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金梁小说,当前多认为金庸小说比梁羽生小说多了更多人生的“内涵”,金庸笔下反映出真正的“人生”,梁羽生小说相形之下显得过于平淡。在此我想一点个人的看法。
乌托邦梦想与真实的人生
很多人说,武侠小说不过是一个梦,一个东方人的梦。排除对武侠小说的岐视,这种看法有其道理。其实梦也不是一件坏事,每个人一生人何尝不是充满着各种梦想。尤其是少年人更是沉浸于理想之中,梦想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因此我个人并不认为梦就是一种麻醉,更不认为看了武侠小说就会沉浸于作者编织的梦想之中不能自拨。这一点我自认为不会,同时我也认为论坛的每一位朋友都不会。用这一点否认武侠小说的人至少有点危言耸听之嫌。因此,一部武侠小说对于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而言,最大的成功无疑是让读者的梦想更为甜密一点,这样的作者无疑是最为成功的作者。在这方面,金庸自是其中之佼佼者。金庸小说编织的乌托邦更是武侠世界的顶峰。金庸的15部小说中虽然描写了人生的各种悲欢离合,但细读小说,不同于传统的乌托邦所描述的理想社会,金庸小说的乌托邦更进一层,让人生之苦烘托笔下主人公的形象。我们看到,一方面整个人生、整个社会充满艰难险阻,另一方面主人公却颇为玩转自如,尽管其中不乏波折。整个金庸世界,主人公基本做到“进则兼济天下,退而独善其身”。进则建功立业,退也不失隐居山林。萧峰是一个例外,因此这个人物也给人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但其他人物多脱不开这个圈圈。或许还有郭靖,但作者巧妙地回避了他的结局,在作者笔下郭靖依然是一个建功的英雄。而令狐冲和韦小宝更达到了一个境界,不自觉地建功立业而又活得潇洒,保持了精神的自由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无疑这样的人生是广大观众所向往的,尽管其中不乏波折、艰险,但读者却又无法直面感受而印象不深刻,反而增加小说的精采,因此金庸所达到的成就是极高的,所编织的梦是美妙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满足了部分读者的代入感。而梁羽生在这方面要逊了一筹。尽管很多人批评他小说的主人公太完美了,没有缺点。但我们却更多看到了他笔下的主人公却存在太多的无奈。从梁羽生笔下的主人公在所追求的事业、还是在爱情上,多让人感到一丝苦涩。别的不说,侠士所追求的“反清复明”在业本身就是一个遥而无期的目标,却让一代又一代侠士付出毕生的追求,其结局必将是一个残酷的告知。张丹枫足够完美了,但他追求的事业最终也成空。在追求爱情方面,浪漫的追求常常会在现实中碰壁,美好的爱情多将是一场悲剧。玉罗刹、飞红巾、武玄霜、厉胜男、谷之华,一个个风华绝代的女性红颜易老。更何况一个英雄从意气风发到迟暮人生,这本是必然的规律,红颜易老,英雄易老,这本是自然的规律,但人们往往追求的是一刹那的永恒,而不愿面对老去的英雄,衰老的红颜。相形之下,谁更是“人生”的写照?或许两者都是人生吧,一个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生,一个却是人们要回避的现实人生。一个是生活中的英雄,一个是生活中的凡人。两两对照,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选择。选择什么,回避什么。向往什么,谢绝什么。内心中自能轻易地找到答案。这或许就是金庸成功的原因之一吧?这也是梁羽生不及金庸的原因之一。这也许是梁羽生的缺点,但也或许是他的一点“本真”?
人性的善与恶
阅读了金庸的15部小说,我发觉作者后期的小说“个人主义”、“超人”的趋势越盛。但普通的个人作者却较少地关注。为了表现个人形象又或是为了情节需要。许多的无辜的人可以随意牺牲。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是从《神雕侠侣》中,杨过为了帮助郭靖逃跑。将一无辜小兵装成郭靖引开追兵,最后小兵被撕成三截。为什么不可以是背着一个尸体呢?作者是否在提示为达到一个正义的目的可以不惜牺牲无辜的生命。我还注意到,或许从《神雕》以后,金庸笔下许多犯下罪孳的人在作者笔下似乎都得到了“原谅”,从谢逊到叶二娘、萧远山、慕容博,再到任我行等等,作者似乎更强调他们作恶的原因,更寄予他们的同情。很多人都得到了较好的归宿。叶二娘虽死了,但她不是作恶太多得到报应,而是倒在爱人怀中,又找到了亲生之子。作者的笔下似乎记了受到她伤害了哪些婴儿?再看作者着力刻划的聚贤庄一战,作者的回目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着力写了萧峰的英勇、豪迈。但细想之这一战难道不可避免。若为救阿朱一命,萧峰是否可以将阿朱托付给白世镜后夺路突围,以他的武功又有谁能阻挡。即使误伤一些人命也不致于造成这么大的杀孳。聚贤庄一战中,一个盖世的英雄在作者笔下出现。但那数百条生命又何辜?在这些小说中,作者是否在表现这个思想,只有有正当的原因,即使犯下罪孳也可原谅。从梁羽生小说中我们却基本没有看到这种现象的发生。梁羽生小说的人物总是尽量避免伤及无辜。甚少见到为无辜的生命被作者牺牲。《云海》一书中,厉胜男杀了两个无辜老人,终生得不到金世遗的原谅,这在其他作者中很难见得到。作者总是以避免伤及无辜,虽然有时过于拘束,却让读者领略到一颗善良的心。对比两者,我产生了一个不成熟的看法。由于人性中总是存在善与恶两个方面,善是受到鼓励,而恶却为社会所制约。但恶易为外界所引发。金庸小说强调造成恶的原因,并予以宽恕是否更大程度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同。而梁羽生却更严厉地约束内心的恶,强调一种报应无疑为一般人内心所不愿面对。道理人人会说,但却有太多的人不愿面对。金庸小说满足了人生内心深处的某种不能表达的想法。这是金庸的成功,但也或许是武侠小说无法更进一步的失败?
2004年2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