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678|回复: 21

关于梁写历史的话题

[复制链接]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90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90
声望
6059 声
银两
28705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7-6
发表于 2007-8-16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是梁羽生小说的特色,梁迷怎么看梁写的历史?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90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90
声望
6059 声
银两
28705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7-6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梁金小说的历史 作者:天山游龙

“史”是梁羽生小说的一大特色,他本人也可以算上一个“史学家”,因此他在创作中善于把历史融入小说之中。他的35部小说莫不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涵盖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1000多年的历史,创作部分是虚构人物,置入历史背景,以此加强小说的历史氛围,部分是直接取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构成小说的一部分,并由此达到对历史的再认识、再评价。

  在武侠小说创作中,金庸也善于运用历史,并且受到了“金学家”的鼓吹,据说可以通过金庸小说学“史”。对于金、梁小说中所含的历史深度、厚度相比较,武侠小说界各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要从“史”这方面对他们进行比较,主要可以通过三个部分进行比较。一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一是对历史人物的刻划。一是对历史的再认识、再评价。以下个人从这三个方面对梁金小说作一个比较:

  第一点,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方面,两人表现出不同的创作思路。梁羽生让他笔下的人物、小说的情节去适应历史,并通过历史的进程表现人物,如“明史三大疑案”依然是“疑案”,“北京保卫战”的指挥者是于谦而不是张丹枫,“采石矶之战”主角不是狂侠、天娇、魔女而是虞允文等,以上事例还有许多,在梁羽生小说中,“侠”是适应历史而不能改变而主宰历史,把小说中的人物去掉,“史”依然成“史”,无损于历史的完整性和独立性。金庸小说则不同,金庸小说的人物是主宰历史的发展,“襄阳保卫战”的指挥是郭靖而不是其他人,蒙哥是杨过用石头击毙而改变了历史,《尼布楚条约》签订者是韦小宝等等,以上事例也有许多,若抽去小说中的人物,“史”不能成其“史”。由于金庸高水平的创作,因此许多历史事件看起来倒是煞有其事,也吸引了读者和许多“金学家”,可能有人认为这才是“历史”,但是客观上是是否存在则是显而易见的。而且金庸在创作时我想他也应知小说与历史的差别,本来作为小说以上创作也无可非议,但他还要在后面加上某些批注,如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一事中还要在后面加上“后人只知索额图而不知有韦小宝”之类言语,好象他的小说才是正史,尽管作为正史也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但是要改变一件确证的历史事件,应该有充足的考证、依据,作者在之方面又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不知这样是否有误导读者之嫌?举一个例子说我们看了《大唐游侠传》,可能对安史之乱能有一个较好的认识,但是如果看了《神雕侠侣》,恐怕对元灭宋的重要战役襄阳保卫战模模糊糊了。因此,我个人认为在重现历史这方面,梁羽生胜出一筹。

  第二点,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刻划。在梁羽生的35部小说中,梁羽生直接选用了许多历史人物,如武则天、安禄山、唐玄宗、辛弃疾、于谦、雍正帝等等,作者在创作中基本做到忠于历史人物的原型,再加以文学的加工,使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可信,如对武则天的塑造,尽管史学界对武则天有着不同看法,但她的文治武功还是得到公认,因此作者对她的文治武功进行渲染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并没有违反历史,至于其他方面由于不符合小说创作需要则略提一笔,也无伤大雅,如写到李白与段圭璋把酒论剑,虽然两人物一真实一虚构,但是作者笔下充分表现了一代诗人李白的豪迈本色。如《萍踪侠影》一书中,众多历史人物纷纷登场,作者笔下:朱祈镇的昏庸忌刻、王振的奸诈、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大义凛然 ,也先那一代袅雄的骄横等等均在作者笔下得到了重现,作者既尊重了历史,又在创作中加以加工,使笔下的历史人物有血有肉,让人心动。同样,金庸小说中也刻划了多的历史人物,如一代雄主康熙、皇太极、乾隆、朱元璋、崇祯、成吉思汗、忽必烈、耶律洪基等皇帝,其他历史人物如袁崇焕、徐达、常遇春、吴三桂等作者也着力加以描写。如同第一点一样,金庸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同样服务于小说的需要,可能作者对中国帝王了解较深吧,金庸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帝王占了较大的篇幅。在众多的帝王描写中,作者最着力的恐怕要算是康熙吧,一部《鹿鼎记》,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描写了康熙的功绩,应该说以上史实基本还算准确,这与梁羽生描写武则天一样有过于美化之嫌,但作为一部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也无伤大雅。除了康熙之外,作者写得较好的要算得上成吉思汗了,“一代天骄”的豪迈本色,纵横万里灭国无数的丰功及残酷在作者笔下得以重现,我个人认为,金庸的历史人物中,写得最好的要算是成吉思汗而非康熙。但金庸也不是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写得这样严谨,由于金庸过于追求将历史融入小说之中,因此作者对笔下很多历史人物的创作有点随心所欲。如《碧血剑》借写皇太极似要表现出清必胜,但小说中那个英主的形象有几分真实性值得考证,联系到清入关之初的野蛮不由使人使人感到难以信服,如作者书中元代开国君主忽必烈那儒生读汉书的出场也缺乏真实感。再一败笔就是辽道宗耶律洪基,这个历史闻名的昏庸君主,论形象看起来也与蜀后主、晋惠帝半斤八两,但在作者笔下竞也雄才大略,精明强干,这实是作者的一大败笔。作为小说创作虽也无不可,但从小说的历史深度方面来看则有明显反作用。因此,在对历史人物的重现上,梁羽生仍凭借着其严谨胜出一筹。

