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00|回复: 1

大唐悲歌(重温大唐三部曲之一)

[复制链接]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90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90
声望
6059 声
银两
28705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7-6
发表于 2010-7-9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天山游龙 发表时间: 2005/12/14 23:01

大唐悲歌
《大唐游侠传》为羽生先生著作中的一部杰作,整部小说叙述大场面、大悲剧的时代,表现铁血金戈的场景,更表现豪迈绝伦的侠气。阅读全书有让人感觉高潮不断、一气呵成,人物、情景、武侠、场面、细节无一不让人沉浸其中。
传奇、历史与武侠
这是一部传奇的武侠,也是一部武侠的传奇;这是一部历史小说的武侠;这是一部传奇的历史小说。武侠、传奇、历史三者在整部小说在全书中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让人在武侠小说中领略着历史、传奇的趣味和意境。整部小说不仅只有江湖的争霸,更通过江湖的争霸与江山的变迁紧紧联系于一起,江湖争霸牵动于江山的变迁,而江山的变迁又主宰着江湖的争霸。整部小说不仅有虚构的江湖人物,更有唐玄宗、杨贵妃、高力士、杨国忠、李白、贺知章、安禄山、史思明、郭子仪、张巡、南霁等等长长的一串历史真实的人物,而这一连串人物于书中既没有历史人物的死板,也没有戏说的意味,而是构成一个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除了历史人物之外,整部小说更让唐人传奇之空空儿、聂隐娘、薛红线,还有《隋唐演义》秦琼、尉迟敬德之后代,十八路反王的后代,更将十八路反王的绿林争霸延续下来,成为全书的一条主线,更成为大唐系列的一条主线。 历史人物、传奇人物、小说人物同样出色,同样感人,且看睢阳破城血战中,真实的历史人物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与虚构人物段圭璋、窦线娘、夏凌霜同样感染于读者,让读者心动欲泪;而真实的历史人物安禄山、令狐潮和虚构的羊牧劳、王龙客同样让人憎恨,历史人物和小说人物融于一体,让人心动心醉。而传奇人物空空儿在作者笔下更为生动,更为鲜明,在唐人寥寥数语的基础上更为深化,两两比较,更显作者的文笔之功。而整部小说置身于安史之乱这一大场面、大背景之中,为整部小说的展开提供了一个悲壮的时代背景,小说之中结合着历史、更突出于历史,是小说,也是历史,让人感受到,原来历史是可以这么写的,历史也是可以这么读的,历史不是那枯躁无味的数字,而是如此波澜壮阔的大场景。武侠小说不仅只有江湖,更有江山,谁说江湖独成一统,其实这只是改朝换代中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侧幕?谁说江湖的争霸无关于江山的大局,其实这可能是江山争霸的一枚棋子。传奇、小说、历史三者如此紧密的交融,构成了全书的独特魅力。
侠之真谛
羽生先生多次说过:“武侠小说宁可无武,不可无侠”,这为创作三十多年一直坚持的一条理念。然“何谓侠”?那么全书以一个个情节、一个个人物道出了一个侠的世界。
侠决不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枭雄,决不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绿林豪杰。“侠”又是什么?
“侠”应是如段圭璋、南霁云那样为国为民,拼将热血洒疆场那样的侠之大者。
“侠”应是如史逸如般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为朋友之安危而付出生命的侠士气节。
“侠”应如卢夫人般的蕙质兰心,忍辱偷生,以求报国恨家仇于一朝的苦心造诣。
“侠”应如窦线娘、夏凌霜般的,在生与死面前,放弃悲伤,相互扶持以助于身边亲人走出困境之坚韧。
“侠”应如铁摩勒般的恩怨分明,国事为重忍将个人荣辱放一旁之侠士气概。
“侠”应如展元修般的出污泥而不染,愿为他人舍弃自己的侠士情操。
“侠”应如卫越、车迟、皇甫嵩般的古道热肠、嫉恶如仇。
“侠”应如秦襄、尉迟北般的身居高位而勇于助人脱困风格。
“侠”应如段克邪般的小小年纪而肯将生命付危城的勇气。
甚至虽游戏人间而大节不移的空空儿也不脱侠之风范,而“恃武少侠”的人物终将受到谴责。投靠安禄山的王伯通下场悲惨,而一味于绿林争霸的窦家五虎也受到谴责。
武侠与文学
在很多人眼中,武侠不登文学大雅之堂。但武侠实应在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武侠固有粗制滥造之作,更有激动人心的精品文字。而羽生先生的武侠作品,更应归属于后者。而个人最为动心,莫过于《冰川天女传》中的攀登珠峰和本书中的睢阳血战。攀登珠峰让人心醉于大自然之伟大及人力之无穷;睢阳血战感叹于羽生先生描写大场面之功力。在此先引用陈墨先生的一段评论,“最为令人叹复的是小说最后的关于睢阳围城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张巡、雷万春、段圭璋、南霁云等人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拼搏战斗直至牺牲的壮烈场景,在作者朴实而又有力度的叙述中,使人血脉贲张而又热泪满眶。梁羽生的叙事语言,至此已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睢阳血战这一情节我已看了不下十多次,每一次沉醉于书中,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激烈的古战场,见到那在血与火中见证之侠骨柔情,及生离死别的豪迈、悲苦。大场面中包含着个人捐躯的场景,以及窦线娘、夏凌霜在生绝境面前表现出的勇气。看到窦线娘那句“这还不是悲伤的时候”让人心酸叹服,短短的一句话,蕴含着多大的毅力,多大的勇气?书中这段话“这车上载的是两个女人,三个孩子,但却是两个失去丈夫的女人,三个失去父亲的孩子,这车上所载的悲痛,未免太过沉重了”,短短的几笔,作者对战争作了最有力的控诉,自古以来战争所造成的结局无不是妻离子散。
再看书中最后一段窦线娘得知丈夫死讯时的临终一刻“段郎,我来了。可怜她已是油尽灯枯,只为着一丝最后的信念 ”。廖廖几笔,道尽了夫妻情重。每当我看到此处,真为催人泪下。
我认为这段文字已超出了武侠的境界,言之为上乘纯文学绝不为过。整个章节真可谓历史的再现,战场的重现,真情的显现。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90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90
声望
6059 声
银两
28705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7-6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传奇、历史与武侠

