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斗京华

 

 

 

梁羽生之江湖外史:《龙虎斗京华》

花无语
 

  《龙虎斗京华》是梁羽生武侠的开山之作,而《飞凤潜龙》是梁氏后期作品。两书不仅是写作时间上相差很远,风格上也差别很大。《龙》与《草莽龙蛇传》成姐妹篇,还有相当浓厚的旧派武侠气息,写实的清末武林,一板一眼的武打描写,给人一种武侠老照片的感觉。并且《龙》中的江湖类似于旧派武侠,不在后来梁氏特有的江湖体系之内。梁氏的江湖体系基本上是以天山派为核心的天山模式。《飞凤潜龙》是梁氏实验性的作品,实际上是一部武侠间谍小说。虽然与《狂侠天骄魔女》有一定的人物联系,但也基本上独立于梁氏江湖体系之外,并且风格迥异于其它系列作品。

  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一般都选择在民族危亡或者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更能凸现强烈的侠义精神。梁羽生与金庸的处女作均是如此。金庸的武侠精神内核非常的复杂,就从《书剑恩仇录》这部受梁氏影响较大的作品来看,较为强烈的民族情感,略带革命色彩的侠义精神,以及凄婉的爱情下,有着不安恐慌的躁动。相比金庸的复杂,梁羽生看起来很简单纯粹,但是这份简单纯粹下的底色却很难看清。从《龙》开始,梁氏就坚定宣扬左派的革命道德,是否真如梁氏自己所言,以书生的天真激情把政治观念当作生命的信仰。梁氏把《龙》的时代背景放在义和团运动中,侧面反映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兴起、发展、高潮和失败,小说中的立场观点和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基本一致。作为一名《大公报》的职员,梁氏确实很好地贯彻了左派的文艺方针,并且在文革结束以前,基本上很好地坚持了下来。从《龙》的基调来看,梁氏武侠注定是样板戏的命运,政治思想乃至是政治教条的宣传工具。当然《龙》中梁氏试图解释这场复杂运动的种种原因,并且颂扬先烈们的勇气与精神。正如梁氏本人反复强调自己的小说只是一杯白开水,虽然只可以解不渴,但决不是害人的毒药。但梁氏的侠义道德是否真的能教诲他的读者和他本人,他这杯解渴的白开水是否变了味,时间会给出答案。只是时间无法知道,梁氏本人是否知道答案。

  一部样板戏式的小说拉开了新派武侠的大幕,而梁氏这位样板武侠小说家,也成为新派三大家之一。这确实是很奇怪的事情。梁氏有太多的缺点,除了侠义道德的问题,拖沓的文笔,松散的情节,沉闷冗长的武功描写。很长时间以来梁氏总是以新派武侠的开山鼻祖和诗词功夫好而被人提起。就《龙》而言,从作品本身来看,有很多不足之处,令很多喜欢梁书的人都望而却步,但在这部粗糙的作品中还是蕴含了梁氏武侠的诸多重要元素。细读之下不难看出,有着样板戏作家命运的梁羽生的成功并非运气,他也艰辛地为之付出,并且具备常人不曾拥有的天赋。

  一段楔子,一首极有江湖风情的《踏莎行》,开篇几句的场景描写,即把读者带到了萧杀遒劲的塞上江湖。梁氏自幼生活在广西,大学毕业后机缘巧合来到香港,基本上没有到过北方。但梁氏对回疆藏边有着无限的遐想,对于梁羽生这位词人来说,平生那从未到过的遥远异域升华为寄托全部诗情的神圣净土,从而演绎出绵延三十余部小说的诗意传奇。而这份诗意的传奇即使是金庸古龙也未尝拥有。这段短短的楔子深埋下了梁羽生武侠灵魂的种子,并在梁氏以后的创作中成长为一朵武侠奇芭。如同天山绝顶优昙花注定是为天荒地老的世间绝美而盛开。梁氏武侠的真正灵魂并非是,他或为之摇旗呐喊或无奈附和的革命侠义道德,也不是一心追求的平淡,而是想象净土中永恒而又炽热的诗意。一如金世遗摇摆于厉胜男与谷之华之间无法自拔,梁羽生又何尝不摇摆于诗意与道德之间。厉胜男坟墓前的金世遗看着那生生死死都无法摆脱的影子,更像是梁羽生本人的暗喻。书中柳梦蝶受伤后被心如神尼救下,心如向柳梦蝶讲述塞上藏边的异域美景,诗意中的冰雪世界涤尽世间的尘埃。梁氏后来在《冰魄寒光剑》和《冰川天女传》中又尽情抒发了对冰雪世界的向往。同样是写西藏,《大地飞鹰》中古龙的描写却充满了冷酷自然与威严神性下众生的卑微。古典与现代诗性的差别令人错愕。

