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99|回复: 15

[江湖] 【转】经脉理论

[复制链接]

104

主题

234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3051
声望
10601 声
银两
15040 两
回帖
2345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1
最后登录
2017-10-13
发表于 2007-3-25 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经点穴

  

1。 认穴

  穴位是指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再人体组织上的交汇扦接处必有穴位。若干经脉交汇处为要穴。如果要害穴受伤,气滞血淤,人体就会失去局部或整体的活动机能,甚至死亡。认识穴位,掌握穴位的所在经络和位置,百无一错,才能凑效。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五脏合于五行之生克:水、火、木、金、土。十二经常脉合于十二时辰:子、丑、、、亥。各穴位合于周天位置,以统帅全身之机枢。

  人体周身有108个要穴。其中36个穴是致命穴,亦称“死穴”。死穴又分为软麻、昏眩、经和重4种穴,各种皆有9个穴。生死搏斗当中,作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身亡。”

  一。头颈部位要穴(9个)

  1。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后头顶)

  经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 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寸处。(眉心向上入发际)

  经属:督脉,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汇。被击中后头晕脑涨。

  3。 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一寸处。(同眼保健操)

  经属:寄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 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太阳穴后下方,耳中上方,摸之有凹陷感)

  经属: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 睛明穴

  位置: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同眼保健操)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 人中穴

  位置:人中沟偏上(鼻子和嘴唇中间偏上2\3处)

  经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

  7。 哑门穴

  位置: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接凹陷处。(后脑勺连脖子处中心线)

  经属: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 风池穴

  位置:我晕~~~~~ (耳后后脑勺与脖子交接处,哑门穴与耳朵中间1\2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昏迷不醒。

  9。 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穴(14个)

  1。 膻中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足太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击中内气散乱,神志不清。

  2。 鸠尾穴

  位置: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膻中穴下沿中线摸到肋骨突起处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 巨阙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心之募穴。击中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 神阙穴

  位置:就是肚脐眼。

  经属:任脉。击中,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 气海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一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 关元穴

  位置: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 终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四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 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会。击中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 鹰窗穴

  位置: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从锁骨数下来第三根肋骨处向两侧平移至乳头上方)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第六肋。

  经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冲击肝、脾,震动隔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曲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因内部右侧为肝脏,左侧当脾下方,故击中后冲击肝脏,破坏隔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穴

  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脊椎边)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第三肋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

  位置: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肺,破气机,易亡。

  3。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点中,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

  位置:第三腰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

  位置:属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点中,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三。背腰骶部的要穴

  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脊椎边)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第三肋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

  位置: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肺,破气机,易亡。

  3。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点中,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

  位置:第三腰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

  位置:属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点中,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三。背腰骶部的要穴

  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脊椎边)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第三肋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

  位置: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肺,破气机,易亡。

  3。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点中,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

  位置:第三腰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

  位置:属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点中,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穴

  1。肩井

  位置:在大椎穴穴与肩峰连结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点中,半身麻木。

  2。太渊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点中,阻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点中,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

  位置: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点中,下肢麻木、不灵,伤丹田气。

  5。涌泉

  位置:足掌心三分之处,当曲足指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点中,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点穴术是中国武术中一门高深的技击术。在武侠小说家的笔下,高手随意一指便可以让对手或哭或笑,或伤或死,很是神奇。

  其实点穴术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布着十二条经络,三百六十五个穴道。其中有三十六个穴道被称为「死穴」。这些穴道如果受到内功高手的击打,便可能导致人全身或局部麻痹、晕倒甚至丧命。这种奇妙的手法便是「点穴术」。

  解除点穴的效果除了时间一到,穴道自解外,就必须由高手击打相应的穴道,或用内力推拿,使血脉恢复正常的运行。

  现代的武术高手常在搏斗中,击打对手某些薄弱部位或敏感组织,令对手产生酸麻和疼痛,从而失去抵抗能力,取得胜利,这些部位通常都是「穴道」的所在。1928年,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在上海用「少林一指禅点穴法」击败当时的世界轻量级拳击冠军英格。后来英格在《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介绍交手经过,对「自己当时身体如同被电击了一样」表示惊诧不解。这就是现实中点穴的效果。

  中医同样也根据穴道对人体的影响,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来刺激穴道,调整人体血脉的运行,达到医治疾病的效果。

  附:内力

  中国武术中所说的「外力」是指人类天生的力量,而「内力」则是指人类通过锻炼,所产生的内在强大能量,也称为「内劲」。

  武术高手在修炼内功时,通过静坐、冥想等方法调整呼吸,锻炼人体的内部机能。经过长时间的内功修炼,不但可以使人的反应能力变的更加敏锐,还可以激起人体内部的潜在能量,从而锻炼出强大的内力。

