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49|回复: 4

[诗韵绕梁社] 【诗社讲座】(代发)四声、平仄与格律诗写作

[复制链接]

76

主题

606

回帖

1万

积分

武林宗师

积分
10930
声望
8279 声
银两
176024 两
回帖
606
精华
5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13-11-4
最后登录
2024-5-20
QQ
发表于 2015-5-21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目天君 于 2015-5-21 23:29 编辑

讲座主题:四声、平仄与格律诗写作
主讲人:参商(@风过无痕亦无影)
时间:5月15日
正文:
1. 古汉语和音韵系统
讲古声首先要大概明白古汉语是什么。广义古汉语指中国古代的语言(废话),不过其实这个概念有问题。最有问题的一点,就是中国何时为中国?外来语言加入中国之后能否算作古汉语?应当说,至少先有一大个可交流的圈子,这个圈子里大部分人使用的东西,才能算作一个可研究的语言。语言是文化概念,国家是政治概念,不能硬套,而所谓“华夏”概念的形成已经不算早了。加上各种方言的差别,以及周朝分封制带来的差别问题等一大堆东西,所以古汉语的具体界定变得困难,现在也没有准确定义。
王力给出一个定义:“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这也大概是说,成熟的古汉语的形成并不早。先秦时期没有成熟的汉语,这主要是由于地域差别造成的文化差别,各地自己的语言文字可能相对成熟,但是交通不便,差异在今天依然明显。而周人分封,类似殖民,派出亲戚功臣去各地,这些人在上层社会中通用周文化,因此他们可以交流,他们用的语言基本一致,大概就是所谓“雅言”,这些人和原来的旧贵族基本可以交流,而自己地盘里的普通百姓还是用原来的类似方言的东西,这样虽然上层能交流,但是一般百姓的交流还是不容易。
古汉语的定型在秦汉。
首先,战国时期平民教育发展,他们的识字课本主要是旧贵族用的《诗》、《书》,这用基本所用识字的人都用的相似的课本,即便字形不同,亦不至于差别过大,这样书面语的统一有了依据。也正因此,秦焚书坑儒之后还有很多人能背诵《书》,毕竟识字课本,也是闹出今古文之争的根源之一。
然后,秦朝大一统(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实质统一的国家,也和交通能力提升有关,地域联系大大加强,所谓“车同轨”),把本来大家学的相同的内容再确定为相同的字形,所谓“书同文”(当然秦焚书把原来大家的课本烧了,这绝不只是生气杀人烧书玩,秦是想把旧有教育系统烧了,把周制度的根绝了,重新建立新制度,大概接近“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最后,因为秦短命,事情落到汉身上。汉初休养生息不折腾,加上地方问题严重,语言同一进展算是缓慢。到了武帝时,其他问题基本解决,也开始搞文化统一的事情。所谓独尊儒术,即靠儒学才能当官,算是用糖诱惑。那么为了当官总得读点儒书,《诗》《书》这些东西又冒出头了,想当官的课本基本一致,那么同一就方便多了。最后,到了王莽新朝,刘歆带着一堆人编订统一的经书,至此天下经书基本统一,文字就渐渐统一,古汉语到了东汉末年就在字面上形成了广泛统一。至于语音,今天尚且没办法统一,而况交通状况不发达的秦汉。况且秦汉时期没有成熟的音韵学,就像今天说普通话,不会的查字典能有汉语拼音注音,懂拼音基本都能读,但是当时没有这种工具。
音韵的成熟到了隋唐时期,和六朝时期佛教进入相关。佛教虽非靠着梵语直接进入,但是印度声明学中有相对成熟的音韵理论。加上梵文本属拼读式的表音文字,所以拼音法等方法在六朝随译经活动同时传入,后来形成了基本的切音法。即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用前一字声母加上后一字韵母,拼成所注字的读音。然后,用几个汉字做基本字(实际上是用它们的声母和韵母),一切字用这表中的两个字来拼,这样语音的统一才渐渐方便。当然,如果一个字在方言中的读音本来就不同,那么拼出来还是会不同。所以需要到唐朝,首先借助科举制和诗赋,颁布官方参考的用于注音的汉字,依然算是用功利诱惑。当然,这样首先做到统一的还是读书人,而且一般统一于京城附近的话。
因此,古汉语有两个关键点,秦汉和隋唐,中间的六朝是一个很长的过渡期。先秦的为上古汉语(更准确的说是周,因为商时地域差异过大,而且资料不多;夏不可考,现在一般不相信其存在),之后的为中古汉语(到五四运动)。而先秦之前的为上古音韵系统,隋唐(宋)之后的为中古音韵系统。
而成熟的律诗以及后日的词曲,都是建立中古音韵系统上的,因此本讲只讲中古音。上古音太过专业,现在主要按照诗经和一些出土的先秦文献做,似乎广泛用国际音标工具,文学院似乎到研究生阶段才会仔细学。
律诗和词的格律是按照中古音来的,因此如果写作所谓的区分平仄是指区分中古音的平仄。那么普通话的平仄能不能写格律诗词?我认为可以,参照中华新韵。


