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一 桃花源名联,名联观止,梁羽生家园书库,梁羽生家园

 

 

二六一 桃花源名联

 

 

 

  有些名胜古迹,其实只是文学作品中的“古迹”,未必真有其地,而是后人根据文学名作附会而成的,例如“古桃花源”便是。晋代的陶渊明写了一篇《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聚居其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后世的人就用“桃花源”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这个“桃花源”本是陶渊明用来寄托理想的“乌托邦”,但因他这篇文章传诵千古,使不知多少人心向往之,于是就弄出一个“实地”来了。因为《桃花源记》中的那个渔人是武陵人(“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属湖广常德府,到了宋代,就把常德府一个原来叫做“沅南县”(东汉时置)的地方改名“桃源县”。桃源县东南王十里有个桃花林,后人营建的“桃花源”即在此地,入口处刻有一个“古桃花源”碑,是什么时候刻的,就不可考了。

  “桃花源”题联甚多,萧大猷联云:

  开口说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耶?难与外人言也;
  源头寻古洞,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欲呼渔父问之。

  萧大猷是湖南益阳人,清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年)进士。这副对联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倒是颇能体会《桃花源记》的精神。桃花源中,别有天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言虽如此,陶渊明毕竟还是“道”出来了。桃花源的人是因“先世避秦时乱”而来的,他们在问了渔人“今是何世”,而渔人也“一一为具言”之后,“所闻皆叹惋”。叹惋者何,悲外人屡遭世乱也。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因而赋《归去来辞》,他是为了不满当时的政治黑暗和官场虚伪而决心去职归隐的。“不足为外人道”,其实也正是他的“夫子自道”哩。萧大猷一联,上比的“难与外人道也”,用的就是《桃花源记》的句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避乱”的需要可说是无代无之,下比作者之问:“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源头寻古洞”,怎会怀疑“将近代欤”呢?看似荒谬,实是深刻体会《桃花源记》的精神的。萧大猷写此联时是在中进士之后,即光绪十六年以后之事,具体日期不详,但光绪一朝,内忧外患,纷至迭来,其为“乱世”,是无疑的。但亦有云是清末桃源名士刘再青所撰。

  另一题桃花源的佚名联云:

  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今古游人忙煞;
  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

  此联也颇有《桃花源记》的意境。“彭泽宰”即彭泽令,亦即陶渊明。

  还有两副题桃花源的对联,也都是取材自陶渊明的文章。二联作者,均不可考。其一云:

  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
  阅成今古,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桃花源记》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联上比所描述的情况,就是取材于这段文字。“说甚神仙”,看似反问语,其实是肯定的,意即何必追求什么神仙呢?能够这样,就是神仙了。但这种耕田凿井、自食其力、与世隔绝的境地,毕竟是个梦想。下比的“听半夜金鸡叫醒”,就含有作者不过是“梦入桃花源”的意思。梦醒时,朝代的兴亡也都如流水落花春去也了。

  其二云:

  无怪倏尔而秦,倏尔而汉,到此地小坐片时,便成旦暮;
  看来何必有洞,何必有花,与诸君清谈半晌,即是神仙。

  此联写得颇有“禅味”,意思则与上联差不多。桃源县的桃花源,如今已建设成著名的风景区,有根据《桃花源记》的描写而营造的各种景物供游人赏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