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宗师
- 积分
- 58365
- 声望
- 48801 声
- 银两
- 5170454 两
- 回帖
- 13329
- 精华
- 11
- 阅读权限
- 150
- 注册时间
- 2007-5-27
- 最后登录
- 2024-11-22
|
这次奥运会开幕式上特地展示了中国的国粹之一----太极,太极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拳法,它很有内涵,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其实真正的古太极,攻击力相当强悍,张三丰创造了太极十三式,太极拳是在太极十三式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真正的太极拳是清代创造的,讲究内家拳的作用,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先介绍下太极十三式,十三式太极拳,因其以内功和外功俱练,故又称“十三丹法”。它是模仿13种动物的独特本领和形体动作而编制的操练方法。这13种动物是:狮、蛇、雀、猿、虎、鹤、熊、蟾、龙、凤、鸡、猫、马,故又称“仿生十三形”。十三式太极拳,是融武术、气功于一体的仿生功法,如蛇缠雀跃、虎扑尾扫、金鸡抖翎、扳枝摘桃、猫蹿马奔、熊蹲龙变,以及易筋、易骨、易力,练精、练气、练神等等,每一段功法都包涵着健身和技击的作用。练习十三式太极拳,既可强身健体,又可抗暴自卫,体用兼备,一举两得。
以上是原始的太极十三式,它和现在的太极拳差异很大,而与形意拳和五禽戏则颇有相通之处。咱们现在看到的,是建国以后创编的简化太极拳。可以说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技击性,完全体操化了。
太极拳虽然有名,但即使是攻击力较强的古太极拳,在古代战场上也很少有实用性。战场上一般用刀枪矛等冷兵器,而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枪了。
枪法好的一般都内功出众,古代的枪,真正在战场上用的,都是白蜡杆的,这个东西韧性非常强,软中硬,硬中软。
大枪一般长三米,而直径则基本和手腕的粗细差不多。这样的东西,靠死力气根本使不动,得用腰力,腰到臂,臂到腕,然后才能到枪。评书里面经常说某某一抖大枪,十余个枪头儿,这就是所谓的“金鸡乱点头”,这样的功夫,没有三五年苦功,是不可能练出来的。要把一个三米长,二三十斤的东西抖出十几个花儿来,想想吧,能容易么?而且不是抡起胳膊晃悠,是用手腕抖枪。
大枪因为是软中硬的东西,所以别人的兵器攻击,比如说别人拿鞭锏或者锤砸来,我这边儿用枪一挡,可以借力打力,利用弹力和自己本身的力量,把对方的兵器震回去,用的力越大,反震的力越强,没点儿功夫的,一下估计就坐不稳了。如果自己的中盘,也就是腰力不够的话,一晃悠,门户一露,人家这枪就跟进去了。
这里举水浒传里的一个例子说明:
“林冲挺丈八蛇矛迎敌。两个斗不到十合,林冲卖个破绽,放一丈青两口刀砍入来,林冲把蛇矛逼个住,两口刀逼斜了,赶拢去,轻舒猿臂,款扭狼腰,把一丈青只一拽,活挟过马来。”
对扈三娘,只能说,这是个脑残。。。日月双刀撑死一米多的兵器,加上手臂长度也不到两米,这个攻击防御范围,很明显是步下将使用的,扈三娘作为骑将,居然使这个。。。无语。
