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578|回复: 25

[书话] 《野葫芦引》专贴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295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01
声望
6458 声
银两
39399 两
回帖
2955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0-18
QQ
发表于 2010-3-24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年前,读宗璞之《南渡记》《东藏记》后,口有余香,期待了许多年,终于于去年所买《收获》杂志上看到了《西征记》,激动异常。
        《野葫芦引》系列现只差一本《北归记》,宗璞先生病魔缠身,早已只能靠口述,希望她老人家长寿,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北归记》问世之际当是我等读者之大幸。
        多少年来,我几乎逢人便推荐《野葫芦引》,然应者了了。
        前天在家园谈到《野葫芦引》,很高兴羽灵也喜欢此书。
        特开此贴,做一些资料,向喜欢看书的朋友们推荐此书。

一、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体于中国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既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

         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

        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173

主题

295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01
声望
6458 声
银两
39399 两
回帖
2955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0-1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野葫芦引》中诗词(家园中诗词高手如云,望大家积极品评)

1)序曲

《风雷引》
百年耻,多少和约羞成。
烽火连迭,无夜无明。
小命儿似飞蓬,报国心遏云行。
不见那长城内外金甲逼,早听得芦沟桥上炮声隆!

《泪洒方壶》
多少人血泪飞,向黄泉红雨凝。
飘零!多少人离乡背井。
枪口上挂头颅,刀丛里争性命。
就死辞生!一腔浩气吁苍穹。
说什么抛了文书,洒了香墨,别了琴馆,碎了玉筝。
珠泪倾!又何叹点点流萤?


《春城会》
到此暂驻文旌,痛残山剩水好叮咛。
逃不完急煎煎警报红灯,嚼不烂软蹋蹋苦菜蔓青,咽不下弯曲曲米虫是荤腥。
却不误山茶童子面,蜡梅髯翁情。
一灯如豆寒窗暖,众说似潮壁报兴。
见一代学人志士,青史彪名。
东流水浩荡绕山去,岂止是断肠声!

《招魂云匾》
纷争里渐现奇形。
前线是好男儿尸骨纸样轻,后方是不义钱财积山峰;
画堂里蟹螫菊朵来云外,村野间水旱饥荒抓壮丁!
强敌压境失边城!
五彩笔换了回日戈,壮也书生!把招魂两字写天庭。
孤魂万里,怎破得瘴疠雾浓。
催心肝舍了青春景,明月芦花无影踪。
莽天涯何处是归程?


《归梦残》
八年寒暑,夜夜归梦难成。
蓦地里一声归去,心惊!怎忍见旧时园亭。
把河山还我,光灿灿拖云霞,气昂昂傲日星。
却不料伯劳飞燕各西东,又添了刻骨相思痛。
斩不断,理不清,解不开,磨不平,恨今生!
又几经水深火热,绕数番陷人深井.奈何桥上积冤孽,一件件等,一搭搭迎。


《望太平》
看红日东升。实指望春暖晴空,乐融融。
又怎知是真是幻?是辱是荣?是热是冷?是吉是凶?
难收纵,且自品评--且不说葫芦里迷踪,原都是梦里阴晴。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95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01
声望
6458 声
银两
39399 两
回帖
2955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0-1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2)间曲

《南尾》
乱纷纷落叶滚尘埃,冷清清旧天街。
瘆人心一壁素白,刺人眼朝霞彩。
恨深深一年时光改,凄惶惶割舍了旧楼台。
问秋风何事吹痛离人泪满腮。
道路阻雾迷关隘,衣衫薄影断苍山寨。
把心儿向国托,身儿向前赶,魂儿故土埋!
且休问得不得回来!

《东尾》
数载漂泊,停行脚。多谢闲村落。
似青萍依在岩石侧,似杨花旋转千山错。
见木香花绵延无根底,腊梅花香透衣衫薄。
酒花儿少斟酌,泪花儿常抛堕。
为教贼子难捉摸,无那,向何处藏,向何处躲!
头顶上暂息泼天祸,脚底下留多少他乡客。
秃笔头缠绳索,病身躯遭顿挫,鼙鼓声从来惊魂魄。
怎般折磨,打不断荒丘绛帐传弦歌,改不了箪食瓢饮颜回乐。
将一代代英才育就,好打点平戎兴国策。

《西尾》
怒江水滚波涛。
霎时间,霞彩万千条,落红成阵逐浪梢。
问因何颜色换了?嚎啕!好男儿倾热血把家国保。
驱敌寇半壁江山囫囵挑,扫狼烟满地萧索春回照,泱泱大国升地表。
谁来把福留哭,欢留悼?把澹台玮的英灵吊?
魂灵儿一干立九霄,云拥雾绕。
盼的是国泰民安人欢笑。怎的时干戈又起硝烟罩,枉做了一母同胞。
看关山路遥,难为那旧燕觅巢。
看关山路遥,挡不住新程险峭。
苦煎熬,争民主谱出新时调。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9220