  眼睛能看的到的招式是外力的呈现,而内力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只要配合相应的招式,内力就可以发挥很强大的威力。我们常在公园里看到老人家在打的太极拳,其实就是一种很强调内力修炼的内家拳法。正确的调整呼吸,凭借内力的运用,即使一位老先生也一样可以打倒一个强壮的大汉。这就是运用内力「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的道理


『注:文章《寻经点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本文转载来源:写作资料馆.南天门虚拟现实网,爬爬,龙空,17K以及其他相关网站.』

104

主题

234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3051
声望
10601 声
银两
15040 两
回帖
2345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1
最后登录
2017-10-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5 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经脉理论 ZT

经脉

  

【经脉】

  雷公问於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穀入於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於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乾,鼻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珍,颈肿,喉痺,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於胃,则消穀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

  【心手少阴之脉,起於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繫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眥,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眥,斜络於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於目内眥,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博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乿;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膕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膕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膕、踹、脚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於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膕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於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眥。】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痺。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眥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於目锐眥,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眥后;其支者,别锐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阳,抵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眥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於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膕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於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乾,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於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者,毛折者则毛先死。两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絻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阴器,而脉络於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於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於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於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於皮中,其会皆见於外。

  故诸刺络脉者,必刷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痺也。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

  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

  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

  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百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宜入掌中,散入於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欬,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於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於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於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於宗脉。实胇龋聋;虚则齿寒痺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痺卒瘖。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锺】。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於心包下,外贯腰脊。具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於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於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234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3051
声望
10601 声
银两
15040 两
回帖
2345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1
最后登录
2017-10-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5 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经脉理论 ZT

手太阴肺经脉

手太阴肺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1) 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2) ,上膈属肺。从肺系 (3) ,横出腋下,下循臑内 (4) 行少阴 (5) 、心主 (6) 之前,下肘中,循臂内 (7) 上骨 (8) 下廉 (9) ,入寸口 (10) ,上鱼,循鱼际 (11) ,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穴]中府(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经),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注释】

(1)中焦--宋·王维一《铜入腧穴针灸图经》注:“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
(2)胃口——《铜人》注:“胃口,谓胃之上口,赉门之位也。”
(3)肺系——元 · 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注:“谓喉咙也。”喉咙,兼指气管而言。
(4)臑内--臑音闹。指上臂。屈侧称臑内,当肱二头肌部;伸侧称臑外,当肱三头肌部。
(5)少阴——此处指手少阴心经。
(6)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
(7)臂内——臂,指前臂;内,指内侧,即掌侧。
(8)上骨——“臂之上骨”指桡骨。
(9)廉——指侧边而言。
(10)寸口——腕后桡动脉搏动处。
(3)鱼,鱼际--“鱼”或称“手鱼”,今称“大鱼际”,“鱼际”即指鱼的边缘部分。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 (1) ,风寒: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 (2) ,甚则交两手而瞀 (3) ,此为臂厥 (4)
是主肺所生病者 (5) :咳,上气,喘喝 (6) ,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 (7) 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8) ;气虚 (9) 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10)

【注释】

(1)是动则病--张景岳《类经》注:“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症。
(2)缺盆——指锁骨上窝部。缺盆中,包括喉咙部分。
(3)瞀——音茂。指心胸闷乱,视力模糊而言。
(4)臂厥——指前臂经脉所过发生气血阻逆的见症。
(5)是主肺所生病者--指这一经脉(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
(6)喘喝——气喘声粗。“喝”或误作“渴”。
(7)气盛——指实症、阳症,与气虚相对而言。
(8)欠——指呵气。《太素》杨上善注:“阴阳之气,上下相引,故多欠也。”有作小便量少解,不确切。
(9)气虚——指虚症、阴症,与气盛相对而言。
(10)溺色变--溺,读作尿。小便颜色异常。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疫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口鼻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手太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 (1) ,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 (2) ,并太阴之经 (3) ,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 (4) 掌热;虚,则欠(去欠) (5) 小便遗数 (6) 。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

【注释】

(1)另--即络脉。从本经分出的络脉,由此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2)分间--指分肉之间。当桡骨茎突后方。
(3)并--指与经脉并列而行。
(4)手锐--手的锐骨部,指鱼际后方。
(5)欠(去欠) ——欠,呵欠;(去欠)同(口去),张口的样子。虚则欠(去欠),肺气不足所致。
(6)遗数--遗,小便不禁;数,小便频数。

