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313|回复: 21

[书话] 上传一本佛法的书籍《心经密义》

[复制链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发表于 2009-9-13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心经在说什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值遇;
我今见闻得证悟,愿解如来究竟义。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大众回答: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次会来这里讲《心经密意》,它是有一个缘起的。是因为我们台南共修处成立了,要高举正义大旗,开始接引众生了;因为这个缘起,所以藉这个因缘,来这里宣讲《心经密意》。今天要讲的《心经密意》有一个子题,也就是副题:《心经与解脱道、心经与佛菩提道、心经与祖师公案的关系》,最后才讲《心经的密意》。

这一次,是我第二次到台南来演讲,第一次是应台南纺织公司侯董事长的邀请,在北门乡他们的侯氏宗祠里面讲的。那一回并没有准备纲要,就只是“称性”而谈,也跟大众对谈了四、五个钟头(编案:已经整理成书:《大乘无我观—悟前与悟后别说》,2002年九月开始流通)。这一回,因为有人希望我们讲的内容,要与一般人所讲的《心经》有所不同,所以他们特别拟了这个题目,加了副题,让我来说。由于这种讲法,与以前的善知识所说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准备了大纲,按照次第来为大家演述,希望大家可以因此而获得更大的法益。

又因为主要是讲给台南、高雄地区的佛弟子们听,恐怕位置不够,让大家没有地方坐,所以禁止台中及台北地区的学员来这里听讲,不过还是有十几个人偷偷跑来听。不过他们抗议说:“这么好的题目,为什么不许我们来听?似乎不太公平。”并希望以后我们能整理成书,出版流通;我们觉得这个建议也有道理,所以就答应以后将会整理出版;所以诸位算是先闻为快吧!我们现在就正式来讲《心经密意》了。

这个题目,我们一共要分为五个部份来讲。第一个部份是讲:“心经在说什么?”第二个部份是讲”心经与解脱道的关系”;第三个部份是讲“心经与佛菩提道的关系”;第四个部份是讲“心经与祖师公案之关系”;最后才是讲“心经的密意”。今明两天所讲的内容,有一部份可能会是诸位所不曾听闻过的,但是也有浅显的部份是诸位可以听得懂的,至少要让诸位在来听讲的这两天有所收获,所以深入与浅出,是我们所照顾到的两个原则。

今天第一章的部份,先讲“心经在说什么?”在这个题目之中,要让久已失传的“心经密意”再现于人间。在第一章的第一节中,要说的是“心经所说的众生心”,第二节要说的是“心经所说的菩萨心”,第三节要说的是“心经所说的佛心”,第四节说明:“说种种心故名心经”,第五节说“心经是般若诸经的精华”。


第一节 说众生心故名心经


《心经》在说什么?第一节的部份,先来说《心经》所说的众生心。很多人以为说:“心经讲的就是真实心”,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心经》也讲众生的妄心。《心经》所说的法义面面俱到,不但说真实心、实相心,也同时说众生的妄心。

一切人间的有情众生,都同时具有真心与妄心,并不是只有真心,也不是只有妄心。因此说:人间所有的有情都是真妄两心和合并行。不了解实相的人会说:“心只有一个啊!怎么会有两个呢?”不了解的人总以为:我们这一个见闻觉知的心,祂就是真实心,因为除了这个心以外,就没有别的心可以找得到了!所以众生总是认为自己见闻觉知的心就是真心!

可是等到学佛之后,善知识引经据典开示:“见闻觉知的心是妄心,处处作主的心是妄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学佛的人听到这么一说,心里面就慌张了!起了恐慌而想:“我这个心竟然是妄心,那么一定还有一个真心。”可是也有人不信,说这个觉知心怎么叫做妄心?明明只有这个见闻觉知的心,怎么可能说祂是妄心?所以就起了争执。

但是善知识就会为他证明,为什么这个见闻觉知的心是妄心呢?善知识开示说:“譬如你每天晚上睡觉,睡着了以后,这个见闻觉知的心就断了、不见了;既然是会断灭、会不见了的心,应当这个心断灭了以后,你就应该是死了啊?可是你明明没有死了啊,第二天早上天亮、有声音了,你又醒过来,见闻觉知的心又出现了!”所以从这里就证明到一件事实:见闻觉知的心断了以后,一定还有一个真实心不断不灭,这样,第二天早上,我们的见闻觉知心,才会重新再出现啊!

有的人说:“你这个说法不对,因为我的见闻觉知心是睡着了,不是断了。祂不是断灭啊!所以第二天又会再出现。”可是如果见闻觉知的心是睡着了,而不是断灭的话,那怎么叫做睡着?因为见闻觉知的心,祂的体性就是:只要现起了,就一定是能够见闻觉知的。既然见闻知觉性不见了,当然祂就是断灭了。断灭了就是变成无法—没有了;没有了以后,怎么可能第二天早上祂自己又出现呢?祂在第二天早上可以又出现,一定得要靠别的心在眠熟时不断,才能使祂再出现;因为祂既然断了,断了就不可能自己又出现,得要依靠别的心才能使祂再出现;那一个能够使祂再出现的心,当然就是真心了!因为祂常住不断的缘故。

另外,如果有人说:“觉知心只是睡着,并不是断灭;所以明天早上它又会再醒来,再出现。”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就不应该有睡眠这个法存在;睡眠的意思就是:觉知心断灭了,所以使得见闻知觉性,长时间断灭了、消失了,这才是睡眠啊!如果觉知心还存在的话,那就一定还有见闻知觉性存在,那就不叫睡眠了,那么世间就没有睡眠这个法相了。所以,睡眠就是觉知心暂时断灭了,不存在了;到明天觉知心再度出现了,才又会有见闻觉知性,才能再度了了分明的了知六尘境界,这才叫做觉醒。

好,这么一说,有的人就会想:“大概是我一念不生时,离开外面色声香味触的觉知心就是真心。”所以他就想让自己一念不生,以为这样就变成真心了。但是,一念不生而不接触外五尘的心,还是见闻觉知的心啊!还是不离定境中的法尘境啊!而且睡着了以后,这个住在不触五尘的一念不生的觉知心也是一样会断灭。既然是会断,那表示这个就不是真心了。所以这样一想,又恐慌了,才不得不跟着佛、跟着善知识好好的修学佛法。
由这一个例子来看别的状态:睡着的时候是这样,闷绝昏迷了也是这样,因为没有意识觉知心现起了,所以见闻知觉性就消灭了。如果有禅定的功夫以及解脱的智慧,入了两个无心定—无想定、灭尽定,觉知心也同样是间断了。再不然的话,人死了以后一段时间,正式进入正死位中,跟他讲什么话,他也听不见;昏迷的时候,你跟他讲什么话,他也听不见,完全不知道;见闻觉知的意识心也是同样的间断了。既然是这样,就可以知道见闻觉知的心,祂不是真心;因为会断灭的法,断了、灭了以后,不可能会自己无中生有,因为自己已经不在了,怎能由不存在的自己再出生自己?也就是说不可能会从“一无所有”之中,无因无缘而自己生起,必须依于其他的常住而不间断的法作为所缘,才可能使见闻知觉性从无而再有。

如果能够无中生有,而不须依赖其他的常住法为因为缘,便能自行生起,那就变成无因无果,问题可就大了。那就可能今天晚上睡觉后的见闻觉知的你,明天醒来变成在你先生身上出现,你说:“我怎么变成男生了?”也许,你明天醒来以后,你的见闻觉知心在你儿子身上出现,你说:“我怎么变成儿子了?”因为诸法都可以无因而起的缘故,所以会变成如此,这样就会变成无因无果了。

一定要有互相隶属的真心与妄心—一个你的见闻觉知心所隶属的真实心“驻”在色身中—才能够使见闻觉知的你,继续出现在同一个色身之内;所以,在见闻觉知心存在的当下,一定是有一个从来都不曾暂时断灭的真实心同时存在“身中”。《心经》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说有妄心和真心同时存在于“色身中”,真心与妄心同时同处在运作。

上面所说的就是《心经》在说的众生心,就是“诸法空相”的意根心和见闻知觉性的六识心。

那么见闻觉知的妄心,为什么说祂是“妄”?因为妄心祂不能遍一切时存在,祂不能遍一切处存在,祂不能遍一切界存在,祂也不能遍一切地存在。因为不具足这四种“遍”,所以说祂无常,无常所以叫做“空相”,所以不是般若所说的空性。真实心却具备了这四种“遍”,体性真实存在,可以让人在证悟之后现前体验祂的运作,这四种遍,就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界、遍一切地”。但是真实心的法相,祂虽然有真实体性,可以由证悟的人证知而现前体验祂的体性,却又是无形无色的空法,不是色法,不是物质的法,所以又叫做“空性”。

首先,我们先要来说明什么叫做“遍一切时”?具有见闻知觉性的妄心,不能够遍一切时存在,譬如刚刚我们讲眠熟了、闷绝了、入了无心定—也就是无想定和灭受想定—以及正死位(息脉断灭以后一段时间而进入真正死亡阶段的时候),这个觉知心都必定断灭了,所以见闻知觉性就全部消失了;而且见闻知觉心入胎后就永远断灭了,不能去到未来世去;未来世是另一个全新的见闻觉知心,不是这一世转生过去的。祂既然会断灭,那就表示祂不能遍一切时存在。见闻知觉性既然是会断灭、会间断的心,就表示祂不可能是真实心,所以说能见闻觉知的心是妄心,是意识心,不能遍一切时都存在。

“遍一切处”是说:妄心不能够遍于我们的十二处存在,真心却普遍地在我们的十二处中存在。十二处是讲六根和六尘。为什么见闻觉知的妄心不遍十二处存在呢?譬如说,眼见色,是眼根接触了色尘;虽然眼根接触了色尘,但其实不是眼根能看见色尘,而是眼根接触了色尘以后,眼识在这里面看见了。我们能见的心,是由于眼根接触了色尘,祂才能出现的。换句话说,祂是在眼根和色尘接触的当中出现,所以祂不是在眼根之内、不是在色尘之内,而是在眼根与色尘接触的地方出现。所以能见的心不是存在于眼根和色尘之内,而是在根与尘相“触”的处所出现,这样就表示能见的心—眼识—不遍眼根和色尘。

那么,耳识也是一样的道理,鼻舌身意识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能听的一念心,并不是耳根能听,也不是存在于耳根之内,更不是存在于声尘之内,而是耳根触声尘之处,能听的一念心—耳识—才能在这个“触的所在”生起,而了知声尘,所以,能听的一念心就是耳识心,而这能听的一念心不能遍在耳根与声尘之内存在。如此一来就很清楚了:眼识见色、耳识闻声……乃至意识—觉知心—了了分明的了知六尘法,都是在根尘触处”所生起的,都不是遍在十二处之中的,都不遍于十二处;《楞严经》的七处征心,说见闻知觉性不在根、不在尘、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等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能见、能听、能觉……乃至能了知的心,都是不遍于十二处的心,怎么会是真心呢?真心一定得要是遍于十二处,才是遍一切处的啊!那么,真心怎么遍于十二处呢?你的六根里面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有色根,有色根是由真心如来藏所生,由祂所执持的,当然祂就遍于五根—不论是扶尘根或胜义根;意根也是由祂所生出来,由祂所执持,所以祂也遍于意根。然后,我们所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五尘,也是由如来藏所变现的,法尘就在这五尘上面显现出来,所以祂才是遍十二处的法,这就是遍一切处。而且,见闻知觉性的六识妄心,也都是从第八识真心出生的,所以第八识真心才是遍十八界的法。

有的人不相信我这种说法,他说:“奇怪!你怎么这么说?明明我听到的声音是外面的,明明我看见的色尘也是外面的,怎么会说是我的真心变的?”其实: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曾接触过外面的五尘;你所接触到的五尘,都是由你的如来藏,借着你的五色根所变现出来的内相分,只是因为那个内相分和外相分一模一样,所以你不知道是自己的心所变现的内相分,而误以为所见所闻乃至所知的五尘都是外面的五尘。这就好象开战车一样,战车的驾驶员并没有直接看见外面,而是看着三菱镜所反射出来外面的影像来驾驶的。

又好象电视的监视器一样,你在房间里面的萤幕看见影像,就知道外面是怎样了;如果你从来没有看见过外面,而电视萤幕也放大到遍满整个房间时,你就会以为你现在所看见的影像是外面的。内相分也是一样,遍满整个见闻觉知心所处的房间境界,所以,你所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全部都是你的如来藏所变现的内相分,但是你自己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真的接触到外面的五尘。所以在很多部的经中,佛说:“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现。”有时又说:“能取(的觉知心)与所取(的六尘),皆是自心现量。”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这色声香味触是如来藏所变现的,当然祂就遍于这五尘,然后法尘就在这五尘中出现,所以法尘也是祂所变现的。所以说如来藏遍十二处。我们的见闻觉知心不能遍十二处,只能在十二处的根与尘相触的“触处”存在,所以祂是妄心;如来藏—你的第八识—遍于十二处,所以祂叫做真心。

接下来说“遍一切界”,也就是遍于十八界,那又加上六识了。六识是众生最执着的,说这就是“我”啦。一天到晚“我”喜欢、“我”讨厌、“我”想要做什么、“我”不要做什么,一切以这个“我”做中心。因为认定这个“我”的关系,而这个“我”跟六尘相连结—由六尘为缘才能出生,无法离开六尘,所以就会去攀缘六尘;攀缘六尘就一定会起贪厌,因为贪厌的缘故就会造作种种善恶业行而轮转生死。

众生不了解这个道理,就以前六识的见闻知觉性作为“我”,作为真常不坏的我;我们依《阿含经》里面的佛语,说这个是常见外道的见解,因为这个心不是真正的常,而他们把祂执着为常,所以这种见解叫做“常见”。这个能见闻觉知的心,其实是因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地方,才会有六识的出现。六识出现的时候,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是由如来藏所生的六根,接触如来藏所变现的六尘,根尘接触的时候,由意根的作意,使得如来藏在这个根与尘“相接触”的地方,把能见、能听、能嗅、能尝、能觉、能了知、能了了分明的六识心变现出来,所以就有见闻觉知的你、我、他,以及一切的众生。

可是众生不了解,就以为“见闻觉知的我”是真实常住的法,却不知道见闻觉知的我,其实是被如来藏借着根与尘的缘所变现出来的,是要借如来藏的因,以及种种的缘才能变现出来的。如果你的五根坏掉;五根有扶尘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偃月,身如肉桶;五扶尘根之外还有五胜义根,就是头脑。头脑是你的五胜义根;你看见外面的影像,其实不是眼睛看见,而是胜义根看见,是你的头脑里面掌管视觉的部份出现了眼识所看见的;你闻见什么声音,不是你的耳朵闻见,而是你的头脑里面掌管听觉的部份出现了耳识所闻见的;……乃至你知道了种种的法,也是你的胜义根(头脑)专门掌管分别思惟的部份出现了意识所了知的。不知道的人,就以为见闻觉知六尘万法,都是五扶尘根的作用;其实不是,是在你的胜义根—头脑—在见闻觉知。可是你的胜义根一旦全部或大部份坏了,就死了。所以脑震荡严重的话,当下就死亡了,虽然身体都好好的,但是他就死掉了。因为胜义根一旦坏掉,人就不能存在,见闻觉知心就不能现起,所以当你的五根坏掉的时候,你的见闻知觉性就全部跟着消失断灭了。所以见闻觉知心的现起,一定要有五根和五尘相触,意根和法尘相触。在根与尘相触的地方,你的见闻觉知心才能从如来藏中出现。
既然是这样子,你的六根、你的六尘、你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是你的真实心所变现出来的,见闻觉知的你既然是祂所变现出来的,你怎么可能遍于六根与六尘呢?所以你不遍六根与六尘,你是和六根六尘相对的,你是藉六根六尘而了知诸法;既然是相对的,只是在根与尘相触的地方出现,当然就不是遍在六根六尘里面,当然就不遍十八界了。这表示说:见闻觉知的心不是真实心,因为不遍十八界。可是你的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都是由你的真实心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所以祂才是遍于十八界的法,这叫做真心遍一切界。所以如来藏才是遍十八界的法,见闻知觉性的心不能遍在十八界法中,所以不是真心。

那么,甚么叫做“遍一切地”?有的人说:“我生来就是可以嗅香,我嗅到香味我很喜欢;我生来就喜欢吃好的东西。所以我能够嗅香的这个觉知心,就是我的真心了;我能够尝各种味道的这个觉知心,就是我的真心了。”然而那是有问题的说法喔!因为见闻觉知的心不能“遍一切地”。
我们能够尝味嗅香,这是在人间欲界才有的心,只存在于欲界之中;如果你有禅定的功夫,下一辈子出生到色界去,色界却没有食物给你吃,而是以禅悦为食:所以色界既没有舌根,也没有鼻根。“色界天人没有舌根,没有鼻根。”有人听了觉得怪怪的—那色界天人是不是“殁鼻ㄚ”?(编案:这是闽南语。形容蹋陷的鼻子)是不是哑巴?其实不然!他们的扶尘根还是有的,仍然有鼻子的模样,仍然有舌头;因为色界天人还是要呼吸的,色界天人还是要说话的,但他们没有鼻子和舌头的胜义根,所以说他们没有鼻根与舌根。因为他们不吃东西嘛!所以不需要尝味、不需要嗅香。

好!既然“没有舌根,没有鼻根(头脑中没有掌管香尘与味尘的胜义根)”,这就表示色界天人的境界中,没有香尘、也没有味尘,这样就少了四界了;那当然也就不可能有鼻识和舌识,这样总共就少了六界了。所以:这个能尝味的觉知心,能嗅香的觉知心,只能在欲界地存在,不能在色界天等四地中存在,所以祂不是真心,因为祂不能遍一切地嘛。三界里面分成九地,地是层次的意思;从欲界地开始,到初禅地、二禅地、三禅地、四禅地,以及四空天共有四地,所以三界中总共有九地。你这个嗅香的心、尝味的心,不遍于上八地,只能在欲界地中才有,那怎么会是真实心呢?因为祂不能遍一切地啊!真心是遍一切地的!

再说:“色界天人没有舌根与鼻根,至少还有别的啊!总是能见色,总是知道身体的觉受嘛!”欸!这样说也有道理啊!可是请问你:“知道身体觉受的心是甚么心呢?”这个觉知心是身识,能觉身体的触觉;能够见色的心则是眼识。请问:“眼识和身识,如果入了初禅的等至位,祂还在;但是到了二禅的等至位时,祂还在不在?”显然祂不在了!那就表示说:祂在第三地—二禅地—时就断灭了、就不见了。

有人也许会说:“我出了二禅等至位,进入二禅的等持位中,就又有了见色觉触的觉知心。”不错!但是仍然不能“遍一切地”。譬如说:你在修定时,进入了四空定,舍寿时生到无色界以后,你还有眼识吗?你还有身识吗?没有啊!既然没有了,当然就没有能见、能觉的心性出现了,只剩下能了知的心存在了,能见、能觉的心性就断灭了,由此可见:能见能觉的心不能遍于上四地嘛!他得要等到有时起心动念而变现色界身、而到色界天来,才会有能见的眼识和能觉的身识生起嘛!才会有能见能觉的心性出现啊!既然不能出现在四空天,就是不遍一切地,怎么会说这个能觉的心是真实心呢?所以这个说法不对。

有人说:“能听法的一念心就是真心。”(编案:是惟觉法师之语)可是这个所谓的“真心”,其实只是耳识而已;这个心是不能遍一切地的,当你往生到无色界天的时候,能听法的一念心就永远断灭了;得要等到你起心动念,想要来人间闻法,或者想要去色界天宫中闻法,变现了色界天身而来到色界天以后,你才能再度有“听法的一念心”啊!而且,在人间时,这“听法的一念心”是每夜都间断的法;而且当你进入二禅等至位时,祂就断灭了;既是夜夜间断、入定会断的法,那就是生灭法;生灭法怎么可以说是真心呢?

最后,当你到了无色界的时候,只剩下极微细的了知心—因为色界天人还有色身,但是到了无色界就没有色身,只剩下一个了知心。你又说:“我这个极微细的了知心,总算是遍一切地了吧!”对!觉知定境法尘的了知心是遍三界九地的。但是不要忘了:我们刚开始讲的时候,已经提到了知心于五位(眠熟、闷绝、正死位、无想定与灭尽定)间一定会中断、会间断。断了以后祂怎么又会出现的呢?诸位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譬如俱解脱的阿罗汉托钵回来,用过午斋,经行了一会儿,进入山洞一坐,就到第二天早上才出定—他入了灭受想定。灭受想定之中,因为意识心断灭了,所以没有知觉性了!意识灭了之后,应该不可能自己再有意识心出现,所以知觉性不可能再自行出现,因为不能无中生有。可是俱解脱的阿罗汉,第二天早上到了差不多九点十点钟时,他又自己出定、准备要去托钵了。

可见得:除了了知心的意识以外,一定另外还有一个真实心,不论什么时候,祂都是从来不间断的,才可以使意识了知心重新再出现。这一个可使意识了知心再度出现的心,是从来不断的如来藏心,祂遍一切界、遍一切地、遍一切时、遍一切处,这一个心才是真心。《心经》就是在告诉我们:有真心、有妄心;所以才会宣说“不生不灭”的道理。会间断、会断灭的心,当然不是“不生不灭”的法,当然不是《心经》所说的真实心。如何证明《心经》确是这样说的呢?我们到演讲最后结束之前,会用《心经》本文中的密意来告诉诸位。

真心就是讲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或者又叫做阿赖耶识;这个第八识具足了这四种“遍”,所以说祂才是真心。在《般若经》里面说祂叫做“空”。但是“空”有两个含意:一个是空相,一个是空性。

妄心之相也是空,真心之相也是空,同样都没有形色,都不是物质的色法。《心经》里面讲“诸法的空相”,说见闻觉知的心—眼耳鼻舌身意识等六心—无常、变异、终归坏灭,但是诸法却必须依见闻觉知心及如来藏真心,和合运作以后,才能间接的生起在我们的觉知心中,所以诸法也是同样的无常、变异、终归坏灭,所以叫做“诸法空相”;可是,除了这一种空,还有另外一种空,也就是“空性”。

为什么叫做“空性”?因为祂有自体性,祂的自体性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祂恒常而不断灭。这个空性本体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自从无始劫以来,祂连短到一剎那的间断都不曾有过;从无始劫以来,祂就一直这样延续下来,不曾有一剎那的间断,所以祂叫做空性。虽然叫做空性,并不是像虚空那样的“无”,祂有真实的体性。可是,既然有真实的体性,就表示祂是有性、有法啊!有性有法,为什么还要叫做空性?这是为了对治众生的执着于三界的“有”,所以叫祂为“空性”。因为众生都贪着三界的有,所以只好把这个真实心叫做空性,所以告诉众生:“你们应该证空性,不要去贪求三界的有。”

三界的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欲界有”就是在五尘中见闻觉知的心、处处作主的心,就是能了知、能领受淫欲的乐触的觉知心;不管性高潮时多么专注在乐触上而起不起妄念,仍然是意识觉知心,但是藏密却将祂当作是真实心。“色界有”就是那个一念不生的觉知心、作主的心;“无色界有”也是这个心,但是离开了色法,没有色身了,也没有了知色尘的眼识心,也没有了知声尘的耳识心,也没觉知触尘的身识,只剩下长住于定境法尘中的极微细了知心,这就是三界的“有”。

一切凡夫众生都执着这三种“有”,一神教的上帝与基督、阿拉与先知,都离不开这三界有的执着,他们都无法断我见与我执。为了破除这三种“有”的执着,所以不说这个第八识真心是“有性”,而跟众生说真心叫做“空性”。这个空性心,如果要具足的说,应当叫做“空有性”,因为祂也具足了能够出生“三界有”的种子,因为一切众生、一切的三界有,都是从祂而出生的。所以这个空性,讲的就是众生的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

从上面所说的道理,所以我们就知道:当《心经》在讲真心的时候,同时也讲众生的妄心,是讲真心、妄心和合并行运作。由于真心与妄心和合在一起,不容易分清楚,所以让你感觉到祂们好象只是一个心,就认为没有第二个心,就会将见闻觉知五尘的心,或者住在定中的了知心,误认为是真实心。


第二节 说菩萨心故名心经

《心经》也说菩萨心,所谓菩萨心,讲的是“非妄非真”的心。怎么叫做非妄与非真?我们引一段《胜鬘经》的经文,念给诸位听,胜鬘夫人说:《“…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 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胜鬘夫人说是难解之法问于佛时,佛即随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

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一切众生都有一个自性清净心,这个自性清净的真心,不管你有没有修行,不管你的见闻觉知心清净不清净,这个自性清净心的体性始终是清净的,这叫做自性清净心,这就是讲我们的第八识心。可是,这个自性清净心,却有染污。为什么有染污呢?因为祂含藏着染污的种子,而染污的种子出现时,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心、以及处处作主的心的贪瞋痴性。所以我们的第八识心虽然自性清净,却含藏着我们不清净的七识心的染污种子,这叫做“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

换句话说,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在讲:我们的第八识,祂的体性从来就是清净性,这个第八识从来不起贪念,这个第八识从来不起瞋心,这个第八识从来不跟众生一样贪染;从来不起讨厌的心、从来不起喜欢的心,祂始终没有心情的起伏,永远保持那一种清净性。你说:“我现在很痛苦,要自杀了。”祂也没有意见。你说:“我现在很快乐,我想多活一千年。”祂也没有意见。祂永远是不堕两边的,既不讨厌也不喜欢,既不贪求也不排斥,祂的自性一向就是这样的。因为这样的自性清净性,所以说祂是自性清净心。而祂在三界六道中到处轮回的时候,始终保持这样一贯的体性,从不改变,所以叫做自性清净心。

可是,这个自性清净心里面却含藏七识心的种子,因为含藏七识心的种子,所以会使七识心现行,七识心现行的时候,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心与处处作主的意根;见闻觉知与作主思量的七识心,会跟贪染污秽的种子相应,而这些贪瞋等种子是由第八识所执持、所含藏的,所以说这个自性清净心有染污。祂在三界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体性,祂的现行运作,都是清净性的、不染污的,但是祂所出生的七识心却是染污的,祂所含藏的七识心等种子却是染污的,所以叫做“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

这个法非常的深,很难了解,除非你找到了这个自性清净心,亲自去体验这个自性清净心,否则,你就无法了知:这个自性清净心为什么会有染污?这个道理,你是无法真正弄得懂的。所以 佛才会说:“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唯佛与利智菩萨能知”—只有成就**而智慧深利的菩萨们才能了知。没有证得这个第八识的人,不能体验到这个自性清净心的清净自性,更不能体验到染污的七识心与贪瞋等染污法都是由祂所含藏,所以他们心里面产生怀疑,就会这么说:“既然是自性清净的心,怎么会有染污?你讲这种话,不是自相颠倒吗?”印顺法师的徒众们就是这样的看法。

但事实上绝无颠倒,确实是这样,而且在佛法的修证上,确实可以亲自去证得这个自性清净心。然后,悟了之后你可以发觉说:这个自性清净心确实是含藏七转识心的我,七识心的我却是染污的,所以这个自性清净心是有染污的。当你可以亲自证实这一点的时候,就说你是成就**的菩萨,是利智菩萨。这是我们正觉同修会的许多会员们所亲证的境界。

现在有一些人听到开示说:“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他们没办法接受。定性二乘的人也无法接受,所以 佛说《法华经》的时候,有五千声闻退席。为什么?因为不信。没有办法信受:“怎么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一个真实心?怎么会有这种心叫做真如?”因为没有办法相信,所以就退席不听了。因此说:“只有 佛及成就**的菩萨,才能够实证这个道理。”所以,到了末法的时候,如果你们听到有人否定自性清净心,听到有人否定第八识,这其实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性清净心会有染污?

他们以世俗凡夫的知见,而作思惟揣测:“染污的心一定不是自性清净的心,既然是自性清净的心,就不可能有染污,否则就不是自性清净的心。”他们不能了解这个悟境,不能了解般若之精义,所以就会否定,就会说:“《胜鬘经》、唯识诸经、第三转法LUN的方广经典都是后人编造结集而成的。”他们不信受第三转法LUN的如来藏系列经典,认为不是 佛亲口宣说的。所以,有人不信受而诽谤第三转法LUN经典,在末法时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第三转法LUN所讲的如来藏心,正是《心经》所讲的心;而《心经》所讲的这个真如空性的法,真的甚深难懂,真的极难亲证。

为什么说《心经》讲这个菩萨心是“非妄亦非真”之心呢?既然你讲祂是自性清净心,体恒常住而不间断,应该就是真心啊!怎么忽然又叫祂做“非真”的心呢?意思是说:这个自性清净心里面,祂含藏七识心相应的烦恼染污种子。你找到这个心以后,会发觉祂的体性,在一切时中的运作都是那么清净;可是,祂所出生的你—也就是大家的见闻觉知的自我,却是染污的。

找到这个“自性清净而有染污”的心以后,如果你说这样的第八识,祂就是真实心,那你就会跟着祂所含藏的七转识染污的种子去运作,就将只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将永远无法证得二乘无学所证得的解脱果—无余涅槃,永远无法出离三界的生死;也将永远不能进修而证得佛地的大涅槃,因为这个自性清净心所含藏的七识心染污种子都还存在啊!所以还要再继续进修,转变祂所含藏的七识心之染污种子等等,不能只依止因地的第八识真心,所以佛说祂还不是真正的真如心。

可是,你如果要说祂不是真心,心想:“我就丢掉祂,另外找真心。”但是你如果离开这个第八识心,却又永远找不到另一个真心,因为只有祂才是真心,只有祂才是究竟终极的真心。因为当你明心时—你找到祂以后,转依祂的清净体性,修除自己的染污性,然后一直修行到达佛地以后,还是这一个心啊!还是同一个第八识啊!如果你把这一个心否定了,再要找另外一个真实心,你将永远找不到!因为将来成佛之体就是祂。所以,离开了祂就没有佛道可成,因此祂又不是妄心,所以非妄。

但是现在的祂虽不是妄心,却又有七识心的染污种子存在,怎么可以说是佛地的真如心呢?怎么可以说祂就是真心呢?所以才说祂“非真亦非妄”。这个自性清净心,就是《心经》所说的菩萨心,就是《般若诸经》所说的“菩萨无住心、不念心、非心心、无心相心”。

因为还没有修到究竟佛地,这个自性清净心,所含藏的七识心相应的烦恼障种子和所知障的随眠,还没有加以断除,还没有完成断除这些种子随眠所须修的梵行,所以叫祂做“非真亦非妄”。说祂是妄心,错啦!说祂是真心,也错啦!所以,对于还没有证悟的人来说,要告诉他:“这个心就是真心。”因为你将来成佛的时候就是祂,你是靠祂才能成佛;离开这个第八识,就没有二乘菩提的解脱道可证,也没有佛可成,就会变成断灭;而见闻觉知的心却是妄心,不可认妄作真。

因为祂的体永远都是常住,而且祂有真实的体性,可以让我们在悟后来体验祂,也有一部份的体性是可以让我们来运作祂的,是可以让我们来领受祂的。祂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是我们至死不渝的最好搭档,绝不会违背你、算计你,祂就是这样的一个心。祂有这样的真实体性,可以让我们在悟后来体验领受,所以说祂不是虚空、不是断灭空无—祂有祂自己的真实的体性,所以说祂非妄,所以空性如来藏并不只是名词的施设名相而已,空性如来藏这个名词,其实是代表着我们修学菩提道的学人所应该亲证的实相心;而大乘佛法的般若智慧,其实就是以这个空性心的体性来加以宣说的,所以般若并不是印顺法师所讲的性空唯名。

“非真”,是说祂还不是真常不变异的心,这是对已经证悟的菩萨们来说;对于还没有证悟的初学菩萨来讲,祂却是真心,因为你必须要找到祂,你的般若智慧才会出现,因为祂是常住不坏、不间断的心。可是对已经证悟的人,却要告诉他说:“这个还不是究竟的真心,这个心,在现在的阶段名为阿赖耶识,还有分段生死的染污种子,须要借着悟后起修而断除,所以只能叫做阿赖耶识,还不能叫做真如,还没有舍弃阿赖耶识的名称,还不是纯粹的异熟识;所以你悟了祂以后,还要悟后起修,要修除七识心的我执,断除烦恼障的现行与种子,也要去断除所知障的无量数随眠。”

所以,对已悟的菩萨们来说,这个心仍然还是要认作非真的心,因为你的一念无明中的“修所断”的烦恼,还没有断尽啊!证悟时,只是打破了无始无明;在烦恼障上来说,只是同时断了“见一处住地无明”,只是同时断了声闻道的三缚结而已,那只是烦恼障中的见道所断的烦恼啊!可是还有修道所应断的烦恼—五钝使,要在见道之后再去断。因此还不能够说祂是究竟的真实心喔!

除此而外,假使你悟后修行而断除了思惑的现行,成为阿罗汉,你仍然还有无始无明的上烦恼无量随眠还没有断尽啊!无始无明的随眠还没有断尽,就表示所知障还没有全部断尽,那你就还有变易生死。你的真心所含藏的种子还会有变易,因为还要再接受佛菩提智的熏习嘛!一直熏习到究竟成佛,你的真心—第八识—里面的种子不会再有变易,因为一切种智已经具足了,从此永远不再接受熏习了,种子究竟清净了,不须、也不能再转易种子了,这样就离开了变易生死了,这才算是究竟的真心。

所以说:对已经证悟的菩萨们来讲,你虽然证悟了这个如来藏心,还不算是真心,因为无始无明的所知障随眠还没有断除净尽。这个自性清净而有染污的心,就是《心经》在讲的菩萨心—从第八识来讲“非真非妄”的心。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说佛心故名心经

“佛心”跟“菩萨心”有什么不同呢?在《大般涅槃经、解深密经》里面说:佛心是“常乐我净”的,菩萨心还没有到达“常乐我净”的地步。也许有的人会这样想:“佛法不是一直在讲‘无我’吗?可是你今天为什么又说‘我’呢?又说‘常乐我净’呢?这就有个‘我’了!这样就跟无我的正理相违背了啊!”但是,“常乐我净”所讲的是佛地的第八识真如心,不同于菩萨地、声闻缘觉地、凡夫地的第八识心,所以“常乐我净”才是究竟涅槃。

声闻与缘觉所证的涅槃,都不是究竟的涅槃;菩萨所证的涅槃,也不是究竟的涅槃,只有菩萨依照佛菩提道的内容,次第修行到达佛地时所证的涅槃—具足了四种涅槃—那才是究竟的涅槃。如果想要了解究竟的涅槃,我们就先得要了解:“佛心究竟是怎么一个状况?”还得要了解:“声闻与菩萨的涅槃,与 佛的涅槃有什么异同?”

心、佛、众生,固然说是“三无差别”,但那是依大家的本体同属一类而言,也就是说:众生与佛,都同样是由各自的第八识如来藏本体而出生的,而大家的第八识心都同样是自性清净的心,所以在这方面来说,心、佛、众生的本体既然同样都是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心,的确是三无差别的,这就是前面所说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是说如来藏能生万法而自性清净。但是,佛地的第八识心,体性虽然有同于众生的部份,其实内涵是大有差别的。

佛心,是断尽第八识中烦恼障的一切习气种子随眠—也就是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已经断尽,并且断尽第八识中所知障的一切上烦恼随眠,这样才叫做佛心。换句话说,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断尽以后,所有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已经全部断尽了,只有无漏种子;第八识心所含藏的全部种子都永远不会再变异了,也不能再增长了,因为已经究竟圆满了。一切的有为法也跟无漏法完全相应,不再跟有漏法相应,全部转成无漏的有为法;也没有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这样叫做一念无明的烦恼障习气种子断尽—从此永无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存在。

另外一个部份就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和一念无明有什么不同?一念无明的现行,会使得众生轮回三界生死。无始无明的存在,并不妨碍众生出离三界,所以阿罗汉把“一念无明的现行”断尽了以后,就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了,可是他的无始无明却仍然还没有打破,更不要说断尽了;但是他却照样能够出离分段生死—不再受生于三界中轮回生死。
无始无明是讲什么?无始无明就是讲:众生不了解法界的真实相,不了解法界中一切万法的根源,不了解法界万法根源的体性,也就是说他没有法界体性智。法界有三界的法界、有十八法界、有四圣六凡法界;不管哪一种法界,祂的根源都是第八识,都是从第八识而出生了这一切的法界,所以一切法界的真实体性,就是第八识心的体性;所以一切法界的根源,就是众生的第八识心。如果不明白法界根源的真实体性,那就是住在无始无明境界中的人;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心的人,就是证得法界体性智的人。阿罗汉不明白法界的真实相,不明白法界的根源,不明白无余涅槃的实际,所以是还没有打破无始无明的圣人;所以在大乘中,虽然说阿罗汉是圣人,然却也是大乘别教法门中的愚人,在大乘别教中,还是排不到贤位的第七住位。

可是,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曾相应到这个无明;乃至成为阿罗汉了,也还是不曾相应到这个无明。从无始劫以来,众生不过就是这么想:“我怎么样才可以不再轮回生死?如何才可以免受世间的生死苦?”从来没有想过法界的真实相是什么?所以说众生的心从来不曾跟这个无明相应过,所以称为无始无明。也就是说:从来不曾去探讨我们的五阴十八界是从哪里来的?心里想的都是:“我怎么样离开生死轮回的痛苦?”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虽然都曾努力勤修解脱道,然而却不能证得生死的解脱,所相应到的烦恼,也都只是一念无明的“起烦恼”,而没有相应到无始无明的“上烦恼”。
而这个使人不能了知法界体性的无明,从无始以来就存在着,所以祂叫做无始无明。要到什么时候众生才会相应到无始无明呢?要到他心中起疑,想要探究法界万法的真实相,想要了解万法是从哪里来的?想要了解万法的根源是什么?想要证知万法的实际是什么?想要了知法界的真实体性是什么?这时候,才算是第一次与无始无明相应了。这就是众生进入大乘佛教,开始修学大乘法,想要证知般若实相的时候,这才是正式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时候。在这之前,是不会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所以经中称为“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就是这个意思。

无始无明又称为智障、所知障。有很多大师误会所知障,他们这样的认为:“学人就是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修道。”(编案:这是圣严法师所说的话)其实错了!所知障的意思是说:“对于法界实相的体性无所知,因此而障碍成佛之法道。”所以叫做所知障。不是有些**师(圣严法师)所说的“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佛道”,反而是对于“成佛之道”的见道内容无所知,对于“成佛之道”的修道内容无所知,由于对佛道之见道与修道的内容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修学佛法的障碍,故名所知障、智障。

而所知障的随眠,在烦恼障的习气种子断除净尽时,无始无明的随眠如果也同时断尽了,那就成佛了;因为如果没有断尽所知障的一切随眠的话,烦恼障的有漏习气种子是不可能断尽的。如果第八识里面所有的有为法,所相应的全都是无漏习气的话,没有一丝一毫的有漏法相应,这个时候就表示:第八识永远不会再有种子的变易了,究竟清净了。就好象是提炼黄金:黄金已经提炼到究竟清净的时候,就不用再提炼它,永远不会再变化它的体质了。而烦恼障的有漏习气种子,想要断尽的话,只有悟后修学一切种智,一直到究竟了知时,才能办到;否则永远都不可能断尽有漏习气种子的随眠。

到这个时候,才算是成佛了。到了佛地时,为什么说这个第八识叫做“常乐我净”?因为烦恼障中的分段生死的烦恼现行,已经在很久以前就断尽了,早已具足二乘圣人的有余及无余涅槃;而烦恼障的有漏习气种子随眠如今也断尽了,如来藏中的种子也永远都不再变异了;所知障的无明随眠也都全部断尽,也永远不可能再受熏增进了。既然内含的种子已经永远不再变异了,所以祂叫做真常—真正的常,已经超越中道的“非常亦非断”的境界了。
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分段生死也断尽了,变易生死也断尽了;变易生死断尽是指你的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究竟清净而不须要再变易了,所以没有种子生灭变异的现象了,祂已经断尽变异性了,不再有异熟性了,所以是永远的常、究竟的常,所以称为真常。这种真常,包括本体的恒常,也包括本体中所含藏的种子常不变异,这才是真正的常,这就是究竟的涅槃,这才是真正的常,与因地菩萨的中道的常,有很大的差别。

这种真常,与印顺法师所说的外道主张的真常,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是天壤之别的。外道的常,其实仍是无常,但他们自称是常;因为外道所说的真常,都是意识觉知心,不曾离开意识觉知心的体性,尚且不能与七住菩萨所证悟的第八识心的“体常”相提并论,何况能与初地、八地、等觉地的非断非常的第八识中道心相提并论?更何况等觉菩萨所不能了知之佛地第八识真如之真常?根本不能一概而论。

印顺法师完全不知道这个正理,连禅宗初悟祖师所证得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都不懂,就以自己所崇信的密宗邪见,而说“大乘佛法中的‘真常唯心’的常,与常见外道的常一样,富有外道神我、梵我色彩”,以此误会之见而贬抑大乘真常唯心思想:“如来藏思想富有外道的神我、梵我色彩。”他真是完全误会“真常唯心”的究竟了义佛法了。
这两种死(阿罗汉所断的分段生死,诸佛所断的变易生死)都断尽了,成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人能出其上,就成为三界至尊,所以叫做“乐”啊!一切法无所不知,成就一切智智:具足了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所以叫做“乐”。世出世间没有人比你更有智慧,成为究竟佛了,所以叫做“乐”。世间与出世间的究竟果报,到此已经究竟了,再无可断的不净法,再无可学的清净法,再无可修的了义法,再无可证的般若实相法,再无更上的可修境界,究竟圆满了,所以称为“乐”,这是究竟清净的境界,这是永离一切苦乐受的境界,乃至最微细的心地上的苦乐受也都永离(编案:非指应化身之色身苦乐受),究竟安隐,所以是乐。

可是藏密的上师们根本不懂这个道理,却用双身法中的第四喜的淫乐,作为报身佛所证得的快乐,所以他们的“报身佛”都是手抱女人而受淫乐,永远不与女人分离,而永远处于与女人交合的状态中在受淫乐;但这种乐其实是苦,因为是无常的,是变异的,是受制于他人的,也是有为有漏的。那根本不是佛法,那其实是很低级的外道法门,由那种崇拜性器官,而追求淫乐最大乐受第四喜的行门,我们可以宣称:藏密是原始低级的宗教,不是进步的宗教。他们的即身成佛法门,只是原始低级宗教的,物欲上的邪淫法门,但是却冠上佛法的果位名相,本质则是:还在物欲上追求,妄说淫乐没有形色所以是佛法所讲的空性,他们是还没有提升到精神层次的欺骗世人的宗教。

佛地的“常、乐、我、净”中,为什么又叫做“我”呢?因为,菩萨从证悟第八识如来藏开始,一直到等觉位都一样:第八识都只能够跟五遍行的心所有法相应;因地时的第八识,一定都是离见闻觉知,不与六尘中的见闻觉知相应,所以没有办法与别境五心所法相应,所以不能了别六尘万法。换句话说:此时的第八识如痴如呆,好象白痴一样;好象白痴一样,却又很灵利—善能了知众生心行,众生的任何一个心行都不能瞒祂。但因为不与别境五个心所法相应,所以不能了别六尘境界,因此就不与“善十一”心所法相应,所以不能称之为“我”!所以等觉菩萨及一切菩萨,他们的第八识都只能称作“无我如来藏”,不能称之为“常乐我净”的“我”!而佛地的第八识,不但可以跟五遍行心所法相应,也可以跟五别境、善十一等心所法全部相应。由于和全部二十一心所有法都能相应的缘故,所以佛地的第八识真如心叫做“我”。

为什么又叫做“净”呢?因为无漏法已经具足圆满,已经无须再熏修任何无漏法,所以祂才是究竟的清净,才是真实的清净。因此佛地的第八识才能称为“常乐我净”,才是具足了常、乐、我、净,到这个地步才是究竟的涅槃。究竟涅槃就是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无住处涅槃本身,其实是函盖了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函盖了二乘圣人、六地满心以上菩萨所证得的有余及无余涅槃在内,所以说佛地具足四种涅槃,所以佛地所得涅槃,才是究竟的涅槃,所以二乘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所以《心经》这里讲的就是佛心,佛心就是究竟涅槃。如果没有证得第八识心,就永远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永远不能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就不可能证得《心经》所讲的究竟涅槃的佛地境界。可是究竟涅槃的道理,很少有人能在讲《心经》的时候加以解说,我们在这里为诸位稍微加以宣说。
由于佛地的第八识具足了“常乐我净”四法,所以才称之为大般涅槃,才是《心经》所讲的究竟涅槃。这种涅槃不是定性声闻的大阿罗汉们所证的涅槃,也不是缘觉所证得的涅槃;他们的无余涅槃不叫大般涅槃,只能称为二乘涅槃!这是六地满心以上的菩萨都具足的涅槃,但是第七住贤位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却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稍稍知悉的。定性二乘的无学位阿罗汉、辟支佛,以及等觉位以下的菩萨,都不具足佛地的这四种法,所以不能称为“常乐我净”,所以说二乘圣人都是无漏不尽,只有 佛才是究竟无漏的圣者。

胜鬘夫人在《胜鬘经》里面说:“阿罗汉、辟支佛无漏不尽”,讲的就是他们不能断尽烦恼障的有漏习气种子,他们还有有漏习气种子随眠在第八识中;也是说他们还不能断除无始无明所知障的“上烦恼”随眠,还有可断的烦恼未曾断,还有可增进的无漏法未曾修证圆满,所以不究竟。而诸佛的第八识已经永尽这一切有漏习气种子随眠与无始无明的随眠,不止是断尽烦恼障的现行而已,已经无可再进断的了,所以叫做究竟涅槃。

但是这个究竟涅槃的法呢,得要证悟以后,才能真正的了知,所以《胜鬘经》中, 佛才会这么说:“…如此二法,汝及成就**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也就是说:“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自性清净心可以修断二种烦恼随眠—究竟清净而证得究竟涅槃,这两种妙法,只有利智菩萨及 佛方能了知。”一般证悟的菩萨,若不继续研读 佛所说的第三转FALUN经典而进修种智,若是悟后生慢而不肯阅读上地菩萨所造的书论的话,就不能了知这些道理。以上所讲的是佛心,是佛地“常乐我净”究竟涅槃的佛心。


第四节 说种种心故名心经


《心经》为什么会叫做《心经》呢?因为它宣说了种种心,所以才叫做《心经》。有好多人解释《心经》的时候,都把它解释成“一切法缘起性空”,因为《心经》里面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念到后来全部都没有了,就误认为是一切法空,他们(编案:指印顺法师等一派人)就认为“一切法空”就是《心经》的意思了,就认为“一切法空”就是《般若经》的真正意思了。
那么我们就要请问大家:“如果是一切法空的话,那么心究竟是存在、不存在?”(大众回答:不存在!)是不存在啊!如果心是不存在的话,那就是没有心了嘛!那怎么可以叫做《心经》呢?显然《心经》讲的不是一切法空啊!一定是在一切法空的经句之中,显示有一个毕竟存在的不坏的心哪!那才能叫做《心经》啊!可是《心经》明明又告诉你:“无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无智亦无得”,什么都没有!那为什么又叫做《心经》呢?所以《心经》的内涵,真的是可以大大的探讨一番了。

《心经》虽然很简要,可是,它由实相心来说五蕴十八界虚妄,由实相心来说诸法空相—包括三十七道品虚妄—都是意识心所得法,这样,令众生了知意识心等十八界法全部都是虚妄的,这样依《心经》而证得解脱道。然后,又依实相心来说“成佛之道”,也就是佛菩提道,所以这一部经才叫做《心经》。换句话说:《心经》所有的语句、所有的文辞,都是围绕着第八识实相心,都是从第八识实相心出发,来讲解脱道的涅槃境界,来讲佛菩提道的般若,这样才可以称之为《心经》。

如果《心经》真的是在讲一切法空,那跟断见外道就没有差别了,那就不应该称为《心经》了,就应该称为《一切法空经》了。因为断见外道也是讲一切法空啊!死了一了百了,全部都没有了—连心也没有了;那么,这样一来,《心经》所说的法,不就变成断见外道法了?可是明明《心经》告诉你的不是外道法,祂明白地告诉你:“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啊!完全是中道法啊!因此说《心经》讲种种心—不但讲妄心,也讲真实常住的不坏心;绝对不是像印顺法师他们所讲的“离第八识真心而有一切法缘起性空”,不是离开第八识真心而讲眼等六识六根空,而是依法界常住不坏的真实心,来讲眼等六识六根空,来讲一切法缘起性空,来讲三十七道品等圣道法亦空。

由此缘故,所以,所有的法师与居士们,都不可以离开真实心,来讲见闻觉知等七识心都空幻不实;都不可以离开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来讲一切法缘起性空、来讲六识心空,不然就变成外道的断灭空了。因此,我们在这里作一个注脚:“说种种心,故名《心经》。”


第五节 心经是般若诸经的精华


般若是菩萨六度的最后一度。很多刚学佛的人常常会问人说:“什么叫做‘般若’?”后来有人说:“不!这不念‘班若’,要读作‘钵惹’。”般若从字义的表相来解释,通常说它叫做“智慧”;可是,如果一定要把它翻成智慧两字的话,也有问题啊!因为智慧有很多种啊!那你们佛法中讲的智慧,究竟是什么智慧呢?插花有插花的智慧,书法有书法的智慧,音乐有音乐的智慧,农穑有农穑的智慧,……种种世间法中都有种种的智慧啊!你说的智慧,讲的是什么智慧?

