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微丹湜意 于 2018-11-2 21:45 编辑
秋夜静,独自对残灯。 啼笑非非谁识我, 坐行梦梦皆缘君,何所慰消沉。 风卷雨,雨复卷侬心。 心似欲随风雨去,茫茫大海任浮沉。 无爱亦无憎。
这首《双调忆江南》是梁羽生填的,用在卓一航经历家国变,用来抒发情绪的。而玉罗刹就在这时候开玩笑,说她现在红颜完好,假如白发苍苍。卓一航说那么去找红颜不老的仙草。
后来果然一夜白发,卓一航誓死守护优昙花,可等到花开了,练霓裳已经用不上了,连她的徒弟飞红巾也到了该长白发的时候了。
少年子弟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也终于见到了白发。
才消三分少年气,转眼鬓丝白发添。
还记得刚上班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还是读书的情景,还是一本连着一本武侠小说地看,可一下子世界变了,旧情未已,新的世界不知如何面对。
金庸的离世,又一次提醒着我,时代在变迁,可是往昔的情形又浮上心头,那时候的青涩,稚嫩,不知所措还在眼前。
而渐渐适应之后,以为以往的笨拙不会再出现,谁知道该在的仍然在。
这一刻我也不再拗执,不再要否决过去,多念着一会儿不好吗?那都是极好极好的。忘记过去不就意味着背叛吗?
小时候武侠正热门,它缝进了记忆中,穿插着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那也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金庸的逝世代表着这个时代过去了,一下子好像本来充实的记忆落空了,新的还不知道在哪里,也知道其实也意味着该长大了,从前的依靠离开了,现在要靠的就是自己了。
射雕是我看的第一部小说,而且是自己看完的,跟学校逼着看大不相同,所以老师的话不怎么听,再三令五申,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可金庸书里的话记得很牢,如何读书,如何做事,爱情的启蒙都是从他的书里获得第一手感知。所以他可以说是作为精神支柱存在着的。
而且小时候偷偷喜欢的武侠书,从不被认可,到万众宠爱,甚至到了社会,提到相应的情节,都会引为知己,原来你也看过,那就不是外人。
这种体验就如小时候的私奔被认可了,还得到了尊重。而且从不为人知,到广受尊重,不就是成长的体验吗?
小时候男孩子好像都在苦练,女孩子仿佛在后宫等待,渐渐地被承认了,被接受了,再也不是小时候趴在窗前,苦候父母回家,会胡思乱想,会哭鼻子的小孩,自己也被人依赖了。而这时候被一个信号清晰地告知,过去已经不再复返。真的会忍不住惊愕,我还没来得及体验,没好好回忆,就这样走了?
是不是快了点?相信今后会有人以各种方式,纪念着那一段共同的时光和回忆。
也许武侠也会像唐诗宋词那样,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作留存在书间,若干年后,有缘人会打开书卷,打开园门,惊叹着春色如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