【语译】
手太阴络脉,名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后的分肉之间,在腕后一寸半处,走向手阳明经脉;与手太阴经脉并行,直走入手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
其病症:实证,手掌和手腕部灼热;虚证,呵欠、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本络络于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 (1) ,别 (2) 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3)

【注释】
(1)正——十二经别又称别行之正经,意指从十二经脉分出。
(2)别——分别,指十二经脉循行通路之外的另一通路,别道行走。这与经脉、络脉所指之别意义不同。
(3)复合阳明——复,再走。阴经经别,合于有表里关系的阳经;阳经经别则合入本经。所以十二经别,就构成为“六合”

【语译】
手太阴经别,从太阴经分出,进入腋下渊腋的部位,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走向肺部,散到大肠,向上浅出于缺盆部,沿着喉咙,由此再合入于手阳明经脉。

手太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 (1) ,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 (2) ,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赉 (3) ,合赉下,抵季胁。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 (4) ,其成息赉者 (5) ,胁急、吐血。

【注释】
(1)鱼后——鱼际的后边。
(2)肩前髃——即肩髃部。
(3)赉——膈肌。杨上善注:“赉谓膈也。”
(4)支转筋痛——支,支撑不适,转筋,肌筋拘挛掣痛。
(5)息赉——古病名,为五积之一,属肺之积。主要症状为胁下有积块而气逆上奔。

【语译】
手太阴经筋:起始于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动脉外侧,上行沿前臂,结于肘中,向上经过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部,结于肩髃前方,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从下方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与手厥阴经之筋在膈下会合,达于季胁。
其病症:在本经筋循行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挛掣痛,重者可成息赉病,胁肋拘急,上逆吐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234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3051
声望
10601 声
银两
15040 两
回帖
2345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1
最后登录
2017-10-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5 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经脉理论 ZT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 (1) 之端,循指上廉 (2) ,出合谷两骨 之间,上入两筋 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 (5) 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6) ,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 (7) ,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 (8) ——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本经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和髎,迎香。
[交会穴]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注释】

(1)大指次指--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又名示指,亦即第2指。
(2)上廉——取曲肘执笔体位,上廉即靠桡骨一侧。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合称歧骨。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5)髃骨——髃读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
(6)柱骨之会上——张介宾注:“颈项之根为天柱骨”,意指颈椎。“会上”指大椎,为六阳经所聚会,释作锁骨。
(7)颊——面旁的总称。
(8)人中——又名水沟,位于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

【语译】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病侯】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 (1) 所生病:目黄,口干,鼽衄 (2) ,喉痹 (3) ,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 (4) 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5)

【注释】

(1)津--此后原有“液”字,《太素》、《脉经》等无。即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手太阳小肠经主“液。
(2)鼽衄--鼽,音求,“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3)喉痹——指咽喉肿痛,壅闭不通的见症。面赤,腮肿,甚则颈外漫肿,汤水难咽,语言不出。
(4)脉所过者——指本经脉所过之处。
(5)寒粟不复——发寒抖战,难以回温。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本经所属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手阳明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 (1) ;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 (2)
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注释】

(1)曲颊偏齿--颊骨所钩着处,曲如环形故名。上行到曲颊,偏络于齿根。
(2)宗脉--意指总脉、大脉,耳中为手、足少阳、手太阳、足阳明四脉所总会。
(3)龄--龋齿,即蛀牙。
(4)齿寒痹隔--谓手阳明之脉外受风寒,络脉痹阻不通,可致具冷等症。

【语译】
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部位,上行到下颌角处,遍布于牙齿根部;其支脉进入耳中,与耳目所聚集的许多经脉(宗脉)会合。
其病症:实证,见龋齿痛、耳聋;虚证,见齿冷,经气痹阻不通畅,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手阳明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1)循膺乳(2)别于肩髃(3)入柱骨(4)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注释】
(1)手——指手阳明经。
(2)膺乳——侧胸和乳部之间。
(3)肩髃——此指部位。
(4)柱骨——释作颈椎。张隐庵:“肩胛上之颈骨为柱骨”。一释作锁骨。

【语译】
手阳明经别,在肩上部肩髃穴处分出,从第七颈椎处进入体腔,下行到达大肠,归属于肺脏,向上沿喉咙,浅出于缺盆部,脉气仍旧流入手阳明本经。

手阳明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肩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九页);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语译】
手阳明紧筋,起始于第二手指绕侧端,结于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髃部;分出支经绕肩胛处,挟脊柱两旁;直行的经筋从肩髃部上走颈;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侧额角者,结络于头部向下至右侧下颔。
其病症;在所经过之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紧和疼痛,肩关节不能高举,颈不能向两侧顾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234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3051
声望
10601 声
银两
15040 两
回帖
2345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1
最后登录
2017-10-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5 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经脉理论 ZT