回帖

2万

积分

积分
27195
声望
19300 声
银两
59371 两
回帖
9220
精华
26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09-4-9
最后登录
2024-4-6
QQ
发表于 2010-3-24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惭愧…几年前看书时还处于囫囵吞枣的状态(其实现在也没改进多少)…但我实在是最喜欢《东藏记》…淡淡行文的沉重叫人…真的似嚼一枚青涩的橄榄…可是现在我找不到这些书了…里面这些诗词印象也模糊了…回头细品一下…
湖畔一痕初见,钟灵毓秀清颜,江湖共度意绵绵,偏叫风波惊变。孑然心忧你我,携手留恋桃源,人月圆时箫声断,晚风吹都成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95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01
声望
6458 声
银两
39399 两
回帖
2955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0-1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三篇后记,读罢泪沾襟

不管你读没读过《野葫芦引》,我都希望你能仔细地读完这三篇后记。
记得麦家在一本书的后记中写过,现在的作家里几乎已经没有人用心写作了,能做到用脑写作的都不多了。
宗璞先生此书不仅是用心写的,更是在用生命去写。
三本书的三篇后记我读了无数次,许多次泪沾衣襟,感动于一个用生命写作的老人!再次祝先生长寿。

1)《南渡记》后记

        这两年的日子是在挣扎中度过的。
        一个只能向病余讨生活的人,又从无倚马之才、如椽之笔,立志写这部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实乃自不量力,只该在挣扎中度日。
        挣扎主要是在“野葫芦”与现实世界之间。写东西需要全身贯注,最好沉浸在野葫芦中,忘记现实世界。这是大实话,却不容易做到。我可以尽量压缩生活内容,却不能不尽上奉高堂、下抚后代之责。又因文思迟钝,长时期处于创作状态,实吃不消,有时一歇许久。这样,总是从“野葫芦”中给拉出来,常感被分割之痛苦,惶惑不安。总觉得对不起那一段历史,对不起书中人物;又因专注书中人物而忽略了现实人物,疏亲慢友,心不在焉,许多事处理不当,亦感歉疚。两年间,很少有怡悦自得的时候。
        别的挣扎不必说了,要说的是:我深深感谢关心这部书、热情相助的父执、亲友,若无他们的宝贵指点,这段历史仍是在孩童的眼光中,不可能清晰起来。也深深感谢我所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理解和支持,否则,还不知要增加多少挣扎。
        小说第一、二章以“方壶流萤”、“泪洒方壶”为题在《人民文学》一九八七年五、六月号连续发表。当时为这部小说拟名为《双城鸿雪记》,不少朋友不喜此名,因改为《野葫芦引》。这是最初构思此书时想到的题目。事情常常绕个圈又回来。葫芦里不知装的什么药,何况是野葫芦,更何况不过是“引”。
        又一年年尽岁除,《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终于有了个稿子。不过想到才只完成四分之一,这四分之一也许竟是浪费纸张和编者、读者精力的祸端,又不免沉重。
        不管怎样,只能继续挣扎上前。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2)《东藏记》后记

        在蝉声聒噪中,《东藏记》终于脱稿。
        《东藏记》是《野葫芦引》的第二卷。写作的时间拖得太长了,差不多有七年之久,实际上是停的时间多,写的时间少。至于书中人物在我头脑中活动的时间,就无法算计了。一九八八年,《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问世以后,我全部的精力用于侍奉老父,可是用尽心力也无法阻挡死别。一九九零年父亲去世,接着来的是我自己一场重病。记得一九九一年下半年,写《三松堂断忆》时,还是十分不支。一九九三年先试着写了几个短篇,下半年开始写《东藏记》。一九九五年发表了第一、二章(载《收获》一九九五年第三期),一九九六年写了第三、四章,一九九七年又是一场病,知道现在病魔也没有完全放过我。但是我且战且行,写写停停,停停写写,终于完成了这部书。
        从一九九六年其,目疾逐渐加重,做过几次手术。现在虽未失明,却不能阅读,这两年写作全凭口授。再加上疾病的袭击,外界的干扰,我几次觉得自己已无力继续,但又不能甘心。亲友们分为两派,一派从我的健康出发,劝我搁笔。一派偏爱《南渡记》,认为不写完太可惜。他们说:“你不能停,写下去是你的责任。”
        是的,写下去是我的责任。
        我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我与病痛和干扰周旋,有时能写,有时不能写,却总没有离开书中人物。一点一滴,一字一句,终于酿成了野葫芦中的一瓢汁液。
        在写作的过程中,曾和许多抗战时在昆明的亲友谈话,是他们热心地提供了花粉。他们中有些长者已经离去。我对他们深怀感谢。我希望,我所酿造的可以对得起花粉,对得起那段历史。我也参考一些史料,当然我写的不是历史而是小说,虽然人物的命运离不开客观环境,毕竟是“真事隐去”的“假语村言”。我还是那句话,小说只不过是小说。
        近年来,外子蔡仲德是我任何文字的第一读者。堂姐冯钟芸教授曾读过全部《南渡记》原稿,又读了《东藏记》前五章,细心地提出意见。本书的责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杨柳女士以极大的关心和耐心守候着这部书,这样的编辑不多见了。
        记得写《南渡记》后记时是在严冬,现在正值酷暑。此卷虽完,还有《西征记》、《北归记》,也许还有别的什么记,不知又需要多少酷暑严冬。路还长着呢,只不知命有多长。
二零零零年七月二十四日
距第六个本命年生辰前二日,时荷花盛开