  第三是对历史作出的再认识、再评价。梁羽生、金庸均凭借渊博的历史学识对历史作出了再认识、再评价。梁羽生在《女帝奇英传》中为武则天大作翻案文章,在《龙凤宝钗缘》中借铁摩勒之口表达了对唐借兵突厥、回纥的看法,《龙虎斗京华》对义华团的认识,《白发魔女》中对明史悲歌的评价。金庸在《射雕》一书中对成吉思汗作出的盖棺定论,《鹿鼎记》中对康熙的称颂、对清替明的历史也作出了作者的再认识、再评价,这方面由于两人的史观不同,因此很难作出高下认定,我个人认为在作出评价中引用的论据方面看,梁羽生更充实一些。当然,很多人可能不这么看。因此,我个人认为,在小说中隐含的历史深度、厚度上,梁羽生比金庸高出一筹,其他作家更不用说了。另外,我注意到很多读者认为梁羽生一味歌颂“反清服明”,认为他的历史观比较狭隘,有点“大汉族主义”的倾向。我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在此谈一下我对此的认识。首先,我认为梁羽生笔下主要的清朝始终是作为正义的对立面,这只不过是梁羽生小说中清朝占了较大部分而已,在梁氏小说中,宋朝、明朝作者又何曾作了歌颂,不也都是作者鞭挞的对象。可见,作者的历史观是反对暴政,而非民族分裂。这从《弹指惊雷》中得到体现,书中杨牧以“五族共和”论证清入关的合法地位,但杨炎却以凡暴政应反抗,在此作者着眼是暴政而非民族,作者的历史观可见一斑。其次,清代明虽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但是在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中国被西方远远抛在背后,在这方面清朝统治者要负较大的责任。因此,清朝的统治也非十全十美。再次,清代明早期是充满血腥屠杀,入关后又推行“文字狱”禁锢思想,因此,站在入侵者、统治者的对立面加以反抗是必然的,在被屠杀者心中自不可能有什么“五族共和”的思想只有反抗的念头是不足为怪的,因此,梁羽生宣扬“反清复明”并不代表其“历史观”狭隘。最后,梁羽生小说也反复宣扬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和睦共处、共抗暴政,少数民族也不是满族一家,说明梁羽生并不是狭隘的汉族主义了。因此,就梁羽生小说所蕴藏的历史无论深度广度均比金庸胜出一筹。

[此帖子已被 梁羽生家园 在 2007-8-16 19:55:17 编辑过]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546

回帖

5659

积分

开宗立派

积分
5659
声望
3910 声
银两
17708 两
回帖
1546
精华
3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6-13
最后登录
2020-3-31
发表于 2007-8-17 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我看梁金小说的历史》有偏激之处,对金庸有欠公正。

第一点,“创作也无可非议,但他还要在后面加上某些批注,如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一事中还要在后面加上“后人只知索额图而不知有韦小宝”之类言语,好象他的小说才是正史,尽管作为正史也不是百分之百准确”

——我认为不是这样,批注正是向读者说明真实历史情况:写杨过击毙蒙哥,作者就注明这是金庸虚构,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写《尼布楚条约》也类似,批注正是金庸对历史负责的表现。“后人只知索额图而不知有韦小宝之类言语”原文如下按:条约上韦小宝之签字怪不可辨,后世史家只识得索额图和费要多罗、而考古学家如郭沫若之流仅识甲骨文字,不识尼布楚条约上所签之“小”字,致令韦小宝大名湮没。后世史籍皆称签尼布楚条约者为索额图及费要多罗。古往今来,知世上曾有韦小宝其人者,惟“鹿鼎记”之读者而已。本书记叙尼布楚条约之签订及内容,除涉及韦小宝者系补充史书之遗漏之外,其余皆根据历史记载。这实在是用幽默的方式告诉读者:韦小宝事正史无载,是《鹿鼎记》的虚构。试问,有哪个读者会不明白?又有哪个读者会误认为“他的小说才是正史”?恕我直言,如果真有这样的读者,那只能怪这位读者而不能怪金庸。

[此帖子已被 smsjsmsj 在 2007-8-16 19:55:19 编辑过]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546

回帖

5659

积分

开宗立派

积分
5659
声望
3910 声
银两
17708 两
回帖
1546
精华
3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6-13
最后登录
2020-3-31
发表于 2007-8-17 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点:我个人认为,金庸的历史人物中,写得最好的要算是成吉思汗而非康熙。但金庸也不是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写得这样严谨,由于金庸过于追求将历史融入小说之中,因此作者对笔下很多历史人物的创作有点随心所欲。如《碧血剑》借写皇太极似要表现出清必胜,但小说中那个英主的形象有几分真实性值得考证,联系到清入关之初的野蛮不由使人使人感到难以信服,如作者书中元代开国君主忽必烈那儒生读汉书的出场也缺乏真实感。再一败笔就是辽道宗耶律洪基,这个历史闻名的昏庸君主,论形象看起来也与蜀后主、晋惠帝半斤八两,但在作者笔下竞也雄才大略,精明强干,这实是作者的一大败笔。作为小说创作虽也无不可,但从小说的历史深度方面来看则有明显反作用。因此,在对历史人物的重现上,梁羽生仍凭借着其严谨胜出一筹。
——金庸塑造的皇帝不是没有问题,尤其耶律洪基,确实不符历史,但梁羽生在这方面败笔同样明显,至少武则天的不真实度(想起了鲁迅评罗贯中的话:仁厚近伪)比忽必烈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对历史人物的重现上,梁羽生仍凭借着其严谨胜出一筹”——怎么说呢?请问:康熙杀父有历史严谨度吗?吕四娘刺雍正是史实吗?作者批评“金庸小说的人物是主宰历史的发展,“襄阳保卫战”的指挥是郭靖而不是其他人,蒙哥是杨过用石头击毙而改变了历史”,难道康熙杀父、吕四娘刺雍正没有改变历史吗?金庸在“蒙哥是杨过用石头击毙”等处一再注明史实如何,自己属于虚构,在写多尔衮杀皇太极时甚至说自己“近于诬”。梁羽生在虚构康熙杀父、吕四娘刺雍正等改变历史的事件中却并未注明事实如何,怎么能说在对历史人物的重现上,梁羽生仍凭借着其严谨胜出一筹呢?