看她和林冲之战,林冲拿的是4米8的蛇矛,她的刀过来,林冲的矛一拨,她的双刀就斜了,门户就露了,然后,林冲就活捉了她,其实,林冲明显是放水。。。真打的话,蛇矛刺过来,双刀一挡,被挑飞,下一矛就直接往咽喉上招呼了!林冲估计连一成实力也没用。扈三娘为什么用短兵器呢?因为她腰力不足,柳腰嘛,使不了长的兵器。。。
(王英这个家伙,真给使枪的丢脸。。。BS!拿着枪居然干不过拿双刀的!估计这家伙那眼睛肯定只顾往人家脖子以下招呼了。。。)
以上可见大枪在战场上使用的恐怖效果,可是如果对方近身肉搏,使用大枪的人就会很危险,所以,大将基本不可能给敌人近身的机会。我们今天在电视剧里看的小兵在大将马附近攻击,实际战场中基本不可能出现,在混战中,如果让敌人接近你三米之内,那么会非常危险,至少有5成机会受伤。
再详细分析下林扈之战:实际上,所谓的“十余合”情况是这样的:扈三娘围着林冲打转,绕到侧面或者背后进行攻击,而林冲的蛇矛一格挡,她马上被逼退,然后,林冲卖个破绽,露出防御空挡,然后扈三娘纵马近前攻击。
扈三娘本身是比较高的,应该在一米七左右,否则连甲也撑不起来,日月双刀大概一米到一米一,加上加上她手臂的长度,是一米八九,她要砍林冲,还必须伏身加上腰的长度,大概在2米4左右。
林冲看她过来的同时,手肯定已经从矛把儿换到矛的中间,也就是刚好两米四的位置,等她砍来的时候,矛往旁边一挑,她的双刀就斜了,同时她的身子还没有直起来,肯定也是斜的,林冲这时是单手持矛。另外一只手趁势把她拎了过来。
这里就体现出林冲的水平,敢于在三米以内这个非常危险的距离作战! 所以宋江才“喝一声彩”,因为这个绝对是高难度高危险性的技术活儿。
就是让李连杰上,他也使不了三米的枪,要把这个长度,这个重量的东西用腕力使起来。。。不是一般的恐怖,所以今天我们看古代的画像,武将们都是腰大十围那种,没有跟健美先生似的,腰特别细的。因为如果腰力不够,长兵器连使都不能使,所以评书里那些使枪使的非常好的白面蜂腰的小将,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古代战场上,基本很少出现什么白马银枪素罗袍这样的打扮,淮南子里说:“将军不敢骑白马,盖惧其易识也。”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薛礼,白衣是他的招牌。
关于这点,在项羽本纪里可以印证:“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这说明,霸王和他的部下,在装束没有太明显的差异,至少在远处不易分辨,当然,霸王的甲胄肯定要比部下的好不少。
古代枪兵最强悍的应该是秦良玉的“白杆兵”,所谓的白杆,就是指的白蜡杆,她的这些部下,人人能使白蜡杆的大枪。纯论战斗力和素质,恐怕还在袁崇焕的关宁铁骑之上,白蜡杆的难度,就在于它的长度、重量、韧性。白杆兵可算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除白蜡杆的大枪外,历代也有用铁枪的名将,比如五代后梁大将王彦章。与耿京、辛弃疾一起揭起抗金义旗的有一位叫“李铁枪”,还有金末红袄军的李全也使铁枪,金末有杨铁枪、张资禄号称张铁枪、葛铁枪。《元史》卷166《隋世昌传》载:“隋世昌,其先登州栖霞人。……善骑射,身长八尺,锻浑铁为枪,重四十斤,能左右击刺。”元末武将用铁枪者,有杨维桢曾两次题咏的李铁枪。其《李铁枪歌》云:“古铁枪,五代烈,今铁枪,万人杰。红蛮昨夜斩关来,防关老将泣如孩。铁枪手持丈二材,铁马突出擒红魁。磔红头,凿红骨。誓红不同生,灭红倒红窟。君不见钱塘城中十万家,十万甲兵赭如血,一夜南风吹作雪。”
另据杨维桢的诗序,这位李铁枪是元朝的万户,至正十二年(1352)曾大破红巾军于杭州城外,同年九月作战受伤。他的姓名事迹待考。