  娄无畏应该是书中的男主角,梁氏把他的出身设定为苦大仇深的雇工之子,有趣的娄无畏粗豪慷慨中却有着梁氏知识分子人物的忧伤迷茫。结尾时人生失意的娄无畏虽然被梁氏乐观地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中去了,但那份拔剑四顾时的茫然却是延续到以后的人物中身上。柳剑吟与丁剑鸣兄弟当然是为了证明官府豪绅的反动本质,不过两人塑造的颇生动,柳剑吟的稳重老成与丁剑鸣的心浮气躁,如同生活中的真实。

  梁氏擅写少年男女之间的情感,尽管《龙》中感情的描写还显得非常的青涩,但也显示了梁氏描写情感的细腻。柳梦蝶在左含英与娄无畏之间的徘徊,答应与拒绝都充满了左右为难。这份少女情怀很像后来《散花女侠》中于承珠夜听潮声中感情选择。只是梁氏手法还不成熟,倒有些像作主持时的情感分析。梁氏的第一位女主角虽然有着情窦初开时的迷茫,却还是十分的英姿飒爽,在所怜与所爱之间做出了果断的选择。此时的梁氏竟然很开放地让柳梦蝶与左含英迅速地有了“新的和谐生命”。但心如圆寂前谶语般的偈子似乎在暗示柳梦蝶花样年后背后的命运。也许让左含英迅速地挂掉,让娄无畏只能是柳的兄长,使得柳梦蝶黯然遁入空门,是梁氏赚人眼球的手法。但梁氏武侠上的第一次尝试就选择了这样的悲情,浪漫诗意的悲剧终究是梁羽生最本质。而这种悲情还是有别于后来的悲剧,倒是与后期作品中流露的无奈有几分相似,难道是在喻示自认为是理想主义者的梁氏必然要经历的迷惘?

  当然显然《龙》中的情感不但粗糙,而且梁氏尚未掌控好如何运用爱情来表达悲剧之美。除了沧桑历尽的黯然神伤之外,梁氏以革命乐观主义式的方式,表征内在蕴含诗性生命力的张扬。而梁氏成熟后的作品,则是非常自然地运用梁氏特有的手法,并且成为纵横江湖的独门绝技。梁氏以爱情来表达诗意,梁氏笔下人物的爱情往往代表着他们的人生态度。象征着诗意人生的爱情在与世俗与命运的对抗中,遭受坠入凡间的深彻苦痛,直至天嫉地恼、无可奈何的绝底悲伤。而梁氏旁人难以企及之处则在于:在这无可挽回的绝底悲伤中,喷薄出永不竭止诗意生命力。宛如纵情放歌中,高音拔到高处嘶声断裂,断裂之中又突然爆发出排山倒海的超强音,成为生命力再无任何节制的奔腾放浪。
 

 

我看梁羽生之《龙虎斗京华》

闲云野客
 

  新派武侠小说家中,史学功底之深首推梁羽生,金庸次之,余则自郐以下,不足为训。或曰金氏宁不如梁氏?金氏身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历史系博士生导师,煌煌声名岂容等闲视之!诚如斯言,然金氏何尝于史学一途有所建树,其于史学,不过隔靴搔痒,略及皮毛而已。梁氏固然也是同道中人,可是对历史精神的把握他要远胜金氏,更为其他新派武侠小说家所无法企及,这是云歌读罢《龙虎斗京华》后最深的感触。《龙虎斗京华》的最后一回中,梁羽生写道“它(满清政府)竟然和联军一起‘会剿围匪’,中国老百姓又受了一次大教训:封建统治者是无论如何不能信赖的。”此话振聋发聩,很精辟地道出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让人警醒,像这样的评论是很难在其他新派武侠小说家的作品中看到的。可以说,梁羽生的作品是武侠历史小说,即历史武侠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无分主次,相辅相成;而金庸等人的作品是历史武侠小说,历史不过是个由头,起着点缀作用,武侠始终占据主导;两类作品的终极意义,高下立判。当然,武侠小说不是历史小说,史鉴作用可有可无,云歌的意思是,梁羽生式的兼具历史小说之长的武侠小说还是很有存在的必要的。可叹者,近来的所谓新派武侠小说家,演金氏之风愈烈,却又过犹不及,出来的作品不伦不类,足以贻笑大方。

