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的幸运与悲哀

公子襄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有着他不为人所能改变的规律。并且,据说这规律已被一个人类中的天才,一个天才中的天才所发现,并并且,被伟大光荣正确的某一种特殊团体所掌握。所以,历史中的一切事件,就被这个团体中的专家,说成是必然的。如果你认为是偶然的,那么你的历史分数就会很低,会影响你的综合成绩,会影响你进哪所大学,会影响你将来的职业选择。你不听他的能行吗?
 

  这帮妄图垄断历史解释权的家伙在某一个时间上达到了其目的。然而,他们并不能改变历史本身,更加不能改变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的人的情感。
 

  比如,梁羽生先生写武侠小说这件事。
 

  梁先生生于乱世,避祸于港,时值中国的大变局、大时代,身在其中,做为一个传统士大夫型的学者或者说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是不太可能没有的。修史研文,我相信梁先生应该是抱着一些匡扶正义,兼济天下的志气的。这从他的作品中的正面人物的理想与行为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的有志文人,传承五四的精神,纷纷投身报业,为黎民大众,为国家社稷鼓与呼,当然同时也谋个饭碗,讨个生活。
 

  然而战后的香港,集数百万人民于一弹丸之地。生存是首要问题。报纸的生存在于销量。销量的要义在于洞悉市民的兴趣所在。于是,梁先生在偶然间,成了传承民国武侠小说传统、开启新武侠小说历史的标志人物。几十年来,现代武侠小说(亦称新武侠小说)无论风格如何变幻,作者如何潮起潮落,梁先生的开山之功,却是世所公认,无法被抹煞。本想成为一个报人,一个有志于国家社稷的人物,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玩笑,成为现代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真是让人惊叹于历史的偶然性。
 

  在此,我们想起民国武侠的一大家:宫白羽先生。曾与鲁迅先生有一面之缘,有志于在历史的大变局中成为有所为的青年。然后,生计艰难,报国无门,无奈间执笔写这“不入流”的武侠小说。真是一腔热血,说于谁听?据我非常模糊的记忆,我看到的文章中,鲁迅先生也曾启发白羽先生,未必写武侠小说就是末流,未必写革命小说就是有志青年。不一定啊不一定。然而,儒家的传统在文人那里,是根植在血液里的。做着这样的工作,却瞧不起这样的工作,郁郁不得志。
 

  白羽先生,正是梁先生尊敬的前辈。同样以文人入此途,同样不以此为然,同样是有着儒家士大夫人格的传统文人,同样因为自己深厚的国学功底及本人素质,成为武侠一代大家。是幸运亦或不幸?
 

  梁先生的文章一出,市民争相观看,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顺流而下几十年,浩浩荡荡千万字,几十部武侠小说,码起来有一人高还不止。武侠小说,为他带来了名利,带来在华人世界的影响力。他也在一部又一部的小说中,宣扬着他的理念,关于国家、关于民族、关于爱情、关于忠义,在自己不以为然的事情中宣传着自己的理想。这是幸运亦或悲哀?
 

  说到梁先生之于武侠小说,当然不能不谈到金庸。金庸作为中国武侠创作史上的集大成者,其小说无论在语言上、思想上,广度与深度、视野与气势,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即使有某位原作者在某一局部超过,但是在总体上,金庸的优势仍极其明显。梁先生开出方向,却被他人抢了头筹,岂非很郁闷。究其原因,却是为何呢?
 

  除开才气的因素,我以为最大的原因还是在对写武侠小说的思想认识上。梁先生虽然把此作为一个职业,却并不认为它是需要钻研与深挖的事业。他只是凭着自己的底子,自己的直觉,一部一部的写下去。雷同的地方,实在是非常之多。他的思想,停留在传统文化中出不来,忠义,爱情,国家,民族,他要表达的那些东西,是我们从戏文中就可以看出来的东西。反观金庸,从第一部《书剑恩仇录》开始,每一部书都有结结实实的进步。不用说之后的几度修订。我以为,金庸虽然是从明报的需要起手写武侠,但是他对武侠是没有偏见的,是认真而执着的。金庸曾说自己不愿意重复自己。他说到做到了。至《鹿鼎记》封笔。且再也没有启封。说明他对写武侠这件事情的尊重。当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梁先生是创始人,金庸却做了掌门人,是梁先生的幸运亦或悲哀?
 

  其实我认为,梁先生本可以达到再高一些的高度的。如果他不写那么多,如果再对写武侠这件事情重要一些的话。毕竟,几十部书下来,还是留下了《云海玉弓缘》、《冰川天女传》、《萍踪侠影录》、《七剑下天山》这样的精品,也留下了厉胜男、金世遗、张丹枫这样的艺术形象。梁先生还是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才气的,而且他的国文及史学功底,恐怕当今不会有太多人有那样的底子了。如果精品多一些该多好啊。那无论对作者还是对读者,都是幸运呢。
 

  我看一个人的作品,不是看他最差的作品,而是看他最好的作品。那才是他的才气所能达到的高度。然后,作者本人是否能意识到这一点,是个问题。能达到不代表他当时就知道那个高度比别的高度要高。毕竟当局者迷,谁能有这么清晰的思路呢?
 

