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辑·棋人棋事,笔花六照,梁羽生,梁羽生家园书库,梁羽生作品

 

 

己辑·棋人棋事

 

 

 

【 围 棋 】
 

  1、中国围棋的传统风格

  围棋创始于中国,但自清代中叶以后,逐渐衰落,反不及日本的盛行了。这一现象,在解放之后,才开始有所转变。以现在的发展速度来看,相信在不久将来、可以追得上日本的水平。
 

  近代的日本围棋,在布局方面有很大贡献。但中国围棋却有个至今优良的传统,那就是“阻杀力”特强。有人认为,假如日本今日的九段,如坂田、藤泽等人,和我国清初的高手范西屏、施襄夏等人对局,在布局方面,他们可能占优,中局扭杀则一定是范、施占胜,结果胜负如何,恐怕还是难以断定。
 

  看中国的围棋古谱也比看近代日本的棋谱“过瘾”。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围棋名手的传统作风都是不大拘泥于胜负,在对局时总是竭尽心智,着着迫紧,步步争先,“初盘”(等于中国象棋术语“开局”)就展开激烈战斗,直至终局。双方“搏杀”之烈,在日本高手对局中是比较少见的。
 

  我国清初几个大国手,如黄龙士、徐星友,范西屏、施襄夏等人,在紧要的对杀关头,可以算到四十着以后。但由于双方都过于凶猛,不愿避重就轻,舍难求易,所以在双方拼命争持之下,大国手有时也不免弄到大败。据我个人的意见.对杀时算路的精确,清初高手强于日本现代高手,但转换战术的奥妙,则是日本的现代高手高明。
 

  日本围棋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尤其是在唐代,日本派遣许多留学生、“学问僧”来华,从各方面学习中国文化,围棋也是其中之一。
 

  日本围棋虽是以中国为师,到了德川幕府时期(一六零三至一八六七),棋风的发展已与中国不同。日本棋手认为,下棋的最高要求便是取胜,只要能胜,不论什么下法都好。日本的几个棋圣,如秀策、秀荣,都可以代表这个精神。他们下棋时稳扎稳打,每一子都尽可能下“本手”(围棋术语,相当于中国象棋的“官着”),不无故挑起危险和复杂的战斗。所以往往胜负之数甚微,一般都在二三子左右。这个战略观念可说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讲究谨慎、细微。日本现代围棋理论家岛村俊宏九段有句名言道:“棋者,忍之道也。”充分说明了这种棋风。
 

  日本现任本因坊坂田也是承继了他们本国传统的,每一局棋都着意求胜,以至缺乏创造性的新着,为他们本国的棋评家诟病。有一次他持黑棋胜了吴清源,但吴之大胆创立新着,却不能不令他衷心佩服,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的国手陈祖德也是承继了传统的。他战胜日本岩田九段那一局,在棋盘左边二角和边上下了三个黑棋,一看就是继承我国“扭杀”的传统。
 

  中日围棋风格各有特点。弈虽小道,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文化交流和相互促进的好处。

                               (一九七三年八月)
 

 

  2、围棋争说聂旋风

  雕虫技,千古亦才难。
  新拜龙江为上将,敢邀东国角中原,
  勇斗本因坊。
 

  《读卖新闻》标题
 

  “危矣围棋日本,中国急迫!”这是(读卖新闻)报道今年中日围棋赛结果的标题。
 

  何以会有这样标题,请看战绩:
 

  今年中日棋赛一共举行七场,一、二两场在北京,中国均以四胜三负一和的成绩获得小胜。其他五场分别在上海、南京、广州、桂林、无锡举行,上海一战,中国以五比二胜,另一局成和。另外四场则是中国输了。
 

  场数是四比三,日本胜一场。盘数则一共比赛了五十六盘,也是日本多胜七盘。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除了首都北京之外,中国各地的围棋以上海最高,北京上海这三战都是中国胜了。其他各场比赛,虽然也有今年前十名的和、国手参加,但去是和地方棋手混合出战的,实力较逊。二、个人成绩是中国聂卫平最好。成绩是四胜一负。日本除了代表团团长名誉本因坊高川秀格九段与他一胜一负比对成和之外,其他三位高手洼内秀知九段、市博郁郎八段、户泽昭宣七段都败在他的手下。
 

  聂卫平崭露头角
 

  聂卫平是今年初登围棋冠军宝座的黑龙江棋手,“老冠军”陈祖德就是给他打下马的。《读卖新闻》称他为“聂旋风”,意思是指他像旋风一样横扫棋坛,日本高段棋手也在旋风下失色了。
 

  过去中日棋赛,个别对局,中国棋手虽然也有胜过日本九段的纪录,但个人冠军则从未得过,以每一场的比赛成绩来说,也未胜过一场。如今是七场中胜了三场,个人成绩也是中国最好,显见过去的形势是有所扭转了。
 

  不过话说回来,《读卖新闻》的标题是表示了他们对中国围棋进步的重视,我们却不能因为今年取得较好的成绩,就认为已经和日本的水平业已接近了的。
 

  赶日本仍须努力
 

  因为这次友谊赛还不能作为两国围棋实力的检阅。中国固然是各地棋手水平参差不齐,日本也没有尽挑一流高手上阵,他们近况最佳的几位棋手都没有参加。
 

  假如他们的人选是上届名人石田秀芳,今届名人大竹英雄,加上善取外势的武宫正树,老将坂田荣男,和林海峰、大竹齐名的工藤纪夫等人,成绩一定好得多,个人成绩最佳的恐怕也不会是聂卫平了。个人的看法,中日的围棋水平,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今年获得较好的成绩作为起点,十年之内,当可有望赶上日本。
 

  解放前中国围棋水平和日本的距离是很大的,一般意见,认为中国最高棋手也不能超过日本五段(吴清源在日本习技,不能将他的水平当作中国棋手水平),故此日本棋院送给段祺瑞只是“名誉五段”,解放后送给陈毅的则是“名誉七段”。今昔对比,从这个意义上看来,今年的成绩则应该说是飞跃的进步了。
 

  王国维论词:“雕虫技,千古亦才难!”我于中国过去的围棋亦有同感。然何以过去人材寥落,而今则人材辈出耶?棋虽“小道”,是亦值得深思矣!
 