  《龙虎斗京华》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发硎之作,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时代,同时也成全了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开山祖师的美名,其意义不可谓不大。然而,云歌要说的是,这部作品作者的历史观固然为我所欣赏外,然其艺术成就,委实寒伧得很。可以看出来,梁氏试图摆脱旧派武侠小说的写法,加入了不少鲜活的因素,尤于人物心理描写上颇见新意。然而,云歌读来读去,觉得此书并未尽脱《三侠剑》、《十二金钱镖》、《七杀碑》、《江湖奇侠传》等旧派武侠小说的窠臼,痕迹宛然,当然这是初学写作者的通病,怪不得梁羽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梁氏之写作此书,着实仓促,加之梁氏一则抱有“著书半为稻梁谋”的心理,二则当时他对于武侠小说又很有些看不起的意思,如此一来,写作之时势必心存浮躁,也便难免有失粗率,至于闹出因为谬于武技描写而为武术家们笑话的事就更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云歌已经很久不曾看武侠小说了,而今陡然重拾故事,心境自然大不相同。犹记得云歌当初看武侠小说,最中意书中的武技描写,因为武技描写让人看得很过瘾,尤其是高手决斗的场面,更其引人入胜,然而,此次读《龙虎斗京华》,云歌对梁氏着力渲染的武技场面竟熟视无目睹,多跳而读之。云歌较喜欢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文字,如第七回中丁剑鸣弥留忏悔一段,读来真的挺感人,其中写道:“可是这晓日的光辉,却给丁剑鸣许多感触,他也感到了暖意,但感到更其温暖的却是这不平凡的友谊。但他又预感到这已经是他生命最后一次的‘阳光’了,他用力睁开眼睛,两滴泪珠沿面颊流下,哽咽着望了望众人说:‘这恐怕是俺最后一次看到朝阳了。’‘师兄!’他又望了望柳剑鸣说:‘悔不听你的话!’”云歌读到“悔不听你的话!”一句时,竟觉眼眶一热,险些掉下泪来。

  《龙虎斗京华》对人物的塑造尽管还停留于模式化的阶段,但还是有所发展,柳剑吟的高风雅量、娄无畏的豪气干云,丁剑鸣的自以为是、矜过伐善,都各得其所,跃然纸上。金庸所谓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髓更在主人公柳剑吟和娄无畏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龙虎斗京华》也写情,但给人的感觉很不真实,左含英与柳梦蝶青梅竹马,固然有“情”可言,而娄无畏自柳梦蝶很小时便浪迹江湖,与小师妹毫无爱情基础,一旦别后重逢,居然竟起“情”心,实在是一件很让人费解的事,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娄无畏对柳梦蝶的一见钟情,可是像娄无畏这样的气慨如虹的豪侠会是这样的人吗?我表示怀疑。柳梦蝶获悉大师兄竟然爱上自己,心中甚是彷徨,其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梁羽生据此大做文章,用一大段心理描写来抒写这位少女的如潮情怀,不料在诗情画意中云歌竟读到了全书中最搞笑的一段话:“可是他又想起大师兄已经是中年人了,他不比自己,再过十年八年大师兄已经四十开外,到那时如果自己不嫁给他,他会更其失望。也会很难再找到其他女孩子。因此她觉得不应该再拖下去,还是干干脆脆告诉大师兄,自己不愿意嫁人,请他找别的女孩子吧!”云歌读至“也会很难再找到其他女孩子”一句,已经捧腹不已了。天下会有这样婆妈的女孩子吗?云歌仍然怀疑。

  书中败笔之处还有不少,写柳剑吟、丁剑鸣、左含英三人之死,显得很是突兀,看上去好像是刻意的安排,写反派人物,感觉千篇一律,形象不够鲜明,最后四回写所谓的“龙虎斗京华”,过于注重武技描写,人物几成打斗的工具,毫无气势可言,似有虎头蛇尾之嫌。总体而言,该书不够成熟,但其语言直白,行文流畅,故事精彩,仍不失为一部好作品,很符合娱乐光阴的需要。
 

 

前尘回首不胜情,龙争虎斗京华暮

天山游龙
 

  弱水浮萍,莲台叶聚,卅年心事凭谁诉?剑光刀影烛摇红,禅心未许沾泥絮!
  绛草凝珠,昙花隔雾,江湖儿女缘多误,前尘回首不胜情,龙争虎斗京华暮。
                              ──调寄踏莎行

  重温这首《踏莎行》,自觉有一种说不尽的感慨。有谁想到正是这首词揭开了羽生先生三十年武侠创作的序幕。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漠漠荒原,遥接天际”。一骑骡车独行于空旷萧索的塞外。开篇书写了那空旷的塞外大地,自《龙虎》伊始,“塞外”似乎成为羽生先生内心的一个向往,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在那纯朴热情的塞外民族间,书写过多少激荡人心的故事?或许这正是身处南国的羽生先生内心中对彼岸的一种追求,也或许是现实的残酷使他对那塞外广阔的天地天然心生的一种向往。