2、四声、平仄和韵部
普通话有四个基本声调: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三声(上)、四声(去)。
而成熟时期的中古音也有四个基本音调:平声、上声、入声、去声。
二者的对应大概是,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对应中古音的上声和去声;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对应中古音的平声;普通话没有入声调,中古音的入声字散入普通话四声当中。
中古音的平仄,就是按照四声区分,平声为平,上入去三声为仄。
对应见下图:
74921bd5ad6eddc42d6f5c473cdbb6fd5366336c.png


注意,中古汉语也有多音字,当然多音字的不同读音表达不同的意思。使用时的平仄,视所用字所表意的不同而区别。
但是这只是大概区分,因为字音和字义随着历史可能会变化,同一个字可能中古音是平声,但是因为变化现在变成了上声或者去声。这里所谓的同一个字是同一个字形且同一个意义的字。更麻烦的是多音字的转变。比如“看”字,表达普通话的“观看”之意的时候,中古多用于平声,如杜甫“可怜只独看”,这里便是平声字。而普通话的“看”读平声的时候,一般是“看门”之类,意微有不同。
有些人会说,普通话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从这个对应看来,大体不错,这是按照语言的声调变化而言,这是普通话的平仄,不是中古音的平仄。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从音韵的原理上普通话写格律诗是没问题的,因为本身有平仄区分,但是貌似中华新韵不只是按照这个编的,还参考了戏曲的东西。从图看来,要用普通话去推中古音的平仄,则应:
一声+二声-中古音入声字=中古音平,
三声+四声+中古音入声=中古音仄。
因此,作为一个会普通话四声的人,想要区分中古音的平仄,只需要知道中古音的入声字是什么就好了。
普通话没有入声调,入声有什么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短促紧急,发音很快。这个意义上,其实也无怪现代汉语没有入声调,因为太短了不好定调(开玩笑)。其实现代汉语里的中古入声字还算常见,如“月”“雪”“日”之类,当然现在读音不是入声了。而很多方言里都还有,比如上海话的“七”特别明显,音近“qia”和“qie”。另外就是常听戏的熟悉的,如京剧经常骂“贼(ze)人”,这个“贼”也很明显。这两个是普通话读一声二声但是为中古入声的例子(也印证了其实汉语拼音也是能拼的,只是受到声母韵母限制拼不全,据注音字母可以拼),这类字因为短促,单独发音念一个字,往往有一种没气了的感觉。在这个意义上中古入声更接近现代汉语的“轻声”。
入声字非要对应到汉语拼音,大概有下面几个规律:
一、积极类哪些是入声:
(1)b、d、g、j、zh、z六个声母阳平字是入声。例如:
(2)fa、fo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