因为佛法里面的般若,讲的是世间蕴处界万法的缘起性空,以及出世间的二乘菩提法的不堕断见的四圣谛的智慧,又包括法界体性实相的第一义谛的智慧,所以般若两字的含意很广,不能单纯地翻成智慧两个字。既然含意那么广,又不是用两个或三个中国字就可以代替的,所以干脆就音译,照祂的原音prajba把祂翻过来—般若。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善知识,知道般若诸经的精华,在于《金刚经》;又有许多的善知识说:“般若诸经浓缩以后就成为《金刚经》,再把它浓缩就成为《心经》。所以《金刚经》的精华就是《心经》,可见《心经》就是般若诸经的精华所在。”《心经》所说的主要意旨,是在讲真心妄心和合运作,并行不悖;也在讲妄心与一切法都是虚妄法。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真心的话,妄心就统统是无常、是空;如果离开了真心的话,三十七道品等一切佛法也都是无常、是空。因此,学般若的人,绝对不可以离开真心第八识,而说一切法空,不可以说“一切法空就是般若,没有第八识心。”
在末法时代有很多人解释般若,总是学印顺法师而讲解为“性空唯名”,因为印顺**师讲:“般若就是性空唯名。”那么,如果真的是性空唯名的话,那么般若就变成戏论了。请诸位想想看:“性空是什么?唯名是什么?”性空是说体性变异无常,终究必定要归于坏灭之空无,所以是空,没有真实不坏的常住法存在了嘛!既然体性是变异、是无常、是坏、是空,没有真实法,所以不管是受想行识的那一个法,全部都只是“名”,“名”就是不真实,只有一个“名”的表相而已,或者只是所施设出来的一个名相而已。

如果佛法真的是像印顺法师他们这样讲的话,五蕴当然是性空、是唯名。但是,假如说:五蕴无常断灭之法,就是佛法的话,那么这个佛法就是断见法了;那么两千五百年前,就不需要 释迦牟尼佛来人间示现受生说法了,因为断灭见外道早就说过一切法空的理论了,断见外道早就宣示:五蕴十八界统统是性空,统统是无常法、断灭性,死了就统统没有了。那 释迦牟尼佛就不必来人间弘法了,因为同样是一切法空的断灭见啊!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断灭见外道也应该都已经是佛了。

可是, 佛不是这么说的, 佛说蕴处界性空唯名的时候,祂有说“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第八识,祂有说“无余涅槃的实际”、“涅槃的本际”,祂有说“真如”,有说“如来藏”,祂有宣说“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的识”,祂有说“名色缘(意)识、(意)识缘行、行缘无明,无明依(第八)识而有,推究到此,齐(第八)识而还,不能超过此(第八)识”,所以十二因缘支不会有推之无穷无尽的过失(编案:欲知如是内涵,请详萧老师所著《楞伽经详解》各辑)。所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体性是缘起无常、其性是空,都是依“名色所缘、无明所缘识”的第八识,来说一切法缘起性空;般若诸经所说的法,都不离这个道理。

所以般若不是在讲性空唯名,般若是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见闻觉知的心,处处作主的心虚妄;但是这个虚妄心,却是依附于一个真实不坏的心而存在。依附于这个真实不坏的心而有时现起,有时间断,这样证知而生起了证知法界体性的智慧,才叫做般若。而《心经》则是:从般若系列的经典,浓缩成《金刚经》,再浓缩成《心经》;所以它告诉我们的就是“因地的菩萨不断烦恼而证菩提”。

“不断烦恼而证菩提”有两个意涵:一个是说菩萨在种种的烦恼法里面去证得菩提;第二个意涵是说,菩萨不断除烦恼而证得菩提。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意涵:菩萨想要证得佛菩提,就要在一切三界中的烦恼法里面,特别是在人间的烦恼法里面,才能够证得菩提,因为菩萨所要证的菩提是佛菩提,佛菩提所证的标的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如果断除了烦恼障,舍寿以后入了无余涅槃,入了涅槃以后,你的十八界统统都没了、都灭尽了,没有见闻觉知心的你,如何去证你的第八识呢?因为你都不存在了,怎么会有你去证得第八识?

所以尚未开悟的菩萨们,不修证二乘的涅槃,不去断我执烦恼,而在人间、在三界中来求证佛菩提。当你还有色身存在,还有见闻觉知心,那你就一定还在三界之中,三界中所有的法统统是烦恼!没有一法不是烦恼啊!因为,三界中所有的烦恼,都是依附于五阴或者四阴而有的,既然是依附于五阴四阴而有,当然是烦恼啊!因为五阴四阴就是三界生死轮回的本质。

可是菩萨却在这五阴四阴里面,种种的烦恼法里面,去证得佛菩提。菩萨为众生奔忙,这也是烦恼啊!每天在家里,伺候先生儿子吃饭,洗衣煮饭,这也是烦恼啊!每天为了家庭而出外奔波,为了求得一家人的温饱,在外头从早忙到晚,这也是烦恼啊!但是如果离开这一些烦恼,你就很难去证得佛菩提啊!因为你的妄心、见闻觉知心、处处作主的心,在这些烦恼中运作,你的第八识当然也就在这当中运作啊!

如果离开了三界,你就消失了嘛!第八识就不在五阴三界当中现行,那你也就找不到祂了:没有一个能够寻找的你,也没有第八识可以让你找得到,因为在无余涅槃之中,你已经不存在了,灭失了,怎么还会有你可以找得到祂呢?所以要趁着现在有五阴把祂拉住啦,趁着祂跟五阴的你同在的时候,才能证得祂的所在;所以,只有在三界烦恼之中,你才能够证得祂。

可是五阴所在的地方统统都是烦恼,没有一法不是烦恼。也许你会说:“哪儿有?我睡觉的时候好舒服噢,都没有人来吵我。”真的没有吗?楼下人家如果“叭叭叭”的按喇叭,你就气死了;天气很热,正在房子里吹冷气时:“怎么又停电了?”……这些都是烦恼啊!但是,菩萨所证的佛菩提,是要证第八识,第八识就是要在这些烦恼里面去证;离开了这些烦恼,就证不到第八识,所以说:“菩萨不断烦恼而证菩提。”这个就是《心经》所讲的真正的、了义的、究竟的佛法。菩萨就是在“诸法空相”里面,也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无常空”存在的同时,去证得真实心。证得真实心以后,就能现观蕴处界的虚妄了,就能了知法界根源的体性了,佛菩提智就开始出现了。但是这个初悟菩萨的我执还是存在的,还要等待以后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初地到六地中,再去慢慢地断除他。但是他这样证得佛菩提智的时候,却没有先去断除我执的烦恼,这就叫做“不断烦恼而证菩提”。

另外,有些菩萨并不是先证得声闻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然后才来证得佛菩提。他什么烦恼都没有断,就只是努力来修学大乘佛法;就在我见与我执等烦恼都还没有断的当下,却找到了这个第八识,使得他的般若智慧开始出现;般若智慧出现时,也同时使得他的我见断除了。菩萨如果先证得解脱果,成为灭尽定的阿罗汉,他就会一天到晚想:“我舍寿以后就出三界,不再来受生轮回了,又何必那么辛苦的去求证什么般若智慧?”如果他不肯再来人间受生,就永远无法证得佛菩提,只能证得声闻菩提、缘觉菩提。

但是菩萨却保持着那些三界中的我执烦恼而故意不去断它啊!然后依大乘法的知见,去证悟第八识。证悟第八识以后,佛菩提的智慧就开始渐渐出现了。但是证得佛菩提的时候呢,我见的烦恼当下也就断了,从此以后就是悟后起修,渐渐去断声闻人所断烦恼障的烦恼—我执。当他顿悟佛菩提的时候,他并没有断我执的烦恼,是悟了之后才开始慢慢的断除的,是不急着断除的,是以修学无生法忍为主的,在这过程当中,是以超过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缓慢的次第修除的,是以很多的时间来利乐有情,来教导有情同证般若的,而不是在取证有余涅槃上用心的。这个就是《心经》所讲的“菩萨不断烦恼而证菩提”。

二乘人所证的菩提叫做二乘菩提,名为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他们所证的菩提,是要断除烦恼—断我见我执烦恼时—才能证得菩提,因为二乘菩提修证的内涵,就是断见思惑—修除我见我执烦恼—而证的菩提,是解脱道的修法。
菩萨当然也修解脱道啊!可是,菩萨的解脱道是慢慢来修的,不急着断我执,不急着取证有余涅槃的,所以菩萨在七住位明心时,如果努力的进断我执的话,一生就可以取办了,一生就可以成为阿罗汉了;但是菩萨并不在这上面用心,所以菩萨证悟般若之后,如果还有很重的贪瞋等习气,也是正常的,这表示他还是停留在第七住位中,还没有往前进修。虽然并不是每一位证悟的菩萨都那样。

菩萨的主修是在般若实相的智慧上,是法界实相体性的智慧,是自心如来藏本来解脱的智慧,而不在事相上去取证解脱果。所以菩萨所证的菩提,不是因为断我执烦恼而去证得的,而是我执烦恼还很深重的时候,就证佛菩提了。这就是禅宗的开悟破初参,所以禅宗祖师破参后的我执习气大多仍很重;而且破参后也不急着求证有余涅槃,而是在救度众生同证般若上在用心,希望有更多人从此可以永离三恶道。

所以《心经》处处宣说真心与妄心,宣说的是:在这两个心具足不灭时,可以现证空性实相。菩萨由于证得真心与妄心和合运作,并且现前观察、现前体验:这个第八识心常住不灭,所以人死了以后不是断灭,所以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不是断灭空。因此菩萨不害怕生死,也不堕于常见之中。菩萨只有挂念:“这一世为佛教、为众生该做的,做了没有?做完了没有?”他只挂念这个,不挂念自己能不能出三界,不挂念自己解脱果的修证。所以他虽然还没远离胎昧,却能够不畏惧生死,因为知道有个真心以及自己永远不灭,所以不害怕。是哪个自己永远不灭呢?是意根!意根就是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心,在第三转FALUN里面的经典,说祂叫做末那识。

因为知道这个作主的自己永远不灭,虽然见闻觉知的意识自己不能去到未来世,但是作主的心可以继续去到未来世。又还有一个第八识,祂跟着我常住不灭啊!祂也含藏着此世的我所修习的种种智慧法种,而带到来世去,此世所修的佛法结果,绝对不会唐捐其功;既然这样,那我怕什么呢?所以就不怕生死,来世再来人间;就算有隔阴之迷,也没关系,下辈子照样又会开悟。如果这一辈子悟了,下辈子因为隔阴之迷没悟(编案:因为是打听来的,不是自己辛苦去参究而悟的),那也没关系,下下辈子总会再悟嘛!总有一世又会让我再证悟了。就这样不害怕,一直进修,直到三地满心以后(亦有至四、五地满心以后),就不会再有胎昧了。

所以菩萨七住位明心之后,一直要到第六地满心位时,方才取证俱解脱果;在这以前,精进的人,在一生乃至四生中,都可以取证慧解脱果;在三地满心位时,就可以取证俱解脱果;然而菩萨都不取证,一直到六地即将满心时,若不取证有余涅槃,就不能再进修无生法忍了,这才不得不取证俱解脱果—取证灭尽定而成六地满心菩萨。所以,菩萨就是这样不急着断烦恼,而利益众生,而求证佛菩提;因为这样留惑润生而利益众生、而地地进修的结果,最后福慧俱足时,终于可以究竟成佛了。

所以禅宗的开悟,绝不是印顺法师所乱讲的“小乘急证精神的复活”,因为“小乘急证精神”的目标,是在一生之内,最迟四生取证有余涅槃,是希望在舍寿时可以取证无余涅槃;然而菩萨却是在证悟佛菩提之后,能在一生至四生之中取证无余涅槃,而不去取证的大悲愿之下,不惧胎昧而世世受生,他是以利益众生、护持正法、修学无生法忍为他的佛法修证的主要内容;是在这种不断付出的情况下,以将近二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方才断尽我执的。所以印顺法师所说:“追求禅宗的开悟,就是小乘急证精神的复活”,真是对中国禅宗最大的诬蔑,也是对大乘菩萨们的最大诬蔑,也是对大乘法教的见道法门最大的诬蔑;因为他的说法,与中国禅宗祖师们的行止完全相反啊!因为他的理论与大乘菩萨证悟后的修行法道完全相反啊!因为他的理论与大乘菩萨所作的利他行为完全相反啊!

他将大乘菩萨的证悟之道,将大乘菩萨悟入般若实相的正理,加以完全否定,教大家不可去求悟,斥之为“小乘急证精神的复活”,使人在学禅求悟时,会觉得很羞愧,会觉得很自私,不敢光明正大去学,不敢光明正大去求悟,这样就使得禅宗开悟明心而证般若的见道法道,渐渐的没人敢努力去学了;纵使人间确实有真正证悟的人,也没办法广弘,大乘佛法就会像印顺法师所主导的路线那样,渐渐的肤浅,渐渐的世俗化、学术化了。

他又将中国禅宗诬蔑为“中国所传的野狐禅”,又将禅宗佛光山、中台山、法鼓山等临济法脉所弘传的如来藏否定掉,说那是外道的神我、梵我思想;他这样将临济禅宗的根本否定掉,然后引进所谓的“原始佛法”的阿含义理,却又不以原始佛法的四阿含诸经中的真实义理来宣说;再以一神教中的外国佛教研究者的主张,来否定四阿含诸经所说的第八识心,来否定大乘诸经,诬指为“非 佛亲口所说”者;然后又主张应该修证解脱道,主张“解脱道的修证就是成佛之道”,不承认大乘诸经所说的佛菩提道。

其实,他的这种思想,才是真正的“小乘急证精神的复活”,因为他所说的“佛法”,全部都是在小乘涅槃的取证上说的(编案:虽然他讲的是小乘解脱道的涅槃,而他所讲的小乘涅槃,又堕于断灭见中;但他绝不会承认他的大乘般若的法义其实就是小乘的解脱道。然而他的著作中,这些主张的事实俱在,他是无法狡赖的),所以他自己才是应该被指责为“小乘急证精神复活”的人,却用自己应该被责的理由,来指责大乘菩萨“与小乘急证精神完全相异”的佛菩提的法道,所以,事实上,应该说他才是颠倒的人吧!

菩萨由于证得这个“真心以及意根妄心并存不灭,可以一起去到未来世”,所以他能够发起受生愿,而不急着断除我执的烦恼,世世受生于人间,一再的出生来世的意识觉知心,来利益有情,永不止息,这样才叫做真实的般若啊!这样才是真正的佛菩提啊!所以不是“一切法缘起性空”可以说为般若,那是二乘菩提所说的法;真正的般若实相智慧所证得的是:依于真心第八识,才能够产生了一切法缘起性空的事相,这样才叫做般若;真心第八识才是法界万法的根源,才是法界的实相,才是法界体性智的根本。那么,讲到这里,《心经》究竟是在说什么?诸位听过这一席话,就可大概的了解了。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心经与解脱道之关系


第一节 解脱道之意涵


接下来要讲《心经》和解脱道的关系,在讲这个题目之前,必须先要让大家了解:“解脱道之意涵”。

什么是解脱道?末法时期学佛的人,最可怜的地方,就在于不能够了解佛法究竟有什么内涵!一般人学佛时,总是认为:“佛法不外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这些了解了以后,佛法就统统了解啦,佛法就是这样而已啦。”一般人初学佛的头一两年,总是这样想啊!因为现在大乘佛法中的各**师们,也都是这样教啊!因为他们也都是认为:修证解脱道就是修证佛法。但是我们今天却要让大家了解:佛法分为两个主要道,第一个部份是解脱道,第二个部份是佛菩提道,然而解脱道其实是包含在佛菩提道里面的。

本来,佛法就是成佛之法,但是为了接引一些畏惧生死轮回,而急切想要解脱分段生死轮回的人,所以从佛法里面,把出离三界生死的方法抽出来先讲,先让有缘的众生可以亲自证实:出三界是可能的。所以就专教他们出三界的方法,也就是二乘菩提,也就是解脱道的义理与行门,也就是断我执烦恼而取证解脱果的法门。

当他们证得解脱果,进入二乘菩提以后,就会相信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是真实的法,真的是可以出离生死的法,所以他就信受 释迦佛所说的法了。由于这个信受,所以 佛继续再来宣讲如何成佛的正理,他们才会真的相信;这就是佛菩提道,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义理,也就是唯一佛道的正法。所以,成佛之道必需具足佛菩提道及解脱道,这才叫做“成佛之道”。如果落入断灭空,如果否定了第八识以后,而说诸法缘起性空,那就变成了断灭见,不但和佛菩提道不能相应,而且也和二乘菩提的解脱道不能相应。

因此,佛法最主要的内涵,就是这两个大科目;第一个科目,也是大家最切身的科目,就是解脱道。怎么样可以出离三界的生死?能出离三界的生死时,已经证得解脱了,解脱知见也具足了,然后再来探讨佛菩提道:“怎么样成为究竟佛?”如果对于成佛之道的这两个主要的内涵,有所了知,就知道修学大乘佛法时是应该怎么走?应该如何进入佛门?如何悟后进修?自己渐渐地就可以了解啦!那么,关于《心经》和解脱道的关系,这个题目开讲之前,先要跟大家说明:解脱道的意涵是什么?

解脱道的意涵,就是出离三界生死轮回,而不再受业力与无明的牵制,不再流转于三界六道之中,免除了不断的受生而后又再死亡,受种种的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解脱道的意涵,就是:以二乘菩提的法义,去如实观行,而证得解脱果,出离三界的生死。


第二节 出三界生死


所谓出三界生死,就是把三界中的自我灭除掉,因此而证得无余涅槃。无余涅槃是什么境界?现在来说明它。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无余依涅槃,也就已经没有余苦所依了。

一般人总是想:“我一定要有个所依。”因为没有依靠的话,那还得了!孤伶伶地好可怜!但是我告诉你:如果想要证得解脱果,就得要无所依,有所依就一定会轮回生死。

无余依涅槃为什么叫做“无余依”?我们刚刚有讲有余依涅槃,也就是还有世间的冷热痛痒等微苦,作为其五阴之所依,所以还在三界中轮回。无余依涅槃就是说:没有任何的微苦所依,所有的痛苦通通不存在了。为什么会都不存在呢?这是因为你完全的消失掉了;当你完全消失掉了以后,还会有苦吗?凡夫众生正是因为不肯让自己消失掉,所以会有种种三界的苦啊!

可是一般学佛人听到我们这么说,大概都会说:“萧平实讲这个法,没听过噢!这种说法,跟所有的**师们都不同,这个可能有问题,会不会变成断灭空呢?”可是等你把所有的经典找出来,去印证看看;再去把所有真悟的菩萨的论藏找出来(像密宗的“月称”那种否定如来藏的人,根本不是菩萨,他的《入中论》并不是真正的佛法,是断灭见),去印证看看;完全是这样说的,和我所说的法是完全相同的。

只是到了末法时期,正确的知见和正确的解脱道法门失传了,大家不知道,跟着**师们以讹传讹,就认为:觉知心一念不生时就是无余涅槃;当他们临死的时候,就这样想:“我就是保持一念不生,就进入涅槃中了。无余涅槃之中就是一念不生的觉知心安住不动。”这样一来,结果就变成外道的“五现涅槃”的邪见了,也就是《楞严经》所讲的外道五现见涅槃,那不是佛讲的涅槃啊。

“我”就是十八界、就是五蕴、就是十二处。出三界生死,就是把自我灭除掉,也就是把见闻觉知的心、处处作主的思量心灭掉,不再去投胎,只剩下一个无形无色、无觉知、无思量的第八识存在。可是这个第八识离见闻觉知,祂也从来不思量、不作主,祂从来不会想要去投胎,从来不会想要保持六尘中的见闻知觉性。因为处处作主的我们—意根,不愿意自己消失掉,不愿意和六尘境界相隔绝,所以就不愿意进入真正的涅槃,而喜欢自己所以为的涅槃,就拉着如来藏去投胎啦!

又因为一直想要有见闻觉知,不想让见闻觉知的自己消失掉,所以后来在中阴身阶段中知道:“这个中阴身只有七天寿命,我如果不去投胎,我就没有见闻觉知啦!那我岂不是变成断灭?还是得赶快去投胎。”因为没有证得第八识的人,又没有建立正知正见,不知道有个第八识离见闻觉知而确实存在,所以在这个阶段中都会害怕:“我若不去投胎,恐怕就会变成断灭,那还得了?所以我必须要赶快去投胎。”因此就去投胎了,投胎以后当然就会有来世的生死了。

所以,入无余依涅槃,就是把十八界的“我”灭除掉;灭除掉以后,第八识没有见闻觉知,祂也从来不思量、不作主,就这样无形无色而存在于三界“之内、之外”,随你怎么说内外都可以。因为既然无形无色,你不能够说祂在三界内;可是出了三界,就再也没有任何处所了啊!

你说:三界还有一个外面吗?没有!三界只是一个施设,是因为众生有三种大层次的境界,才叫做三界。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想象:“这个是欲界,这个叫色界,这个叫无色界,出了三界的处所地方,这些叫做三界外的世界。”没有!根本没有三界外的世界,出三界时其实也没有地方可出,只是十八界的自己消失了,没三界外的世界存在,所以也没有一个我出到三界之外。所以出三界者,无三界可出。我们如果依照《金刚经》上的说法,可以这样来讲:“所谓出三界者,即非出三界,是名出三界。”“所谓亲证解脱者,即非亲证解脱,是名亲证解脱。”这就是《金刚经》法句中的真正意旨啊!

如果你跟我说:“我出三界了!”说是真正的出了三界,我告诉你:你还没有出三界。因为你的这个“我”还在嘛!“我”还在时候,一定还在三界中,最多就是住在无色界境界里面,绝不会超过无色界。当你出了三界的时候,实际上没有“我”出三界,而是自我灭失了,这样才是真正的出三界。所以,没有我出三界,才是真正的出三界。所以说:所谓出三界者,即非出三界,是名出三界。《金刚经》的真实义,就是在这样的智慧上而宣讲的。如果你确实证得如来藏了,你只要把这个道理套上去,《金刚经》随你怎么讲都通,般若的正法就是这样的!

可是很多人不了解《金刚经》的真正意旨,而这样宣说:“当你出了三界的时候,不要执着出三界,那才叫做出三界。”错了!实际上没有任何的“我”出三界,所谓出三界是方便说。实际上则是:你把自我十八界的一一界都全部灭除以后,才是无余涅槃,才是真的出三界;但是这个时候,还有谁存在呢?没有了啊!因为十八界的“我”已经都不存在了啊!既然“我”都不存在了,还有什么苦作为“我”的所依呢?当然没有任何苦作你的所依啊!既然没有任何苦作你的所依,那不就是无余依涅槃?不就是真实的“无我”了吗?所以说“涅槃名为无我”。这就是《心经》所讲的出三界的生死啊!


第三节 无余涅槃所灭之我


接下来要说明:无余依涅槃所灭的“我”是什么?

无余依涅槃所灭的“我”,就是五蕴和十八界。在末法的时代,修学佛法的人,不能证得解脱果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能够如实的了知五蕴和十八界,没有如实的现前观察五阴十八界法的真伪。 佛出道的时候,施设了五蕴和十八界,来跟众生说明,让众生了知五蕴和十八界虚妄;与 佛有缘的众生,听闻 佛的开示以后,知道什么是五蕴,知道五蕴的内涵是什么;然后又知道什么是十八界,知道十八界中一一界的内涵。佛这样的跟众生开示:五蕴就是“众生我”,十八界就是“众生我”。这个“众生我”的自我为什么是虚妄的?详细的为众生开示,使闻者可以断除我见,再进断我执。我见断了以后,就是证得声闻初果了;我执断除了以后,就是证得解脱果的极果了,就可以出三界啦!这就是二乘菩提所证得的解脱果,就是决定性的声闻缘觉所证得的解脱果,虽然他们都还没有证得第八识如来藏,都还没有了知法界的根源所在,还没有生起般若智慧,但是已经有了解脱道的智慧了,所以称为慧解脱。

为什么会说五蕴不是“常住不坏的我”?为什么要说五蕴不是真实不坏的我?为什么说五蕴会坏、会灭?所以说五蕴无常?那么,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五蕴的内容。

五蕴的内容和十八界的内容,跟大家修学佛法中的解脱道,是息息相关的,今晚大家可以一面听闻,一面当下现前观察自己的五蕴和十八界,看看是否虚妄?或者是真实不灭的法?今天要让诸位现前观察声闻初果所证的“我见断、三缚结断”的分证解脱的境界:

受想行识四阴且留到后面再说,先要讲色蕴。色蕴,刚刚我们说有五色根:眼根、耳根、鼻舌身根,这五根是讲我们整个的肉体,称为扶尘根;而这五根的胜义根,就是我们的头脑。眼睛是眼根的扶尘根,耳朵、耳聒、耳膜是耳根的扶尘根;乃至我们的色身,一直到脚底,你都知道痛痒,这个是身根的扶尘根。可是,你们要了解:实际上在了知五尘的,并不是扶尘根的身体,而是你的胜义根—头脑。

有的人听了我这种说法,也许会抗议:“哪儿有?明明我来的时候,脚不小心踢到了楼梯,痛死了。明明是脚在痛,你怎么说是脑筋在痛?”告诉你:“是脑筋在领受痛觉,不是脚在领受痛觉。”我们早期出来讲这个证量的时候,有一些人不信,不听我的话,就走掉了。但是后来医学家证实了:把头脑中掌管痛觉的胜义根的部份,用麻药喷一下,他的脚就不痛了。对于本来脚是不痛的人,在他的头脑掌管脚痛的胜义根的部份,用很微弱的电流去刺激一下,他就觉得脚好痛!好痛!其实是电在他的头脑刺激,头脑所接触的微弱电流关掉以后,他的脚就不痛了。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结果是哪里在痛?是你的胜义根头脑在领受痛觉,而不是你的脚在领受痛觉;你的扶尘根的脚,只是把那个受创的状况传达到你的胜义根头脑,然后你的觉知心在胜义根里感受到痛;但是却有一个机制,让你觉得是脚在痛,让你知道脚撞到了、受创伤了,要去保护及治疗它,才能继续正常的使用它。

所以,我们表相的肉体,它是扶尘根,胜义根则是头脑。有一些印顺法师的徒众,在书里面解释说:“意根就是大脑。”我这一世在还没有证悟以前,读了以后也真的信受那个错误的讲法。但是,现在有个大问题来了:意根如果是大脑,那么,在座的生过孩子的妈妈们!请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刚开始怀着孩子的时候,有没有看见那个孩子从前世来的时候,带着大脑来投胎?”(女众轻声的回答:没有!)是没有啊!可是 佛明明开示过:“意根带着第八识来投胎。”依照他们所说的意根是大脑嘛!那应该是大脑带着第八识来投胎啊!可是你们有没有看见孩子带着大脑来投胎呢?根本就没有啊!所以,可见他们那个说法不对。

我今生初学佛的时候,读到他们的开示,当时因为是初学,也因为还没有离胎昧,所以没有正知见,我也相信欸!可是后来发觉:不对欸!这个问题很大噢!意根如果真的是头脑,那来投胎的人应该都带着前世的头脑来,可是明明没有啊!后来自己当了父亲,心里想:“我儿子、女儿也没有带着头脑来投胎啊!”所以,显然意根不是头脑欸!头脑是五色根的胜义根聚合在一起,叫做头脑;因为是五种胜义根的集合体,所以叫做五胜义根。

现在,这五根的意思了解了吧?再来是第六根意根,祂是无色根;无色根的意根是心,不是物质的色法,不是有地大、有形色的法。由于五根是色法,色法本身是不能了知色声香味触法的,只有心才能了知色声香味触法,因为五根是色法,不是心法。既然意根能够接触五尘上面的法尘,当然祂就一定是“心”嘛!如果祂不是心,那祂不就是跟五色根一样成为色法了?如果不是心法,那祂怎么可能了知色尘相呢?请问:“眼根能了别色尘吗?”不行啊!得要眼识才能了别色尘啊!如果眼根不须要眼识就能了别色尘,那就应该死人也可以看、也可以听,也可以有觉知啰!应该是这样的嘛!

那你在死人身上拿个钻子戳一下,他应该会叫:“痛死了!”也应该会在心电图上看见死人的心电反应啊!可是他却完全不知道痛痒啊!因为心已经离开了、灭失了,可见五色根是不能了知五尘的,只有六识心才能了知六尘,只有在“意根是心”的情况下,意根才能接触法尘啊!五色根当然更不能了知法尘,只有心才能够了知法尘,所以显然意根是能触、能知法尘的,祂是“心”,不是头脑。 佛又说祂是无色根,说祂是意识心出生的俱有依的缘,是意识所依之根,所以名为意根。

意根接触到法尘的时候,意识就在意根和法尘接触的地方出现了,就能分别了,就了了分明而知六尘的了。这样子算来,总共有几个心?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六个心噢!再加上意根是能触知法尘的心,所以意识才能现起嘛!那意根也是心哪!这就有七个心了,对不对?

这个色蕴的色身,是由我们的如来藏,借着父母的助缘而生起的,父母只是提供我们助缘而已;这个色身并不是父母造的,并不是母亲造的,而是借着他们的助缘,然后你自己的如来藏,去摄取母血中的四大物质,而制造出这个具足五色根的色身;五根的身根满足了出生的因缘时,就出母胎了。

然而这个色身迟早一定会坏掉的,从来没有人敢说:“我这个色身是不会坏的。”因为,如果你的色身是不会坏的,那么你出生时是个什么样子,就应该永远都是那个样子,永远都不会变、都不会成长,那才可以说是不坏的;出生的时候大概是三公斤左右,永远都那样,那才可以很勉强的说是不坏的。既然会长大,就一定会衰老,就一定会死。显然,色蕴不是真实不坏的法。既然不是真实不坏的法,怎么可以说色身有真实性呢?如果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怎能说是有我呢?

或许你又说:“那应该是能够见闻觉知的心才是我。”好!问题又来了,见闻觉知心如果是真正的我,那么祂为什么要靠五色根接触外五尘,再加上意根去接触内相分中的五尘上所显现出的法尘,才能出现呢?可见这个识阴中的六识心也是虚妄的嘛!并不是自在的心嘛!见闻觉知心的我,是被人家所生的;我们的觉知心,是被意根和五色根,去接触六尘为缘,而从如来藏里面出生的,是被人家所生出来的,是依因藉缘而出生的法,所以没有真实不坏的自体性,所以不是真正的“我”;既然没有真实不坏性的我,又是无常的法,无常所以是苦,“苦”当然不可能是真正的我嘛!

有的人也许会这么讲:“既然色蕴不是真正的我,识蕴也不是真正的我,识蕴的七个识通通是虚妄的,那么我想:大概是能够在世间法里面,产生受—苦受也好、乐受也好、不苦不乐受也好—这个受才是真正的我啊!”可是当你这么想的时候, 佛就问了:“乐受是真正不坏的你吗?”被提醒了以后,你就会想:“待会儿有人打我一记闷棍,苦受就来了,我的乐受还在不在?不在了!已经是断灭了的乐受,怎么会是真正的我呢?”

这样想一想,觉得也有道理,可是紧接着心里又想:那应该是苦受才对,因为我被打了一记闷棍,现在正苦着。可是,等一下如果有人送给你一牛车的黄金,现在突然变这么有钱,心里好高兴噢!也就忘了苦受,这时你的苦受还在不在?忘掉了!忘掉了的时候,苦受就不在了;不在的话就是无常,无常而消失了的苦受,还会是真正的你吗?当然不是噢!

那这样应该是不苦不乐受才对,甚至我睡着无梦的时候,都还是不苦不乐,而且是不苦不乐受的时间最多。但是,假如不苦不乐受是真正的你,等一下如果有个酒鬼来撞门,无理取闹一番,你又气死了,苦受又来了,不苦不乐受又不见了。那么这样看来,三个受都不是噢!有人就会想:“应该在那三种受当中,有一个没有语言文字而继续在了知的我,也就是想阴嘛!想阴才是真正的我。”有很多人不知道见闻觉知中的了了分明的了知就是想阴,总以为用语言在觉知心中想事情,才算是想阴。其实六尘中的了知性就是想阴啊!如果这个了知性的想阴是真正的不坏的你,那这个想阴其实就是六识心的见闻觉知所显示的体性啊!见闻觉知就是识阴所显性啊!识阴尚且是虚妄的,何况识阴所显现的想阴,怎么可能是真实常住的不坏法呢?怎么会是真实的我呢?所以那又不对了。

有人又会想:“那么应该是我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跑跑跳跳的这个‘我’:我会吃饭、我会走路、我会吃喝拉撒……等等,这个就是真正的我。”可是,这些动作都是行阴,如果把你的色身弄坏了,你还能跑跑跳跳吗?还有这个行阴吗?所以说这个也不对了!是不是?所以,这只是行蕴噢!也是依色、识、受、想阴而产生的啊!到了这个地步,确实的去观察,原来五蕴都不是真实的我,那么你以前将五蕴认作是真实不坏的我,认为确实有一个我真实不坏,这个“五阴是不坏我的恶见”就这样断除了,五蕴的我见就断了嘛!这就是声闻初果所证得断我见的境界。

五蕴是我的邪见断了以后,今天晚上你就应该证得声闻初果了。回去以后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去思惟这些道理,去作更详细的思惟与整理;这样子,我见真正断了的时候,虽然还没有成为证悟的菩萨,不妨可以成为声闻的初果人。但是不可以只是今晚听了以后,就说你已经证得声闻初果了,必须要如实地现前去观察它,仔细地去观行,详细地去整理它,确实是可以把我见断掉的。我见断掉了以后,你可以把三缚结的内容拿来自我检验,看自己的三缚结断了没有?如果真的断了,那你就可以确定自己已经是声闻初果了,不必我来跟你印证。今天我们没办法像“禅净双修班”的课程中那样详细为大家解说,所以你们听完回去以后,还得要自己详细的观行与思惟;如果有确实去作观行的话,就可以亲证声闻的初果了,不必再去跟什么人学习解脱道了(编案:一念不生的活在当下,其实仍是意识心,其实还没有断我见,不能证得初果)。还没有来正觉同修会开始共修,就可以先证声闻初果,棒极了!

如果真的如实观行以后,仍然有所怀疑的话,你可以去把 佛所讲的四大部的阿含经,总共有一千多部经,拿来对照看看,究竟自己的三缚结断了没有?看看我今晚所讲的法对不对?可以将菩萨造的论拿来看看,看自己的三缚结断了没有?看我所说的对不对?也可以把小乘法中的论—譬如《俱舍论》—拿来看看,印证看对不对?如果对的话,你就信受我的话,信受自己的观行。信受了之后,自己再去深入整理,把我见断得更干净一些。这样子,还没有来正觉同修会共修,就先证得声闻初果,何乐不为?这就没有辜负我今天来到台南的这一场说法了。

刚才讲过六根、六识,但是还有六尘啊!所以接下来说十八界。如果从五蕴的观行之中,还不能断除我见,那么从十八界的观行之中,也还是可以断除我见的;我见断了的话,三缚结就会跟着断除了。十八界的法中,方才说过六根与六识,至于六尘,我们刚才也说明过:我们所接触到的六尘相分,其实是由如来藏,借着五色根去接触外五尘,而变现出内相分六尘来的。然后,见闻觉知的心,还有作主的意根,在这个内相分的六尘里面运作,所以我们所接触到的六尘,统统是如来藏所生的,都是依因与缘而出生的缘起法,我们从本以来不曾接触到外六尘,都是只接触到内相分的六尘,却又是如来藏所生出来的法,怎么可以说六尘是真实不坏的法呢?
我们所接触到的六尘,是如来藏所产生的法,而见闻觉知的心是六识心,只要五根坏了—五胜义根的头脑大部份坏了,你就死定了,见闻觉知的心就永远消灭了。可见,见闻觉知的心,是依你的胜义根作为助缘而存在的啊!所以在医学上会作这样的判定:脑死就是死人。

但是这个判定还有疑问,因为脑死还是常有误判的时候,所以脑死的很多种况,是医学家所不知道的,只有亲证道种智的菩萨们才能知道。脑死,有些植物人并不是完全的脑死,他的见闻觉知的心都还存在,都能领受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只是掌管行动的部份,不管是眨眼皮还是手脚的动转—也就是说掌管行动部份的操控系统坏掉了—不能表示意思。

如果是这种植物人,你就把他判定是脑死,当医生开始把他开膛破肚,作器官移植的时候,他是很痛苦的;所以这时候将他判为死人,而作器官移植的话,那就是杀人。所以有的外科医生会成为杀人者,但他不是故意的,只是他还没有道种智的智慧去判断罢了。所以,是不是真正的脑死?也要有道种智,才能够完全正确的判断。换句话说,见闻觉知的心,不是真常不坏的心,因为你的五胜义根坏掉的时候,见闻觉知心就永远不能再生起了,就随着断灭了。

如来藏一定要藉你的不坏的五根,才能使你的见闻觉知心在人间生起,当五根全部都坏了,如来藏就无法去接触外五尘,就无法对现内相分的六尘法,见闻觉知心就无法生起,由此可见这个见闻觉知心是虚妄的,所以说见闻知觉性是依他起性的缘起法。这样如实去一一现前观察的话,就可以确认十八界统统是虚妄的。那就可以成为解脱道上的见道者,成为二乘声闻法中的初果人,成就二乘菩提的见道功德了。这就是四阿含所偏重而说的解脱道,就是声闻初果人的观行;这就是上座部所传的佛法,就是今天的南传佛法所修的解脱道;但是声闻解脱道中的初果人,却不能了解内相分六尘的道理。今天原始佛法的弘传者,不论是南洋的出家二众,或是中国的大陆与台湾地区,所有自认为已经证得解脱道的人,都还落在意识心上,都还是认为:觉知心保持一念不生、不起烦恼,清楚明白地活在当下而不攀缘,就是证得声闻初果,就是证得禅宗的开悟境界。这些人都是因中说果的人,都成就了大妄语业,因为都还没有断除我见的缘故。所以,意识心是虚妄法,不能去到未来世,是虚妄法,所以意识觉知心绝对不是常住法,既然是有断有灭的法,当然就不可以说是真实的我。

也许你又说:“可是还有一个意根啊!这个意根, 佛说意根从无量劫以来就一直存在到现在,还要到未来无量世去,除非我入了无余依涅槃。那可见祂是真心啊!”现在我要请问你一个问题:“意根如果是真实心,而真实心是应该能够执持一切法的,三乘诸经里面都是这样说的。那么,像这样的话,意根应该可以执持你所造的一切善恶业的种子了,意根应该也可以执持你身中的四大才对。”可是,请问:“为什么那些坏人造了恶业以后,他知道自己未来世要受恶报,他想要把那些恶业的种子丢掉,可是为什么却又丢不掉?”可见种子不是由祂所收藏的,祂不是真心;虽然祂能够处处作主、恒审思量,却不是执持善恶业种子的心。

又譬如说:地狱道的有情,他们在地狱里面忍受长劫的尤重纯苦,很想让地狱身赶快死掉,往生到善道去,就不必受苦了;结果却是死不掉欸!当他苦痛到受不了而死掉的时候,马上业风一吹,很快的又活过来,结果还是在地狱身中受苦,还是没有办法舍身啊!由此可见意根不是真心嘛!因为时时思量的你、处处作主的心就是你的意根,你很想要舍弃地狱中受苦的身根,可是你作不了主啊!还是得继续在忍受极苦的地狱身中受苦啊!既然不是持种、持身的心,当然意根绝不是真心。而且,入无余涅槃时,必须要加以灭除的意根,怎么会是真实不坏的法呢?所以意根并不是真实心啊!这样看来,十八界都是虚妄法,都不是真实不坏的常住我。

由此可见:十八界我的每一法都是虚妄的。像这样,你一样一样、一界一界去把他现前观察,详细思维,就可以把我见断掉,三缚结也就断了,声闻初果的功德就可以先放在自己口袋里,何乐不为呢?为什么要去相信那些**师所讲的“有一个觉知心的我不灭,这个我可以入涅槃”的我见的说法呢?有“我”入无余涅槃,这个涅槃就已经变成外道涅槃了,就成了有我的涅槃了,就不是 佛所讲的无我的涅槃了。

十八界都灭了以后,剩下那个第八识祂不作主,祂离见闻觉知,祂不住于一切法中,所以就“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乃至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心经》就是在讲这个道理。所以,《心经》所讲的菩萨的解脱,也包含无余依涅槃所证的真实无我的境界。为什么说《心经》有这么讲?后面会跟诸位进一步证明。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心经与解脱道之关系


第四节 解脱之意涵


所谓解脱,就是“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那,什么叫做“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想要证得解脱果的话,应该要作什么呢?要断我见啊!断我见是第一步。我见断了以后,修所断的烦恼也要把它断掉,就是把我执断掉。所以我见的断除和我执的断除,都完成了,那就是解脱果的所作已办。
在三乘共通的解脱道上的修行,对于我见有没有断除,一定要去详实的观察;对于我执有没有断除,也要去详实的观察。你必须去观察:五阴虚妄,十八界的一一界也都虚妄。这样现观之后,再来检讨:我见是否真的断除了?我执是否真的断除了?如果是真的断除了,那就是所作已办,这是证得解脱果的第一个条件。解脱果的修证是三乘佛法的共道,也是菩萨所必须修证的佛法,不过六地以前的菩萨们,都会保留最后一分的思惑,故意不断除它,以滋润未来世再度受生的种子,继续上求下化。
“不受后有”,是讲现般涅槃以及中般涅槃。现般涅槃是讲慧解脱阿罗汉,以及俱解脱阿罗汉,在舍寿了以后,七识就统统自愿消灭了,也不再出现中阴身,只剩下阿含佛法中所说的“名色因、名色本”的第八识如来藏独存,这样就是无余涅槃了。换句话说,就是真实的无我,“五阴我、十八界我”完全不存在了。“我”不存在以后,剩下第八识—涅槃的实际,祂离见闻觉知,从来都不作主,从来都不思量,从来都不自觉自观有自己的存在。如果没有意根起了我执而拉着祂,祂就不会再去投胎;意根的我执断尽了以后,舍报时作主思量的意根自愿消灭了,就不会再出现中阴身;意根不会再出现了,意识也就跟着不再出现了,这样叫做“现般涅槃”,在舍寿的现下、当下入般涅槃。这是指俱解脱的大阿罗汉,以及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不受后有的意思。
又譬如极少数慧解脱阿罗汉,解脱证境如果不很坚固,舍报时忽然在意根中生起一分微细的我执,而未能当下断除的话,他虽然想入无余依涅槃,但是舍报之后不知不觉之间,就会感生到即将生往色界的中阴身;等到中阴身出现的时候,他想:“我怎么没有入无余依涅槃?怎么我又出现了?”这个时候赶快再把自己剩下最后那一分的“我执”断尽,断尽后就不会再有第二次的中阴身出现了。但是这第一次的中阴身要等到第七天才能消灭的噢!因为他不是俱解脱的大阿罗汉,所以他要等到这第一个七的中阴身坏掉,祂才能入无余依涅槃,这个就是解脱不坚固的时解脱阿罗汉的中般涅槃。但是,从广义而言,这不是完全的不受后有,因为他受了中阴身的后有,中阴身也是广义的后有嘛!虽然狭义的来讲,也算是不受后有的圣者。
可是,除了这两种般涅槃以外,还有一种叫做“上流处处般涅槃”,这也是解脱。这是指未到四果的声闻行者,他得要再受后有,但是受后有之后,他也可以解脱。上流就是说往上层境界投生去,往上去并没有说一定去到什么地方证解脱,有的人是中阴身出现以后,他生到五不还天的下四天中去;生到那一天以后,赶紧修禅定;证得禅定之后,断除了所剩下的一分微细我执,提前舍寿而取涅槃,这也是解脱。但是他在人间舍寿时,得再受后有之天身,他不是不受后有啊!他受了中阴身的后有,五不还天的后有,然后证得解脱。这叫做生般涅槃,也是“上流般涅槃”的一种。
还有一分人就更差了,但是也算是“上流处处般涅槃”。因为他中阴身出现以后,生到五不还天的下四天中,在五不还天中的时候,他虽然真的把最后一分我执断除了;但因为禅定修不好,所以一直等到色界天身坏掉,不晓得是多少劫以后,才能入了涅槃,那也是生般涅槃的解脱(编案:有的人是中夭,而且寿命长短不一,非必尽寿而终,所以劫数不定)。
有的人则是生到色界天的四禅天中的某一天,在那里才再做观行,观察微细的意识心与意根虚妄,断尽最后一分我执,舍报时取证无余涅槃。有的人则是生到五不还天之后,仍然未能断尽我执,依禅定而修,证得四空定,再往生到四空天中,才断尽我执,才能取无余涅槃。也有人往返欲界多次以后,才能成为阿罗汉而取证无余涅槃,叫做转世般涅槃,都是属于“上流处处般涅槃”所摄。所以,有很多种取证涅槃的状况差别,这就是“上流处处般涅槃”,所以,不受后有和解脱,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现般涅槃和“上流处处般涅槃”的差别所在—关键在于是否再受后有。真正的俱解脱,具有无生智而不是只有尽智的人,这些知见还是得要具足的,才能算是解脱知见具足,才算是证得无生智的圣人。
解脱果,还有一部份叫做“解脱知见知如真”。什么叫做“解脱知见知如真”呢?也就是完全了知我见和我执全部断尽的内涵,这个叫做“解脱知见知如真”,这就是声闻的无生智。
解脱知见并不是每一个阿罗汉都有的,在佛教史上很有名的周利盘特伽,他成为阿罗汉了。有人说:“扫帚两个字都念不好,竟然可以成为阿罗汉,真是不简单啊!”就请他来供养,供养之后,请这位圣僧开示。周利盘特伽却说:“我不会开示,我请舍利弗尊者来帮你开示。”也就是说:“饭我吃,他开示。”(大众听了大笑)他已经证得解脱了啊!为什么他却不能开示?那就是解脱知见不具足了知,也就是说:他有尽智,但没有无生智。这是二乘一切智里面的尽智与无生智。换句话说,不具足解脱知见的人,他只能自己得解脱,有尽智,但没有无生智。这就是没有解脱知见,知道确实已经把对自己的执着断除了,可是要怎么去修到这个境界?他不会整理,不会宣讲出来。
所以解脱的真正道理就是刚刚所讲的这几种。“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这样才是真正的解脱道。现在北传与南传佛法的弘法人,不能证得解脱果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对于解脱道不了解,对于“众生我”不了解,对五阴十八界误会了,不能一一现观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所以落在意识心的觉知心我上面,不能断除对觉知心自己的执着,落在我见上面,所以更不能断除我执;这就是对解脱道的内涵不了解的人,所以无法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果。不是只有北传佛法是这样,现在的南传佛法那些“圣僧”们,他们也不知道这个解脱道的真正道理,所以其实不是真正的“圣僧”。