足阳明胃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 (1) 旁约太阳之脉 (2) ,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3) ,却循颐 (4) 后下廉,出大迎 (5) ,循颊车 (6) ,上耳前,过客主人 (7) ,循发际,至额颅 (8)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9) ,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10)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 (11) 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 (12) ,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 (13) ,抵伏兔 (14) ,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 (15) ,入中指内间 (16)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本经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历兑(井)。
  [交会穴] 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注释】

(1)頞——音遏。鼻茎,指鼻根,又称山根。
(2)太阳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约”或作“纳”。
(3)承浆——穴在颏唇沟中央,属任脉。
(4)颐——音夷。口角后,下颌部。
(5)大迎——穴在下颌角前1.3寸骨陷中,适当下颌骨斜线部,有面动脉。
(6)颊车——穴在下颌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
(8)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9)人迎——穴在结喉两侧,颈动脉搏动处。
(10)脾——按古人说“脾”,每兼指胰而言。《难经》云:“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黄庭内景经》说:“脾长一尺掩太仓。”是指胰掩于胃旁。
(11)气街——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此处之气街,是指气冲部,当股动脉搏动处。
(12)胃口——指胃之下口,即幽门部。
(13)髀关——髀音俾。股外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缝匠肌外侧,约平会阴。
(14)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头肌隆起如伏兔 ,故名。
(15)足跗——即足背。
(16)中指内间——“指”通作“趾”。内间指它的内侧趾缝,外间指它的外侧趾缝。

【语译】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 (1) 而处;甚则欲上 (2) 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 (3) 腹胀,是为骭厥 (4)
是主血所后病者 (5) :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歪,唇胗 (7) ,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粟,胃中寒,则胀满。


【注释】

  (1)牖——音友。指窗口。
(2)上——《素问·阳明脉解篇》作“登”,《素问·脉解篇》作“乘”。
(3)贲响——杨上善注:“贲,谓膈也。”贲响当指胸膈肠胃部作响。
(4)骭厥——指足胫部气血阻逆。
  (5)主血——胃为水谷之海,化生精微,主生营血,即所谓“营出中焦”。其经多气多血,故主血所生病。
(6)温淫——指热性病症。
(7)唇胗——胗与疹通,指唇疡。《甲乙经》、《脉经》、《千金》作“唇紧”。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溲溲战抖发冷,喜欢伸腰,屡屡呵欠,颜面暗黑。病发时,就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惕惕惊慌,心要跳动,独自关闭房门,遮塞窗户而睡。严重的则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响,腹部胀满。这还可发为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病、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歪,唇生疮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沿着胸前、乳部、气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热,有余的症状表现在胃部,则消化强而容易饥饿,小便颜色黄。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冷、寒战,胃部寒冷则感到胀满。

足阳明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顶,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其病:气逆则喉痹卒 (1) 。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 (2) 。取之所别也。

【注释】

(1)卒瘖——卒,通作猝,突然;瘖,失音。
(2)足不收、胫枯——足不收,足弛缓松软无力;胫枯,胫部肌肉萎缩,气血亏虚所致。

【语译】
足阳明络脉,名丰隆,在距离外踝上八寸处分出,走向足太阴经;其支脉沿着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项部(会大椎),与各经的脉气相会合,向下联络喉咙和咽峡部。
  其病症:气厥逆,就会患喉部肿痛,突然音哑。实证,发生癫病,狂病;虚证,见足胫部弛缓无力,肌肉萎缩。可取足阳明络穴治疗。

足阳明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 (1) ,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出页) (2) ,还系目系 (3) ,合于阳明也。

【注释】
(1)腹里——腹腔之内。
(2)頞(出页)——頞,鼻根;(出页),眼眶下部。
(3)目系——眼后内连于脑者。

【语译】
足阳明经别,在大腿前面从足阳明经分出,进入腹腔之内,属于胃腑,散布到脾脏,向上通连心脏,沿着食道浅出于口腔,上达于鼻根和眼眶下部,回过来联系到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目系),脉气仍会合于足阳明经。

