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家园的文越来越好,我不禁在想,那时候看武侠到底在看什么?没有兴趣点和驱动力,撑不下去的。 小时候本就喜欢故事,武侠是成人童话,还记得七岁半那年把《射雕英雄传》看完,当然那时候是看过83版剧集的,不过都没什么生字,字典也不怎么用,把一本书看下来,自己都觉得与众不同,很得意的,好像自己是大人了,大人世界的话题,我都可以参与了。 现在觉得大人聊剧集也就那么几句话,看过的都能聊几句。 高小初中时看梁羽生作品看得很多,自己面临着从熟悉的环境到另外的环境的适从过程,而且对学校都有点疲惫和厌倦,都呆了快十年了,怎么看都是一成不变。 这时候需要既有些熟悉,又有不同的补充和平衡,武侠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相比与言情,它更遥远,更有距离,更惹发遐想,以及带来安全感。 甚至还有那是我们自己的世界的感觉,老师不会赞同看这种书,可喜欢因此懂得其中的语言,就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还会觉得是属于自己的界限。满足的都是成长中的需求。 看梁羽生作品,对其中诗词的应用非常有共鸣,学校教的诗词,那是考试要用的,梁羽生的诗词是融入到生活中的,原来这种情形,这样的心情,可以用这样的诗句,这和戏曲有异曲同工之妙,越剧,评弹也是这么用,也是那么美。 那时候除了有新鲜感和美感之外,还有传承感,对于古人的语言,我懂得如何应用,在应用中有了传递和继承,那是一份荣耀了。 后来就看古龙的作品,他给我留下的感受是,我因此对哲学,心理学以及逻辑有了兴趣,其实心理学在梁羽生作品里也有体现。 那时候对人生的课题开始有了认知,世界是什么样的?我该如何自立?有了这些疑问,就需要相关知识体系来支撑。 因此也觉得没什么是无缘无故的,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对于那些一听到人生课题就烦,不愿意正视,于是叫别想了的人,就不愿意太靠近。那是纯粹的逃避了。 同时对于过分强调自我的努力也没什么好感,就觉得那是在坑人,过分的努力说明架构有缺陷。美其实来自结构,结构不对,努力会把自己带偏的。 而武侠的缺憾在于都提出了人生的课题,也有人物走出来过,可如何应对这些课题,讲得语焉不详,无法为倚。 在出现空档期,那段时间看了不少温瑞安的作品,他一开始文字很夺目,很有吸引着看下去的冲动,他也提出了人生的见解,他在生活也有对人生有指导的言论,所以很容易把注意力转移。 可看到后来,他自身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对,以至于落在各个层面,他是想突破,可是缺乏系统性,这可能跟他是中文系出身有关,文人意气很重,多种学科的融合度不足。于是问题还是问题,他还是那么需要关注和爱护。对于问题的解答,难以后继。 到了二十多岁,基本就不看武侠作品了,有的只是对武侠旧梦的重新解读,那时候更需要的是实用性的知识,可以帮着在社会上立足的为首选。 再说武侠题材有自己的疆域性,如果有人破中有立,融会贯通,对各方面都有好处,那么这个人必然出名,不用打听,自然知道。 而我看武侠小说,看的就是新鲜的,好玩的,美丽的,有用的,人性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