(3)d、t、n、l、z、c、s七声母拼e韵母,不论阴阳上去(实际上只有阳平、去声)都是入声。
(4)zh、ch、sh、r 四声母拼uo韵母,不论阴阳上去(实际上没有上声)都是古入声。
(5)b、p、m ,d、t、n、l 七声母拼ie韵,除了“爹”(diē)字是古平声外,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
(6)üe 韵除了“嗟”(juē)“瘸”(qué)“靴”(xuē)之外,都是古入声。
(7)g、k、h、z、s五声母拼ei韵母(c不拼ei),不论阴阳上去(实际上没有去声)都是古入声。
(8)有些字文言白话读音不同,文言读开尾韵,白话读“i”尾韵或“u”尾韵,这些字是入声。
二、消极方面,哪些字不是入声
(1)带鼻音韵尾n、ng的音节,都不是入声。
(2)zi、ci、si音节都不是入声。
(3)er韵(零声母字)不是入声。
(4)uei韵不是入声。
见百度百科。简单总结一下,普通话入声字多为二声字;韵母为e、uo、ie、ue、ei的字有很多入声字,特别是牵扯到平翘舌声母z、c、s、zh、ch、sh的时候。带鼻音ang、eng、ong、en、an之类的不是入声,因为入声短促,短促很难发出鼻音,因此发鼻音的肯定不是。儿化音同理,短促也难发儿化音。
这个规律很容易看得头晕,那么有没有简便方法?有。
入声字短促发着像断气的特点,注定这是一个很怪的非主流声调,因此入声字的数量非常少,大概就几百个。而且如果只是要区分平仄的话,我们更加可以不管普通话中三声四声的入声字,只要去注意普通话中一声二声的入声字,减去它们就是平,它们加上三四声就是仄,这样我们需要注意的入声字最后大概两百到三百个。然后再配合上面的规律,把这二三百个字经常看看,看个眼熟,基本上就能分辨所有的入声字了。
那么到哪里去看这些入声字呢?这就牵扯到韵部。
所谓韵部,大概就是就是把相同韵母的押韵的字集合在一起,然后挑选一个字代表押这个韵的一类字。很多人按照音韵规律整理出韵部,然后出书,但是后来因为音韵变化,要了解古音韵反而要靠韵书,“押韵”也变成了在同一韵部。因此了解中古音,必须要知道韵书,但韵书又有很多,分类彼此不一,这里说三本和诗词关系大的。
第一本是《平水韵》,平水地名,历史蛮复杂不讲了。这本书整理老韵书的两百多个部,合成106部。成书在宋,但是是宋人整理的隋唐音韵(老韵书是隋人整理),也基本后来写格律诗必用的。如《红楼梦》香菱学诗,说作了一个“十四寒”,就是指押平水韵第14个部“寒”部的韵。
第二本是《词林正韵》,听名字就知道填词的韵书,因为词的歌唱性更强,加上语音变化,原来106部中相近的部就被合并了,标为“通用”。如上面提到的“十四寒”和“十五删”。普通话里“寒”和“删”已经都押an了。
第三本是《中华新韵》,前面说到了,根据普通话编的。
个人的习惯是,写格律诗用平水韵,填词用词林正韵。普通话可以用中华新韵。
韵部里有专门的入声字韵部,去看看就好。
至于这么多韵部,如何记忆?也容易,只要是押韵的诗,那么这首诗的韵脚必定同属一部。只要多背一些诗,把其押韵字归于一部即可。当然律诗主要是平声韵。但是注意一定要是律诗,因为古风的押韵规则混乱,尤其是中古音时代的人摹仿的古风诗。