有趣的是,由红巾军的战士起家的明太祖朱元璋也用过铁枪,这可以证明元末使用铁枪之广。钱谦益《投笔集.后秋兴二》之七云:“十载倾心一旅功,御枪原庙梦魂中。”原注:“南门旧存高皇帝手御铁枪。”
关于兵器的长度,三米左右,是枪、陌刀等兵器的普遍长度,而槊、矛有四米多的,比如张飞的丈八蛇矛,汉代一尺为23厘米,丈八就是414厘米,《宋史.岳飞传》记载:“飞引兵益北,战于太行山,擒金将拓跋耶乌。居数日,复遇敌,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宋代一尺,是30厘米左右,丈八铁枪,就是4米8的铁枪。
不过,他们是把枪纯粹作为重兵器使用,类似矛、槊,但真正的用枪,注重技术性,像他们这种,如果在力量差距不大的情况下,遇到使白蜡杆的,很吃亏。如果单论刺,白蜡杆虽然重量稍逊,但刺要求的不是重量,长度也足够防御,如果想凭重量砸白蜡杆枪,在双方力量差距不大的情况下,白蜡杆就可以利用本身的弹性和持枪者的力量,把对方的力量反震回去,也就是借力打力,而如此重的铁枪,加上持枪者用的力量,如果被反震回来。。。基本胳膊不断就万幸。
所以白蜡杆大枪,是技术性很强的兵器,对腰力、臂力、腕力、手感的要求非常高,就是政府军里,能够使用白蜡杆的部队,也只有白杆兵,实在难以想像秦良玉是怎么训练出来的,一个有一定武术基础的人,起码要经过五年以上的训练,才能够使用这种兵器,普通人,十年未必可以。
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名将基本都使枪,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枪在晋以后才出现,唐代才开始普及。三国时期战场上使用的武器基本是戟和矛。戟的第一作用是刺对方,但戟的头部有横刃,重量也比较沉,刺的时候肯定影响速度,所以很快就被矛取代了。
有人说戟比枪好用,因为攻击方式多,其实也是没常识。杀人的方式,一种就够了,战场上不是比技术。用戟的话,用时肯定它的头部有发沉的感觉,因为它有横刃,而枪、矛、槊就简单了,直接刺就好了。只要速度、力量、技巧好,杀人是很利索的。
而在这些兵器中,对力量要求最高的是槊,唐朝的尉迟敬德和程咬金就用这种兵器,槊,实际上就是加长加重的矛,《释名.释兵》里说:“矛长丈八曰矟,马上所持”。这个矟,就是槊。使用槊一来可以砸对方,二来可以方便抵挡兵器。枪与矛槊的另外一个区别,就是所谓“矛性刚而枪性柔”,矛槊的柄用硬木制成,而枪用白蜡杆。
兵器中技巧要求最高的是枪,原因前面说过,所以唐朝大将秦琼这个单挑狂人,猛将终结者用枪,每次敌方猛将要出来单挑,李世民全让秦琼去,而每次秦琼都是挺枪跃马刺敌于万众之中,莫不如志。
秦琼善单挑,而使用槊的尉迟恭则善于群战,“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也就是说,他单骑入阵,几百几千个人拿槊刺他也没中,然后他抽冷子夺槊刺人。
王元吉亦善马槊,闻而轻之,欲亲自试,命去槊刃,以竿相刺。敬德曰:“纵使加刃,终不能伤。请勿除之,敬德槊谨当却刃。”元吉竟不能中。太宗问曰:“夺槊、避槊,何者难易?”对曰:“夺槊难。”乃命敬德夺元吉槊。元吉执槊跃马,志在刺之,敬德俄顷三夺其槊。元吉素骁勇,虽相叹异,甚以为耻。
日后善使槊的李元吉在玄武门看到尉迟恭吓得连交手都不敢,掉头就跑,不能不说尉迟恭当年三次夺他的槊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实在太大了。
战场用的最多的远程武器则是弓箭了,电视里看着,好像射箭很轻松,其实,古代弓用石为单位,一石是120斤,当然,历代斤的重量不同。具体历代斤的重量变化,不太清楚,打个五折,最轻5、60斤折合应该还是有的,这个,注意,不是弓的重量,是指拉开这张弓所需要的力气。
