺水推舟,以一种纯真而理想化的心怀,来接受这种善意而浪漫的言传。到了进行文学创作之时,就更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将生活中比较平淡而模糊的人物,幻化成心目中完美和理想的象徵,以表达内心自然涌动的情愫。

一面回忆起平乐中学的往事,给表妹题联的印象仍历历在目;一面在描写冰川天女的时候,便尽情地赋予美好的辞句:“只见那女子一身湖水色的衣裳,脸如新月,浅画双眉,眼珠微碧,樱桃小口,似喜还颦,秀发垂肩,梳成两条辫子,束以红绫,肤色有如羊脂白玉,映雪生辉,端的是绝世容颜,刚健婀娜,兼而有之,赛似画图仙女,比陈天宇心目中所想象的冰川天女还要美丽得多。” 再看梁羽生笔下那位白衣少年如何揣度和点破冰川天女的心事:“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你独处珠宫见阙,却无朋友,如此人生,也是美中不足。”而冰川天女听後,“面上一红,这少年的话正说到她心坎里去,她自父母死後,无一个可以谈心的人,每於秋月春花之夜,也会自感寂寞。”

对生活经历的神思遄飞,和进行艺术创作的奇妙想象,其实都交织在梁羽生要着意塑造的人物身上了。


22 . 接触新文学的思潮

平乐中学有位湖北籍的国文教师叫胡伍禾,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新诗人;不过他的文言文底子亦很厚实。梁羽生在班里论起古典文学方面的知识来算得上首屈一指,一般人不易成为他交谈的对手。或许因为如此,他与胡伍禾的师生关系似乎更进了一层。胡伍禾喜欢这位学生的聪慧用功;梁羽生则被这位颇具新潮思想的老师所感染,常常愿意聆听其激情洋溢的高谈阔论,并向他交流古典诗词方面的读书心得。

在遇见胡伍禾之前,梁羽生也读过一些新诗;但多数都是一眼带过,印象不深。其主要的兴趣还是集中在古文之上。进入平乐中学,受胡伍禾的影响,梁羽生开始关注起白话诗来。“五四”以来中国文坛上鼎鼎有名的一些新诗人,梁羽生都把他们的诗集找来一一领略。

与胡伍禾同姓的胡适,以提倡白话文而自命为“新文学的开山祖师”。他的那本《尝试集》,梁羽生读来却有些味同嚼蜡。所以读到闻一多对其新诗的议论,梁羽生颇有同感。闻一多认为,胡适的诗由词曲的音节进而为纯粹的“自由诗”的音节,很自鸣得意,其实这是很可笑的事。旧词曲的音节并不全是词曲自身的音节,音节的可能性寓於一种方言,自有一种天赋的音节。

“其实闻一多不但是在诗的见解上与胡适不同,最主要的还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与胡适完全相反。”梁羽生站在胡伍禾家中的书桌旁,抚摸闻一多《红烛》诗集的封面若有所思地说:

“是呀,胡适和闻一多都是留美学生,两人都写新诗。但闻一多的诗常常表露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国的厌恶;胡适则相反,过於唯洋是尚。他在学成归国之时,曾有《舟中赏月》之作,自认为美国才是他的故乡,回国反有身处异乡之感。”胡伍禾深觉梁羽生读新诗是用心的,读出了诗中三昧。

梁羽生对闻一多的学识和诗才十分敬佩。他把闻一多的全部诗作都咀嚼了一遍;除了新诗之外,连一般人所未注意的不多的几首旧体诗也不放过。他甚至还知道闻一多写过英文诗。那是闻一多去美国念大学的时候,有个与他同学的美国“小子”,在校刊上写了一首嘲讽和侮辱中国人的诗。闻一多读後气愤填膺,写上一首英文诗给予还击。此举令那些隆鼻深目、趾高气扬的美国同学们大为惊叹。

胡伍禾对话剧津津乐道,情有独钟。他不单屡屡向学生介绍新话剧运动,且身体力行,经常带着一帮学生排练话剧,在校园和街头上演出。这是当时新派文化人的风尚。电影还不大普遍,话剧便十分流行。

这令梁羽生也对话剧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大量阅读了曹禺、夏衍、宋之的、陈白尘及其他名家的话剧作品,也经常观看话剧表演。胡伍禾组织学生排演话剧,梁羽生甚为热心,并跃跃欲试。他对剧本的领悟力很强,背诵台词更是易於反掌。梁羽生的嗓音也特别好,音色浑厚,声音宏亮。可惜的是他那口蒙山方音太过浓重,讲出来的国语,令人听来吃力万分。有一次胡伍禾筹排话剧《雾重庆》,里面有个角色想要梁羽生担任。试了一下後什麽都好,就是他念的道白,别人得连听带猜,还不能完全听懂。胡伍禾为此甚觉遗憾,无奈只得忍痛割爱,死了这条心。

作者: 觇君侦探 发表时间: 2005/12/04 21:09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11-22 01:24 , Processed in 0.08593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