第五节 大乘二乘解脱之异同


大乘菩萨所证的解脱,与二乘圣人所证的解脱,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又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这也要让大家了解。二乘圣人所证得的解脱,不能证得无余依涅槃的实际;但是,大乘菩萨所证得的解脱,却实证了无余依涅槃的实际。无余依涅槃的实际,在《阿含经》里面, 佛又叫祂做“涅槃之本际”,有时候讲“如”,有时候讲“实际、我、如来藏”。“实际”也就是说当你证得有余依涅槃,舍寿入了无余依涅槃的时候,五阴十八界都灭尽了以后,无余依涅槃里面唯一的一个法,那就是“实际”。无余依涅槃就是把名与色灭除了,变成完全的无我。名就是受想行识,就是前七识和受想行阴;色就是五根身,五色根扶尘根与胜义根都舍弃了,受想行识也都灭除了,就是无余依涅槃。
换句话说:舍报之后,十八界的自我全部都灭尽了,就没有前七识存在,所以就没有见闻知觉性的我存在,也没有恒审思量处处作主的我存在,只剩下名色所缘的识,只剩下“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之识”存在,就是只剩第八识离见闻觉知、离思量而独自存在,无所依倚。这时已经没有人间的痛痒冷热饥寒等余苦存在,没有这些余苦作为所依,所以称为无余依涅槃。
当名与色都灭尽了以后,还有一个“名色在三界中所缘的识”独自存在不灭:名色既然包含了有七个识,那么名色所缘的识,当然就是第八识了。名色灭尽了以后,无余依涅槃里面只剩下那个第八识,那个第八识就是涅槃的实际,祂就是涅槃的本际。定性阿罗汉没有入无余依涅槃以前,不知道自己的第八识本际在哪里;舍报时把十八界的自我灭除了以后,入了无余依涅槃,也不知道无余依涅槃里面的第八识是什么;他入了无余依涅槃以后,能知能觉的我已经灭掉消失了,当然不可能知道无余依涅槃里面的实际是什么,因为“我”都已经不存在了,怎么可能会知道无余涅槃中的实际!所以,阿含期的经典里面说:无余涅槃之中有实际不灭,所以无余涅槃境界不是断灭法。阿罗汉信佛语的缘故,所以不怕入了无余涅槃时成为断灭。
菩萨则不然。菩萨还没有证得有余依涅槃,就先把无余依涅槃的本际—第八识—找出来,体验整理了以后,他就知道:把“我”灭尽之后,就是无余依涅槃;灭尽了我自己十八界以后,剩下的第八识是什么,他都知道!对第八识的祂,处在无余涅槃里面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不存在了,祂会变成怎么样?菩萨对这些都知道。所以,六地满心位以上的菩萨断灭了我执以后,同样是证得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菩萨能知道无余依涅槃里面的实际是什么,决定性的阿罗汉—不回心大乘的阿罗汉,却永远不知道无余依涅槃里面是什么,所以他不知道涅槃的实际。
有的菩萨明心之后,在未灭尽我执之前,也都能了知无余涅槃中的实际。但是,菩萨还没有入涅槃,就知道无余依涅槃里面是什么;乃至刚刚明心的人,虽然还没有断除我执烦恼,但是听了我这一段开示以后,他也知道无余涅槃里面是怎么回事了,所以才说菩萨智慧不可思议。
当你还没有证得如来藏的时候,你会说:“真的是不可思议噢!”但是!告诉你:等你证得如来藏以后,你却会说:“可以思议!”这是说,对不知道的人,才说为不可思议,但是真正证得如来藏的人,却是可思议的。因为无余依涅槃里面是什么,既然我知道了,为什么不能讲?为什么讲不出来?只是不可以跟一般人讲,跟同样知道的人,互相之间是可以了知的;如果想要对还没有悟的人明讲的话,其实是一句话就讲得出来的,就可以让他证知的,并不是讲不出来的。无余涅槃里面究竟如何?也是可以讲得出来的!这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知道的,更不是尚未证得大乘菩提、也没有证得二乘菩提的凡夫所能知道的(编案:印顺法师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个真实义,所以把涅槃讲成断灭法了,就把涅槃玄妙化了)。
所以说,大乘的涅槃解脱,与二乘的涅槃解脱,确实有不同的地方。但是三乘圣人所证的涅槃,也有相同的地方:菩萨如果将来又退转回小乘法的话,或者七地满心时没有获得、加持(这是假设而方便说涅槃),而取证无余依涅槃的时候,也是十八界灭尽,也是名色五阴灭尽;阿罗汉入无余依涅槃,也是十八界五阴统统灭尽啊!在无余涅槃里面安住时的境界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唯有第八识心离见闻觉知及思量性而独存的。所以三乘圣者进入无余涅槃时的境界,都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差别的。
但是,在没有进入无余依涅槃境界的时候,那个无境界的智慧境界,却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菩萨知道入无余依涅槃以后是怎么回事,阿罗汉却不知道入无余依涅槃以后是怎么回事。这个就是大乘解脱与二乘解脱有异有同的所在,但是无余依涅槃里面的境界都是一样的,然而对于涅槃的体证的智慧,却是不相同的。这就是说:大乘所证的解脱与二乘所证的解脱,有异也有同。
至于菩萨究竟地,成佛后的解脱境界差异,那就更大了,这个题目暂时不说,留到后面讲解《心经》的究竟涅槃时,再作开示。


第六节 心经与解脱道之关系


第六节的内容,我们把它分成五点来说。
第一点:由于菩萨依《心经》的教导而证得真实心,然后转依第八识这个真实心的体性,因此他消融了我执,所以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果。但是我这段话所说,有一个附带条件:他所知道的《心经》的密意,如果是跟人家探听来的,那就没有这个功德了。
必须是要跟着善知识去熏习,然后自己去参,自己去走过来,去亲自体验,这样!才有这个功德啊!如果想要害你的话,那是很简单的,现在就直接告诉你:《心经》所讲的心是哪一个心!我一句话就可以讲出来,但是就害死你啦!你听了一定不信,因为你没有办法像真参实究的人一样的证验祂,结果就使得般若智慧不容易生起;我以语言明白的直接告诉你以后,因为你没有实际上深入的体验过祂,如果再被一个错悟的**师加以否定,你就永远退转了;从此以后,智慧就不能显发了,就与般若实相智慧绝缘了。甚至于会跟着**师,诽谤这个无比胜妙的第一义的法义。
菩萨所证得的解脱道,是从证得第八识这个自性清净心,然后现前观察、现前体验这个心确实有祂的自体性,确实是常住而不暂断的,而祂的自性是本性清净的,从来不贪、不厌、不瞋;而且不愚于一切法:你在想什么祂都知道,所以祂也是不落于愚痴里面的;你心里想什么,都瞒不过祂的。虽然你在想什么,祂统统都知道,但祂就是那么样的清净性。
菩萨证知了这个第八识心,是这样清净的体性,然后就想:“我这一生真的是龌龊,人家第八识祂一向是那么清净。”于是就转依祂的清净体性,也就是转变七识心自己的体性,使自己符合祂的体性,也就是把我见我执,三界的贪爱统统消除掉。因为我见断了以后,我执也会渐渐的消融掉了;因为我执消融掉了,所以就能身证解脱,在这一世中成为菩萨阿罗汉,成为通教的菩萨。
可是由于众生—特别是末法时的学人—误会了《心经》所说的真实心,去把那个活在当下的妄心认作真心,所以我见就断不掉;我见断不掉的结果,就是继续轮回生死。举一个大家所耳熟能详的善知识的开示,来为大家说明,大家就容易了解真实义与似是而非的说法之间的差别所在了;这种错误的开示,从古到今一直在流传。大家可能都见过,许多寺院里面的墙壁上常常贴着:“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提醒大家要时时保持警觉:只要时时警觉、警醒,要随时警觉妄念的生起,不被妄念牵着转;能这样活在当下的话,那你就是觉悟佛菩提了。我相信诸位之中,有很多人都看过这样的开示。
有的“善知识”写书出来,也是这样跟你讲:“不怕妄念起,只怕警觉迟。”意思是:只要不跟着妄念转,保持你的见闻知觉心的警觉性,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这样子,你就是觉悟了,这就是佛法所讲的觉。现在我们却要援引一段《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的开示,跟诸位说明。马鸣菩萨说:“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编案:实叉难陀译作:“如凡夫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马鸣菩萨讲得这么清楚!
马鸣菩萨说:“就好象那些凡夫人一样,他们认为:前一念没有觉察到世间烦恼的妄想生起,结果起了种种烦恼妄想;后来发觉到了,再起另一个念,把妄想压伏下来,使这些烦恼妄想不再出生,这样叫做觉悟。可是他们这个境界虽然叫做觉,其实就是不觉。”很多人不懂佛法,误会佛法,看见论中所说的这个意思,和他一念不生的修法不同,就诽谤说:“起信论一定是外道所作的啦,明明这样叫做觉,为什么又叫做不觉?”所以错会佛法的人就会说《起信论》是外道假藉马鸣菩萨的名义创造的(编案:这是月溪法师所说的话),但是这些人所谓觉悟的境界,确实是不觉(编案:圣严、惟觉、星云、证严等人,一样落在这种邪见中)。
因为佛菩提的觉悟,是要去觉悟到你的自性清净心。而那些悟错了的人,他们所谓的“觉”,却只是在觉察语言妄念、在修除语言妄念啊!只是让语言妄念不生起啊!像这样的觉,都是在意识心上面用功夫,是在意识妄心上面去误认了,根本没有觉悟到佛菩提的般若所讲的那个真实心啊!所以,这样的人他们自己虽然自称为觉悟,马鸣菩萨却说:“其实这样叫做不觉。”因为还没有觉悟佛菩提啊!因为这些就是以定为禅的人啊!
所以,大乘行者不能够证得解脱果的原因,就是由于误会了《心经》所讲的真实心,把妄心当作《心经》所讲的真实心。于是,他就以为:“这个一念不生之时的意识觉知心,就是佛所说的自性清净心,我舍报时,就是以这个心进入无余涅槃之中。舍报以前,我就这样一念不生而不昏昧,常常觉醒的活在当下,这就是觉悟的境界。”但是,这样的人,所有已经证悟的菩萨们,都会异口同声的说:落在这种境界的人都是还没有觉悟的凡夫众生。
有很多人误会经文里面的真正意旨,也误会《起信论》的真正意旨,就把论文曲解了,就以为自己所想的是正确的。譬如《起信论》中如是说:“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编案:实叉难陀译作:“言觉义者,谓心第一义性离一切妄念相。离一切妄念相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一切如来为本觉。”)这意思是说:所谓“觉”的意思,是真实心的第一义的体性,祂的心体是离一切妄念相的。如果所悟的心,真的是离一切妄念的心,那就是等虚空界而无所不遍的;像这样的法界一相,没有第二种法相的心,就是如来的平等法身。
但是有很多人误解了这一段论文的意思,就去将觉知心修行除掉妄念,以为一念不生之时就变成真心了。殊不知论文中的意思是说:众生的八个识之中,有的识是具有念相的,有的识是不具念相的。有念相的识,是有时会起妄念的,祂们永远都是“有时会起妄念”的,不会变成“永远不起念相”的心;无念相的识,是永远都不会出现念相的,祂是不会有时生起妄念的,永远都是不会有妄念的。这种有念相和无念相的心性,是本来就这样的,是从来都不会改变的;并不是修行以后可以改变它的有无念相的体性的。如来就是证得这个无念相的心,而这个心却是有祂自己的知觉性的(编案:这是指六尘以外的觉知,不是六尘中及定境法尘中的觉知性),因此,如来证得这个觉的时候,就称为本觉。
但是有很多人误会了这个论意,总是想要将会起妄念的意识心修行而变成真心;他们总是想要将“常常会起妄念”的、有念相的意识心,想要将永远会有念相的意识觉知心,修行变成“永远都无念相”的真心。但是他们将永远无法达成目标,因为有念相的意识心,是永远都会有时住在念相中的,永无可能变成永远没有念相的真心。而真心则是本来就没有念相的,不须要人们去修行、去将祂转变成没有念相,因为祂是本来就没有念相的;祂在过去无量劫以来如是,现在也如是不起念相,未来的无量劫中,祂也将是永远不会有起念的时候。
所以真正的大乘佛法的觉悟,是用常常会起念相的觉知心意识,去寻觅本来就没有念相的如来藏真心;找到祂以后,无妨有念相的觉知心与从来没有念相的真心同在,根本不必与觉知心中的妄念对抗。这样的明心开悟,才是真正的开悟;这样的觉,才是真正的觉。这样证得第八识所具有的不堕于六尘见闻觉知妄觉上的真觉,才可以称为本觉;因为第八识的这个觉,是本来就有的,不是修行以后才证得的,这才是真正的本觉。证得这个本觉的人,就称为始觉位的菩萨了。因为这是以从来就没有念相的第八识真心,以祂的从来无念相、从来离六尘上的见闻知觉性,而能觉了众生心的专属第八识的真觉,来作为觉悟的标的;这样的觉悟,才是禅宗破初参的“始觉位菩萨”的觉悟。
但是现在诸方大师们都弄错了,都是落在有念相的意识心中,都是想要把有念相的意识知觉性,变成没有念相的真心,所以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证悟者,所以他们一直在觉知心上作修除妄念的功夫,一直都是以定为禅,一直都是以禅定行门作为般若行门。
所以,如果想要避免落入这种自以为觉悟,而其实是不曾觉悟的状态中,就应当要去求证你的真心,才不会产生误会,错将生死心认作解脱心。只有第八识真心才是解脱心,前七识永远是轮转生死的心,除非你已经修到究竟佛地了,已经使前七识心的种子究竟清净了;不然的话,前七识心永远都是有漏的法。一直要到佛地,具足无漏法以后,七识心种子都不再熏习变异,那才叫无漏有为法。这样才可以说是解脱心。
然而,佛地的前七识心,虽然已是解脱心,仍然不是真如心,仍然是七识心。所以诸佛仍然是以第八识真如心,作为究竟归依,作为佛地的自性法身。所以十方诸佛说法时,都不以前七识心的体性,说为佛菩提所证悟的实相心,都是将第八识如来藏修除染污种子之后,说为诸佛的自性法身,原因就在于此。所以,《心经》所说的解脱道,不是以二乘菩提的现观十八界、五阴的虚妄,而断我见我执,而取证解脱果;乃是以亲证第八识自心如来,而回过头来现观十八界、五阴的虚妄,而证解脱果,这就是《心经》与解脱道的关系所在。(编案:以下第二点至第五点,于演讲当时,因时间不足,省略未说;于第二天续讲时,径由第三章开始演说。今因读者请问所遗漏之四点内涵故,乃予以改版,自第二版第一刷起,将演讲大纲中之第二点至第五点,以口语化之文句再作补充,仍维持原先售价而流通之。)
第二点:一般人学佛很多年以后,还是不能证得解脱果,这种久修不证、唐捐其功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假善知识对五阴所作的错误开示,导致学人对五阴的内容没有真正的理解,错将五阴中的识阴(将离念灵知的意识心及处处作主、时时作主的意根)认作第八识真如,所以就断不了我见,无法取证声闻法或菩萨法中的初果,断不了三缚结,因此而不断的轮回生死。我见不断的缘故,更无法断我执,所以就永远轮回生死,永远进不了佛法大门—对三乘菩提的内涵永远都无法正确的理解与亲证。
二乘圣人由于断除我见,以及断尽我执的缘故,对五阴—特别是对识阴—的内容具足观行,了知自己虚妄,对自己完全没有执着,所以舍寿时灭尽五阴,不再入胎,也不去受生于天界,所以不再出生后世的五阴或者四阴,所以出离三界生死。他所观行的内容是人间的世俗法五阴,所以名为世俗法中的真谛,简称俗谛;因为五阴是缘起法,所以其性本空,不是真实常住不坏之法。这个五阴缘起性空,无我无人,是世间道理极成的缘故,所以名为世俗谛。
然而菩萨却不只是这样,菩萨不但像阿罗汉一样的现观五阴缘起性空,而且亲证五阴出生的根源,亲证自心第八识如来藏,由此而了知“无余涅槃之本际”其实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证得《心经》所说的真心以后,再来反观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的虚妄,由此缘故而证得大乘法中的解脱果,他所证得的解脱智慧,与二乘圣人所证的解脱智慧并不相同。
二乘圣人证得有余涅槃,没有舍寿以前,并不能知晓将来进入无余涅槃以后的“境界”;而将来舍寿后进入无余涅槃时,自己却又已经完全灭尽,十八界中的任何一界都已经不存在了,根本没有自我存在,没有见闻知觉性、没有思量性,完全无我,如何能再有“我”来了知无余涅槃之中的境界呢?所以二乘圣人不能了知无余涅槃中的境界。
菩萨却是证得无余涅槃中的实际—自心如来藏;无余涅槃其实是依如来藏的不再出生五阴十八界法,而建立涅槃的法相,所以无余涅槃其实是以如来藏为体,所以无余涅槃其实没有自性,其实就是真心如来藏不出生十八界法的自住境界,依如来藏而立名。菩萨由于证得无余涅槃中的实际—自心如来藏—的缘故,所以菩萨还没有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便已经知道无余涅槃中的境界是怎么一回事了。
无余涅槃既然是灭尽五阴十八界的所有法,所以称为灭度,而不称为生度,所以就没有任何的自我存在了,就没有任何人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中去了知无余涅槃中的境界了,所以无余涅槃中没有十八界法中的任何一界,完全无我;因此,无余涅槃的境界根本就没有境界:没有六根,没有六识,没有六尘,当然也没有见闻知觉性存在。所以二乘圣人在没有证得自心真如以前,是无法了知无余涅槃中无境界的境界相的;然而菩萨却早已证知无余涅槃中独存的实际了,早已证得其中的实际—第八识自心如来。这种未入无余涅槃,便了知无余涅槃境界的智慧境界,就是禅宗破初参的七住位菩萨们所证知的境界;这是不回心的二乘圣人所不知的、所未证的,所以二乘圣人不能了知大乘菩萨“不入无余涅槃却又了知无余涅槃实际”的境界。菩萨由于亲证无余涅槃的实际—《心经》所说的真心,因此就可以获得分证解脱或满证解脱的功德受用,这就是《心经》与解脱道的关系所在。
第三点:二乘圣人是以诸法灭尽,作为无余涅槃;进入涅槃以后,自我却又灭失了,所以没有自我可以了知无余涅槃的境界,所以他们还没有入无余涅槃之前,以及入了无余涅槃之后,都不能了知无余涅槃中的境界究竟如何?所以,如果是以事相上来说,他们是确实证得有余及无余涅槃的;但是,如果以般若的智慧来说,以无余涅槃的实际境界来说,他们其实是没有证得涅槃的。所以他们所证得的涅槃,只能名为二乘涅槃,不得名为大乘涅槃;因为他们只知道如何能观行五阴十八界虚妄,如何能断除我见与我执—断除觉知心和思量心的自我执着,因此舍报时可以灭尽自己而入无余涅槃,却不曾了知无余涅槃的无境界境界,不曾证得无余涅槃中的无境界境界,因为他们都不曾证得《心经》所说的真心,而真心就是无余涅槃的实际,所以“了知无余涅槃内的境界”的智慧,二乘圣人都不具备。
菩萨却由于亲证无余涅槃中的实际的缘故,所以在还没有进入无余涅槃时,就已经了知无余涅槃之中无境界的境界。又因为未入无余涅槃境界时,能以七识心的自己,现前观察到自己的如来藏本来就是常住于涅槃的境界中,就是无余涅槃的实际,所以他亲证了世尊所说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因此他就转依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菩萨未入涅槃,便已住在涅槃;由于这个现前观察的缘故,了知自己及一切众生都是本来就不曾离开涅槃,都是本来就没有生死,所有的生死都只是假象,所有的生死都不是真的,所以菩萨就不害怕生死,就不必急着进入无余涅槃境界,因此能够起心保留最后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世世修行菩萨道,最后才能成佛。
因此菩萨所证得的解脱果,与二乘圣人所证得的解脱果虽然相同,但他是了知“无余涅槃内无境界境界”的圣者,他是亲证无余涅槃内的实际的圣者,也是亲见“未入涅槃便已是涅槃,涅槃常住而非断灭,涅槃非从修得,亦非不修而能得”的圣者,所以他对于解脱的见地,与二乘圣者是完全不相同的,与二乘圣人是迥然不同的;所以,菩萨由于这种大乘涅槃的亲证,他所修证的解脱果虽然同于二乘圣者,但是他所产生的解脱智慧,却是远远地超胜于二乘圣人的。
如果有人能够亲证《心经》所说的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无余涅槃的实际,那么他的智慧是极为胜妙的,绝不是那些不回心的二乘圣人所能知道的,更何况是还在修学解脱道的凡夫?而且二乘圣人证得解脱果,舍寿而入无余涅槃之后,十八界都灭尽了以后,只剩下自己的从来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独存,以这个不再出生十八界法的如来藏而立名为无余涅槃,所以涅槃其实就是如来藏独存的境界,其实是依如来藏而立名的。所以如果有菩萨亲证自心如来藏以后,他就知道:涅槃其实就是《心经》所说的“无一切法”的无境界境界。他就知道:解脱的境界,其实是以《心经》所说的真心为依止而施设的名称,他就如实的了解《心经》与解脱道的关系。所以一切悟得真心的人,后来都会渐渐的了知《心经》与解脱道的这种关系。菩萨的这种解脱果上的智慧,是不共二乘圣人的。
第四点,我们要说的是解脱色。众生由于八识心各各具备了心所法,而与色身和合运作,所以真如与佛性才能出现于我们的五阴十八界中;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才能以意识心及前五识心的配合运作,来寻觅、来证得自己的第八识真如,来寻觅、来眼见自己的佛性;这样地地进修之后,终于成就佛地的解脱色。如果离开了色身与七识心的共同运作,人间的一切众生就没有办法证得真如、也不能眼见佛性。
解脱色,是说已经有能力不再轮回于三界的生死中,而又能乘愿再来世间受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六地满心以上的菩萨境界,因为六地满心时已经证得灭尽定了。究竟的解脱色,其实是说佛地的境界:以永远不坏、永不间断的庄严圆满报身,而为一切地上菩萨宣说深妙的一切种智;或以应身而受生于缘熟之净土及秽土而度众生,或示现化身于众生的定中、梦中,给与感应而度众生;或以化身示现,而与有缘鬼神感应而度化鬼神。佛地的这种解脱色,才是究竟的解脱色。
至于初地以上的菩萨,如果他愿意取证无余涅槃的话,他在舍寿时,其实是可以取证无余涅槃的;但是他们舍寿的时候,都故意不断除最后一分的我执,故意不取涅槃,都发愿再来这个人间、或依照佛的安排再去别的人间受生,再去上求下化,所以初地至三地未满心以前的菩萨色身,也是解脱色—是广义解释的解脱色。
佛地的解脱色,其实并不是在大乘法中才说的,其实是在原始佛法阿含部的经典里面早就讲过了。在《杂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二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说:“虚空色(佛地的自性法身)是佛,非色是二乘(二乘以灭除五阴色身而入涅槃作为解脱);解脱色(庄严圆满报身)是佛,非色是二乘;……如来真解脱,不空亦如是;出离一切过,故说解脱空。如来实不空,离一切烦恼(离见思惑及习气种子烦恼,亦离所知障等上烦恼)、及诸天人阴(自性法身及庄严圆满报身,以及菩萨之意生身,都迥异天人五阴四阴),是故说名空。呜呼蚊蚋行,不知真空义,外道亦修空,尼乾宜默然。”
这意思是说:真空的意思,其实是“非色、不离色、不灭色”,却又已经解脱三界色身、解脱三界法的系缚,乃至解脱于习气种子的随眠、解脱于无始无明的随眠,这就是佛地解脱色的境界。一般人总以为:觉知心不被五欲六尘所系缚了,便是解脱。却不知道这样其实没有解脱,其实仍然是在我见当中—认定觉知心的自我是常住不灭的。这样的见解,会令人轮回三界生死而永远不能解脱三界生死。
深入经典的老修行人则以为:灭尽了十八界的一一界以后,不再有我了,所以名为解脱。但是却又恐怕落入断灭见中,便又施设一个“不可知、不可证的意识细心”,作为灭尽十八界法以后的常住心,以为这样就是解脱、就是无余涅槃。其实这样也是落在我见中,因为这种见解其实是依于常见而产生的;而常见却是依意识心而存在的。当他不能灭除这种邪见的时候,他就必定会在舍报的时候,继续去受生;因为“不可知、不可证的意识细心”是不可能实证的,所以他的心中便不能决定无疑,便会怀疑究竟有没有“不可知、不可证的意识细心”?心中恐怕落入断灭空中,就不肯灭掉意识心自己,他就会继续再去受生入胎,所以无法得到解脱的正受,所以无法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特别是否定了意根的人们!因为意根的自我贪着性,他都还不知道,如何能断除呢?意根的存在和体性都不知道,又如何能作观行而了知意根的虚妄、而断除我执呢?俱生相续的我执正是意根的自我执着啊!
然而阿罗汉与菩萨都是现观意识与意根的虚妄的,所以,当菩萨修行而断除了见惑与思惑时,我见与我执都已断除了,他舍报时就可以像阿罗汉一样的进入无余涅槃的解脱生死的境界。然而菩萨继续进修,多生多劫断除烦恼障上的习气种子随眠;又进修一切种智,而断尽了无始无明的随眠,终于成佛了。佛地所成就的这种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都不是二乘圣人所能想象的; 佛在超过二大阿僧祇劫前—菩萨七住位—所证得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不是阿罗汉所能证得的;如今佛位又证得了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都不是决定性的阿罗汉所能了知的。
由于亲证了这四种涅槃,永远不在三界生死轮回之中,却又不住于无余涅槃境界之中,所以佛地的色法—圆满庄严报身—是真正的解脱色,永远不坏而又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诸佛成佛而又化缘圆满,舍寿而入涅槃之后,便以自性法身和这种庄严圆满的解脱色的报身,于十方一切三界中度化众生,永无尽期;众生如果还没有度尽,就永远不会停止这个无尽愿。
菩萨三四五地满心时,都是随时可以取证灭尽定的,但是他们都故意不取证;六地满心时虽然不得不取证灭尽定,乃至八九地菩萨其实都在无量世以前就证得灭尽定了,却故意不入无余涅槃;他们都是分证这种解脱色的境界,而以一种或二三种意生身,常在十方三界中自度度他,最后终于可以成就究竟佛道;这三种意生身,也是解脱于三界分段生死的解脱色,是由于三地或四五地满心的无生法忍的功德,乃至后来再加上八九地的无生法忍的功德而获得的。而无生法忍所产生的解脱色—一至三种的意生身,却都是以亲证《心经》所说的真心,作为基本入手处;证得真心以后,以这个亲证真心而发起的实相般若为基础,然后次第进修一切种智,才能发起这三种解脱色。菩萨既然是因为亲证《心经》所说的真心,所以渐次进修而证得各种的解脱色,这就已经说明《心经》与解脱道关系密切之所在了。
第五点要说是:证得解脱果以后,其实没有解脱的境界可证。依《心经》所说而修行的人,亲证了《心经》所说的真心以后,便生起了智慧,便可以自己亲身证实:证得解脱的人,其实是没有解脱可证的。因为菩萨不是依二乘法所说的“五阴缘起性空”而证得解脱,是以《心经》所说的真心本来解脱的实证,再来反观五阴的缘起性空,这样双具三乘法的解脱功德,就看见了一项事实:解脱的实证,其实是没有所证的,只是断了我见与我执的烦恼,不必再受见思惑所控制,所以不必再轮回生死,但是详细的推究之后,其实却是如来藏本无生死;无余涅槃的实证,其实并不是见闻觉知的七识心进入无余涅槃;事实上是七识心自己灭尽了以后,如来藏仍然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境界之中。
所以,依《金刚经》的意旨,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亲证解脱,即非亲证解脱,是名亲证解脱。”所以亲证解脱的人,其实没有所谓解脱可证,如果有人说他已亲证解脱,他就是没有亲证解脱的人。由于这个缘故,《金刚经》中说:“如果阿罗汉这样子想:‘我是阿罗汉’,那么这个人就不是阿罗汉!”因为阿罗汉是断尽了我执以后,才成为阿罗汉的,哪里还会有“我证得阿罗汉果”可说呢?阿罗汉是灭尽自己以后,才成就无余涅槃的解脱境界的;所以阿罗汉没有涅槃可证,没有涅槃可入。
当阿罗汉证知这一件事实以后,他决不会说他有涅槃可入,决不会说他是阿罗汉;除非是为了拯救诽谤他的人免入地狱,否则他不会自称是阿罗汉,更不会说自己将来舍寿时有涅槃境界可入。因为入无余涅槃,就是自己消灭了,只剩下《心经》所说的离见闻觉知的真心独自存在,没有五阴我,也没有十八界中任何一界的我存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入无余涅槃,即是没有入无余涅槃,是名入无余涅槃。”
另外,从菩萨亲证无余涅槃的本际来说:无余涅槃的本际就是第八识真心,而真心是本来就在的,不论我们有没有证得祂,祂都是本来就存在的,都是本来就涅槃的;菩萨证得涅槃时,只是证实、只是现观这一个事实。而无余涅槃的无境界境界,却是本来就在的,不是修行之后才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证得无余涅槃,即是没有证得无余涅槃,是名证得无余涅槃。”懂得这个道理,就能读懂《金刚经》了。读了这本《心经密意》以后,懂得这个真实的道理了,再将这个道理套上经文,就可以读通般若系列的经典了,接下来就得想办法去亲证真心,也就是参禅寻觅真心。如果能亲证《心经》所说的第八识真心,对自己以前从善知识书中所懂得的般若经典的真意,就可以实证了。
由于这个缘故,证得般若的人,其实是意识心证得般若,而意识心却是缘起缘灭的虚妄法;如果转依真心自住的无境界境界来看,其实没有般若可证,因为真心从来离见闻觉知,从来自住涅槃绝对寂灭境界,有什么般若可以证知的呢?所以,菩萨由于这样的亲证、这样的现观,因此觉知心与意根便灭除了我见、我执,因此而得解脱生死轮回;然后发愿留惑润生、自度度他,修证无生法忍,直至成佛。这就是《心经》所说:依“真心”而显示解脱与涅槃修证的正理,这就是《心经》与解脱道的关系所在。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心经与佛菩提道之关系


第一节 佛菩提道之意涵


佛菩提道的意涵,分为三个部份来说:第一部份是般若的总相智,第二部份是般若的别相智,第三部份是般若的一切种智。
总相智和别相智是有所差别的,总相智讲的是般若智慧的总相,别相智说的是般若智慧的别相,都是从我们的真实心—第八识—来说总相与别相;一切种智是讲我们的第八识里面,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种子又名为界,又名功能差别。了知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就称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还没有具足的时候,就称为道种智,也就是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般若智慧。
总相智和别相智有什么不同?我们以一颗水果来说明好了。譬如一颗芒果,当你看到一颗芒果的时候,知道它是芒果,但是你只是从它的表相上面去看到它,这样只知道芒果的大概,就是对于芒果的总相智。
还没有看见过芒果的人,听说芒果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有多大,都只是一个想象,并不是真实了知;这就好象还没有证悟的人,不知道真心第八识究竟是怎么回事,无法去观察祂、体验祂,所以不具备般若的总相智;所以他只能依文解义而说,只能以想象的如来藏而说,所以常常会有讲错的地方,常常会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亲眼看见了芒果的人,知道芒果长什么样子,什么颜色,有多大多小;这就好象已经破初参,找到自心真如一样,能现前观察祂,这就是对于芒果的总相智。般若的证悟也是一样,当你确实找到了如来藏,能现前体验观察祂的时候,你就能确实的为人解说般若,因为你已经亲证了实际,生起智慧了;也因为有亲自体验,也能在宣讲的时候,一面观察祂,一面为人宣讲,所以就不会讲错,也不会前后不一致。
可是,这只是般若的总相智,因为你看到了芒果,不知道它有多硬多软,它是怎么样的酸甜苦辣,水份有多少等等,你都不知道;得要把它切开了,才知道果肉是什么颜色,吃起来是什么味道,是硬、是软也晓得了,这就是说你知道芒果的别相智了,这跟别人只看到而不曾亲尝是不一样的。
证得真心的人,刚开始找到的那一剎那,那几天里、几个月之中所发起的智慧,都叫做总相智,知道这个就是真心了,可是只知道一个总体的概略情形;而这一个真心里面,祂还有很多的功能体性,他仍然不晓得,所以当他证得真如第八识的时候,仍然只是总相智而已。得要在悟后长期去观察祂:究竟祂的自体性还有哪些?祂的功能性又有多少?
观察了一段时间以后,发觉这一个真心果然是自性清净心,却又含藏着众生的七识染污种子。当有情众生在贪瞋痴当中打滚的时候,祂和有情众生同在一起,可是祂从来不起贪瞋痴,所以说祂叫做自性清净心;并且现观祂的自性清净,从来不染污,从来不起念,却又含藏了众生七识心的染污种子,却又不断有众生的染污种子出现在七识心上面。
又观察这个真实心,含藏了种种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乃至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等一切佛法,都是从如来藏这个真心所出生、所显示。经过这样的确实的体验,我们就说你已经证得了般若慧的别相智。
在佛菩提道里面,说总相智叫做根本无分别智,别相智叫做后得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是说,证得这个第八识的时候,那是进入佛菩提道真正修行的开始,也就是说开始进入内门广修菩萨行了。这根本无分别智,只是一个总相;虽然只知道总相,但这个总相智却是佛菩提般若慧的根本。因为接下去的别相智,以及证得别相智以后要学的一切种智,都是从这个总相智开始进修的;而总相智的获得,却是从这个第八识本体的证得开始产生的,所以这个总相智的般若智慧,是进修佛菩提智的根本,所以称为根本无分别智。
如果没有证得这个第八识的本体,就无法发起般若智慧的总相智,更无法修学别相智,后得的无分别智就无法渐渐出现。那它为什么叫做根本无分别智?因为这第八识是无分别智的根本,经由证得第八识之后,你才能够产生根本无分别智;有了根本无分别智,才能获得后得的无分别智。而后得的无分别智里面,第一个阶段要修学的就是别相智,也就是般若诸经所讲的般若;有了别相智以后,才容易进修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就是真心所含藏的,总共八个识的一切种子的智慧;真心如来藏不但含藏我们见闻觉知心的种子,含藏着时时思量、处处作主的意根心的种子,而且也含藏其他许许多多的种子。由于这一些种子的存在,所以我们人类才能够有种种的功能差别出现,这一些功能的差别又叫做界。界就是种子,所以法界就是法的种子,法界就是法的功能差别;了知这些种子的修行,就是修证一切种智。
但是这一些智慧,都要从证得第八识的本体以后,才能够渐渐的出生。因此,证得第八识,也就是禅宗破初参的时候,那时所发起的般若实相的智慧,就是根本无分别智。因为,其后进修的一切般若智慧,都是以这一个第八识的证得为根本。其他的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既然都是以这个总相智作为根本,然后才能出生,所以别相智与一切种智因此就叫做后得无分别智。因此,说总相智就是直接描述法界实相心的体性,并且使人听闻熏习之后,具足知见,可以去证得第八识,也就是自己的真实心,这个就叫做总相智。
禅宗真悟祖师的公案,百分之八十是属于总相智。破参而获得总相智了,再来修学般若系列的一切经典,这个就是般若的别相智。般若系列的经典就是由种种的方向,由各种的层面,来为证悟的菩萨们宣说真实心的自体性,以及祂所出生的七转识和色法、无为法……等等的体性,这个叫做别相智。
可是,后得无分别智里面还有一切种智,一切种是指所有的种子,也就是所有的功能差别;证得所有功能差别的智慧,就是一切种智。就好象找到了芒果,看见了芒果,也把它触摸过、吃过了。可是请问你:芒果的皮里面有哪些物质成份?你不知道!果肉有那些成份?你不知道!果肉内的糖分是多少?酸度是多少?淀粉的比例是多少?……等等,你都不知道!它的种子有着什么内涵?这芒果的种子要怎么种?种了以后怎么样长成?多久长成?怎么样开花?花的大小与颜色如何?怎么样结果?要多少时间长大成熟?你都不晓得!这一些就属于芒果的一切种智。
我们大家每一个人都有的第八识心也是一样,祂含藏了许多种子,这一些种子要透过悟后跟随善知识去修学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增上慧学;然后经由证得第八识和祂的别相智,逐步去体验祂,现前去观察祂。这样,你的一切种智才能渐渐出现。所以一切种智的内涵,就是开示真心所含藏的一切种子,就是现观真心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祂所含藏的种子无量无边,包括诸位的色身等法,都是祂的种子所造成的;诸位的色身是怎么来的?诸位并不能如实的知晓,而这些造色的种子,都在真心里面所含藏着。
一般人总是以为:“我去入胎了,妈妈就给我这个身体。”不对!妈妈没有给你身体,妈妈只是提供那个缘,提供那个环境,她把地水火风元素供养给你,你得到地水火风的供养,你的第八识则有大种性自性的造色功能,祂可以摄取地水火风,来组织构造你自己的身体;所以,你的身体是你自己的如来藏所制造的,不是妈妈制造的。从来没有一位妈妈在怀胎时,每日努力观想如何创造她的子女,也不曾亲手去制造捏补她的子女,都是由各人的如来藏去制造自己的身体。
妈妈于你有恩,是因为十月怀胎很辛苦,是你出生以后哺乳很辛苦,是为你而“推湿就干”很辛苦,是养育你很辛苦。但是你的身体,其实是你自己所创造的,上帝没有能力创造你,所有大梵天等天主,没有一个天主是能创造你的造物主,连祂们自己的色身都是祂们自己的如来藏所创造出来的,但是祂们自己却都不知道这个实相。
你自己的第八识有这个能力去创造身体,这就是如来藏的大种性自性的造色种子,这也是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但是如今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深妙的正理呢?这些都包含在无分别智的后得智的一切种智里面,所以一切种智也是在后得无分别智所函盖之内。
但是,这个根本无分别智,以及后得无分别智,现在已经被误解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当你证悟之后,跟人家推介:“我们正觉同修会台南共修处,有大善知识、有证悟的老师在带领我们共修,将来缘熟时就可以证得第八识咧!真的可以明心、可以破参。”将来有一天,你真的悟了,人家来问你:“你悟了,你的第八识是怎么回事?”当然你不可以直接告诉他哪一个是第八识,你就告诉他第八识的体性。
可是他听了以后却跟你摇头:“啊呀!你别在那边讲一大堆了,那个都是分别心啦!开悟是证得无分别心,你现在却都是在分别。”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开悟的时候,其实是照样有分别心,是不离原来的分别心,而找到另一个本来就无分别的真心第八识,祂与有分别的觉知心共同并行在运作。”
那一些悟错了的大善知识们都说:“我们就是要修证无分别心嘛!所以你在那边听经闻法就是分别,你在那边说法就是分别,你在评论谁对谁错,那就是分别。如果你想要证无分别心,你就不要起心动念、不要再分别谁对谁错了嘛!”他们都说这样叫做无分别心,都是将意识觉知心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中,跟白痴一样的处在不能了知诸法的境界当中,就把这时像白痴一样的觉知心,当作就是无分别心。都悟错了!
既然有个心叫做无分别心,既然叫做根本无分别智,既然都是以无分别为主,为什么又叫做“智”?你们有没有想到这一点呢?如果是无分别的心,那就应该跟石头木块一样,跟白痴一样,为什么却又叫做智?而他们所谓的无分别心,却是对境了了分明的觉知心,其实还是分别心啊!真正的无分别心,是对境也不了知的,才是真正的无分别心;觉知心不起一念的时候,还是能分别的啊!所以当你一念不生的时候,有人打你一巴掌时,你还是了知痛楚啊!还是会生起瞋心来啊!当别人在你面前丢一个橘子给你的时候,不必用语言告诉你,你也不必用语言来思惟应该如何接?就能直截了当的分别橘子丢来的速度与远近方位等等,就很轻易的接住橘子了;当此之时,心中都无一言一语,但是就都已经是完成分别的了。所以,一念不生时的觉知心,还是分别心啊!不可以说一念不生时就是无分别啊!
这意思是说:当你找到了另一个本来就无分别的心,找到另一个本来就存在的无分别心,因此而使得原来有分别的觉知心中,产生了知晓“实相心从来无分别”的般若智慧,这个才叫做无分别智;这时候有智慧能分别诸法,而同时照见另一个以前所不知道的无分别心,跟你同时存在而不断的在运作;证知了这样子的实相境界,证知如来藏在六尘中的无分别性,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而不是将能分别的觉知心坐在那边不起分别,叫做无分别智。如果坐在那边真的能够不起分别的话,那你就变成石头人、木头人了!那只是呆瓜一个,怎么叫做无分别“智”?再不然就是入了无心定中,觉知心断灭了,才能真的无分别啊!如果不是入无心定,即使是在非想非非想定中的话,觉知心还是能了知定境中的法尘,也还是有分别的啊!所以,那些大师们对大乘佛法的无分别智,真的是误会到很严重的地步了。
我们要请问那些大师们:“世尊在人间游化四十九年,祂有没有分别?祂如果没有分别,那又如何了知外道的说法错误?又如何观察众生的根器?又如何遍到当时印度各大城去破邪显正、摧伏外道?”如果真的像大师们所说的那样才叫做无分别的话,那世尊不就要跟白痴一样了吗?那么世尊一生之中是如何善观众生根器的呢?是如何了知外道法义的邪谬而加以分别破斥的呢?所以,世尊显然还是有分别心存在的。
世尊宣讲三乘法的十二部经时,究竟是有没有分别心存在呢?当然有!但是,世尊却另外有一个本来就无分别的第八识真心存在;这样亲证,这样现前观察,这样究竟观察而具足一切种智,才是佛地的“后得无分别智”。由于所有的菩萨都有一个本来就无分别的真如心存在,也有一个亲证无分别心的境界的能分别心、觉知心存在,因而使得觉知心中的智慧生起,能了知真正的无分别的解脱境界,这样才叫做无分别智。
也就是说:第八识真心无分别,而觉知心能分别第八识之无分别的境界,所以有了实相的智慧,所以有了“了知法界体性”的智慧,所以才称为般若实相的无分别智,这就是法界体性智。并不是将一直在分别的意识心,去加以压抑,而使它原本应该有的分别性消失;如果有人那样修行的话,那样就会变成愚痴无智的人,就永远无法发起真正的般若智慧。
所以,用我们能分别的觉知心,去参禅而证得那个本来就无分别的第八识心,了知第八识无分别的本来解脱体性,因此而发起了般若智慧,这样叫做证得无分别智。所以,修证无分别智的意思,不是要人打坐修定,去压抑觉知心不起分别而变成没有分别,不然的话,就会离般若法道越来越远了,就会越学越没智慧了。
上面所说的总相智、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都是般若实相智慧所含摄的范围。但是这个总相智和别相智,是《心经》所说的内涵;可是《心经》并没有说到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的开示,得要等到第三转FALUN的时候,讲如来藏系的唯识方广诸经时,才会开始宣说一切种智;在初转FALUN的四阿含诸经里面,在第二转FALUN的般若诸经里面,对于一切种智都只是一两句话就轻轻带过,都不解说。因此,《心经》与佛菩提道的关系,是定位在佛菩提智的别相智上面的。别相智当然就函盖了总相智在里头。


第二节 修证佛菩提智之法门即是佛菩提道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心经》和解脱道的关系了,现在接下来继续讲《心经》和佛菩提道的关系。
前面已经概略说明了解脱道是出离三界的轮回。佛菩提道则是证知一切法界体性的真实相,证知一切法界的根源,生起法界体性智,这就是佛菩提道。阿罗汉证得解脱道的极果,却不能证得佛菩提道;如果他回心大乘,不做决定性的声闻罗汉,一旦破参明心了,他就不再是声闻阿罗汉了,他就转入大乘而成为证悟的菩萨了,他就不会在舍报时取证无余依涅槃。如果有阿罗汉,不知回心大乘法,然因心生大悲之心,不忍自己灭度生死,要救众生出离生死苦,因此而发心愿意再受生死,此人即名大乘通教菩萨,已非定性声闻阿罗汉。
求证禅宗的开悟明心,就是佛菩提道的第一个阶段;所以开悟明心而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就是大乘佛菩提的见道,就是大乘佛法修学的入道之门,也是佛菩提道的根本;因为佛菩提道的修证,必须从证悟你的第八识真心作为根本,才能进修佛菩提道。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经过禅宗的破参的阶段—没有找到你的如来藏,那么,佛菩提智就无法进修,因为你完全不知道你的十八法界的根源在哪里,你也不知道这个法界的根源—第八识实相心—祂的体性如何?就无法进修大乘佛法。所以,修证佛菩提道的第一个法门,就是禅宗的开悟明心—证得第八识如来藏。
禅宗的这个明心开悟,在唯识增上慧学中,说之为“真见道”。“真”的意思是说:这个见道是真正的般若智慧的见道。又相对于后来的进修别相智,以及进修一切种智的“相见道”,而说之为“真见道”。因为,后来为了进入初地而进修的别相智,和一切种智的修行,都是以这个真见道作基础,才能进修的;而进修的内涵都是如来藏含藏的无量体性的法相,都是如来藏所含藏的种种“界”的法相,所以称为“相见道”。而这个明心开悟的见道,有别于后来的“相见道”,所以特别立名为真见道。
学人经过禅宗的证悟之后,接下来要修学般若诸经的别相智;般若系列的经典,主要的有《大品摩诃般若、小品摩诃般若、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当然还有其他的几部经典,但是比较有名的是这几部,加上诸位每天早晚课诵所念的《心经》,这一些都是明心破参者开悟以后,所应该进修的别相智的经典。般若慧的别相智,是属于般若系列的经典所宣说的法,都在第二转FALUN的经典里面宣说的。为什么说般若系列的经典不属于一切种智的法?这是因为它只说到般若慧的别相—说自心如来藏的自体性,没有说到自心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界;只是从别相上来说,所以才会不断的跟你说这种类似的语句:“所谓涅槃,即非涅槃,是名涅槃。”“所谓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所谓成佛,即非成佛,是名成佛。”这些说法,都是为了让你通达般若的别相智,这个就是般若系列的经典所讲的别相智。
第三个佛菩提智的修证法门,就是进修第三转FALUN的唯识方广诸经,如来藏系的全部经典都属于唯识方广系列的经典,这是属于一切种智所函盖的范围之内。而第三转FALUN的一切种智的经典,最有名的有三部,一部是《胜鬘经》,一部是《楞伽经》,一部是《解深密经》,其余还有《金刚三昧经、如来藏经、无上依经、…》,律部则有《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优婆塞戒经》。但以《胜鬘经》等三部经典为最主要。
这一些经典所说的,包括了真心所含藏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这个是属于佛菩提道第三阶段所进修的;这也是禅宗的开悟明心者,通达了别相智之后,要进入初地的时候所必须要通达的。通达了《楞伽经、解深密经、胜鬘经》,才能进入初地,这是属于般若智慧的一切种智;对一切种智有了部份的证知,就是初地菩萨的无生法忍的成就,名为道种智。继续次第进修,地地增上,到最后,对于一切种智已经究竟了知、究竟无余,并且加修了无量福德时,才算是成就佛道、成究竟佛。所以,佛菩提道修证的法门,就是修证佛菩提智的法门,那就是:无量福德的积集,禅宗的开悟,般若诸经的别相智的熏习,二乘菩提断除分段生死现行的烦恼障的修断,以及断尽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最后则是唯识诸经的一切种智的熏习亲证而圆满。这就是大乘佛菩提道的内涵,这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心经与佛菩提之关系