  塞外凉秋,孤客羁途。荒原古寺,神秘尼姑。
  睹物思人,往事伤悲。夜半故客,回首往事。

  数十年前的往事而今道来,见证着那一段国难时期的武林传奇故事。

  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非常时期,国难当头,多少国人奋起抵抗,在史书上记载下可歌可泣的篇章,“义和团运动”无疑是任何时候都揭不过去的近代历史一页,无论是这场运动在当时对中华民族造成怎样的影响,也不论后来的史书对这场运动作出如何的评价,尽管这场运动表现出的愚昧和盲目,然而不可否认是其中蕴含着多少救国的热情。

  而眼前这段数十年前的武林往事,既见证了“义和团运动”的兴盛和败落,更是亲身参与其中,透过其中的故事,某些程度揭示了造成这段历史悲剧当中的某些原因。如盲目排外的愚昧一面、清廷叛卖、以落后原始的武器对抗装备精良的外国军队等原因,更主要展示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整个运动中组织发展太快,且自原首领朱红灯死后,继任领袖的李来中缺乏政治才干,无独立的政治主见,又盲目轻信,更缺乏把握大局、调和内部矛盾的能力,使整个组织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在此基础上又造成了内部的分裂,整个义和团分为“保清”、“扶清”、“反清”三派,各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自相残杀,终于酿成了此中的悲剧,此中种种原因发人深思。故事的结尾,“义和团”失败了,然中国人对外国侵略的反抗永远不会停止。

  不平凡的年代发生的传奇的故事铸定了会有传奇的人生,多少英雄空怀报国志,却落得回天无力仰天长啸。每每怀着满腔热情,并仿佛看到了前进的希望,但是当全身投入其中却发觉这一切不过是一场空;之后却又看到新的希望,再度燃起激情并投入时,却又是发觉仍是一场空。希望、失望、重燃希望、再度失望周而复始,最终豪情壮志尽销磨,空白了少年头,或许这就是娄无畏一生的写照。

  满腔壮志出师门,加入匕首会矢志反清大业,然而一心所愿却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关内无法立足,只好远遁辽东,却幸遇名师,反省过往,武学同时更上一层楼。重回关内,义护师门,惊震武林,他从义和团运动中看到新的希望,再度全身心投入其中,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相违背,茫然彷徨间,恩师柳剑吟惨遭义和团保清派之毒手。立志为恩师报仇,手刃仇人于剑下,却又突遭八国联军侵华的民族大危机,致令仇人逃脱。

  一生中,空怀满身绝艺,百倍热情,最终却是无力反清、无力灭洋,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使自身感受到那份茫然无依,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中许多有志于救国大业的热血国人所遭遇的困境吧,正如近代中每一条“救国良策”、每一次“革新”令得多少国人为之沸腾,最终换来的却是更深的失望,我想这也是羽生先生在《金梁合论》中所提及的娄无畏这个人物只能产生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之原因吧。

  然整部书中,感受到那份茫然陷入命运的困境无法自拔的又何止是娄无畏。丁剑鸣一心只想光大武太极丁一派武学,却因误交索家,不容于武林同道,最终惨遭索家毒手,临终方悟当年堕入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而误了一生,丁剑鸣的最终遭遇让柳剑吟为之惋惜感叹。然而柳剑吟武德、武学均冠绝于武林,并为同道所钦仰,最终却是丧命于自己为之努力奔走,视为对抗清廷阵营的义和团内部中,与丁剑鸣相比,柳的一生也并不幸运多少,没丧于敌手,却为内部暗算,这般结局带来的痛苦无疑更深,丁剑鸣与柳剑吟师兄弟的命运无疑同是理想同现实相背离而导致悲剧发生之写照。

  老一辈的高手如独孤一行、云中奇则是仿佛感受到了现实的悲剧性,他们一生中早已历尽了劫难,也经受到理想破灭的挫折,他们做到的是不轻信一切,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同一切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被那个时代所扬起的激流所淹没,努力成为此间的见证者。但是当看到了彼此间所敬仰的柳剑吟惨遭毒手之际,他们还是激起了义愤,为柳剑吟复仇,表现出一份可贵的江湖道义。