[此帖子已被 smsjsmsj 在 2007-8-16 22:23:26 编辑过]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546

回帖

5659

积分

开宗立派

积分
5659
声望
3910 声
银两
17708 两
回帖
1546
精华
3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6-13
最后登录
2020-3-31
发表于 2007-8-17 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首先,我认为梁羽生笔下主要的清朝始终是作为正义的对立面,这只不过是梁羽生小说中清朝占了较大部分而已,在梁氏小说中,宋朝、明朝作者又何曾作了歌颂,不也都是作者鞭挞的对象。可见,作者的历史观是反对暴政,而非民族分裂。这从《弹指惊雷》中得到体现,书中杨牧以“五族共和”论证清入关的合法地位,但杨炎却以凡暴政应反抗,在此作者着眼是暴政而非民族,作者的历史观可见一斑。其次,清代明虽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但是在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中国被西方远远抛在背后,在这方面清朝统治者要负较大的责任。因此,清朝的统治也非十全十美。再次,清代明早期是充满血腥屠杀,入关后又推行“文字狱”禁锢思想,因此,站在入侵者、统治者的对立面加以反抗是必然的,在被屠杀者心中自不可能有什么“五族共和”的思想只有反抗的念头是不足为怪的,因此,梁羽生宣扬“反清复明”并不代表其“历史观”狭隘。最后,梁羽生小说也反复宣扬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和睦共处、共抗暴政,少数民族也不是满族一家,说明梁羽生并不是狭隘的汉族主义了。因此,就梁羽生小说所蕴藏的历史无论深度广度均比金庸胜出一筹。

——“少数民族也不是满族一家”,所以有各族人民联合反清(这一招金庸也会,书剑恩仇录也是汉回反清)。我认为民族偏见是潜移默化的。梁羽生批评金庸《天龙八部》,劈头就是“我们都读过一点中国历史,总会知道契丹是侵略者,是侵略者即‘非’,是抵抗侵略者即‘是’。至于宋兵也有劫杀契丹百姓的,那当然也该谴责,但这却不能改变了侵略与被侵略的本质,也即是不能改变是非敌我的标准。抵抗侵略,决不能归咎于狭隘的民族观念。”我查阅了宋辽历史,宋辽战争发动者是宋而不是辽(理由是收复后晋给辽的幽云十六州),当然,宋入辽境被打败后辽也深入宋境报复。《天龙八部》的时代宋辽因为有“和平条约”互不侵犯。后来仍然是宋违背了条约约金灭辽。辽耶律大石问宋使为何不遵盟约,宋使说我不取别人也会取你们。耶律大怒,说西夏数次约辽攻宋,我们因为是友好国家坚决不应,还把夏的信给你们皇帝看,而你们一次就背信弃义。既然如此,就决意死战,一战打败宋兵。怎么能简单地只说契丹是侵略者、是非呢?当然,后来梁羽生先生也一再转变,甚至写出了类似“五族共和”这样超越当时历史条件的话(精神可嘉,但不真实),但那是后话。在当时,梁羽生没那么复杂。

[此帖子已被 smsjsmsj 在 2007-8-16 22:26:45 编辑过]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546

回帖

5659

积分

开宗立派

积分
5659
声望
3910 声
银两
17708 两
回帖
1546
精华
3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6-13
最后登录
2020-3-31
发表于 2007-8-17 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我说的这些,天山游龙先生未必看不到。但他对梁羽生先生太过偏爱,因为偏爱,就难免在金梁比较中有失公正。客观而言,前期中期,金梁是并驾齐驱的。射雕三部曲虽好,但梁羽生完全有可与之争锋的作品。但《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一出,梁羽生就再不能与金庸争锋了。

[此帖子已被 smsjsmsj 在 2007-8-16 22:34:50 编辑过]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9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武林盟主

折腾梁迷平台的

积分
49162
声望
40445 声
银两
431121 两
回帖
11961
精华
11
阅读权限
2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11-22

宣传大使书编十年坚守同心圆

发表于 2007-8-17 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天龙刚出来的时候也不好,主要还是金修订之功吧?

这帖。我已经强烈要求游龙兄上线就看啦。呵呵

谢谢S兄的意见

家园还有哪些密码不记得人可以找我还原密码232790139@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4

主题

3249

回帖

2万

积分

武林盟主

积分
25212
声望
21411 声
银两
53313 两
回帖
3249
精华
55
阅读权限
2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11-22
发表于 2007-8-18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smsjsmsj兄的意见回复.

这篇文章应该算是个人早期的梁评文章,写这篇文章时有点针对罗立群的那篇文章而写的一点反驳意见,现在回过头看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个人于"史学"之道确然也是一知半解,这个论题现下看起来过于"大"而非个人所能驾驭,只能留待以后对"历史"方面更进一步了解再加以修改了,对于smsjsmsj兄文章的论点也留待今后适当机会再进一步探讨,于此再次感谢!

梁羽生家园http://www.yushengbbs.net/bb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02

回帖

2957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2957
声望
2528 声
银两
14568 两
回帖
402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7-8-30
最后登录
2022-12-24
发表于 2007-8-31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台也说了,宋出兵是为了收复失地----那当然是反侵略而不是侵略.是汉奸石敬瑭隔地在先.兄太总不能说中国向英国索要香港是侵略英国吧?

在这方面,梁老处理的比较正确,金老的历史观有些过于和稀泥.

清代替明,再怎么粉饰也掩盖不了侵略的本质,何况清的暴政从入关第一天起就没有停止过.

另:吕四娘杀雍正不是梁老的首创.