足阳明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 (1) ,结于跗上,邪(斜)外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九页),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 (2) ,阳明为目下纲 (3) 。其之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 (4) ,伏兔转筋,髀前肿,颓疝 (5) ,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 (6) ,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注释】
(1)中三指——即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
(2)(3)纲——原作“网”,此据《甲乙》、《太素》改。
(4)脚跳坚——脚部活动感觉僵硬不舒适。
(5)颓疝——又作“隤”。因疝气下颓,故名。参见足厥阴条。
(6)口僻——指口角歪斜。

【语译】
足阳明经筋,起始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足背,斜向外行加附于腓骨,上结于胫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又向上沿胁部属于脊;其直行的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之筋结于外辅骨部,合并足少阳经筋;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结于大腿部而聚会于阴器。再向上分布到腹部,至缺盆处结集;再向上至颈,夹口旁,合于鼻旁颧部,相继下结于鼻,从鼻旁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经筋为“目上纲”(上睑),阳明经筋为“目下纲”(下睑)。另一分支之筋,从面颊结于耳前部。
其病症:可出现足中趾及胫部支撑不适,拘紧疼痛,足部活动感觉到僵硬不舒,股前拘紧疼痛,髀前部肿,疝气,腹部筋肉拘紧,向上牵制到缺盆和颊部,突然发生口角歪斜,如有寒邪则掣引眼睑不能闭合;如有热邪则筋松弛使眼睑不能睁开。颊筋有寒使筋脉紧急,牵引颊部致口角移动;有热时则筋肉松弛收缩无力,所以口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234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3051
声望
10601 声
银两
15040 两
回帖
2345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1
最后登录
2017-10-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5 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经脉理论 ZT

足太阴脾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1) ,过核骨后 (2) ,上内踝 (3) 前廉,上踹 (4)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 (5) 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 (6) ,连舌本 (7) ,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本经穴] 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注释】

(1)白肉际——指四肢掌(蹠)面与背面交接的边缘。掌(蹠)面的皮肤较厚而色浅,称白肉,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张介宾注:“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其形如半个果核,故名核骨。即指第1蹠骨的头部突起。
(3)内踝——胫骨下端的突出处。
(4)踹——音篆。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5)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6)咽——张介宾注:“咽以咽物,居吼之后。”此兼指食管而言。
(7)舌本——指舌根部。

【语译】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 (1) 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 (2) ,则快然如衰 (3) ,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 (4) ,水闭 (5) ,黄疸,不能卧,强立 (6) 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注释】

(1)胃脘——《说文》:“脘,胃府也。”
(2)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3)快然如衰——感到病情忪解。
  (4)溏瘕泄——溏,指大便溏薄,瘕,指腹部忽聚忽散的痞块;泄,指水泻。
  (5)水闭——指小便不通等症。
(6)强立——《太素》作“强欠”。可作勉强起立解。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利,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足太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腹 (1) 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注释】
(1)腹——原作肠,据《太素》改。

【语译】
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其病症:气厥逆就挥霍缭乱,上吐下泻。实证,见腹部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足太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 (1)

【注释】
(1)舌本——原作舌中,据《太素》改。

【语译】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后到达大腿前面,和足阳明经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到舌本。

足太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 (1) 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 (2) 引脐与 (3) 两胁痛,引膺中与 (4) 脊内痛。

【注释】
(1)阴股——股的内侧。
(2)上——原作下,据《太素》改。
(3)(4)与——原缺,据《太素》补。

【语译】
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髁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
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支撑不适,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部有扭转疼痛,并可向上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234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3051
声望
10601 声
银两
15040 两
回帖
2345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1
最后登录
2017-10-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5 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经脉理论 ZT

手少阴心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1) 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2) ,系目系 (3)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谦,行太阴、心主 (4) 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 (5) 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本经穴]极泉、青灵、少海(合)、灵道(经)、通里(络)、阴郄(郄)、神门(输、原)、少府(荥)、少冲(井)。

(1)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按: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其功能性联系。
(2)挟咽——即指咽喉。
(3)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4)太阴、心主——指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5)掌后锐骨——指腕骨之豌豆骨部。

【语译】
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
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它的直行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 (1) 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2)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注释】

(1)嗌--音益。《说文》:“咽也”。按:嗌,指咽峡部分,而咽则兼指食管。
(2)臂厥--同肺经。指经脉所过部分气血阻逆。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要喝水;还可发为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发黄,胸胁疼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手掌心热痛。

手少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 (1) ,另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取之去腕后一寸 (2) 。别走太阳也。
其实,则支膈 (3) ;虚,则不能言 (4)

【注释】

(1)一寸——原作一寸半,据《太素》改。
(2)腕——原作掌,据《太素》《甲乙》改。
(3)支膈——胸膈间胀满、支撑不适。
(4)不能言——其支者上系舌本,故不能言。