  只有丁晓依然保持着激情,不平凡的出身和经历,使他身上有着娄无畏所不及的一份沉稳,然而丁晓毕竟年轻,此生还未经受过如娄无畏般惨痛的失败,此后的人生道路是否崎岖,足让人心存疑虑,当然本书结局还是提及了丁晓同娄无畏致力于东南的帮会组织上,应该是小有成就吧,毕竟前人失败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后人之财富;毕竟前面的悲剧已经太多了,为后边的人保留一点希望吧。

  传奇的人生往往伴随着传奇的“爱情”,“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人生的道路,娄无畏、左含英和柳梦蝶师兄妹三人,谱写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爱情悲剧,然而谁又想到,这段爱情悲剧的第一主角竟是柳梦蝶,起源在于娄无畏和左含英师兄弟同时爱上了师妹柳梦蝶。

  柳梦蝶与左含英自小青梅竹马,彼此间内心深处都有着对方,假如没有那一场仇家上门寻仇的巨变,两人应该会顺理成章地成婚。不料家遭变故,柳梦蝶被心如神尼所救并收为徒弟,塞外学艺,一别三载,彼此心中依然有着对方的影子。意想不到的是万里跋涉,寻访并接柳梦蝶的却是大师兄娄无畏,这时的娄无畏所想到的仅仅是帮自已的恩师寻回独生爱女而已。然而千里同行,竟令得娄无畏对柳梦蝶产生了爱意。因为娄无畏此时正处于极度孤独茫然之间,正如他所表达那样:“我惯于孤独,但却害怕孤独。我常常害怕黑夜的到来,宁愿在漫漫长夜里坐待着黎明。我更害怕没有音响与没有色彩的世界,在静寂的深夜,我甚至宁愿听到虎啸猿啼,听到流水呜咽。”怎样坚强的人,都会有他所不为人知软弱的一面,惯于江湖,快意恩仇,其实不能弥补的是内心的那份寂寞,尤其是对事业的狂热渐处于迷茫而热情不再时,这份寂寞感会越来越强。那个时刻的娄无畏无疑是人生中最为孤独寂寞的时刻,他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而柳梦蝶的单纯天真,对世事仍然是一知半解之际,无疑既是娄无畏最好的倾听者,更于娄无畏而言是荡涤迷茫孤独心灵的一股清泉,无意间他发现自己爱上了柳梦蝶,渴望从她身上得到安慰,甚至是寻求一种情感上的依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早已出师,并不知道柳梦蝶与左含英早已彼此间隐隐约约有着爱意。

  柳梦蝶心中,正是大师兄的出现,使她一家免遭毒手,同时娄无畏又千里跋涉,走遍塞外草原寻访于她,引她回家,这份情意让她永远铭感于心;同时于娄无畏的倾诉间发现了他潜藏于内心的却无从表露的一个“郁结”,使她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怜悯”之意,愿意尽最大的可能“安慰”他、“照顾他”。但是她的内心深处,却又明白这不是“爱”,这种情感让她甚至感到“恐惧”,但是她又不知如何更好地面对进而作出明智的处理。要知道此前她都是在父母或是师傅的翼护之下无忧无虑地成长,很多事都是处于一知半解中,更何况她不忍再对娄无畏有半点伤害,所以此时此刻想让她作出明智的处理方法无疑是有点苛求了。在很长的时间,柳梦蝶的内心一直处于犹豫徨彷之间:

  她有意对大师兄“体贴”,但自己又后悔这种“体贴”,她恐怕会引起大师兄的“误解”,她更害怕大师兄的情感,又一次的像狂潮疾风似的卷来。

  甚至会想到了:“大师兄已经是中年人了,他不比自己,再过十年八年,大师兄已经四十开外,到那时如果自己不嫁给他,他会更其失望,也会很难再找到其他女孩子。”虽然是很单纯甚至带着很强孩子气的想法,但是颇符合她那时的心境。

  左含英乍见柳梦蝶,苦苦相思的爱人出现在眼前,那份喜悦是无法言说的,然而眼前的柳梦蝶却不是从前天真单纯的柳梦蝶,而是心事重重,双眉深锁,似郁似怨。他无法明白柳梦蝶内心的愁绪,毕竟都是年轻,少历沧桑,因此当他听到娄无畏向柳梦蝶表露爱意时,甚至没有问明柳梦蝶自已的想法,而是带着悲痛匆匆离去。

  三个人都是太含蓄了,也造成了彼此间的痛苦,这份痛苦折磨着每一个人,更在他们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终于娄无畏明白了柳梦蝶所爱,他毅然地摆脱了情感的困扰,更由此产生了后悔。而柳梦蝶在历经痛苦的徨彷,也终于随着左含英的不辞而别明白了自己真正所爱,作出了抉择,回到左含英的身边。一切困扰都在慢慢解开间,这未始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然而更大的悲剧出现了,在柳梦蝶与左含英重新走到一起,无论从情感上,还是身心上全面交汇之际,却遭受了仇家的暗杀,左含英身死,这于柳梦蝶无疑是最大的打击,如果不是尚存一颗复仇的心理,此时的她几是痛不欲生,后来她虽然选择了遁入空门,继承了心如神尼的衣钵,但是左含英永远留在她的心理,每每独自看着左含英的画像,回想过去的往事。而这一切也令娄无畏心灵间产生了深深的内疚,也彻底埋葬了他的爱情世界,此后的一生他终生未娶,只不知他与柳梦蝶是否此后还再度见面?