《心经》所说的法,都是总相智和别相智。譬如说,《心经》开宗明义的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几句话已经函盖了整部《心经》了,但是,这只是总相智,也可以说是《心经》的总持。观自在菩萨为什么不翻译作观世音菩萨?因为这部经不是讲观世音菩萨的观闻众生心声,不是在说祂的悲愍大德;而是在宣示:你的见闻觉知心,这个能分别、能观察的妄心,现前观察到有一个本来自在的真相识一直都在,现观到这个真相识是从来都不分别的,不必我们去修行而使祂成为无分别心;也就是亲证你的阿赖耶识,能够现前观察祂的“自己能够独立存在”的自体性,现观祂的体性不同于七识心;七识心都必须依赖祂而存在,不是自己能独立存在的心,所以不是自在心;你破参明心了,开悟了,可以现前观察到如来藏—阿赖耶识—果然是可以独自存在的心,果然是不必依靠别的因、别的缘,就可以自己独自存在,所以祂才是自在的心。当你这样现前观察清楚了,证实 佛所说的自在心确实如是,这样子,你就是“观自在”的菩萨了。但是不能称为观世音菩萨,只能称为“观自在菩萨”。
能够这样子“观自在”的人,才可以称为真实义的菩萨,成为胜义的大乘菩萨僧;不管他是身现在家相或出家相,都是胜义菩萨僧。这是讲禅宗开悟时所证得的般若总相智,使你成为大乘胜义菩萨僧,已经不在凡夫僧数中。
当你证悟了,开始渐次观行,而渐渐地可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别相智了;这个别相智是属于“后得无分别智”。当你依真见道的根本无分别智而深入观行的时候,越观越深,就变成“深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会使你“照见五蕴皆空”。当你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你会发现:五阴、十八界的我,这一切法中的我与我所,都没有真实的体性,而只有那个本来自在的第八识有真实不坏的常住体性,这么一来,我执就必定会断除了;若不继续深观的话,就不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我执就不能断除;除非是过去世多劫以来常常熏习佛法,我执本来就不是很深重的人。
那么!我见断、我执也断,就是“度一切苦厄”了嘛!舍报的时候,肯让五阴我灭失掉,肯让十八界的我灭失掉,肯让觉知心我灭掉,肯让作主心的我灭掉,如是而度过生死苦海,所以才叫做灭度。如果都不肯让自我灭失掉,那就是我见与我执未断,不肯让自己灭失掉,那就不能称为灭度了。
如果是以现在这些大师们的想法,是要以觉知心、作主心去入涅槃而度到生死海的彼岸的话,如果他们硬要说这个无念的觉知心可以度到生死的彼岸的话,那就要改“灭度”为“生度、过度”了,那就是有生有度的法了,不是真正的佛法了。因为他们各人的“意识我、意根我”都还存在嘛!都不是像萧平实所讲的十八界都灭了嘛!都不符合四阿含诸经所讲的十八界都灭了嘛!那怎么可以称做灭度?应该要改名为过度、生度!可是,“过度、生度”是他们的虚妄想,佛法讲的却是灭度,而不是过度、生度啊!
这样,我见与我执都灭尽了,舍报时宁愿让自己灭度,不再有我了,这就是已经出了三界的分段生死;这是依大乘般若的佛菩提智而证涅槃,不同于二乘菩提的解脱道修行法门,这是属于般若智慧中的总相智与别相智。二乘菩提的修行法门,只是解脱道,不涉大乘的般若观行;所以,今日南传佛法的小乘行者,他们如果亲证解脱果时,只是现观蕴处界的虚妄,断除我见与我执,不必修证禅宗的开悟法门—不必开悟明心,只要观行世俗法中的十八界一一皆是无常变易,无一法可说为常住不坏的我,如是而在世俗法上的蕴处界空相上现观亲证,在蕴处界的观行上去断除我见与我执就可以了;因为蕴处界是三界世俗法,所以说为世俗谛。
但是大乘的般若智慧,却须在禅宗的开悟明心上用心,必须亲证自心如来藏,必须现前观察到:五蕴的一切蕴皆是如来藏所生,皆与如来藏不一不异,所以,后面接下来又开示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几句经文所指的空,就是空性如来藏,这就是在告诉你般若智慧的别相智。这个就是《心经》与佛菩提之关系所在。所以《心经》不讲一切种智,只讲总相智和别相智。所以《心经》与佛菩提的关系,就是在讲佛菩提里面的总相智和别相智。


第四节 中观之层次差别


“中观”一名,是诸位耳熟能详的名词。中观的意思,就是“中道的观行”。“中道的观行”,在一般人来说,只是臆想的名词而已;乃至已经修学般若中观数十年的佛子们、大师们,在还没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时候,都只是在心中想象有一个中观的道理,并不是真正的进入了中道的观行。
所以,一般的善知识在解释中观的时候,千篇一律都是这么说:“我们觉知心中要保持中庸,不要落在有的一边,也不要落在无的一边;不要落在贪上,但也不要落在厌上;要两边都不执着,这样就是中道的观行。”像这样子讲的人,都是在讲皮毛话,都是想象的中道观行,自己都不知道中观的义理。
有的人则会这样说:“我们心里面不要起分别,这个就是无分别;但是无分别也是一边,所以要再把这个不起分别的见解丢掉,不要去执着不分别的觉知心,也不要去执着不分别的境界,这样就不会落在无分别的一边了,就不会落两边了,这样就是中观。”这也是想象中的中观。
真正的“中道观”是:你照样在分别,你也依旧认定中道而绝不改变;但是,不管你认定或不认定,也不管你分别或不分别,中道的法性始终都是那样本来就存在着。也就是说:你的第八识,祂永远都不会落在两边。当觉知心的你,起了贪瞋的时候,如来藏仍然不起贪瞋,仍然不堕贪或瞋的一边,仍然不堕贪或离的一边,仍然住在不落两边的境界中。
所以,证悟这个第八识以后,无妨你的觉知心中照样有贪瞋的余习,而第八识的祂依旧不起丝毫的贪瞋。当你不起贪瞋的时候,祂也还是不起贪瞋,祂还是本着原来就不起贪瞋的清净自性而住。你成佛的时候,前七识心都不起贪瞋了,祂还是不起贪瞋;当你在凡夫位中,还在贪瞋的时候,祂照样不起贪瞋。
这就是说:即“贪瞋”之中而有“无贪瞋”,觉知心的你在贪瞋的当下,却可以反观自己另有一个真心第八识祂不贪不瞋。如是不堕于有贪瞋、无贪瞋的两边,不即贪瞋而亦不离贪瞋,这就是中道性。如果你能如此现前观察到你的第八识真心确实如是不堕于有无贪瞋的两边,那么你就可以说:“我已经证得中道的观行了,我已经证得中观的境界了。”如果还没有这样亲证的话,而说你已经证得中道观了,那就成为大妄语了。因为那只是你想象中的中观而已,不是亲证中道观的人。
如果能够像我所说的这样观行的话,就会真正的懂得中观了。为什么说这样叫做中观呢?当你证得这个第八识心的时候,现前观察到见闻觉知的我,以及处处作主的我,都是从这个第八识自心如来所出生的。既然见闻觉知和作主的我,是从第八识所出生的,这个觉知的我、作主的我当然是第八识的一部份嘛!可是当我正在贪瞋的时候,第八识的祂却又不起贪瞋。这样探究下来,到底我们八识心王整体是有贪瞋?还是无贪瞋?结果是:非无贪瞋、非有贪瞋!是即贪瞋之中而有离贪瞋者。因为见闻觉知的我在起贪瞋,所以非无贪瞋;可是却又非有贪瞋,因为第八识祂从来都不起贪瞋啊!所以,非有贪瞋亦非无贪瞋,即贪瞋而离贪瞋,如果这不是中道,又是什么?中道观行的真实义,正是这个道理!
一切有情众生,不管他有没有悟,从他的八识心王总体来看,统统是中道性,没有一个人不是中道性;只是还没有开悟的人,不能如此现前观察,所以不能生起中道观的智慧而已。所以,中道的境界,其实是本来就存在着的,只是你要有智慧去证实它。但是现在的这些大师们,个个都是想要将不在中道中的觉知心,去修成住在中道境界中的心。像他们这样修行,所修来的中道观,都是始起之法,不是本有的中道境界;这样子修来的中道境界,乃是有生的法,将来难免要灭,所以不是真正的中道境界,所以这样的观行就不是真正中道的观行,当然不是中观了。
譬如凡夫或畜生道中的众生,他们的觉知心中生起种种无明的时候,他的第八识自体还是不起无明心行的;当他的觉知心生起种种的瞋厌时,他的第八识心还是不起瞋厌的心行。所以这些凡夫与畜生都是住在“非有无明亦非无无明”的境界中,所以是“非有贪厌亦非无贪厌”,这个就是中道的正理;这种中道的正理,是一个本来就存在的事实,是法界中本来就存在的现象,而不是经由修行去获得的,只是经由修学禅法而证实祂的本来如是,不是修行后才有中道的境界出现。有智慧的人,只是去加以观察而证知已经存在法界中的这种事实,所以中道观,绝不是那些大师们所说的:用意识心修行而住于离两边的境界。那是修来的,不是本然如是的中道,是本无今有的“中道”,将来必定坏灭:当他们忽然遇到顺违境界时,觉知心便会离开他们所预设的中道心行的境界了,中道的境界也就失去了。
如果有人能亲证如来藏,他就永远不会有这种“有时在中道境界中,有时不在中道境界中”的变易现象了,所以当他遇到顺违境界而起贪瞋时,仍然可以发觉自己还是住在中道境界中,所以说菩萨在贪瞋之中而不住贪瞋,在生死中而不住生死,不断烦恼便证大乘菩提,非二乘无学所能知之,永离错悟大师所住“有变易的中道”境界;这就是证得真正大乘中观境界的菩萨,就是大乘的胜义僧。所以,如果有人亲证如来藏,而现前如是证实的时候,这个人才是亲证中道观行的人,这个人就是已经离开凡夫数,而正式进入菩萨数的人了。
声闻人是从断我见的基础上面来修中观的,证悟的菩萨们,却不是从断我见上面来修中观的;南传佛法的声闻人,他们的二乘菩提观行的本质,是断灭见的修法,因为他是现观十八界、五阴、十二处、六入悉皆虚妄的,所以是完全无我性的;但是因为他们信受佛语开示,相信无余依涅槃中完全无我而有本际不灭,信受佛语而知道其中有阿赖耶识不灭,所以他知道涅槃不会落于断灭一边,如是即为声闻法之中道观行。
断见外道则是认为:把十八界灭尽以后,入了无余依涅槃,全部都没了,断灭了,没有未来世了,也没有无余涅槃的本际,所以是断灭。但是,阿罗汉们知道:入了无余依涅槃以后不是断灭,因为 佛曾经开示过,说涅槃之中还有一个本际不灭,就是“名色缘、名色本、名色因”的另一个识常住不灭,所以二乘阿罗汉不堕于断见,所以他们所证的涅槃也是中道。但是他们这样修证二乘菩提的本质,仍是属于断见的修法,把“我”全部都灭除净尽了,却又不能证知涅槃中的本际何在,只是理解上的中道,所以阿含部的《鸯掘魔罗经》中说:“二乘是非色,解脱色是佛”,就是这个道理啊!所以在大乘经中,说不回心大乘的声闻阿罗汉入灭度以后,就不再来人间度化众生了,就永远不会再有证得解脱的色身而修学佛道、广利众生了,大乘经所说的阿罗汉“灰身泯智”,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菩萨的证悟却不一样,菩萨证悟了以后,对全体八识心王,都可以做现前的观察以及体验,这样现前观察体验的结果,使他产生了实相上的中道观行的智慧,这样才是真正的中观。这个中道观行,得要你证得自己的第八识以后,才能够出生;没有证得第八识的时候,你无法现前观察祂的中道性,那你的中观就是臆想的中观了。因为中道的观行,完全是依第八识自性弥陀而作观行,现前证验八识心王的中道性,现观自性弥陀的中道性,能作这样的观行,才是真正的中观啊!
所以说:禅宗的破初参的证悟者,他的中道观行,只是般若的总相智以及别相智,不涉及一切种智。禅宗的真悟祖师所著述的言论以及种种的典籍,都只说到别相智而已,不涉及一切种智,很少有禅宗的祖师在宣说一切种智。此外,从禅宗破初参明心所得的般若智慧,以及禅宗破重关的眼见佛性所得的般若智慧,乃至从禅宗的破牢关所得涅槃智来看,都只是在般若的总相智与别相智上,都不能及于一切种智。因此我们就可以断言:禅宗的修证确实是了义法,确实是般若正义,但不是究竟法,因为仍然不能够通达成佛之道,仍然不能证得一切种智,只是打开了成佛之道,打开了后续进修一切种智的门罢了,可以使人在将来转入唯识一切种智的法门中,次第进修而到佛地,不是证悟的现在就能到达究竟佛地。所以它是了义法,但不是究竟法,只有悟后进修的唯识诸经的一切种智,才是增上慧学,才是了义而且是究竟的佛法。
一切种智上的无生法忍的中观,才是究竟的中观;因为一切种智的中观,是大乘佛法增上慧学的中观,属于地上菩萨所亲证的中道现观,函盖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般若慧,这个般若慧才叫做究竟的中观。因为祂具足了断我执和断法执的功德;并且我执的断除,是究竟断而不是像声闻阿罗汉的方便断—只断现行而不断习气种子;只有这种中道的现观,可以使人次第迈向究竟佛地,所以唯识方广经典所说的中道观,才是真正究竟的中观。
若是未悟的人,他们修学唯识学时,都只是在熏习而已,根本不能了知唯识学的真正义理,也不能亲自现观八识心王的运作,所以不能说是修学唯识增上慧学,只能说是熏习唯识学的法相而已。只有证悟的人,才有资格修学唯识增上慧学;但是,却必须是证得道种智的人,才有能力教导他。
我们在前面说过,阿罗汉所断我执是只断现行,不断习气种子的随眠,所以经上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记载:提婆达多和阿阇世王共议谋害佛陀,把一只大象灌醉了,故意在佛陀入城乞食的时候,放出来在街上游行,想要踩死佛陀;当时跟在佛陀身旁的那些大阿罗汉们,看见大醉象冲过来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溜光了;只剩下阿难尊者没有溜,这就是菩萨的种性。所以阿难尊者不会入灭的,他是菩萨,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佛陀功德不可思议。
今天如果我跟在 佛身边,如果 佛被踩死,我就跟着死,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但是阿罗汉们为什么都跑掉了?因为他觉得说:“我出离三界的时间还没有到啊!既然还没有到,那我先走再说,等时间到了我再入无余依涅槃,再出三界。”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执的习气种子还存在,他们只断除我执的现行,而不断除我执的习气种子,所以还有怕死的习气种子随眠存在,必须是到了寿命终了的时候,他们才会入无余涅槃;或者是极度害怕来世生死的人,才会在成为俱解脱的时候立刻入无余涅槃。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在我执的习气种子随眠的断除上用心,而菩萨却在这上面用心,到达佛地的时候,将这种习气种子全部断尽,那才是究竟的涅槃,所以阿罗汉的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
菩萨自从进了初地开始,就一直在断除这一些我执的习气种子,所以戒慧直往的初地满心菩萨,虽然可以跟慧解脱阿罗汉一样,取慧解脱的有余依涅槃,也可以在舍报时取证无余依涅槃;但是他却保留最后一分思惑而不断除它,所以在舍报的时候不断尽最后一分思惑,不取无余依涅槃,照样又去受生。这就是故意保留一分我执的现行烦恼,不去断掉,叫做留惑润生;但是他却在断我执习气的种子上面用心,这就是地上菩萨的解脱果,异于二乘无学的地方。
因此,他经由这个方式来断除我执的习气种子随眠,一直到佛地时才究竟断尽,这才是究竟的中观,不会堕于二乘涅槃的灰身泯智境界中,继续有解脱相应的来世色身存在,而以亲证无余涅槃的本际,不堕空有之中。
另外,地上菩萨还分断法执,也就是断所知障的无量上烦恼随眠;到达佛地的时候全部断尽,法执的随眠也就全部断尽了,所知障的随眠统统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就是说:他的双具人无我及法无我的功德,究竟圆满了,这样双具人无我与法无我的中观,才是究竟的中道观。诸佛由于这种中观的缘故,所以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这样的涅槃才是真正的究竟涅槃,阿罗汉离这种境界还很远,所以他们的涅槃仍不究竟,不能称为究竟涅槃。
因此说:一切种智的中观,也就是地上菩萨所修证的唯识的中道观行—一切种智的中道观、无生法忍上的中道观,才是究竟的中观;除此以外,别无成佛之道的缘故。想要成就究竟的佛道,必须修证地上菩萨所修的唯识种智的深细的中道观,否则就不可能成就究竟佛道。所以,阿罗汉的断我执是方便说的断,不是究竟说的断,因为他只是断除我执的现行,不同于菩萨的同时修断烦恼障的我执习气种子随眠。
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在还没有道种智之前,就在对别人传授唯识学,这都是臆想思惟的表相唯识学,都会只是法相上面作文章,都无法真正的理解唯识学的内涵;所以我们有时阅读那些唯识学大师的著作时,都会觉得很难过,因为处处错解了唯识种智义理的缘故,都是落在法相上面,而不知道一切法相都是唯从真相识而起的正理,都不知道法相唯识的正理。众生未悟之前,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何在,怎么能证解如来藏识的体性呢?所以他们所说的第八识如来藏的体性,都是臆想,以及从经中阅读时强记来的,不是从体验中所获得的证量而自心流露的宣说出来的。
此外,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意根在哪里,不能体验祂,怎么能真正的理解末那识呢?又怎么能体会末那识的体性呢?所以,他们在“虚妄唯识门”的七识心上面所说的法,就没办法弄清楚了,何况是“真实唯识门”的第八识如来藏,以及祂的种种“性自性”呢?根本就入不了唯识种智的门啊!这些尚未入门的人,却在传授唯识学,哪里能知晓唯识学就是地上菩萨所修的增上慧学呢?
所以,那些人虽然也在教、在学唯识学,其实只是师徒一起摸索、一起熏习虚妄唯识门所说的法相而已,他们哪里可能懂得虚妄唯识门所说的法呢?更何况是真实唯识门的极深妙法呢?当然是不可能懂得的。这意思就是说:一切种智的深细无比的中道观,才是最究竟的中道观。而这个中道的观行,却必须亲证自心如来藏以后,才是确实的亲证与观行。所以说,所有修学大乘法门的人,都必须亲证如来藏,否则将永远在外门中修学大乘佛法的中道观。


第五节 心经所说如来藏是外道之神我、梵我?


在第五节里面,要来探讨一个题目:“《心经》所说的如来藏就是外道的神我或梵我吗?”今天会跟大家来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印顺法师的许多书里面,一直在主张说:“第三转FANLUN所说的如来藏,也就是《心经》所讲的心,就是外道所讲的神我与梵我,那是后期佛教部派分裂弘传而渐渐发展出来的,这是外道神我与梵我思想的复活,所以如来藏思想富有外道神我的色彩。”所以他的《如来藏之研究》书里面说:“如来藏的思想富有外道神我色彩。”(编按:该书第一六、四一、五四、一一三……页均见此说)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子吗?我们得要探讨一下,才能让真相显示出来,大家才会知道印顺老法师的佛法都是臆想中的佛法。
印顺长老认为:阿含诸经不曾说过有第七识、第八识。但是在前面,我已经初步跟各位概略说明阿含诸经中所说过的:“名色所缘识,名色因、名色本之识”等经文之意,就已经证明四阿含诸经中,早已曾说有七识、八识了,诸位应该也已经了解了。其实阿含里面还有很多经典,都有说到第七识第八识,只是它不用第七识这个名字,而用“意根、意”来说祂;只是不用第八识这个名字,而说作“本际、如、实际、真实、识、真如、我”,有时候说作“阿赖耶”、说“穷生死蕴”,甚至在阿含部的《鸯掘魔罗经》中,更是明说为“无众生我性”的“如来藏”,明说为“无‘作性’”的“如来藏”,只是祂不用七识八识这个名词罢了,并不是像印顺法师所说的“不曾讲七八识心”。
就好象阿含诸经不说:眼识是第一识,耳识是第二识,不说意识是第六识。不用数字来讲眼耳…等识,但这并不代表就没有第一识到第六识啊!同样的道理,没有用数字来讲第七与第八识,并不是就等于没有讲第七识意根,并不是就等于没有讲第八识“我”啊!尤其阿含诸经里面常可读到的一句话,是印顺所常引用的语句:“色受想行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这就已经很清楚的说五蕴的众生我其实是无我性的,是生灭有为法;但是同时同处却另外有一个真实而不坏的“我”存在,所以说“色受想行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这不就是很清楚的把第七识与第八识说明了吗?因为识阴里面的意根不就是第七识了吗?而这个“非我、不异我”的佛语里面,不就已经显示另有一个真实不坏的“我”了吗?这个“我”,如果不说祂就是第八识,那么印顺法师究竟要说祂是第几识呢?所以在阿含诸经里面,其实早已处处谈到第七、八识了。
所以,我们探讨的结果是:“人间佛教的弘传者所认定的阿含专家印顺法师,他根本就不懂阿含,把阿含诸经给全部误会了,就诬赖说‘ 佛在阿含经里面没有讲过七八二识,七八二识是后来梵我思想开始流行以后,佛教为了迎合这个潮流,所以创造七识、八识。’”但是,原始佛教的阿含诸经,早就说过七识八识了,我们也已经先作简略的举证了;但是印顺法师自己不懂,却这样子乱说一气,这样子乱讲阿含诸经的所谓原始佛法。我们三四年后会开始出版《阿含正义》,这本书的子题叫做《唯识学探源》,我们会证明给他看:阿含里面是怎么说有七八识的?是怎么说唯识正理的?会证明给他看:阿含里面是怎么开示七八识的。
我们会提出证据来,证明阿含诸经里面早已讲过七八识心,也早已简略的埋下唯识增上慧学的伏笔,以便后来在第三FALUN的唯识诸经中来详细的宣说一切种智。他们不了解,所以就诬赖第三转FALUN诸唯识系的如来藏经典,不承认第三转FALUN诸唯识如来藏系的方广经典是 佛亲口所说,说第三转FALUN诸经是佛灭后的弟子们长期创造结集的,说七识八识是后来佛弟子们创造经典时写出来的,说 佛在原始佛教的四阿含诸经中没有讲过七识八识。现在我们的证明是:“有!”我们出了好几本书,简略而零散的证明: 佛在阿含期中确实有讲过这两个识。所以,现在他们不敢讲话了,因为 佛在阿含期隐说七八识的证据,已经摆出一部份了,他们是无法推翻掉的。将来出版《阿含正义》时,会将大部份的证据列举出来,到时候大家再来共襄胜举吧!
接下来我们得要探讨一下:“为什么他们要否定七八识?”这是因为他们想要顾及自己的立场的缘故。譬如说,如果你出来弘法,你当了大师啦!有一天人家来问你:“师父!我想要寻求开悟,我想要明心,我想要找到第八识如来藏!我想要亲证无余涅槃的本际,师父您有没有开悟?能不能帮我证悟?”但是他自己也没有找到第八识,根本就无法帮你找到这一个真实心啊!这时要怎么办?你是不是要他承认说:“师父我还没有悟!”如果是诚实的师父们,就会承认:“我还没有悟!我还没有找到第八识如来藏,没办法帮助你开悟。”
但是有的人却不这样讲,特别是想当大师的人,或是已经当了大师的人,或是已经在主持弘法道场的人,他们一定会这样想:“一天到晚都有人来问我有没有找到第八识?干脆把祂否定掉算了。反正这个否定如来藏的话,也不是我开头第一个这样讲的嘛!”因为日本欧美的研究佛教的学者们,有一部人是以一神教为中心思想而研究佛教的,他们是早就想要否定佛教的了,但是正面否定会招来强大的抗议声浪,所以就用否定如来藏的方式来作,就假藉考证之名,而说原始佛法中没有讲到如来藏,诬蔑是后来的佛弟子们,在部派佛教分裂发展中所长期创造结集而后才有的。这些没有开悟的**师们,只要拿外国的学者否定的说法来讲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人家来求悟时,来问自己有没有悟的问题,也就全部解决啦。
否定以后,每当有人来求悟、来求证第八识如来藏时,就告诉他:“没有第七识,没有第八识,没有真心可证,一切法缘起性空。第八识真心是后来的佛弟子讲的,在原始佛法中佛没有说过七八识;那个第八识,跟外道的梵我和神我是一样的,你们不要走错路了。”这样主张的时候,他自己没有开悟的问题也就解决啦(编案:这也正是佛光山的星云法师、慈济的证严法师所走的路)!
可是,这却是饮鸩止渴的办法啊!一个人很口渴的时候,明知道这个是毒液,却先把它吞下去,解决一时的口渴问题;可是几分钟、十几分钟以后会怎么样呢?毒发身亡!印顺法师在年轻的时候,为了应付这个问题,就把否定如来藏的毒药喝了,藉以证成他的藏密黄教的应成派中观的邪见;转眼五十年过去了,如今却有个平实居士出面,证实阿含诸经里面确实有很多处记载着:世尊曾宣说第七八识心。如今眼看着舍报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想要承认错误的话,面子上很不好看,而且,随从他的邪见而在弘法的那些法师居士们,为了维持名闻与利养与现在弘法的事业,也不会同意他修正错误的见解。但是,如果不承认错误而改正的话,这个否定正法的大恶业,舍报时要怎么办呢?
他们那些人,年轻时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又因为没有证悟,就干脆把它否定掉,否定了以后就可以免除人家来讥笑他说:“师父!原来你没有悟噢!”这就是他们否定如来藏的最重要的因素所在。但是现在有人出面揭穿他们的虚假邪说了—以前喝下肚子里的鸩毒开始发作了,结果却是无药可救,因为都被面子毒药给障碍住了。
《心经》里面所说的如来藏,不直接叫做如来藏,叫祂为“空”性,《心经》里面说之为“空”。这个“空”,在四阿含的经典里面,世尊有时就直接叫祂做“如来藏、我”。在杂阿含的《央掘魔罗经》里面,就已经明讲如来藏了,怎么可以说阿含里面没有讲如来藏呢?何必一定处处说:“如来藏就是第八识,涅槃的实际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有智慧的人,不须要这样明说如来藏就是第八识,自己就可以真实的明解佛所说的第八识的真意了嘛!如来藏就是我们的真实心,就是实相心、第八识、自性弥陀、自心如来、 佛,以种种名来说这个实相心。在阿含诸经里面,有时说阿赖耶,有时说名色所缘的识,或者识缘名色的识,有时说本际,说如来藏,说如,说真如,说我,说名色之因、名色之本。阿含诸经里面,有时候 佛更明说为“我”,相对于众生“五阴我”的虚妄不实而名“无我”,所以在阿含里面用“我”来讲如来藏的常恒不灭,假名为“我”。这些道理都是事实,如今在四阿含诸经里面,都还是可以求证得到的,并不是我们创造、编造,或断章取义来的。
这个月底,我们会出版一本书,叫做《我与无我》(编按:已于2001年10月出版),很久以来,佛教界的**师们,都是只说“无我”,没有人敢说“我”的法,现在我们公开的说‘我与无我’,具足说明了“我”与“无我”两个层面的佛法,这才叫做真正的佛法。他们那些**师们,只能说“无我”,却又把无我的道理给说错了,那是无常空,是断灭空;‘我与无我’的法都具足了,那才是真正的佛菩提。出版了以后,诸位再来请书,就会知道佛法的正理是什么了!
在阿含里面所说的“我、实际、如”,在般若诸经里面则不说为“我”;般若诸经,主要为《大品摩诃般若、小品摩诃般若、金刚经、心经》,这些经文里面,有时说为“不念心”,有时说是“非心心”,有时又说为“菩萨心”,有时说为“无住心”,有时说为“无心相心”。以这些名相来解说第八识心,在般若诸经里面,都是不用如来藏这个名字的。
如果依照印顺法师他们的说法,那就应该这些心是第八识心以外的心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应该不只八识心了,就应该有九、十、十一、十二识、十三识…了。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其实都是同一个第八识心,只是不同的场合,为了便于说明,所以方便说为如来藏,方便说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住心、不念心、菩萨心,在第三转FALUN诸经里面,则又说为异熟识、阿陀那识、庵摩那识、心、所知依……等等名词,其实都是同一个第八识心,并不是另外有别的很多的心啊!
接下来,我们再来解释一下,在《阿含经》里面, 佛为什么要说第八识是“我”呢? 佛说五蕴无我、十八界无我。五蕴在前面已经大概的说过了—当然不能像我们禅净双修班里面解说得那么详细—我们说五阴是集合体,是众缘所成的,所以五蕴里面的每一种法,都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既然如此,这个五蕴的我当然就是缘起性空的虚妄法,终究没有一个真实不坏的我存在啊!那怎么可以说它是有“我”呢?无常的法不可以说是有“我”啊,一定是常住不坏的法,才可以说是“我”嘛!
好!阿含诸经里面, 佛跟你说:“一切法无我。一切法缘起性空。”但是却又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却又说:“名色之因、名色之本,谓此识也。”这已经摆明了有名色之本、之因了,这就已经隐说有第八识心了,因为意根是心、是第七识,含摄在识阴、含摄在六根的名之中了啊!所以,这名色之本、之因,不就是隐说第八识心了吗?
在阿含的经文中, 佛却又开示说:“是什么原因让众生流转生死,不至本际?”这一句经文中又跟你说本际。是什么原因让众生不断地流转生死,到不了不生不死的本际呢?本际究竟是什么?本际就是无余依涅槃的实际啊!涅槃的实际,不就是第八识吗?难道印顺他们要强辩说:“涅槃的实际是一个境界,而不是心”?如果他们这样说的话,将会有很多的过失的。
有时候阿含里面又跟你讲“中道观”,阿含的经文里面有时也讲中道观啊!怎么说呢?阿含的经文里面也会跟你说:“过去色无量,现在亦有色,未来色无量。”懂意思吗?每一个人的过去,都有无量的色身,那些白骨堆积起来比须弥山还要高大,如果祂不坏掉、不腐烂的话。过去有无量色身,现在也有色身,未来也将有无量色身,因为你是修菩萨行,你是不入无余依涅槃的,所以未来还将有无量色身嘛!这一些色身,当然还包括美的色、丑的色、好的色、坏的色、远期的色、近期的色,这一切的色法都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这句经文中的我,就是隐说第八识心啊!
过去的色身,未来的色身,今世的色身,跟你的真实“我”,不能说是不同的—不异我,但是也不能说这个色身就是真实的“我”啊!因为色身会坏掉的。色身既然是会坏掉的,如果“我”就是“我的色身”,那么色身坏掉时“我”也就坏掉了,那就仍然是“无我”,而不是有“我”了。所以说: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色都不是“我”,也不异“我”,这些色法都只是与真实不坏的“我”在一起而已。这就是阿含所说的“我”。
但是也不可以说:“‘我’在色身里面,色身在‘我’里面。”如果这个“我”是在色身里面,那我们将一只动物捉来,用刀子在它身上一点一点的割它,应该就会看见它的“我”一分一分的显露出来,可是实际上却看不见啊!所以不可以说“我”在色身里面,所以叫做“不相在”,也就是与我不相在的意思,那就是有一个真实不坏的我,与色身同时同处而不相在啊!
所以, 佛所说的第八识心的“我”,只是跟色身同在一处而和合运作而已;如果这个真实的“我”是在色身里面和合而隐藏着,当色身坏掉的时候,你这个我就要跟着坏啊!就变成断灭了啊!所以,“我”与色身只是同在一起,就像小朋友常常唱的一首歌:“当我们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当我们同在一起……”,这个与你同在一起的第八识“我”,你就称之为如来藏、阿赖耶识;阿含中所说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色身与“我”不相在,这就是阿含的经文里面所隐说的第八识“我”。
色身是如此,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所以阿含的经文接着又说:“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请问:“阿含所说的‘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不是在讲中道?”是中道啊!这就是阿含诸经中, 佛跟我们说的中道啊!
阿含诸经跟你说这个“我”的道理,就是说:五阴是无我的,但是却有一个“我”与五阴同时同处嘛!五蕴皆空就是无我,但是这个五蕴皆空,却是跟另一个“空性我”连在一起而讲的,这个“空性我”导致你的五蕴能够现起运作,使你的十八界能够现起运作,与五蕴的你非一亦非异,亦不相在,这就是阿含的中观。这个能够让你的五蕴十八界现起运作的心,在阿含诸经中, 佛就说祂是“我”。因为祂从来不生不灭,是常住的法,所以才能叫做“我”;因为祂能够常住于三界六道之中,也能够独自常住于无余涅槃之中,不须依倚任何一个法,所以世尊才方便说祂是“我”,但是祂却没有众生我的“我性”。
会坏的五阴十八界法,当然不是真实的“我”,所以五蕴不是“我”,所以说五阴无我。但是当 佛说五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时候,这意思就是说,另外还有一个真实不坏的心与五阴同时存在嘛!那个“心我”离见闻觉知,从来不作主,所以没有五阴我的我性,所以 佛方便说之为“我”。这并不是众生所知道的我,众生所知道的我是会攀缘,会起贪瞋喜怒哀乐,有七情六欲的我,这是众生我;可是第八识心,祂没有这些众生我的体性,所以阿含的《鸯掘魔罗经》中说为“无我性、无作性的如来藏我”。因为祂常住不灭,所以才叫祂做“我”。
既然五蕴不是真实不坏的“我”,却又另外有一个“我”同时同处存在,这就表示五蕴以外还有另一个“我”存在,当然就是第八识如来藏。五蕴虽然不是这个我,但又是不异这个我,意思是说:“五蕴是从我而生的,所以五蕴也不能说不是我;因为我是五蕴出生的正因、是五蕴的根本。”可见人间众生确实是有真妄二心存在,确实是八识心王并行的。那就很清楚的说明了有“我”啊!是“我”与“无常我”的五阴同在啊!
所以真正的佛法并不是无常无我的断灭空啊!只不过那个“我”不是众生所知道的“我”罢了。这样子,就是四阿含中隐说而讲的如来藏、真如、我。因为祂永远是如,所以叫做真正的如—真如,这是阿含的经文中所讲的。而外道所说的神我、梵我,却是以第六识心为体,都是在六识心中,不出六识心外,与阿含所讲的这个第八识心体的“我、如来藏”,迥然不同;这个第八识心的我、如来藏,怎么会同于外道的神我、梵我呢?所以印顺法师真的是乱讲啊!
那么,在般若诸经里面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先来说说“不念心”。这个“不念心”跟我们众生的心不一样啊,众生心是一天到晚念着世间事的:“我来正觉同修会台南讲堂听演讲,我儿子不晓得在家里有没有作功课?”你已经在想了,已经叨念着了;突然间又想起:“前年曾听我师父讲了什么法,好象跟萧老师讲的不太一样噢!”你又在念着什么了,又想念起什么法了嘛!对不对?这就不是般若经里面所讲的“不念心”了,这就是众生所知道的“我”。但是般若经却说有个“不念心”,说这个心才是万法的实相;这是说有一个第八识,祂从来不忆念一切法,永远都不会想念某一个法、某一件事,这个叫做“不念心”,才是真实的“我”。
从来都不想念一切法的心,才可以叫做“我”,那你也许会说:“我还是不要这个‘我’算了!因为这个‘我’岂不是跟白痴一样了嘛?”但是你得要知道:现前这个不是白痴的觉知心的你,却是从这个白痴的祂生出来的,没有祂就没有你,这个心就叫作“不念心”。但不是说:现在修行打坐而不起一念的觉知心可以叫作不念心,打坐而暂时不起一念的觉知心是有念心,所以常常会生起一念,常常会想到一些事情,所以觉知心是有念的心,不是“不念心”。
真正的“不念心”,祂是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都是“不念一切法”的,不是修行以后才不念一切法的;这个从来都不曾想念过一切法的心,在般若系经典中, 佛就叫祂作“不念心”。这样,不就是隐说第八识如来藏心了嘛!何必一定要加上“第八识”三个字,才能说祂是第八识?像这样的第八识如来藏、是从来都不念一切法的,与外道意识心会念一切法的神我、梵我,是完全不同的体性,怎会是“富有外道神我梵我色彩”的心呢?印顺法师真是胡说啊!
般若系的经典里面还有说祂是“非心心”。当人家骂你一句,你就气死了;当别人恭维你几句,就高兴得连尾巴都翘起来了,乐不可支了,最后就是得意忘形;这就是众生的心,众生所了知的就是这种心。但是,不管别人怎么骂你或称赞你,你那个真实的“我”都不会动心,根本就是一点点都不动心;祂既不生气,也不高兴欢喜,这个心性与众生的心完全不同,所以 佛叫祂作“非心心”,这种心性跟众生心是完全不一样的,是跟外道的神我、梵我完全不同的,所以叫作“非心之心”。
如果你找到了这个心,就会真的知道般若经在讲什么了,渐渐地就可以通达唯识诸经啦,因为般若经讲的心就是这个非心心,唯识诸经中所说的真实唯识门也是专讲这个非心心。因为这个心和众生所知道的心迥异,完全不同,所以叫作非心之心。这是般若经所讲的如来藏识,与外道的神我、梵我的意识心完全不同,可是印顺法师却说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富有外道神我、梵我色彩”,真不知道他是怎么读经的?
接下来般若经中又说是“无住心”,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经文,大多数的人都断句错了,应该这样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应当去找到一个“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这个心,也应当依这个无所住的心而转依,而安住其有所住的觉知心。
有所住的心是什么?就是见闻觉知的心。听到声音好听,多听一下;看到漂亮的花,多欣赏一下;这是有所住啊!不管你当时有没有语言文字妄想,当你闻声见色的时候,都是有所住的;因为你既然能了知那是美色、丑色、乐音、噪音,那就是住了;如果真的无住的话,就不可能了了分明了啊!可是你的真实心第八识,祂却是从来都无所住的,因为祂一向都离见闻觉知嘛!一向都不住在了了分明的境界中嘛!祂不住于一切法,六尘当中所有的法,祂统统无所住,这才能叫作无住心。
可是,祂一直这样在六尘中都无所住的时候,是完全没有功用吗?是没有在运作吗?这又不然!祂不断的将祂自心种子以及清净无染的体性示现流露出来,不断的在配合着有所住的你而运作;祂也不断的流注七识种子,使你能够继续运作而不中断。如果祂不配合你而不断的运作,你早就死掉了,哪还能让你在那边否定祂?然而,当印顺法师正在大力否定祂的时候,印顺法师的祂,却仍然是无所住的,所以祂不会因为印顺法师否定祂自己,就生气起瞋而让他死亡。祂就是这样的无所住,而又不断生起种种的功能种子,不断显示祂的清净体性,所以祂才是“无所住而不断的生其心”的心;祂不断的在随缘应物而运作,只是你们日用而不知而已。
菩萨悟得这个心以后,觉知心应当怎么住?觉知心应当如是认定:如来藏永远无所住而不断的生其心,而觉知心的自己是假合而有的心,所以应当转依如是实相境界,而将觉知心的自己安住于这个现观的智慧境界中。这才是般若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正意思啊!这句经文所讲的心,就是指这个第八识真实心啊!
所以,这个从来都无所住的第八识心,是和有所住的第六识觉知心同在一起的,是真心与妄心、有住心与无住心,同时并行运作的;绝不是那些不懂佛法的人所说的:“将觉知心住在一念不生中,不去分别一切六尘万法而了了分明,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说的人,就是不懂佛法的人,就是认贼为子的愚人,就是认意识心贼而每日盗取自家法财的愚人;因为这个觉知心必定与世间六尘万法相应,所以就不免会因为六尘而有贪厌等分别,不免会执着自己而不愿承认自己是虚妄的。
所以,如果认定了了分明的觉知心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心,这个人就是尚未证悟般若的凡夫,因为觉知心就是不断偷窃自家解脱法财的盗贼,根本不是从来就无所住而不断生心运作的如来藏。这样转依“从来无所住而不断生其心”的第八识如来藏,觉知心这样现观而确认了,才是真正懂得如何安住其心的证悟菩萨,这个从来离见闻觉知、从来不曾分别的第八识如来藏,才是真正的无住心。
般若经里面又有什么说法呢?般若经典里又说祂叫做“无心相心”,祂没有众生心的心相,众生所知的“心的法相”是怎么样的呢?是常常会有“喜欢、讨厌、追求、丢弃”的心行的心啦!所以就会舍垢而取净,一向都在取舍贪厌两边;但是第八识的祂,却是从来不取不舍的,从来不管净垢的。当你正在取舍贪厌的时候,那都是你的七识心的心行。然后祂就因为你的思量作主,所以就配合你而随缘应物、而做种种的运作;当祂跟着你去取舍的时候,祂自己却是没有取舍的。起心动念而去取舍的,都是众生心,都是众生的七识心,可是第八识的祂,却从来都没有这一些心相,所以才叫做“无心相心”。
如果不是祂配合着你,不断的在运作,你根本就运作不了,就会跟植物人一样;乃至连植物人你都当不成,你会很快的死亡了,所以我们身中的一切法,都要依靠祂的运作。但是祂不断在运作的时候,却完全没有“众生心”的那种心相,因为祂从来都离见闻觉知,又从来都不曾思量、不曾作主。
假如有人现在被逼债逼得很紧,痛苦得要命,他很想现在自杀死掉了,好转到未来世去;所以他就从悬崖上跳下去自杀,祂虽然知道你是想要跳下去,但祂照样跟着你跳,祂绝不会向你抗议。又譬如说:有人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很好过,因为有万贯家财,不享受的话真的是白不享受,所以就想好好再多活几年,如果有什么气功可以让我长生久世,何妨再多练一下?多活个二十年,再多享受一下不是很好吗!当你正在起这个长寿的贪心时,祂却不会跟着你贪,还是依照你过去所造的业种而运作,让你继续衰老;当你想要继续贪寿命,所以去练气功…等等,祂却不会随着你贪,但是祂仍然会配合你而运作、而练气功,祂都无所谓。
所以,要贪也好,要瞋也好,要死也好,要活也好;祂都好,都没意见,完全随缘。在诸事随缘之中,祂却任运不断的生其心,不断使第八识自己的心种示现运作,也不断将七识心的心种继续流注,而使七识心可以继续了了分明、处处作主。这个跟众生所知的心的法相截然不同的第八识心,没有众生心的法相,所以 佛在般若经中又将祂叫做“无心相心”。如果参禅而能悟得这个“无心相心”,就是悟得第八识如来藏,这就是《大品摩诃般若、小品摩诃般若》所讲的实相心。
在第三转FANLUN的唯识方广诸经中,也就是在如来藏系列的经典里面,叫祂做“阿陀那识”,为什么叫做阿陀那呢?是因为祂能够执持你所有的八识心的种子,祂也能执持你的色身;此外,你所造的一切善恶业的种子,祂也都能帮你执存起来,所以叫做阿陀那。
祂又叫做“阿摩罗”识,阿摩罗又名庵摩罗,就是异熟;又叫做清净识,因为分段生死断了,那就是阿罗汉的第八识;五地满心以上,到了六地的菩萨的第八识,分段生死已经断了,所以叫做阿摩罗识。阿摩罗这个名称,是说一种印度的果实,它白白的,清清净净的,不会沾灰尘,所以拿祂来表示阿罗汉的第八识,叫做清净识,已经舍弃了阿赖耶的名号了,不再执藏分段生死的烦恼障种子了,所以又叫做白净识。
但这个第八识的白净识,还不是佛地的无垢识。这个白净识、阿摩罗识,又叫做异熟识。因为这个识的缘故,能使众生有异熟生、异熟死,所以能有种种的异熟果报。如果没有异熟生,你根本就不会出生,乃至今晨根本就醒不过来;即使你出生了,也无法生活,因为没有如来藏的持身而示现异熟生,你的色身马上就会死掉了,还能生活吗?
正因为有异熟生,才能让人可以生老病死,受种种往世所造的善恶业的果报,也因此才能够修学佛法;因为有异熟的果报,祂的异熟性使阿罗汉可以回小向大,而转变成菩萨种性,而可以继续执持色身,执持种种的种子,尽未来际去自度度他,这就是异熟性。由于第八识心有这个异熟性,所以六地满心位的菩萨们,虽然成为俱解脱的圣者,分段生死究竟断了,却无妨再来三界中继续接受分段生死,藉以自利利他,最后才能成佛,这种第八识的异熟体性就叫做异熟性。由于第八识中有这个功能性,所以叫做异熟识;这个异熟识的识名,也是函盖到凡夫地的第八识的,因为凡夫地的第八识也是一样有这种异熟性的。
在阿含诸经以及唯识诸经中,有时候又讲“心”。如果是讲“心”的时候,常常会合在一起讲“心、意、识”,“心”就是第八识,“意”就是处处作主的意根末那识;“识”就是讲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心,但是最常用的定义是指第六识—意识。
这个“心、意、识”又叫做三种能变识,为什么叫做三种能变?因为第八识心,祂可以变现种种的法,也可以出生祂自己的功能差别,也可以变现众生的五蕴、十八界,变生六尘万法,这是第一能变识。第二能变的识,是说意根,也就是末那识,祂能变生识的种种的执着,因此而有贪瞋痴慢疑等。第三能变的识,就是意识心,祂能让你产生六尘境界上的种种分别,这就是你的三种能变识。
第一能变识,祂能够变生种种的法,所以叫做心;这是意和识所没有办法作到的,而且意和意识都是要依附于这个“心”,才能有他们自己的这些功能差别,所以祂们叫做意和意识。这个第一能变识的“心”,有时候在经中又叫做“空”,特别是在第三转FALUN诸经里面,常常会说祂是“空”;但是为了怕众生不了解“空”的意涵,误以为是空虚的空,就说明这个“空”并不是顽空,也不是虚空。
在佛法中,有的时候又说这个心就是佛,禅宗里最流行这一句话,未悟的学人常常会拿来请问诸方大师:“如何是佛?”云门禅师听了会跟你答:“干屎橛。”又有人来问:“如何是佛?”他就回答:“花药栏。”所谓的真实佛,就是讲这个第八识;示现出来能给人看见的佛,是化佛,因为是由这个第八识所变现出来的。有时则会跟你说是“无垢识”,那就是讲佛地的第八识真如。佛地的第八识就称之为第十识,但其实还是第八识。
因为所知障的随眠究竟断尽,烦恼障种子习气的随眠也是究竟断尽,所以叫做无垢识,究竟清净;为了容易显示和说明,所以别立一个名称为第十识,其实还是第八识,所以佛地的心还是八识心王并行,和我们一样。但是由于佛地的第八识心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都不再变异了,就没有变易生死了,所以才说这个佛地的第八识心是真心啊!因地的第八识都是方便说为真心,是为了和前七识的妄心作区分,以便说明,其实仍是非真非妄的心。
那么,讲到这里,我们来做一个总结:外道所说的神我、梵我,是第六识心,绝对不同于佛法中所说的如来藏,因为外道的神我、梵我,是会起喜怒哀乐贪瞋情绪的,所以上帝会生气而降大水、大火,来毁灭异教徒,那是第六识的觉知心。如来藏则是第八识,不可能和外道第六识的神我、梵我相同。所以,如果有人这样说:“如来藏思想富有外道神我、梵我色彩。”那么这个人如果不是完全不懂佛法的外道,那他就一定是居心不良的破法者,明知如来藏是指第八识,他却将外道神我的第六识心,来和第八识如来藏等量齐观,来和稀泥,故意将如来藏冤枉附会为外道法。
如果否定了这个第八识,《心经》就不能称为《心经》啦! 佛也不必再讲般若系列诸经和《心经》了; 佛只要讲完四阿含就好了,不必再接着讲《心经》了,因为“一切法缘起性空”的道理,是解脱道的修法,这在四阿含诸经中都已经讲完了,并且讲得比《心经》更细腻,何必再讲《心经》呢?何必再讲般若诸经呢?所以,《心经》讲的是真实心,是从真实心来说一切法空;不可以拿掉《心经》中的真实心,来解释作一切法空,要依这一个真实不坏心来说一切法空,来说一切法缘起缘灭,来说无智亦无得,这样的缘起法才是《心经》中的真正的佛法。
有一些没有证悟第八识的人,先前是以悟者的身份,出现在人间说法;现在因为我出版了这些书,这么说出来以后,就显示出他们没有证悟的本质出来,往往就因为我说了这些正法的缘故,就对我生起瞋心了。生起瞋心倒没事啦!有的人却是随后又起了恨、怨、恼。
瞋只是生气,恨就是牢牢地记住你对不起他了,一般人生气时会说:“你给我记住!”这就是恨了。如果只是瞋恨,那也就算了啦!有的人却会因此就起了怨,“怨”这个心所法,就是开始思惟设计要如何报复我,心里头开始思惟报复的方法和言语文字等等,这就叫做怨。瞋恨怨之后接下来就是恼:决定开始报复,所以真的就开始执行报复的行为了,这就叫做恼,“恼”就是将怨付诸于实行,把瞋恨怨付诸于实行。
他们怎么恼我呢?他们就在网站上面贴文字:“萧平实是十大外道之一,是邪魔外道。”类似这一类的无根诽谤,就开始写上去了,根本不去比对三乘经典,看看萧平实说的法和 佛所说的相符不相符?根本就不考虑将来舍报的时候,业果现行时要怎么办;先骂了再讲,先出一口怨气再讲。
但是,有些比较智慧的人,他就选择默然、不讲话:你要评论,就由着你萧平实去评论,我就是不回应。印顺法师就是这种聪明人。这种聪明人,当他能辩赢的时候,就会立刻回应;知道辩不赢的时候,就默然不理。钟庆吉居士随便写一篇文章登出来,将印顺法师反讽了一番,他就马上和昭慧法师各自写了文章,很快就登出来;我写了十几本书说他的错误,他却都不讲话,默然以对。这就是他聪明的地方,因为法如果不对的时候,你越答复就漏洞越多,越不能自圆其说;只有对方有把柄的时候,他才能回复;所以他们也只是抓着钟庆吉居士的语病,专在语病上猛攻,对于钟庆吉居士的主要质疑,仍然不能具体的答复。钟庆吉居士也是为德不卒,竟然半途而废,没有竟其护持正法的大功业,真是可惜,这个摧邪显正的功德是很大的;因为他的立论都是正确的,印顺法师的法,却是本质错误了。
印顺法师怎么说呢?他说:“如来藏的思想,富有外道神我梵我的色彩。是后期大乘佛法与外道思想合流。”我们却说他讲错了,为什么错呢?因为外道所说的神我梵我只是意识心第六识,大乘佛法所说的如来藏却是第八识,是阿含里面 佛所说“名色因、名色本”的那个第八识,祂是七识心之因、七识心之本的第八识啊!这个第八识的如来藏,怎么可以拿来跟外道梵我神我的第六识相提并论呢?
这就好象在世俗法中,你不可以拿着要买脚踏车的三千元,指着一辆机车,嘴里跟老板说:“我要跟你买这一辆脚踏车。”老板一定跟你说:“你是瞎了眼吗?机车跟脚踏车你分不清楚吗?”但是这个人却说:“世间哪里有机车?你所说的机车,富有别家厂商制造的脚踏车的色采!同样都是有两个轮子啊!”现在就是有人像印顺法师一般的瞎了眼,机车跟脚踏车分不清楚—第八识跟第六识分不清楚,把六七八识混为一谈。
结果,把七八识否定了以后,把第七识说为意识心的细分,再把第八识说为是从第七识再细分出来的;这样子把七八识归纳在意识之内以后,没有七八识可以体验领受,结果是:二乘圣人所证的无余依涅槃就变成断灭空了,大乘般若就变成“性空唯名”的戏论了,佛法从此变成了断灭论、无因论的戏论了。这问题非常的严重。所以我会对印顺法师的法义,主动的加以评论,因为他破坏佛法的严重程度,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是从根本上瓦解佛教法义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依照三乘经典去实际了解,不可像印顺法师一样的随着外国的佛教研究者,随意否定七八识心。阿含诸经并不是没有讲第八识,《心经》所讲的主题也正是第八识,第三转FALUN所讲的经典的意涵,远比阿含诸经所讲的还要细腻,与阿含完全相契合,没有违背之处;并且讲到如何成佛之修行法门与次第,这是四阿含所不能及,所不曾宣说过的。如果世间只有四阿含,则 佛所说的成佛之道,就不完全,因为四阿含中并没有说到如何证悟如来藏,也没有说到悟得如来藏以后,要如何才能进修到佛地。
这些大乘成佛之道的次第与内涵,是在第三转FALUN的方广唯识诸经中,才宣说出来的。所以,印顺等人否定第三转FALUN诸经,说是后人长期创作编集才有的,真是妄说啊!如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那就显示世尊弘法度众的化缘还没有完成,那世尊就不会取涅槃,应当在印顺他们所说的五百年、一千年后大乘经出现在人间以后, 佛的化缘才圆满,才会入灭。可是当年世尊却说化缘已经圆满,所以才取灭度啊!既然是化缘已经圆满,就表示:成佛之道已经具足宣说了啊!但是成佛之道的内涵与次第,却只在大乘第三转FALUN的方广唯识诸经中才宣说的啊!四阿含中都只是在总相上隐覆密意而说,而且都是一两句话点到为止,并没有一一细说啊!这就显示出一个事实:第三转FALUN诸经,真是 佛说啊!所以印顺法师随顺外国的佛教研究者的说法,来否定大乘经典,真的是愚痴与盲从啊!修学佛法的佛教出家法师,竟然去信受外国的不信佛法的人所作的不实考证,真是颠倒啊!
因此《心经》所说的真我真心,第三转FALUN所讲的第八识、阿赖耶、异熟识、无垢识、真如、阿陀那识,四阿含诸经中所说的“实际、我、真如、如来藏”,根本就不是外道的神我,绝不是外道的梵我,而且体性迥然不同,相差不可以道理计。这一些知见,大家都要把它分清楚,绝对不可以混为一谈。更不可以跟着他们传播错误的言论,不然的话,你将会成为一阐提人—善根永断。
这是怎么说的呢?在《楞伽经》中, 佛有这样的开示:诽谤菩萨藏的人,就是一阐提人;诽谤菩萨藏的那些言语一说出口时,当下就永断善根,就变成一阐提人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跟着印顺法师他们,大胆的否定如来藏第八识,否则就会跟他们一样成为一阐提人,舍报的时候,就会下堕无间地狱而受长劫尤重纯苦。因为破坏 佛的正法的恶业,远比世间杀人放火的恶业还要严重得多。
一阐提人有两种,都是“无般涅槃种性”。“无般涅槃”的意思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菩萨种性,他们是为了慈悯众生,不忍众生轮转于生死中,所以永远不取涅槃,要尽未来际的利益众生而无穷无尽,地藏王菩萨就是这样的人;另外一种叫做断一切善根,在《楞伽经》中 佛说:诽谤菩萨藏的言语只要一出口,当下就断尽善根,就成为一阐提人了。这种谤法的一阐提人,将来所下的不是普通的地狱,是无间地狱。而且这个地狱到了坏劫而坏掉的时候,这种谤法人还要转生到十方阿鼻地狱,一一亲受无间断的苦。
至于菩萨藏,是以什么为根本?是以第八识的种种法为根本。三乘一切佛法,都是以第八识为根本,如果离开第八识心,二乘佛法就变成断灭论了,大乘佛法就变成“性空唯名”的戏论了。可是印顺法师他们,却不了解这个严重性,只是为了未悟之身的方便弘法,就加以否定,而成为一阐提人,善根永断,这些人绝对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今天诸位听了我这些说明以后,了解了,千万不要去跟着人家散播错误的观念:说如来藏是施设的法门,没有这个东西啊!不要跟着人家去作错误的散播,不然你就会成就谤法的共业了。这个请大家要特别注意啊!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4