3、写作
区分了字的平仄之后,就开始按照诗词的格律格式填字。
如七律平起不入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其中“⊙”“平”“仄”各代表此位置可填入的字。“平”和“仄”位置代表只能用相应的字。“⊙”位置代表平仄皆可,有时候也称作“中”,即可平可仄。“(韵)”代表此处的字要押韵,即中古音韵部中相同韵部的字。其实就相当于填字游戏,知道了字平仄,和诗句中每个字的位置所要求的平仄,只要不违范,那么就算合律了。
那么这些规则是否是强加的限制,影响创作自由?并不是。首先这些平仄规律是对照了大量诗歌之后的一种规律总结,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一些经典的和弦。对于一般人而言,无论自己对音韵的敏感度如何,如果写的诗符合其规律,至少读起来和唱起来在音韵上不会太难听。就像一段词读出来能配合很好的音乐,那么即使词再烂,至少读起来也不至于太难听。同时,这种按照谱子写的方法多半是音调已经变了的现代人用的方法,真正使用中古音的人不需要用这种列谱子去对谱子的方法写诗。如“吟”法,这是一个特殊的方法,不同于朗诵,第四部分会讲到。又或“倚乐填词”,可配乐的诗词完全可以根据音乐直接填,不必看乐谱。可以说格律诗发展到词,音乐的介入绝对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直接的方法完了,是否可以对照谱子改改精益求精呢?格律本身应当是这个作用。但是两宋乐谱大量丢失,致使很多有音乐的词只剩了词,只能根据词的平仄反推谱子,这才让后来的格律诗词沦为文人的玩物,但是同时有音乐的曲也兴盛了。
但是律诗有一个问题,即可平可仄的“中”字,虽然是可平可仄,但是彼此之间也要规则,否则会犯各种“声病”。但避免声病也可以成为一种记忆格律的方法。这种方法未必能完全推演出原始格律,但基本能保证无声病。以七律为例子:
首先,记住两句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和“对句末尾押韵”。即七律每句七个字,每句第一、三、五(奇数位置)个字的平仄不必管,第二、四、六个(偶数位置)字的平仄要交替变换,要么“平、仄、平”,要么“仄、平、仄”。从第一句起,每两句一组,后一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押韵。能够如此,因为七字句顿开是2221,第二四六字正好是停顿处,节拍一样,必须分明。
然后,每一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和下一句相反,如第一句“平仄平”,下一句“仄平仄”,再下一句还是“平仄平”。
接着,而除了第一组句子的前一句末尾可押可不押之外,第二三四组的第一句都不可押韵,且这三组每句最后一字平仄必须相反。律诗一般押平韵。

这样,以第一组第一句不押韵,第一句的“二四六”对应“平仄平”,得到一个基本的谱子: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平平(韵)。
然后注意几个基本的声病:
①  三平尾:三平指连续三个字为平声,三平尾指每句末尾不能连续三个平声字。这是因为,律诗的七字句或者五字句的断句一般为43、223、2221或23、221,不论哪种停顿,最后三个字是连续的,如果是三个声调相同的字,那么就没有起伏变化起承转合的感觉,因此算作声病。后来有时候连“三平头”都拒绝了,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开头三字会断成21,若第四字为仄,则仍然又起伏,不能算声病。而“三仄”可不可以呢?要具体分析,因为仄声包括上、入、去三个调,一般“三仄”如果是三个不同声调,应当无碍,所以古人并非算作声病。但是依照理论而言,如果是“三上”“三入”或是“三去”,也应算作声病。
依据三平尾规则,上面谱子的第二组和第四组由于每句的最后两字平仄都相同,所以前面那个⊙就不是可平可仄,而是只能是不同声的字,因此谱子避免“三平尾”之后就变成: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至于三平头,个人意见是尽量避免。
②   孤平:即一个句子中有连续的“仄平仄”三个字,平声字被仄声字包围。原因是平声需要连续才好听,如鼻音那种要共鸣一下才过瘾,孤平太急促,不好听。注意了孤平之后,上面的谱子再变: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我个人平日写七律,就到这一步,按照这个格律检查。但是这和律诗标准格律,还有差别。其实有一个办法可以推演到标准格律,就是在避免三平尾和孤平的同时,注意五言律句和七言律句的一组出对句(即上下句),对句(即下句)的倒数第三字,必为仄声。这个规则感觉形成的挺晚的,也就是说律诗定格也挺晚,而且和三平尾有交叉,原因我不是很确定,所以写在最后。不过由于这是很死的规则,可以在推演时第一个用。下面做一下图解:
b38c15ce36d3d5394a5fda7f3f87e950342ab097.png