3)《西征记》后记

        二零零一年春,《东藏记》出版后,我开始写《西征记》。在心中描画了几个月,总觉得很虚。到秋天一场大祸临头,便把它放下了。
        夫君蔡仲德那年九月底患病,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奋战,还是没有能留住他。二零零四年春,仲德到火星去了。
        仲德曾说,他退休了就帮我写作。我们有一张同坐在电脑前的照片——两个白发老人沉浸在创造的世界里。这张照片记录了我们短暂的文字合并。它成为了一个梦,一个永远逝去的梦。
        二零零五年下半年,我又开始“西征”,在天地之间,踽踽独行。经过了书里书外的大小事件,我没有后退。写这一卷书,最大的困难时写战争。我经历过战争的灾难,但没有亲身打过仗。凭借材料,不会写成报道吗?
        困惑之余,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了我启发。材料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用任务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新东西。掌握炼丹真火的是人物,而不是事件。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就会活起来了。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只有诚信诚意地拜托书中人物。他们已伴我二十余年,是老朋友了。
        我惊讶地发现,这些老朋友很奇怪,随着书的发展,他们越来越独立,长成的模样有些竟不是我原来设计的。可以说是我的笔随着人物而走,而不是人物随着我的笔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这样,也只在一定程度内。最初写《南渡记》时,我为人物写小传。后来因自己不能写字,只在心中默记。人物似乎胆大起来,照他们自己的意思行事。他们总是越长越好,不容易学坏。想想很有趣。
        《西征记》有一个书外总提调,就是我的胞兄冯钟辽。一九四三年,他是西南联大机械系二年级学生,志愿参加远征军,任翻译官。如果没有他的亲身经历和不厌其烦的讲述,我写不出《西征记》这本书。
        另外,我访问了不止一位从军学子和军界有关人士,感谢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我许多故事和感受。有时个人的认识是在只是表面,需要磨砖对缝,才能和历史接头。
        一九八八年,我独自到腾冲去,想看看那里的人和自然,没有计划向陌生人采访,只是看看。人说宗璞代书中角色奔赴滇西。我去了国殇墓园,看见一眼望不到头的墓碑,不禁悲从中来,在那里哭了一场。在滇西大战中英勇抗争的中华儿女,正式这本书的主要创造者,他们的英灵在那里流连。“驱敌寇半壁江山囫囵挑,扫狼烟满地萧索春回照,泱泱大国升地表。”《西尾》这几句词,正式我希望表现的一种整体精神。我似乎在腾冲的山水间看见了。
        二十年后,我才完成这本书。也是对历史的一个交代。
        如果我能再做旅行,我会把又是火山又是热泉的自然环境融进去,把奇丽特异的民俗再多写些。也许那是太贪心了。完成的工作总会有遗憾的。
        仲德从来都是我的第一读者,现在我怎样才能把文稿交到他的手里呢?有那一段经历的人有些已谢世,堂姐冯钟芸用不能再为我看稿。存者也大都老迈,目力欠佳。我忽然悟到一个道理,书更多是给后来人看的。希望他们能够看明白,做书中人的朋友。当然,这要看书中人自己是否有生命力,在时间的长河中,能漂流多久。
        必须着重感谢的仍是责编杨柳,她不只是《野葫芦引》的责编,现在还是我其他作品的第一读者,不断给我有益的意见和帮助。如果没有她,还不知更有多少困难。
        《南渡记》脱稿在严冬。《东藏记》成书在酷暑。《西征记》今年夏天已经完成全貌,到现在也不知是第几遍文稿了。但仍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增添或减去。我太笨了,只能用这种滚雪球的方式。我有时下决心,再不想它了,但很快又冒出新的意思,刹不住车。这本书终于慢慢丰满光亮起来(相对它最初的面貌而言),成为现在的《西征记》。时为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冬至前二日。
        待到春天来临,我将转向“北归”。那又会是怎样的旅程?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95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01
声望
6458 声
银两
39399 两
回帖
2955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0-1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八七到二零零八,人生有几个二十年?重病、丧父、丧夫,二十年里先生经历的是何等的痛苦与折磨?
“北归”,又会是怎样的旅程?我等读者所能做的只有期待和祝福。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8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梁学精英