  其实“传奇、历史、武侠”三者结合,早在《江湖三女侠》就已经被梁羽生尝试过了,但三者融合得并不算太和谐,历史的成分相对较若,如果不是因为吕四娘、年庚尧、雍正这些形象的出现,那么这个“侠女复仇”的故事其实是可以放在任何历史背景下的。
  但《大唐游侠传》的历史成分却绝不能被弱化,更惶论“架空”了。这部书实在是梁羽生继《萍踪侠影录》之后的一次大爆发。江湖与江山再次被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书中的主人公也由《女帝》、《萍踪》中的王孙贵胄一下子变得平民化。是的,游侠,就是草莽间的英雄。身在草莽,心悬国家,此方为侠之大者。这部小说在民族意识上,可以说是与远接《萍踪》、近衔《女帝》,一脉相承。可说到梁羽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运用,虽然作者寥寥几笔、甚至仅通过侧面描写便令这些人物跃然纸上,但其实他并没有安排李白、贺知章去做什么事情,也许他只是为了暗示我们牢记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而已,但这方面我却多少总是有点遗憾的。
  然后是群雄割据的中华格局。所有的汉族军阀、甚至绿林人物都在忙着扩大自己的势力,但正统的王朝却岌岌可危,而在那遥远的长城的另一边,铁蹄已将踏入中原。此时的汉统有若风中之烛,不知将熄灭于何时何地,而能够挺身而出来保卫他的,除了他的忠诚的官员外,还有他的泱泱子民。我想,这是梁羽生所有作品中最到位的争霸背景。虽然之后的《狂侠·天骄·魔女》也写了胡汉分抗的局面,但终究不如这一部来得壮烈。

  侠之真谛

  “侠”是什么?“侠”是一种精神。
  “武”呢?“武”是一种手段。
  疏理梁羽生各时期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侠”的精神是在不断变化、不断产生外延的。
  从最早单纯的“剑侠”(《七剑下天山》),到之后的“儒侠”(《萍踪侠影录》)、“狂侠”(《云海玉弓缘》),终于发展到了“游侠”。在这部小说里,人民的力量被提高到了一个梁羽生之前从未企及的高度。从笑傲江湖的勇武之侠,到手无缚鸡之力的精神之侠,梁羽生又比金庸早了一步。“侠”是未必都要有“武”作为依仗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侠,侠是一种精神、一种意念。
  只要有了一个“侠”的理念,任何人都可以是侠。

  武侠与文学

  如果游龙能够接着最后一句,顺便谈谈再现历史的问题,那就更好了。历史当然是不可能被还原的,但却可以从多种手段去解释。在存留下来的史料里,有些历史人物可能仅仅是几行字,甚至一个名字而已,可是他们当时所做的事情,却究竟有多动人?
  南霁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资治通鉴》在叙述安史之乱时,仅仅客观的提了他“断指求援”而已,可是在梁羽生的笔下,他却成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文字的魅力就在于其想象的空间,文字吸引人的东西往往都在纸的背面。所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睢阳一战岂非正是如此?战争究竟带来了什么,战争之后又是如何一番局面,梁羽生没有接着写下去,可是读者与作者心中不都有数了吗?
  所以在叙事技巧上,“睢阳血战”与“土木堡之变”的不同,是很明显的。

