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盟主
- 积分
- 18658
- 声望
- 6499 声
- 银两
- 40065 两
- 回帖
- 3031
- 精华
- 5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09-9-23
- 最后登录
- 2024-11-23
|
楼主 |
发表于 2011-7-3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hide=5000,rvrc]上面有回贴,有朋友记错先生名字,于是,先介绍下先生本人吧。
先生其人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黄宗羲年少时,跟随父亲在北京读书,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人,当时魏忠贤檀权,黄尊素与杨涟、左光斗过从甚密,常常聚在一起,屏退左右,谈论时事,只有黄宗羲在一旁侍奉,因此对当时的朝局颇有所知。
天启五年(1625年),黄尊素因弹劾阉党被罢官还乡,继而被捕,死于诏狱。
崇祯即位,除阉党,天启冤案平反。时黄宗羲十九岁,袖揣长锥,进京诉冤。与阉党许显纯、崔应元对簿公堂时,黄宗羲拿出藏在袖中的长锥刺许显纯,刺得他浑身流血,又当众痛殴崔应元,拨下他的胡须,用以祭父亲。后又用锥刺死了虐杀父亲的狱卒叶咨、颜文仲。又用锥刺制造冤案的重要人物李实。一时,黄宗羲孝名传遍天下。
黄宗羲回到家乡,料理完父亲丧事,就开始全心向学。他愤恨科举之学禁锢人的思想,想着改变这种状况。他把家中的藏书都读完了,觉得不够,又抄录本地的各私人藏书楼的藏书,一年到头都在搜求书籍。凡是游历所经之地,他总要走遍大街小巷搜购旧书,傍晚带一名小童背回,连夜阅读校订,第二天又出来搜购。
黄宗羲从蕺山先生刘宗周读书。当时,浙江一带受海门先生周汝登的影响,将儒家融入佛教,传承他思想的人很多,反响很大,于是,阳明之学的传统就被破坏了,刘宗周对此十分担忧,却没有办法。黄宗羲到刘宗周门下学习时,年纪尚轻,对此十分激动,约集吴越地区高材生六十多人,尽力反驳他们的学说。
当时的名师宿儒知道黄宗羲大名的,都竞相请他一起切磋学问,这些人里有研究经学的何天玉,研究史学的钱谦益。
黄宗羲有两个弟弟,一位是黄宗炎,一位是黄宗会,都负才学,黄宗羲亲自教授他们,没过几年,都有了很大的名望,儒林中有“东浙三黄”之称。
不久,阉党又渐渐得势,逆案中人,弹冠相庆,观望着希图死灰复燃。接着,周延儒出山,起用马士英为凤阳总督,为提拔以前因附逆被罢官的阮大铖做铺垫,即使是以前的东林党人钱谦益都想要依附这些人。只有南京的太学生们,以东林创始人顾宪成之孙顾杲和黄宗羲为首,联合一百四十名士子,作《留都防乱公揭》痛斥阮大铖,阮大铖终崇祯一朝没能被起用。阮大铖恨之入骨。
周延儒想推荐黄宗羲为中书舍人,黄宗羲坚辞不就。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马士英等在南京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阮大铖迅速崛起,欲杀《公揭》中署名的一百四十人。有阉党弹劾刘宗周及其三大弟子,即都御史祁彪佳、给事中章正宸和黄宗羲,祁、章二人当时正为官,而黄宗羲不过是一介平民,竟也遭到弹劾,闻者无不惊讶。黄宗羲等人遂被捕,后清兵至,因此逃得性命。
南京陷落后,黄宗羲回到浙东,当时老师刘宗周已经绝食而死,门人弟子中有不少跟随刘先生而死。孙嘉绩、熊汝霖率军抗清,黄宗羲就召集同乡子弟数百人跟随军队到长江上,号“世忠营”。黄宗羲请求以布衣的身份参军,皇帝不许,被任命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后又改任监察御史,仍兼前职。不久,黄宗羲所作的《监国鲁元年大统历》在浙东颁行。
在军中,黄宗羲提出不能保守防御,应破釜沉舟西进攻击清兵,闻者都认为黄宗羲的观点是正确的,却没有人实行,只有熊汝霖两次西进,攻下海盐。
