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宗师
- 积分
- 10936
- 声望
- 8285 声
- 银两
- 176036 两
- 回帖
- 606
- 精华
- 5
- 阅读权限
- 150
- 注册时间
- 2013-11-4
- 最后登录
- 2025-1-18
|
本帖最后由 三目天君 于 2015-5-20 20:12 编辑
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诗韵绕梁社2015年的第一场讲座,同时本次讲座也是诗社恢复讲座活动的第一场讲座,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前来捧场,三目不胜荣幸。
本次讲座,将对格律诗的写作要求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由于水平有限,如果出现了错漏之处,还请大家指出,三目自当感激万分。
我们通常说的古诗,亦称旧体诗,是与五四之后的新体诗相区分开的一种文学体式。旧体诗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古体诗对格式的限制相对来说比较少,它只要求末字押韵,而且不限平韵,可以换韵。古体诗更依仗诗人的个人才气,李白的那些古风诗,还有元白的歌行体诗歌,都是古体诗歌的代表。近体诗则不同,它对诗歌的音韵、对仗、格律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近体诗又被称为格律诗。
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谈谈近体诗的写作方式。我的一位老师将近体诗的写作要点归纳为三个方面,即押韵、平仄以及对仗。我个人相当赞同我这位老师的概括,因此我也就着这三个方面展开讲解。
首先说押韵,押韵这个话题其实相当简单,就是每一句(完整的长句,两小句组成)的末字必须要是出自同一韵部,如果第一个小句的末字是平声的话,那这个字也需要押韵,而且不能用同字做韵。并且,格律诗不能够押仄韵,只能押平声韵,所以大家如果看到有的诗是押仄韵的,那这首诗一定不是格律诗。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一首的韵字“天”和“船”都是出自平水韵的“一先”韵目,由于第一小句的尾字是仄声,所以不需押韵。再看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三字都是出自于“七阳”,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再说平仄,这是格律诗最复杂的地方。一般我们都说,格律诗的平则要求是落实到每个字的,其实这个说法也对也不对。下面我们将会详细讲讲格律诗的平仄要求。格律诗的平字或者是仄字一般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因此它不是很多人想象平仄平仄这样的格式,而是平平仄仄这样,试以“平起入韵”(所谓的什么起,就是第一句第二个字是什么,入不入韵则看第一小句末字是不是平)的五言绝句为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看起来似乎很麻烦,但是说开了就并不那么难懂了。《红楼梦》中黛玉论诗那儿曾经有一个说法,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说法还是有一些道理的,格律诗除了一句的尾字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双数字了。我们通常把诗歌的一大句的两小句称为出句和对句,有一句口诀叫做“对句相对,出句相黏”,意思就是相连续的出句和对句,第二,四,六(如果是七言)字的平仄需要相对,也就是出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对句第二个字就得是仄。“出句相黏”,也就是说连续的对句和出句,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如此,如果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那么由于对句相对,所以二四字分别是平和仄,又由于尾字是平,所以“平平仄仄平”,又由于出句相黏,所以第三句二四字得是平和仄,格律诗除了第一句之外,其他奇数句的最后一字都得是仄,所以“平平平仄仄“,如此”仄仄仄平平”,一首五绝就结束了。如果你想问五律呢?简单,继续往下走就是了。
说完了五言,再说说七言,其实七言就是在最前面再加上两个字,及五言如果是“平平仄仄平”,那七言就变成了“仄仄平平仄仄平”,往下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根据相对相黏原则,“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此,一首七律就结束了。
排律就更好说了,按照相对相黏一直往下走就是了。不过排律的句子数(一个句号算一句)一般都是2的倍数。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所以其实一首诗的基数字(除了末尾)是可以进行改动的,或者说是平仄不限的。不过必须是注意是不能犯了孤平。所谓孤平,也就是说一首诗的某一小句,除了末尾的字之外,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是诗家之大忌。大家切切注意。
此外,平仄还得注意依的是古声还是今声,如果是古声,那么押韵的韵目也必须以《平水》为标准,如果是今声,则《中华新韵》。也就是说得一致。不可出现一首诗既有古音又有现音的情况。
有的时候作者为了突出表达,会有违反格律的行为,这称为“拗”,有拗就得在后文有所补救,才能不违背格律诗的要求。这也就是所谓的“拗救”,这个话题有些复杂,咱们在以后再进行叙述,这里先按下不表。
最后说说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必须要求对仗的,至于其余的句子则随意。不过一般不建议全是都对仗,特别是尾句。如果尾句也要使用对仗,则建议使用流水对,即充满了动态感的对仗。像“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下洛阳”,一句。
这次的讲座大致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的捧场。才疏学浅,如有错漏,诸君一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