积分
21782
声望
19196 声
银两
38657 两
回帖
11369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31
最后登录
2024-10-17
QQ
发表于 2010-3-24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和后记都太悲伤了……愿老人长寿……身体安泰……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95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01
声望
6458 声
银两
39399 两
回帖
2955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0-1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主要人物

孟樾(弗之)——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碧初——孟樾夫人
峨(孟离已)——孟樾长女
嵋(孟灵已)——孟樾次女
小娃(孟合已)——孟樾子
吕绛初——碧初妹
澹台勉——绛初丈夫
玹子(澹台玹)——绛初女
玮玮(澹台玮)——绛初子
吕素初——碧初姊
严亮祖——素初丈夫
荷珠——亮祖妾
严颖书——亮祖子(与荷珠所生)
严慧书——亮祖女(与素初所生)
吕香阁——吕家远亲
卫葑——孟樾外甥、明仑大学教师
凌雪妍——卫葑妻
李宇明——明仑大学教师、卫、凌好友
掌心雷(仉欣雷)——峨同学
麦保罗——美国驻华使馆官员、玹子男友
殷大士——峨同学、玮玮好友
米老人、米太太(宝斐)——流亡的犹太人
庄卣辰——明仑大学物理系教授
玳拉——庄卣辰妻
庄无因——庄卣辰子
庄无采——庄卣辰女
萧澂(子蔚)——明仑大学生物系教授
江昉(春晔)——明仑大学中文系教授
钱明经——明仑大学中文系教授
郑惠枌——钱明经妻
郑惠杬——郑惠枌姊、萧子蔚恋人
李涟——明仑大学中文系教授
金士珍——李涟妻
白礼文——明仑大学中文系教授
尤甲仁——明仑大学中文系教授
姚秋尔——尤甲仁妻

附:豆瓣上的一篇文(不代表本人观点)

《野葫芦引》人物原型小考
作者:煜然

        孟樾的原型,自然是作者宗璞的父亲冯友兰,曾任清华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似乎也做过清华的教务长。1949年,梅贻琦飞离北京后,他似乎还曾出面与入城的中共接洽等。书中所谓孟樾的《中国史探》自然指的是《中国哲学简史》。宗璞对老父亲一直很是敬爱,这“孟弗之”的谐音大概就是孟夫子了。
       秦校长的原型当然是梅贻琦。外国人夏教授想必指的是老死中国的清华“中国通”温德先生。
       庄卣辰的原型,应当是清华物理系主任叶企孙。文革中受尽折磨,1977年含恨而死。
       最容易辨认的是白礼文,书中所写到的他的个性和经历,活脱脱一个“二云居士”、“狂人”刘文典。
       尤甲仁、姚秋尔夫妇,据说就是钱钟书和杨绛,为此还印发了杨绛和宗璞的一段笔墨官司。不过我相信,“冯友兰出卖朋友”这样的话,钱钟书是说过的。这方面,宗璞显得似乎不够大气,据说《上学记》出版后,她还与批评了冯友兰的何兆武争论过。
       江昉激进,又在《西征记》中遇到一次刺杀,加之他讲楚辞,所指的必是闻一多。
       钱明经花心,疑似指的是吴宓,又或者是罗隆基?这个不太确定,也或许是其他人。至于李涟、肖澂等人的原型是谁,实在是想不出。
       另外,《西征记》里有一个不愿从军的中文系学生蒋文长,其经历似乎是作家汪曾祺。如果这个判断不错,宗璞也实在有点不厚道。第一,汪曾祺毕竟已经去世,第二,前不久我去拜访汪曾祺的内侄,他还跟我说汪曾祺晚年送给宗璞三幅画的事情。
       有人说《东藏记》里还有杨振宁的影子,我一直没有找到这个人物。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庄无因。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主题

4676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0350
声望
5511 声
银两
69809 两
回帖
4676
精华
1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10-5
最后登录
2017-8-29
QQ
发表于 2010-3-24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我从来没看过此书,不敢妄加评论
酒酣落笔摇五岳,倚剑狂歌镇八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9220

回帖

2万

积分

积分
27195
声望
19300 声
银两
59371 两
回帖
9220
精华
26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09-4-9
最后登录
2024-4-6
QQ
发表于 2010-3-24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妍的死我总不肯相信是真的…梦一般的迷离…惊痛…
湖畔一痕初见,钟灵毓秀清颜,江湖共度意绵绵,偏叫风波惊变。孑然心忧你我,携手留恋桃源,人月圆时箫声断,晚风吹都成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主题

1603

回帖

2万

积分

梁学精英

积分
25484
声望
11914 声
银两
34801 两
回帖
1603
精华
37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6-11-17
最后登录
2019-2-21
发表于 2010-3-24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评论和推荐。
这位大师是我的红颜知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8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梁学精英

积分
21782
声望
19196 声
银两
38657 两
回帖
11369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31
最后登录
2024-10-17
QQ
发表于 2010-3-24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型必不是特指的某某某……这种考究实在是无聊……好好的小说又不是在影射木什么……无语……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4917