首先:风府在游戏中的表现只代表他的游戏态度,不代表风府本人的人品。 虽然我砍队友,出卖队友,演戏,说谎话。但是,我还是那个正直、善良、怜香惜玉、坚持自我的——张!风!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546

回帖

5659

积分

开宗立派

积分
5659
声望
3910 声
银两
17708 两
回帖
1546
精华
3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6-13
最后登录
2020-3-31
发表于 2007-9-1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敬塘割地并非契丹强索,而是石请契丹出兵灭后唐后的主动酬谢。后晋、后汉、后周历经几代,到了宋,出兵就打,无论如何也有些说不过去。如果这样可以的话,伊拉克完全可以进攻科威特(因为历史上科威特曾属于伊拉克)。这还是宋初。后来经过澶渊之盟,双方已经达成友好。因有盟约,西夏数次约辽攻宋辽不但没有答应也是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出兵攻辽道理是讲不过对方的。梁羽生当年说“我们都读过一点中国历史,总会知道契丹是侵略者,是侵略者即‘非’,是抵抗侵略者即‘是’。至于宋兵也有劫杀契丹百姓的,那当然也该谴责,但这却不能改变了侵略与被侵略的本质,也即是不能改变是非敌我的标准。抵抗侵略,决不能归咎于狭隘的民族观念”。完全把契丹说成侵略者,我以为是包含狭隘民族观念的。

这和香港问题不同。香港即使按照英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租约(1898年起99年)到了1997年,其主体新界也要归还中国(而香港岛又不能独立)。虽然中国占理,也是通过和平谈判和平交接。连兵都没有出,只是讲道理、谈判,如何能称为侵略呢?如果拿今天的事打比方,中国否认边界条约出兵进攻俄罗斯,占领库页岛,要恢复康熙时甚至恢复元的领土,国际社会肯定会认为中方是侵略,您说是不是?

[此帖子已被 smsjsmsj 在 2007-9-1 11:47:00 编辑过]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672

回帖

2234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2234
声望
1990 声
银两
7239 两
回帖
672
精华
2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6-11-16
最后登录
2010-12-10
发表于 2007-9-1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smsj对金粱后期的小说评价,甚为中肯。粱之精品,确实多在早期。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546

回帖

5659

积分

开宗立派

积分
5659
声望
3910 声
银两
17708 两
回帖
1546
精华
3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6-13
最后登录
2020-3-31
发表于 2007-9-1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梁先生晚期作品明显也是求变求突破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完全成功(如果是成功的,人们提他的代表作就是后期作品了)。武林三绝不出版,武林天骄、武当一剑被大幅度删改或许也是原因之一吧。就我了解的梁著而言,“历史类”的《大唐游侠传》、“魔幻类”的《云海玉弓缘》似乎到了及至。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02

回帖

2957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2957
声望
2528 声
银两
14568 两
回帖
402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7-8-30
最后登录
2022-12-24
发表于 2007-9-1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smsjsmsj兄

现代社会的国际法则与古代不可相提并论。

现代有国际法的约束,所以俄也不可能以黑龙江以北为跳板来侵略中国。

但那个年代却不同,幽云十六州在宋手中,则宋有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辽有了幽云十六州,则有了侵略宋的跳板。

宋所有的主动进攻,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防御;辽的每一次主动进攻,目的则是为了掠夺和侵略。

照兄台的观点,朱元璋造反难道是侵略大元帝国领土???

那个时代国际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正如羚羊的角是为了保命,而不是威胁狮子的生命一样。宋与辽、金、蒙古,明与满清,永远都是被侵略与侵略的关系。

现在虽说大家同属中华民族,但当时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所以,反对金老和稀泥的历史观。不过金老早期还是不含糊的,射雕三部曲之前。

难道若当时日本二战胜利,国共的抗战就全是大汉族主义作祟吗?

首先:风府在游戏中的表现只代表他的游戏态度,不代表风府本人的人品。 虽然我砍队友,出卖队友,演戏,说谎话。但是,我还是那个正直、善良、怜香惜玉、坚持自我的——张!风!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546

回帖

5659

积分

开宗立派

积分
5659
声望
3910 声
银两
17708 两
回帖
1546
精华
3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6-13
最后登录
2020-3-31
发表于 2007-9-2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也是弱肉强食,美国过于强大,国际法也未必约束得住,这且不言。

至于那个时代,确实是弱肉强食。不过那时的“国际法”也就是盟约也还是起一定作用的,至少你违背了是失信。如果一点不起作用,也没人定什么盟约了。

既然“那个时代国际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那为什么“宋与辽、金、蒙古,明与满清,永远都是被侵略与侵略的关系”?就因为宋、明是汉族、生产力先进,辽、金、蒙、清是少数民族,生产力落后?就因为这个,哪怕宋主动攻辽,也是宋被侵略、辽是侵略者?汉人当然是那么想,但是当一个人真如萧峰那样由汉族变成了契丹族,他会怎么想?

我现在倒确实在想,射雕三部曲之前的金庸公正吗?打个比方,郭靖助蒙灭金对吗?难道只有蒙古灭宋才屠杀百姓,灭金就不屠杀百姓吗?对于完颜萍来讲,投靠郭靖其性质和杨康投靠郭靖有什么不一样吗?

至于朱元璋造反,造反肯定算不上侵略,我举的例子中并没有造反的例子。

如果公正地看历史,不仅国内各民族,即使中国各王朝对于朝鲜、越南,也经常是主动出兵进攻,作为朝鲜越南人,视为侵略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总是让日本承认侵略,这当然没错。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就没有侵略过他人吗?即使不算元朝,也并非如此。当时的中国是强者,相当于今天美国,对于朝鲜这样的国家,确实是欺负过的。

我们是当代人,应该尽量公正地对待国内甚至世界各民族。当然,因为是中国人,很难在中外争端中完全公正,所以说只是尽量。

金庸的后期小说,尤其是天龙八部,确实影响了我的民族观。

[此帖子已被 smsjsmsj 在 2007-9-1 19:48:28 编辑过]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672

回帖

2234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2234
声望
1990 声
银两
7239 两
回帖
672
精华
2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6-11-16
最后登录
2010-12-10
发表于 2007-9-2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金庸是收到黄仁宇的历史观影响。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02

回帖

2957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2957
声望
2528 声
银两
14568 两
回帖
402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7-8-30
最后登录
2022-12-24
发表于 2007-9-2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嗯,我们的观点终于一致了.