  一段爱情故事终以悲剧而告终,然三个人走过的这段爱情历程及各人心里的那份犹豫迷惑使人久久无法忘怀。

  “武”是《龙虎斗京华》的一个重要看点,而相比与”历史“、“传奇”和“爱情”,书写“武学”更是羽生先生第一次尝试,毕竟武侠小说离不开“武”字。应该说这方面民国武侠提供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羽生先生凭借着对民国时期武侠小说那份深厚的功底,还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武侠试笔之作,《龙虎》在“武”方面主要是对民国时期武侠小说“武打”方面借鉴因袭,如白羽《十二金钱镖》中的太极拳、太极剑、金钱镖三绝等,在打斗时力求一招一式交代清楚,现场感极强。由于第一次描写,对某些不熟悉的兵器如“判官笔”之类,抄用前人的一些片段略作修改,这段章节应该是出现在丁剑鸣误中索家父子圈套,与假扮盗贼的大内高手相手时出现,这段章节出现在《龙虎》的开头,也可以说是羽生先生第一次描写高手间的对阵,又出现了判官笔之类的兵器,委实也有点难为了,致使后来被人讥评,当然羽生先生自己也不讳言。

  第一场比较出色的激战应该是在柳剑吟同云中奇、独孤一行比武较技那一段,柳剑吟以掌险胜云中奇,又同独孤一行拳掌、剑法、暗器展开较量,三绝尽展,虽然这段较量在一定程度应该是借鉴了《十二金钱镖》俞剑平与飞豹子袁承烈间的比武,但是就精彩激烈程度而言,似乎是尤有过之。一方是以柔克刚,一方是以攻代守;一方是兀立如山,一方是疾走龙蛇;一攻一守煞是好看。这场比剑是太极剑法与飞鹰回旋剑法的第一次较量,然而想不到的是三十年后,羽生先生在最后一部小说《武当一剑》中,又让这两套剑法再作一次较量,是巧合,又或是有意安排?

  娄无畏与丁晓一战则是娄无畏以融汇了丁派太极剑法同飞鹰回旋剑法同丁晓以融汇了太陈丁剑法和太极陈两派太极剑法的一场较量,可说是以博对专,结果是不分胜败,武学一途无止境,娄无畏也好、丁晓也好,两者都可谓殊途同归,都说出了一个道理,只有开阔眼界,博采百家,相互间取长补短,方能达到新的境界。

  《龙虎斗京华》的创作起于一场擂台,当然需要以一场擂台战作为压轴之戏了,而且这场擂台战必然与太极门有关。于是,本书结局,一场轰轰烈烈的擂台战登场了,这是太极门娄无畏、柳梦蝶、丁晓的复仇之战,也是义和团内部“反清派”同“保清派”矛盾的总爆发。所以整场擂台战中,双方高手尽出,太极门丁晓打响第一战,以娄无畏对岳君雄作最后决战。丁晓、柳梦蝶、娄无畏三战均是胜得漂亮,整个过程,作为正方代表的娄无畏一方可谓是大获全胜,整场擂台战中,除了太极一派外,如折扇点穴、藏土喇嘛的功夫、天龙剑法、蜀中唐门,当然更离不开少林武功,既是借鉴前人,又在一定程度打下了羽生武学体系的初步基础,许多武功在以后得到了沿用。而作为擂台战,这种正邪双方的较量途径,之后也在羽生先生小说中多次出现,最出色的应该是《云海玉弓缘》氓山一战,正邪双方各展奇功,可谓是平分秋色,,甚至作为邪派的孟神通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还是略占上风,从精彩程度而言,应该是胜过本作不少,本场擂台赛中羽生先生可能是第一次作这方面创作,或许也是基于某方面立场的考虑,所以反派方面写得弱了一些,虽然振奋人心,但是从精彩曲折程度而言未免是有所欠缺了。