  菲特级大师访华
 

  附带一提,无独有偶,菲律宾国际象棋代表团于十月下旬来华访问,赛事上月结束,个人成绩亦是以中国的戚惊萱(他是今年冠军)最佳。他与特级大师各胜一局,胜象棋大师四局,国际象棋的特级大师(Grand Master)东南亚只有一人,就是这次与他比对成和的菲律宾棋手。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八日)
 

 

  3、聂旋风摇撼本因坊

  四月樱花照眼明,
  千年友谊结楸枰。【注一】
  大地苍茫为相手,
  高飞终越少微星。【注二】
 

  【注一】唐代日本数遣“学问僧”来华,围棋即所学科目之一,迄今约一千三百年矣。
 

  【注二】少微星为象征士大夫的星座,喻位尊有才之士,可比作拥有本因坊、名人一类荣衔的棋手。
 

  三个记录
 

  今年的中国围棋访日代表团,创造了三个纪录:
 

  一、自有中日围棋友谊赛以来,中国队第一次以二十七胜十四负五和的比数,在总分上超过日本。
 

  二、个人成绩,中国男女选手亦都破了过去与日本比赛的纪录。男子聂卫平六胜一负,女子孔祥明七战七胜。
 

  三、聂卫平是第一位战胜日本现任本因坊的中国本国培养出来的“土生土长”的棋手。
 

  欲到蓬莱亦不难
 

  “蓬莱宫阙路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日本的棋虽然传自中国,但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自十七世纪开始,围棋在日本的发展已是胜于中国,解放前中国棋手的最高水平,大概只能相当于日本的四段五段,要达到日本的最高水平,无殊可望而不可即的海上神山,蓬莱宫阙!水弱难负巨舟,况有逆风急浪。未有适合培养人材的土壤,追不上日本的围棋水平,那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但也正是囿于成见,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觉得中国的围棋要想追上日本,那是难之又难的事。去年中日棋赛,聂卫平胜洼内秀知九段,和日本名誉本因坊高川秀格,中国队也取得了比起过去较好的成绩,我作了最乐观的估计,也只敢期以十年。并断言聂卫平若是和日本近况最佳的顶尖儿高手较量,恐怕还是会败多胜少。如今事实证明,我已是大跌眼镜,难辞“陈郎堪笑妄谈兵”之诮了。
 

  迎战聂卫平的日本高手
 

  聂卫平去年一鸣惊人,日本棋界赐以“聂旋风”雅号,因此这次挑选出来迎战聂卫平的高手当真可说得是钢铁阵容。请看名单:五个九段:藤泽秀行、加田克司、桥本昌二、岩田达明、石田秀芳。一个八段:潮川良雄。一位业余高手:村上文祥。其中尤以藤泽和石田是当今日本顶尖儿的高手。
 

  藤泽秀行是名人赛创办人(一九六二年,由他倡议《读卖新闻》举办),曾获第一届和第九届(一九七零年)名人之位,而日是现任的天元(天元是日本棋院颁给大手合冠军的荣衔,今年新设)。大手合是日本棋院作为级别升降标准的大比赛,其近况之佳,可想而知。
 

  这次唯一战胜聂卫平的日本棋手桥本昌二是一九七四年的十段(一种棋赛冠军的衔头,并非棋院所定的级别,地位不及名人和本因坊),当然亦非庸手,但还不能算是顶尖高手。聂卫平能胜石田、藤泽而输给他,也可说是小小的意外了。
 

  “人间电脑”石田秀芳
 

  但最厉害的强敌还是有“人间电脑”之称的日本现任本因坊石田秀芳。
 

  他是当今日本数一数二高手,把林海峰从“双冠棋王”打成“白衣棋士”的就是他(林海峰一度兼得本因坊和名人,故称“双冠棋王”。后来这两大荣衔,都给石田夺去)。
 

  本因坊和名人是地位相等的两大棋赛的冠军,去年石田的名人衔头虽然给大竹英雄夺去(四比三险胜),但在本因坊卫冕战中则是他获胜利(获挑战权的是坂田荣男,大竹在循环赛中被淘汰)。大竹是否能够将石田取而代之,还要多看两年。目前石田秀芳还是大多数人承认的第一高手。
 

  日本棋界对石田的期望极高,这期望是超乎本因坊和名人的!他们希望石田不以获得这两大荣衔为满足,希望他能继承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围棋圣手吴清源!
 

  日本近代棋手的缺点之一是把胜负看得太重,因此大都急功近利,墨守成规。但石田的棋风却比较接近吴清源,潇洒飘逸,常有“创意”,且“气魄”甚大。而计算形势的准确比起吴清源有过而无不及。
 

  两大高手的决战
 

  日本棋院以天元藤泽把头关,本因坊石田压阵,对聂卫平的重视亦可想见了。
 

  四月十九日,双方第一高手的最后一战在东京的日本棋院展开。
 

  序盘阶段,聂卫平在第十三手就弈出新手,他以加厚外势的战略不理挂角之子,逼使石田的一条边被夹成三文治形。下至第四十一手,上方已有构成“大模样”的形势。《读卖新闻》围棋记者赞为“从所未见左上新型”。
 

  中盘阶段,石田侵入上方敌阵求活,同时扩大自己右边的“模样”。聂卫平不理入侵敌骑,脱先压封敌方右翼,然后一个回马枪围剿入侵之敌。此时双方妙着叠出,尤以聂卫平的第四十三手,不假思索,下得恰到好处,被日本棋人赞为“真骨顶”。(真骨顶者,真功夫也。)
 

  石田的棋风本来是最擅长把盘面的“散兵游勇”串成一串串明珠的,此时发挥所长,在敌方阵内三处做活,但聂卫平始终保持大腹空,把对方的三块活棋都压缩在较小的范围内。
 

  聂一路抢先,骏马追风,饥鹰洒血,马不及旋,敌不及拒,胜势已成。石田使出了“空投”诱着等等绝招,亦已难以挽回败局了。官子阶段,聂也下得很细致。结果是聂卫平持黑子,照日本棋院规定,贴还五目之后,实胜七目。一流高手对局,能胜七目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这局棋聂卫平始终领先,对弈时许多日本精锐棋士来棋院观战。终局覆盘,群相惊叹:“唉,这岂不是本因坊毫无还手之力么?”
 

  良朋仍可作良师
 

  聂卫干今年廿三岁,过去曾获中国少年围棋冠军,父亲是围棋裁判。他在中国最北的黑龙江一处农场工作,极少与名手对局经验,能够得到的棋书也不多,但一有棋书到手,他几乎可以完全吸收,并且触类旁通,自创新招。
 

  日本专业棋士都是在棋院受过严格训练出身的,和聂卫平的条件完全不同。因此有人觉得聂卫平的棋艺造诣难以理解。《读卖新闻》说,他是以大地为“相手”(日语“相手”为对象,对手之意),加上“天赋的棋才”,可说得是赞扬备至了。
 

  但话说回来,这次中国虽然获胜,但主要是因为聂卫平和孔祥明胜的盘数太多,拉高了比分,平均水平,还是不及日本的。“不馁不骄求上进,良朋仍可作良师。”我们可千万不能因一时的胜利而骄傲自满!