关键不在于是哪个民族,而在于行为是否正确.

汉族政权对其他民族和国家有过侵略战争,这当然是罪恶的.但汉民族(或其他民族)为了抵抗侵略而动武则不能算是侵略.所以,至少宋\明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没有侵略过辽\金\蒙古.

宋助金灭辽,助蒙灭金虽然短视(这个梁老倒没深发掘),但从性质上讲,和汉武帝为消除匈奴后患而主动出击是一样的,不属于侵略,何况幽云十六州和河南河北都曾是宋(或宋的前身汉民族政权)的领土.

另,射雕里郭靖助蒙古灭金当然是大错特错,而且造成了中原各族人民大量被屠杀(这事我忘了)

梁公在处理民族间的历史问题时处理得很好,LZ也说了,梁公也不是一味反清,事实上是反暴政.决不是什么大汉族主义,连唐晓澜都是康熙的私生子啊.

具体看,大唐反的是安史叛军,属于反侵略;宋的几部,飞凤潜龙\狂天魔\鸣镝\翰海\风云雷电反的是金和元的侵略;萍踪反的是瓦剌侵略;白发\塞外\七剑是反侵略.

其余皆是反暴政,连明政府在散花\联剑也是被反的对象;白发里明政府的形象也不怎么样.

三女侠的主题实际上也不是反侵略,而是对文字狱\特务统治的反抗,实际上和清政府的少数民族身份没有太大关系.而吕四娘杀雍正出于其他民间野史,和乾隆出于海宁一样,是作家为了故事需要以一种姑且从之的态度去对待,这算不上什么对历史不认真.包括康熙杀父,因为本身顺治是否出过家都是个问号(和前面一样,对野史姑且从之),那作家在这上面如何发挥,就全看作者的意愿了.

给侵略者抹胭脂,金老在天龙没什么问题,但在鹿鼎记里,就有些严重了.

说回来了,关键不是汉民族少数民族的问题,关键是侵略与反侵略的问题.梁公做得坚决是反侵略反暴政的坚决.金老糊涂不是在少数民族问题上的糊涂,而是为侵略和暴政粉饰的糊涂.

另,谁说梁公没有民族融合?易兰珠\唐晓澜\桂冰娥不都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么?-_-||||

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但以血腥屠杀为代价的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倒退.

事实上兄台和某的观点根本上一致.

首先:风府在游戏中的表现只代表他的游戏态度,不代表风府本人的人品。 虽然我砍队友,出卖队友,演戏,说谎话。但是,我还是那个正直、善良、怜香惜玉、坚持自我的——张!风!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8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梁学精英

积分
21793
声望
19207 声
银两
38679 两
回帖
11369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31
最后登录
2024-10-28
QQ
发表于 2007-10-22 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90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90
声望
6059 声
银两
28705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7-6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前期事件fficeffice" />

作者:情定昆吾

安史之乱从755年至763年,历时八载,可谓是唐朝开国以来最大的危难,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八年后,乱虽平,可战乱带来的一切已然难以掩盖。加之安禄山,史思明旧部又潘镇割距,使唐皇帝难以中央集权,手握兵权,再也不复当初四海承平的时光,可谓一蹶不振。

安史之乱的发生,有诸多原因,最主要的是阶级矛盾,我个人从以下三人出发分析:

一:唐玄宗李隆基

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已不复当年英明。玄宗初为帝时:政事一新,天下欣然望治。皇帝一般看到政绩好,就很骄傲,难免忘却了“居安思危”之警世恒言,终渐不克终。唐太宗有贞观之治,晚年渐不克终;唐玄宗有开元盛世,也在所难免步人后尘。开元盛世已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盛极而衰,也可说是必然。天下大势不正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嘛。

“人生七情六欲,唯有好色之念,最难祛除。”皇帝后宫佳丽多多,为所欲为,不必说更是如此的了,如此也加速了人心的内腐。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劈头就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可谓是看透了皇帝的本质。先是梅妃江采萍恃爱追欢,再者贵妃杨玉环承恩夺宠。一旦美人在怀,智商就不行了。此时的唐玄宗俨然已是位骄奢淫逸之人了。当初的踌躇满志,已化为乌有。可怜罪魁祸首没逝,却宛转蛾眉马前死。封建社会的劣根性就是不看本质看现象。

唐玄宗的昏聩,给安禄山的造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先决条件。

二:安禄山

安禄山本是营州夷种,为人奸滑,善揣人意。后因部落破散,逃至幽州,投托节度使张守硅麾下。数借军功,至平卢讨击使;屡加升擢,入朝留京侍驾。

安禄山入朝时,杨玉环已为贵妃,杨氏权倾天下。安禄山本是善揣人意,又长的高大,不久已与杨贵妃亲近,做出“滑腻还如塞上酥”之句便可知。且对玄宗贵妃口口声声自称孩儿,以至宠遇日隆。与杨贵妃的亲近,好似安禄山在皇宫内安插了特务,以至后来为所欲为,玄宗也马虎视之,未加以遏制,任其发展,终成大患。唐朝太宗时期,多番征讨外族,使得城市中有很多外族之人,安禄山与此等人可谓是相交甚欢,如鱼得水。造反时也多得他们援助。

三:丞相杨国忠

杨国忠乃杨贵妃的哥哥,但却不与安禄山一路,两人可以说是具有利害关系。但杨国忠数次愚蠢的行为,自以为是加害于安禄山,却不知在为人作嫁。

安禄山入朝时,杨国忠,李林甫已经争相夺权日久,安禄山的介入,更是夺了他俩的恩宠。两人怎容得第三者插足?他们就分别上疏使安禄山外调,以便于慢慢算计他。安禄山也乘机叩头领旨,接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从此“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真正复得返自然,凡东北一带要害三地都在其统辖范围。

