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镜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是《风雷震九州》一书开篇引用龚定庵的诗句。本诗的后两句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句,尤其这最后一句“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仅体现了本诗的中心。放在本书中,亦作为本书的总纲!
笔者认为,在本书所谓的“不拘一格”,主要是指不拘一格的出身。尤其是本书中这些后起之秀的身份。先看江海天所收这几个徒弟,叶凌风是官家少爷,叶慕华父母都曾是邪派中人,李光夏是义士之后,林道轩是天理教少教主,宇文雄则是镖局出身;而女性角色中,除江晓芙是大侠之女外,竺清华、上官纨是异族后人,耿秀凤则是官家大小姐;再加上天山派后人钟灵、钟秀兄妹俩,这些后辈已经占满了正、邪、官、侠、匪、镖、异等多种出身,可真算是不拘一格了。
不过虽然出身可以不拘一格,才能也可不拘一格,但是在最重要的人性上,则必须挑选优良。否则所培养出来的,就不是人才,而是人渣了。而本书正是借着对这群少年们进行刻画的同时,体现出了“不拘一格”以及“择优而选”的关系来。而这其中的后者,笔者将其称之为“侠义考试”。
以往评本书者,多喜从叶凌风的堕落,以及反派做主角等方面来讨论。然笔者认为,本书更想要向读者们展示的,是“何为侠”以及“侠当何为”这两点。一些读者只把目光放在“一个人如何堕落”这一方面,可谓是舍本逐末了。
其实,笔者认为“何为侠”与“侠当何为”本就是一体的,只是把侠义的两个根本分开来讲而已。而要想看懂本书书主叶凌风,就要明白什么是侠义。都说武侠小说最重要的是侠,而且不同的武侠小说家也都对侠进行了自己的阐述。金庸、梁羽生都认为侠之大者乃是上为国家,下安黎民;司马翎笔下的侠多是一股浩然正气;古龙书中的侠客为情义两肋插刀;温瑞安则把侠义与法律所结合,创造了四大名捕。笔者认为不论怎样表现,其实侠义最根本的四个个字——“黑白”、 “利他”。
侠义的第一个根本就是“黑白”,什么是侠?即是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并能坚持去恶存善原则。行事时能以正确的是非善恶观作为指导之人。本书中,上官泰面对连襟杨钲的百般劝说引诱,始终可以坚持自己的是非观,不为其花言巧语所迷惑,这即使坚持“黑白”的表现;另外,同样是官家出身的耿秀凤,在经历一番惨变之后,看清了什么才是造成自己悲剧的最主要原因,也明白了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从而顺利的走上了侠义之道。这些都是明辨是非黑白的正面例子。也是本书不论出身,不拘一格的体现。而反面例子就是叶凌风了,书中多次交代他并非不知道何为善,何为恶,但他所考虑的却并非如此。关于这一点,后文会详细讲述,这里就不累述了。
侠义的第二个根本就是“利他”,侠应该做什么?即以他人的利益为重,不计较自身得失,帮助他人,救助弱者的行为。本书中宇文雄不惜自己受重伤,也要保护素未谋面的江晓芙;李光夏宁可置自己的性命于危难中,也要救援帮助他的竺清华;李文成为了保护林青父子,宁可牺牲自己,并用自己的孩子假扮,来引开追兵最后光荣战死;江海天更是全书中都在为他人跋涉千里,东奔西走。这些都是侠义中“利他”的表现。
正是因为侠义的这两个根本,注定了叶凌风在侠义道上,注定会摔得鼻青脸肿。
作为梁书中最另类的主角,本名叶廷宗的叶凌风(为了方便叙述,笔者也效仿梁老,今后凡叶廷宗,均已叶凌风称呼。而真正的叶凌风,则以叶慕华来称呼。)绝对不能不提到。而他的遭遇与结局,也正是本书主题的最直接表现。
以往评论者,多喜欢研究叶凌风是为什么从一个一心向往行侠仗义的热血青年,沦落为一个卑鄙贪婪的奸细的。其实以笔者来看,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叶凌风起初的确是向往行侠仗义,也反对其父亲做异族的官。但是所谓看问题要看本质,笔者认为在这里最重要的并非是他想做什么,以及反对什么。而是他为什么想做,以及为什么反对。且看书中梁羽生先生对叶凌风的两处描写,充分说明了他这些行为之后的动机。
片段一: 叶廷宗是个聪明人,在他出道之时,已经对自己的前途再三考虑过了,“我爹爹如今已官居陕甘总督,跟我爹爹,取功名是易于拾芥,但博得一顶乌纱,就算是出人头地了吗?”“我爹爹做的是鞑子的皇帝的官,他在衙门里也许还不清楚,我在外面却知道的,凡是有点血气的汉人,哪个不想驱除鞑虏,还我河山?看来满洲鞑子迟早都要给逐出关外,只不知是什么时候罢了?”“走师傅的路虽然危险,但成则可以建不世的功业,败也可以有个侠义美名。走爹爹的路看是容易,其实也不见的稳妥。如今民变四起,‘乱象’已萌,依靠清廷,也不见得能保住荣华富贵!如果鞑子真被逐出关外,连身家性命也未必能够安全。”
片段二: ……想到:“这少年独立杀了十几个军官,一定是反清的侠义道中一个重要人物,妙在他如今已受了重伤,此际我去救他,不费吹灰之力。我救了他的性命,他当然要感恩图报,提携我了。哈哈,既然丝毫没有危险,何乐而不为?”