                            (一九七六年六月十一日)
 

 

  4、三字真言:寻常心

  我在《赵治勋双冠在望》一文中曾说,如无意外,他当可卫冕成功。名人赛是七局决胜负的,当时他已以三比零领先。现在棋赛已经结束,不出所料,他不但卫冕成功,而且是以压倒性的大比数(四比零)击败对手加藤正夫。在名人赛之前,他已经从武宫正树手中夺得“本因坊”的宝座。他是南韩人,以二个“外国人”的身分,而能在日本获得这两大名衔,他是继林海峰之后的第二人。
 

  说起林海峰,有个“小故事”很有意思,值得一谈。一九六四年,他取得了本因坊挑战者的身分,向当时的本因坊坂田挑战。那年他只有二十二岁,是个出道未久的新进棋手。
 

  坂田的地位可就高得太多了,他是本因坊的“九连霸”(九届冠军),日本围棋界因他棋风锐利,称他为“剃须刀坂田”。当时还未曾创办名人赛和棋圣赛,本因坊就是日本围棋的最高名衔。坂田可说是日本围棋的“至尊”。他曾对当时日本“将棋”的本因坊说:“你还有可以和你一争胜负的对手,我却一个都找不到。”言下大有“无敌才是最寂寞”的凄凉意味。
 

  以一个二十二岁的年轻棋手,能够打败围棋至尊么?莫说别人不敢对他寄予厚望,他自己也不敢存此奢想,只盼能够不交白卷,已是心满意足,于是向师父吴清源求教,吴清源只给他说了三个字:寻常心。寻常心者即是要他把一切当作寻常,心中不存得失之念,对方是“至尊”也好,是“卒子”也好,我都如平时一般下棋,这才下得出最高水平。他领了师门心法,果然就击败了“剃须刀坂田”,初登本因坊宝座。“寻常心”颇含“禅味”,佛家语云:住心于一境,冥思妙理,是谓“禅”定。寻常心可说就是要求达到这个境界。胡荣华若能保有“寻常心”,当不至在全国象棋赛中惨败。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
 

 

  5、迷上围棋的名人

  围棋古称“木野狐”,因为棋盘木制,意即它像狐狸精一样迷人。历史上著名的围棋迷可也真不少。
 

  第一个见之正史的名人棋迷是曹操,陈寿的《三国志》曾记述他和当时的名棋手王九真对局。“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是大棋迷,他看人下棋,可以把棋局搞乱,再摆出来,一子不差。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覆局”。但现在的覆局是有记录的,王粲只凭记忆覆局,记忆力可谓惊人!
 

  晋朝的士大夫尚清谈,尤嗜围棋,以王导、谢安为首的“王谢世家”就是极力提倡围棋的。淝水之战谢安是东晋的柄国大臣,捷报传来,他还在和客人下棋,不动声色。姑不论他是否“作状”,他对围棋之迷的程度,是不在曹操之下的。
 

  宋太宗赵匡义也是一名围棋迷,曾与名棋手贾元下棋,贾不敢赢皇帝但又不想输,结果就把全局都下成“各活”(在棋盘上的一块地方中,两方互缠,谁都杀不死谁,称为各活或双活),其技之神,令人难以想象。此事见于宋人笔记《香港纪闻》。围棋在宋朝有重大发展,北宋初文人徐铉所作的《围棋义》,其中术语如尖、飞、扑、顶……等等,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围棋术语,完全一样。
 

  还有一位元首级的围棋迷是段祺瑞(民国十三年,曾担任北方政府的临时执政),日本棋院赠他“名誉五段”。一九二六年他病逝上海,江东才子杨云史挽以联云:
 

  佛法得心通,知并世英雄,成败一般皆画饼
  人间谁国手,数满盘胜负,江山无限看残棋
 

  名将陈毅也是围棋迷,日本棋院赠他“名誉七段”。名词曲家赵朴初曾赋《清平乐》一词志贺:“乾坤黑白,尽扫寻常格。奇正相生神莫测,一着风云变色。今朝隔海同欢,别张一帜登坛。两国千秋佳话,元戎七段荣衔。”写棋亦写人也。

                               (一九八一年七月)
 

 

  6、挑战中日棋圣

  曹大元是继陈祖德、聂卫平之后,又一颗在中国围棋坛上出现的新星。在去年(一九八一年)十月一个月中,他参加了两个重要的棋赛,虽然一胜一败,但因对手极不寻常,故胜固可喜,败亦光荣。
 

  第一战是迎战日本棋圣藤泽。去年十月,藤泽来中国旅游,由于他时间有限,中国棋会只能安排两个年青棋手与他对局,用意是让新人得到学习的机会。第一个是北京的刘小光。刘是好几届名列全国棋赛前茅的人物,名气本来比曹大元更大,但他与棋圣拚杀,算度不及棋圣之准确,不过下了一百三十二手就输了。围棋若下到残局,通常要下二百多手,因此这一局可说是藤泽赢得非常漂亮的“中盘胜”。
 

  曹大元接着在上海迎战藤泽,围棋人士听说他在北京只花一百多手就赢了刘小光,都为曹大元担心。但曹大元并不怯场,一路与棋圣争持甚烈。棋圣可能有点轻敌,下了一着“欺着”,欺着是有破绽的着法,欺负人家看不出来,自己就可轻易取胜。但不料曹大元看了出来,马上抓着他的破绽,反夺先手。事后藤泽微笑说他是明知对方有个厉害的“手筋”(相当于“点穴”的着法),“但总觉得对方不至于有这样锐利的棋力吧”。他的轻敌也是有原因的,去年四月,曹大元在日本曾被他的弟子依田三段击败,他怎也想不到曹的棋力进步得这样快。他的微笑既是对错误估计的自嘲,也是对曹大元的赞许。结果这局棋下了一百九十九手,棋圣终于败在曹的手下。不过这一对局是曹大元拿黑子不贴目的“受先”棋,并非平等对弈。但虽然如此,他能力挫棋圣,总是十分难得的事。
 

  曹大元在力挫日本棋圣藤泽之后,跟着的一仗就是在新体育杯赛中挑战中国的棋圣聂卫平了。
 

  新体育杯赛和日本的名人赛性质相似,首先要在群雄逐鹿中夺得挑战权,然后才能向上届冠军挑战。“群雄”包括哪些人呢,按照大会规定,有过去两年全国围棋赛前六名,过去两届“本赛”(即新体育杯赛)前六名,还有由大会邀请的各省名手等等。这张名单可说是囊括了全国围棋的精英。因此在围棋界的心目中,新体育杯的得主,他的地位是比全国冠军更高的。附带说明一点,每年新体育杯都是在全国棋赛过后才举行的,所谓“过去两年”,其实即上年度和今年度的意思。今年全国围棋冠军也是聂卫平,但因他已经是上届新体育杯赛冠军,所以就无须参加争夺挑战杯的邀请赛了。
 

  去年十月,第三届新体育杯赛在杭州举行,曹大元刚刚打败藤泽,就赶去参加,挟战胜日本棋圣的余威,击败群雄,获得挑战权,又和中国棋圣聂卫平作五局三胜的比赛。但毕竟姜是老的辣,一二两局,聂中盘胜,第三局最为接近,结果曹也输了四目半。聂连胜三局,卫冕成功。不过,曹大元是虽败犹荣,须知聂卫平是曾在七六年胜过藤泽的,曹与藤泽的对局是“受先”,与聂则是平手比赛,败是合理的。聂对他善于推陈出新的布局和扭杀的能力亦甚表赞许,在赛后的“对话”曾说:“今年以来我和你们这些青年新手下棋都是格外小心的。有人说你长得善眼福相,可是我知道你只要一下起棋来,可就不善哕!”第二局搏斗最烈,聂自认曾为曹的一着棋费了很大心思,其后他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方能摆脱困扰,克敌制胜。

                               (一九八二年六月)
 

 