主题

4万

回帖

11万

积分

程序

积分
110294
声望
93911 声
银两
3500916 两
回帖
42646
精华
9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09-6-14
最后登录
2022-10-18
发表于 2009-9-13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哇~~这东西太晕了~~不过比我预想的好~~还以为全是听不懂的佛经~~
羽生江湖广播剧社 梁迷的广播剧社
金枝托冷沁香寒,华苞欲绽慕朝颜。丹心意向何处系,随风绾处自天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心经与禅宗祖师公案之关系



第一节 禅宗公案之宗旨是什么?


禅宗公案的宗旨,就是要让大家去证悟“每一个人本来都有的真实心”。所以公案绝不是那一些悟错的人所形容的“陈腔滥调、老古董”,而是古今悟者证悟的过程纪录,是历久弥新的。有的人公开宣称说他开悟了,我们同修会中的同修就问他:“我问你某个公案,某一个禅师说什么什么,你讲给我听听看!”他一听就傻眼了,舌头也打结了,他就说:“你不要拿公案来考我啦,那些老掉牙的东西早就落伍了,与现在的时空不合了啊!”
请问诸位:“禅宗公案是讲什么东西?”(大众回答:讲真心!)讲的是真心啊!真心固然老掉牙了,因为祂不知道已经掉过多少牙了,一个人在过去无量世以来所出生的色身,掉下来的牙如果累积起来,只怕喜玛拉雅山都不够瞧呢!所以是老掉牙的“东西”,可是祂却一点儿都不陈腐,因为祂的体性始终是恒常如新的,过去无量劫是那样的体性,现在还是这样,未来无量劫以后祂还是那样的体性—纯一的清净性,绝不夹杂别的染污性。
祂既然是这样的始终不变的体性,怎么可以叫做陈腐?这个心从古以来是那样,现在还是这样,一切证悟的人都可以观察到:祂将来也仍将是这样,绝不会改变。而祖师公案中所悟的真心,既然是这个从来都不陈腐的心,公案所说的既然是这个绝对不会改变的真心,那你怎么可以说证悟祖师的开悟公案会陈腐呢?所以,悟了以后,如果不能以真悟祖师开悟的公案来印证,那么他那个悟就不是真正的悟。


第二节 禅宗公案是从哪里来的?


禅宗的公案,就是要让人证悟真心的最直接的法门;把祖师证悟的过程记录下来,或是祖师帮助别人证悟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禅宗的公案。我们先来说明:禅宗的公案是从哪里来的?首先要讲娑婆世界的第一则公案:
有一天, 佛上了座,刚好有梵天供养一朵青莲花—我这里没有莲花,就拿这个作为代表吧— 佛就当众拈起花来,微微地笑着,也不讲话;我如今拈起东西来,嘴里还在叽哩呱啦的讲话, 佛却不讲话,就这样子拈花微笑;结果金色头陀迦叶尊者,他忽然就看见了实相心,他就笑了; 佛看见他笑了,知道他会了,就当众宣布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的妙心,这是实相无相的微妙法门,这个法门不立文字,作为教外别传,付嘱给迦叶。”
这就是说:我释迦牟尼佛在教门所讲的法以外,另外传你这个法。这是传什么法?是青莲花吗?当然不是!是传你这个实相妙心的法。这个实相心叫做涅槃妙心,把这个法付嘱给大迦叶,这是娑婆世界的第一则禅宗公案。以后祖师就这样代代相传下来,传到中国以后,中国的祖师们就以此法而单独立宗,成为禅宗;所以中国禅宗的禅,后来就以此而称为祖师禅,因为是经由祖师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
禅宗的祖师们,也就这样子用这些公案中的密意,去让人家证得真实心,所以一代一代就把它记录下来。后来因为有人想到,这对后代的弟子们可能有帮助,也许他们读到哪一则公案时,就可能证悟了,那又可以多了一个同参,又可以多了一个弘扬宗门正法的善知识了,所以就有人去搜集整理,印行出来。禅宗的公案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所有的公案都是记录祖师证悟的内容与过程,有的公案是祖师悟了以后,另行施设机锋,用来助人证悟的公案;既然公案是记录祖师证悟的内容与过程,那你怎么可以说公案是陈腐的呢?因为他所证悟的心,到今天现代社会时,仍然还是这个心;到了未来的无量世以后,还是这个真实心,是历久弥新的心,是永远都不会变的心,怎么可以说祂会陈腐呢?祂既然不会陈腐,则叙述祂的公案又怎么会陈腐呢?
特别是:禅宗的公案所说的法又叫做无门关,因为它无门可入。修定、修观、学教门等,都有法门可入啊!都可以一步一步走进来,但是如果没有证得实相心,永远都只是在外门修习大乘佛法罢了,永远都不可能真实的证知三乘菩提的佛法啊!可是你若想要亲证实相心,那就只有参禅的一个法门了。而禅宗的这个证悟,也就只是一念相应而已,只是忽然间找到自己的实相心而已;这个一念相应,何尝有门可入呢?尚未一念相应之前,根本就不知道门在哪里。而进入这个证悟的智慧境界,则以参究禅宗的公案最为直截了当;可是禅宗的公案参究,却是无门可入的,主要的还是须依止善知识,除非你是再来人。
所以禅宗的公案就叫做无门关,祂没有一个门可以入,纯粹是般若智慧;你如果忽然间悟了,那一剎那间你就入了禅门了。可是,这个门在哪里呢?你不知道!得要入了门以后,才知道原来处处都是门,却处处无门啊!所以《楞伽经》里面说:“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所以《楞伽经》开宗明义就这么讲:说诸佛所说的话,都是以自心为宗旨,所讲的都是在讲自己的真实心,所以说“佛语心为宗”。但是要证得这个真实心,则是以“无门为法门”,它没有门可以入的,想要进入此门的话,完全要看你的慧力、定力、福德,所以说以“无门为法门”。
后来,无门慧开禅师就写了四十八则公案,命名为“无门关”。无门关的公案,在我们的“公案拈提”中已经写了几则了。有好多人在注解“无门关”的公案,其实都是胡扯,他们把最要紧的关节丢在一边不管、不说,却专在禅师的放过语上,专在无关紧要的闲机境上面大作文章;中国这一两百年来,每一个注解公案的人都是这样。所以,无门关不容易闯得过,好多人撞破了头,就是撞不进来,因为无门关的关门不晓得在哪里?都是找不到那个关,找不到那个门。如果你找到了关门所在,你只要踏一步就进来了;想要故意去撞,都撞不到那个门,根本就没有门啊!
三藏十二部教门所讲的,无非就是讲这个第八识真实心,无非就是讲“无门关”中所要证悟的那个心,无非就是禅宗公案所悟的那个心;所以禅宗真悟祖师的公案、禅宗的证悟公案,都不是在笼罩人,都不是无的放矢,都是指向一个目标—指向你的自心真如。结果印顺老法师却对中国禅宗的妙法,作这样子的评论:“中国所传的野狐禅。”他的那些凡夫徒弟们,也都管那些证悟祖师的公案叫做“无头公案”。
中国禅宗的禅,真的是野狐禅吗?我想,他(编按:指印顺法师)应该是引用“百丈野狐”那个公案,来说禅宗叫做野狐禅吧!可是“百丈野狐”讲的是那只乱说法的野狐,百丈所传禅宗的禅,却不是野狐禅啊!却是可以救野狐的禅啊!他怎么可以拿那只野狐,来说中国禅宗的禅法叫做野狐禅呢?
如果把中国禅宗灭了,诸经中所隐说的正法也就永断了,了义法、究竟法也就随之永断了。所以,禅宗绝对不许灭,但是也不可以不如实的高抬它;因为禅宗的禅,破参时也只是大乘般若的真见道位而已,只是刚入门,才刚刚成为第七住的菩萨而已。你如果入不了这个门,真正的大乘佛法根本就不用谈,你最多只能修学二乘所修的解脱道,大乘的佛菩提道就不必说了,根本就没有机会修证。
三藏的十二部经里面,主要所说的,就是讲这个真实心,所以“佛语心为宗”, 佛所说的话都是以这个真实心为宗旨来讲的。因此,三藏的十二部经里面主要所说的,都离不开中国禅宗所传的宗旨;如果你能够从禅宗那些公案的宗旨里面去证悟了,你就找到了你的真实心;一旦找到的时候,般若经不必我来教你,也不必你的师父教你,你只要自己把它请出来,告诉你:你会读到天亮都放不下手。因为所讲的都是你自己的真心啊!
到那时,你会这样说:“啊呀!原来 佛这么慈悲,早就明讲了,怎么我以前都读不懂呢!”经过禅宗的破参,等你找到那个真实心的时候,把般若系列经典翻出来,你会一口气把它读完;当你把它读完的时候,般若实相的别相智你就通了。这个就是禅宗公案的主旨所在,就是要使人证得真心,这就是禅宗公案与大乘佛菩提的关系所在。


第三节 禅宗公案有深浅差别


那么,禅宗的公案,它是有深浅差别不同的,我们先来讲明心的公案。这件公案要讲娑婆世界的第二件公案。有一天,阿难尊者问大迦叶尊者:“世尊传了金襕袈裟给你,此外究竟又传了什么法给你?”因为他看见 佛拈花微笑,大迦叶尊者悟了以后, 佛公开付法给他嘛!
我们正智出版社不是有一个标志吗,就是讲这个,不知道的人就以为是云手。大迦叶尊者听阿难尊者这样问,他就叫唤:“阿难!”阿难尊者就答:“诺!”就像是我们现在的人回答:“有!”阿难还是没有警觉啊!大迦叶尊者看他没有体会到,就对他说:“倒却门前刹竿着!”古时的佛教寺院殿前,不是都有只长竹竿吗?上面挂着幡,写着某某精舍,譬如祇园精舍、竹林精舍……等等;迦叶尊者就是吩咐他:“去把它放倒!”(此时萧老师对大众苦笑着继续说:)
问题来了!这是什么意思?阿难尊者当时真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我问你的是“ 佛传了什么法?”你却叫唤我;我答应了一声,你也没什么说明,也没有什么事情,却叫我去把佛刹门前的竹竿放倒,真是莫名其妙啊!后来,阿难悟了,才知道:“哈!早就分明说了。不但是大迦叶尊者早就分明说了,我自己也是早就说了,却还是不知道。”如今我们佛门四众,大家都一起把真如给说了,自己却都不知道。
无门慧开禅师就把它编入无门关四十八则公案里面,并作了一首颂:“问处何如答处亲?几人于此眼生筋?兄呼弟应扬家丑,不属阴阳别是春。”大意是说:迦叶尊者跟阿难尊者是有问有答,阿难尊者问:“世尊传金襕袈裟外,别传何物?”迦叶召云﹕“阿难!”这不就是问了?阿难应诺,无门慧开禅师因此便说:“问处何如答处亲”,当你阿难尊者应答的时候,比大迦叶尊者呼唤你的时候,其实还要亲切得多呢!然后说:“到底有几个人能在这个问答当中‘眼生筋’啊?”无门禅师请问说:“到底有哪些人眼尖,而在这个公案中亲见本来面目了呢?”
你的眼睛如果没有那些筋,还能够转来转去看东西吗?不行嘛!那就表示眼睛已经坏掉了嘛!能够转来转去,就表示你能够随意看任何事物,能够看得很清楚。“眼生筋”的意思是说眼明的意思,他的意思是问:到底有多少人眼明?能够看清楚他们师兄弟问答之间所显示的密意啊?然后无门禅师又说:“兄呼弟应”,因为大迦叶是师兄,阿难是师弟嘛!师兄呼唤、师弟答应,其实都把“家丑”给外扬了,把家里的事都显出来了,可是这个“家丑”不属阴阳,不在阴阳之中,也就是不在断常,不在一异,不在俱不俱,不在垢净之中。“别是春”:说他们兄呼弟应之间,另外是个大好的春天啊!这个是明心的公案,娑婆世界的第二件公案。
我们再来举一则也是明心的公案,这是中土的公案。香严智闲禅师,他搜集了很多祖师的开示,写了一大堆噢!他用个匣子装起来收藏着。可是他学来的、听来的东西,去到沩山灵佑禅师那边时,却是什么都不对,全都没有用,因为都是听来的。后来他想想:我是真的没有办法了,和尚也开示过了。如今我只好回来把那些以前从诸方听来的语句记录,都翻出来看看,有没有一句可以拿来跟沩山和尚回答的?结果还是没有一句能用来回答。后来想想,真的没办法了,就去求沩山灵佑禅师:“求和尚跟我明说了吧!”沩山老和尚说:“我说出来的是我的,你听了以后不会有功德受用,所以你得要自己去参。”
香严禅师想一想:既然没办法,和尚又不肯讲,那怎么办?这些记录来的种种禅宗语句,又没有一句能回答和尚的问话,干脆把它烧掉算了!不要了!于是就放火烧了那些许多年来,从诸方大师那里辛辛苦苦记来的禅宗语句;就告辞沩山禅师,自己就去住在一座古寺的遗址里面。可能那古寺已经破破败败的,他就自己种一点竹子什么的、自己过生活,心里想说:如果参不出来,一世就这么过日子算了。
后来有一天,他正在锄地松土,锄到一片瓦砾,就拾起来丢了出去,那瓦砾碰到远处的竹子,“吭”的一声,他终于知道了,连“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他都知道了,这是他悟道的过程。这香严禅师,他也算是懂得恩德的人,赶紧回去沐浴更衣,望沩山的方向跪下来,就点起香来遥拜说:“好在当年我的依止和尚没有跟我明讲,不然我今天就没有功德受用了。”
可是这小子后来的心肠不好,后来他开山时这么开示,他说:“譬如有人爬上了悬崖边上的树,嘴巴咬着树枝,把身体就这样吊在树枝上,手不攀着树枝,脚也不踏着树干”,就像是这样子(萧老师作个手不攀捉的咬树枝的态势)。我看见有人画过这个画,可是他们不懂啦!现在我要以香严禅师的话来问你们:“当你上了悬崖边的树上以后,口衔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树,刚好在这个时候,树下有人来问你:‘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跟你请法,你得要应对,你不可以不跟他对答啊!你如果不答的话,就违背了他的所问;可是如果你开口跟他答,又要丧身失命。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对答?”请问你们:一开口对答,你就掉下山崖死掉了;又不可以不答,那要怎么办?
无门慧开禅师这个时候就评论了,他说:“纵有悬河之辩,总用不着。说得一大藏教,亦用不着。若向者(这)里对得着,活却从前死路头,死却从前活路头。其或未然,直待当来问弥勒。”意思是说:像这种公案,就算是你有悬河之辩—悬河就是河流到了断崖仍旧一直流下来而不断绝—也就是说口才再怎么好,到这个地步,你都使不上力啦!不管你经教多么通达,口才多么好,只要问你这个公案,你就答不出来了。你要怎么回答呢?答了,不免丧身舍命;不答的话,你当禅师却不能不答,那要怎么办呢?所以说纵有悬河之辩,总用不着。能够说得一大藏教,到这里你也用不上了。
可是,你如果从这个公案里头,能够对得着,能够桃符相契,就把从前那个死路头给活过来了。从前不是把妄心打死了吗?你否定了妄心而不攀缘他作真心,目的就是要找那个真心啊!以前到了这个阶段时,就是个死路头,走到死胡同里了,仍然还是找不到真实心,可却又看不到出路在哪里?真心在哪里呢?永远都没办法找到,你要怎么办?但是这个时候如果你对应得着的话,死路头就变成活路头了。
从此以后,随你怎么讲都通;说东西、说南北,说上下、说左右,随你怎么说都通。可是却把从前的活路头死掉了。从前的活路头是什么?就是认这个觉知心为真实心而不肯死心嘛!把这个活路头给死掉了,我见就断了,甚至于有些人的我执也可以断啊!如果不是这样子桃符相契的正确对应上了,那你只好等候将来去问弥勒佛了。那要等多久呢?几亿年啊!
然后无门禅师就写了一首颂作结尾:“香严真杜撰,恶毒无尽限;哑却衲僧口,通身迸鬼眼。”意思是说:这个香严禅师真的是很会杜撰公案,他杜撰出这么一个公案来,真的恶毒无尽啊!因为禅宗确实没有这一个公案嘛!是他杜撰的啊!可是他杜撰出这一个公案来,真是有够恶毒的。这个恶毒真是无穷无尽,因为到现在已经千余年了,如今那些大禅师们还是弄不通啊!有好多人读到这个公案时,就只好把头抱着,百思不解。香严禅师真的是恶毒,到现在还在害那些大禅师等人痛苦不堪啊!
如今好多人看见这个公案时,头都大了!很痛苦啊!如今那些所谓证悟的**师们,你拿这个公案去问他们,他们一定统统死在句下,统统答不出来,只会说些门面话罢了!所以说香严禅师这个公案,真是够恶毒的,所以说“恶毒无尽限”。无门禅师说:他这个公案,把一些傲慢的出家人的嘴巴统统给闭住了,让他们不敢乱讲话。因为无门禅师是个出家人,他可以那么讲;我如果也学他这么讲,似乎就有些过头了,因为我这一世是现在家相。可是无门禅师却又说:“香严禅师上树之后,却还是‘通身迸鬼眼’”哩!你如果问我萧平实,老实告诉你:“我也不会讲,待我上树了以后,只会七手八脚乱把捉。”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是中土的公案。(编案:若欲细探此一公案,请详见《宗门正义》中之拈提。)
接下来讲重关见性的公案。见性的公案在祖师的典籍记载当中,少之又少—非常的少。这些见性公案里面最精彩的,只有九百多年前我师父的公案最精彩,他是克勤圆悟大师。我常常会端详人家的脸,因为我一直在找一个相似的脸;我们讲堂有个柱子,留了一面没有布置,是留着要弄一个画像挂上去,想画我师父克勤大师的画像,只是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相像的脸,所以我还在找。如果找到像的,我一定会请求他,给我一张相片,我请人照样画。
克勤圆悟大师,他是书香世家的子弟,有钱人的子弟,但是他道心坚固。后来他很年青就出家了,出家以后就去找法演禅师,因为人家介绍他:五祖法演禅师是个大德高僧,其他的都不够瞧。所以他去依止法演禅师。可是,不管他跟法演禅师问什么,法演禅师都说:“不对!不对!通通不对!”没有一样对。后来我师父他很生气:明明公案就是这个意思,怎么都跟我说不对?他很生气,就告辞走了。辞别的时候,五祖禅师在他身后撂了一句话:“待你着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老僧在!”也就是说:等你中暑很重了,快要死的时候,你才会想到老僧我啦!
意思就是说,你那个不是真正的证悟,抵不了生死的啦!因为觉知心是会断灭的心,是易起易断的心,怎么抵得了生死?一旦无常到来的时候,觉知心就昏昧了、断灭了;得要到中阴身出现的时候,才会又有觉知心出现的。中阴身投胎以后,这一世的觉知心就永远断灭了,永远不会再出现了,更不能去到未来世—这个觉知心去不了未来世。觉知心如果能去到未来世,那你这一世的觉知心也应该是从过去世来的,那我请问你:你过去世是住在哪里?姓甚?名谁?作了哪些事?你知道吗?不知道!除非你修得了宿命通。
克勤大师当时听了法演禅师的话,他还是不信邪,还是走了。走了以后,不久果然中暑了,热病缠身时,心里面想:“我所悟的那些公案,怎么都一直用不上来?都没有受用!真的抵不了生死!”所有以觉知心为悟的人们!我告诉你:“不管你的觉知心有多厉害,不管你神通有多厉害,只要麻醉针打你一针,你就完蛋了!还有什么神通?”再大的神通,也抵不了这一针麻醉剂的,因为神通是依附于意识而有的,意识则要依附于五胜义根才能现形。在你身上打一针麻醉针,把你的五胜义根麻醉了,意识觉知心就不能现行了,神通当然也就不可能现行了,这样的觉知心相应的神通,有什么用?哪里抵得了生死?抵不了的!结果克勤圆悟大师发觉,这个心果然是抵不了生死,想想:还是得回去找五祖和尚去。
所以他就决定,这个病稍微好一点儿就回去。果然稍微好一点儿,他马上就回去了。五祖法演禅师远远看见他回来了,就说:“啊!这下子没问题啦!来来来!你来当我的侍者,作个不厘务侍者。”一般的侍者也是有固定工作的,但我师父他是没有工作的侍者,只是跟在法演禅师身边闻法学禅,意思就是特地要栽培他。因为一个人离开以后,如果能够再转回来,这个人一定有救;而且得救了以后,永远都不会再退转的。离开以后,敢认错而回来忏悔,以后永不复作错事的人,正是可以重用的人;凡是作错事以后,遮遮掩掩的、不承认错误的,都不能重用。
五祖法演禅师看见我师父克勤大师回来了,心想:这个人可以用啊!所以就任命他作不厘务侍者,也就是不必担任日常事务工作的侍者,只是跟在他身边就好。跟在大师身边做什么呢?五祖法演大师,是当代的大师,诸方善知识都要来参访他的,我师父就跟在旁边听大师与诸方大师论法。
有一天,我师父刚好奉命下山去办事,正好那一天有个当官儿的,官名叫做提刑,刚好来问法演大师:“如何是佛?”后来又问:“如何是佛性?”五祖法演跟他开示了一番,他听不懂;因为 佛有告诫:不可以明讲。既然旁敲侧击都听不懂,五祖法演没办法,就跟他说:“有一首小艳诗,不晓得你有没有读过?”这小艳诗,不晓的是温飞卿还是谁写的?我不知道。绝对不是杜甫,杜甫不会写那种诗。
法演禅师开示说:“其中有两句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是讲富贵人家的小姐在客厅相亲,两旁有竹帘,竹帘后面是通道,那小姐不让人家看的。这个准新郎来相亲,小姐就躲在竹帘后面看,如果不中意,就跟老爹说:“我不要!”中意了就不一样,中意了以后,想要让那准新郎认得她,又不能让人瞧见,那要怎么办呢?那小姐站在竹帘后面,看了中意了舍不得走,就在那边叫:“小玉啊!小玉啊!你来一下!”这个婢女小玉不就来了?问道:“小姐!请问有什么事吩咐啊?”小姐却答说:“没什么事啦!你走吧!”婢女就走了。可是等了一会儿,那小姐又呼叫:“小玉啊!小玉啊!你来一下!”小玉来了,结果又是没事。
这个是叙述什么呢?说这个小姐在那边叫小玉,其实目的不是要小玉作什么事,是要那个准新郎倌儿—他所看见的、中意的那个檀郎—要他认得小姐我的声音。因为以前相亲时不可以相见,到结婚的时候,入了洞房,掀起盖头来,才可以让人看见啦!他是怕到时候,人家新郎怀疑:你到底是不是那位相亲时的小姐?所以先让他认得自己的声音,要认得声音就很容易了,只要一开口就知道了嘛!所以“频呼小玉原无事”,本来确实是没事,目的只是要檀郎认得她的声音!如果认得声音,就可以顺着声音去确认本人了,法演禅师就交待提刑:“这两句,你且注意下心参究着!”
那克勤大师听了就问五祖法演说:“师父啊!提刑他会了没有?”五祖禅师说:“他只认得声!”说他只认得声音,他根本没有认得小姐本人,可是我师父(克勤大师)当时没听懂,就问五祖法演禅师说:“他既然认得声,诗中又说‘只要檀郎认得声’,那为什么又不是?”他既然认得声,应该就是啰!这时候,五祖法演看他疑情正浓,因缘也成熟了,就大声问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说完往前面一指,指着一棵柏树仔,高声问道:“倪?(发问之声音)”克勤大师转头一看,心想:“叫我看柏树?”这时突然听到公鸡在叫,他就跑出去;这一跑出去,公鸡见了就“啪啪啪”地飞到树上去了,又在那边鼓翅而鸣,我师父见了就说:“这个不就是声音吗?我已经知道了!”这个真是不简单,明心、见性,两关一次就解决了。
他就进来跟法演禅师报告:“我知道啦!”五祖法演禅师就问说:“那你说说看!到底你悟了个什么?”他就讲了一首偈,这首偈,我这一生只读过一遍就记住了—在第一次读过一遍我就记住了,虽然我的记忆力实际上很差。我今生打过的唯一的一次禅七,心中就带着这首偈,带在脑袋里面去打,因为过去世常常在念它嘛!常常拿出来跟人家开示嘛!所以根本就用不着努力去记,它就在我脑海中记住了。今天也是一样,我不曾去记它,现在就从我心里面直接的念出来给大家听。
这首偈是这么说的:“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古时候有钱人家,小姐闺房里面不是都要熏香吗?熏香的器具是用什么做的呢?他们就打造了一只鸭子,也许用黄铜镀金的,也许真的是黄金做的金鸭;那么点了以后盖起来,香气就从金鸭的嘴巴跑出来;放在蚊帐中熏了,蚊子就跑掉了,这叫金鸭。
那么新房当然也要点上一只金鸭熏香了;可是婚事的过程须要很久才能完事,所以金鸭的香已经点了很久,里面的香早就已经消失了,都没有了;在这个锦绣帏(洞房新床)里面,金鸭的香都已经过去,都已经闻不到了,这个时候,新郎倌儿才被人家从笙歌丛里,灌醉了扶回洞房里来。
笙,是吹奏的乐器;还有人唱歌热闹,因为有笙有歌,声音很吵杂,就叫做丛;从笙歌丛里面把这个已经醉了的新郎倌儿扶回洞房来。这个时节,小姐想起当年相亲的时候:“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件事情不是个风流事吗?古时候的风流不是现在的定义,现在是把风流定义做下流了,古时候风流是很高雅的。那一段风流的事情,这个时候新郎倌儿也醉了,新娘能够跟谁讲呢?所以说“只许佳人独自知”啊!
当你肉眼看见佛性的时候,真的是没有办法说明的;就算是详细的跟你说明了,你也听不懂,你也看不见,如何能向他人说明呢?等你亲眼看见了,我来跟你讨论,你才会听懂我的话;没有亲眼看见的人,我再怎么说明,你也听不懂的。
譬如前面我向诸位举例说明,说:“狗屎上也一样看得见自己的佛性!”我的佛性怎么会跑到狗屎上面去?可是你真的可以在狗屎上,看见自己的佛性;可是我又告诉你:“狗屎上却没有你的佛性。”你如果没有看见佛性,你就一定听不懂,你真的无法听得懂,如果你对我的信心不够,就会说我是胡说八道,是神经错乱。可是当你有朝一日因缘成熟时,亲眼看见了佛性,你就会相信我的话:果然是这样。
那么见性这一关,真的是“只许佳人独自知”,就像是那一段相亲时的风流事,只许那个新娘她自己知道,新郎倌儿醉了,就像是世人迷惑一般,也无法跟他讲。这个是见性的公案,很玄吧?确实很玄!可是,等你有一天亲眼看见了,还会玄吗?根本就不玄!真的很亲切!真是很自然的事!那么这是第二关—眼见佛性的公案—禅宗的公案。上面所说的,就是明心与见性两关的公案。
接下来第三关是牢关,又叫做末后句。如果末后句能够体验到了,就是禅宗的“参禅事毕”的时节。禅宗所有的公案你就全部通达了,没有什么公案能够难倒你的,禅宗的行门到这里就结束了。禅宗最究竟的地步,就是让你在牢关上面证得有余涅槃,就是让你有能力取证涅槃,再过去就没有了。再过去就是要走佛菩提道的次第进修种智的路,把这个经由佛菩提道所证悟的禅宗的解脱道放在一边,不去取证无余涅槃;回过头来,再来走佛菩提的大道—修学一切种智。
现在末法时期,有些**师说:“禅宗哪里有三关?骗人的啦!其实就只是一关而已,哪儿有三关?”可是,当你明心之后,又加上眼见佛性的时候,你将发现:这两关真的是截然不同,这两关是很显然的完全不同的。所须的知见不同,证悟的境界也大不相同,根本是完全不同智慧的境界,甚至于还可以说是几乎相反的。
可是明心以后,接下来,你会想:真心也明了、佛性也见了,可是无余涅槃的解脱在哪里?无余涅槃怎么取?过程如何?这是个切身的问题啊!你会想:“我明心见性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现在心也明了、性也见了,可是生死要如何了呢?”所以,这真是个大问题,所以祖师慈悲,就弄出个牢关来,帮助明心又见性的弟子们。现在有很多**师说:“禅宗有什么三关?明心就是见性,见性就是明心啦!什么重关?什么第三关?那是骗人的!”但是我告诉你:真的有!不但我说有,而且典籍的记载中也确实有。
有僧人问:“如何是末后句?”投子山大同禅师答复说:“最初明不得。”如果你听了投子禅师这句话,想要问我什么答案、什么意思,我不能讲、不可以讲,这个要明心以后、见性以后,自己去参!我若跟你讲了,你就没有功德受用了。
又有人去问岩头全豁禅师:“什么是末后句?”他答说:“恁么恁么,不恁么不恁么,是末后句。”换成现代话就是说:“这样这样,不这样不这样,这就是末后句。”懂了吗?(大众皆笑)不懂!
有一天,有个僧人来参访,问到末后句,岩头禅师就拿他的师弟雪峰义存禅师来作题目说:“雪峰虽与我同条生,不与我同条死。欲会末后句,只这是!”雪峰禅师是由于岩头禅师帮助才悟的,雪峰禅师后来度了一百多个徒弟明心。岩头禅师的意思是说:“雪峰虽然跟我是同条生,是同一个支条生的,可是死的时候不跟我同条死,这个就是末后句。”诸位听了还是不懂啊!
有一天雪峰饭后正在晒饭巾;以前大寺院里面不叫煮饭,叫蒸饭,叫炊饭。怎么炊呢?有大竹笼,放上个白布巾,然后米洗好了放上去,下面大锅是煮开水,然后上面竹笼盖子盖起来蒸,所以叫炊饭。米饭炊好以后,要把饭装到饭桶里面去;用过斋后,饭巾就要拿去洗,洗好了要晾起来晒。有一天雪峰禅师的师父,德山宣鉴禅师,因为斋迟;不晓得什么事故,来不及中午应斋,结果过了用斋的时间;因为过了用斋的时间,人家斋堂已经都收拾完了;雪峰禅师是他的徒弟,那个时候他还没有悟,他是典座,拿着那个饭巾在那边洗好了,正要晾起来晒太阳。他的师父德山禅师却托着钵,正要去斋堂,雪峰禅师就说:“钟未鸣,鼓未响,这老汉,托钵向什么处去?”意思是说:什么时间了,你这个汉子要托着钵到哪里去?结果德山禅师听到这一句话,托了钵往回头就走了,不吃饭了,就回方丈室去了!
岩头全豁禅师听到这件事情,他就说:“大小德山!不会末后句!”大小两个字是有些轻视的意思,换成现代话就是:“什么德山禅师?末后句也不懂!”岩头禅师意思是说他的师父不懂得末后句,没有过牢关。如果我有这么个徒弟,我就高兴死了!因为我当年就不必那么辛苦去参究牢关了,这个徒弟会帮助我。可是我却得要自己辛苦去钻,去闯破头,才闯出来;德山他这个徒弟却会帮他。
结果德山宣鉴听到了,不晓得他的意思,就说:“侍者!去把岩头叫来!”叫来就问:“汝不肯我吗?”(你不肯定我吗?)岩头答说:“是啊!”德山说:“那你说个道理看看。”岩头就说:“请把侍者支开,我们关起门来说话!”德山就把侍者支开,关起门来。岩头禅师就跟他说明,说了一大堆。
第二天德山禅师上堂开示,果然就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真的是通了末后句了。可是岩头禅师听到他开示完了,却走到僧堂前,抚掌大笑说:“且喜这老汉会末后句!然虽如是,只得三年。”意思是说他师父虽然已经会得末后句了,却只剩下三年时光可以度众了。果然!三年后,德山禅师就入灭了。你看!要不要命?这徒弟先把他断定了。这就是禅宗里有名的末后句!
你看!如果没有末后句,为什么第二天德山禅师上堂说法时,会跟以前完全不同?他很早就已经开悟了啊!他在龙潭崇信禅师座下因为吹火悟的,也说法接人很多年了,是诸方闻名的证悟圣者。可是却要到他的徒弟岩头禅师为他说了末后句,才能通达牢关。如果没有第三关,为什么岩头跟他说了末后句以后,第二天早晨上堂开示会完全不同?一定是有道理的嘛!怎么可说没有牢关?没有末后句呢?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天招庆大师,当代诸方闻名的真正证悟的大禅师,来问罗山道闲禅师:“如何是末后句?”罗山禅师跟他开示说:“双明亦双暗。”双明也是双暗,诸位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还是不知道啊!难哦!但是我却不可以跟你们明说。这招庆大师听了罗山的开示,因为自己是诸方闻名的大禅师,既然早已开悟了,当然听了就得回去自己参,不可以在罗山那边死缠烂打一直追问,得要回去自己参。
结果是参了三天,根本没办法参出来,只好又来请问。罗山禅师跟他说:“尽情向汝道了也。”意思是说:我已经全部都跟你讲了,你还要来问我做什么?招庆大师回答说:“和尚是把火行。”说和尚您是拿着火把在明处走,我却是还在暗地里走,如何能够听了就了知密意呢?罗山听到了他这么讲,知道他承认自己没过牢关,倒是个老实人,有心帮助他,便跟他说:“若恁么,据大师疑处,问将来!”意思是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根据大师你所怀疑的地方,就向我问过来吧!
那招庆大师既然参不出来,干脆就问三日前罗山跟他开示的话:“如何是双明亦双暗?”明问什么是双明亦双暗?就问这个啦!罗山就跟他开示说:“同生亦同死。”这就是末后句,只要会得这一句,禅门里面的参禅大事已毕,从此以后就是进修一切种智,禅宗的法不必再学了。招庆大师听了开示,顶礼罗山禅师,一再道谢然后离去。这一回,回去以后,他终于弄清楚了,参出来了,过了牢关。
后来招庆大师是怎么开示牢关的呢?有一天,他开示说:“我在天上说一句,他在人间也知道;我在东胜神州说一句,他在西瞿耶尼州也知道,要会末后句吗?这就是末后句。”诸位请看!招庆大师是闻名诸方的开悟大师,却仍然还要去请问没什么名声的罗山禅师,方才悟了末后句,结果是有没有末后句?当然有!那我现在更老婆,我把证悟的人参究这个末后句之前,所应该具足的部分知见,照着浅深次第,帮你排列出来,排在我的著作《禅—悟前与悟后》里面了。
譬如第一则:如驴觑井—驴子看着井;如井觑驴—井看着驴。我一个一个按照浅深次第,都帮你排好,排在《悟前与悟后》书里面了,你如果有本领,你就去闯;闯得过,可就真是一把好手。这就是末后句,这是禅宗的第三关—也就是牢关。末后句通了,无门慧开禅师的《无门关》四十八则公案,你没有不通的。末后句如果还没有通,那么《无门关》的公案,有许多的地方你还是不通的,这一通就全部都通了。所以禅宗确实是有第三关的公案!
所以我师父克勤圆悟大师开示说:“会末后句,始到牢关。”无门禅师也是这么说的。意思是:会了末后句的人,才只是到达牢关而已;但是到了牢关以后,还有实际的体验等着你;你得要实际体验了牢关的境界以后,才算是过了牢关,才能在舍寿时取证无余涅槃啊!所以,在禅宗里面,牢关是确实有的;只是牢关的智慧极深,根本不是一般证悟的人所能参究得透的,当然更不是印顺……等没悟的人所能了知的。所以,不懂的人,最好少说禅、少教禅、少写禅,否则,到后来,印出来的书,都变成了把柄,都是把自己的狐狸尾巴,公开而长远的现给别人看。
过了第三关之后,有时候会有一些差别智的公案,无关解脱与否,只是更深细的了知如来藏的运作而已,只是让你有更深细的差别智,可以和诸方公开的说门里话而已。我们就举出三个例子来讲:
比如说天台德韶禅师,他参访了五十来位的善知识,结果都没有悟,后来就留在净慧禅师的旁边。有一天,有个僧人来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曹溪的源头,就是六祖的源头,如何是六祖源头的一滴水?那个东西是什么东西?就是要问那个真心,净慧禅师—也就是清凉文益禅师—他就答复:“是曹源一滴水。”奇怪啦!人家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他答复你说:“是曹源一滴水。”答了等于没答嘛!可是在我看来他早就答了,不是没有答。那个僧人不会,天台德韶禅师侍立在旁边,他听了师父这一答,却当场证悟了。
又譬如,玄则禅师也来找净慧禅师想要开悟,他问说:“丙丁童子来求火,这个公案是什么意思?”净慧禅师就问他,那你说来我听听看,玄则禅师就解释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丙丁属于火,所以丙丁童子本身就是火;现在丙丁童子这个火却来求火,就是自己求自己。这就是说:自己本来具足了,那还要向别人求什么?”净慧禅师听了就说:“你错会了。”
然后,玄则禅师弄不清楚,便又重问一遍:“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净慧禅师就说:“那你就问我啊!”玄则就问:“如何是‘丙丁童子来求火’?”净慧禅师就答他说:“丙丁童子来求火。”玄则禅师这一次只听这么一句就悟了!很玄吧?等你悟了以后,你就会觉得一点儿都不玄,这是很亲切的东西。
再譬如说,过去有位绍修禅师(绍修山主),他和清凉文益禅师是师兄弟,他跟清凉禅师出外行脚,遇到罗汉桂棎禅师时,清凉文益禅师听了开示以后就悟了;那绍修禅师也以为自己悟了。后来两人同时告辞罗汉禅师,继续在外行脚的时候,在路上,清凉禅师问他:“古人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也就是说:禅宗的证悟真假,只要差了一点点,就会好象天地相差那么远一样)古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讲给我听听看!”绍修山主就答复说:“就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啊!”清凉禅师说:“那你还是不知道啊!”
绍修禅师就问:“那师兄你怎么说?”清凉禅师说:“你问哪!”绍修山主就问:“如何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清凉禅师就回答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只这么一句话,绍修禅师听了也就开悟了。你看!他们二人之间,问处与答处一模一样,一字不易,为什么他就能悟?你们听了却不能悟?这里面都是有机关的,但是这些机关,我在那些公案拈提的书里都写了,等你悟了你就知道,原来讲了那么多都是同一个。这就是禅宗的公案!所以,禅宗的证悟公案,是有深有浅的,并不是全部都在同一个层次的。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心经与禅宗祖师公案之关系