  然而本场擂台战并没有简单以娄无畏大胜手刃仇人而告终,而是以八国联军进京打断了娄无畏的复仇战,深层次中似乎也蕴含着某方面的悲剧,即国难当头,八国联军已经快打进京城,但是以“灭洋”为使命的义和团却仍在内斗,缺乏组织无法形成坚定的力量注定了义和团的失败;另一方面清廷的叛卖也使得以娄无畏为代表的“反清派”取得了道义方面的优势。当然最后在书写义和团抗敌方面也说了一些教科书式的歌颂言语,但是综观本书,对义和团运动的反思比重应该是大于歌颂,羽生先生也因此受到某些左派人士的批评。后来羽生先生也说出限于时代背景的原因及本人史料掌握方面,对义和团运动所造成的反面影响还写得不全面、不彻底,这或许也是就本书历史成份而言美中不足之处。

  羽生先生经常强调创作武侠小说应具备的知识,如宗教、地理、历史、文学诗词素养等等,甚至包括边疆地区的“四裔学”也是不可缺少的知识,综观本书,沉重的历史背景是一大特点,除此之外,上述方面的知识贯穿于整部书中,如北京城的介绍、蒙藏、辽东地区的地理特点、风土人情等等,细读之当能增加某方面的知识。

  宗教知识方面对佛教、喇嘛教的历史也作了介绍,书中通过心如神尼之口,解读了禅宗的五祖弘忍传法时,要众弟子各作偈语,神秀首座和六祖慧能分别写下的谒语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通过心如神尼的讲解,其实也是羽生先生自已的态度,从中看出他是偏爱神秀首座写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强调一生中应: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后来羽生先生在他的随笔《章士钊的南游诗》和《两偈·顿渐·陈寅恪》两篇文章中又再次提及这个话题,感觉中这首偈语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羽生先生人生某方面写照。

  本书“楔子”中,羽生先生是通过一位老人,回首三十多年前一件往事,从而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本书的结尾,仍然以这位老人的身份,补述一下柳梦蝶手刃仇人的结局,仿如轻轻地合上书页,让人感觉宛若这位老人身边聆听故事的听众,从故事的结局中长舒了一口气,得到了几分满足。人至老年,见惯了多少多雨,历尽了几多沧桑,少了几分金戈铁马的豪情,多了几分平实淡然的心境,或许心底还残存着几分壮志难酬的憾意,然而回首前尘,一切宛若过眼烟云,豪情壮志已成过去,平淡中却往往见证着真情。三十年前,羽生先生在书中以这位历尽沧桑的老人身份,拉近了现实的擂台赛与传奇小说擂台赛的距离,三十年后,当羽生先生终于结束了武侠创作生涯,合上了他的武侠文本时,我们分明感受到《龙虎斗京华》书中的“笔者”,那一位历经沧桑老人又再度浮现在眼前。又是一个三十年,难道这又只是一个巧合?

  金戈铁马江湖梦,梦觉天涯,明月胡笳,处处天涯处处家。
  龙争虎斗卅年事,事渺人遐,遥望京华,万里西风瀚海沙。
               ──调寄采桑子(《龙虎斗京华》卷尾词)

 

 

《龙虎(和谐)斗京华》读后感

神死恸瞑
 

  之所以选择谈《龙虎斗京华》,只是因为这个比较冷门,不容易撞车。以下简称《龙》。

  《龙》是梁老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新武侠的开山之作(这个可能有异议。),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在浩瀚的新武侠作品中,就算在梁老自己的作品中,《龙》也是极其平庸的,远算不上精品或者经典,但在我心中,可是武侠小说的启蒙之作。也许你会很惊讶,怎么不是古龙或者金庸?可惜巧的很,我在99年刚接触武侠小说时,第一本看的就是残缺不全的《龙虎(和谐)斗京华》,之后写武侠小说引用和模仿武打情节的对象第一个自然也是《龙虎(和谐)斗京华》。得练霓裳好心,本人得了一本《龙虎(和谐)斗京华》,于去年重新阅读完毕,一直没写什么东西,就乘此机会写写我对《龙》的感受和评价。

  《龙》不算上楔子和尾声只有十二话,在梁老的作品中算是短的了。行文间是浓浓的说书口气,令人倍感亲切,谁让我当时就是看《济公》、《哪吒》、《水浒》等民间文学过来的呢,所以一看就喜欢上了。爱的就是开篇结尾各一首词,和每一回最后那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的调调。