  7、让子遇险冷汗流

  说到心理因素对名棋手的影响,我还可以举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实例来。去年(一九八一年)十月,日本《棋道》杂志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比赛,比赛双方都是得过本因坊荣衔的棋手,一个是有“人间电脑”之称的石田芳夫,一个是有“方块棋王”之称的武宫正树。石田是一九七六年的本因坊,他在那年的中日围棋友谊赛曾被中国围棋怪杰聂卫平打败,其后就走下坡了;武宫则是上一届的本因坊,在这个棋赛之前不久,刚刚被赵治勋打下马来的。
 

  主办者《棋道》杂志是日本棋院发行的,可说是日本最具权威的围棋刊物。担任解说的人也来头不小,他就是第一个以外国人身分在日本获得本因坊和名人两大荣衔的林海峰。
 

  别开生面之处在于,石田“授”武宫三子,围棋中授子的意思等于象棋的让子,即石田让武宫先下三子。围棋让三子大约等于象棋让单马。因此这个比赛若是打个比喻的话,等于是叫杨官磷让胡荣华单马。杨当然是让不起胡单马的,同样石田当然也让不起武宫三子。但何以要举办这样的棋赛呢?原因是由于两人棋艺的特点,石田号称“人间电脑”,精于细算,破坏力强;武宫最长于围中腹,重视气势,围了一大片腹地,形状往往像个方块,因此号称“方块棋王”。这个让子赛是要让双方得以尽展所长。
 

  但这就涉及一个心理因素了,武宫被让三子自是必胜无疑,但应该赢多少呢,林海峰认为最少赢三十目。等于杨官磷让胡荣华单马,胡就必须在中局获胜一样。否则若被杨缠到残局,胜亦失威。因此武宫难就难在是否能胜三十目。这就形成了他的心理威胁了。何况他刚刚失掉本因坊宝座,锐气难免稍受挫折。
 

  石田与武宫之战,围棋界称为是“最强受子棋”,担任解说的林海峰,也认为这是一个精彩绝伦的名局。武宫有先下子之利,战幕一启,就施展他最得意的“大模样作战”,把田石的白子逼进角隅。石田也使出看家本领在微细处穿破对方封锁。到了中局,竟被他制造出连续的劫争。一个劫争往往是有关全局胜负,何况是连续劫争?
 

  在最紧张的时候,白棋已经侵入中腹,武宫倘若稍为疏失,不但赢不了三十目,整盘棋都会输掉。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以刚退任的本因坊身分,被人让三子还要输棋,是有可能被日本棋院取消段位的危险的。好在他见机立断,以弃子的手法,牺牲局部利益,保持大局优势,解消石田的劫争,这才渡过难关。
 

  比赛时武宫全神贯注,还不怎样,赛后他检讨全局,说到中腹之战的惊险处,真是应了一句俗话:过后方始知惊,冷汗不禁涔涔而下了。
 

  这一局的结果是,武宫胜二十九目。和三十目虽然尚差一目,但所差极微,也总算交待得过去了。
 

  说起心理因素的影响,象棋史上也有个很出名的例子。三十年代末期,七省棋王周德裕和董文渊在香港进行的十局金牌赛。论名气周德裕远在当时的董文渊之上,论棋力他也决不在董文渊之下(董在事后写的文章也承认艺不如周),但结果却是董胜六和一,不必赛完十局已获金牌了。周何以如此不济,据名棋手黎子健说,董在第一局开赛时就在掌心写了“誓杀周德裕”五字,气得周乱了章法,首局一输,就连输了。后来周与董作私人博彩则是周胜(原定十局,周胜二和一后,第四局因棋例争执,不欢而散)。从这也可见到周在金牌赛中之输是心理因素大于棋力因素了。得失心重,往往是致败之原,说到这里,我不能不佩服吴清源。

                               (一九八二年三月)
 

 

  8、新老沉浮各不同──围棋世界三事

  曾炳辉劫杀沈君山
 

  读友请莫吃惊,本文的“劫杀”只是围棋的一个术语。围棋在互相可以提吃一子的情况下,甲方提子后,按照棋例,乙方不可以马上吃回,必须再等一着。为了争吃此子,就要向对方的要害攻击,令对方不能不应。这种情况称为“打劫”,用打劫手段吃了对方一片,称为“劫杀”。“劫”的胜负往往有关全局,因而争持甚烈。
 

  沈君山是知名度很高的留美学人,喜爱围棋,而且下得很好,有“美国名誉本因坊”的名衔,台湾的围棋杂志称他为“名流中的高手”。上届奥运会开会期间,他曾向中共代表团团长挑战围棋,成为报纸的“花边新闻”。从那段新闻看来,他是颇有点“狂士”气味的。
 

  曾炳辉则是去年才在香港棋坛崭露头角的围棋新星,在第三届世界业余围棋大赛香港区选拔赛中荣获冠军,台湾的围棋杂志称他为“香港强人”。去年(一九八一年)八月,沈君山来港,到香港围棋社访问,与曾炳辉相遇,于是展开了“名流对强人”之战。对局纪录在台湾的《围棋天地》(去年十一月号)和香港围棋社最近出版的专刊上都有刊载,可说是去年度引起港台两地棋坛注目的一局棋。
 

  这局棋也的确下得很精彩,沈君山以攻杀见长,下得有气魄;曾炳辉则以棋风稳健,思路缜密见长。沈在中局时因疏于防御,右边地盘被曾打入,争劫失败,被吃丁一大片。但他换得两先手之利,仍然对曾的腹地着着进逼,曾的一片棋与基地失去联络,也有被歼之势,但他算度的确精密,看来似是无法做活,最后却仍然成“劫”。沈的“劫材”不够,又被劫杀了,曾遂以中局胜。
 

  围棋近年在香港已日益流行,去年还有一事足记的是出现了一个小神童陈可名,年纪不过八岁,曾有过战胜资深老棋于陆大元一局的纪录。

                               (一九八二年四月)

  林海峰功亏一篑
 

  “东山再起倍艰难!”想不到这句话在林海峰身上又应验了。今年他获得了棋圣赛挑战者的身分,向藤泽挑战,按规定比赛七局,前五局林海峰三胜二负,只要再胜一回,便大功告成。谁都以为棋圣荣衔已是他的囊中之物,谁知功亏一篑,最后两局竟然全都输了,而且输得甚为冤枉!
 

