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盟主
- 积分
- 11813
- 声望
- 5894 声
- 银两
- 68095 两
- 回帖
- 882
- 精华
- 7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15-3-3
- 最后登录
- 2024-11-21
|
本帖最后由 冯小唐 于 2015-5-26 10:20 编辑
虽说春秋战国各种自杀自己找死的贤人一抓一把,楚国尤其多。但目前能想到的心水人物不多,排哪算哪。内容来自道听途说及百度,大概走八卦路线。
1. 卫公子急子
对此君的初识来自充满八卦气息的评书:急子是帅哥是才子是剑术高手;急子是他爹和他爹小妈的私生子;急子爹给急子找的老婆先成了急子小妈;急子小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要害急子,一个代急子死了急子也跟着弟弟死了。
感觉故事很不错,于是百度之。然后发现,急子这个人物形象,还真是喜欢的类型。急子可谓将孝子、忠臣、贤兄演绎的淋漓尽致。可叹的是生于东周那个杀人如切西瓜、父子相残、兄弟互害的年代。急子和寿这对兄弟情深生死相许的在那个年代恐怕是绝无仅有吧,也许称得上的春秋第一感人西皮?
姬伋,卫宣公之子,也称急子。
《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记载如下:
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
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於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旄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
《左传》也有记载,比《史记》要简略,故事梗概却也清晰,甚至多了公子寿送行盗旌的细节描述。
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夷姜缢。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寿子告之,使行。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又杀之。二公子故怨惠公。十一月,左公子洩、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惠公奔齐。
《东周列国志》则详细扒了整个故事,原文较长,就不贴了。
说急子,绕不开卫宣公、宣姜、公子寿和朔,说来也就是新台事件和兄弟争死事件。
新台事件:
宣公听闻准备给急子娶的妻子齐女(宣姜)甚美,一见之下果断据为己有。
《东周列国志》很给力,还是详细描述。喜欢八卦的同学可找此章节阅读。
《诗经》中讽刺卫宣公筑台强占儿媳丑闻的篇章——《诗经·邶风·新台》曰: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兄弟争死:
见前面所贴原文内容《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与《左传》。
《东周列国志》如此描述两位公子:“公子寿天性孝友,与急子如同胞一般相爱,每在父母面前,周旋其兄。那急子又温柔敬慎,无有失德。”
《诗经》两位公子的故事,表达的是希望两位公子平安的美好愿望。可惜人们的好意终是落空,二子乘舟二子同死。
《诗经·邶风·二子乘舟》诗曰: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跟急子故事相关的还有潮剧《急子回国》,八卦更直接具体热辣。
虽然正经史料没有说急子长啥样有啥才行,可是根据《史记》、《春秋》及各种野史八卦,不难脑补出其乃温文尔雅谦谦君子一枚,真正忠效贤能。
推测急子约35岁,公子寿约17岁,都是很好的年龄。哭。
2. 晋公子申生
此君历史教科书应该有提,可如今印象仍是来自八卦。申生,春秋霸主之一的晋文公异母兄,跟急子一样,申生也是他爹和他爷爷小老婆生的孩子,也是被后妈陷害而死。跟急子相比,申生少了一点,他没有生死相许的兄弟,兄弟们都各自逃亡或各自安乐。
还有个名人提到过申生,诸葛亮:“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百度百科:
申生(?―公元前656年),姬姓,名申生,晋献公与夫人齐姜所生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太子。齐姜死后,晋献公在众妾之中提拔自己喜欢的骊姬为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骊姬为使其子奚齐成为继承人,随后开始诋毁太子申生。公元前656年,最终在骊姬的多次阴谋陷害之下,太子申生在新城曲沃自缢而死。
司马迁《史记》:“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
司马贞《史记索隐》:“献公昏惑,太子罹殃。”
申生被陷害而亡,不得不说骊姬这个女人心机太厉害。申生有贤名,还会带兵打仗,明着除掉对他们母子名声不好。于是骊姬从儿子奚齐出生起就不动声色的谋划让儿子取代申生之位,甚至在晋献公屡表废申生立奚齐之意时拒绝,最后不费一兵一卒达到目的。
申生被陷害,本不致死。但因事事为献公考虑,一根绳子把自己结果了(申生啊,死也为晋献公着想,也难怪后世有人将你们西皮了)。据《左传·僖公四年》记载,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还有一段八卦神鬼记录,申生显灵跟狐突交待了一些事情。这本也没什么,就是申生说的“夷吾无礼”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夷吾也是有贤名的人,怎么申生说他“无礼”呢?这鬼神之事更迷离了。