古代以射闻名的武将,基本都能开两石以上,岳飞就能挽弓三百宋斤,也就是两石半,估计一百二三十斤是有的,这不是像射箭比赛似的,几箭就完了,而是可能一天几十上百支箭,而每一箭,都需要一百二三十斤的力量,唐朝的薛仁贵一箭穿五铠。。。唐代的明光铠,可能是中国冷兵器最好的将军铠,以后基本没有超过它防御力量的铠甲,这样的铠五层被薛仁贵一箭穿透。。。
下面介绍下明光铠,它的头盔上有护颈和护耳。身甲也有护颈,身甲前部分成左右两片,每片中心有一小型圆甲片,背部则是整块大甲板。胸甲和背甲在两肩上用带扣联,甲带由颈下纵束至胸前再向左右分束到背后,然后再束到腹部。腰带下左右各一片膝裙。两肩的披膊有两层,上层作虎头状,虎头中吐露出下层金缘的披膊
或戴头盔左右护耳外沿向上翻卷,身甲向上伸出护颈。披膊呈龙首状。胸甲从中分成左右两部分,上面有凸起的圆形花饰,在上缘用带向后与背甲扣联。自颌下纵束甲带到胸甲处经一圆环与横带相交,腰带上半露出圆形的护腹,腹甲绘成山纹状。
那么,薛仁贵射的是不是明光铠呢?我们再来看下历史记载:“将行,高宗内出甲,令仁贵试之。上曰:‘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仁贵射而洞之,高宗大惊,更取坚甲以赐之。” 这个内出甲,应该是高宗内府库的甲,《唐六典》卷十六:“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既然是第一,那就很有可能高宗赐的就是明光铠。
从这里看出,李渊也相当恐怖,所发七十弦,皆迎弦而倒,七十次,再打个折,如果每次开弓都用一百斤的力气,加起来那就是7000斤,现在的人,胳膊早折了。
唐太宗的“大羽箭”应该是箭羽比一般的箭要大一些的箭,这样飞行时更稳定,射程也比较远。
古典小说里所谓的“铁胎弓”是指在弓胎上缠绕铁丝,以加强坚固度,如果真用铁制成弓胎,是无论如何也射不了箭的。
另外,所谓的弯弓射大雕,不是说把弓拉弯,而是有一种弓就叫弯弓,弯弓比直弓射得远,力量也足,所以用来射雕。弯弓的力量大、射程远是因为弯弓没拉开时的初始状态,就相当于直弓快要拉满的状态,因为它是弯的。
少数民族,比如匈奴,就有专门的射雕手。看过《史记?李将军列传》的人应该不少,里面有个中贵人带着几十个骑兵出去溜达,然后遇到三个匈奴人,结果几十个人几乎全被那三个人歼灭,后来李广就说这三人“必匈奴射雕者也”。能够射雕的都是高手,而能把射雕的射死的,就是高手之中的最高手,所以匈奴人畏惧李广。
另外,所谓的骑射,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骑术、箭法;另外,是指在骑马时射箭,骑马时射箭,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高速运动中,目标是不断变化的,而李广就能做到,而且数十步内必中,记载来看,没有一次不中。
薛仁贵虽然厉害,但骑射未必很高,比如他最著名的“三箭定天山”明显就是在固定不动状态下射箭,像李广那样,夺马、骑射、毙敌,才是高水平。而且要注意,在李广时代,是没有马镫的,也就是人在马上没有支撑点,这样在马上射箭的难度就更高了。
历史上的善射武将中,所用弓力最强者,是南梁的大将羊侃,《梁书》:“羊侃臂力绝人,所用弓至十二石,马上用六石弓。” 以上面的计算方法,打个对折,再减十斤的话,每石五十斤,步下弓就是六百斤,马上弓是三百斤。也就是羊侃在马上拉弓需要300斤的力气,在地上拉弓则需要600斤的力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