  第六局他持白子,白子是后下的一方,本来是较为吃亏的,他却开局便占优势,一路领先,在这样形势下,只要下稳健的“宫子”,便可底定大局。不料他看差一步,被藤泽在腹地成“劫”一子错,满盘落索,必胜之局竟然输了。第七局,林海峰持黑子,有先行之利,但不知是否受了前一局应胜反败的心理影响,似乎有点患得患失,在紧要关头,又走了一个软着,被藤泽反胜,终于又输了。蓬莱宫阙路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能不令人为之扼腕长叹!至此,藤泽卫冕成功,成为了棋圣赛的六连霸。
 

  林海峰和藤泽,说起来倒是有一段颇不寻常的渊源,论辈份,藤泽和林海峰的师父吴清源同辈,可以说是林的师叔。林海峰在关西棋院学艺时,每周把对局寄给在东京的吴清源批阅,情形类似“函授”,师徒之间的对局不多。给林海峰下“指导棋”下得最多的是藤泽,据说两人曾对弈三百局以上,林海峰因此而打下棋艺的坚实基础。藤泽一生嗜酒,有个时期颇为潦倒,他最潦倒之时正是林海峰光芒最盛的时候,身兼名人及本因坊(当时还没有棋圣赛)。有一次在名人赛中,林海峰输给藤泽,有人说那次是林有意让藤泽“翻身”,以报他的三百局指导之恩的。因此这次棋圣赛也有人猜测,说不定藤泽也会给林海峰一个翻身的机会。其实上场无父子,那两次棋赛胜负的里因,恐怕都是别人揣测之辞。棋圣一年的收入不少于六千万日元,藤泽怎肯轻易放弃。

                               (一九八二年六月)

  海峡两边的新星
 

  今年三月,世界业余围棋选手锦标赛(第四届)在日本举行,参加的国家及地区共三十二个,中国选手曹大元获得冠军。香港也有代表参加,他是在港大毕业的、曾多次获得香港围棋冠军的林国彰,在这个锦标赛中获得第十三名的名次,三十二名中的第十三名,成绩也算得是中上的了。
 

  其余棋手的水平和专家棋士的水平是有颇大距离的,业余六、七段往往不是专业二、三段的对手。日本下围棋的人很多,能够入段的业余棋手也很多。但一般而言,日本围棋水不见怎样凸出。因此赛前一般人都看好曹大元,而曹大元也果然以大热门的姿态胜出了。
 

  曹大元在日期间,还有一段“小插曲”。日本棋院本来打算安排一次新秀赛,由他和台湾青年围棋手王立诚对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终于流产。但虽然流产,却十分引入注目。
 

  因为一个是大陆围棋新星,一个是台湾围棋新星,海峡两边的围棋新星碰头,这份“戏码”的精采,相信是绝对不逊于世界业余围棋冠军争夺战的。
 

  王立诚是目前围棋界公认为林海峰的“接棒人”,他是一九七一年赴日,拜在加纳嘉德九段门下,并即入日本棋院为院生的,那年他十三岁,今年则是二十四岁了。七六年,他在棋院晋段赛的大手合中,曾创下三十三连胜纪录,从三段晋升四段,震惊日本棋坛。现在已是六段。林海峰也对他赞扬备至,认为他目前虽然只是六段,但已有九段实力。曹王比赛流产,台北报纸颇有议论,认为是应该让他们比赛的。桥牌和网球的国际性比赛,海峡两边的选手都可以参加,棋手因何不能对弈?假如比赛能够举行,我个人的看法,还是王立诚胜面较大。但不论谁胜谁负,都是中国人的光荣。

                               (一九八二年六月)
 

 

  9、围棋世界两新星

  八月份一开始就是富士通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决赛的日子,决赛两方是中国的常昊和韩国的李昌镐,他们都是围棋世界里光彩夺目的新星。
 

  名师出高徒
 

  常昊的师父是聂卫平,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他曾经如旋风般横扫日本棋坛,当时(一九七六年)我有纪事诗云:“大地苍茫为相手,高飞终越少微星。“相手”在日语中为对象、对手之意,由于聂卫平是在黑龙江一个农场长大的,有人觉得他有这样高的棋艺难以理解,故(读卖新闻)说他是以大地为“相手”,认为他是“天赋的棋才”。至于少微星则是象征士大夫的星座,喻位尊有才之士,可比作拥有名人、本因坊一类荣衔的棋手,聂卫平曾打败日本的现任本因坊石田和前任名人藤泽。
 

  谁也没有想到围棋天地的少微星转动得那样迅速,不过十多年光景,就从日本的天空,掠过中国的天空,只稍作停留,就转到韩国的天空去了。聂卫平超越了日本的少微星,但第一次碰到韩国的棋手就栽了筋斗。那是一九八九年的事情,也在第一届的应氏杯决赛中,输给了韩国的曹薰铉。自此聂卫平步入低谷,在国内的战事也连连失利,马晓春逐一摘下他的“桂冠”(各种头衔),最后将他变成了“无冠王”。棋坛从“聂马时代”转变为“一马当先”。
 

  马晓春也曾得过两次世界冠军(一九九五年),但仍然抵挡不住韩国的顶尖高手。聂卫平输给曹薰铉,他则是输给曹薰铉的弟子。曹的弟子正是李昌镐。
 

  李昌镐生于一九七五年,十六岁就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国际棋赛的种类有应氏杯、富士通杯、东洋证券杯、三星杯等等。国际棋赛的冠军都可称世界冠军)。现在他是获得围棋冠军数最多的人,棋界公认他是天下第一高手。马晓春碰上他几乎逢战必败,人称李昌镐是马的克星。拿多少次世界冠军不算什么,妙的是他对师父也毫不留情,曹薰铉每次输给他只能苦笑说:“这是昌镐送给我的最佳谢师礼。”
 

  常昊生于一九七六年,比李昌镐小一岁。他十九岁获得全国冠军,对别人来说是少年得志,相对昌镐而言,则是迟了好几年了。世界冠军还没有他的份儿,不过他在中日棋赛中的表现却是非常出色,接连两届,他都是过羊斩将,获五连胜,比之师父当年不遑多让。最后一届(九六年)擂台赛也就在他打败了日方的主将大竹之后宣告结束了。大竹对他说:“你应该找个机会碰碰李昌镐。”
 

  终生对手 终生朋友
 

  机会很快来到,去年的天元赛,常昊以三比一击败马晓春,取得和韩国天元李昌镐比赛的资格。比赛结果,常昊虽以一比二落败,但两人都表达了愿意成为终生对手,也成为终生朋友的愿望。
 

  今年常昊能够打入富士通杯的决赛,果然又再次成为对手。本文见报之时,结果料已公布,胜负无关紧要,佳话则必永传。(二之一,写于一九九八年八月三日)
 

  敲枰谈艺斗心兵,漫说前贤畏后生。
  双号齐吹谁的响,宫商调协谱新声。
 

  八月一日,富士通杯围棋赛最后一仗存东京举行,中国常昊对韩国李昌镐。常昊今年廿二岁,李吕镐廿三岁,世界冠军争夺者双方都是如此年轻,实在罕见。更妙的是他们的名字昌镐和常昊,发音(尤其在日语中的发音)十分相似。“镐”“昊”同音“号”(即号角的号)。因此在去年中韩天元战常昊第一次碰上李昌镐时,就有记者以“双号齐吹谁的响?”为题,预测胜负。今次的富土通杯赛,也还有人重提这个“双号齐吹”的问题。
 

  双号齐吹
 

  这次的“双号齐吹”,还是李昌镐那把号吹得较响,但情况却有点特别,那就是在吹奏这一乐曲的过程中,实在是常昊号声响亮的时间较长,只不过到了最后,才被李昌镐的号声压了下去。具体的说说战况吧。常昊持黑子,以先手之利,精心布局,重视大局的均衡感。中局李发动攻击,常小心应付下脱出危机,开始领先。可惜到官子阶段(残局),他连接几次微小的错误,终于给“官子天下第一”的李昌镐取得最后胜利。有评论家指出,下到第二二一手时(即已是在“终结篇”的阶段了),只要他下得对头,是还可以小胜半目的,你说可不可惜。
 