回帖

1万

积分

一派掌门

积分
15652
声望
11611 声
银两
96247 两
回帖
4917
精华
5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8-11-30
最后登录
2024-3-17

四叶草

发表于 2010-3-24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图书馆只有南渡记,就像只有我的团长我的团只有上部那样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主题

2万

回帖

5万

积分

羽生传人

积分
50491
声望
35444 声
银两
4288 两
回帖
21392
精华
3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9-3-18
最后登录
2018-11-17
发表于 2010-3-25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很有趣,不过这个书名啥意思啊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505

回帖

273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2732
声望
1219 声
银两
5281 两
回帖
150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9-22
最后登录
2014-5-1
发表于 2010-3-25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梦到西洲于2010-03-25 00:28发表的  :
文字很有趣,不过这个书名啥意思啊
不知道我就联想到野葫芦提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95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01
声望
6458 声
银两
39399 两
回帖
2955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0-1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兰精神,玉气息——李子云评宗璞

此文是李子云81年的评文,其时,宗璞先生还没写出《野葫芦引》。
李子云先生对宗璞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兰气息,玉精神”几个字概括的很恰当,我在读《野葫芦引》时,字里行间给我的感觉也就是这六个字。
李子云先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有良心有骨气的文学评论家,可惜的是去年去世了,现在这样的评论家几乎没有了,一个个所谓的评论家都是满身铜臭,无耻者多矣。


