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我是香港大公報副刊編輯謝敏嫻,很高興出席今天的座談會,也很榮幸有機會在梁羽生先生的故鄉蒙山縣,分享他在大公報工作時的故事。 我雖然沒有與梁羽生先生共事過,但在這次準備發言內容時讀到不少報社前輩撰寫的關於他的文章,接下來選取其中一些跟大家分享。 眾所周知,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4年3月22日生於廣西蒙山一個書香門第,祖籍也是廣西蒙山縣,少年時代在家鄉唸書,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到廣西平樂、桂林念高中。1945年9月,他考入廣州嶺南大學經濟系念國際經濟(兼修中國歷史),1949年7月畢業到香港謀職。經過一番考試,順利進入香港《大公報》任英文翻譯,三個月後任副刊編輯,由此開始在《大公報》長達37年的辦報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梁羽生應聘《大公報》,主考官正是與他同齡的查良鏞(金庸),當時的他是《大公報》國際版的翻譯,比梁羽生早一年從上海調往《大公報》香港館工作。金庸曾回憶說:「當時我覺得文統兄的英文合格,就錄取了。沒想到他的中文比英文好得多,他的中文好得可以做我老師。」 相仿的年齡、相似的愛好,讓查、陳二人很快成為好朋友,業餘時間就會一起下棋。金庸曾回憶當時兩人的交往情形:「這一段時間是我們兩人交往最多、關係最密切的時候。我們兩人談得最多的是武俠小說。那時文統兄每天下午往往去買二両孖蒸、四両燒肉以助談興,一邊飲酒,一邊請我吃肉,興高采烈。」 梁羽生移居澳洲後,每次回香港,金庸都做東請客,金庸去悉尼,梁羽生也會去看他。兩人每次見面,都會下幾盤棋。梁羽生老家廣西梧州市蒙山縣城的梁羽生公園,匾額也是金庸題的。 說回梁羽生進入《大公報》的初期,因工作、寫作忙得不亦樂乎,無暇顧及其他。當時梁羽生由於是單身,住在報社提供的「集體宿舍」(即贊善里八號四樓)內,一住就是七年。他的婚姻,也是成於《大公報》。 1956年,《大公報》副總編李宗瀛屢次問梁羽生是否有女朋友,他才意識到自己已經32歲了。李宗瀛覺得梁才華橫溢,為人正直,想把太太的侄女林萃如介紹給他。一天,李宗瀛將梁叫到家裏吃飯,對他說:「我太太的侄女叫林萃如,性格溫和,也很機靈,因經濟原因沒有考大學而提前就了業,現在在香港工商署當職員,我想把她介紹給你。」梁羽生向來尊重李宗瀛,依他的學識與為人,估計這個女孩子是不錯的。經過交往,他們於1957年5月1日結婚,以後彼此相親相愛,從一而終,白頭到老。 《大公報》許多同仁還清楚地記得,1957年5月1日晚,梁羽生和林萃如的婚禮在費彝民社長家的大客廳裏舉行。《大公報》的全體職員、香港新聞界的名流都趕來了,參加婚禮的共有二百多人。梁羽生曾說,《大公報》是我的家。的確,他的立業,他的婚姻,均緣於《大公報》。 《龍虎鬥京華》是梁羽生先生的第一部武俠小說,1954年1月開始在《大公報》的子報《新晚報》上連載。 1954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發生爭執,先是在報紙上互相攻擊,後來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台比武,以決雌雄。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為了門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腳相爭。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的大肆渲染而轟動香港。《大公報》所屬《新晚報》總編輯羅孚觸動靈機,為了滿足讀者興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報上預告將刊登精彩的武俠小說以饗讀者,於是常常聊武俠的梁羽生救場,梁果真不負羅孚之期望。第三天,《新晚報》就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隨着《龍虎鬥京華》的問世,梁羽生先生初露頭角,轟動文壇的「新派武俠小說」已有雛形。《龍虎鬥京華》被公認為是新武俠小說之始。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在香港《大公報》和它所屬的《新晚報》上連載,名聲大震,《大公報》確實成就了梁羽生,同時它的發行量也在節節上升,形成了龐大讀者群。 梁羽生在《大公報》、《新晚報》上連載的武俠小說有20多部之眾。據不完全統計,梁羽生在香港《大公報》上連載的武俠小說作品約有15部,《七劍下天山》(1956年2月至1957年3月)、《萍蹤俠影錄》(1958年1月至1960年2月)、《大唐遊俠傳》(1963年1月至1964年6月)等等。 在香港《新晚報》上連載的武俠小說作品約有11部,《龍虎鬥京華》(1954年1月至1954年1月)、《草莽龍蛇傳》(1954年8月至1955年2月)、《白髮魔女傳》(1957年8月至1958年9月)、《雲海玉弓緣》(1961年10月至1963年8月)、《俠骨丹心》(1967年10月至1969年6月)等等。 除此之外,梁羽生還有一位「頂頭上司」——《大公報》副總編輯陳凡,兩人也是亦師亦友。梁羽生、陳凡(筆名百劍堂主)、金庸曾以「三劍樓隨筆」的筆名,開設武俠小說欄目。專欄自一九五六年十月開始,只三個月光景就結束了。但三人一共也寫了近百個題目,約15萬字。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梁羽生和金庸扛起 「新派武俠小說」大旗,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便有金梁小說」。「金庸」、「梁羽生」這兩個「如雷貫耳」的名字第一次橫空出世,都是在《大公報》的子報《新晚報》上。可以說,這裏既是金庸、梁羽生兩位先生相識相知的地方,更是引領他們從一介書生走向「武俠小說宗師」、並由此孕育出中國新派武俠小說的一大「福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