  这局棋的另一个特点是,双方的棋风甚为相似,“大局感”常不逊于李,中盘攻守各有所长,官子则明显李优。这一局棋颇似同门较技,除了金戈铁马之声,亦有宫商协调之感。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圆满境界。围棋是中国文化,当然我们最好能处于领先地位,但即使暂时落后于他国,从宏观角度看,那也是中国文化的胜利。
 

  谁能打败李昌镐
 

  “谁能打败李昌镐?”如今已经成为围棋界最关心的问题。依我看还是以常昊的希望较大,依据是两次比赛的成绩。去年的中韩天元赛,常昊虽以一比二落败,但在第一局(他中盘负那局)他亦曾有过强大攻势,令得李昌镐险遭不测。今次错过胜机,更毋须说了。去年国际围棋赛重要的一役是李昌镐和小林觉的三星杯世界冠军战,此战李昌镐以三比零胜,打得日方小林觉无还手之力,可作参考。
 

  中国近年新人辈出,人所熟知的是“七小龙”,即常昊加上邵炜刚、王磊、周鹤洋、刘菁、罗洗河和丁伟。“七小龙”平均年龄二十二岁,在中国目前的围棋等级分排名榜上,常昊第一,马晓春第二,邵炜刚、王磊、周鹤洋、罗洗河依次是四、五、六、七,丁伟(十四岁)、刘菁(十六岁)也不弱,聂卫平则已跌至第十。今年四月常昊、王磊等“七小龙”组成的青队和马晓春、聂卫平、刘小光等七名老九段组成的蓝队比赛,结果是青队以九比五大比数胜出。“七小龙”除丁伟外都是聂马二人的弟子。“青”“蓝”队的命名当是取义于韩愈《师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新闻界称为“报恩赛”。“七小龙”都是有希望打败李昌镐的。(二之二,写于一九九八年八月八日)
 

 

【 象 棋 】
 

  10、象棋国手杨官磷

  不辞北战与南征,三十英年有霸名。
  心血而今收笔底,可从一卷识楸抨。
 

  杨官磷的出现,在象棋坛上创造了空前的奇迹,他是中国自有象棋历史以来,成就最大的棋人。
 

  为什么说杨官磷创造的奇迹是“空前”的呢?第一,他没有师承,棋艺完全是靠天才加上毅力,这在象棋名手中实在不可多得。而自己学棋,能达到他那样炉火纯青、前无古人的境界,更是自古以来,只此一人而已!
 

  扫荡群雄 保持不败
 

  第二个更大的“奇迹”是,以往的象棋名手虽多,但却没有一个人能保持不败的纪录。原来象棋之道,相生相克,各家各派,出手不同,甲能胜乙,乙能胜丙,甲却未必能胜丙。例如以前的国手“七省棋王”周德裕,和卢辉公私对弈,每战皆胜,但却在公开赛中,惨败于董文渊。但董文渊却又从未胜过卢辉一局。因此要评论一流名手的等第,实在很难。过去的国手也只是在总的成绩上超迈群雄,而并非能扫荡群雄的。
 

  可是杨官磷自一九五一年成名以后,遍游南北,大小数千战,与各方名手角逐,从未失败,真可以说是所向无敌,战绩辉煌。而且古代的国手,或因交通不便,或因地方割据,或因保名避战,很少能与国中所有高手一一较量的。而大陆今日,南北一家,各方名手,此来彼往,杨官磷和国中有名气的棋人,几乎都对过局。所以杨官磷之称为国手,才是真正的国手,他的境遇,也是过去的国手所梦想不到的。
 

  锋芒不露 大智若愚
 

  杨官磷是广东东莞人,拙于言辞,长于思考,从外表看来,他像诚朴的“乡下人”,智慧的光芒,并不炫露;但他却正是“大智若愚”,以朴实无华的作风,潜心研究,一步一步走到了光辉的顶点。
 

  他是一个小商人之子,自幼就喜欢下棋,常和乡人对弈,年纪很轻,就获得了“东莞棋王”的称号。可是,东莞棋风虽盛,到底缺乏一流好手,那时他自己也不知道,若拿全国性的象棋水平做标准,他自己能达到什么境界。
 

  正是因此,他不满足于只作一个县份的棋王,于是兴起了“问鼎中原”之念,像古代传说中的武师,技成之后背起黄包袱游学四方,江湖较技,以求精益求精。他背的“黄包袱”是楸枰三十二子,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广州。
 

  广州在近二三十年中,是全国象棋水准最高的城市,其中藏龙卧虎,能者颇多。他初出茅庐,自然未能登峰造极,因此和名手对弈,初期还是负多胜少。但广州的棋坛老将,“华南四大天王”中硕果仅存的卢辉,已经看出了他的天才,当时就对人说:“杨君的棋艺,现在虽逊于我,但将来一定超越老夫。”卢老前辈的话,现在是完全说中了。
 

  击败卢李 奠定地位
 

  一九五零年,香港举办港、穗,澳三角象棋赛,他从东莞出来参加,那时他的棋艺虽已有了提高,但和第一流名手的功力,距离尚远,在象棋圈里,也还没有什么声名。他感到天才必须辅以学力,无师必须觅师,他所觅的“师”乃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棋谱。他在香港这段期间,曾闭门修炼,排拆古今名谱,研究高手对局,终于豁然贯通,而且修正了不少古谱的错误。这时他功力大进,已跻进一流之列了。就在那年,香港的象棋会举办了一次会员赛,他击败卢辉的高足李志海而获得了冠军,自此奠定了他在棋坛的地位。
 

  可是他在香港那段期间,却又是最郁郁不得志的时期。他的好友王兰友曾叙述他那段时期的生活道:“在香港靠象棋吃饭实在不易,他没有圆滑的交际本领,又没有那些有钱有闲的人在后面捧场,尽管他棋下得很好,但找口饭吃,有时也成问题。于是他穷了,三番五次的,想在修顿球场摆棋摊来找生活。”在香港修顿球场的棋摊,那是失意的职业棋人的“出路”,做的是五角一元的“生意”,有时还要喝西北风。生活是够悲惨的。幸好,他的天才不该被这样埋没,朋友们告诉他在大陆艺人受到优待的事实,告诉他凡有一技之长都有发展的事实,于是他辞别了香港,回到了他那古老的但又是年轻的国家,在新的社会中,将他的棋艺献给大众。现在他周游南北,在各大城市公开表演,所至都受欢迎。他不但不用忧虑生活,而且获得以前棋人所不能获得的尊重。
 

  南黄北周 冶成国手
 

  他是一九五一年回到广州的,回去后不久就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华南区际赛,荣获冠军。第二年和华南另一名手陈松顺联袂北上,与上海、汉口、北京等各地名手较量,从未输过一局,震惊了整个棋国。棋坛好手都认为他的棋艺,超妙稳健,两俱有之,已熔“南黄北周”(黄松轩与周德裕)于一炉,而且有凌驾之势。
 