  在当时看来,楔子中以笔者的亲身经历带起故事,本身就有些传奇的味道,我想这应该不是真实的吧,只是作者为了吸引读者所以才这样写的。全书以义和团为背景,虚构了以柳剑吟、柳梦蝶、娄无畏父女师徒一家在那个年代奔走江湖的故事,在现在看来,实在是平淡无奇。但在那个年代,真实的江湖对普通读者的诱惑力实在太大,加上当时太极派和白鹤派的比武,媒体的推波助澜,梁老适时推出这样一部武侠小说,自然引起广泛关注。虽然《龙》的故事情节波澜不惊,一切在意料之中;虽然《龙》的人物塑造算不得成功,主要人物不少,戏份平均,缺乏重点,并不是以人物带动故事发展,而是以故事情节推动人物,基本情节中武戏占了三分之二。现在的读者倘若重读本作,哪怕对于看惯梁作的读者,没有张丹枫出尘脱俗的名士型儒侠、也没有金世遗的愤世嫉俗和狂放不羁,更没有卓一航和练霓裳之类动人的爱情故事,对于这样一部着重打斗的小说,恐怕看着看着也是要打瞌睡的。

  再说历史背景和故事的契合程度,虽然说梁书整体来说在历史背景和故事人物融合程度和高度都不如金庸的作品,但就《龙》来说,虽然将背景置于义和团庚子年间的大背景下,但也只是大背景罢了。主线情节与义和团事件没有冲突也没有交集,主要人物也只是参加了义和团。但具体的事件和行动我们看不到,作者没有写。义和团的几次战争作者都没有描述到,有的只是类似画外音的大背景交代的场面话,这点现在看来是很失败的。因为主线故事基本就集中在复仇和江湖恩怨,和国家大事无关。换句话说,这仅仅是人民内部斗争,只是人民内部矛盾,假如完全抛开描写义和团背景的交代话语,这个故事也完全可以成立。不过至今我们很多写手在写有历史背景的武侠小说中,运用手法和程度还基本停留在《龙》的阶段,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所以说义和团之类的叙述只是梁老用来吸引读者的手段,并非此书的重点。况且,梁老在本书中对于历史的看法基本也是人云亦云,过于教条,比如:他们还没有条件进入大城市,他们应该做的是生根在广阔的农村。封建的统治者,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信赖的。

  这样类似的话看多了是会笑的,不过基本符合当时的政治政策。对于这本书的历史观,不是重点,我也不想反驳了。在这里友情建议下可以去看看我和练霓裳合写的同样也是义和团背景的武侠中篇《庚子遗事》。

  当年的我,对于政治历史都一知半解,自然也不会对义和团的背景交代感兴趣,所喜欢的是里面实打实的武打描写,虽然现在看来还是艺术加工的成分多,但相对金庸古龙其他人来说,自然比较正宗,而我当时急需这方面的老师,于是自然就模仿梁老了。《龙》里各兵器都有描写,常见的传统武功也有描写,便于新手模仿。我当时是拿这本书做武打描写教科书来看,做了不少笔记的:

  “八步赶蝉”“怪蟒翻身”“铁板桥”,“刘海撒金钱”“细胸巧翻云”;判官笔、太极拳、太极剑法……这也成为我早期武侠小说中武打描写的常见套路和常规武器。

  还有一些早期的江湖术语,比如“海底”、“梁子”、“过节”、“万字”“合子”“秧子”我都是从这里开始做笔记学习起来的。

  回头说人物,柳剑吟绝对是典型的英雄人物,没有任何缺点,可惜死于小人暗算。丁剑鸣有些自作自受,滥交狐朋狗友,敌我不分,幸好大是大非还是懂的,颇有些浪子回头的意味,这样的典型在梁老之后的小说中还是很多见的。

  娄无畏可算继承了师父的本领和为人,见识更在师父之上,可惜始终孑然一身,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也是作者安排的一种遗憾,却也符合现实,哪能有处处完美,事事如意的英雄呢?

  娄无畏遇到独孤一行,柳梦蝶遇到心如神尼的设定都符合了主角要变强就要找个好师父的定律。心如圆寂前的一段关于南北禅宗的顿悟渐悟的见解在我看来不错,颇有启发,各位不如翻来看看。

  最后说说几个经典的打斗片段,也是梁老日后经常拿来写的范本:

  高鸡泊林中恶斗(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围殴乱斗,经常是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艺一起上阵,让人眼花缭乱。)、钟海平鸿门宴(其中敬茶敬酒的桥段算是经典的了。)娄无畏丁晓夜闯岳君雄别院(充分展现夜战和夜行暗杀本领)最后的大校场擂台(擂台车轮战,一对一单挑,更可充分描写十八般武艺和十八般兵器)。

  说了一篇废话,基本没有真正评论情节和人物以及整书的,不过这就是我的感受了,对于我来说,《龙虎斗京华》就是传统武侠尤其是传统武打描写的教科书,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