杨国忠自以为得计,却不知安禄山虽在外,却有杨贵妃在内,几次三番想借机害他,安禄山都化险为夷,且使玄宗更信任他。以至安禄山向玄宗申请用番将士代替汉将,玄宗也不疑有他,顺利通过。从此安禄山拥兵自重,声势日盛。

野心狼子终难养。安禄山也终忍不住,以献马为由制造事端,造反之心昭然若揭。提出“清君侧”收买人心。率部十五万众,号称二十万,反于范阳。引兵南下,声势浩大,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步骑精锐,烟火千里,挡者披靡。

安禄山范阳起兵时,烽火远离中原大地已经多年,且朝廷禁约民间挟持兵器。猛将精兵,多聚于边塞,一旦发生兵变,没有可用的兵,这对安禄山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安禄山所过之处,不是开门出迎就是弃城出逃,一路绿灯到底,捷报连连。最先拒敌的是封常清,高仙芝,张介然。但一时招募的乌合之众碰上安禄山的精兵,惟有一败。

朝廷最强的当属兵马副元帅哥舒翰及蒴方节度使郭子仪。可外面已打的天翻地覆,宫内还在勾心斗角,这好象是永恒不变的。封常清,高仙芝已是权位斗争的牺牲品了。杨国忠的妄言,又使哥舒翰惨遭丧师。常言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话虽如此,毕竟封建思想已毒害人心,所谓的忠臣,也差不多就是愚忠之臣,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舍却自己的臭皮囊,以完成应有的忠义。可他忘记了,去死的不仅仅是他一人,还有跟随他的二十万子弟,他要做的不是证明自己的忠义,而是救民于水火之中。可惜他不知道。结果他倒好,全军覆没,兵败后却是投降,还能苟且偷生,羞也不羞?

哥舒翰丧师失地,安禄山更是如虎添翼,其势直逼长安。玄宗不得已走蜀中,自食其果,杨国忠也在马嵬驿被乱刀分尸,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正是如此。

攻下一城,难免抢夺其中之物。刘邦打下彭城后,美女金钱,中饱私囊,更是胡天胡地的。安禄山占夺长安后,玄宗的一切都为其所夺,优工伶人,不一而足。

宫内斗争无所不用其极,皇位之争更是如此。乘此危乱之迹,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虽说肃宗是欲维系人心,不得已而出此,也难免“篡位”之嫌。再者,安庆绪更是逆天背父,杀了安禄山,取而代之。这位叱咤风云的反贼,第一代大燕皇帝,如斯而死,虽死不瞑目,也可说是恶有恶报。他当初对玄宗不是口口声声自称孩儿的吗?当世恶,当世报,虽有悖伦理,并太过血腥,也大快人心。

《大唐游侠传》中最精彩的无疑是最后的睢阳之战。三位游侠:段硅璋,南霁云 ,雷万春,纷纷殉国,乃真英雄也,如斯结果,也死得其所,成就美名。南霁云,排行第八,所以也称南八,魏州人氏,其人慷慨有志节精于骑射,通略过人,战时与雷万春投靠张巡。雷万春的哥哥也是著名人物,叫雷海清,安禄山入长安时,他不仅拒绝为其演出,且大骂安禄山,不幸死于乱刀之下。气节可佳,虽死尤荣。

睢阳之战最后,睢阳被围,南霁云啮指乞师。可就有如此昏庸之人,在利害关头,还在计较个人恩怨,岂不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邻城都不来援助,使睢阳成为孤城一座,最终为破。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皆死节。其余三十余人亦无一肯屈节。有诗曰:张巡先殒固尽忠,许远后亡亦矢节,从死不独有男雷,三十六人同义烈。

安禄山被杀,唐肃宗登位,天下的形势已经扭转,其主动权已经易主。不久安庆绪亦投降,安史之乱最危急时刻已过。后来史思明杀安庆绪再反大唐,而史思明又为其子史朝义所杀。最终安史之乱以史朝义投降而告终。可留下的创伤是再也无法弥补的,也在某种意义上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獨孤情 回复: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主要过程:

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唐玄宗耽于享乐,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军权在握。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兵变,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匆忙南逃,入四川,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 途中六军不发,随行的将领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南。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及后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先逼迫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起因: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公元75512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重点人物:
*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 *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朝义:史思明之子。
*
高仙芝 * 封常清 * 哥舒翰 * 陈玄礼 * 郭子仪 * 李光弼 * 许远 * 张巡 * 颜杲卿 * 鲁灵 * 张介然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甿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枌榆,转徙他土。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开,僭拟官掖。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每构一堂,费千万计。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已,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目为二圣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均田制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
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90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90
声望
6059 声
银两
28705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7-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孔之中窥“梁氏武侠”之历史by也无风雨