《左传·僖公十年》:秋,狐突适下国,遇大子。大子使登,仆,而告之曰:“夷吾无礼, 余得请于帝矣,将以晋畀秦,秦将祀余。”对曰:“臣闻之:‘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君祀无乃殄乎?且民何罪?失刑、乏祀,君其图之!”君曰:“诺!吾将复请。七日,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而见我焉。”许之,遂不见。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许我罚有罪矣,敝于韩。”
据说,山西阳泉、曲沃等地有申生庙,后人颇奉香火。《曲沃县志》曾载,邑人奉申生为城隍之神。
猜测申生死时二十多岁,永远留在了花样年华。此君忠孝贤能,够纯粹,可怜可爱。
3. 晋元帅先轸
终于有个人物不是以道听途说的八卦而始知之了。初识此君于教科书中《崤之战》,许多年后重闻惊为战神。
百度百科把先轸生平分为几个部分:追随重耳(晋文公)、城濮败楚、崤之战全歼秦军、怒斥襄公、免胄殉翟。
先轸,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又称原轸。先轸曾辅佐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后因晋襄公放走秦将在言行上冲撞了晋襄公,自觉有愧,在与狄对战时脱掉盔甲战死。(他是自己去送死的,也是一种自杀,于是可以榜上有名。话说晋文公前628年冬去世,先轸前627年8月送死,谁知道他是不是有意这样追随晋文公而去呢?)
《春秋左传》:(鲁僖公三十三年)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世人对此君亦褒贬不一,作为主战者与战争指挥者,在所难免。战争不应受到推崇,却又是必然存在。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也许是先轸战功太过显赫杀戮太重,他死后不到三十年,就遭到了灭族之祸。《春秋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三年)冬,晋人讨邲之败,与清之师,归罪于先縠而杀之,尽灭其族。
先轸最伟大的成就,或许不在于打了几个著名的战役助晋文公树立晋国强国形象,而在于首创兵者诡道并成功运用,可谓兵法之先。后世有“先轸祠”纪念之。
先轸卒于前627年,按重耳62岁才回国即位与他们少年相交的说法,先轸也挺长寿的了。
4. 魏公子无忌
大众情人信陵君,堪称战国最亮的星星,看百度百科上那一长串历史评价,可知其粉丝数量质量之高。当然,成为从古至今这么多名人的偶像,魏公子也是当之无愧的——有他在,诸侯不敢谋魏十余年,窃符救赵,两破强秦,名震天下!
魏无忌(?-前243年),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被秦所灭。
丰功伟迹不多谈,魏无忌其实也是平常人,会害怕,会犯错,不过洒脱、知错即改。窃符救赵后,说留赵国就留赵国了。当赵君以五城封公子时,他也会“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听门客巴拉巴拉一通说后,“於是公子立自责”,真是痛快。
魏公子在赵十年后,秦国恢复了力气,趁公子在赵攻打魏国。魏安釐王为此焦虑不安,就派使者去请魏无忌回国。但是呢,公子还是害怕兄长生气,于是告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他在赵国好不容易结交的毛公和薛公两人跑去跟他说道理,这回醒悟更快,“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可惜此次攻秦胜利后,魏无忌仍在秦国的离间下见疑于兄长,彻底心灰意冷,为自己选择了慢性自杀:“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弟弟死了,同年兄长也死了。
魏无忌被封于信陵有三十多年,猜测他在被封时约20岁,这样算来他也有50多岁的寿命。能在据说是败家的父亲魏昭王和据说善妒、喜好猜忌的兄长魏安釐王的压力下活到几十岁还活出威名,保全忠孝贤能,足见其不简单。不过也许是兄长魏安釐王并不像记载中的善妒忌呢?
5. 楚大夫屈原
好不容易来个生卒年皆可考的人物,虽然也有个约字,但这好歹是经考据的。
屈原(约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可惜他与楚怀王的故事到底没有个好结局。
屈原出身于战国时期楚国贵族,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改革触动贵族利益遭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并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焚烧楚先王陵墓。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屈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其文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看看屈原的自我介绍:“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思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代,我的父亲叫伯庸。我降生在寅卯年孟春月的庚寅日,父亲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正则”,字叫做“灵均”。
如此简洁有趣,可谓高明,也许求职时可化用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