【语译】
手少阴络脉,名通里。在腕关节后一寸处分出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眼后联系于脑部。
手少阴络脉出现的实证,见胸膈部支撑胀满;虚证,不能说话。可取手少阴络穴治疗。本络走向手太阳小肠经脉。

手少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1)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

【注释】
(1)渊腋——足少阴胆经穴名,在腋下三寸处。又释为腋部。

【语译】
手少阴经别,分出后进入腋下渊腋穴处两筋之间,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部,与手太阳经在内眼眦会合。

手少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伏(1)乳里,结于胸中,循贲(2)下系于脐。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3),下为肘网(4),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注释】
(1)伏——原作“挟”据《太素》及杨注改。
(2)贲——原作“臂”据《太素》及杨注改。
(3)伏梁——古病名,五积之一,为心之积,主要症状为积块起于脐上,上至心下,伏而不动,如屋之梁,因而得名。
(4)肘网——网,《太素》《甲乙》作“纲”,指上肢的筋有病,肘部感到如罗网一样的牵制不舒。

【语译】
手少阴经筋,起始于手小指内侧,结聚于腕后豆骨处,向上结于肘内侧,上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循行于乳里,结聚于胸部,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
其病症:可见胸内拘急,心下有积块坚伏名为伏梁;上肢筋有病,则肘部拘急屈伸不利;本经筋循行部位支撑不适,掣引转筋和疼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234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3051
声望
10601 声
银两
15040 两
回帖
2345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1
最后登录
2017-10-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5 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经脉理论 ZT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 (1) ,直上循臂骨 (2) 下廉,出肘内侧两骨 (3) 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 (4) ,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 (5) ,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 (6) ,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本经穴]少泽(井)、前谷(荥)、后溪(输)、腕骨(原)、阳谷(经)、养老(郄)、支正(络)、小海(合)、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交会穴]大椎(督脉),上脘、中脘(任脉),睛明、大杼、附分(足太阳),和髎(手少阳),瞳子髎(足少阳)。

【注释】

(1)踝——此指手腕后方小指侧的高骨。
(2)臂骨——指尺骨。
(3)两骨——指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
(4)肩解、肩胛——滑伯仁注:“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张介宾注:“肩后骨缝曰肩解。”按:“肩后骨缝”指肩关节缝;两角指左右肩峰与肩胛冈部;成片骨即指肩胛骨体。
(5)目锐眦——《灵枢 · 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指目外角。目大角为内眦。
(6)(出页)——音拙。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
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
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 (1) 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 (2)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臑、肘臂外后廉痛。


【注释】
(1)颔——音汗.指颏下结喉上两侧肉之软处。
(2)主液--小肠受盛胃腑腐热下传的水谷,经进一步消化和沁别清浊,其精华部分由脾转输,营养于全身,糟粕下走大肠,水液归 于膀胱,因此水肠可产生水液,故本经主液所生病证。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得象牵引,上臂痛得象折断。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手太阳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
实,则节弛肘废 (1) ;虚,则生肬 (2) ,小者如指痂疥 3 。取之所别也。

【注释】

(1)节弛肘废--指肩肘部关节松驰痿废不用。
(2)肬——音由。与疣通,赘生在皮肤上的小瘤。
(3)痂疥--此指疣之多生如指痂疥之状。

【语译】
手太阴络脉,名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肘部,上络于肩髃部。
手太阳络脉出现的实证,关节弛缓,肘部痿废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可取手太阳络穴治疗。

手太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 (1) ,别于肩解 (2) ,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注释】
(1)指地——地在下,自上而下故称指地。杨上善说:“手之六经,唯此一经下行,余并上行向头”。
(2)肩解——即肩关节。

【语译】
手太阳经别,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经分出,向下行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连系小肠。

手太阳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1)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2)太阳之筋(3)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额结于角。
其病:手(4)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5),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瞑目良久乃能(6)视。颈筋急,则为筋瘘(7)颈肿。

【注释】
(1)锐骨——此指肘内的高骨,即肱骨内上髁。
(2)足——原作“走”,据《太素》《甲乙》改。
(3)筋——原脱,据《太素》补。
(4)手——原脱,据《太素》补。
(5)臂阴——臂内侧的部位。
(6)能——原作“得”据《太素》《甲乙》改。
(7)筋瘘——鼠瘰之属。张注本作“痿”,《太素》《甲乙》亦作“痿”。但与上文似不连贯。

