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奇英传》里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上官婉儿行刺女皇武则天,却被收伏留用那一段。 该书第一回就是量才玉女惊身世,说的是出生时母亲得一梦,有天神拿着秤给她,说持此称量天下士。后来的上官婉儿掌管宫中制诰,有“巾帼宰相”之称。 只是后来看到真实的历史,就会对小说里的量才玉女不禁失笑,她的私生活并不检点,会参与弄权,又怎么称得上纯洁呢?只是谁没有年少纯白时,要说少女时代的上官婉儿就是如同小说里写得那么纯净通透,也无不可。 这也是梁羽生先生的小说虽然有植入历史的情节,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正统,严谨的。植入得还是很巧妙,很圆通的。他还没有金庸植入的调皮捣蛋呢,金庸在《碧血剑》里说到明朝开国大臣徐达的死,那是徐达背上长了一个疽,传说生了疽不能吃鹅,一吃必死无疑,于是朱元璋就赐下蒸鹅,徐达是含着眼泪现场吃掉,当晚就离世。如果是梁羽生先生写这么一段,那么写到这里就可以了,而金庸又来了一句,传说到底是传说,万一吃了不死怎么办呢?那么再吃一点砒霜,总之皇帝要你死,死掉就算交差了。这种话是金庸式的文字,这也跟他是江南一带的人有关,评弹就是这样演说的。而梁羽生则是很尊重历史,他在植入历史中,透出一份厚实来,让人觉得看着他的书,有一份安定感。 上官婉儿知道女帝杀了自己的祖父上官仪,又与久别重逢,青梅竹马的王孙李逸相逢,两人同仇敌忾,都想杀了女皇报仇。可是在她听到平民走卒对女皇帝的评价颇高,人家说,老百姓不管皇帝是男的还是女的,只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那就是好皇帝。在这些人的心里,士大夫对女皇的偏见全都荡然无存,这既是写出了对武则天的两面评价由来已久,又让深受士大夫影响的上官婉儿,在内心产生冲突,思量着这个女皇帝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这一些还只是为了上官婉儿行刺女皇做的铺垫,到了上官婉儿夤夜行刺时,却是武则天秉烛夜审,为民做主。其中有一个案子说的是尼姑庵里的小尼姑,与员外家的儿子私通的事情,还有了身孕,地方官审判为小尼姑还俗,挨打,堕胎,员外的儿子送回家让父母严加管教。 武则天一看就笑着说,这是明摆着欺负人了,尼姑庵在东面,员外家在西面,小尼姑无缘无故从地球一头跋山涉水到另一头,只为了勾引员外家的儿子?分明是员外家的儿子诱奸成孕,事情败露不好收拾了,就把所有的责任往女人身上推,这是男人一贯做的事情,屡见不鲜。 于是她改为责打员外家的儿子,小尼姑还俗,任何人不许伤害她的孩子。这样一判,不但梁上当刺客的上官婉儿大为震撼,那是颠覆世界观,武则天的形象让人眼前一亮,心思之细腻,人情之通透,行事之漂亮,真的是很多男儿都难及的,这样的人该死吗? 小时候看到这一段时,也会觉得武则天这种思维不但在小说里光彩夺目,也有现实的意义,现实中如果这么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细节,也是会带来很多好处,会赢得人们尊重的,那时候就暗暗记下了了。 后来才知道这一段不是梁羽生首创,而是移植了郭沫若先生的话剧《武则天》,他为武则天翻案写出来的剧本。只是梁羽生植入得可亲可敬,毫无违和感,甚至还会因为看到了这一段小说,而心生感激,不是这个由头,还不会对那一段历史留心,因此懂得了很多知识呢。 小说里的上官婉儿看到武则天是这样的兢兢业业,心灵受到震撼,她的匕首一连掉了两次,这是她内心的交战,在她认为,武则天非但不该杀,还是一个很难得好人,她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争的却是天下女性的权益,跟她相比,自己连为稻粱谋的资格都没有,存在的意义只是工具而已。 武则天看到上官婉儿,也要她留下帮自己,上官婉儿还有残存的意志在抗争,在武则天让她作诗时,她做了一首《剪彩花》: 密叶因栽吐,新花逐剪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意思是假的就是假的,语含讽刺,暗指武则天乱了唐室。武则天却不以为忤,后来还回了一首《咏蜜桃》相酬: 蜜桃人所种,人定胜天工。 月照九霄碧,时来四海红。 春华明旦旦,秋实乐彤彤。 万古生机在,金轮运不穷。 诗中境界那是高人一筹,武则天还把李世民送她让她制服狮子骢的三样武器之一的匕首给了上官婉儿,意思是她需要一把匕首时时监督,不敢有愧天下。当时上官婉儿还是屈于形势,勉强答应留下。 到了后来李逸行刺武则天时,上官婉儿那是得力助手了,两人一起笑看骆宾王的檄文,其中有攻击的不实文字,两人都当做笑话在听。上官婉儿还问要不要她也写一篇来回击,武则天说不用,还说这篇檄文虽有文采,可力量不足,没有为老百姓说话,老百姓不会帮着他们的。她还说,看到这篇檄文,第一个念头就是宰相不会用人,怎么骆宾王这样的人才也会到敌人阵营中去。 在这本书里武则天正面出场的戏份并不多,她的侄女儿武玄霜才是女一号,可细细品读,武玄霜其实只是武则天的一个分身而已,真正的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武则天。 女帝如此见识格局,也就难怪反对她的王孙李逸空负屈子幽兰吟了。接下来李逸能做的就只有逃避了,而且他逃向西域,李唐一家本来就是突厥一族,他这样逃遁很符合历史,这也看得出梁羽生先生的故事不完全根据想象胡编乱造的,是有历史依据的。 因为女帝的形象如明珠熠熠,过目难忘,那么男一号王孙李逸就窝囊很多了,他也是欲振乏力,最后是死在太平公主的一包毒药之下。 李逸后来返京,武则天面临着退位,她跪求上官婉儿嫁于并辅佐皇帝儿子李显,武玄霜怜惜上官婉儿绝世之才,岂忍困于局中,身不由己,有心让李逸带着上官婉儿离开朝政。可惜武玄霜是离得开朝局,上官婉儿已经身不由己,只能割舍旧爱。 而太平公主被梁羽生先生评点得很到位:她没有母亲的那份才干,却有更大的野心。历史上她是有心要被封为皇太女,有心继承皇位,而且她对朝局非常在意,彼时武则天并未确立接班人,假如李逸进入朝局,他就有可能继位,而且上官婉儿是一定会帮着他的。所以她就杀害了李逸。而李逸呢,在这群厉害的雌性对手中间,正如他自己用诗经来表达的“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他还有什么活路呢?格局不如武则天,才华不如上官婉儿,武功不如武玄霜,连阴谋诡计都搞不过太平公主。 而他的窝囊正是从侧面烘托出武则天的光彩照人,上官婉儿、武玄霜这些人其实都是武则天的身外化身,看过这本书之后,留下深刻印象还是女帝的文韬武略,刚柔并济。相形之下,在后来的梁书中,有对金主完颜亮的刻画,可只是荒淫好色,志大才疏,趋向脸谱化,丝毫不见有对女帝的细腻塑造。 2017 8 2 file:///C:\Users\toshiba\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168.tmp.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