  杨官磷登上国手的宝座,这不是容易的,大陆的高手很多,每人都有看家本领,要保持不败纪录,那非但要有自己独到的心得,而且得通晓各家各派之长。有如唐代的玄奘大师,在印度那烂陀寺讲经论道,折服全印高僧,非但要精通大乘佛法,而且得熟习七十二派小乘诸宗一样。
 

  杨官磷的辉煌战史,纸不胜书,这里只举出他几次重要的战役,也可看到他的惊人技业和成功之不易幸至。
 

  几番猛战 名传遐迩
 

  一、三败陈松顺。陈松顺是华南“棋怪”钟珍的首徒,钟珍的棋阴险毒辣是出了名的。当年“华南四大天王”之首的黄松轩以中炮夹马、大刀阔斧的攻势见长,但一对钟珍,却毫无办法(据说新式象棋开局法中,屏风马对当头炮的炮二进一抵御攻方过河车的着法,便是钟珍首创的)。陈松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深沉善变,尽得师门心法,而其绵密精炼更胜乃师。陈在抗战期间,走遍湘、桂、黔、滇,未逢敌手,又曾参加穗、港、澳埠际赛,获个人长胜将军。解放后,远游上海、南京,亦所至告捷。当时杨官磷也正是北征载誉归来,于是在一九五三年夏,两雄相遇,在广州岭南文物宫举行十局大赛,赛程经过,非常紧凑,结果杨官磷胜四负三和三,多胜一局。一九五四年与五五年,杨陈又分别在广州、上海作十局大赛,结果也是杨官磷获胜。
 

  二、击败董文渊与何顺安。董文渊饮誉棋坛二十余年,未满二十岁,即击败了当时的国手“七省棋王”周德裕,震撼棋坛。杨官磷初到香港时,也曾败给董文渊一局。但自从一九五二年杨成名之后,杨董先后比赛数十局,都是杨官磷获胜。尤其最近在武汉之战,杨更是大捷,在八局对赛中,董仅胜一局。何顺安是华东一流高手,成名在董文渊之后,但攻杀凌厉,却在董上。他在去冬今春,曾先后打败陈松顺、李义庭、朱剑秋等高手,于是在今夏挟战胜群雄之威,在上海和杨官磷作十局大赛,结果杨五胜五和,又以压倒之势大胜。
 

  七雄之争 一人称霸
 

  三、七雄夺鼎,保持长胜。广州是全国象棋高手最多的城市,今年春岭南文物宫主办了“七雄夺鼎赛”。七雄乃:杨官磷、陈松顺、卢辉、袁天成、覃剑秋、朱德源、陈鸿钧,都是棋坛上顶尖儿的人物。结果杨官磷雄据擂台,任由六雄轮流攻打,又保持了不败的纪录,夺得银鼎。
 

  四、战胜李义庭。李义庭是最近两年最为突出的棋手,前年在上海棋坛出现时,年方十六岁,就击败朱剑秋、侯玉山,迫和陈松顺、董文渊、何顺安等名手,当时杨官磷和他对弈四局,也是比对成和。今年春他到广州比赛,又击败陈松顺,声名更著,有“棋坛慧星”之称。但最后碰到杨官磷,却以四和二负见败。其后几次公私对弈,也是杨官磷占胜。杨官磷初遇李义庭时,大抵因摸不住对方家数,才被对方战成平手。其后,杨官磷每战都采紧密缠打的对杀战略,李义庭究输在欠缺经验,走对攻局就不是杨官磷的对手了。
 

  阐扬弈艺 大有功劳
 

  除掉这几场重要的战役之外,其他名手如谢侠逊(以前有“棋坛总司令”之称)、宝国柱(华东棋坛名宿)、林奕仙(棋坛老将,一九三一年曾代表华东至香港比赛,有“中炮大王”之称)、罗天扬(李义庭之师,湖北名宿)、朱剑秋(与周德裕、董文渊并称“扬州三剑客”)等,也都先后败在杨官磷之手。
 

  杨官磷不但实战的成绩极其辉煌,而且对弈艺的阐扬,也有很大贡献。例如在布局法上创新式五六炮开局法,独成一家;对古谱拆法的错误,如五七炮弃车局、当头炮弃马陷车局等,都有所纠正,详列著法,真可说是“探古人未载之秘,穷古人未得之源”。
 

  论局著书 句句精辟
 

  象棋自印度传入中国,历代演变,而成为今日的中国象棋,在民间流行的普遍,远超于任何娱乐。千余年来,名手辈出,但论成就之大与际遇之佳,杨官磷都是第一人。照中国今日棋风之盛,我们有理由相信“后有来者”,但“后来者”却必须吸取前人的经验,因此对“前无古人”的杨官磷棋艺,实在是每个有志于学象棋的人,都该研究的。所以杨官磷《棋国争雄录》的出版,可说是棋坛的一大喜讯。
 

  在《棋国争雄录》中,杨官磷将他与各方名手的对局,以及其他一流名手的对局,兼收并蓄,集取精英,详加评释,固可供读者揣摩,俾熟习各派大师的著法。是故既可作学习之资,亦可作棋坛文献。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局之后都附有杨官磷好友王兰友的按语,对于战况经过,赛时气氛,都有极其生动的描述。当其在报上发表时,由于按语是根据每日战情写的,结果如何,当要看“明日分解”。其紧张精彩之处,就有如读武侠小说一样。现在全书出版,读者对每个战役,更可观其全貌,读起来当可更增加兴趣。

                           (一九五五年十月八日香港)
 

 

  11、九连霸胡荣华

  跃马驱车,投鞭处,几人失色!并世英雄谁抗手,粤东老将杨家帜。
 

  在象棋史上,像胡荣华这样早熟而又成就辉煌的棋手是极之少见的。
 

  少年十五二十时,干云豪气捋龙须。
  一战群雄俱俯伏,顿教棋国换旌旗。
 

  一九六〇年,他第一次从杨官磷手中夺得了全国象棋冠军的宝座,那一年不过十五岁。杨官磷则是三十五岁,年纪比他大了一倍有多。
 

  从一九六〇年开始,至一九八〇年,他坐了二十年的冠军宝座。年纪之轻(十五岁即成为国手),与获得冠军次数之多(连续九届),在中国象棋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一九七七年,他在中澳象棋友谊赛的最后一晚,作了个别开生面的个人表演赛,闭目同时下四盘棋,对方都是澳门棋坛高手。结果两胜两和,令人叹为观止。但据笔者所知,他曾经在公开的表演赛中有同时下十二盘闭目棋的纪录。
 

  据说他最多可以同时下十五盘闭目棋,那更是令人难以想象了。
 

  “有没有天才?”曾经是引起许多人争论的题目。但如果把“天才”解释为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那么似乎是应该承认有的。
 

  在象棋史上,象胡荣华这样的天才固然是罕见,但足以称为天才的棋手还是可以数出好些来的。如清代著《梅花谱》的王再越,著《反梅花谱》的巴吉人,及以《石杨遗局》传之后世的杨健庭与名字已失传的石某等等都是。近代有华南“棋仙”之称的钟珍也可以算得是个象棋天才。不过成就大小不同,未必比得上胡荣华就是了。
 