三孔之中窥梁氏武侠之历史
    虚构的武侠人物与真实的历史背景交互融合,是金庸、梁羽生武侠作品的共同特色。就历史事实而言,可商榷之处颇多,显然虚构的(如金的乾隆身世、蒙哥之死;梁的康熙弑父、雍正遇刺)不说,其他,如熊廷弼的历史作用、熊廷弼与杨涟的关系等枝节问题也未必如作者所言。不过,在此我想谈的不是虚构的必要性,而是的融合问题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融合得最完美的,莫过于《萍踪侠影录》。元末的群雄逐鹿和明季的土木堡之变本来不算是一段适合武侠作品发挥的历史,却在梁老的一枝生花妙笔下成为缔造传奇的沃土。
    为什么说它里边的历史用得好呢?倒不是因为真实,而是因为历史背景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联系紧密:由元末群雄逐鹿的历史引出张家与大明的矛盾;又由张家与大明的矛盾引出张云两家的仇恨,从而影响了男女主角的爱情与命运。随着情节的发展,纷纭复杂的国仇家很被张丹枫以其开阔的胸襟、出色的手腕、超群的智慧和不错的运气一一化解。而张也在这一过程中的到提升:先是在云蕾的教导下,认识到再掀起逐鹿风潮的罪恶,继而与大明忠臣于谦交好,终于在土木堡之变后完成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义举,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侠,并最终抱得佳人归。
    小说的历史背景对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均有显而易见的影响,不但衬托出张丹枫几近完美的少侠形象,也见证了张、云一对恋人阻难重重却终于云开日见的美满爱情,所以我觉得,的完美融合使《萍踪》成为最引我花痴的梁氏武侠作品。记得有一回,很有气场的班主任讲明代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小心提到了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我顿时自毁形象地大发花痴……
历史成分极大但融合不够完美的,有《白发魔女传》。这部作品虽是我的最爱,却不能说是先生最优秀的作品。
    它的历史成分颇有卖点:明宫三大疑案占有其二(梃击案和红丸案),参与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并不乏赫赫有名之辈:如李自成、袁崇焕、杨涟、魏忠贤等。然而,第一,历史对主人公的性格塑造力不够。诚然,呼将帅共饮、存忠良骨血等情节体现了练霓裳光明磊落、心怀侠义、气度过人的一面,但影响其命运的性格特征如叛逆、骄傲、好胜、深情等等,均不是通过历史引出或展现的。第二,书中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可以明确分出哪些是与练有关的、哪些是与卓有关的,但我并没有发现与练卓二人和他们的感情均密切相关的确切历史背景,所谓的君昏臣谗、流民四起压抑与反抗相互斗争的大背景又太宽泛了,并不如土木堡之变等,能赋予小说矛盾的特殊性(原谅我,用了一个不太讨人喜欢的名词,就当我文综考晕了)。简而言之,在《白发》中历史是历史,爱情是爱情,料是足够的,可惜没有巧妙地拼合起来。《江湖三女侠》中冯琳曾有一个关于选相公的奇思妙想:假如要我选择一个丈夫,选择谁呢?是年羹尧呢?还是这个有点傻气的李治?唔,最好他们能像泥人一样,可以打碎了和水捏成一个。武侠作品中的亦当如此啊!
    故而,这部含有梁老笔下最纯净凄美爱情的小说并不是梁老最优秀的作品,它在侠史融合上的缺陷常使冲着练卓之情而来的读者大失所望。碰过钉子之后,我都不敢向朋友推荐此书了。
     以翻案为卖点的,是《女帝奇英传》。说实话,这部梁老的得意之作是我至今读来最感到失望的作品!
    那种对武则天无以复加、无孔不入的赞美,烙上了太重的时代与立场的印记。
    武则天感化政敌的对话,那真叫一个春风化雨啊!不能不叫九〇后的我看着起鸡皮疙瘩……我绝非是坚决抵触武则天的那类读者,也从不质疑她代唐为周的合理性,但一个很起码的问题:任何在政坛混得如鱼得水,特别是混到一把手的(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咱管不着)多多少少都得有点心狠手辣。梁老倒是省心,轻轻松松把武则天的那本发家烂帐全归于栽赃或误会,那武则天的纯净程度都堪比天山上的白发魔女了,如何能染指权力斗争并久立于不败之地?!
    再说了,几乎所有新武侠作品中的侠客都是站在官府对立面的,有网友总结说侠士是具有精神洁净感和独立性的特殊人群。相反,投靠官府的就是鹰犬,照这个逻辑来代入的话,上官婉儿和武玄霜要算是一文一武两大超级鹰犬了,但梁老显然不是这个意思。那么,为什么投靠男皇帝是邪恶、反动的,投靠女皇帝就是明智而正义的呢?梁老的双重标准并不能使我信服。
    估计一个比较正统的解释是:武则天爱民。这一点,我不否认。凭武则天在统治集团内部掀起那么大的腥风血雨还能维持那么长时间,不爱民是决计办不到的。但问题是,爱民的皇帝多着呢,比如那位不幸在《七剑下天山》中被加上弑父之罪的康熙帝,他不爱民吗?我以为,爱民是封建统治者应有的政治素养,做不到该被口诛笔伐,做到了也不必歌功颂德,毕竟,他们自己是得利的。还有,武则天治下人民的幸福感肯定是有限的,酷吏政治虽以打击李唐宗室和高门世族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波及无辜百姓。经历过贞观之治的百姓想必不会像书中写得那样对武则天感恩戴德(历史题中曾做到过贞观四年天下判狱死罪二十九人)。
  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又开始和史实较真了,惭愧。小说中的历史并不用追求刻板的真实,但应该贴近历史本质的真实,它不能违背历史阶段和时代风貌,不能为追求形象的高大而牺牲历史本身的复杂与精彩,我觉得,《女帝》并没有做到。我不讨厌翻案,但我不赞同为翻案而翻案;我不讨厌艺术加工,但我不能欣赏把有血有肉抽离成单薄虚假的艺术加工。梁老笔下纯洁的、圣明的武则天,让我看不到她追逐权力、一步一叩首的坚忍;看不到她运用权力,只手覆云雨的肆意;看不到她为维护权力,犯下的错误与付出的牺牲,而这些,也是构成武则天必要的零件。有人说,《女帝》是梁老的历史论文,我以为聚焦于武则天作为女人的包容大度而刻意无视她作为政治家的狠辣与权变,不是写历史论文应有的态度。
  梁老有明确历史背景的作品数量众多,而我的才学精力均极有限,故只从《萍踪》、《白发》、《女帝》这三部作品入眼,谈谈对梁书中历史的敢想与评论。若有得罪《女帝》迷或张黑(就是不鸟张丹枫的梁迷啦)处,还请担待些个:)如有错误或疏漏,也欢迎指正,别骂我就行。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90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90
声望
6059 声
银两
28705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7-6
 楼主| 发表于 2014-2-8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合理却不合意——论康熙弑父by春水煎茶

读者看小说的时候,常常会质疑某些情节不合理。这些情节,有的确实不合逻辑违背常理,但另外一些合理的情节,仅仅因为不合读者的心意也会被斥之为不合理。比如《七剑》中的康熙弑父情节。