  我要感谢梁先生。因为我第一次看现代武侠,是初中一年级,也就是八四年至八五年,看了《冰川天女传》的下部,从此开始了阅读武侠几十年的历史。梁羽生先生的那种儒雅与士人气息,让我对武侠的期待有一个相当高的起点。
 

  从现在眼光看去,真正的遗憾在于,梁先生在写武侠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个当作可以立身的事业,仅仅做为一个职业罢了。这一点我完全能理解。毕竟,“小说”本身,在中国的传统中就是末流的东西,地位比之诗词以至散文差得老远。更加不用说“武侠小说”这种简直在当时主流精英人士可以认为是“下九流”的东西了。梁先生作为一个有着典型传统士人风格的文人,对武侠小说本身的不以为然是可以想见的。在我的记忆中,曾看到过一篇梁先生谈自己写作的文章,说到写着写着就把前面忘了,然后牛头不对马嘴,后来再想办法补窟窿。这样的心态,其实和现在的网络上写连载赚钱的写手们没有太大的区别。当然梁先生的功底深,出来的东西平均水平那是相当高的。但是这样的心态,出精品的可能性就相当小了。但是你又不能责怪他,因为他本来就认为这不是可以“承载志向”的东西。记得梁先生曾屡次强调过要写一些“正经的历史小说”,也许这,才是他觉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这一点,梁先生与金庸比,还是有差距的。其实鲁迅先生对于白羽的意见我是非常同意的。文体并无高下,形式也没有谁天然高尚。未必历史小说就具有天然高于武侠小说的价值。写武侠小说一样可以开创出大局面。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完全融入,创造出不朽的艺术形象。并且在上面搭载自己的理想。金庸做到了。梁羽生先生,因为武侠小说获得了他未曾想到过的名与利,在华人世界的影响力,这是他的幸运。然而,他没有看出来,所谓“下九流”的东西也能登堂入室,甚至自己就成为堂堂正正的大厦,再甚至成为华人感受中文之美的主流读物之一种。金庸看到了,通过作品,他已经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史上的地位。
 

  梁先生曾经距离这个境界非常近。可是,他没有达到。因为年龄的问题,以后也不可能达到了。这真是非常非常遗憾的事情。

 

  注:应侦探兄之邀,林林总总说了这许多。因为文章是急就,所以考虑未免不很周全。同时再次说明,我对于梁先生是很尊重的。所有的观点,是出于学术讨论的目的。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方家见谅。
 

 

精品回复
 

  游侠骑士(2006-10-1):
 

  金庸可能确实是武侠小说写作者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用近乎严肃文学创作的态度来写作武侠小说的。这也使得他成为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个。这从他每部作品之后必要认真的附写一篇后记,详细的交代创作心路亦可看出一斑。当然,也由于他过分的看重,过犹不及,加上其它的一些因素,他的修改作品越改越糟,本意是想往更高的文学殿堂挤,结果反而失去了原有武侠小说的一些特色意趣,并不能达到他的目的,反而降低了作品的水平。
 

  梁羽生曾以自己的历史小品不如武侠小说影响大为憾,可见他的小说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如楼主所说,这种创作心态可能限制和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
 

  我最早看的武侠小说就是金梁的,当时还太小,不大能理解,只是看个热闹。但是也有一点好处,可能因为看的“起点”比较高,以后再看庸劣之作,就看不下去了,或一眼就知道它的成色。我认为,对武侠小说,确有个选择阅读的问题,猥劣之作,实无去浪费时间的必要。(当然,好的作品,不限于金梁,这点是需要说明的)
 

  梁羽生未能写出太平天国的历史小说,或是一憾事。否则,想来会别有特色。或者假如他能写一部以太平天国为背景的武侠小说,大概也会很有看头。

  花无语(2006-10-8):
 

  梁金的距离当然有能力的因素,毕竟金庸的叙事架构能力在武侠中是无人能及的。考虑到金庸几乎在所有长篇中都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再看看现代的写手们,写出一部水平很高的不少,能保持住的不多。金庸的实力确实非常强。
 

  我个人觉得梁的强项不在叙事,而在于抒情。就金梁像比,金庸的故事极其有吸引力,人物也很生动,但在情感的境界上是不如梁的,就拿《白发》来说,卓练南北天山相望一生,等待忧昙花开的凄美浪漫是金庸所达不到。金庸可以用曲折的故事,乃至命运下人物的悲情来营造,却不能达到那份纯粹。
 

  窃以为梁书水平不一的最大的因素还是在于他传统知识分子对政治理想的狂热,以及受挫后的心灰意冷。梁在文革中只是拿武侠作为一种逃避,这种心境下是很难创作出高水平作品。反观金庸以右派斗士的姿态活跃于香港商界政坛,创作的心态和梁也不是可同日尔语的。

  luoying6(2006-10-9):
 

  “金庸的故事极其有吸引力,人物也很生动,但在情感的境界上是不如梁的……”
 

  至少我是因为读上金庸的爱情之后甩了梁的,后来因为古龙甩了金的,后来又因为倪匡的甩了古龙,再后来差一点为了温里安,不过,还是没有。
 

  现在想来即便金不如梁,各有所长还是有的。但金哪怕被邓和蒋都接见过,他的政治取向还是我最赞同的,正是这点我觉得金庸更好一点。
 

  不过连金庸又真有什么文坛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