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鹧鸪飞 于 2018-11-16 08:50 编辑
悼金老·怀佳作·忆往昔
2018年10月30日,尽管空气中依然弥漫着烧秸秆的味道,长春的夜空却难得闪亮着几颗明星。突闻查老爷子噩耗,我在哀痛之余,耳边却响起了那熟悉的旋律“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毫无疑问,历史的天空中,有一颗明星,注定属于金庸。 金庸在中国乃至于世界华人文化圈中的影响力,在二十世纪的作家中首屈一指。“四大之外唯金庸”虽是戏言,却是实情。金庸的小说及其衍生品,已然走入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金庸的作品,已经不局限于武侠小说乃至于通俗小说,是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文学艺术。他是现代的冯梦龙,是东方的JK罗琳。 对于我而言,金庸是将我带入武侠世界的那个人,也是最早将我留在武侠世界的那个人。
(一) 相见欢 最早接触金庸武侠的时候,我还不识字。那时83版《射雕英雄传》风靡全国,各大电视台反复播放,可以说我是听着《铁血丹心》和《一生有意义》长大的。从看不懂到懵懵懂懂再到有些懂,无畏且执着的郭靖,聪慧而纯真的黄蓉分别成为了心目中英雄和佳人的化身。 此后的小学时代,我又看了很多金庸的武侠剧,又认识了杨过、小龙女、韦小宝、萧峰、段誉和令狐冲。可以说,我对于金庸乃至于武侠的热爱,始于金庸武侠剧。这固然归功于金庸原著的精彩,也得感谢那一段时期影视工作者们良心的演绎。哪怕是改得面目全非的林家栋版《碧血剑》,剧情也是颇为精彩的。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父亲对我的影响。我的父亲是在八十年代的地摊文学热潮中成为了武侠迷,最喜欢的作家正是金庸。若非他是武侠迷,我自然不可能从小看武侠剧;若非他最爱金庸,我也不会在最开始的时候几乎“非金庸剧不看”。 到了小学阶段快结束的时候,家中安装了计算机,我终于有契机接触金庸的小说了。现在回想起来,我几乎没有看过金庸小说的纸质版,“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都是在电子设备上阅读的。 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从《射雕英雄传》开始阅读——对于这部武侠小说,我心中总有种特别的情怀。真正开始细细品读那一段段文字,我豁然发现,看小说的体验丝毫不逊于看电视剧。金庸不仅仅善于讲故事,更善于利用那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打动读者的心。由于我在看小说的时候已经看过了83/94两版对原著还原度颇高的电视剧,因此相比于情节本身的曲折性,更吸引我的是金庸对众多场景的独到渲染,或感人至深,或催人泪下。最为难忘的一段描写是“来日大难”一回结尾,已经预感到变故的黄蓉首次展现她的惊惶无助,而郭靖也为她所感,情不自禁许下了山盟海誓。黄蓉喜极而泣,花间起舞的场景通过金庸的描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她的形象既不是翁美玲的也不是朱茵的,而是金庸的文字带给我的。 一直以来,很少有资深爱好者认为《射雕英雄传》是金庸最好的作品,但不能否认的是,它是影响力最高的金庸作品,尤其是在中国大陆。我认为这主要是三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第一部真正大成的作品,水平不仅远高于他之前创作的《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也高于当初同时期其他的武侠小说,可以说是金庸的成名作。金庸小说最初的追随者们,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受《射雕英雄传》的影响。其次,《射雕英雄传》的男女主角郭靖和黄蓉塑造十分成功,而且整本书故事几乎都由两个人的情节所推动,笔力和戏份都达到了很理想的状态。加上后传《神雕侠侣》的继续塑造,郭靖成为了“大侠”的全面诠释,黄蓉可爱少女和完美妻子的形象深入人心。最后就是影视剧的改编相对比较成功,TVB拍摄的83/94两版都被奉为经典,央视版虽然好评不多,但演员阵容和场景的拍摄都堪称一绝,达到了顶级历史剧相同的水准。这些影视剧对于《射雕英雄传》的推广效果十分显著。 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在看完《射雕英雄传》后感到意犹未尽,继续去看《神雕侠侣》。《神雕侠侣》也是一本精彩的小说,虽然因为是《射雕英雄传》的后传,在写作上受到了诸多的限制,但金庸还是展现出了他深厚的功力,塑造了杨过和小龙女两个鲜活的形象,描绘了一段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爱情。不过《神雕侠侣》一书虽然好看,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却远不如《射雕英雄传》,这主要是因为男女主角相对来说不是我欣赏的类型。 不过《神雕侠侣》的影视剧丝毫不逊于《射雕英雄传》,大部分版本都是很经典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版《神雕侠侣》的主题曲和插曲都特别好听,这大概是因为《神雕侠侣》是金庸小说中最“专注于爱情”的一部吧。