  一点意见

  希望文章对于小说的评论,能够结合一下梁羽生的创作历程,做一些宏观的分析。作家的创作就像他的作品一样,是一个整体,单独的分析固然重要,但我觉得偶尔探讨一下作品产生的外在环境,也是很必要的。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目前关于梁羽生作品的讨论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文本与人本意识的脱离。倘若离开对于作者的了解,那么对于作品的体悟必然是不全面的。
  如果游龙兄能够在《大唐游侠传》与梁羽生其他作品的对比上面再花费一些笔墨,例如讨论一下人物形象的传承关系、作者思维模式的转变、作者的民族意识、作者的历史观等等,这篇文章就真的登峰造极了。

  附:我个人对于本书的一点观感
  ——录自拙作《重读梁羽生先生·武学作品卷》第九部分

  同《白发魔女传》、《云海玉弓缘》等过分强调爱情的作品比起来,这部小说展现给我们的,乃是一曲慷慨激昂的英雄悲歌。这并非是那种“一夜白头”的黯然,而是一种“金戈铁马”的震撼!我们甚至可以毫不过分的说,这是梁羽生第一部完整体现他的家国情怀的小说,一个作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始终贯穿着这部小说的开头与结尾。爱国情深、哀国残破——那是一种极浓烈的哀伤。
  这部小说正是作者压抑多年的爱国情感的一次完美爆发。当是时也,群雄割据,所有的汉族军阀、甚至绿林人物都在忙着扩大自己的势力,唯有正统的王朝却岌岌可危,而在那遥远的长城的另一边,敌人的铁蹄已将踏入中原!当铮铮战鼓响起之时,每一个有志男儿都会踏上征途,义无反顾的驰骋于沙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在一个民族危急存亡的时刻,一切儿女私情、国仇家恨都应统统抛开——这才是梁羽生以历史为题材进行创作的真正指导思想。这个思想在《七剑下天山》中本来已有了模模糊糊的痕迹,在《萍踪侠影录》中已可以很分明的看到,但也许梁羽生是想慢慢的再积累一阵子,之后作一次痛快的宣泄吧,自《萍踪》而至《大唐》,所有作品中的爱国之情都被做了淡化处理,只是偶尔以叶成林劫了官军的粮饷却又送回前线,只为了让国土不受异族践踏、人民不受战乱(《散花女侠》第二十七回)这种面貌略略出现,却终究再无金戈铁马之音。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直到小说结尾处才正式登场的张巡、许远二人共守睢阳之事,直到宋代还在被文天祥称赞着,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可想而知。有一部分读者认为“梁羽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虽然突出,但叙事却不免过于罗嗦”,对于这种观点,笔者的看法与查礼对文天祥那首词的评论可以说不谋而合:“……盥洗读之,公之忠义刚正,凛凛之气势,流露于简端者,可耿日月、薄云霄。虽辞藻未免粗豪,然忠臣孝子之作,只可以气概论,未可以字句求也。”
  梁羽生作为一个具有深刻思想的武侠小说家,当然不会是所谓的“忠臣”,但他却继承了古之“忠臣”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并把这种情怀引入武侠小说中,试图通过这种通俗的文体来唤醒每一个读者的爱国主义激情。所以在气势上,他与“忠臣”是颇近似的,因而查礼“未可以字句求”的观点用在梁羽生作品上也可以说是合适的——我们阅读时需要的是感动,而不是刻意雕琢的虚假的句子。
  武侠是一种文学,文学不是射覆猜谜。通过追求语言表述方式的异化来为整个作品带来活力的手段固然是值得提倡的,可却应该同时配合作者最真实的感受与敏锐高明的审美眼光来达到这种效果,而不能仅仅流于表层。这里不妨以武侠文学中的一个现象作为佐证:古龙的成功并不在于单纯的“古龙体”,而在于他以这种体裁写出了他自己的人生感悟。那些一味模仿“古龙体”却无创新意识的作者们,最终也只会流于形式而已。又或者,从诗词的角度来证明此观点: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句子,意思明显简单,也无修辞可言,但却能够轻易的复现于当前——这正是因为作者用了最简单的词语来表达最直观的感受。所以,只要作者所使用的文字还有人在继续使用,则这种感受就一定可以被他相隔千年的读者领会到。
  沿着这个思路推论的话,梁羽生的作品也一定会绵延不绝的传下去,不会有任何中断。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5-1-18 18:57 , Processed in 0.05664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