【语译】
手太阳经筋,起始于小指的上边,结于腕背,上沿前臂内侧,结于肱骨内上髁后,以手弹该骨处,有感传可及于手小指之上,进入后,结于腋下;其分支走肘后侧。向上绕肩胛部,沿着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部;分支进入耳中;直行的出于耳上,向下结于下颔处,上方的连属于眼外眦。
其病症:可见手小指支撑不适,肘内锐骨后缘疼痛,沿臂的内侧,上至腋下,及腋下后侧等处均痛,绕肩胛牵引颈部作痛,并感到耳中鸣响且痛,疼痛牵引颔部,眼睛闭合一会才能看清物景,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瘘、颈肿等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234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3051
声望
10601 声
银两
15040 两
回帖
2345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1
最后登录
2017-10-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5 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经脉理论 ZT

足太阳膀胱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1)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2) ,循肩膊 (3) ,挟脊 (4) 抵腰中,入循膂 (5) ,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 6 ,循脾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 (7) 之后,循京骨 (8) 至小指外侧。
[本经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三焦下合)、委中(合)、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络)、跗阳、昆仑(经)、仆参、申脉、金门(郄)、京骨(原)、束骨(输)、足通骨(荥)、至阴(井)。
[交会穴]曲鬓、率谷、浮白、窍阴、完骨、临泣、环跳(足少阳),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陶道(督脉)。

【注释】

(1)交巅——“交”者,交会之意;“巅”者,乃指头顶正中高点,当百会穴处。
(2)项——后颈部。
(3)肩膊——指肩胛区。
(4)挟脊——指挟行脊柱两旁。
(5)膂——挟脊两旁的肌肉。
(6)髀枢——当股骨大转子部,环跳穴所在。
  (7)外踝——腓骨下端的突出处。
(8)京骨——足外侧小趾本节后突出的半圆骨,即第五蹠骨粗隆。又为穴名。

【语译】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脉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加拔,脊痛,腰似折,脾不可以曲,腘加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1)
  是主筋所生病者 (2) :痔,疟,狂、癫疾 (3) ,头囟项痛 (4) ,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5) 、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注释】

  (1)踝厥——指本经经脉循行小腿部气血厥逆的见症。
  (2)主筋所生病——《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主说明阳气化生精微,内可以养神,外可以柔筋.太阳为巨,所以主筋所发生的病证。
(3)癫疾——癫痫等病证。
(4)囟——音信。即囟门部。
(5)尻——音考,平声。骶尾骨部的通称。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象被牵引,脊背痛,腰好象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象凝结,腓肠肌象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疟疾,躁狂、癫痫,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膝弯、腓肠肌、脚都可发生病痛,小脚趾不好运用。

足太阳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实则鼽窒 (1) ,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注释】

(1)鼽窒——鼻流清涕,窒塞不通气。

【语译】
  足太阳络脉,名飞扬。在外踝上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阴经脉。
  足太阳络脉出现的实证,鼻塞,见鼻流清涕,头痛背痛;虚证,见鼻流清涕,鼻出血。可取足太阳络穴治疗。

足太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 (1) 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入于项,复属于太阳。

【注释】
(1)一道——即一条或一支。

【语译】
足太阳经别,在腘窝部从足太阳经脉分出,其中一条在骶骨下五寸处别行进入肛门,向里属于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着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部进入散布在心脏内;直行的一条,循脊部两旁的肌肉处继续上行,浅出项部,仍归入于足太阳本经。

足太阳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1),下结于(九页)。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于(九页)。
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2),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注释】
(1)目上纲——约束目睫主管目之开合的筋称“纲”,上眼睑称“目上纲”,下眼睑称“目下纲”。
(2)脊反折——角弓反张。

【语译】
足太阳经筋,起始于足小趾,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下方沿足外侧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上向腘内侧,与腘部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向上夹脊旁,上后项。分支入结于舌根。直行者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部位;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结于完骨(耳后乳突);再有分支从缺盆出来,斜上结于鼻旁部。
足太阳经筋发病,可见足小趾支撑不适和足跟部掣引疼痛,腘窝部挛急,脊背反张,项筋拘急,肩不能抬举,腋部支撑不适,缺盆中如纽掣样疼痛,不能左右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234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3051
声望
10601 声
银两
15040 两
回帖
2345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1
最后登录
2017-10-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5 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经脉理论 ZT

足少阴肾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 (1) 足心,出于然谷 (2) 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骨内后廉,貫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本经穴]涌泉(井)、然谷(荥)、太溪(输、原)、大钟(络)、水泉(郄)、照海、复溜(经)、交信、筑宾、阴谷(合)、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交会穴]三阴交(足太阴),长强(督脉),关元、中极(任脉)。