(二) 从此醉 进入了中学阶段后,我又看了金庸“六大部头”中的另外四本。我并不熟悉醉酒的感觉,但看金庸小说那种的感觉,我称之为“沉醉”,沉迷于精彩的故事,陶醉于难忘的情节。 电视剧告诉我《神雕侠侣》之后的故事是《倚天屠龙记》,它就成为了我阅读的第三本金庸小说。相对而言,《倚天屠龙记》的电视剧普遍改编程度较大,比较符合原著的影视剧版本直到09年才第一次问世,所以在看小说的时候,我感受到的东西和电视剧展现的东西有很大差异。 如果概述一下,《倚天屠龙记》的主要人物就是一个正直宽容的主角和一群被生活改造的人物。郭襄从痴情少女被改造成空门女侠,殷素素从魔教妖女被改造成贤妻良母,周芷若从正派淑女被改造成杀人恶魔,赵敏从女中豪杰被改造成爱情天使。号称名门正派的六大门派不乏败类,被称之为邪魔外道的明教却成为了民族复兴的主力。唯有张无忌,始终保持了他的善,他的仁,他的勇和他的义,无论是对朱长龄父女的一再宽恕和不忍,还是对六大门派的以德报怨,甚至是对逼死父母一众人员的大度解仇,他始终展示着自己身上的仁侠本色。从那个一诺千里送孤儿的少年,到那个众望所归的民族领袖,张无忌在成长,但却始终坚守着本真。这份本真使得张无忌成为了我最喜欢的金庸男主角。 多年来我看了将近两百本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是我的最爱。这主要可以归结到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情节,我认为在我看过的所有武侠小说中,《倚天屠龙记》的情节是最精彩的,爱情、亲情、师徒情和友情都描写得十分感人,仇恨、偏见、宽恕和善恶的解读有独到之处。其次是因为人物,除了男主角张无忌,赵敏、小昭和殷素素等女性角色也是我十分喜欢的。值得一提的是《倚天屠龙记》在人物描写上有一个特别大的亮点,就是书中塑造了许多“有性格”的配角,他们做出了一些颇为“极端”的行为,但仔细分析他们的性格,这些行为又都在情理之中。从“天涯思君不可忘”的郭襄到“不识张郎是张郎”的殷离,从“不悔仲子逾我墙”的纪晓芙,到“俊貌玉面甘毁伤”的范遥,从充满偏见却嫉恶如仇的灭绝师太,到杀人如麻却终入佛道的金毛狮王,他们也许不可爱,但他们执拗与执着共存的形象却深入人心。最后一个原因当属整个小说的悲剧色彩,无论是“百岁寿宴摧肝肠”的痛,“东西永隔如参商”的伤,还是“不识张郎是张郎”的痴,或让人泪目,或让人惆怅,让我读之难忘。 《天龙八部》电视剧的还原度,几乎是金庸所有作品中最高的,无论是TVB版还是大陆版。在阅读这本入选了中学读本的武侠小说时,最感染我的并不是“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也不是“塞上牛羊空许约”,更不是“枯井底污泥处”,因为这些电视剧的演绎都十分成功;最打动我的情节反而是“酒罢问君三语”,萧峰的沉寂萧索,慕容复的患得患失,段誉的脱口而出,虚竹的支支吾吾,分别展现了他们的性格和追求。尤其是慕容复在回首一生的时候,既无逍遥快乐之时,亦无真心所爱之人,哪怕作为读者的我对他十分讨厌,也情不自禁为之感慨。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萧峰、虚竹和段誉给出了硬币的一面,慕容复、段延庆和鸠摩智也给出了硬币的另一面,金庸能够用他的生花妙笔指引着读者进行思考,令人赞叹。 《笑傲江湖》一向被我评为武侠巅峰,金庸至尊,其实在“六大部头”里,我对它的喜爱程度是最低的。这个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太过灰暗,虽然在写作上是巨大的成功,但是在讨喜度上却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是因为本书的三个主要人物令狐冲、岳灵珊和任盈盈,都不是我很喜欢的类型,虽然他们都是塑造十分成功的经典形象。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无疑是对人性的挖掘,无论是人的阴暗面还是人的闪光点,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全书从林家灭门惨案和刘家灭门惨案开始,一出出的悲剧是江湖乱象的折射,江湖乱象则是人性之恶的反映,而令狐冲、宁中则、仪琳、方证大师等人则用他们人性的光辉与之不断抗争,有人失去了挚爱,有人失去了性命,但他们却都没有失去信念。所以最终金庸以一出喜剧结束了这本不断上演悲剧的小说,告诉读者黑暗虽然漫长,但永远不能遮蔽光辉。 《鹿鼎记》是武侠世界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奇书,你可以把它当历史演义小说看,可以把它当讽刺小说看,也可以把它当纯喜剧看,还可以把它当YY小说看。韦小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侠客,甚至可以说本质上是一个市井无赖,但他身上同样不乏一些闪光点,这样一个有别于传统武侠小说主角的人物,无疑是金庸在人物塑造上的又一个高峰,当然也是最后的一个高峰。就可读性而言,《鹿鼎记》的情节可谓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转折频频,让人欲罢不能;就艺术性而言,《鹿鼎记》成功描绘了封建时代的官场生态与帮会万象,展现了康熙初年几大政治势力的勾心斗角,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官员和武者。毫无疑问,《鹿鼎记》是武侠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一处奇景。