其他几种格式的律诗可以各自尝试,应当都能达到现在流传的标准格律。
至于最后一条,对句倒数第三字为什么必须为仄,我并不能确定准确原因,试给出我的理解:首先还是处于回避三平尾,对句倒数第三字为仄可以杜绝对句三平尾的问题。其次是前面讲到的,不论五言还是七言,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可以视为一组(五言221可以看做23,七言2221、421两种断法也都可以看出223、43),也就是说最后三个字可以看作一个音节。而对句是作为下句,也就是每一个长句的结尾,最后三字即长句或是全诗的结束音节。出于此,最后一个音节应当得到某种程度的强调,而用一个仄音字开启这个音节应当是最好的。
而出句(上句)的倒数第三字一般也都是平,只有两种首句入韵式第一个出句的倒数第三字可以仄,可以理解为因为首句入韵,该句末尾的仄声字变成了平声字,因此把前面的一个字确定成仄声字,使平仄保持和谐。
这种本该平的位置变仄了,而把另一个位置变平,使平仄和谐,也是拗救的基本原理,这个本次不讲。

4、吟诵与乐仪
吟诵非朗诵,简单说就是为确定的格律做一个简单的小曲子,所有符合格律的诗词文章都可以按照这个曲调唱。比如七律的格式是确定的,那么所有的七律都可以用一个曲调去唱,如同京剧有既定的几个小曲,任何唱词都可以用一个调唱出来。如此,只要有一个标准的调,那么不合格律的一唱就知道了,而作诗也未必要先对着谱子。
至于为何叫“吟”,因为这种方法其实兴起的很晚,最初主要是文人用,而不能太接近唱歌,所以是介于说和唱之间。而到了明清,很多私塾也会教,建国之后由于普通话的问题,加上新旧文化冲突,也就没有传下来。旧读书人念书摇头晃脑,据我推测最初应该就是在为诗文配上节拍,而非无聊。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念的是篇赋,到句尾拖长,或许就是打重音的拍子,和现代人听音乐唱歌的陶醉也未必有多少区别。当然我无法考证,毕竟不认识这种人。
至于“乐仪”,比起吟诵就古老得多了,即祭祀或者国家大事时要奏乐念文,需要的一定的规范,即传说中《乐》经记载的东西。但是我们现在能了解到的也是宋明人自己探索的,因为《乐》经丢失了。吐槽一句中国人不重视音乐,先是丢了《乐》经,后是南渡丢了大量乐谱,只是吐槽。这个由于我个人没有仔细研究过,只是前两天看到一篇论文里面提到了,只简单一说。
就是把要念的文章的每一个字读的时候的细节,都用符号标清楚,包括语气、语调,配合的钟鼓该敲几下,断句等等。几种语调都是规定的。而诵读的篇目,一般是儒家经典(《诗》、《书》)。
以王阳明的九声四气法为例子,就是确定了九种音调(九声)和四种连接语句(四气)的方法。见下图陈献章的一种歌法:
6fa836d3d539b600c7acda0bec50352ac75cb797.png
圆圈加鼓就是敲鼓,加金就是敲钟。诗句第一句是“于以采蘩”,中间加的字都是声调,被写为“于(平折)以(平悠)〇采(舒)蘩(折悠)”。“于(平折)”就是“于”字的声调是先平,后面的括号里的字就是其字的声调。而“平”、“折”、“悠”等,就是“九声”中的三种。四气,就是每个字代表春夏秋冬,要读出各自特点。而每句之间,也要体现出春夏秋冬。乐仪繁复,大略如此。
剑侠~三目天君

16

主题

586

回帖

2320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2320
声望
1790 声
银两
32201 两
回帖
586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10-12-22
最后登录
2024-9-5
QQ
发表于 2015-5-22 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候才发,俺还以为错过了这周滴讲座哩
天骄·出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275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0069
声望
7156 声
银两
32148 两
回帖
2755
精华
1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10-10-16
最后登录
2020-5-25
发表于 2015-5-22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好的诗集呢?说好的中篇呢?
来吸口烟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606

回帖

1万

积分

武林宗师

积分
10930
声望
8279 声
银两
176024 两
回帖
606
精华
5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13-11-4
最后登录
2024-5-20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包鸣泣之时 发表于 2015-5-22 13:03
说好的诗集呢?说好的中篇呢?

求放过。。。。。
剑侠~三目天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275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0069
声望
7156 声
银两
32148 两
回帖
2755
精华
1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10-10-16
最后登录
2020-5-25
发表于 2015-5-22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
来吸口烟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12-5 02:47 , Processed in 0.0644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