第四节 心经与禅宗祖师公案之关系


这一些禅宗的公案,它们和《心经》有什么样的关系?
《心经》所指示的,是告诉你:应该要证悟的那个真心,就是“不念心”的第八识如来藏。所以《心经》的意旨,就是在指示你:那个什么法都不相应、都不念的心才是真实心。它在告诉你真实心的体性—无智亦无得。这不是在说“佛法中没有智慧可以证得,没有智慧境界可以证得”,而是要你去找一个从来不跟智慧相应的心、从来不在世间法中有所得的心。因为不可以跟你明讲哪一个是真心,所以它就从体性上来跟我们说明。那么《心经》里面是怎么说的呢?待会儿后面再跟诸位报告。
所以,《心经》所讲的,就是众生本来就具足圆满的第八识心—不念心;而禅宗祖师公案的记录,就是那些禅宗祖师们,证悟《心经》所说真实心的过程之记录。可是,常常有一些大的小的善知识,打电话去出版社要找我—我又不住在出版社里—他们找我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想要像祖师的公案那样,到来一见面,当下就可以开悟,就回家了,大事就了了。
可是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一点:禅宗祖师开悟的公案记录,虽然可能只有一段或一页,甚至有的祖师开悟纪录只有一两行;但是在这一段、一页或一两行之前,他已经是走了十几年、二十几年!有的祖师甚至是行脚走了三十几年哩!为什么你却不先看看他们悟前的那一段时光,是怎么辛苦去求法?去行脚?去植福?为什么你只要看他开悟的这一段呢?没有道理啊!
所以,我们就是要要求他们:你如果想要悟,可以!那你来我们同修会共修;你要见萧老师,可以啊!你来共修,被录取去禅三共修参禅,就可以见着了(编按:演讲当时,萧老师尚未开放讲经,只有少数已悟之同修,在悟后起修之课程中可以见到萧老师)。可以说,在禅三期间里,什么机会都有;再不然,进了小参室,要说什么都可以。除此而外,萧平实不见任何人,不管你是教内教外的什么大人物,我都不想见,没什么好对话的。我就是这个臭脾气,不管对方名气多大,我都不想跟人家攀缘,我就是转依了这个从来都不曾攀缘六尘万法的真心。
《心经》所讲的就是这个真实心,而禅宗的祖师公案所悟的,也就是《心经》所讲的这个真实心。所以,你如果破参了以后,第一个会想起来的就是《心经》的经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无智亦无得。”到了那个时节,你会说:“唉哟!好亲切哦!”所以解三的时候,在诵《心经》时,大家就掉眼泪,掉个不停!为什么会这样?有的人诵到后来,甚至《心经》都诵不下去了,就只会嚎啕大哭:这一辈子被瞒了几十年,过去无量世以来一直被自己所瞒着,到现在终于弄清楚,原来生命的真实相就是这个“无智亦无得”的心,原来《心经》所讲的就是这个心,佛经的义理终于真的懂了。所以,后来太激动了,诵不下去了,就嚎啕大哭!所以他们到后来不是在诵《心经》,而是在哭《心经》了,变成这样了!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心经》所讲的就是这个真实心嘛!将这个真实心,套到《心经》的经文上来读、来讲,经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变成好亲切哦!所以才会讲“佛语心为宗”;但是大乘见道这个法,有没有个法门给你入?没有!所以“无门为法门”。
我们正觉同修会,现在就是想出种种办法,施设了许多个门,让你可以走得进来。所以我们才会在台南市,开了这个禅净双修班,让大家来共修,目的就在这里。经过上面这样的说明,《心经》和祖师公案的关系,诸位就了解了,就不需要再讲太多了。


第五节 八九十识之差别


第八识、第九识以及第十识的差别,这个是属于一切种智的范围,这不是刚破参明心证悟的人所能知道的。有一些人,读了一些教门经典,可是他们并没有如实的了知经中的文意,他就自以为是的说:“唉呀!你们正觉同修会很差啦,虽然是悟了哦!我们不否定你。但是,你们只是证得了第八识,可是要成就佛道的话,还有第九识,还有第十识,总共要证得十个识的,而你们只有证得第八识,所以你们还差远了。”有一次我去素食面摊午餐,在吃面的时候,对方不认识我,但似乎知道我是正觉同修会的人,他就讲了这些话。
我就告诉他:“第八就是第九,第九就是第十!”他不信,然后我就告诉他,为什么第八就是第九,为什么第九就是第十的道理。他没办法回话了,很不高兴的就说:“喂!你真的很会讲,我不跟你讲了!”转头就出门而去,临出门之前,转身又跟我说了几句话:“我知道我自己确实是开悟的,你承认不承认都无所谓。我知道自己已经解脱了,我将来舍报的时候是阿罗汉。”说完,怕我说他弄错了,就赶紧走了。
所以我不把相片印上书里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的书里面都是没有印相片的,今天我虽然穿得比较庄严一些,但是我告诉你:我平常穿著拖鞋,骑着破脚踏车到处逛,上街办事儿,没有人认识我,太棒了!就好象隐身了一样。
八、九、十识的道理,在明心了以后,继续进修佛菩提道时,祂转变的阶段是这样的:你悟到了祂,这是第八识,这个阶段叫做阿赖耶识;悟了的时候,见一处住地烦恼断了,也就是见惑断了;既然明心而不退失了,就是第七住位菩萨;可是在解脱道的二乘菩提上来说,你只是等于声闻解脱道上的初果人而已,还有思惑要断。思惑断尽了以后,第八识的阿赖耶体性消失了,才改名叫做异熟识,这时才是叫做第九识,但仍然是第八识心体,只是内容有了一些改变—分段生死的思惑种子断了,所以改名为第九识,并不是增加一个识出来。
这个第八识,在阿赖耶识的层次时,祂也是可以称为异熟识的,是双具阿赖耶性与异熟性的,是双具阿赖耶识与异熟识名的;但是因为阿赖耶性很重,所以从重立名,所以通常就叫祂做阿赖耶识。但是因为阿赖耶识也是具足异熟识体性的,所以第八识的异熟性,函盖异生凡夫到等觉位的圣人;所以,异熟性的存在,是从因地的凡夫位,经过证悟的三贤十地菩萨,乃至到了等觉位时,这个第八识,仍然都是有异熟性的;这个异熟性,要到进入佛地时,才能空尽,所以离开了变易生死。所以,异熟识的名称,其实是函盖阿赖耶识的阿赖耶性在内的;只有佛地的第八识断尽了异熟性,才是已经没有异熟生与异熟灭。
阿赖耶的体性修断了,就是“分段生死现行的烦恼”的执藏性断了,断了之后就不再有阿赖耶性了,只剩下异熟生、异熟灭的体性,就叫做异熟性,所以这时的第八识心改名叫做异熟识。就因为祂有这个异熟性,所以使得解脱果的修证,到了阿罗汉位的菩萨们,都可以发愿再来受生,不会在舍报时进入无余依涅槃,因为他的第八识仍有异熟性存在的缘故。到了这个阶段,第八识就改名叫做第九识,可是,其实还是原来那个第八识的体啊!并没有多出了一个识啊!只是内容种子有所改变了,为了方便区别祂跟阿赖耶识的阶段有所不同,藉以显示修证阶段的差别,所以叫祂做第九识、异熟识,其实还是第八识体啊!只是改个名字叫做第九识罢了。
但是第九识的这种异熟性,在凡夫位中也是具足存在的,所以异熟识的名称,是函盖阿赖耶识的阶段的,是函盖异生性的凡夫阶段的;但因阿赖耶性的烦恼特重,比起异熟识的异熟性来,严重太多了,所以导致众生的生死轮转不息,因此就把凡夫位的第八识,再别立一名,说祂为阿赖耶识;但其实阿赖耶识也是还在异熟识体性所函盖的范围之内的。所以,阿赖耶识也是异熟识;但是分段生死现行的烦恼(思惑)断尽了的时候,就改名为异熟识,已经不再有阿赖耶性了,所以当我们说异熟识的时候,那是代表这个人的第八识心已经没有阿赖耶性了,代表这个人已经是阿罗汉位的声闻人或菩萨。
因此当我们说“阿赖耶识”的时候,意思是:这个阶段的第八识是具足阿赖耶性与异熟性的。如果是说“异熟识”的时候,意思是这个阶段的第八识已经去掉阿赖耶性了,是说这个人的解脱道上的修证,已经到阿罗汉位了。
但是这个时候还有一念无明分段生死的习气种子随眠于第九识中,还得要修断它们;这些种子随眠,你如果还没有断尽,你的第八识心就不是究竟的清净,所以不能称为无垢识,还不是无垢识;所以就还有不净的种子等待继续进修而断除,那就是说还有变易生死,还没有完全的不生不死,所以这个第九识心(第八识)还不是真正的如,所以还不能称为真如。
这个阶段中的第九识心,也还有无始无明的上烦恼随眠存在;这些上烦恼的随眠还得要去断尽,要到究竟佛地,完全清净,第九识(第八识)里面的无始无明随眠全部灭尽了,所以内藏的无漏法的种子永远都不再能增广了,也就是永远无法再接受新的出世间法熏习了,加上烦恼障上的习气种子断尽了,所以种子就不再变异了,这就叫做度过变易生死了,这个时候才可以叫做第十无垢识,才可以称为真如,才是真实的如。
可是修到佛地的第十识,其实还是原来的第八识的体啊!只是同一个识体里面的种子有所不同,而施设八、九、十识三个名称罢了,并不是你有第十识的时候,另外还有第八、第九等两个识,没有啊!也不是在第八识体上,藉由修行而另外增加两个识体。可是那些大师们不知“道种智”的义理,所以就误会了。但是这个部份是属于悟后修学一切种智的范围,那是属于地上菩萨要修学的增上慧学—无生法忍。
一切种智的修学过程中,就会有多分与少分证得的差别;在还没有具足圆满之前,都叫做“道种智”,不能称为“一切种智”。换句话说:地上菩萨所证得的一切种智—无生法忍,都叫做道种智,不能称为一切种智;进修到一切种智具足圆满了,无可再学了,才能叫做一切种智,这是佛地的境界。
但是这一切种智的深妙正义,是在进入初地心以后才开始修学的,那是在第三转FALUN的唯识系列诸经才开始宣说的妙法;因此,八、九、十识的差别,不在《心经》里面宣说,不在第二转FALUN的般若系的经典里面宣说,所以《心经》不讲这个,只讲到般若的总相智与别相智而已。所以,既然《心经》不讲这个妙法,就表示它不讲一切种智嘛!不讲一切种智,那就是只讲到总相智和别相智为止!这就是《心经》在般若智慧层次上的定位。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心经之密意


第一节 观自在菩萨之密意


接下来讲《心经》的密意。听到我要讲《心经》的密意,大家耳朵就尖了(大众会意的笑了起来)。今天我会把《心经》的密意讲出来,但是你如果还没有破参的话,照样是听不懂的;实际上,我从昨天开始,早就已经告诉你了。佛菩提道的深妙,就妙在这个地方,决定性的声闻无学圣人也是听不懂的。
大乘别教中的七住菩萨,虽然还未进入初地,但是当他宣讲佛菩提的时候,当他宣讲般若的正理时,二乘菩提的证果者:阿罗汉、辟支佛都听不懂,这就是佛菩提的深妙处。
因为它和解脱道的修证不同,它是佛菩提道,却又函盖了解脱道。七住菩萨迟早会知道阿罗汉所证得的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里面的境界,即使悟后没有人指导他。但是阿罗汉却始终不知道七住菩萨到底悟个什么?般若究竟是什么?他们永远都是不知道的!除非回心大乘参禅而证悟。
二乘菩提只修证解脱道,极果就是阿罗汉、辟支佛果,果报就是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他们虽然已经可以出离分段生死,却无法断尽变易生死,所以不能成佛。现在有很多人学着印顺法师那帮人,以解脱道的理论,来宣说佛菩提;他们认为只要证得解脱道的第四果,就是跟 佛一样了,除此以外,并没有什么佛菩提可说;所以他们认为解脱道的修证就是成佛之道,所以主张:现观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是修证成佛之道。所以就用解脱道的缘起性空法,来解说佛菩提道,来解说成佛之道。如果成佛之道,真的是像他们所说的只须修证解脱道,如果成佛之道真的是只须修证解脱道,那么,应当如来在世的时候,就是有多佛住世了,也应该大迦叶……等尊者们,都可以称之为佛!
但是如来终究不曾授记那些大阿罗汉们是佛,但是如来所说的成佛法道却不是像他们那样说的。如果证得解脱道时,就是成佛,那么阿罗汉们也应当就是佛;但是 佛世尊入灭后,为什么没有一位阿罗汉敢以佛位名义而出来领导全部的僧团?为什么如来不说他们证得解脱果时也是成佛了?
假使般若就是印顺他们所说的一切法缘起性空,那么般若的法义就和二乘菩提所修证的解脱道完全一样了,那么大乘菩提与二乘菩提之间,就应该只有一个差别了:舍寿时如果必入无余涅槃的话,那就成为声闻阿罗汉;舍寿时如果不入无余涅槃,而发愿再来人间受生、以利众生者,就成为菩萨;那就不必修学般若与种智了。应该如是。但是四阿含诸经中,如来终究不曾这样宣说,只说:断尽我见与我执时,就可以成为阿罗汉,断分段生死,可以不再来三界中受生死,终究不说这样就是成佛了。
所以,成佛与否,不在解脱道的修证上来说,而在是否增修般若,而在是否亲证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一切种智;不在是否证得解脱道的果证上说。所以,绝不可以只将解脱道的修证,来作为成佛之道的修证法义,而是必须函盖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
而佛菩提道本来就已函盖二乘菩提所修证的解脱道,只是佛菩提难修难证,因为很深细的缘故,所以修证的时劫特别长久,因此如来怕大家畏难而退心,所以将佛菩提道中的解脱分段生死的法道析出,先行为有缘众生宣说,使他们先证得解脱果,自知自证已出三界生死了,生起信心了,才为大家宣说佛菩提道的内容。所以,佛菩提道函盖了解脱道的法义,所以阿罗汉、辟支佛所修证的解脱道,只是佛菩提道里面的一小部份而已。
所以,在四阿含诸经里面,如来不说佛菩提道,只是偏说二乘菩提所修证的解脱道;而将佛菩提道留在大乘的般若系列诸经中才开始宣说,并且不是具足的宣说,而是留在第三转FALUN的唯识如来藏系列的方广诸经中,方才具足宣说。如是事实,可以在三乘诸经中获得证实,如今阿含、般若、唯识如来藏系等三乘诸经都还存在,都还可以检校,不是我个人可以妄说的,不是我个人可以只手遮天的。
但是,这个正理,已被印顺法师他们曲解到极为严重的地步了,所以现在有一些人,依据印顺法师的错误见解,并且自认为已经证得初果乃至四果的学佛人,一直以解脱道的二乘菩提来解说成佛之道;这些人,可以说根本就不懂佛法的三乘菩提正义,这哪里是大乘中真正开悟的圣者?却敢说他们已知已证禅宗的明心见性功德,却敢说他们能使人亲证初果乃至四果等等,其实根本连我见都还没有断,都想要以清净无染的觉知心去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都是凡夫异生的妄想罢了,连自己所标榜的解脱道的正理,都还没有弄通呢!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们会里的老师很慈悲的要求我宣讲《心经》与解脱道的关系,要我宣讲《心经》与佛菩提道、与禅宗祖师公案的关系,来厘清这里面的内容差别,来利益今时学人,利益后世学人。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来讲《心经》:
“观自在菩萨”的密意,就是在讲:真心与妄心和合并行,也就是宣示:欲界的众生是八识心王和合在一起来运作的,能够如此现观的人,就叫做“观自在菩萨”。请问你们:“观自在”这三个字所讲的境界,有没有能观?有没有所观?(大众答有)是有嘛!如果没有能观的心,怎么叫做“观自在”?但是,能观的心却不是自在的,而是以我们这个能观的心,去观照到另有一个本来就自在的心;找到了本来就自在的心,而能够这样现前观行的菩萨,就叫做“观自在菩萨”。
当你找到第八识之后,你可以随时随地现前观察:我有一个自在的心,这个自在的心呢,当我怕死怕得要命的时候,祂都不怕;当我兴高彩烈、高兴得要死,譬如忽然中了十几亿乐透第一大奖,你高兴死了,可是祂仍然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高兴;祂既没有生气,也不会欢喜,祂始终是无动于衷的,始终是自在的。如果是会高兴、会讨厌、会思量的觉知心、作主心,一定是不自在的心;为什么呢?因为只要别人称赞你一句,你就高兴了,你随着人家的语脉转去了嘛!如果是会高兴的觉知心,那人家骂你一句时,你也一定会生气的,还是又随着人家的语脉转去了嘛!像这样子,怎么叫做自在心呢?
如果是绝对不会高兴,也绝对不会生气的心,从来都不动的心,那才算是真的自在心;这个心啊!不管你怎么样,祂始终就是如如不动,始终都是无所住的;在如如不动当中,祂却又不断的在运作—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叫做自在的心!那么“观自在菩萨”的意思,就是告诉你:菩萨现前观察到有一个本来就自在的这个心,这个本来自在的心,和觉知心的我,和思量心的我,和能观察的我同时存在。能够这样现前观察的人,就是“观自在菩萨”。
为什么玄奘大师不把它翻译做“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不这样翻译呢?因为《心经》所说的这种菩萨境界,并不是用在观察别人身上嘛!“观世音”是要观察世间众生心声的,但是“观自在”却是要观照自己的自在心欸!可以现前观察自己的真心本来就自在,这才是“观自在”的真正意旨啊!
可是,当年我过了牢关的时候,我却作了一个对子:“真心清净,不观自在。慈航倒驾,常观世音。”因为张老师送我一幅大陆的不知名人士画的白衣观音图,我把祂裱起来,心想左右应该有个对联,所以就拟了上下联,请张老师帮我写好,我就把它跟观音圣像一起悬在我家佛堂壁上,上联就是“真心清净,不观自在”。大家都说“观自在”,我却说:“你就是不去观祂,祂也是自在的啊!”
我这个对子所说的自在,却与刚才所说的自在不同意思;是说祂不必依靠任何他法,就可以自己存在,所以才能永不灭失。意根末那识,得要依靠这个第八识真实心,才能存在及运作;意识知觉性,得要依靠意根、五色根、第八识心、法尘,才能生起现行存在,祂不能离开这些法而自己存在,所以都不是自己本来就在的心。
但是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心,祂才不理会你有没有在观看祂;不管你观不观祂,祂始终都是自己存在不坏的,所以说祂才是真心。而祂本来就是清净性的心,不管你去不去观看祂,祂一直都是清净自在的,所以说“真心清净,不观自在”。这个心的自在的意思,是说祂都无所谓,都随缘应物,祂很自在。而我所说的自在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说:祂本来自己就在,都不必依靠别的法而存在,这就叫做自在。所以我说:“真心清净,不观自在”。
第一次进到我家佛堂的人,看了这幅对联就问说:“你怎么这么讲?怎么会‘不观自在’?人家都讲‘观自在’,你怎么讲‘不观自在’?”我说:“就是不观自在!”因为你去观祂、祂也是自己本来就在,你不去观、祂也还是自己本来就在。
然后下联是“慈航倒驾,常观世音。”这上下联是分从理体及事相上来说的。理体是“真心清净,不观自在”,从事相上的另一面来说,则是:观世音菩萨祂是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回来做菩萨,来拥护佛法,来利乐有情。所以,祂是倒驾慈航,常常要观听娑婆世间的众生心声;众生是这么痛苦,所以观世音菩萨总是在观察要怎么救他们。这个就是观自在跟观世音的真正意思,一个是从理体上说,一个是从事相上说。
如果再要从理上来说观世音菩萨,而不是从观世音菩萨在救度众生的事相上来说的话,也可以这么说:菩萨的理体就是自心如来藏,祂可以观听五阴众生的心声,丝毫都不会遗漏,所以称为观世音菩萨。真悟的人,听了我这一句开示,都会认同的;但是悟错了的人,大部份人会误会我这一句话的意思。
那么!这样一来,“观自在菩萨”的密意,就已经告诉你了!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真心、也有妄心,妄心是了知及思量性的七转识啊!真心就是第八识啊!这样真妄心和合运作中,本来自在的那一个心才是真心啊!能观的心永远都是妄心啊!
在三乘佛法中,所有的经典都说真心离见闻觉知,既然是离见闻觉知的心,祂当然就没有证自证分,当然就不可能会返观自己,所以 佛说这个真心时,这样开示:“如刀不自割,心不自见心。”所以自在的心是从来不了知自己的,绝不是六尘中了了分明的觉知心啊!既然从来都不返观自己,怎么能观祂自己是自在?或者不自在?祂怎么能观这个见闻觉知的心自在不自在?所以祂是被观的心,不是能观的心;能观察的心是知觉性的妄心,用我们能观察的知觉心,来观察到这个离见闻觉知的永远自在的心,这样你才能够真正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了!


第二节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之密意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是什么意思呢?当你作观行,观察很深妙的般若,也就是法界实相的智慧;“波罗蜜多”是到达解脱的彼岸,这个时候究竟是讲什么?观行很深妙的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到彼岸的密意,就是讲“照见五蕴皆空”。因为从这个真实心的证得,而能现观自在心的时候,你以这个真实的自在心,来比对观照你的五蕴,来比对观照你的十八界,用真实心的立场(你假设你自己是真实心,当然你永远不可能变成你的真心,但假设你自己是站在你的真心的立场),来看五蕴,来看十八界的自己,统统是无常,是虚幻变异,是假合而有,这时候你就看见五蕴全部都是无常空,五蕴的自己当然是没有自体性嘛!五蕴的你,完全是依靠自在的第八识心,然后借着因缘辗转假合才能有啊!既然是这样,你就已经是现观五蕴皆空了。
《心经》的这个五蕴皆空,以及般若的中道观行,都是要依这个真实心来说,如果离开了真实心,就没有五蕴的“皆空”或“部份空”可以讲,一丝一毫都没有!诸位学佛这么久了,有没有想到这一点?离开了真实心、自在心,有五蕴空可以讲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如果没有这个真实心、自在心,根本就不可能有五蕴嘛!从这一点来观察,如果没有五蕴的话,怎么可能会有五蕴的无常变异和缘起性空呢?但是五蕴的缘起性空却是依你的真实心如来藏才有的啊!那么五蕴皆空、缘起性空当然是从第八识自在心才有的啊!
那么,当你证得第八识真实心的时候,你用这个真心自在心,来观察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就知道一切法果然都是缘起性空,就知道一切法都是从真心直接或间接出生的;所以,一切法缘起性空的当下呢,还是依于这个第八识自在心,来说一切法缘起性空,不能外于第八识自在心来讲一切法空。由这个现观的证量,你就能了知那些**师们的落处,当他们外于如来藏而向信众开示一切法空的时候,他所说的一切法空就变成了无常空、断灭空、无因空,就跟无因论的外道见一样啰!
可是五蕴既然是从第八识出生而来的,五蕴既然是依第八识藉缘辗转而生,十八界全部在五蕴里面,都是名与色所函盖,那么这一些法都空了以后,岂非成为断灭?如今你开悟了,又能够从自己亲见的实相自在心来观察,知道一切法都是从真实自在的心所出生的,出生以后当然就离不开缘起性空的法则限制。那么!很显然的,一切法空、缘起性空,都得依第八识自在心,才会有一切法空、才能说一切法缘起性空;所以一定要依第八识真心来说五蕴空,所以离开了第八识自在心,就没有缘起性空可说。
因为缘起性空是在讲五蕴十八界都是缘起法,都是有生的法,将来一定有灭,所以都是无常空;而五蕴十八界都是依自在心而有,离开了自在的真心,就没有五蕴十八界可以出生,又如何能够外于第八识自在心,而有“缘起性空”可说呢?所以,真正的佛法不能离开真心来讲一切法空,不能离开真心来讲缘起性空,这个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密意啊!《心经》就是在告诉你:“从观见自己的自在心为基础,而照见五蕴皆空”,能够这样确实观行的人,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人;所以五蕴的缘起性空,是依于第八识自在心来讲的。
那么《心经》讲中道,中道是怎么说的呢?譬如中道讲“不垢不净”,请问:“有哪一个法是不垢不净的?”只有你的第八识啊!真心如果到达佛地时,祂是究竟清净的,祂可以说是不净的吗?不可以说!那如果在成佛之前祂是染污的,你可以说祂是不垢吗?也不可以说!
但是在还没有成佛以前,包括等觉菩萨在内,一切有情众生的第八识都可以说祂是“不垢不净”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祂是污垢的,那你就错了!因为等你证悟的时候,你会发觉:祂的自性一向是、而且永远是清净的,不管你怎么贪瞋痴,祂还是不贪、不瞋、不痴,祂的自性是清净性的,所以不能说祂是污垢的,只能说祂是“不垢亦不净”。
但是这样说的话,是不是意味着祂就是真的清净了吗?也不然!祂自己的体性虽是清净的,但祂所出生的前七识的你却是染污的,还没有解脱染垢,还没有到达究竟佛地啊!既然祂含藏了染污的你,含藏了染污的七识心的烦恼污垢种子,祂当然就不是绝对清净的,所以又叫做“不净”,所以说是“不垢亦不净”,祂既不落两边,所以祂是中道心。
当你现前观察到这种不垢亦不净的实相境界的时候,你的这种观行,就是中道的观行,简称为中观。这样子一来,相对于凡夫及外道而言,你就是亲证中观的圣者了;在大乘别教中,还只是贤位中的第七住位菩萨而已,但是你的中观智慧,却不是一神教的教主、基督、天主、耶和华上帝、阿拉等人所能知道的,也不是尚未证得自在心的声闻缘觉所能知道的。
但是,《心经》所讲的“不垢不净”四字,不可以一刀把它划成两段哦!不垢不净一定是合在一起说的。“非一非异”也一定是合在一起说的,不能单讲不垢,也不能单讲不净;不可以单讲非一,也不可以单讲非异,不然的话,佛法就被你破坏了,就因为你的错误说法而变成支离破碎了,众生就无法真的了知佛法了。
为什么《心经》里说是非一非异?第八识自在心出生了我们的五蕴十八界在人间,请问:你这个五蕴十八界就是自在心如来藏吗?如果是,那你这个五蕴、十八界死亡坏掉,只剩下意根的时候,你的如来藏应该只剩下意根一界,那下一辈子要怎么办?因为你只剩下意根界一界了。意界可以去到未来世,但是意识界、及其他的十六界都不行,显然,你的知觉性、了知性并不就是如来藏,所以不能说祂是一,也不能说祂是异哦!
如果说祂与十八界是一—是同一个,那换句话说:当将来你死掉了以后,你的如来藏就要死掉十八分之十七;剩下的十八分之一的意根,当你下辈子再死一次时,剩下的就会更少了。这样子一世一世越来越少,到最后岂不是要完蛋了?所以不能讲是一,所以叫做非一。
那么“非一”是不是说十八界与如来藏一定就是异?有的人常常是听了“非一”的开示以后,就会起颠倒想而作反面的解释:“非一就是异嘛!那就一定是不同的。”那我倒要请问您:“您的五蕴十八界是从如来藏出生的,然后依附于如来藏而在运作的,你可以说‘十八界的你’跟‘你的如来藏’是异吗?”
譬如说:“你的手是从你的身体上长出来的,然后依附于你的身体而运作,你可以说手不是你的身体吗?”不可以这么说啊!离开了身体,你的手还能运作吗?不行啊!同样的道理,五蕴十八界的你,是从你的如来藏所出生的,离开了如来藏,你十八界的任何一界也就都不能运作、不能存在了。所以也不能说十八界五蕴与如来藏是异,所以蕴处界都是如来藏的一部份,但蕴处界并不等于如来藏。
证悟的人为了让众生去证得如来藏,而了知蕴处界等我的虚妄,所以要把这些虚妄的部份分清楚,说这个十八界法的一一界、五蕴的一一蕴都是虚妄的,你才会想要去证得另一个真实不坏的心。证得真实的如来藏心以后,你就会确认蕴处界都是虚妄的;然后再来告诉你:这个虚妄的蕴处界等法,也是真实不坏的如来藏的一部份,让你不会完全的厌恶蕴处界,才会发心再度受生,世世进修菩萨道,世世广利众生,最后才能成佛。所以如来才要跟你说明实相中道的法,这样一来,你就可以现观蕴处界与如来藏非一亦非异,就可以现观诸法空相真实与自在心如来藏非一亦非异,就可以现观常与无常其实也是和如来藏非一非异。这就是真正的中道实相观。能确实的这样观行—经由亲证如来藏而现前如实的这样观行,我们就说你已经亲证中观了。
好!中道的观行—中观—既然是这样来的,那就可见中道不可以离开五阴十八界及如来藏的总体而有中道法,因为中道就是依五阴十八界…等如来藏的总体来说中道嘛!那如果你把第八识真心砍掉了,而说中道,那就是假名中道,那个叫做戏论中道,因为与 佛所说的中道法相异了。
所以,那些没悟的人讲中道时怎么说呢?他们说:五阴是虚妄的,它会断灭的,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就不再执着五阴了;然后不要再生起五阴断灭的见解,连这个见解也要丢掉,也没有了;那么这样一来,五阴灭了,所以不是有;但是五阴灭了以后的“灭相”是不会灭的,所以又不是断灭的无,这就是非有亦非无的中道。这就是印顺所说的“灭相不灭”的中道观,说这样观行的人就是证得中观的人。但是,这真的是中道吗?我跟你说:确实是中道—是戏论的中道,但不是佛法中所说的真正的中道。
所以,真正的中道,不可以离开了第八识自在心而说中道,也不可以离开阴界入等法而说有中道。因此,“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已经进入在中道现观的境界里面了;这一句经文就是在告诉你:有八识心王的真妄心和合运作,所以这个时候的你,才能照见五蕴皆空—十八界皆空。因此,依本来就自在的真心,而现观五蕴的无常空、缘起性空,才是真正的中道观行;依自在的真心而现观法界的真实相,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啊!如果离开了自在的真心,而说般若、而说中观的话,那个不是真正的般若,也不是真正的中观,全部都称为戏论的中观。


第三节 度一切苦厄之密意


“度一切苦厄”五个字里面,究竟有什么密意呢?“度一切苦厄”就是让你现前照见了五蕴皆空而证得解脱果,所以就“度一切苦厄”了。因为你照见了五蕴皆空时,我见(身见)就断了;如果再继续深观而不中止的话,我执也会跟着断除了。当你断除了我见与我执的时候,不就是有余依涅槃了吗?虽然你还没有具足四禅八定,所以不能立刻取证灭尽定,只成个慧解脱的阿罗汉,不能提前先入无余涅槃;但是等到寿尽而舍报的时候,就算是解脱不坚固的慧解脱者,即使不能取证“现般涅槃”,至少也可以取证“中般涅槃”,这就是“度一切苦厄”啦!三界中分段生死轮回的苦,全部都过去了嘛!
至于你后来发起悲心,要度那些随着大师落在恶见中的众生,那是你的慈悲,那已是另一回事了;但是你可以说已经“度一切苦厄”了,这个时候你可以对自己的徒弟说:“我如今是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如果他们不信你而诽谤你,为了救他们免入地狱,就应该像《阿含经》中的有些阿罗汉,对那些诽谤他的凡夫所讲的话一样,你可以高举起手来,就像是这样的举起手来(萧老师作举手之势),对大众说:“我已经证实: 佛所说的涅槃法是如实语、是不诳语!因为我现在已经依 佛所说而建立梵行,已证得解脱,我已具足解脱知见了。”你可以这样证实,教他们赶快当众忏悔。这是悲心救他免堕地狱。
证知解脱,证知我见与我执断尽,就是“度一切苦厄”的密意—让你现前证得解脱果;也让你现前了知阿罗汉所不知道的无余涅槃的本际,这就是《心经》“度一切苦厄”五个字的密意。这就是《心经》与解脱道之关系。但是《心经》所说的“度一切苦厄”,还有更深的意涵,也就是究竟涅槃,这才是真正的度一切苦厄,因为变易生死的苦也断尽了,才算是究竟的“度一切苦厄”。但是这个道理,这个境界,不是阿含诸经中所曾宣说的,不是那些不回心大乘的阿罗汉所能了知的。因为这个道理,与二乘所证的解脱境界与法道无关,所以不在这一个段落中来说它。
换句话说,“度一切苦厄”是从能观与所观的“观自在菩萨”的境界而来的,由这个“能观与所观”的“观自在”境界,而观见了“离能观所观”的自在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已经确实的由能观的觉知心,观见了本来就住在涅槃境界中的所观的如来藏;而这个被你所观见到的如来藏,祂从来就不住在“能观与所观”的境界中,因为祂从来就不曾起观,哪里会有祂所观的境界呢?所以祂一向都是“离能观与所观”的。“观自在菩萨”观见了这种“离能观与所观”的真实心,了知这个离能观与所观的真实心所住的境界,所以转依这种不落于“能观与所观”的自在心,所以他就是亲证“不堕能观所观境界”的人,就是证悟实相般若的菩萨,就是证悟中道观的菩萨。
“观自在菩萨”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是因为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以在这个时候,现前照见五蕴皆空,所以不会认定离念的知觉性是真心,就不落于常见一边,不落于能观的一边,知觉性是能观之心的缘故;也现前照见无余涅槃的本际,所以不落断灭一边,也不落于所观境界之中,了了分明境界是所观之六尘法,也是一边啊!因此菩萨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而不落在能观与所观境界中,而照见五蕴皆空,而成就中道的观行。这个时候就是证得如来藏,证得法界一切万法的实相,因此而打破无始无明,所以既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也是“度一切苦厄”的菩萨。所以,“观自在菩萨”,不是指事相上在救护众生的观世音菩萨,而是包括观世音菩萨在内的一切已经证悟如来藏的菩萨们所亲证的实相智慧境界。


第四节 五蕴即是空、不异空之密意

接下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就是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也一样,到最后一个识蕴则是:“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所以讲“亦复如是”嘛!意思就是告诉你:我们的色身就是空性如来藏,因为你的色身是从你的如来藏制造出来,而且由祂所执持的,所以你的色身就是如来藏的一部份嘛!既然你的色身是如来藏的一部份,怎么可以说色身不是空性如来藏呢?在这一段经文里的“空”性,就是讲第八识如来藏。
那么色法是这样,受想行识也是一样啊!受既然即是空性如来藏,那么苦受也是不异空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也不异苦受啊!同理:乐受不异空性,空性不异乐受;不苦不乐受不异空性,空性不异不苦不乐受;这就是《心经》的经句所说的道理。空性即是不苦不乐受,为什么《心经》中的密意会这样说呢?因为你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忧受、喜受都从这个空性如来藏所出生的,本来就是空性如来藏整体中的一部份。既然是从祂而出生、而在祂的自体表面上现行,不是离开祂而单独现行,那你怎么可以说祂不是空性如来藏呢?譬如明镜上的影像,应该说也是明镜自体的一部份,影像并没有离开明镜而现行啊!不应该说镜上所现的影像不是明镜啊!又譬如你的手臂是从你的身体长出来的,并且不能分离而运作,必须依附在你的身体上才能运作,根本就是你的身体的一部份啊!怎么可以说手臂不是你的身体呢?
《心经》这样子讲的意思,就是让你不会急着要去入无余涅槃,这是要害你—害你去行菩萨道,要害你最后成佛。成了佛的时候,你会说:“唉!我还是被害得很欢喜呢!”就是要你别急着取证无余涅槃而入灭度,要你把如来藏里面的有漏的有为法,继续进修而转变成完全无漏的有为法;转变成无漏的有为法以后,就成为解脱色,就可以不必取证无余涅槃了,就可以利益众生而永无穷尽了。
受阴如是,即(不异)空性如来藏,想阴也如是,行阴也如是,都是即如来藏—即空性—不异空性;因为时间不充裕,所以留给大家回家后自己去思惟整理,我们就略过不说,直接来说后四句:“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
识阴总共有七个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再加上恒而不断、时时思量而处处作主的末那识,共有七识。这七识心跟空性如来藏有没有什么不同?《心经》中说:这七识就是空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就是这七识,因为空性是与祂所出生的这七识及身根、器世间万法相依,才能在三界中现行运作的,空性心并没有离开这七识心啊!空性心如来藏,不能离开这七识心而在三界中独自现行运作啊!七识妄心也不能离开空性心如来藏而独自现行运作啊!这个就是“不一不异”的道理。所以,不可以把空性如来藏—这个实相心,与根尘识分开来说,如果你把如来藏分开,然后单独的来说根尘识的种种不一与不异,佛法就支离破碎了,就变成文字观念的戏论了。
那就会像印顺老法师所讲的那样:把不一不异的本体如来藏,跟祂所显示出来的不一不异的现象加以肢解,然后单说不一与不异。就会使得佛法支离破碎了。太虚大师曾经针对这个事实,指责印顺法师:“你这样讲佛法,把佛法弄得支离破碎了!”但印顺还是不肯承认,还在《妙云集》里面为自己辩解。但他确实是像这样的把佛法弄得支离破碎了,他就是这样的把如来藏否定,而单讲如来藏所显现出来的不一不异的道理;他就是这样来宣讲般若诸经的意义,所以就把第二转FALUN的般若经意判断成性空唯名的谬论了,这样胡乱的去判断三转FALUN的佛法成为他所说的三系,这是不对的!而且是严重破坏正法的行为。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心经之密意


第五节 是诸法空相之密意


“是诸法‘空’相”,这五字有什么密意?妄心的法相是无常的,终归于空无,所以叫做“空相”。真心的法相也是“空”,但是祂的法相虽然是空,可是祂有真实体性,所以不叫“空相”,祂叫做“空性”,有时也简称为“空”。真心与妄心两种心,都是“空”的法相,所以合在一起而说“是诸法‘空’相”。真心如来藏如果不能摄取四大元素,如果不能依祂的“大种性自性”而摄取四大元素,而变生出你的色身,那么这个真心就不算是有真实体性了,这个道理在《楞伽经详解》里面,我曾依照经文的真正意思而解释过了。
此外,真心如来藏又另外有许多的自体性,必须是中国禅宗证悟的人才能少分了知的;是证悟的人进修别相智与一切种智以后,才能多分了知的;这个多分的了知,就是中国法相唯识宗的玄奘师资,所共皆亲证的智慧境界,也是我所依据,用来破邪显正的智慧;是次第进修到佛地以后,佛世尊才能具足了知的;所以真心如来藏不称为“空相”,而称之为“空性”,因为祂有许多真实的法性存在,而且这些法性常住于世间及出世间境界中的缘故。
可是当你们没有证悟之前,那你在读我的这些著作的时候,可能会变成这样子:那一段是那一段,这个法是这个法。不能连贯起来,你得要真的悟了以后再来读,才能连贯起来。悟前常读我的书,可以增益大乘及二乘法的见道功德,但是不能如实了知我的意思;得要读了我的书,建立了正知见,将来因缘成熟时,真的悟了以后再来读,才能真正了知我的意思。
那么,真心既没有形、也没有色,妄心同样既没有形、也没有色,所以怪不得很多的大师们,会把妄心当作真心。他们常常这样子说:“我们这个见闻知觉的体性,祂是空,没有形色,所以说是空性!”把缘起缘灭的见闻知觉性认作空性了。在还没有证悟之前,你想了一想:“也对啊!真的是无形无色!所以应该就是佛法所说的空性了。”那么那位**师跟你这么一印证,你就会相信了;如果相信了以后,去对别人说你已经开悟了,那就变成了大妄语了。
所以说,真心的体性能生万有诸法,能生诸有之性(见闻知觉性是三界有之自性),但是真心的法相也是空无形色的;而见闻知觉性等妄心,则不能出生万法,只是缘于真心所出生的六尘万法而在里面运作、在里面执取罢了,但见闻知觉性的妄心,也是无形无色的。但是,妄心等见闻知觉性诸法,也是空性如来藏里面的一部份,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都不能外于如来藏而有,所以《心经》把祂们合在一起说:“是诸法‘空’相”。能观的心以及被观的自在心,在三界中示现时,都是“空”的法相,都无形色与显色,所以祂们的法相都是空。
“诸法‘空’相”是什么密意?祂讲的就是:由真妄心的诸法空的法相,来照见了中道的真实道理,所以接着就告诉你:“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心如来藏固然是不增不减,请问:你的妄心能不能增减?也不行!只能把你的妄心断灭掉,不能把祂增减。在《旧约》圣经里面的记载,上帝如果要毁坏祂的仇人,就把他打死。但是打死以后,上帝的仇人妄心断了,他转到未来世去,又会出生了另一个全新的妄心,上帝却不知道这个道理。就算祂知道了,也是无可奈何啊!没有办法把仇人的妄心永远断灭掉啊!只有佛法中的二乘定性圣人,可以把自己见闻知觉性的妄心永远的断灭掉,进入无余涅槃;别人是作不到的,所谓万能的上帝,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也听不懂我现在所说的法,所以其实并不是万能的。
真心是根本不可能断灭的,谁都无法断灭祂。就算是一只小蚂蚁的真心,我们把十方世界所有诸佛的威神之力合为一力,来要把祂打坏,也是打不坏的,祂的体性本然如是,所以才叫做“金刚心”;所以,能帮人悟得这个金刚心的佛法宗派,才能叫做金刚乘;能证悟这个金刚心的法门,才能叫做金刚乘的法。如今的密宗(不论东密或西密的上师)所悟的是心都是妄心,都是意识心,那藏密怎么可以自己叫做金刚乘?
那么,由这个真心和妄心合并来观察,这些法全部都是“空”的法相,从这些“空”的法相之中,你照见了中道的真实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妄心自己是有生灭的,但是依附于真心的时候,祂就可以被方便的说是没有生灭了。所以你今天晚上睡着时妄心断了,明天早上祂又生起了;今天被人打死了,妄心不现起,但下一辈子又有一个全新的妄心自己再生起现行;瞋恚心很重的一神教的上帝,也拿你无可奈何啊!
所以,当妄心依附于真心,而跟真心一起来看的时候,当祂是真心的局部体性而附属于真心的时候,祂就成了不生不灭的了,《楞严经》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依如来藏而讲妄心的知觉性是不生亦不灭的。所以《楞严经》里面宣说七处征心(其实是八处征心,他们都算错了),这七处征心、八处征心里面说:见闻觉知的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色法……等等。
八处征心说完了,最后则说:这些能见之性、能闻之性、能嗅之性、能知觉性,都是“非因缘”所生,“非自然”所生,言外之意是“如来藏所生”,只是文句翻译得太过简略了,在宣说“非自然、非因缘所生”之后,没有把“如来藏所生”这一句再讲出来。因为有智慧的人一读,就知道讲的是:如来藏所生。但是如今所有的大师们却都说错了。因此,必须得依附这个如来藏,才能说妄心七识心的见闻知觉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
《心经》这么讲,《楞严经》也是这么讲,可是如今,大家都误会《楞严经》了,都把祂错解了,所以就强词夺理的说:“楞严经里面七处征心时,说见闻知觉性非自然生,非因缘生,所以是真心。所以见闻知觉性就是真心、就是佛性。”这些人都是大大误会了《楞严经》的凡夫,都是依文解义的人啊!都是把经中不断宣说“见闻知觉性是如来藏所生”的意义完全错解的人啊!
那么《心经》说“不生不灭”,真的是“不生不灭”啊!当妄心依附于真心,把祂算作如来藏的局部功能性的时候,哪里还有生灭可说呢?在这一辈子色身灭了,投胎以前,中阴身生起,知觉性又出现了,投胎以后就永灭了;但是到了下一辈子六、七个月的时候,下一世的另一个全新的,不同于此世的见闻知觉心又开始出现了;只要五胜义根发展到雏形具备了,妄心七识的知觉性就又开始出现了。所以婴儿在六、七个月大时,就一定会常常胎动的。
你们这些女众,凡是当过妈妈的人都知道:怀孕到六、七个月时一定会常常胎动,有的还更早呢!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婴儿开始有了一个尚未受熏习、尚未受教导、尚未了知世界的简单意识现行了嘛!虽然这个婴儿的全新的意识,仍然什么都不懂,子宫里就是他所认知的全部的世界,可是他也会因为有一些单纯的六尘境界而有受想(想是指想阴,想阴就是了知性、知觉性),而常常会有四肢的动作。出生以后,知觉性又有了更为具足的运作;年老死了以后又再度断了,下辈子又会有另一个全新的知觉性的意识心。所以妄心如果是依附如来藏真心来说,是永远不会完全断灭的,除非你入了无余涅槃。
所以,从八识心王总体来看真心的时候,又从妄心也是空性如来藏的局部功能性来看的时候,妄心可以算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如果不依空性如来藏而说的话,七识妄心的知觉性是有生有灭的法,因为不能去到未来世去,因为夜夜都会断灭,因为在闷绝等五位中一定会断灭的缘故,因为入了无余涅槃时的意根也是要断灭的,也是可以灭的法。至于空性心如来藏自体呢,如果说祂的自体是有生的法,那就成了有生的法,那这个真心未来就一定会坏;只有本来不生的法,祂才是永远不会毁坏的法。而如来藏却是从来都不曾出生过,所以说祂自己是“不生不灭”的。
“不垢不净”:如来藏的自性本来清净,从来都是离见闻觉知、离思量的,所以祂从来就是涅槃,本来就是涅槃;祂从来就不曾间断过,所以本来就没有生死,哪里会有轮回?没有生死就是涅槃,生死的表象就是显示五阴的你在生死,实相心哪里会有生死?但是,却因为祂的不生不死,才会使得五阴的你有生死。另外呢,也是因为有一个过去世的你堕于不如理作意中,执着我见而不舍,因此执着五阴的自我,造作善恶业而被业种所牵,而使得如来藏不得不去受生,所以便有这一世的生与死。
然而,过去世的你,因为无明与造业,而使得如来藏轮回于三界生死中的时候,祂却没有生死,因为祂是从过去世来到这一世的,上一辈子投胎时,上一辈子知觉性永远死掉了,如来藏却没有死,祂进入母胎,又在母胎里面制造了你这一世的色身,再藉这一世的色身五根,而出生这一世的见闻知觉性的你,所以祂并没有死。
我现在这样说出来,好象有点儿在绕口令一般,但是等你明心了,你再来听一听我这一段话,你就会认同:“果然如是!”因为你已经能够现前观察,而证实我所说的理是正确的。佛法就是这样,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那么,当你悟到祂的时候,你观察祂的自体性,当祂在配合七识心的你而运作时,你会发觉到:祂的自体性真的是清净无染的,根本就是从来都不起贪瞋等心行。可是,你可以因此就说祂是清净心吗?那又不行!因为祂所含藏“七识心的你”的种子却是染污的,所以也不能说祂是“不垢”,只好加上一个“不净”,所以祂就成为“不垢”与“不净”了。
然后,你说祂有增减吗?没有!祂所含藏的无漏法种会有增减:无漏法种增,有漏法种就减,但是一出一进却是相等的,没有增减。我给你清洁的一块钱时,你也给我染污的一块钱,你有增减吗?当我给你十块钱的时候,你也要同时给我十块钱,那有增减吗?没有啊!当你把有漏法种断除一部份的时候,无漏法种就跟着增长了那一部份,永远都是那样的,种子是不增不减的。不但种子不增不减,而且本体自身也是不增不减的。
这空性如来藏的体,是不增不减的自性。可是西藏密宗的观想法门却告诉你:“成佛以后,自己的本尊要和佛身合并为一。”请问大家:藏密所说的本尊空性心有没有增减?(大众答有。)有啊!西藏密宗所传的本尊与真如,都是要在成佛时与佛合并的,都是有增减的;那么这样一来,他们所证的“真如、本尊”显然不是佛教经典所说的真如,所以我说他们不是佛教,说他们是外道,说他们的修行法门都是外道妄想。 佛初降生人间的时候明明讲:“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既然要和究竟佛合并,悉达多太子的真如心怎么可以宣称是“唯我”而且是“独尊”?
如果成佛以后,你的真如得要和所有的究竟佛合并,那么经典中就不应该说贤劫有千佛,星宿劫有千佛,庄严劫也有千佛;也不应该说十方世界有无量无数诸佛同时存在,应该是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只有一佛啊!那为什么十方世界会有无数诸佛同时并存呢?那么藏密为什么还要主张五方五佛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现在存在着的唯一的究竟佛,也应当不是究竟佛,因为祂还可以增加变易祂的真如的内涵啊!那就应该是所作未办,那就是未成佛道,因为祂的真如还处在有变易、有增加的阶段中啊!那么这样一来,就永远都不可能有人能修行成佛了,因为必须要并尽所有众生的空性心以后,才能算是究竟成佛啊!然而众生的心无量无数,是永远都合并不完的啊!所以藏密的这个说法,说未来成佛时要与究竟佛合并,真的是妄想到极点了,所以我说藏密不是真正的佛教,是妄想的宗教。
有人也许会说:“你害怕跟佛的真如合并,就是害怕自己消灭掉,这就是我执。”但是,这其实不是执着与不执着的问题,而是第八识金刚心的体性的问题,是法义认知的大问题。如果不弄清楚法义的正邪,而一味的信受,就去修行,就变成邪知邪修了,那不是修学般若智慧的佛教学人所应有的态度。
如果如来藏是可以跟人家的金刚心合并的,那祂就是有增减的法,有增减的法就是无常变异的法,无常变异的法一定会毁坏的,怎么可以叫做金刚之心?怎么叫做实相?那应该叫做虚相,虚相讲的就是无常变异的法;所以实修实证的正觉同修会,都说他们藏密的中观见是虚相派中观,因为他们确实是虚相法嘛!都是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无常法、有为法上面,来观察万法缘起性空、一切法空,没有一法是常住不坏的金刚性的法,所以是虚相啊!
真实相的法,祂是有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法,是永远不坏的法。因为是体恒,永远不灭,体恒不增不减的法,才可称为金刚心;如果是体可增减,那么还在等待别人成佛时与祂合并的佛,祂的真如心当然还是可变易法,那就是还没有断尽变易生死,那当然不是真正的佛,那么现在藏密不应该宣称他们有多少人已经成佛了啊!因为就算是真的成佛了,也是马上被别人合并掉了啊!哪里还有佛可成呢?只有释迦世尊所说的:体恒不变、不增不减的如来藏,才可以叫做实相的法啊!以上是《心经》所讲的“诸法‘空’相”,从八识心王整体来说“诸法‘空’相”。
讲了这个真心妄心和合的“诸法‘空’相”以后,接着又从真心的立场,来说:“诸法‘空’相”。“诸法‘空’相”的另一个密意是讲什么?《心经》接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刚开始修学佛法,还不懂佛法的人,读到这一段经文时,心里面会想:“唷!到最后什么都空掉了,都没有了,变成断灭了。吓死人了!”那真的是错会了!如果是单从真心来看,不理会其余的七识心的时候,单看真心的时候,别的一切法都没有了、都是无常空啊!都是缘起性空啊!当这些法都不执着,而在舍寿时灭尽了,十八界都不生起、都不存在了,只剩下真心如来藏这个空性心的时候,这是什么样的境界呢?这就是无余涅槃啊!
在无余涅槃之中的时候,有色法吗?没有色身了,没有“色声香味触”了,也没有“眼耳鼻舌身”五根了。这时候,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了,意根也自我消灭了,都不存在了,所以六根统统都没有了。六根、六尘、六识都灭失了,这时候还有“眼识界”的能见功能吗?还有“耳识界”的能听功能吗?乃至还有“意识界”的了知功能吗?全部都没有了!十八界及六识界的功能,也就是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觉性、了知性,当这些法性都消失了的时候,统统不存在的时候,哪里还会有“无明”存在?所有的人类,只有在十八界法都还存在的时候,才会有“无明”啊!
所以,在无余涅槃里面没有无明,无余涅槃里面只有那个第八识真实心,而祂是一向都离见闻觉知的,一向都不起知觉性的,这时候怎么还可以说有无明存在呢?所以,在无余涅槃之中,一切的无明都不存在了。既然一切的无明都不存在了,又怎么会有无明可尽呢?所以说“无无明尽”,只剩下一个第八识真实心。而真实心离见闻觉知,从来不会起思量作主的心行,祂也从来不起念,也不会忆念任何的法。
到了这个时节,你认为还有“老死”可说吗?当然也没有了;因为老死只是在十八界虚妄法上才会有啊!既然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没有老死,那还会有老死可尽吗?所以说“亦无老死尽”。“老死尽”都没有了,怎么还有“苦集灭道”可说呢?怎么还会有四圣谛的智慧、八正道的智慧、十二因缘的智慧、佛菩提的智慧可说呢?所以说:什么智慧都不存在啦!入了无余涅槃时,就全部都免除掉了,这个就是“是诸法‘空’相”的密意所在。
诸法都是空相,所有的佛菩提,所有的解脱道,都是依如来藏为体,而从我们的五阴、十八界的现行,来说佛菩提智,来说解脱道的知见;当你入了无余涅槃的时候,只剩下这个第八识真实心,什么都不存在了,所以也就“无智亦无得”,苦集灭道也就统统不存在了,苦集灭道的智慧也全部都不存在了。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上面这一段经文中,所显示出来的真正义理,就是“是诸法空相”这一句经文的密意。