净化人的心灵

——读《宗璞小说散文选》

文/李子云

        读宗璞近三四年来的作品,不知为什么,我常联想到黄仲则的诗。这位清朝大诗人当然没写过小说,而宗璞也较少写诗。引起我这种奇妙联想的,大概是由于他们的某些作品的意境、感情,有相通或类似之处。宗璞在短篇小说《不沉的湖》中讲到“白蛇传”时,用过“柔情侠骨”四字;短篇小说《心祭》,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作为题叙,引起我联想的,也许就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常常表现了那么一种柔情侠骨,都常常流露了那么一种感情上有所欠缺的怅惘。
      对于黄仲则,我从未研究过,只不过在学生时代背诵过《两当轩集》中的一些近体诗,当时也并不全懂。“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冷雨疏花不共看,萧萧风思满长安”、“到死未消兰气息,他生宜护玉精神”等等名句,所感动我的,与其说是那种微带感伤的调子,不如说是那种在人生的伤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洒脱,这也就是不同于花间派、婉约派的缠绵悱恻的所谓侠骨柔情吧。当然,我绝没有意思把这两位相隔二百年、跨越了三个时代的作家硬拉扯到一起,虽然宗璞也擅长于描写儿女情长,但她的描写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作品所体现的社会内容与思想感情,毕竟与封建时代的诗人无从类比,只是,她笔下的人物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清越疏放的气质,那种“为谁风露立中宵”的“玉精神”,使人不由感到两者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血缘”关系。
      当然,宗璞这几年所写的并不限于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她也写了其他题材。她处理起其他题材时,笔触也很是劲遒有力。但是,我以为,她写得最好的,还是这一特定的生活方面——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的这一生活方面。《诉》虽是她第一篇作品,但它的影响不大。从《红豆》开始,可以说,她就成为新中国文学的这一题材领域的最早而坚持不懈的开拓者了。
      一九五六年,《红豆》问世,它立即引起读者的注意,同时也引起了文学界的不小的争论,最后遭到了批判。长期以来,有些人对于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只能接受粗线条地反映反对农村封建包办婚姻的,而对知识分子的那种感情细致的恋爱过程的描写,不被指责为消磨斗志,也被认为过于“奢侈”。而《红豆》,描写了一个倾向进步的女大学生,在全国解放前夕的学生运动高潮中,与一个银行家少爷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一段恋爱故事,在当时,不免显得大胆而“唐突”。尽管小说明白无误地表现了她一方面在感情上为他所吸引,另方面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双方在思想上横亘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即使如此,《红豆》还是不能被这些人所容纳。经过了二十年之后,今天,《红豆》已与另外一些作品成为二度再放的“重开的鲜花”,而爱情题材也不再是文学创作的禁区,不少作家已涉足这个题材领域。
      尽管不少作家涉足这个领域,但宗璞处理这方面题材,仍然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对宗璞这类作品特色的分析,还是需要从《红豆》开始,虽然她后来的作品较之《红豆》有了很大的发展:作者对于自己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观察与理解;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带着二十年来的风雨斑驳,显得更为深沉;作者的艺术手法——无论是小说的结构、人物的心理刻划,以至语言——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她在这些作品中逐渐形成的特色,却是从一开始即见端倪的。
      《红豆》受到批判时,主要罪名是鼓吹超阶级的爱情,宣扬资产阶级的恋爱至上。这个指责是毫无道理的。《红豆》通过人物形象诉诸读者的,恰恰是爱情——特别是在阶级矛盾激化、双方壁垒分明的时候——是不能超越阶级的,不属于同一阶级的恋爱双方,如果不能做到一方归顺一方,决裂是不可避免的。江玫与齐虹虽然在艺术趣味上是那样相近,但是,真正的爱情,毕竟是以思想的一致为基础的(那就是对人、对事、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和基本态度)。极端自私而又刚愎自用的大少爷与“天地狭小却心地善良”而日益趋向进步学生运动的“小鸟儿”之间,除去音乐之外,找不到任何共同点,而且互不相就。他们的悲剧结局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虽然齐虹采取了一切手段,甚至最后企图用劫持的办法要得到她,也仍然失败了。她终于在最后关头摔掉了那“象碎玻璃一样割着人”的爱情,选择了他咬牙切齿地咒骂的“女革命家”的道路。这两个隶属于不同阶层的青年的爱情悲剧,倒恰恰说明恋爱并非至上、恋爱不能超越阶级。
      宗璞处理这类题材,总是把她所写的爱情、家庭生活与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当然,历来的有价值的爱情小说都不是为爱情而爱情,总是饱含着社会内容,其中的悲欢离合的原因也都是社会性的。宗璞这类作品的时代印记,都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通过人物的遭遇、人物的思想感情中的时代特点而显现出来的。无论是她五十年代所写的《红豆》,还是七十年代所写的《弦上的梦》、《心祭》、《三生石》,都有着分明的时代感。尤其是它们都展开于新旧交替的社会大转折、大变动的关头,因此,时代的特征就格外鲜明。《红豆》自不必说,这个爱情悲剧是随着旧中国的崩溃、新中国的到来而结束的。江玫的性格是在新与旧两种力量的吸引与争夺中得到完成的。而在她写于七十年代的几篇中,其人物的遭际和心灵,无不铭刻着三十年来、特别是十年内乱风雨侵蚀的痕迹。把《弦上的梦》归入这类题材,也许嫌牵强了些,它直接描写了这场浩劫对两代知识分子的残害,但是,它的全部情节都是在大提琴家乐琚的家庭里展开的,人物关系则是以她的没有成功的爱情贯串起来的。因此,我还是把它算进来了。乐琚的两次失去“亲人”与三十年中的两次社会大转折相联系。三十年前,她与青年时代的爱人梁锋失散,是由于在那个历史大转折的关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乐琚出国深造,梁锋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去了延安。乐琚学成回来,梁锋已有了妻子女儿。三十年后的另一性质的政治大风暴,让她承担起了照顾梁锋的遗孤梁遐的责任。尽管她们两个的性格、气质很不相同,然而在国恨与“亲”仇这点上,她们俩不但在感情上相互接近、相互支持,并进而在思想上相互教育。而就在她甘冒政治风险准备挺身而出把阿遐认做女儿的时候,她再次失去了这个“亲人”——阿遐在“四五”运动中牺牲了。当然,这篇小说(中篇小说《三生石》在这一点上与之相类)题材本身就与政治结合得十分紧密。(其实,在那十年,哪个知识分子的命运不与政治密切相连?)但是,即使如《心祭》,可以说是纯粹写“情”的作品,时代背景退缩为遥远的衬景,作者的笔触全部凝聚在黎倩兮对“往事”的追忆,说是“往事”也还不够贴切,因为那些“事”也只是不相连贯的、黎债兮与死者程抗之间相会以心感情交流的此情此景。但是,透过程抗对于不和谐的婚姻的苦恼,透过黎债兮与程抗的相遇相知却又不能相近的感情挣扎,特别是透过他们两人在感情“深渊”边缘的徘徊、犹疑、到最后尊重既定事实的决定,也就是透过他们所恪守的道德原则,不也反映出了我们今天的社会特点?
      我这也只是说宗璞写这类作品赋予了它们以鲜明的时代感,并不是说她在其中提出了什么尖锐复杂的社会问题。她不擅长于此,也无意于此。她所着眼的是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气质,人物的精神世界。她笔下人物的悲欢离合、矛盾冲突大部分展开于内心深处。虽说人之情发于内而形诸于外,但她偏爱喜怒不形诸于色的人物,她只让她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撒那么一次“泼”——这也是她描写最多的那种文化教养较高、秉性清高、敏感而又纤细的高级知识分子的特点。同时,她在写法上,对人物的外部动作以至对话也用墨节约,最低限度地筛选出最有表现力的细节,而致力于开掘他们的内心世界。还不止于此,她在揭示人物内心的波涛汹涌时,也是十分注意艺术的分寸感,写得很有节制。革命导师马克思讲过这样的话,爱情的痛苦是最个人的也是最强烈的。尽管她所表现的这种“痛苦”的性质各有不同,比如江玫,是两种力量在自己身上的冲突,是理智与感情在自己灵魂中的搏斗;黎倩兮则是个人愿望与客观条件的矛盾;在乐琚身上,错过机遇是个重要原因,但不管她们的“痛苦”是如何造成的,这种感情都是终身难忘的:乐琚不就是始终独身?倩兮虽然得到了可以相托的伴侣,但在她心灵的一角,不也永远祭奠着那位难忘的“长兄”?有的追求表面效果的作家,可以把这种刻骨铭心的感情写得哭哭啼啼、大喊大叫,或者把她(他)们的“伤痕”掰开揉碎地加以尽情渲染,如果那样处理,那就不是现在的乐琚、倩兮、以至菩提、莲予了(江玫年轻又比较单纯,感情自然稍稍外露一些)。宗璞则把她(他)们的感情压到心底,读者看到的只有无声的呜咽与潸然的泪下。而这种最大限度的自我克制则更牵动人心。