【注释】

(1)邪走——邪通斜。
(2)然谷——穴在内踝前大骨下,即舟骨粗隆下方。“然骨”即指舟骨粗隆。

【语译】
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面不欲食,面如漆柴 (1) ,咳唾则有血,喝喝 (2) 面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3)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 (4) ,脊、骨内后廉痛,痿、厥 (5) ,嗜卧,足上热而痛。

【注释】

  (1)漆柴——形容病者面色黄黑无光泽。
  (2)喝喝——为气喘声.
  (3)骨厥——肾主骨,指本经脉所过部出现的证候。
  (4)肠澼——澼音僻,肠间水也。此处指泄泻病证。
  (5)痿厥——痿,主要指下肢痿弱;厥,逆冷。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饥饿而不想进食,面色黯黑象漆柴(炭),咳嗽痰唾带血,喝喝气急,刚坐下就想起来,两目视物模糊不清、心象悬空而不安,有如饥饿之感;肾气虚的容易发生恐怖、心中怦怦跳动,好象有人要捉捕一样;这还可发生为“骨”方面的深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口热、舌干燥、咽部发肿、气上逆、喉咙发干而痛、心内烦扰且痛、黄疸、腹泻、脊柱、大腿内侧后边痛、萎软、厥冷、喜欢躺着,脚心发热而痛。

足少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
  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语译】

  足少阴络脉,名大钟。在内踝后绕行足跟,走向足太阳经;其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过腰脊部。
  其病症:脉气厥逆,可见心胸烦闷。实证,见二便不通;虚证,见腰痛。可取足少阴络穴治疗。

足少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

【语译】
足少阴经别,从本经脉在腘窝部分出后,与足太阳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脏,在十四椎(第二腰椎)处分出来,归属于带脉,其直行的继续上行,联系于舌根,再出来到项部,仍归入足太阳经别。

足少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 (1) ,并太阴之经,邪(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足太阳 (2) 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并太阴 (3) 之经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膂内挟脊 (4) ,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 (5) ,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注释】
(1)入足心——三字原无,据《甲乙》补。
(2)足太阳——三字原文为“太阳”二字,据《太素》改。
(3)太阴——此指足太阴。
(4)循膂内挟脊——原作“循脊内挟膂”,据《甲乙》改。
(5)痫瘛及痉——痫,音闲,癫痫;瘛音赤,同瘈,瘈疭,抽搐之义;痉,痉挛强直。

【语译】
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下边,入足心部,同足太阴经筋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髁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行,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膂(脊旁肌肉)里夹脊,上后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
足少阴经筋发病,可见足下转筋,所经过和所结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转筋的证候,病在足少阴经筋,主要有痫证、抽搐、和项背反张等证,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在胸腹侧的不能后仰,背为阳,腹为阴,阳筋病,项背部筋急,而腰向后反折,身体不能前俯,阴筋病,腹部筋急,而身不能后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32

回帖

731

积分

闯荡江湖

积分
731
声望
596 声
银两
5844 两
回帖
132
精华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3-8
最后登录
2015-8-18
发表于 2007-5-18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经脉理论 ZT

  这个需要了解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234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3051
声望
10601 声
银两
15040 两
回帖
2345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1
最后登录
2017-10-13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经脉理论 ZT

人体穴位全图 [图文]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32

回帖

731

积分

闯荡江湖

积分
731
声望
596 声
银两
5844 两
回帖
132
精华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3-8
最后登录
2015-8-18
发表于 2007-5-22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经脉理论 ZT

  呵呵。。。有图片更形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主题

840

回帖

1938

积分

声名鹊起

积分
1938
声望
721 声
银两
6389 两
回帖
840
精华
6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2-7-20
发表于 2007-5-22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经脉理论 ZT

我要开始练《六脉神剑》了,先练《易筋经》增加下内力,

《北冥神功》留给大家了,

参照图片,应该不会出岔子的。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1001

回帖

246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2462
声望
1416 声
银两
6998 两
回帖
1001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08-10-7
QQ
发表于 2007-5-22 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经脉理论 ZT

穴位的!~要学学!~

本来以前就想学中医的!~

吾乃天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2972

回帖

2万

积分

VIP名士

积分
21587
声望
19498 声
银两
268320 两
回帖
2972
精华
24
阅读权限
180
注册时间
2007-5-29
最后登录
2024-8-11

侠士

发表于 2007-6-18 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经脉理论 ZT

似乎没提到羽生经常说的环跳穴、愈气穴、肩井穴和劳宫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11-25 01:17 , Processed in 0.09766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