第六节 菩萨心无挂碍之密意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土垂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这一句经文中所说的“菩萨心无挂碍”是什么道理?这是因为:菩萨经由证得这个常住不坏的真实心,所以他能现证解脱果与佛菩提。当菩萨证得解脱果的时候,他就不怕生死轮回了,因为他已经知道解脱生死的道理了,而且已经亲证了。当他证得佛菩提的时候,他就不害怕堕入断见、常见,不怕堕入断灭边,也不怕像常见外道那样轮回;因为这个缘故,他也不害怕胎昧,所以他敢在未离胎昧的阶段就发愿再来人间受生,再来自利利他,这就是菩萨在未离胎昧之前,便敢发愿再来人间受生而住持佛法的缘故。
因为他知道自己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虽然三世的十八界都是无我,但是有一个常住不坏的自心如来、自性弥陀,可以常住不灭而世世重复的生出见闻知觉性,让他可以在出生成长以后,再继续进修佛法,延续上一世的佛道而往上进修,绝不会堕于断灭见之中,此世所修习的一切智慧,也都会集藏在第八识自心如来之内,来世一定会遇缘而起,不会唐捐其功,也不必畏惧隔阴之迷,所以菩萨由于这个智慧,而不畏惧生死,所以就能心无挂碍。
另外,菩萨从他所证得的般若智慧来观察:三界中的一切法,都是七识心的所得;自己的如来藏,根本就不领受一切法,所以根本就无所得,因为如来藏一向都离六尘中的见闻知觉性,都不领受六尘万法的觉受。菩萨又从七识心来观察所领受的六尘万法,都是无常而终归于空,所以七识心在六尘万法之中,其实终究也是无所得;又从色身来观察,色身其实也无所得,因为一切法的领受,都是七识心在领受,与色身其实无关,所以并无所得。
菩萨不但从法界的实相心来观察无所得,他又这样从十八界等法的一一法而观察,证实十八界我确实于一切法都无所得,都是无常故空、变易故空。既然都无所得,菩萨何必怕失去什么呢?菩萨又何必怕死呢?菩萨对世间的法还有什么可以执着的呢?所以菩萨为了护持正法,当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做的时候,他就可以自任中流砥柱,可以成为众矢之的,可以任由庞大的邪法势力压迫而与之对抗,心中无所畏惧。因为既然已经现观一切法都无所得,那还有什么可失的呢?所以菩萨只求正法久住,只求众生得救,只求众生可以远离邪见,其余就都是在所不计的了。
所以《心经》就跟你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土垂,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如果没有悟得这个真实心,落到常见的一边,那你就是以见闻觉知心的知觉性,也就是常见外道所认定的那个知觉心,作为真实心、作为佛性;这一认定了,就一定要轮回,因为你舍不掉祂了,所以我执、我见就断不掉了,却又自以为:“觉知心不执着自己,就是断了我见与我执”,却不知道说:认定觉知心常住不坏的见解,就是我见;这样认定不改的人,就是落我执之中的人。
因为没有现观觉知性虚妄,就会畏惧轮回;因为知觉性一定会与苦受相应,一定会世世断灭,一定会与轮回的现象相应,所以心中就一定会畏惧轮回;不管你心中是否自认为不怕轮回,其实你自己是畏惧轮回的,其实你自己是害怕知觉性消失掉的。你如果畏惧轮回的话,如果畏惧知觉性消失的话,那就有恐怖了,临死之时一定会有恐怖的;因为知觉性是与六尘法相应的,不离六尘法的所得故,临死时就会害怕失去亲属财产,所以未死时就会怕死。这些落在常见外道见中的人,认定知觉性为常住的如来藏本体,所以不能亲证无所得的境界,想到即将命终时,想到终将失去一切,当然心中会有恐怖。
菩萨不落入常见这一边,所以知道自己不会轮回,菩萨如是现前观察:当我重新接受轮回时,那是发愿要度众生、要成佛,不是被业力所牵而去轮回的;所以菩萨虽然在轮回之中,心中却无恐怖,所以临死的时候,死得很泰然;临走的时候,走得很清爽,没有挂碍。因为这一生所应作的事情都已经作了,这一世所应修的都已经修了,也可以心安无愧的面见释迦世尊的接引了。
那么如果是落入断见的话,找不到这个第八识真实心,观察的结果,五阴十八界全部都是虚妄的,那要怎么办呢?临命终时快要死了,死了以后我就不在了,知觉性的我就消失了,那要怎么办?怕断灭了!那就变成邪见了。一旦堕入这个邪见,临命终的时候,就会心有恐怖、心有挂碍,怕自己的知觉性消失掉,害怕落入空亡。所以还没有证悟的人,只好依靠弥陀世尊的接引,往生极乐世界而永不再死;以这种他力的法门来安心。
众生总是贪生怕死,世俗人常说“好死不如赖活”,是不是?再怎么苦,活着受苦总比爽快的死要好一些;这是因为不知道有未来世,不知道确实有一个常住的清净心从来都不堕于生死之中,不知道实相是从来都没有生、也没有死,所以世俗人心中就有挂碍。菩萨因为证得“如来藏真相识”的缘故,所以不落入断见的邪见里面,就不怕死;也因为证得如来藏的缘故,所以不落入常见的邪见里面,所以不必执着知觉性是否会断灭、消失,所以就没有挂碍,根本就不怕生死。菩萨正因为没有挂碍的缘故,所以就不害怕三大无量数劫的生死,因此,上可以进修佛果,下可以广度众生,这就是菩萨“心无挂碍”的密意。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菩萨之所以能够无挂碍,无恐怖,就是因为菩萨远离了颠倒梦想的缘故。世间人乃至修学佛法的人之中,有许多人真的是颠倒想的。乃至今时的显密**师们,也是颠倒想的,所以如今的(台湾四大山头)**师们,都是以一念不生的知觉性,作为如来藏,作为常住不坏的法性,这样在教授大众们,大家都同样落入常见外道见中,同样去认定意识心的体性作为佛性、作为如来藏。但是这个意识心的知觉性,是常常会断灭的,是要依其他的种种缘,和如来藏的因,才能生起、才能现行的。所以说(四大山头的)**师们,他们和印顺法师一样,都是颠倒想的人。
不管他们将来舍报时,是否强自镇定、表现得很自在,其实心中都是很挂碍的;因为他们都还没有离开颠倒妄想啊!既然认定一念不生的知觉性,作为如来藏、作为真如心,那就堕于六尘万法之中了;堕于六尘之中的缘故,当然就不肯让自己消失了,否则就不能再觉知六尘而了了分明了啊!由于这个缘故,在临终时,必须面对知觉性必定会消失的事实时,心中便有恐怖了。纵然假装是很自在的样子,其实心中还是很恐怖、很挂碍的。
但是真悟的菩萨们绝对不会恐怖,因为不会害怕知觉性的自己消失掉啊!因为已经现观知觉性的自己是虚假的,是依靠众缘而起的缘起法。菩萨又证知自己的如来藏是从来离六尘、离见闻知觉性的,所以临命终时,便准备进入离见闻知觉性的境界,便准备进入中阴身的阶段,所以心无挂碍的让觉知心渐渐的消失掉;在中阴阶段时,便准备进入下一世再来自度度他,便准备进入母胎的数月无见闻觉知的境界中,准备进入数月都无见闻知觉性的阶段。
由于菩萨对于未来所将经历的所有境界,都已经有所了知了;而且在死亡后,也将确实依照自己所证知的过程进行,确实了知到了那时绝不会有错谬;在真正进入这个过程时,也确实依照自己所预先证知的那样去进行,所以说这位菩萨是确实离开了颠倒与梦想的人。由于已经远离了颠倒梦想的缘故,所以菩萨无有挂碍,无有恐怖。实证这种无有挂碍、无有恐怖的心境的菩萨,是由于远离颠倒梦想的缘故而证得这种境界。由于远离颠倒梦想的缘故,所以菩萨最后可以继续进修而实证佛地的究竟涅槃。究竟涅槃与二乘涅槃的差别,在昨天的第一章第三节中,已经为大家概略的说过了;下一节中,将为大家再作补充说明。


第七节 三世诸佛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密意

接下来“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经文里面有什么密意?三世诸佛当然就包括诸位在里面了,所以这段经文不只是说别人,也是在说你们诸位,把你们也包含在里头了;所以这是你学佛的切身利害之所在,所以你绝不能不注意吸收这些正确的知见。
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一样,都是这样的依般若波罗蜜多而证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句经文才会说三世诸佛四字。这是说:般若的一切种智,是以第八识真心作为根本,如果离开了第八识这个真实心,就没有般若的一切种智可说了,就没有般若波罗蜜多可证了。这意思就是说:你必须要具足了一切种智,才能够算是成佛了。可是一切种智的修证,要有别相智作你进修的基础;而般若的别相智的修证,却要有般若总相智作基础;般若的总相智的修证,却必须要你从禅宗的公案中,去证悟了以后,找到了真实心第八识时,般若智慧的总相智才会出现。
所以说,三世诸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都要从证取《心经》所说的这个真实心第八识来下手;证得之后,一直依这个第八识的体性,修证祂的一切种智功能差别,一直到最后具足圆满而成为究竟佛。最后成佛的过程,就是《心经》所讲的“菩萨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就是断尽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证得四种涅槃,出生了无住处涅槃的不可思议境界,就是佛地的自住境界;这在昨天讲过了,稍后还会再作解释。所以,菩萨证得《心经》所说的真实心以后,了知一切法皆空,唯有如来藏空性是真实存在的法,所以叫做“真实如来藏”;意思是说,如来藏虽然是空性心,不是物质色法,但并不是想象的虚相法,也不是只有名相,也不是印顺法师所说的“不可知、不可证”的,祂是真实存在的。由此缘故,菩萨远离了颠倒梦想,而确认了无余涅槃的实际,证知了二乘圣人所不能了知的无余涅槃的实际,所以是究竟涅槃的亲证者。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无上正等正觉。”三世诸佛当然就是从菩萨地中,照着这样的理路,而次第进修上来的;般若到彼岸的佛道,若离开了如来藏体,就没有般若可宣说、可修证了;因为般若智慧的理体就是如来藏,般若诸经的所有文句,就是在宣说如来藏的体性,就是表显法界万法的实相,都是以如来藏为体,都是从如来藏而出生的;所以想具足证得般若慧,当然也是要照着这样的正理而修学上来的;离开了如来藏,就没有般若可证、可修的了,所以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无上正等正觉。”
为什么菩萨亲证如来藏,而修证到佛地的涅槃,才是究竟的涅槃呢?为什么二乘的涅槃是不究竟的呢?
第一:二乘圣人不曾证得无余涅槃的实际,因为无余涅槃就是把十八界灭尽了,灭尽以后就只剩下第八识—名色因、名色本的识;而他们只是现观十八界、五阴、十二处的虚妄,因此而断我见与我执,因此不再受后世的生死,但是他们不曾证得这个第八识,所以无余涅槃的实际,他们是不知道的。他们既然不知道无余涅槃的实际,那么他们所证得的涅槃,当然就不是究竟的涅槃了。
可是菩萨还没有证入涅槃之前,他就已经证得实际了,这就是大乘别教第七住位菩萨所证得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跟二乘菩提作个比较的话,菩萨是颠倒过来走的,在还没有断除我执烦恼,还没有断除思惑之前,就先证得无余涅槃的实际,所以说菩萨“不断烦恼而证菩提”,所以说菩萨不可思议;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决定性的二乘阿罗汉与辟支佛所不能证得的,是他们所不能想象的,所以二乘菩提的涅槃是不究竟的。
第二:二乘圣人所证得的涅槃,他们是只修断我见我执的现行,不曾修断我执习气种子的随眠。可是菩萨从初地开始,还没有断尽思惑时,就已经不断的在修断我执的习气种子的随眠;到六地满心位时,已经断得差不多了;所以到最后成佛时,究竟断尽的时候,他才能称之为究竟涅槃,这就是诸佛的涅槃。
二乘圣人的第八识心中,既然还有所应修断的无始无明的随眠,既然还有所应修断的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当然他们所证的涅槃,就绝非究竟的涅槃。所以只有菩萨修证到佛地时的涅槃,具足了四种涅槃时,才是究竟的涅槃。


第八节 心经之密意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能除一切苦”:当你转依真心如来藏的时候,你还有苦吗?你无妨继续有个“假我”的十八界五阴在受苦,但是却有另一个不堕于众生我的“我”是没有受苦的;而正在受苦的假我,所受的苦却又是无常的,所以根本就没有苦,所以苦也就除掉了;并且菩萨又除掉了今世继续造作未来世的苦因,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能除一切苦的原因。所以,真正证悟的人,依照这个证量,就会这么说:“所谓受苦,即非受苦,是名受苦。”这就是般若的智慧,这样的修证,就是真正的中道观行,这才是真正的中观。
这意思就是说:《心经》所说的大乘法,才是最究竟的法。虽然《心经》里并没有解说一切种智,但是已经简略的提示到了:“法无我”的修证境界才是最究竟的佛法。
最后,《心经》整体的密意在哪里?我刚才跟你念过了这个《心经》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祂“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可见《心经》的密意就在这个咒里面对不对?可见这个咒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咒啊!
所以《心经》接着就开始说咒啊!我现在要把这个咒的密意说给诸位听,可是你们千万不要用耳朵来听,你得要用你的眼根来听,请诸位小心听了(接着萧老师就开始大声的念咒):“故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方才念完:现场随即有人发问):“请问老师,刚才说:‘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说咒里面有密意,可是祂真实的密意究竟在哪里?”(萧老师听了,只是微笑不语的看着大众,大众亦笑。然后老师举起手来,停在空中一会儿,忽然击案!)“啪!”(大众热烈鼓掌。萧老师接着开示说):
待会儿现场问答及回向完毕,大家回家的时候,有车乘车!无车步行!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 群疑解析
(现场问答记录:以纸条提出问题)


问:人家过世的时候,常常有所谓的助念,大家都说有效,我希望萧老师能够帮我们开示、指点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答:这是一个切身的问题。助念确实有效,但是这个助念会有效,是因为在正死位中,它有一些阶段的分别不同。人死了的时候,一般人都以为说,呼吸断了、心跳停了,那就完全无觉无知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有的人在世时,他是造恶业的;造恶业的人。你如果跟他助念,要在断气前助念;断气之后,只须助念一小时就好了;然后你得要再等,等到六、七个钟头以后,才再继续为他助念;在这两段时间的中间六个小时,就把他摆着不理他,因为你再怎么理他,也都没有用,他的意识在一小时内就已经断灭了—觉知心很快就断了。他是从头部开始舍报的,一舍报时,意识在一小时内就不见了,所以你再帮他念什么都没有用。
如果是谤佛,或是诽谤菩萨藏的如来藏法、诽谤僧宝,那你跟他助念也没有用;因为他那个是地狱业,他不会有中阴身的,他在这边一分一分舍报时,地狱身就在地狱中一分一分的开始出现,直接生到那边儿去,没有经过中阴,地狱身直接在地狱中生起。他的如来藏在这边舍报一分,地狱内的地狱身就生起一分,它是这样的,不经过中阴阶段的,所以你在这边助念没有用,得要在舍报前为他助念才有用;息脉断灭之后,最多助念一小时,以后再怎么帮他念佛,都是没有用的。
也就是说,造恶业的人,如果是一般的恶业,不是地狱罪的大恶业,那么这种造恶业的人断气以后,不超过三十分钟,最多一个小时,他的意识就已经不存在了,那你为他助念的话,得要在这三十分钟、一个小时之内为他助念;或者要在他断气之前,而且精神不昏迷的状态时,为他助念,其余时间是没有用的。
但是一般人是行善多、造恶少,这种人通常是脚部开始舍报,大约要等大腿完全舍报完毕了,头部才会开始舍报,所以前面的三、四个钟头,他的意识觉知心都还是存在的,都还能听到生人讲话的,只是不能表示意见而已,因为他的胜义根(头脑)都还在继续运作。一直到三、四个钟头过去之后,他的如来藏才开始进入由胜义根移转到中阴身的过程,在如来藏还没有开始进入由胜义根的舍报而移转入中阴身的阶段之前,以及中阴身还没有具足之前,他的意识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在断气的三、四个钟头以后,他的意识觉知心才会消失掉;在意识消失时开始,未到八小时中阴身具足之前,是没有意识存在的。严格说来,息脉都断了以后,过了三、四小时以后的这段时间,你为他助念也没有用,他已经没有意识了嘛!
但是在息脉断后的整个八小时中,为什么仍然要帮他助念呢?因为这个时候,当你们为他助念的时候,你们的心会跟阿弥陀佛感应;你们许多人都还在念佛,会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啊!有感应,或者感应的力量增强,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他,所以助念还是有用的。并不是对他直接有用,而是帮他与阿弥陀佛感应,所以有用,所以还是要为他继续助念。到了八个钟头过后,他完全处在中阴阶段了,意识心已经重新再出现了,你为他助念当然更有用,所以助念其实是应该延长到十、或者十二小时的。所以八小时的助念完毕时,家属应该继续为亡者助念才是。
为什么中阴身未完全具足之前的助念有用呢?当他在舍离报身的最后阶段,中阴身开始出现的时候,也就是断气后的第六个钟头、第七个钟头,意识心已经在中阴身中开始少分的出现了—渐渐出现了,这时候真如还有少部份在色身之中。
这个现象是说:如果真如一分在中阴身的时候,就必定有九分是在色身里面;如果有九分在中阴身的时候,就还有一分是在色身里面,这个现象,在经中叫做:“如秤两头、低昂时等”,是随着比例增减的。也就是:这边越高,那边就越低;那边越高,这边就越低,一定这样的。
那么当他在中阴身上已经有九分如来藏的时候,意识就已经在中阴身那里渐渐的出现了,这时候还有一分在身体,仍然会影响到他身体的变化;所以有些人在第六个钟头、第七个钟头时,或者第八个钟头以后,他的脸相开始转变,变红润起来,变得有笑容了。所以助念是有用的,不是没有用的。只有一种情况的助念是没有用的,那就是说:如果助念者老是打妄想,根本没有净念相继的功夫,再加上他们不信有极乐世界,不信有阿弥陀佛;也就是说:那些信受印顺法师邪法的人(编案:譬如有一部份慈济的会员、佛光山的信徒,他们信受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不信有极乐世界,不信有阿弥陀佛),他们来助念才是无用的。
由这个缘故,虽然是在亡者的意识断灭消失的过程中,为他助念还是有用的,因为你确信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信亡者能获得佛的感应与接引,所以你的助念可以感应阿弥陀佛啊!这就是为亡者助念的道理;会使他产生作用,不是无作用。所以不能听那一些人,譬如印顺**师讲,说那个助念没有用,因为他连极乐世界都否定了,连阿弥陀佛都否定了,怎么会承认助念有用?所以你们自己要有智慧去判断。

问:假如明心见性了以后再来为人助念,效果会不会比较好?


答:铁定比较好!特别是我们这个法门。因为我们这个法门,要明心见性以前,先要修得“净念相继”的功夫,你先得要一心不乱嘛!那么如果你们好好的修,好好的跟同修们结善缘,你的同修之中也能有人悟了,乃至见性了,将来你家老爹走了的时候,因为你平常也跟人家结善缘,也跟人家助念,到那时候,大家也会回应平常你对别人的助念,当然都会来帮你老爹助念,那个时候功德可就大了。
你想:世间人能有什么人可以邀请到开悟的人来为他助念呢?所以,亡者的瑞相多少都会有的,所以这样的助念一定有用。想想看:一般人去助念时,总是一面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面却在想着:“几点可以结束?我还有事情要赶着去忙……”,这就是一般人的助念啊!他们是一边儿念佛号,一边儿打妄想的!那你们将来练成了“净念相继”的功夫,就不是像他们这样,那是一心不乱的一直念佛下去,是一边儿念着佛号,心里同时忆佛不断、净念相继的;一直到引磬响了,才会停止佛号,心里却仍然在无相的念着阿弥陀佛的啊!是这样的啊!这样的助念,当然很容易感应阿弥陀佛的啊!所以,亡者一定可以获得佛的接引的,当然功德是不一样的。

问:在《大乘起信论》中讲“一心二门”方面,这个二门讲“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我觉得跟老师今天讲的有很大的关系,想要请问老师:众生的二门跟 佛的这二门之间,它的功德受用与差别在哪里?


答:“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这是讲众生地,也是讲菩萨地修学佛道的过程;但是在佛地时,却只有“心真如门”,没有“心生灭门”,这个意思,你们先要弄清楚。这二门,一个是横面观—剖面观,一个是立面观—竖观;一个是横向的,一个是纵向的。
“心真如门”讲的是佛地的真如—“常乐我净”,这个境界才是第八识心真如—有的祖师方便说为第十识。未到佛地之前的第八识,都还不是真如,都还有异熟性,还有变易生死,所以不是真正的如。由这个心真如门,而说“心生灭门”,也就是说:因地的第八识如何经由开悟,以及悟后起修的修净祂所含藏的染污的七识心的习气种子,修除无始无明的“上烦恼”随眠,而成为究竟佛地的第八识真如,这就是立面的、纵向的成佛的过程,就是从“心生灭门”而到达佛地的“心真如门”的究竟清净境界。
所以“心真如门”呢,讲的是:这个第八识,必须经由“心生灭门”的过程,在你开悟明心、证得佛菩提之后,一直到将来成佛,它整个过程完成了,这个才能叫做“心真如门”。这个修除因地真如的染污种子,而成为佛地的常乐我净的真如,这个过程,就称为真如缘起。
那么“心真如门”,也有一部份是方便说因地第八识的真如性。也就是说:因地的第八识心,虽然含藏着众生的七转识的染污种子而有不净,但祂自身的体性却是清净的;所以祂自无始劫以来不断的现行运作,不断在流注自己的种子,在自己所相应的功能上不断运作,都是属于无漏的有为法,与染污性完全无关。但祂却又不断的在配合七识心的意欲,而流注种子、而作种种的配合运作;但是不管七识心要祂配合而作的种种行为是贪是瞋,当祂配合运作的时候,祂自己却是不贪亦不瞋的,始终保持着祂原有的清净性,以自己的清净性而陪着七识心运作不断,所以祂在三界六道中轮回时,却是仍然住在涅槃境界中,却是仍然住于如的境界中,这就是因地的“心真如门”。这种境界的证知,得要从禅宗的开悟明心以后,才能现观,凡夫与二乘圣人都无法真正的了知,他们再怎么想,都想不透的。
至于“心生灭门”呢,从凡夫来讲,都是具足两门的。为什么具足两门呢?因为你这个自性清净心的第八识如来藏,本来就是清净性的,不必你去修祂,祂自己已经就是清净性的,所以祂是“心真如”;但还不是真正的如,是方便说为真如,因为祂还有生灭性。
为什么有生灭性呢?因为这个因地的自心真如,含藏了前七识心的染污法的种子,也含藏了第八识自己清净法无漏法的种子,也就是说同时含藏了有漏法、无漏法的种子;祂既含藏了七识心的种子,当然也就含藏了烦恼的种子;这些种子,无始劫以来一直生灭流注不断。既然生灭流注不断,也不断在熏习转易种子当中,当然祂是有生灭的啊!可是内含的种子有生灭,但是第八识的心体却无生灭;体无生灭,所以“非断”;内含种子有生灭变异,所以“非常”。因此而成就中道义—非断与非常,这个就是在讲祂的因地的“心生灭门”。
那么为众生讲的“心真如门”是说:祂本来就如,自身的清净涅槃的体性不变;成佛以后,祂也是如,这种体性还是不变,所以叫做“心真如门”,讲的是这个意思。成佛以后,佛地的第八识心真如,是没有种子的变易生灭的,因为祂的种子完完全全清净了,无漏法已经具足圆满了,不须要再变异了;既然完全不变异,那祂当然没有种子可以再转换生灭了嘛!祂的识体不生灭,种子也不再转易生灭;虽然种子仍然有流注,但是流注当中却永远不再变异种子了,因此就不再叫做流注生灭了。所以祂的种子流注的现象,不再叫做生灭,因为没有种子的变异了,只有流注而已,这就叫做流注灭。但是因为仍有种子的流注,所以功能差别还是继续出现。只因为种子不再变异转换了,所以叫做流注灭。这个就是讲佛地的“心真如门”。
而在“心生灭门”之中,则是告诉大家:要把因地第八识的种子生灭变异的现象消除掉,因此就得悟后起修;因为禅宗破参开悟只是大乘的真见道位而已,所以悟后还得要修除性障、断除思惑,也就是要修除烦恼障的现行,成为阿罗汉,证得解脱果,这就是六地满心位的取证灭尽定。但是成佛并不只是这样,还要修断无始无明的所有随眠,还要修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到了究竟断尽之时,才能成为究竟佛,这就是“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合起来所讲的内涵。所以《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是正确的说法,这个真实心确实有真如门,也有生灭门。
生灭门讲的是修行成佛的过程:你应该要怎么样修行,把一念无明的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全部断尽—现行断尽以后还要断尽习气的种子,就永远不会有“起烦恼”的现行。然后又把无始无明的随眠全部断尽;无始无明不是种子,它只有随眠与现行;无始无明的随眠全部断尽了,就不会再有“上烦恼”的现行,这样就是“心真如”,就是佛地的第八识了,又方便称为第十识真如、无垢识。这样从因地开始修除第八识的阿赖耶性,而到达解脱道的极果;再修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再修除无始无明的所有随眠,成为究竟地的真如心,成为究竟佛;这个第八识转变内涵而成为佛地真如的过程,就称为真如缘起。
一心二门讲的就是这个真如缘起的道理。可是没有真正懂得种智的人,少闻而聪明伶俐的人,就会产生误会,就会把它否定,就会乱说,诬赖这个《起信论》是外道论,会误认为它讲的跟佛法完全不一样。他们心里想:“真如是不生不灭的,怎么可能会有生灭门呢?真如怎么会是缘起的?”他们不晓得非生灭、非非生灭的道理,也不懂非缘起、非非缘起的佛法道理,所以就会否定它,说它是外道假藉马鸣菩萨的名义伪造的(编案:这是月溪法师的说法)。但是真正通达种智的人,了知真如的许多种双非的意涵,所以就没有这个问题。所以《大乘起信论》所说的法是通达的,是了义的。

问:人是否会投胎为细菌?人有如来藏,细菌是否也有如来藏?


答:细菌是有情,这个在佛经里面很早就有讲过。 佛曾经讲过:“一杯水里面有八万四千众生。” 佛有规定:所有比丘都要带一个漉水囊,现在叫做滤水囊;比丘到了野外喝水时,水一定要先滤过。以前的人胃肠健康,有虫无虫都照喝,把水中的细虫喝下去也变成营养了,现在的人喝下去就会拉肚子。以前的人,喝生水是很平常的,比丘二众在外,喝生水也很平常,所以要带滤水囊,用那个布囊先把水滤过才可以喝。为什么要过滤?因为水里面有小虫嘛!你如果把小虫吃掉,那就是杀生嘛!
可是 佛又说:一杯水滤过以后,还有八万四千众生在。事实上,哪有八万四千众生而肉眼会看不见呢?可见得那些众生就是细菌嘛!古时候的名词称为细虫。既然那些细菌是众生,你说他们有没有如来藏?(发问者答有。)有嘛!所以你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无量无数的如来藏,为什么呢?因为你们每个人身中都有好多的有益细菌,也有有害的细菌,都有嘛!那些细菌,他们的世界就是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是他们的世界。
细菌为什么是有情呢?现在医学已经证明了;医学家用一些药来试验,同一批细菌,他用一种它没接触过的药放进去,这些细菌会过来接触,接触后赶快游开了;第二次再把它放进去,他们都懂得躲开了,不会再来接触然后才离开;这表示它也有简单的记忆,既然有记忆,那一定是有情啊!植物不会懂得要躲开的,植物不会有讨厌或喜欢的情绪,它只是随着因缘漂流发展而已嘛!
所以,可见细菌是有情,只是它的五根功能不像我们人类众生一样,跟我们这种比较高级的众生不同,所以它成为低级的众生,只能做简单的了别,但还是有觉知、有意识心的。如果没有意识,它就无法去做这个分别:“这个我经验过了,是使我难过的东西,我得赶快跑开!”它虽然不会用语言这样想,但是它会远离不喜欢的物质,它有简单的记忆的,医学家已经证明这个现象了!
那么在接触过了以后,再换一种它没接触过的药品,再来放进去,它又来接触了,接触以后它发觉不好,又跑开了!可见它能作简单的分别:“这个物质和上次的东西不一样,我要试探一下是什么?是不是可以吃的物质?”所以它虽然没有语言文字,却一样可以分别的。既然是可以分别境界的细菌,当然就是有情嘛!所以细菌也是有情。所以你们到处跑的时候,不是只有你的如来藏,还有很多的如来藏跟着你到处跑。不过,因为如来藏是空性,所以又说没有来去,所以是非来亦非去。
至于投生为细菌,当然也有可能。有的人造大恶业,譬如谤法、谤贤圣、无根诽谤凡夫僧;或者更严重的人,他因为私心而暗中破坏正法的弘传等,舍寿时下了地狱,如果在世时又没有修集过什么福德的话,将来辗转生到人间时,也有可能由于福德极端欠缺的缘故,将来就辗转投生为细菌了。当他投生为细菌时,仍然还是有情啊!但是仍有简单的喜怒哀乐啊!如果是破坏正法的人,就算是生前修得般若智慧与大神通,当他生到地狱受苦多劫,然后又要很多劫辗转受生为低级生物的时候,由于他的意识心很低劣的缘故,所以他的智慧与大神通也都跟着消失了,所以神通并不可靠,证得般若智慧以后,如果因为私心而破坏正法的弘传时,你的般若智慧也救不了你的!这是说:五浊恶世的众生,悟得般若智慧以后,如果没有谨守戒律,也还是会失去的;纵使你已经修到十回向位,一旦犯了破坏正法、诽谤地上胜义僧的重戒…等等,都要失去一切修证的;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佛曾经说过:“三(贤)位(及)十地(的修证)一切皆失。”所以要很小心,千万记得:以戒为师。否则,将来生到细菌中去的时候,都忘了自己是怎么会生为细菌的呢!

问:请问老师,为什么特别推崇广钦老和尚?是不是和他有什么特殊的因缘?


答:我这一世初学佛的时候,本来要去皈依广钦老和尚,结果也没有皈依成;去了两趟的结果,都是遇上了塞车,皈依时间都过了,结果就没有皈依在他座下。那你问说,我跟他有什么因缘呢?没有啊!连见过一面都没有。所以,这一世我没有跟他结上缘。
不过,他老人家倒是一直在跟我结缘,怎么说呢?我在写《宗门法眼》之前—那时还没有出版—那是《无相念佛》出版一段时间以后的事,广钦老和尚度了一个男众,他以托梦的方式跟那个男众讲:“你要去学无相念佛。”结果那个人醒来以后说:“奇怪!有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我也不认识,怎么叫我去学无相念佛?我也没听过这个无相念佛的名称,也不晓得哪里有,怎么去学呢?”想不通,所以他就放下了。
结果,过了几天,广老又来跟他托梦:“你要去学无相念佛啊!”他心里想:“奇怪!怎么这个老和尚又来跟我讲?”可是他生意很忙,也没去注意,结果他又丢开了,没管它。过了几天又来跟他讲,连续三次跟他说:“你要去学无相念佛啦!”他才想说:这个一定是有什么原因,这个老和尚大概和我有什么缘,一定是好东西才会叫我去学。然后他就到处打听,可是却打听不出无相念佛是什么?也不知道哪里有这个东西。那时候正觉同修会没发行什么书,只有一本《无相念佛》,发行量也很有限,根本没有人听过,所以探听不出个所以然。
可是他有一次跑到新生南路上的慕钦讲堂去,他就礼佛,礼拜起来看到柱子上挂着一张相片,他就说:“啊!这个就是跟我托梦的老和尚!”他问人家:“请问这个老和尚是谁?”别人说:“广钦老和尚啊!”然后他就讲:“哦!原来是广钦老和尚哦!”结果书架上一看,刚好有一本《无相念佛》,就带回去读。可是后来,他来上了两堂课以后就没来了,因为事业很忙。
后来又过了半年,他又来找我—那个时候我们还在中央信托局共修—他带着梦醒后记录下来的纸头,上面记着他所认识的一些人的名字,和过去世互相间的关系,又跑来找我说:“老和尚第四次又来跟我托梦啦!老和尚告诉我一些人过去和我是什么因缘,叫我一定要来学这个法啦!可是后来他临走的时候又说一句话:‘要学不学在你(闽南语)!’然后就走了。”他问我这最后一句话什么意思?我说:“他的意思就是说,以后不会再来跟你讲了!学不学这个深妙法门,就看你啦!我也没办法帮上忙,你的事业那么忙,就看你的因缘了!”结果那一堂课上完以后又没来了,事业忙,又新养了一个儿子,两头忙;所以真的没办法,因缘不具足。
真正的正法,是绝对不会互相排斥的,真悟的人之间,也绝对不会互相排斥的;两个证悟的人如果不能相容,一定是所证的内涵不同,那么两个人之中就一定有一个人是没悟的。我推崇广钦老和尚,不是因为他度人来学法的这件事情而推崇他,因为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我那本《宗门法眼》已经打字打好了,已经交给印刷厂排版了,而广老的开悟公案是排在前面八则的嘛!(编按:公案拈提第二辑—《宗门法眼》的前八则)。广老度人来学无相念佛这件事,却是发生在以后,所以我在书中推崇他的时候,跟他还不曾有这件事的交情。
我推崇他,完全是因为法道相同的缘故。我跟他虽然没有交情,但是,只要是正法,一定要互相推崇;我不会说:“虽然相同,但是我这个法比他的好,他比我差。”我相信他再来的时候也不会这样想、这样作!不管层次上有没有差别,但同样应该推崇,而不应该去作差别上下的评论。如果去作高低差别的评论,这是研究佛教学术的人所干的事,那绝不是我所要作的事。
所以,我跟他没有结过什么因缘;过去世可能有因缘、结过缘,如果过去世没有结过缘,广钦老和尚他不会自己悟;过去世没有那个因缘,我今生也不会自己悟。同是悟者,过去世一定有结过缘,这是禅宗古时证悟者的习惯,悟后大多会去行脚,结识同是证悟的人,也当面破斥邪师。但是我们今生没有结过什么缘,过去世和他结过什么缘,我也没有看见,因为我所知道的过去世的事,是定中偶然看见的,并不是宿命通。我是有时候入等持位中观行,看见过去世的什么事情,但不能指定说我要看那一世,也不能指定说我要看谁。
所以,我推崇他,跟交情无关,只因为他的法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就赞叹他,不是因为什么交情的缘故。在这一世,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电话,也没有书信往返过。而且,他舍报时,我似乎也还没有破参,想去跟他套交情的话,我也不敢去作;没破参的人,去套什么交情?只能去归依罢了!所以,我跟他之间,在这一世不曾有过什么交情。


问:如来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但是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里所说的如来智慧德相,与《心经》中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什么差别?和老师所言的“常乐我净”的本性、真实心第八识是否等同?


答:这个智慧德相,就是以第八识来说的,因为这个如来藏,其实祂伶俐得不得了,虽然祂离见闻觉知,但祂很伶俐,所以祂有这个智慧德相,只是祂的伶俐不是在六尘等世间法上伶俐。
你问的这些问题,这两天来我已经详细的讲解过了,但是你仍然没听懂,所以才会再问这些问题,这就是妄想;妄想是指虚妄之想,而不是指心中有语言文字的妄想。而且现在时间已经晚了,没有时间为你再讲一次。那这个智慧德相就是《心经》讲的“无上正等正觉”,讲的也是这个如来藏的亲证境界。真实心第八识也就是这个东西,但是这里面“智与体、体与智”还是有差别的。这个要等你悟后再来探讨,这样比较容易;我现在说了,你还是蒙蒙眬眬,听了马上就会忘掉,一定记不住的,也听不懂的,因为这个不是你所证得的东西。


问:真实心第八识,究竟从何而生?是否该有最初的出处或者起源?是一开始就有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第八识,充塞于三千大千世界?亦或有一母体衍生出来?


答:如果第八识是有一个起源的话,那第八识就是有生之法,有生之法就不可能出生五阴、十八界、七转识,因为祂也是被生的法嘛!在实相法界中,被生的法不能出生众生的阴界入的,所以一定是从来无生、本来无生的法,才能出生一切法;能出生一切法的法,才会是永远不灭的法,所以如来藏是无生的法,所以祂没有一个起源。因为没有起源,而又含藏了种种的功能差别,所以才会称之为“无始时来界。”
如果有起源的话,那第八识以外应该还有一个实相,那么第八识就应该也是由那个源头而出生的,那第八识就不是实相了。因为第八识心是所有法界实相的源头,所以祂没有起源,祂没有一个开始,所以叫做无始,因此不能说祂有起源。
你所说的:“一开始就有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第八识,充塞于三千大千世界。”这话没有错,但是不要把它解释成“充塞于虚空的每一个地方”,不是这样的。而是十方虚空无穷无尽,所以世界国土不可限量,所以就有无量无数的众生;有无量无数的众生,就表示有无量无数的阿赖耶识,是这个意思,所以说祂“遍于十方世界”。
如果是由一个母体生出这些无量数的第八识的话,那被生出的第八识就都是有生有灭的,那就应该还有一个第九识来出生第八识啰!这样的话,这个思想就跟一贯道一样啦!他们说:“十方诸佛、一切天仙、天神,都是无极老母生出来的;现在则是要收归原人。”这样就变成一贯道的思想了。那也会变成跟基督教—神教一样,但是在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
这个第八识,并不是由哪一个母体生出来的,而是每一个众生,大家都是无始劫以来就本来独有的,都是唯我独尊的。你的第八识不会比蚂蚁的第八识高贵,天主、上帝、阿拉、耶和华、耶稣的第八识,不会比粪坑里面蛆的真如高贵;一切有情的第八识体性都一样,同样是那么清净。而且你的第八识的种子没有比他增加,他也没有比你减少,所以都是一样的,所以不是由同一个母体生出来的。如果由某一母体出生的话,那么被生的第八识的种子,应该比母体少,那就不是本来具足的了,所以这种说法是大有问题的。
如果是由同一个母体生出来,那就跟月溪法师的邪见一样啦!月溪法师讲的:“好象是一个托拉斯一样,然后下面有好多分公司,由总公司统统控制着。”这样就不对了,这样就不是“唯我独尊”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也不用修行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努力修行的结果,你的母体所分出来其他的有情却是都不修行的,那你就白修啦!因为你的母体才是集藏有漏无漏法种的心啊!那你何不说:“我去享乐就好,让那个母体分出来的其他的人去修行,我来享乐,捡现成的不就好了嘛!”那有什么用?没有用的!这样一来,众生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上的种种作为,就会变成无因无果了,所有修行就会成为唐捐其功了。所以第八识心不是由同一个母体分出的。

问:受染污的清净本性,既可证得,然经证得后,如何不会再受染污?岂不会是清净本性变成受染污,再变成证得清净,再受染污、再证得清净……如此循环?


答:不会!我问你:“黄金,你从金矿里面挖出来以后,你辛辛苦苦把它提炼清净以后,你会不会想起一念:‘我再把它加入一些沙子进去’?”不会吧?因为你很清楚知道:我这么辛苦的提炼,就是要使它清净。所以,你不可能使它清净以后,再弄一些沙子把它加进去的。
同样的道理,你既然把第八识心的种子修行清净以后,祂的种子清净以后,你智慧就越来越高超;智慧越高的人,就越不会使它再受染污,所以一定是往清净的方向一直前进,所以不会产生回归染污的现象,就不会有再受业力所牵而轮回的现象。你也不可能愿意再使祂的种子染污了,那不是变成白痴了?那怎么可能是证悟的有智慧人呢?辛辛苦苦修得成果,却自己去毁坏它,只有神经错乱的人会这样作吧!修行有成就,有智慧的人,怎么可能再去把祂的种子染污了呢?


问:萧老师书中有提到,如果要取证如来藏的话,首先要能够在行住坐卧中,得到未到地定的自在,这要如何做得?另外,要证得般若波罗蜜的准备工作又要如何做?


答:其实,这个般若波罗蜜,我昨天早就塞在你手里了,只是你抓不到祂罢了!意思就是说:其实诸佛在三藏十二部经里面,也早就明讲了,但是被妄想(妄想就是虚妄之想,而不是打语言文字妄想的那种妄想)所障住,被错误的知见所遮障住了,所以你无法去证取那个真实心。其实,波罗蜜果早就塞在你手里了,我从昨天就一直在塞给你,我现在也还是继续在塞给你,但是你体会不到。如果你破参了,你就会知道:我无时无刻不在塞给你。
那么这个证取波罗蜜多果实的法门,我们在《禅—悟前与悟后》的书中说明了很多的条件。那些条件,你都要想办法去取证,比如说一心不乱的功夫、福德、慧力、信力、知见等,这些都要去修。你们现在来学的话,是最好的时机。如果你们来这里共修,是法师来带领你们,你们可以有更大的信心嘛!在我们派遣老师前来任教之前,台湾南部还是没有机会修学这个宗门正法呢!
至于说,那些证悟的功夫要怎么做?三言两语是讲不清楚的,要请你报名来共修。现在我要卖我的瓜,现在要当老王;因为无相念佛的功夫,对于外面的人来说,是很深的念佛法,你想: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得清楚吗?不容易讲得清楚的!何况是证悟明心的大事呢?所以你一定得要来共修,然后有法师来跟你指导。
渐渐的,功夫建立起来,然后,因缘到来的时候,亲教师会交待你,会教你如何看话头—转入看话头;转入看话头阶段以后,你做功夫做纯熟了,你才有机会看见佛性;因为看佛性跟看话头是一样的行门,到时候你们看见了佛性,就会知道我说的是诚实语,就会知道为什么要教你们去看话头了。看话头的功夫很纯熟时,就是已经在未到地定中自在了,而且是在动态中自在的。
这个眼见佛性的境界,是没有办法在文词当中来告诉你的,不像是明心的境界,可以用语言文字而直接明讲出来。所以,你必须来参加共修,然后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来指导你。

问:真如在轮回的过程中,祂是如何去调适大小?比如说一头牛与一只蚂蚁,一个是那样大,一个是那样小,虽然真如无形无相,但应该总有一个调适的方法。另外,看话头对以后看佛性很重要,那这是属于内敛,到后来才外放,那外放的部份是不是特别重要?这是不是以后“有没有办法看见佛性”的关键所在?