      宗璞不喜欢外人撞入她心爱人物的内心隐秘角落,她这样做,并不是让她们陷于自我陶醉或顾影自怜,而是让她们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个人生活道路上的难题。宗璞在她刚出版的小说散文选的后记中说得很好:“书中的许多文字都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梦寐之中。但它究竟能给读者什么呢?我不知道。事物总是在前进的,我们的面前有着一重又一重的矛盾,头顶上悬着一道又一道的难题。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不断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路口。这本小书,若能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增添一点抉择的力量,或仅只减少些许抉择时的痛苦,我便心安。”是的,人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总要不断经过十字路口,这十字路口有大的,也有小的,有决定终身道路的,也有影响部分命运的,但不论大小,都必须经过痛苦的斗争才能作出自己的决定。既需要“抉择”,就是不能两全而有所“牺牲”。宗璞从这里就引出了一个带哲理性的问题:人生难免有所欠缺、不足或遗憾,至善至美的境地是没有的。也许有人认为这种想法消极了一些,其实不然,这是符合辩证法精神的,人类的历史是向至善至美发展的过程,至善至美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理想,这种理想推动着人类朝向这个目标不断前进,而这个前进是没有止境的。在现实世界里,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个人爱情,所谓完美都是相对而言的。而越是有理想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的追求,会感到更多的不足。以宗璞所触及的家庭与婚姻中的矛盾而言,所谓妥善的解决,也只能是根据当时的现实条件做出比较合理的决定。宗璞的主人公在这种“抉择”中,往往是照顾别人、考虑社会、尊重自己。应该说,对于踯躅在这种十字路口的人,宗璞倒不赞同他(她)们低回不已,而是尽力为他(她)们下决断时增添积极的力量。她赖以“抉择”的准绳,既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健康的那一部分,又严格恪守了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开始阶段——的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因此,她的描写不仅没有消极作用,而且能够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净化人的灵魂。
      提高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是宗璞小说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它们所以发生这样的效果,固然与作者对这类社会问题的态度,也就是对于这类矛盾的处理有关,而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所选取、所塑造的人物的性格、气质,都有那么一股让人感到灵魂纯净的“兰气息”、“玉精神”。(有趣的是,她处理起那种利欲薰心、患“心硬化”的人物倒显得生硬,有几分概念化。)她所属意的这些人物大半淡泊于名利,有理想,有操守,对祖国、对人民、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无限热爱与专注,她们“不管处于何等无告的绝望中”,仍然“坚信生活是美好的”,因而,她们不仅对个人的伤痛能取豁达态度,还不忘给别人以温馨,显示了中国妇女特有的貌似柔弱而极坚韧的精神。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得到了家庭幸福的方知(《三生石》) 和萌与莲予(《米家山水》),不都是除了自己的专业之外,目不斜视、心不他想?为了让莲予把时间全部献给绘画,萌和她不但连画饼充饥的时间都没有,只能举行“精神会餐”,而且,还一致决定把别人求之不得的出国参观的机会予以“让贤”(可惜最后并没有能够让到该去的人头上)。而在个人生活上遭到挫折的江玫、乐琚及倩兮,她们也正是因为精神有所寄托,以事业为重,才能做到如此洒脱。生活被撕成碎片的陶慧韵(《三生石》),支持着病弱的身躯,仍然全心全意关心着别人的幸福。甚至精神被扭曲成玩世不恭的梁遐,经过乐琚、小裴、毛头的相濡以沫,她的创伤逐渐弥合,也恢复了心灵中美好的一面。小说结尾,她不就与一群有出息的年青人步伐坚定地走向天安门广场?
      宗璞为我们展示了私心少,以事业为重的那一类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有评论家曾说:“宗璞所表现的生活范围是否太狭小了一些?她的人物几乎没有出过燕园。”这位评论家所指出的是事实,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但是,宗璞能在这么一个小小的范围内谱写出这么些互不重复的歌,却又是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叹的。她的人物所属阶层相类、所受文化教养大体相同,但各具个性。这当然是由于她本人几十年也生活在这个环境里,与他(她)们朝夕相处、命运与共,细致入微地了解他(她)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以及性格特点,因而她能够把他(她)们刻划得不单调、不重复。尤其是,宗璞知识面较宽而兴趣爱好又较广,这些都有助于丰富人物的色彩。在作品中,她对于音乐、绘画的处理,既不是出自炫耀卖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与装饰,而是有机地构成人物生活的一个方面。琴声与画面与人物的心境浑为一体,化为人物灵魂的一个组成部分。
      宗璞的作品还有一个值得着重称道的特点,那就是语言的纯熟与优美。前辈作家夏衍多次提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补课问题。他所要求的补课,当然是指科学、历史、文学等各个方面,而文字修养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不少中、青年作家走上创作道路之前,没有经过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大多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其中许多作家固然从生活、从群众的口语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但由于提炼不够,往往虽生动却不够优美,不能给读者以高度的美感享受。宗璞得天独厚,兼学中外,她的文字,一如她小说的章法,既师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特色,又吸收了外国文学的长处。中国传统文字的高度凝炼、特有的节奏与韵律感、鲜明的形象性与外国文学中用以表现日益复杂的人物心理状态的新鲜活泼的语言,在她笔下结合得浑然天成,没有生硬撮合的痕迹,显得十分从容自若。
      老作家孙犁在为宗璞的小说散文选所作“代序”中,集中分析了她的语言特色。他说:“作为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的语言,美与不美,绝不是一个技巧问题,也不是积累词汇的问题。语言,在文学创作上,明显地与作家的品格气质有关,与作家的思想、情操有关。……语言是发自作家内心的东西,有真情才能有真话。虚妄狂诞之言,出自辩者之口,不一定能感人;而发自肺腑之言,讷讷言之,常常能使听者动容落泪。”这不仅是对宗璞文字的评价,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很大教益。是的,语言不是单纯的技巧,技巧只能造就匠人,而不能出艺术家。语言是作家用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理解以及理想(包括美学理想)的手段,离开这些内容,语言便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言为心声。作家对文字的选择、运用与作家的气质、情操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如孙犁所说:“虚妄狂诞之言,出自辩者之口,不一定能感人;而发自肺腑之言,讷讷言之,常常能使听者动容落泪。”我理解,所谓讷讷者,质朴无华之谓也。情操低下、精神空虚的作家,只能依靠浮华的词藻掩饰内容的空洞与感情的虚伪。纯净的心灵才能出纯净的文字,质朴无华是艺术语言的最高境界。宗璞遣词不尚华丽,不追求纤巧,更不堆砌造作,而讲究含蓄、节制,即使是表现又浓又重的感情时,她也写得举重若轻,达到如诗、如散文的境界(虽然她的散文成就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超过她的小说)。这种文字与她所偏爱的那类人物,与她所追求的道德操守相得益彰,读来使人在人生所难免的某些欠缺与不足面前感情趋于宁静、心怀趋于宽阔而坦荡,精神附丽于自己的事业,加强了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
      读宗璞的作品,是一种高度的美感享受。它们不是促发万物生发的骄阳,而是慰藉旅人的闪烁的星辰;它们不是可为大厦栋梁的参天大树,而是令人神怡的秋菊冬梅;它们不是孕育生灵的江河大海,而是滋润人们心田的涓涓溪流。我们并不菲薄那些反映更为重大社会矛盾的作品,只是说,正如骄阳与繁星、江河大海与涓涓溪流都是构成丰富完整的世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样,在文学领域内,我们也是既需要李白、杜甫,也需要杜牧、李商隐;既需要苏轼、辛弃疾,也需要秦观、李清照;既需要龚自珍,也需要黄仲则。只有让各种不同的星座尽自己所能地发出各自的光辉,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冲突,才能形成美丽而无限的苍穹。
   