(三) 向来痴 来到大学阶段,我对于金庸小说依旧痴迷,最终看完了其他的九部金庸小说。 最具悲剧性的当属《连城诀》,这本书的黑暗程度和《笑傲江湖》不相上下,而主角之惨则更有过之。与《笑傲江湖》相同的是,金庸同样在一片黑暗之下点缀着几颗明星,无论是淳朴善良的狄云,可爱纯真的水笙,还是人淡如菊的凌霜华,梁祝成空的戚芳,都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 最具喜剧性的当属《侠客行》。其实我一直认为,《连城诀》和《侠客行》都是金庸的练手之作,正是这两部作品的成功让金庸继续写下了风格类似的《笑傲江湖》和《鹿鼎记》。这本书可读性很高,大量的句子让人捧腹不已,但在艺术性和严谨性上则略有不足。 最有水平的是《雪山飞狐》。在金庸圈,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叫做“七上八下”,这个“七上”就是“六大部头”加上《雪山飞狐》。在我看来,《雪山飞狐》的确是一部经典的短篇武侠作品,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悬念丛生,结局引人遐想。 最难忘的当属《飞狐外传》。其实剖析一下,《飞狐外传》大概可以拆分成“商家堡争斗”、“追杀凤天南”、“掌门人大会”三部分的故事,整本小说的结构简单,情节在金庸小说中并不突出。但这本书却是让人难忘的,胡斐执着于爱情却不让信念向爱情妥协,程灵素机智无双却为爱舍身,他们都是金庸小说中的上上人物,因此他们的悲剧尤其让人惆怅。 《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作为金庸头两部作品,部分展现了当时金庸笔力不成熟的几个方面,但两书依然不失为精彩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塑造了金庸小说中最完美的女主角霍青桐,《碧血剑》则塑造了金庸小说中最完美的男主角袁承志。前者智勇双全,扛起了民族反压迫的大旗,让红花会众英雄相较之下都黯然失色;后者则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从出道开始就不停地折服各路豪杰,最终虽不能力挽狂澜挽救民族危局,但也能够独善其身。他们两个人虽然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角色,但是从人物形象看,这样几乎没有缺点的人物,想达到特别高水准的塑造,难度颇高,以金庸当时的笔力也难以做到。 《白马啸西风》《鸳鸯刀》和《越女剑》三部篇幅较短的小说是金庸小说中影响力较低的作品,也是仅有的我没有看过影视作品的三部。三部作品水平还是在线的,但的确魅力与其他作品有一定差距。 回顾金庸所有作品,精彩的故事,动人的情节,深情的渲染,生动的人物和丰富的内涵带给了我美妙的阅读体验,大多数作品都让我重读数次依然滋味不减。我总是十分遗憾金庸只写了十五部作品,想要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遗憾,我只能把眼光瞄向了其他的武侠作家。
(四) 天下英雄莫能当 在武侠圈,金庸、梁羽生和古龙并称“三大家”,评价高于其他武侠小说家。在看完金庸的全部小说后,我开始阅读梁羽生和古龙的武侠小说。 放眼所有的武侠小说,无论是水平还是风格,梁羽生的小说都是和金庸小说最为接近的,甚至两个人分别提出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和“宁可无武,不可无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位新派武侠的先驱也是我最喜欢的两位武侠名家。 梁羽生小说的四大元素,我总结为“爱情”“诗词”“游历”和“使命”。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金庸的爱情描写可谓冠绝武侠小说家,而梁羽生也是少数能够比肩金庸的爱情描写高手。诗词是梁羽生的拿手好戏,国学底蕴深厚的他总能够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诗词对联,无论是书中的回目,卷首词,卷尾词还是替小说人物捉刀代笔的诗词,都让人读之难忘,回味无穷。游历则源于梁羽生认真的写书态度,由于梁羽生小说中主角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乃至于国外,梁羽生为了写好小说阅读了大量的游记,而他也把这些游记的记载融入了自己的小说中,给读者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使命指的是梁羽生几乎对书中所有主角赋予了历史使命,由于每一本小说都具有明确的历史背景,因此梁羽生的所有主角都处于历史的大熔炉中,为了时代的历史使命而奋斗,或保家卫国,或振兴民族。 总体而言,梁羽生小说平均水平很高又不乏绝妙的佳作,尤其擅长描写悲剧。