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微丹湜意 于 2019-4-20 14:39 编辑
今天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顺治会爱上董小宛呢?
原著是这么说的:在清代的皇帝中,顺治虽然是“开国之君”,但也是冲龄(六岁)即位,大半生受着叔父多尔衮与母后的挟持,后来还弄出太后下嫁小叔的怪剧。这情形就有点似莎士比亚剧中的哈姆雷特一样,顺治精神上也是受着压抑而忧郁的。
他即位时可以说什么都不懂,依赖着太后,可在青春期,最需要自尊的时候,发生了太后下嫁的怪剧,这是很难忍受的不堪。
自己都过不了自己这一关,还提什么外界给予的自尊。
那么看看董小宛进宫是什么情景,她哪里想进宫,根本不当回事,她思念的是自己的亲人。
她的抑郁和无所求,不正是顺治内心的情意综吗?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
而且董小宛可以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顺治还未必哭笑随心呢!于是玩物倒成了真感情。
而董小宛是被乱棍打死的,这可不是普通妃子的死法,一般妃子赐死,不是三尺白绫就是鸩酒。
乱棍打死不是乱臣贼子就是猪狗不如,死得很没尊严的。
顺治的心上人,被母亲这样剥夺自尊的对待,叫他怎么不叛逆!
这里还有一个叛逆期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问题。
看看哈姆雷特著名的独白吧: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 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死了;睡着了; 什么都完了; 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 我们心头的创痛, 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 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 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 嗯,阻碍就在这儿; 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 在那死的睡眠里,将要做些什么梦, 那不能不使我们, 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 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 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 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 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 法律的迁延、 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 就可以清算他自已的一生? 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 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 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 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 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 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 决心的赤热的光彩, 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 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 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这段独白流传甚广,也许遭遇家庭矛盾的青少年,那颗敏感的心,那时就会偏向宗教哲学的思考。
顺治其实是早就不想当皇帝了,董鄂妃的死促成他的爆发,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记得小时候看这段故事时,记下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那时候是知道要多看名著,可也不是所有出名的作品,跟自己必然产生感觉的。
有时候知道作品很好,看了几页文笔也优美,可就是看不下去。勉强翻完了,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梁羽生的作品可以说是在普及名著,大致知道一点,再去看的话,会觉得比较容易入心,看得下去。
梁羽生先生自己也当过两性关系的专栏作者,写这种文字,肯定需要善良和爱心,真诚地去帮别人,还要有相当的文化底蕴。
也许是这段经历,让他潜意识中就觉得青少年喜欢看武侠小说,那也是天性,只是这个年龄,多读点书还是需要的,所以也有一份社会责任。
这一点真是需要向他老人家致敬,这哪里是写通俗小说,分明是创业者需要的态度。
这一次梁羽生家园论坛征文,有一位评委就表示,从武侠小说开始激发学习的兴趣,也算可以的。
而我真的是这么走过来的,看的名著都和梁羽生小说里普及的名著有关。
近几年偶然看到83版《射雕英雄传》里,欧阳锋要《九阴真经》,可去找黄药师代价太大,于是就找软柿子郭靖。
那时候灵光一现,这不就是代数吗?在《九阴真经》这回事上,郭靖等同于黄药师。原来书本的知识,是这样被演绎的。
这时候就知道过去的积累,达成了内化,会自己思考了。
回过头来想想小时候读书的体验,会产生感慨,如果不是梁羽生先生那样的夹带私货,普及名著,传导正能量,和周边环境产生互动,真的不会对读书有那么大的兴趣。
所以也希望喜欢看武侠,看梁羽生的朋友,都可以与美好产生良性互动,多和品质精良的作品做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