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十多年前,台北某报有人用三个现代名人的姓名,作成个对头,在报上征联。这个对头是:
蒋百里,英千里,屈万里,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蒋百里(一八八二~一九三八)是著名的军事学家,曾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他最出名的著作是《国防论》,其中一个著名论点是“生活条件应与战斗条件一致”。他根据历史观点,举出两个主要事例:一,蒙古人的马;二,欧洲人的船。得出结论:“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则强,相离则弱,相反则亡。”这个论点至今尚被世界军事学家认为是精到之见。
英千里是台湾大学的外文系主任。《大公报》创办人英敛之是他的父亲,著名演员英若诚是他的儿子。
屈万里是台大教授,一九七一年九月起,代理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一九七三年元月真除。
这三个人,论“数字”是蒋百里最少,论名气则最大。英千里次之,屈万里又次之。而从“百”到“千”,从“千”到“万”,也的确是“相去不可以道里计”的。
对头在报上刊出后,应征者颇多,但好的却很少,大多是勉强凑合的。我准备选出三副比较好的谈谈(当时报上亦似并无正式评定名次),由于上联出得“太绝”,要对得工整自然的确很难,因此我选的这三个对句,恐怕也只能算是有几分合乎规格。由于“弹多于赞”,作者的姓名我就不写出来了。同时我也想一反“常规”,把我认为是最好的那副放在最后来谈。
我认为可以名列第三的对句是:
梁启超,林子超,叶公超,看来都算是高超人。
梁启超、林子超(林森)人尽皆知,叶公超也是学术界和政界的名人,不过“知名度”比起前二者则似较逊(这点合乎规格,“名气”的排列,在上联是从高到低的),略加介绍:叶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后来以“书生从政”,官至“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晚年任台湾的“总统府资政”。这个对句,三个人名都有个“超”字,也算合乎规格,但上联的“百”“千”“万”是同类词,下联的“子”与“公”可算同类词,“启”则不是。又,“看来都算是高超人”无甚意义可言,远不能与上联的“相去不可以道里计”相比;而且“看来”“都算”等字眼也用得不妥,好像这三位名人是否“高超”,都还有疑问了。
我认为可以名列第二的是:
孙二娘,赵五娘,杜十娘,看来都是些女娘们。
孙二娘是《水浒传》中的女英雄,赵五娘是元代南戏剧本《琵琶记》中的女主角,杜十娘是明人话本选集《今古奇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主角,身份是名妓。上联三个人都是现代的“名男人”,是实有其人的;下联三个人都是古代的“名女人”,都是小说或戏曲的虚构人物。“二”“五”“十”也都是数目字,对句颇有特色。但毛病在“看来都是些女娘们”这句解说,实际等于废话,“边个唔知阿妈系女人喎?”
我认为对得最好是下面这个对句:
班定远,张文远,王任远,持论何须用近远分。
班定远即东汉名将班超,他曾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因通西域有功,封定远侯。张文远是曹魏的大将张辽。张辽字文远,在三国战争中可算是重要人物。王任远是台湾“立法委员”。这三个人依时代的“次序”来说,是自远而近,和上联的论名气由高至低,“规格”相符。而“持论何须用近远分”也能承接前文,颇有意义。但也有点瑕疵,那就是“定”“任”是同类词,“文”字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