但在我看来,梁羽生的小说相比于金庸的小说,总体上“差口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情节上,金庸的小说更加丰富而多变,也更善于利用反派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梁羽生的小说多数秉承着邪不胜正的理念,加上动辄十几部小说相互关联,情节的设计上未免束手束脚;其次在人物塑造上,金庸不断突破自我,郭靖、杨过、张无忌、萧峰、令狐冲和韦小宝六大男主角都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点,而梁羽生尽管成功塑造了金世遗和凌未风这两个“另类”的男主角,却显然更偏爱和擅长对书生型侠客的塑造;最后就是对超长篇小说的驾驭,金庸体现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丰厚的笔力,梁羽生则相对显得力不从心,《狂侠天骄魔女》和《游剑江湖》两部开始颇为精彩的小说都没能善始善终,十分遗憾。 古龙的小说则与金庸的小说风格迥异,不少古龙的书迷认为前者水平更佳,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两者的可比性确实不高。按照写作时期划分,古龙的小说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期的作品是最像金庸风格的,却也是文笔最差、艺术性最低的;中期的作品是古龙想象力最丰富的,也是他笔力的巅峰;后期的作品则是古龙奠定自己独特风格的基础,但部分作品未免有矫枉过正、走火入魔之嫌。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古龙中期的作品,尤其是“古龙版六大部头”——《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情人箭》、《名剑风流》、《武林外史》和《绝代双骄》。加上前期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护花铃》和后期作品中我最认可的《多情剑客无情剑》,恰好是篇幅最长的八篇。在这些作品中,古龙无穷的奇思妙想和善于调动读者的笔法都体现得十分充分,可读性极高。单纯讨论写作的想象力和情节的复杂程度,古龙无疑是冠绝三大家的。 但我还是认为,相比于金庸的小说,古龙的小说还是逊色一些的,这体现在了四个方面:首先,不管是出于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古龙的小说完成度和完整度是比不上金庸和梁羽生的小说的,情节出现漏洞的频率更高,匆匆结尾的作品也不少。其次,古龙笔下的人物虽然鲜明和生动,却多少失之于夸张,在写作后期塑造的人物很多则有些“工具化”,人物的形象迷失于大量的对白和蕴含的主题里。再次,古龙虽然对文字的运用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极致,善于利用对话刻画人物,还能够通过旁白屡出妙语,但却很少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心理描写与情感渲染。最后就是古龙的作品良莠不齐,最早期和最晚期的作品拉低了整体的平均水平,而部分作品本身的发挥也极不稳定,典型的代表就是《护花铃》。 所以在三大家中,金庸可谓独占鳌头,相比于水平上的优势,他在影响力上面的优势更大。无论是影视剧的数目、出版小说的数量还是平日里引用和提及的次数,金庸恐怕超过了其他武侠作家的总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除了本身最高的水平,也多少可以归结于金庸本身对作品的修订最为认真的态度。不管是一炮走红的连载版,备受好评的三联版还是毁誉参半的新修版,都凝注了金庸大量的心血,在此向他致敬!
(五) 鹗立云端原矫矫,鸿飞天外又冥冥 金庸对于后来者,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参照物以及一座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峰。香港第二代武侠作家中的领军人物黄易借鉴了金庸和司马翎两位大家的优点,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大陆新武侠中的佼佼者凤歌和王晴川,代表作都有浓浓的“金庸风”;现代无数网络作家,在涉及武侠部分的时候,都很大程度上参考了金庸的设定和描写。 这是金庸的荣耀,却也是武侠的悲哀。伴随着古龙、梁羽生和金庸的相继谢世或封笔,武侠小说这种通俗文学逐渐走向了没落,虽然在黄易、孙晓、凤歌等几个人的带动下数度“中兴”,却终究不能长久。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让我们更加怀念那个百家争鸣、三大家引领风骚而金庸登峰造极的时代。
后记: 断断续续十几日下来,我在忙忙碌碌之中抽出时间,从答辩前写到了答辩后,终于完成了这一篇对金庸的纪念文。十月末的心情本来就很压抑,一方面来源于自身,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外界。自身而言,我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内心深处不乏犹豫和茫然;外界而言,不久前一位同校的同学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数日前又看到了前央视著名主持李咏的噩耗,不胜唏嘘,颇有种世事无常的感慨。而查老爷子的逝世,更是让我的心中受到了沉重的一击,那些鲜活的形象,动人的故事依然在心间,而自己的青春,却在逐渐流逝。 谨以此文,献给一代武侠文学宗师金庸,也献给自己的青葱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