答:第一个问题是,真如持大小身的问题。真如持大小身,和业果、和外面的环境有关系。在欲界的人间持大身,最大不过鲸鱼恐龙的身量,目前是这样。那么在色界天,最大可以大到一万六千由旬,因为那个色界天的天身,它是很微细的物质,持身容易,所以能够持广大身。但是我刚刚也讲过,真如祂很伶俐,你不必担心“祂能不能持大身?能不能持小身?”所以说:“收之藏于芥子,放之大逾须弥”,所以祂可以持大身。
色究竟天的一万六千由旬那个广大身,比起人身实在是大太多了,但是成为细菌时,又变成那么小,比芥子还要小。这是因为真如虽然不是物质的色法,可是祂有那个“大种性自性”,所以祂能够执持色法。至于应持大身或是小身,则是由业力来决定的,不是由有情的见闻知觉性来决定的,所以有情众生是作不了主的。只有菩萨证得道种智时,可以自己决定往生何处,而决定来世持大身或小身。
这个道理很深,所以有些人不了解,会产生误会。譬如以前有位很有名的,有大神通的大善知识讲:“一万只蚂蚁的真如合起来,就成为一个人的真如。而一千个人的真如合起来,成为一条大鲸鱼的真如!”你们大概都知道是谁讲的。那这样子,真如就变成可以增减、可以合并了嘛!这样就不是不增不减的法,违背了《心经》所开示的正义了。
祂不是这样子的,祂既然是个空性,就一定可以随应无方:你的果报业种现行时,是应该持极小身,祂就去极小身的众生中受生而持极小身;果报业种现行时,是应该持极大身,祂就去到极大身众生中受生而持极大身。所以,在人类中受生,小到可以持一颗很小很小,肉眼看不见的受精卵;大到可以持一个成人,乃至持老人之身;但这个体性是祂本有的,祂自己会运作得好好的,所以你不必去担忧它!
但这是什么道理才这样?这就是祂的“大种性自性”,祂的种种功能差别的一部份,就在这里,这就是祂的无量数种子中的一种,“大种性自性”的种子就是这样的。你如果要问说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答复是:“没有道理,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如果这个功能性是修来的,这个功能性就会坏掉,那么就应该有时不能持身;但是它不是修来的,所以它永远不会坏掉,这是法尔如是的法。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看话头的功夫。看话头,一开始是要你们往内收摄,不可外放。会无相念佛以后,才真的会看话头;不会无相念佛的人,说他会看话头,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九个人是看话尾,不是在看话头,但他们会跟你争执说:“我们也是真的能看话头。”
无相念佛的功夫纯熟了,刚开始从无相念佛转入看话头阶段的时候,怕你话头会丢了、不见了,所以叫你往内收摄,不要缘于外境。缘于外境的话,你这个话头常常会丢掉,那这样的话,你的功夫就不容易做起来,所以叫你往内收摄,把话头安在觉知心里面,不要放出去,不要去管外境。
可是你如果一直这样内摄下去的话,将来会看不见佛性的,所以后面的阶段要渐渐往外放:往外放出去,话头放出去。当你看见什么东西,话头就在什么东西身上,要这样去看。因为将来看佛性的时候,也是这样去看的。将来见性时,从外面的一切事物中,都可以看见自己的佛性,这样看佛性才会有功德受用。
当你从外面的一切事物上都可以看见自己佛性的时候,当你见性当下,世界如幻观就成就了,不须要另外再作什么观行,就成就世界如幻观了,十住位的果实就马上放在口袋啦!热呼呼的,不会跑掉。而且以后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得见佛性,除非你不想看;这个功德受用很大,性障就可以渐渐除掉了,所以看话头很重要。如果你没有把看话头的功夫做好,而说你看见佛性了,那是骗人的,我不可能相信你,你去跟诸佛告我,我也是一样不信的,诸佛都会跟你说:“萧平实讲的没错,你没有看见!”一定是这样的。
问:很多善知识讲:“不可能用肉眼看见佛性!”而老师是引用《大般涅槃经》中的“闻见”及“眼见”,来说明可以眼见佛性,但有些书的注解中有提到这个“眼见”的眼是慧眼,在《楞严经》中也说道:“如是见性,是心非眼。”这个眼与老师所讲的“眼见”,跟涅槃经中的“眼见”,到底有何差别?
答:这个问题,其实跟你答了以后,你听了也会等于没答,因为这个要等你眼见佛性后,你才会知道我所讲的见性境界,也才会知道我所讲的与诸经讲的同或不同,也才会知道诸经所讲的见性表面不同,而其实完全相同的道理。但是我今天还是先讲在这里,将来整理成书本的时候印出来,到那个时候,再等你眼见佛性的时候,你才会说:“唉!吾师不我欺也!”
眼见佛性境界,在《大般涅槃经》卷八里面说:“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我能背出这段经文,是因为以前有人对我所说的眼见佛性提出质疑过。这是说:一定要有慧力、定力、福德力,才能看得见。同样的道理,你的慧力、福德、定力不够的时候,只要差了一样,你就绝对看不见佛性。
佛性确实是用肉眼看见的,如果到目前为止,只有我一个人眼见佛性,那你绝对可以做合理的怀疑:“那是你讲的,我未必得要信受。”可是我们确实有很多人眼见了,我们在场护持的同修们,也有许多位是眼见的。如果我跟同修们印证为眼见佛性的时候,如果我说错了,他们每个人一定都会来跟我抗议,怎么可能会在眼见佛性之后继续跟我修学种智呢?
譬如我昨天说:“从一坨狗屎上面也可以看见自己的佛性,可是狗屎上面并没有自己的佛性,但是见性的人却可以从狗屎上看见自己的佛性。”如果我讲的是谎话,被我印证眼见佛性的人,早就来向我抗议了,早就出去外面宣传,说我讲的不正确了。但是为什么我这个话说出来好几年了,重复说了几十遍了,他们却不来跟我抗议呢?这是因为他们所看见的,跟我看见的是一样的,跟我所宣示的眼见佛性的境界是一样的啊!
但是,《大般涅槃经》中这个“眼见佛性”,跟《楞严经》中所讲的“看见了诸法”的那个“能见之性”,这是两回事。“能见之性”是心的体性—觉知心的体性,所以说“是心非眼”,不是眼根能见,是眼识才能见色,是意识配合眼识才能见色,所以说“如是(能)‘见’(之)性,是心非眼”,讲的是能见色法之见性,不是讲眼见佛性的见性。
眼见佛性则是要用这个觉知心的能见的体性—见性—去看见佛性,这样听懂吗?还是不懂!没关系!这是因为还没有看见佛性的缘故嘛!以后看见了,你就懂了。是用你的觉知心的能见之性,包括你的肉眼、你的六根、你的眼识意识,去看见佛性,楞严所讲的见性(能见之性),是工具,用这个见性来看见另一个所见的佛性。当你一根见性的时候,六根就都同时见性了。觉知心、能见之性,并不是眼见佛性时所要见的性。
“眼见佛性”是从总相上来讲的,初地菩萨的随顺佛性,祂是从别相上来讲的,是从道种智上来讲的;诸佛的见性又不一样,在眼见佛性时就会发起成所作智。未眼见佛性的人,跟眼见佛性的人又不同,眼见佛性的人是十住菩萨,那叫作“未入地菩萨眼见佛性”,但是还有“凡夫随顺佛性”,那又不同,那是将能见之性当作佛性,是将能闻能嗅…乃至能知之性当作佛性,所以叫做“凡夫随顺佛性”。
那么,这个眼见佛性,不必去管它是心眼、是肉眼、是慧眼,在见性时,这三眼统统都看见佛性:心眼也看见,肉眼也看见,慧眼也看见,统统都看见佛性;当你见性时,见性所须的肉眼、心眼、慧眼你都有了,三眼是同时都看见了的。但是这三眼并不是分开来看的,是一起在看的,这三眼也不是分开独立的;但是当你看见佛性时,你随时可以看得见,如果不想看见时,也可以专看色尘相而不看见佛性,由你自己决定要不要看佛性。等你见性时就知道我这话的意思了,现在再怎么思惟都是没有用的。
但是我要强调的一点是:“能见之性”就是将来要用来看佛性的见,不是说“能见之性”就是佛性,是用“能见之性”来看佛性。那你问“能见之性”是佛性吗?我的答复是:不是!
你们要走这条路,有很长的时间要走,在我来讲,我这一世走得很快,从破参见性一直到今天,我走的路非常快,你们很难追得上。但是你们可以努力去做,人家说“勤能补拙”,努力去做,多少还是可以办得到。但是一定要如实去做,精进的去做,不能像我们会中以前的某些人那样,他们就是不肯做功夫,结果看不见佛性。看不见佛性以后,却来怪我不帮助他亲眼看见,却来怪我所说眼见佛性的话有疑问。
佛法不是让人家研究的,佛法是让人家来亲证的,如果是用研究的,你终究会像印顺法师那样的谤佛(谤无阿弥陀佛,谤释迦灭后成为断灭空)、那样的谤法(谤如来藏非有,谤阿赖耶无常、非有,谤禅宗是野狐禅),也会谤僧(谤禅宗的证悟祖师是野狐禅师)。所以一定要如实的去做,你如果如实的依照我们的教导去做的话,把眼见佛性所须要的定力、慧力、福德都修集满足了,将来一定会看见的。
时节因缘还没有到的话,你不要去问,到时候你也不要跟亲教师去问:“师父啊!我为什么还看不见?”你不要管,因缘到了我们自然就会帮你看见,所以不要急着想去看见佛性,要好好的作功夫,好好去修集见性所应有福德资粮。急着想去看见,都不肯作功夫,都不肯修集应有福德资粮,反而会像俗话说的:“呷紧弄破碗(闽南语:吃太急了就会不小心弄破碗)!”在我们观察你的见性因缘还没有成熟以前,自己不要勉强去求,否则一定会自己吃亏的。
如果没有这个胜妙法弘传出来的话,你本来就是看不见佛性的;所以因缘时节还没到的时候就不要急,顺着时节因缘去修;当时节因缘到的时候,也就是定力、慧力、福德庄严都具足了,我们会观察到的,我们就会帮助你。
那么你问是心眼看见?是慧眼看见?还是肉眼看见?我告诉你:心眼也看见,慧眼也看见,肉眼也看见,全部都看见,只差没有法眼可看见,因为你没有道种智嘛!你如果有道种智,用法眼也照样看得见,那就成为诸地菩萨的随顺佛性了;你如果有一切种智,用佛眼也照样看得见。必须是心眼也看见、肉眼也看见,这样才叫做眼见佛性,肉眼没有看见的“见性”,那不是十住菩萨的眼见佛性,那个只是理解佛性、体会佛性,只是错将能见之性误认为禅宗的眼见佛性,那是凡夫随顺佛性,是没有眼见的;那样是没有功德受用的,世界如幻观你没办法成就,就不会有大功德受用。
在道种智中讲:“十住菩萨证得世界如幻观的现观。”那这个世界如幻观,你得要眼见佛性非常分明的时候,你才能证得。眼见分明的话,很轻松就证得,一剎那间就证得了,不必在悟后去作辛苦的长期的观行。

问:何谓“话头”?何谓“话尾”?又何谓“疑情”?
答:这个应该你来共修以后,由亲教师来跟你指导;我现在先跟你说了,算是越俎代庖吧!“话头”与“话尾”,很多善知识都弄不清楚。你去打禅七的时候,他教你数息,数到一念不生时就告诉你:“你就心里面问自己:‘我是谁?我是谁?我是谁?……’”他说这样叫做看话头、参话头。不对啦!那就叫看话尾、参话尾。因为这句话已经在你心中出现了,出现后就已经过去了,过去了以后,你的心已经是住在这句话的后面了,那不叫话尾叫什么?
“话头”是这句话“念佛是谁”的前头,它还没出现,你就看住它了,让这句话不会出现,但是你已经看住它了;你定定的看住它,它就乖乖的在那里不会跑掉,这才叫做“看话头”。但是这个要有功夫,讲归讲,听了还是没有用,还是听不懂。所以你要先学无相念佛,报名来参加,亲教师会教你怎么样无相念佛;无相念佛会了以后,接下去时节因缘到了,他就会教你怎么样看话头,一步一步的转进。至于“疑情”,你就不必问,到你话头功夫很好的时候,它自己就会出现,现在不用花时间来问,不用花时间来了解(编案:可以从《禅—悟前与悟后》书中获得这个问题的解答)。

问:植物也有生命,好象也有意识,那请问植物是否有真如?另外,若将一般物质详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较小的原子;若再细分下去,原子中还包含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细物质,这些微细物质—像电子—它并不是固定的,它会在物质中移动,那么这种“动”在佛法里要如何来解释?是不是这些微细物质也会有意识?
答:植物叫做无情生,所以植物没有意识。那些人在实验,对植物放音乐,它就会有较好的反应,譬如生长较好等等。我告诉你,那个是声波反应所产生的,植物没有意识,它没有喜怒哀乐,它也没有记忆。举个例子来说:你每天去关心它,给它较好的水分养分与较正常的阳光,它就长得比较好,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说植物对你有回应?就可以说植物是有情?其实只是生长的环境比较好,而产生出来的情况罢了。
植物没有第八识,它怎么可以叫做有情?它虽然是有生命的,但是它叫做无情生;它这个无情生,是由于共业众生的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业种的力量感招而共同产生的。所以,由于我们所有的有情众生第八识里面,都有出生植物的那个种子—也就是大种性自性,这种共业种子会使得植物在适当的时候发芽,也会长大、开花、结果,结果以后它会自动烂熟,会掉下来,又腐化掉,回归大地。
如果植物没有这种开花、结果、成熟、腐烂、毁坏的过程,你就没有办法吃东西,因为你吃进去的食物不会熟烂,那你就没有办法吸取它的养分,就没办法生存。这个并不是说植物本身有自体性,这个体性是众生的业力所感,而产生的一个功能性。植物既是因有情众生的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业力,而使得它能生长及结果…等,当然它本身是没有意识的。
如果有谁说植物有意识,我们可以来作实验看看,随便你找那一棵植物,看你是什么样的医学家、植物学家都可以,看它有没有记忆?看它有没有情绪反应?实际上,它从来没有意识,也从来没有记忆;没有记忆就表示它没有情绪反应,就表示它没有阿赖耶识。
你所说的它那个反应,是因为声音的波动,使它产生了一种良性的成长的现象,就好象你用心的浇水施肥,让它有良好的生长运作的环境,它就会生长得很好;比没有细心照顾、不会照顾的人所种的,要长得好;这不是因为它有意识,听了音乐欢喜,所以才长得好。如果它会欢喜,有意识心,那就应该可以用心电图测得到啊!结果,有谁测到植物的心电图呢?
第二个问题,物质的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等,你就不必去管它。因为这些东西,它们都只是一种物性;因为四大种、四大元素,它们本身都是这样,这都是一种物性。这个物性是由众生的如来藏感应而有的,是共业众生如来藏中所有种子中的一种,是“法尔如是”的,并不是独立于众生心之外的。
四大元素的极微分子,它是本质不灭的,只有在型态上的转变而已,它的四大极微元素是不会毁坏的,是永远存在的。如果会毁坏的话,无量劫以来,世界不是会越来越少?结果并没有!它们只是因为众生使用它们的缘故,而转换成另一种存在的方式而已。所以四大极微元素,包含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等,通通不是有情生命,它们的动转的现象,只是众生的业力所感招,而产生的一个“法尔如是”的现象,这个现象没有一个开始,无量劫来它就是这样的,这是因为众生的如来藏法尔如是的缘故。
问:生病了吃药,将病菌杀死,算不算是犯了杀戒?
答:有一个故事,有一天 佛远行弘法后,回到精舍,交待说:“阿难啊!去把我的浴缸打扫清洁。”因为 佛离开时,祂用的浴缸没人敢用。结果阿难去看过,回来说:“世尊啊!我不敢打扫。” 佛就问:“为什么?”阿难答说:“因为里面有许多众生啊!我这一打扫,不就把它们都杀死了吗?这不就是杀生了吗?” 佛说:“我是叫你打扫,不是叫你杀死它们呀!”阿难尊者说:“哦!我懂了!”之后他就将它打扫清洁,就不再挂碍着是不是杀生的问题了。
同样的,细菌当然是有情众生,但是:“细菌是不是道器?人是不是道器?”细菌不是道器呀!细菌不知道还要经过多少的无量数劫后,才能成为人,才能修道,它不是修道的器具嘛!如果它们不是道器话,你就要衡量:“你是要救这个孩子,让他将来可以修道呢?还是要让不可能修道的细菌,把这个孩子杀掉?”对不对?
这就好象经里面说:外道破坏佛教正法时,真正的在家持戒菩萨,是应该护持持正法的比丘,自己去跟外道作战。经上是不是这样讲的呢?那也是杀生啊!可是那个杀生却有大功德,一样是杀生,不但不下地狱,反而成为大菩萨,被他护持的菩萨往生佛国之后,只成为第二阶位的菩萨;而他护持那位持正法的比丘而战死了以后,他往生佛国之后反而成为修证果报更高的大菩萨,成为排在第一位的大菩萨(编按:详见《大般涅槃经》卷三中说)。所以应该要从大局,要从道器或非道器来着眼、来判断,来决定我们应该怎么做,而不要被戒律表相所拘束。
你在家庭里面,厨房里有蟑螂、蚂蚁等小生物,那你就用东西在桌面上敲,警告它们,聪明的就会赶快走掉了;如果敲了以后它还不走,就用口吹;吹了以后再不走,你就抹了!不管它了。我已经赶你走了,你偏不走,我也没办法了。那么抹清洁了以后,在蚂蚁再来的路线上喷些杀虫剂,预防它们再来。你得要作预防的措施,常常保持清洁,不要常常撒了糖,再来赶、再来吹、再把它擦,不要这样。预防的措施做了以后,你再这样做,就不是犯戒,因为你没有杀它的心嘛!
所以,凡事要看动机:你有没有杀它的心?有没有付诸于实行?实行的结果它有没有死掉?三个条件有没有具足?三个条件都具足了,才叫做杀生;这三个条件不具足的话,就不叫杀生。你喂孩子吃药治病,你并没有起瞋心说:“好!我要让你们这些细菌统统死掉。”你没有这个瞋恨心嘛!你并没有想要那些细菌死掉的动机啊!你只是想着我要治我儿子的病,你并没有杀生的心嘛!所以为孩子喂药杀菌,不算犯戒。
问:有许多人看到萧老师的书,都在讲一些破邪显正的事情,有些人就在讲:萧老师好象专门在批评一些法师,这样怎么叫作摧邪显正!所以请老师指导一下,什么是摧邪显正,而不是批评?
答: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所谓批评,是在讲人家的身口意业上的对或者不对,这叫批评。那么法义辨正是纯粹从法上来讲,说你讲的这个法是对还是错;如果是对,为什么是对?如果是错,为什么错?要讲清楚,要有证据,要有正理,而不是像有些人只说你讲错了,却不举证说你什么地方错,为什么错,都不讲;他只是一味的说你错了,这样就不是法义辨正。得要举证人家错误的事实出来,再从理上来证实分辨,还得要引据经教来辨证,这样从“理、教”二方面都来作辨证,这才是真正的法义辨证。
但是现在常常有些人,根本就不举证我有什么地方说错了,为什么错了,都不讲;就只是一味的说我的法错误,这就不是在作法义上的辨正,这只是在诽谤正法而已。
法义辨证是在救护被误导的众生,也是在救那些误导众生的**师们。如果有人指出我的错误,我一定很感激他,我会马上就去研讨:究竟有没有错?如果真的错了,我就会赶快改,并且公开的改正;因为我可以因此而改正,就免除掉了原来误导众生的恶业因果了嘛!
那么有很多人,总是误以为说:魔化现来人间时,一定是头上长角,手上长满了很多的毛,面目狰狞而有獠牙。事实上绝对不是这样的。魔化现来人间的时候,我告诉你:他一定是会示现得彬彬有礼的,非常善良的,持戒很清净的形像;也会常常劝人:“大家都应该很圆融,都应该很和气,都不应该评论别人说的法有没有错。各人传各人的法,互相尊重。”他会示现很和善、很圆融的样子出来,但是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有人出面作法义上的辨正时,他就是坏人,就是批评人。这样子故意将法义辨正,说成批评是非。这也是魔的一种。
另外一种魔,也是示现得很清净的样子,也是示现得很慈悲的样子;但是在说法时,讲到重要的地方时,他一定要跟你讲错,一定误导你,让你误以为他所讲的是正确的,让你感觉不到他在误导你。
那你看他持戒清净,看他温文儒雅,看他非常慈悲无瞋,而且又不贪你的财物,你就会相信他说的法,就跟着他走上魔所要你走的路。所以,佛世尊看见末法时会有这样的情形,知道众生无智辨别,一定会受到误导,所以才会掉下清泪。 佛是究竟解脱、究竟涅槃的圣者,怎么会因为伤心而掉泪?祂不是为自己,而是因为慈悲,所以为众生掉下无苦之泪。
也就是说,魔的手段很高超,他很清楚:众生只会看表相。所以当他来人间受生的时候,一定表现出非常的慈悲、非常的慈祥、非常的清廉、非常的有威仪、又有长寿相;然后再加上持戒非常的清净,你想要跟他巴结,他却不让你巴结,让你觉得他很清净、很清高的。但是在弘法上面,他却一定要跟你讲错,让你走错路头。你如果走错了路头,那你就永远在欲界天魔所掌控的欲界范围之内,这就是他的目的。
所以魔所示现出来的模样,都是随和的,委婉的,具有慈悲表相的;但是菩萨却常常示现勇猛、雄猛、强势的金刚相,来破邪显正而救护众生;如果不用这种勇猛的金刚相,那些大师们,凭仗着大名声、大势力,才不理你呢!让你根本就不会受到广大学佛人的注意。然而菩萨这么作,是要冒大不韪的,要冒着千夫所指的大不韪的,但是,这才是真正的大慈悲啊!可是有几个佛子知晓这个道理呢?这就是末法众生的可悲处!
所以法义辨证,纯粹只是从法上来作辨证,我们不讲他们个人的身口意行为上的是非,除非他是把我们的正法抵制得太严重了,让正法简直就没有办法弘传了,那我们因此就有时候不得不加以评论;因为他们都是在狡辩,都是在混淆法义的是非。
所以,我们所作的事,明明不是人身攻击,他们却硬要说你的法义辨正是人身批评,诬赖为诽谤僧宝。他们既然要这样子诬赖,没办法!我们就稍微透露一点点他们私下的身口意行,意思是要警告他:你如果再乱讲,有很多内幕你不怕我把它公布吗?他就不敢再大肆诽谤了,不敢再做那些无根的诽谤;其实,我这样作也是在救他,让他不要再犯下诽谤大乘胜义僧的地狱重罪。
但是我们的书,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法上说,都是依法来作辨证,从经教上面具体的来讲正法,也从理上具体来讲正法,具体的举证他们的错误所在,具体提出正理来辨正。而不是像他们那样:只说我们的法错了,却不能举证什么地方错?为什么错?他们都不能这样具体的来说明。
我们这样具体的举例辨证以后,让大家了解正法与邪法的分际,大家就不会再跟着那些**师们走错路。剩下的百分之一,才是在事相上略作说明,那也是因为他们对我们作不实的人身攻击的批评,我们才不得不加以回应,是被动性的回应。所以,我们出版的书是作法义辨正,不是作人身批评,跟人身批评不一样的,这个分际,请大家要了解。
如果有人提起这种问题的话,也希望你们跟对方说明,这样可以让他们不会再犯人身批评的毛病。因为他们说我们在批评人家,实际上我们不是批评,是法义辨正;反而是他们说我们批评别人的那些话,才真的是批评别人啊!而我们事实上并没有批评人家,全部是法义辨正。结果他们却因为我们所作的法义辨正,反而来批评我,其实他们才是在批评别人的人。当他们批评我时,便是成就他的恶业了,真是没智慧啊!
而我们却是作法义辨正,不批评他们的人身行为;我作了这些法义上的辨正,在书中详细的跟他们说明法义的对错,也是救了他们回归到正路上面!也是救了他们,让他们不再误导众生,而免除了未来还将会重复发生的误导众生的因果,所以他们其实是应该感谢我才对啊!可是他们却来诬蔑我,说我是“诽谤僧宝”,真是颠倒哩!时间已经很晚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阿弥陀佛!
维那接言:今天演讲到此圆满,请大家一起来回向:
兹以共修正法殊胜功德,回向一切冤亲债主、累劫父母师长子女,早生善处,归命三宝,闻熏正法,早证菩提。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注:以上系依公元二○○一年十月二十晚上、二十一日下午,在台南共修处之演讲录音带,整理成文。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9220

回帖

2万

积分

积分
27195
声望
19300 声
银两
59371 两
回帖
9220
精华
26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09-4-9
最后登录
2024-4-6
QQ
发表于 2009-9-14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唔精彩不过偶要改奉基督了飘过
湖畔一痕初见,钟灵毓秀清颜,江湖共度意绵绵,偏叫风波惊变。孑然心忧你我,携手留恋桃源,人月圆时箫声断,晚风吹都成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改奉基督,那就是辜负了基督。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9220

回帖

2万

积分

积分
27195
声望
19300 声
银两
59371 两
回帖
9220
精华
26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09-4-9
最后登录
2024-4-6
QQ
发表于 2009-9-14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明天就去请个十字架,后天去接受洗礼哼
湖畔一痕初见,钟灵毓秀清颜,江湖共度意绵绵,偏叫风波惊变。孑然心忧你我,携手留恋桃源,人月圆时箫声断,晚风吹都成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新约和旧约不是一回事,新约的救世主耶稣是菩萨的示现,以尊奉旧犹太教的上帝为名,其实是隐说佛法的教义,在西方传播佛法,但是因为耶稣的弟子开悟者极少,他所隐说的佛法教义,尤其是如来藏教义,在后来的新约经典集结中大多被删除了,尽管如此,还是可以明显看出新约许多忍辱,布施,持戒的部分,和旧约中野蛮的教义截然不同。

如果你有耐性从头到尾看明白这本书,再看看原始基督教的《托马斯福音》(多马福音),就能知道耶稣所说的上帝,就是指佛法的真心,本识,如来藏。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马福音》:


一、他说:“理解这些话的人都不会尝死味”。
二、耶稣说:“寻找的人,不要停止寻找,直到找到;他们找到了,就会苦恼;他们倘若感到苦恼,就会感到惊讶,至终他们会统治万有”。
三、耶稣说:“倘若带领你们的对你们说:‘看哪!天国就在天上’,那么,天上的飞鸟就要比你们先进入。倘若他们说:‘天国就在海里’,这样,鱼就要比你们先进入。然而,天国就在你们里面,也在你们外面。你们认识自己,就会被人所认识,你们就知道你们是那永活之父的儿女。但倘若你们不认识自己,便活在贫穷里,你们就是贫穷”。
四、耶稣说:“年长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向只有七日大的婴儿问生命的所在,而他仍然会活下去。因为很多在前的人,将要在后,他们都会成为一体”。
五、耶稣说:“要留意你们面前的事情,向你们隐藏的事将要向你们显露;因为隐藏的,没有不被看见的”。
六、他的门徒问他,对他说:“你要我们禁食吗?我们当怎样祷告?怎样周济穷人?怎样遵守饮食规矩?”耶稣说:“不可说谎,不可做你们恨恶的事,因为所有事情都会对天显露。因为隐藏的,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遮掩的,没有能一直不被揭露的”。
七、耶稣说:“被人吞噬、然后变成人的狮子有福了;但如果某人被狮子吞噬而这头狮子又变成了人的话,某人就有祸了”。
八、他说:“那人就好像一个聪明的渔夫,他将网撒在海里然后把满载小鱼的渔网从海里拉上来。聪明的渔夫在当中找到一条又大又肥的鱼,他就毫不吝啬地将所有小鱼丢回海里,拣选了大鱼。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九、耶稣说:“看!有一个撒种的人出去,满手拿着种子去撒种。有落在路旁的,飞鸟就来叼走了。有落在石头里的,既不能在地里扎根,也不能向天长出穗来。有落在荆棘里的,种子给荆棘挤住,又被虫吃掉了。亦有落在好土里的,就向天结出好果实来;果子有结实六十倍的,有结实一百二十倍的”。
十、耶稣说:“我来是把火丢在世上;看哪!我要看守着,直至火燃烧起来”。
十一、耶稣说:“这个天将要过去,在其上的(更高的)天也要过去;死人不再活着,活着的人也不会死。在那些日子,你们吞噬已死的,却把它变作有生命的。你们来就光的时候,你们会如何?在那日,你们是一个的,已变成两个。但当你们变成两个,你们会如何?”
十二、门徒对耶稣说:“我们知道你将要离我们而去,谁会带领(或“高于”)我们呢?”耶稣对他们说:“无论你们是从哪里来的,都要到义者雅各那里,天地均是因他而有的”。(“义者雅各”多认为是指耶稣之弟雅各。)
十三、耶稣对门徒说:“把我做个比较,告诉我,我像什么?”西门彼得对他说:“你好像一位公义的天使”。马太对他说:“你好像一位有智慧的贤士”。多马对他说:“主人!我无法用嘴巴清楚说明你像什么。”耶稣说:“我不是你的主人!因为你喝醉了,你陶醉在我量给你的汩汩泉水里了。”于是,耶稣拉着他离开了,与他说了三句话。多马回到同伴那里,他们问他:“耶稣对你说了什么?”多马对他们说:“假使我将他对我说的任何一句话转告你们,你们都会拿石头掷我!火也会从石头冒出来把你们烧光”。
十四、耶稣对他们说:“你们禁食的话,会为自己带来罪;你们祈祷,会被判罪;你们捐献,会伤害自己的灵。无论你们进入哪地方,进入哪地区,倘若当地的人接待你们,你们就吃摆设在面前的食物,也要医治那里的病人。因为入口的总不会玷污你们,惟独从你们口中出来的,才会玷污你们”。(对这一段要注意从耶稣预料使徒们各处传道时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一角度来正确理解。)
十五、耶稣说:“你们看见一个不是由女人所生的人的时候,要俯伏在地上,敬拜他。这人就是你们的父”。(耶稣也是有生身之母马利亚的,此句应当从道成肉身角度理解耶稣彰显了上帝的精神形象)
十六、耶稣说:“人或会以为我来是要带平安给世上,不晓得我来其实是会引起种种纷争,如火灾、刀剑、战争。一所房子里有五个人,三人与两人相争,两人与三人相争,父亲与儿子相争,儿子和父亲相争,各人都会形单影只”。
十七、耶稣说:“我将要赐给你们的,是眼未曾见,耳未曾听,手未曾摸,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十八、门徒对耶稣说:“我们的结局将要怎样呢?”耶稣说:“你们真的已经发现了开端,因而要寻索终结吗?因为开端在哪里,终结也在哪里。站在开端的有福了!他会知道自己的终结,却不会尝死味”。
十九、耶稣说:“还未成为人之前已经存在的有福了!如果你们成为我的门徒,听从我的话,这些石头就会服侍你们。因为乐园里有五棵树是给你们的,不管在夏天还是在冬天,这些树都不会凋谢,也不会落叶。凡认识这些树的都不会尝死味”。
二十、门徒对耶稣说:“告诉我们,天国像什么?”耶稣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比所有种子都小,但当它落在耕地里,它会长出很大的树枝,成为天上飞鸟藏身之处”。   

四六、耶稣说:“从亚当到施洗者约翰,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人比施洗者约翰更大。因为他的眼睛(总是盼望天国来临,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的。但我已说过,你们中谁能变成小孩子,谁就可以认识天国,并要比施洗者约翰更大”。
四七、A耶稣说:“一个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或同时拉两张弓。一个仆人也不可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那样的话,他就会尊重一个而蔑视另一个”。
B耶稣说:“没有人会喝了旧酒便立刻想喝新酒,新酒也不装在旧皮袋里,否则,旧皮袋就要裂开。旧酒也不装在新皮袋里,否则,皮袋会使旧酒变坏。旧布不会用来缝补新衣服,因为这会把衣服弄破”。
四八、耶稣说:“倘若两个人在同一间屋里彼此和好,就是对山说:‘移开吧!’那山也会移去的”。(中国古人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四九、耶稣说:“孤独无依而又被拣选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会找到天国,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也会重回哪里”。
五十、耶稣说:“倘若他们对你们说:‘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就对他们说:‘我们是来自光的,就是光独有自存的地方’。光是存在的,并在他们的形象里显现。倘若他们对你们说:‘这光就是你们吗?’(或作‘你们是谁?’)就说:‘我们是这光的儿子,是永活之父所拣选的’。倘若他们问你们:‘那么,有什么证据证明你们的父在你们里面?’就对他们说:‘(生命外在的)作为和(心灵内在的)安息’”。
五一、他的门徒对他说:“死人什么时候才可以安息呢?新天新地何时会来?”他对他们说:“你们等待的安息已经到来,只是你们没有觉察而已”。
五二、他的门徒对他说:“有二十四位先知曾在以色列发言,他们所讲的都跟你有关”。他对他们说:“你们离弃了活在你们面前的那一位,而谈论已死的人”。
五三、他的门徒对他说:“割礼是否有益?”他对他们说:“若真有益处,父亲所生的孩子从母亲身上诞下之时,便应该接受割礼。其实,灵里真正的割礼才有益处”。
五四、耶稣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你们的”。
五五、耶稣说:“凡爱我不能超过爱父母的,不能成为我的门徒;凡爱我不能超过爱兄弟姊妹的,不像我一样背起十字架的,也配不上我”。
五六、耶稣说:“凡是曾对世界有所认识的,就已经发现了一具死尸;凡是已经发现死尸的,这世界配不上他”。(耶稣在这里是批评一般世俗世界的缺乏灵性)
五七、耶稣说:“我父的国度好像一个人种上了好种子。他的敌人夜间来到,将稗子撒在好种子中,他却不许别人将稗子拔去,说:‘恐怕你们拔稗子连麦子也一起拔出来’。因为到了收割那天,稗子必然是显而易见的,就会给薅出来,烧掉”。
五八、耶稣说:“经历劳苦的人有福了!他们已找着生命”。
五九、耶稣说:“要趁你们仍然活着仰望那‘永活者’;否则待你们死去,你们要想寻找他,也无法看见”。
六十、一个撒玛利亚人带着一只羔羊到犹大地去。(耶稣)他就对门徒说:“这人(要怎样处置)那只羔羊呢?”他们对他说:“是要把它宰杀,吃掉”。他对他们说:“羔羊还活着的时候,这人不会吃它,但倘若这人把羊杀了,羊就成了一具死尸,”他们说:“否则,他也不能动羊分毫”。他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应该为自己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以免变成死尸,遭人吃掉”。
六一、A耶稣说:“两个人会睡在一张床上,一个会死,另一个会活着”。
B撒罗米对他说:“先生,你是谁?你像是一位特别的人,来到我的住处,又与我同桌吃饭”。耶稣对她说:“我就是来自‘一’的那位,我父将属于他的东西给了我”。(撒罗米说:)“我是你的门徒”。(耶稣对她说:)“因此我说,一个人活在‘一’之中,就会充满光;人与‘一’分离,就会充满黑暗”。(这里耶稣所说的“一”是指创造万物、视万物为一体的上帝。)
六二、A耶稣说:“我把我的奥秘告诉(那些配得)奥秘的人”。
B“不要让你的左手知道你的右手在做什么”。(参见《马太福音》6章3节)
六三、耶稣说:“有一个财主,钱财丰厚。他说:‘我要将我的钱用在撒种、收割和栽植等事上,然后把产物满满装进我的仓库,这样,我就会一无所缺。’这些都是他心中所想的事,但在那天晚上,他就死去了。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六十四、耶稣说:“某人有许多客人。他把晚宴准备好了,就打发仆人去请客人前来。仆人到了第一个那里,对他说:‘我的主人请你光临’。那人说:‘有些商人欠我钱,他们今晚会到我这里来,我要去给他们一些指示,恕我不能出席晚宴了。’仆人就到另一个那里,对他说:‘我的主人请你光临’。那人说:‘我买了一所房子,它准要花上我一整天,我不会有空了’。仆人就到了第三个人那里,对他说:‘我的主人请你光临’。那人说:‘我的朋友将要结婚,我正要前往筹备婚宴,恕我不能出席晚宴了’。仆人又到了第四个人那里,对他说:‘我的主人请你光临’。那人说:‘我刚买了一个农庄,正要前往收租,恕我不能出席了’。仆人就回去,对主人说:‘你邀请参加宴会的人全都为自己请辞了’。主人就对仆人说:‘出去到街上,遇见谁就带谁来赴席!’只知道做买卖的,不能进入我父的地方”。
六五、他说:“有一个良善的人,他有一个葡萄园。他把园子交给一群农夫,要他们在园里耕种,好让自己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园子的收成。他差派仆人去,好让农夫把葡萄园的收成交给他。他们却捉住仆人,打伤他,差点便把他杀了。仆人回去告诉主人。主人说:‘可能是因为他们不认识他’。主人就派另一个仆人去,农夫照样把这仆人打伤。主人于是派自己的儿子去,说:‘或许他们会尊重我的儿子’。而正因为农夫知道这人是葡萄园的继承人,他们就捉住他把他杀了。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六六、耶稣说:“给我看看匠人所弃的石头,这石头就是房脚石了”。
六七、耶稣说:“认识万有却不认识自己的,实在完全无知”。
六八、耶稣说:“你们被人恨恶、遭人逼迫的时候,就有福了!没有一个你们不受逼迫的地方”。
六九、耶稣说:“心灵受苦的人有福了!他们才是真正认识天父的人。(心灵)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饥饿的必会得饱足”。
七十、耶稣说:“倘若你们把你们里头的生出来,她会救拔你们;倘若你们没有把里头的活出来,你们的缺乏将会使你们失掉生命”。  
七一、耶稣说:“我会拆毁这房子,而且无人能够把它重建”。
七二、有人对他说:“请你叫我的兄弟将我父亲的财产分给我”。他对那人说:“小子呀!谁立我为替人分家业的人?”他转身向着他的门徒,对他们说:“难道我是替人分家业的人吗?”
七三、耶稣说:“要收的庄稼非常多,工人却少,当求主人打发工人到庄稼地去”。
七四、他说:“主啊!许多人聚集在水槽旁,槽里面却空空如也”。
七五、耶稣说:“许多人站在门口,但只有孤独无依的人才会进入新郎的房间”。
七六、耶稣说:“父的国度好像一个商人,他有一批货物,后来发现了一颗珍珠。这位商人很聪明,他把货物卖掉,然后给自己买了那颗珍珠。你们也要这样,要寻找那不朽坏、不变更的财宝,那是蛾不能咬坏,虫也不能损毁的”。
七七、耶稣说:“我是超乎万物之光。我是万有。万有均源于我,也以我为终结。你劈开一块木,我在那里;你拿起一块石头,在那上面也能找到我”。
七八、耶稣说:“你们为什么走进田野去要看被风吹动的芦苇吗?要看身穿华美衣裳的人吗?看哪!你们的君王、你们中的尊贵之士,就是那些身穿华美衣裳的人,他们都对真理无知”。
七九、群众中有一个妇女走来对他说:“那怀胎生你、乳养你的人有福了!”他对她说:“凡听了父的道,而又真正遵守的人有福了!日子将到,那时侯你会说:‘没有怀过胎、没有乳养过人的有福了!’”
八十、耶稣说:“认识这世界的,已经找到身体;找到身体的,世界却配不上他”。(参见第56段和第111段,觉悟者认为灵性生命其价值远高过整个物质世界)
八一、耶稣说:“让(心灵)变得富有的人作王,让有权力的弃绝权力”。
八二、耶稣说:“凡接近我的,犹如接近火;凡远离我的,犹如远离天国”。
八三、耶稣说:“人的外在形象是人人可见的。形象里头的光就在父的光里面。人的光显现的时候,其外在形象就被光所掩盖”。(耶稣这里在强调人的内在神性生命之可贵,这内在之光是人的最根本价值所在,远胜于外貌的美丑。)
八四、耶稣说:“当你们看见自己的实相,会感到快乐;但当你们看见自己的实相在面前出现,而这实相既没有死去,也没有显现出来,你们还可以忍受吗?”
八五、耶稣说:“亚当原拥有大能力和各样的丰盛,他却配不上你;假如他真配得上的话,就不会尝到死味了”。
八六、耶稣说:“狐狸有洞,飞鸟有巢,人子却没有安枕歇息的地方”。(有些学者认为,这里“人子”一词是泛指“一般人”,可以换译成“人”。那么这里耶稣其实是在慨叹世间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普遍荒芜空虚,心灵无所慰藉。)
八七、耶稣说:“要依靠另一个肉体而活的肉体是可怜的,灵魂如果依靠这些(肉体)也是可怜的”。
八八、耶稣说:“天使与先知将会到你们这里来,并把属于你们的赐给你们。同样,你们也要将手上所有的交给他们。你们会对自己说:‘他们何日会来并把属于他们的拿走?’”。
八九、耶稣说:“你们为什么单洁净杯子的外面?难道你们不知道,造里面的跟造外面的是同一位吗?”
九十、耶稣说:“到我这里来!因为我的轭是容易负的,我的统治是温和的,你们会为自己找到安息之处”。
九一、他们对他说:“请告诉我们你是谁,好让我们可以相信你”。他对他们说:“你们知道考察天和地,却不认识站在你们面前的是谁,更不知道如何考察这时代”。
九二、耶稣说:“寻找,你们就必寻见。你们在那些日子问我那些事情,当时我没有告诉你们;如今我想要告诉你们,你们却不再问了”。  

  
九四、耶稣(说):“凡寻找的必会寻见;(凡叩门的)就会给他开门。”
九五、“倘若你们有金钱,不要借贷给别人收取利息,而要不打算索还地施赠给别人”。
九六、耶稣(说):“父的国度好像一个女人,她拿了少许面酵,藏在面团里,然后做出很多大块的面包来。凡有耳的,就应当听”。(这个比喻十分明显地说,天国就是把神性生命活出来的境界)
九七、耶稣说:“父的国度好像一个女人,她背着一个载满食物的瓶子,在路上走了一程后,瓶子的手柄断了,食物都掉在她后面的路上,而女人全然没有觉察,等到她进入房子,放下瓶子的时候,才发现瓶子全是空的”。(这个比喻里的意思是,人心的不觉悟导致其人生如同这妇人似的在世上白走一遭,毫无创造性的功效,没有活出生命的价值来。)
九八、耶稣说:“父的国度好像一个人,他想要杀死一个大力士。他首先在家中把剑插入墙上,好知道自己的手是否够强,然后才把大力士杀了”。(行走天国之路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真理的决心。)
九九、门徒对他说:“你的兄弟和母亲在外面等你”。他对他们说:“遵行我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和母亲,这些人才可以进入我父的国度”。
一〇〇、他们拿一块金币给耶稣看,对他说:“恺撒的代表要求我们纳税”。他对他们说:“恺撒的物当归恺撒,上帝的物当归上帝,我的物当归我”。
一〇一、“凡是不像我一样拒绝盲从父母的(“拒绝盲从”原文直译是“恨恶”),就不能成为我的门徒。凡是不像我一样爱自己父母的,也不能成为我的门徒。因为……,但在真理上,(我的母亲)她却给了我生命”。(“因为”之后原本阙文。有学者整理时加上“给我谎言”几个字,未必妥当。)
一〇二、耶稣说:“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他们像狗一样,躺在牛棚里,既不吃,也不让牛吃”。
一〇三、耶稣说:“知道盗贼到来时刻的人有福了!这样,在盗贼到来之前,他会起来,集合(资财),束上腰带”。
一〇四、他们对耶稣说:“来!今天让我们一起祷告,一起禁食”。耶稣说:“(你们要求我禁食,)我究竟是犯了什么罪呢还是受制于什么呢?然而,新郎离开新房后,其他人就会禁食祈祷的!”
一〇五、耶稣说:“凡是(不)认识父亲和母亲的,都要被称为娼妓的儿子”。(这里显然也在谴责那些忤逆天父上帝的人)
一〇六、耶稣说:“当你们把二变成一,你们就成了亚当(或“人”)的儿子,那时你们说‘山,走开!’山就会走开”。
一〇七、耶稣说:“天国好像一个牧人,他有一百只羊,其中一只,也就是最肥壮的那一只,走迷了路;牧人就撇下其余的九十九只,去找那一只羊,直到找着为止。牧人筋疲力尽后对羊说:‘我爱你更甚于其他九十九只’”。
一〇八、耶稣说:“喝我口里所出的会变得像我,我自己也会变成他,隐藏的事也会向他显明”。
一〇九、耶稣说:“天国好像一个人,他的田里藏有宝物,他却不知道。他死后就将田留给他的儿子,这个儿子也不知道。他继承了田,把田卖掉。那买田的人到来,当他掘地时发现了宝藏,他便开始给想要借钱的人放贷取利”。
一一〇、耶稣说:“凡认识世界真相而变得(心灵)富足的,必定不贪恋这个世界”。
一一一、耶稣说:“天与地都会在你们面前卷起,那靠永活者而活的,既不会尝死味,也不会(恐惧)。因为我曾说:‘找到自己的,这个世界都配不上他’”。
一一二、耶稣说:“依靠灵魂的肉体有祸了!依靠肉体的灵魂有祸了!”
一一三、他的门徒对他说:“天国何时会来呢?”(耶稣说:)“这不是你们可以等来的,没有人会说‘瞧,在这里!’或‘瞧,在那里!’相反,父的国度已经遍满大地,只是人看不见而已”。
一一四、西门彼得对他们说:“让马利亚离开我们去吧。因为女人不配得到生命”。耶稣说:“看哪!我会引导她,使她变成男的,使她也能成为活着的灵,像你们男人一样。凡将自己变成男人的女人,都可以进入天国”。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我会把多马福音的意思选出重点逐条解释一下,顺便写一篇关于佛法和睡眠的文章,因为要理解佛法,首先要理解睡眠,睡眠这个法相可以把佛法中的许多妙意串联起来解释清楚。

这就是所谓的“闻所未闻法”。真正的佛法,就是把世间的一切科学,文学,艺术,技术加起来,也绝对绝对不能当其九牛之一毛。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9220

回帖

2万

积分

积分
27195
声望
19300 声
银两
59371 两
回帖
9220
精华
26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09-4-9
最后登录
2024-4-6
QQ
发表于 2009-9-14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的问一句你是基督徒么?我看过圣经故事哈
湖畔一痕初见,钟灵毓秀清颜,江湖共度意绵绵,偏叫风波惊变。孑然心忧你我,携手留恋桃源,人月圆时箫声断,晚风吹都成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基督徒,但是耶稣自己也不是基督教的救世主,事实上,就好像佛法被完全扭曲了一样,基督教的真实教义也一样被后人完全扭曲了,现在的新约里,记载的大部分只是耶稣所说法的糟粕和方便说而已。

其实耶稣的原意,就好像汉武帝独尊儒术,实际上却隐藏了他法家独裁的本质一样,他借助犹太教的外壳,却是在暗渡陈仓,宣传佛法的教义。

所以我叫你不用绕了,你要是真想了解基督,看我上传的这本书就行了,当然你如果只是玩玩的那就另当别论。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10-18 19:22 , Processed in 0.2500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