这个情节当然是虚构的,小说的魅力正在于虚构,而这种虚构是否合理呢?不是看这件事是否真的发生过,而要看它是否有可能发生。下面分几个层次来论证一下这个情节的合理性——皇帝是否可能弑父;明君仁君弑父可能弑父;历史人物康熙;《七剑》小说中康熙是否可能产生动机并实施。

皇帝是否可能弑父?答案:是。

明君仁君弑父可能弑父?此处的明君仁君指史书上的一般评价。这里就不举弑兄屠弟囚父的李世民这样著名的例子了。提一个冷门些的。

*******************
为了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下面大段引用《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文字:
*******************

洪熙元年(1425)五月,朱高炽逝世,朱高煦得到消息,十分高兴,估计到朱瞻基赶到这里还有一段时间,他不慌不忙地安排士兵准备伏击。

  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他做好准备,可是左等右等,朱瞻基就是不来,没等朱高煦吟出今夜你会不会来的词句,就收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朱瞻基已经赶到京城,继位为皇帝。

  怪哉,真是怪哉!

  难道朱瞻基会飞不成,或是他能预知未来,未卜先知?

  这不但是朱高煦的疑问,也是后人的疑问。

  关于这一点,史料上有很多不同的记载,有的说朱高煦袭击太子只是传闻,实际上太子是接到丧报后从容赶到京城的,有的说朱高煦是没有准备好,等到太子过去了才派兵出去埋伏的。

  还有一种说法就比较骇人听闻了:

  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自己父亲的死讯。

  路途远近是客观事实,只要报信的人不是在路上扎了帐篷,睡个几天几夜,乐安的朱高煦一定会比南京的朱瞻基更早知道消息。当年没有电话电报,也没有飞机,你就是想破脑袋,也找不出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死讯的理由和方法。

  其实方法是有的,也是唯一的可能性。

  如果这一说法属实,我们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朱瞻基不能预知未来,却创造了未来。

  他谋杀了自己的父亲。

  如果你对这一推论感到不满,也请不要向我丢砖头,因为这个推论并非我首创,实际上,明仁宗朱高炽的死亡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悬案,到目前为止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朱高炽纵欲,加之身体有病,最终病死,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他的儿子朱瞻基等不及父亲传位,谋杀了他,因为从朱高炽死亡前后的一些迹象(如登基礼仪已备)表明,朱瞻基可能已经做好了登基的准备。

  前一种我们不去说他,单说后一种,事实上,朱高煦极有可能在路上设置埋伏,因为从他在后来朱瞻基已经登基,情况诸多不利的情况下也要造反的行为来看,他犯上作乱的决心是很大的。这么好的机会,他应该不会错过。

  那么为什么他没有遇上朱瞻基呢,这其中就有几种原因,可能是朱瞻基绕开了大道,也可能是朱瞻基听到父亲病重,提前出发,更有可能是朱高煦有准备好,错失机会。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可能给出任何答案甚至推论,这可能注定又是一个永远的谜团。
  
  
*******************
  朱瞻基即明宣宗,他父亲和他统治时期称为“仁宣之治”,从治国的角度算得上明君加仁君。他作为合法的太子,继承皇位只是时间问题。当年明月显然是明粉而并非明黑,他在文中提到这个假设,是因为这的确有可能发生。凡事涉及皇位,带着最大的恶意去揣测皇帝的行为,都不为过。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没有确凿证据,谜团永远是谜团,然而对于写小说的人来说,只要有这个可能性就够了。
  
  历史人物康熙。
  康熙当然没有杀顺治,顺治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死了,他和顺治没有产生矛盾的机会。但是他和自己的儿子却是因为皇位闹得天翻地覆,近些年来小说、影视作品把一段九龙夺嫡的故事炒得火热,尽人皆知,偷个懒就不再详述了。当他自己年轻,儿子们都没长大的时候,也曾是父慈子孝,但是亲情实在经不起皇帝宝座诱惑这一考验。从他和儿子们的故事里,虚构他和顺治的矛盾,我以为是种相当合理的做法。
  
  以上几条都不是最重要的,小说就是小说,这个情节是否合理的关键还要看在《七剑》设定的环境中,康熙弑父是否合理?
  
  有人认为顺治已经不是皇帝了,对康熙没有威胁,所以康熙根本没理由杀他。这么说的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康熙成为皇帝的合法性是建立在顺治驾崩而不是当太上皇的基础上,顺治还活着又没退位,康熙这个皇帝就不名正言顺。
  
  不是每个出家的人都能变成高僧,《七剑》里的这个顺治,被多尔衮和大玉儿搞的从小就变态了,长大之后好不容易在董小宛那得到点安慰,她又挂了,于是感叹身为皇帝也搞不定女人……一气之下逃跑罢了。出家动机也不过是逃避,根本不是参悟。
  
  他当皇帝没有皇帝的自觉,出家也没有超然物外的自觉。当着众人的面对康熙发号施令,提的要求也完全是从自己这个角度出发,康熙开始肯答应已经挺给他面子了。看他说的,和冒辟疆是朋友,就不该为难他们,这都啥脑残逻辑?在清朝统治尚未稳固,天下都是敌对势力的情况下,顺治的身份一旦公开,对康熙的威胁是巨大的。而除掉他的风险却是很小的,如果宫里驾崩一位太上皇,必然引起朝野震动,但是死掉一个老和尚呢?口说无凭死无对证,别人纵使有怀疑也无法确认什么。从政治角度出发,康熙完全有理由杀掉他。
  
  说完政治再说感情,父慈子孝,顺治只把董小宛一人放心上,其他人都是浮云,抛下责任和亲人一走了之,作为皇帝是失职,作为父亲是无情无义。有什么脸面要人尊重服从?康熙对一个从小就抛弃自己的人会有多深的感情?
  
  综上所述,《七剑》中的康熙弑父是一个完全合理的情节设定。只是许多读者或是对康熙这个人物有自己的认知,这个认知和《七剑》中的冲突;或是对帝王家的亲情有过高的估计,不愿意接受这个情节,才斥之为不合理。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11-22 12:48 , Processed in 0.0918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