这两个片段前一个写叶凌风为什么要放弃堂堂总督少爷的身份,而走上反抗清廷的道路。后一个则是他为什么要义救叶慕华。我们可以看到,前面一段中,叶凌风做了大量的思想斗争,分析了各种利害关系,最终决定站在侠义道这一边。也许有人会觉得他这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又或是弃暗投明。其实不然。首先,必须承认叶凌风是懂得分辨黑白的,他也知道“有血气的汉子一定以驱除鞑虏,还我河山为己任的”。但是他在考虑该走哪条路时,先是分析成名的难易程度,后又从政局来考虑哪一方的风险更大,哪一方的实惠更多。但却唯独没有去考虑哪一方才是对的!包括他少年时与父亲吵架的原因也是觉得的父亲做鞑子的官让他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从这些我们能看到,叶凌风的整个思维模式并非以善恶黑白做衡量,而是以利益得失来做衡量。也就是说,他决定走侠义道,是以“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为前提来衡量的。这正是违反了侠义的第一个根本。
后一段写叶凌风救叶慕华的心理活动则更加明目张胆的写出叶凌风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人生观了。当时叶慕华为清兵所攻,命在旦夕。如果是真正的侠义之士,定然不计后果,不惜生命的去帮助他,这种不照顾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的行为,方可称之为侠。而叶凌风此时整个脑中并非是侠客那种不计报酬,不惜生命的见义勇为观念。反而是考虑帮与不帮哪个得到实惠多,哪个出名的机会大!这显然违反了侠义的第二个根本。
因此,虽然从结果上看,他是帮了叶慕华,走了侠义道。但是从最根本的原因来追究,则是他投机心理所导致。而从叶凌风之后得所作所为,我们都可以看到,他每一步都是被这种投机心理做引导。为善如此,为恶亦如此。所以笔者认为叶凌风并非后来堕落,反而,他的思想始终如一,完全没有改变过。
其实叶凌风这种投机心理如果去做其他事情,且每一步都能顺利实现,他也许这辈子就这么戴着一张伪善的面具活下来了。然而他偏偏选择了一条与他“不管黑白,只以自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完全背道而驰的侠义之道,其实这才是叶凌风真正悲剧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当他走上侠义道后,发现一切并非是他想要的。因此他才开始往自己向往的方向转身。最终落得声名狼藉,命丧荒林的下场!
所以,虽然叶凌风才能出众,但是在这场“侠义考试”中,却仅仅能够得一分。而那一分,是给他在救李光夏时一闪而过的真正的侠义思想和侠义行为。
这部《风雷震九州》立意和故事架构的确在梁书中,甚至在武侠小说中都是相对新颖的。但是笔者认为本书无论在名气、质量还是风评上,都不能列入梁书的前十。这其中最大的原因笔者认为是人物刻画不够饱满。
全书除了叶凌风、李光夏、竺尚父等少数几人外,其余诸人的刻画都过于平面。无论是在《鸣镝风云录》还是在《慧剑心魔》这种描写少侠群像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与江晓芙、宇文雄、林道轩、竺清华等相似的角色。这大概是因为描写人物过多,作者又想尽量平均,所以导致的笔力不济吧。这其中《鸣镝风云录》刻画人物最好,主要大概是因为有足够长的篇幅去更立体地刻画每个人物吧。
再一个可惜的地方,还是对叶凌风的刻画。本书中几乎所有篇幅对叶凌风的刻画都非常生动。可惜最后他败亡的那一瞬间,笔者却忽然将他当做一个可有可无的反派来写。笔者觉得如果在叶凌风与叶慕华最终的决战时,用意识流的笔法描写叶凌风当时的心情,同时把关于侠义的内涵进行评述,以及最终是如何自己把自己吓死的这一心理过程,必然会造成更震撼的效果。
另外,书中的江海天与谷中莲,似乎是作者故意为之,像极了《神雕侠侣》中的郭靖与黄蓉。男方都是光明磊落,心系天下的大侠,女方则都是一帮之主,都有护短的行为,都冤枉过徒弟。甚至二人的女儿名字中都有一个“芙”字。不过从行为上来看,江晓芙要强过郭芙数倍。可是从人物刻画来看,则又不如郭芙了。其实作为对手间相互调侃或照应还是挺好玩的,但是必须是棋逢对手的双方这样玩才好玩,比如当年SNK与CAPCOM直接的各种恶搞,而金梁之间也是如此。其实金梁书中这种相互照应的元素还是挺多的,笔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以后有空了可以做个专题出来也不错。
人物虽然刻画的不太尽如人意。但是在整体节奏的把控上,本书做的还算不错。整部书虽然人物繁多,但是故事的整体脉络十分清晰,节奏掌控也比较好,没有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而且用反面人物做主角这一设定也是新意十足;另外,而邙山大会上竺尚父与中原武林各派高手的对决,可算是本书中写武之最。如临阵修补武当的九宫八卦阵剑法的破绽,少林方丈以念珠嵌字来劝告提点,到最后江海天如天龙般降临的威风,都描写的精彩纷呈。这些都是本书的亮点。
本书有优点,也有缺点,总的来说优点比缺点多,也能赶上梁书的平均水平。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一部好看的书。仅此一点,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