  一九八一年十月七日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95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01
声望
6458 声
银两
39399 两
回帖
2955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0-1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紫藤萝瀑布

还记得我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宗璞先生的这篇文章,不知现在的课本里是否有?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主题

2万

回帖

5万

积分

羽生传人

积分
50491
声望
35444 声
银两
4288 两
回帖
21392
精华
3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9-3-18
最后登录
2018-11-17
发表于 2010-3-26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对,我也读过这篇文章,不过忘记是在课本还是课外读物里了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95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8601
声望
6458 声
银两
39399 两
回帖
2955
精华
5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9-9-23
最后登录
2024-10-1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梦到西洲于2010-03-26 09:26发表的  :
哦对,我也读过这篇文章,不过忘记是在课本还是课外读物里了
我是94年上的初中,当时的课本里此文不是正式课文,是放在课后参考阅读里。
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当时山东台正在放一部电视剧《紫藤花园》,同学们都在看。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8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梁学精英

积分
21782
声望
19196 声
银两
38657 两
回帖
11369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31
最后登录
2024-10-17
QQ
发表于 2010-3-26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到我读初中时已经没有了……不过我对这类文章的记忆倒是向来不怎么深刻……荷塘月色只记得背诵那段……倒是背影那段给我的印象无比的深刻……尤其是在我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踏上开往远方的火车的时候……那一段段文字在心中缓缓流过……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10-18 21:1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