孙嘉绩把他的“火攻营”交给黄宗羲带领,与王正中、查继佐合兵西进,后进入太湖,招吴中豪杰之士,抵乍浦城下。兵败,退入四明山,驻杖锡寺结寨自守,愿意跟随黄宗羲的士兵有五百余人。后,黄宗羲微服离开,寻访鲁王下落,离开前戒令部下不得扰民,然部下没有做到,山民焚烧了营寨。黄宗羲不得不带着子弟逃往剡县一带。后又追随鲁王流亡海上,晋升为左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
黄宗羲与鲁王一起流亡海上时,不少江湖侠客都来投奔。
当时,黄宗羲没有了军队,每天与尚书吴钟峦在船中正襟危坐,讲习学问,闲暇时,注《授时》、《泰西》、《回回》三历。后闻清军要抓捕他的母亲,不得不返乡,临行时,吴钟峦驾舟相送二十余里,两人在涛声中痛哭而别。
后,鲁王召黄宗羲与冯京第一起赴日本乞师,到达长崎,日本终不肯出兵。回国后到处逃亡,同时秘密参与抗清。顺治七年(1650年),弟弟黄宗炎因参与抗清被捕,黄宗羲设计将其救出。
后来,海上的势力消磨殆尽,复国无望,黄宗羲开始潜心学问,专心著述。
黄宗羲曾说,在蕺山门下学习时,很喜欢做一个有气节、锋芒毕露的人,又免不了占染些许科举习气,所领悟的东西比较肤浅,经历了患难之后,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于是胸中的窒碍得以豁然开朗。
这时,来向黄宗羲求学的人多了起来,于是,他就开设了证人书院,以光大蕺山先生的学统。之后,东到鄞县,西到海宁,都请黄宗羲去主讲,大江南北从者云集,有的地方官也前来听讲。
黄宗羲说,明代人讲学,多袭取语录中的糟粕,专门从事浮夸的清谈。他认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不要迂腐地做学问。又说,读书不多,就不能参悟理的变化,但读书太多而不求之于心,就成了俗学。
黄宗羲讲学,以周敦颐和二程的学问为根本,综合诸家之学,包括张载的礼教之学,邵雍的术数之学,吕祖谦的文献之学,薛季宣、陈傅良的政制之学,叶适的文章之学,融会贯通,这是儒林中从未有过的。
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有人举荐黄宗羲,但他不愿出山。后又聘请他修撰《明史》,黄宗羲以老且病辞,于是,皇帝下诏给浙江督抚,抄录他写的关于史事的著作,送往北京。
翰林学士徐元文延请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以及他的弟子万斯同参与修史。黄宗羲虽未参加《明史》的修撰,但史局中比较重要的问题一定会咨询他的意见,《历志》编纂总裁千里之外寄书给黄宗羲,请他审正,然后才定稿;《地理志》也多采用黄宗羲《今水经》的考证。
其时,朝堂之上,都以不能请到黄宗羲为遗憾。后,康熙又欲召黄宗羲以布衣进京,徐乾学代辞。
黄宗羲晚年,更加喜好搜集书籍,到处抄书,比如进入范氏的天一阁。他曾告诫学者,应当用书来明心志,而不要玩物丧志。如果听讲中的人有地方官,就说,各位能够爱民尽职,就是实践的学问。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黄宗羲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六岁。
黄宗羲提前在父亲墓旁给自己造了坟,中间放石床,临终前,遗命丧葬从简,不用棺椁。
黄宗羲去世后,故居遭遇了一次水灾、一次火灾,遗留的书籍荡然无存,子孙们靠耕读仅能自给。
黄宗羲的著作主要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明文海》、《易学象数论》
、《孟子师说》、《今水经》等。
以上详见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铭》。
[/hid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