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终于来了,在守卫了十个月之后,睢阳粮尽援绝,被迫宰食马匹。马尽,掘鼠罗雀,发展至食人的悲惨境地。一无资本可以坚守,二无外援可以援应。睢阳弹尽粮绝,仅剩士兵四百来人,皆饥困力竭,战斗能力尽失,终使城破,张巡、许远及部下南霁云、雷万春等同时被俘,相继就义,英勇殉国。 G~E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军队不足七千,粮草有限,外无援应,与几十万敌人周旋十月,历四百于战,灭敌十万有余,无一败绩。可以说,睢阳保卫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h?m 张巡为什么不降?当是时,安、史之势大,其兵所到,皆降也,张巡为什么不降?在雍丘,令狐潮劝降,张巡责问道:“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诩,今日之举,忠义何在?”。说的令狐羞愧而去。而当张巡军内有人劝其投降的时候,张巡使计,集合全体将士在天子画像前集体跪拜,责以大义,当众处决了军内的劝降者,又稳定了军心。如果说,这里的张巡在坚持了两年的同时还有希望的话,在睢阳呢?打仗打的是后勤,这是任何一个有一点军事知识的人都懂得的道理。可是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尹子奇第三次进攻睢阳,这时城内粮米不足,又无外援,士兵每日只能分得一勺米,有的将士便把战马杀吃了。战马没了,将士只得以树皮、草根充饥,最后连麻雀、老鼠也捉吃了,士兵锐减到千余人。 最后吃的实无可吃之物。张巡把自己的小老婆杀了给军士吃,有不忍心吃的,张巡强令吃之。(尹子奇攻围既久,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人心危恐,虑将有变。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旧唐书 列传 忠义下》),到了最后的最后,杀女人来吃,杀孩子来吃,杀老弱来吃。一座三万人口的睢阳城,人吃人,吃到最后,只剩下四百来人,(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瘦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飧,坐者皆泣。巡疆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卒,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同上〉)。那是怎样的恐怖和血腥?是怎样的惨绝人寰?清王夫之说,“守孤城,绝外援,粮尽而馁,君子于此,惟一死而志事毕矣,过此者,则愆尤之府矣,适以贼仁戕义而已矣,无论城之存亡也,无论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他得出的结论是:“其食人也,不谓之不仁也不可”。如果说,当时的张巡还在坚守一个信念的话,那么当南齐云出城求救而不得之后,那坚守的信念还在吗?我想,儒家忠君的思想害了他,错了,不应该说是害了张巡,是害了那些无辜的百姓。那些被吃掉的人肉上流的是血啊~!值得庆幸的是,张巡的死守是有作用的,睢阳的坚守,打乱了安禄山的战略部署,保全了唐王朝的实力,使唐王朝有了喘息的机会,为唐王朝的积蓄实力和东山再起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之后郭子仪李光弼能够平定安史之乱,唐王朝能够复兴,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张巡的坚守睢阳。我们可以这样说,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的那段江山,是吃人肉吃出来的。可是,那些被吃掉的人向谁去哭泣?W3+ 安史之乱平定后,率军收复睢阳的中书侍郎兼河南节度使张镐请求旌表张巡、许远。肃宗下诏在睢阳立庙祭祀张、许二人。我们看这段话:“镐命中书舍人萧昕诔其行。时议者或曰谓:巡始守睢阳,众六万,既粮尽,不持满按队出再生之路,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于是张澹、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晃、朱巨川、李翰咸谓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翰等皆有名士,由是天下无异言。天子下诏,赠巡扬州大都督,远荆州大都督,霁云开府仪同三司、再赠扬州大都督,并宠其子孙。睢阳、雍丘赐徭税三年。巡子亚夫拜金吾大将军,远子玫婺州司马。皆立庙睢阳,岁时致祭。……睢阳至今庙享,号“双庙”云。”r&OPw 张巡、许远故事一开始就被张澹、李纾、董南史等“名士”赋予忠义报国、事关天下兴亡的意义,脔妾杀奴、以百姓为食等看来有违“人道”的内容,也在更重要的忠君报国的“大义”之下得到合理化的解释。W)wOY 我想这段话或许可以回答我上面的问题:“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张中丞传后叙——韩 愈》) 张巡坚守睢阳,直至城破被俘,不屈而死,其英名千古长存,其气节青史留芳,那是毫无疑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