  原因是胡荣华生在今日,比他们“幸运”得多。
 

  他是在新中国培育之下成长的天才,所走的道路,和老一辈的棋手不同。
 

  老一辈的棋手,比如说杨官磷吧,在五十年代初期,就曾经在香港的修顿球场摆过“棋档”,当时在“棋档”下棋,一般是一盘棋“彩金”一元,甚至有少至五毫的,他就靠这点微薄的彩金维持生活。假如他不是回到内地,得以衣食无忧,专心棋艺,恐怕也未必有后来的成就。他是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走过来的老艺人。
 

  胡荣华的道路就简单得多了,他在象棋方面的特殊才能一被发现,十一岁那年即被吸收进入上海象棋代表队,有名手何顺安,徐大庆等人给他辅导。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秘密”,“天才”常有,但适合于“天才”发展的环境则不易求。有了天才,还得有培养天才的土壤。我们还可以举清代的象棋大师王再越为例。
 

  中国象棋的棋谱有两部经典之作,一是《橘中秘》,一是《梅花谱》。《橘中秘》是明代象棋艺术的总结,由朱晋桢编成书,那些局法是经过许多人心血集成的,每一局法最初的创造者是谁,已是难以查考了。《梅花谱》则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象棋大师王再越著的。《梅花谱》的影响比《橘中秘》更为深远,直到今天,它的《屏风马破当头炮》的几个局法,还是有它的实用价值,可说是中国象棋宝贵的遗产。
 

  这位给中国象棋提供了宝贵遗产的天才棋手王再越,他生前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梅花谱》序言中说:“安蹇先生姓王,名再越,字正己,康熙年间人。性刚直,家贫力学,不求闻达,而世无知之者。一身坎坷,抑郁无聊,为象戏以消岁月,得意疾书,爰成方则,名之曰:梅花谱。”序言是谁写的,没有注明,很可能就是王再越的夫子自道。
 

  从序言中可以看到,他生前的情况是怎样穷愁潦倒,以不世出的棋艺天才,竟“一身坎坷”,“世无知者”!何等可悲的“命运”!事实也是如此,他的《梅花谱》写成之后,无钱刻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是靠抄本流传。这情形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情况一模一样。中国最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红楼梦》,最初也只是在好友中手抄传阅的。印之成书,那已是在他死后多年的事了。
 

  中国象棋由于它在各个阶层普遍流行,精通虽难,学会却易,所以出身贫苦人家而有象棋天才的人,还可以有发展他们这方面天才的可能。虽然在旧社会中还是有种种限制,但比起其他学术艺术领域,天才所受的限制已是少得多了。
 

  在旧社会,统治阶级垄断学术,一般贫苦百姓,根本就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要想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就,那真是难于登天。多少天才,就因为人为的不平,在旧社会给埋没了。
 

  中国科学的落后,原因很多,姑且不谈。现在只谈文学方面。
 

  打开文学史一看,著名的文学家几乎都是出身官宦人家,至少也是家有恒产。文学家本身也十之八九是有一官半职。陶渊明(县令)、杜甫(工部)、苏东坡(翰林学士)、辛弃疾(浙东安抚史)……指不胜屈。李白号称笑傲公卿的“诗仙”,也曾做过皇帝的清客,写过谄媚杨贵妃的诗。
 

  文学史又常见所谓“文学世家”,南北朝宋朝的谢灵运、谢惠莲兄弟,梁武帝萧衍、儿子萧统(昭明太子)、萧纲,萧绎一家,魏武帝曹操、儿子文帝曹丕、曹植一家,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一家都是。萧家、曹家是帝王之家,谢家是豪门大族(灵运,东晋谢玄之后)。正因为他们的子弟,有这种特殊环境,本身所具的文学才能,得到可以培植的土壤,才成名成家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秘密,哪有这许多“天才”集中在某一个家族的道理?不过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环境,容易培养罢了。别的人家也许有天才比他们更高的,但却没有他们的条件。
 

  旧社会的老百姓难道没有天才?不,应该说天才更多。诗经三百篇所收的民歌,其中不乏天才闪耀的佳作;“刘三姐”所唱的山歌,也都是从无名歌手手中收集的,那些生气蓬勃的诗句,决非“庙堂诗人”所能写出。可惜的是,这些无名诗人,在旧社会中得不到培养,不能进而成为“文学家”,甚至连名字也失传了。
 

  注:此文写于一九八零年,胡荣华当时还只是九届全国冠军,现在则是拿了十三届全国冠军了。一九九八年七月补记。
 

 

  12、七大名手的棋风

  十多年前(一九六四年),我曾应《新晚报》之请,在她主办的“专题讲座”中,主讲《解放后中国象棋的发展》这一专题。记得当时是借用大会堂的场所,演讲未开始就挤满了人,后来者许多不得其门而入,对“主办人”《新晚报》颇有怨言,埋怨她租的会场座位太少。其实并非《新晚报》做的准备工夫不够,更非我讲得精采,而是香港的棋迷实在太多,远远超乎我们的估计。
 

  最近我在《良夜》写《棋人棋事》,有几位棋友来函,问及当年我这个专题讲演的内容(因当时我没工夫整理,讲辞迄今未曾发表)。他们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那次讲述中,我曾谈及七位名棋手的棋风,每人的棋风以一句诗作为评浯,他们听人说过,但说的人也记不齐全,希望我在这个专栏中写出来。
 

  读者有命,不敢违背,谨依所嘱,一一道来。
 

  第一位是杨官磷,他的棋艺是全面发展的,尤以残局最为擅长,“功夫”可说是几乎到达了炉火纯青之境。他是在棋坛享誉最久的“老冠军”,无须详细介绍了。
 

  他的棋风我认为是:要从平淡见奇功。
 

  第二位是王嘉良,他有“关东悍将”之称,搏杀的勇猛,环顾棋坛,迄今尚无人能出其右。他的对局往往演出惊险绝伦的局面,令人叹为观止。站在棋迷立场,看他的对局是最为“过瘾”的。
 

  他的棋风我认为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第三位是胡荣华,他最拿手的本领是把盘面变化弄得非常复杂,虚虚实实,迷惑敌方。记得他第一次夺得全国冠军时,就是用这个战略打败杨官磷的。该局他先弃一马,让杨官磷背上了“包袱”,于是他从容夺取先手。假如杨官磷见机,及早弃回一子,仍可成和。但因胡初次“出道”,杨是“老将”,未知胡的厉害,以为可以倚仗“棋底”,化解对方的“先手”,多一子就可稳胜,因此不肯把既得利益抛弃,结果就着了胡的道儿,失了冠军宝座。
 

  胡荣华是七届全国冠军,他的对局,相信棋友看过的很多,亦无须我再介绍了。
 

  他的棋风我认为是:乱云飞渡仍从容。
 

  第四位是何顺安,他本有“华东之虎”的外号,但后期棋风一变,变为以绵密见长。在第五届全国棋赛(一九六零)中,王嘉良碰上他,用新创的后手归心马应中炮过河车开局法与他激战,结果给他用刚中带柔的战法破了。“何顺安巧破归心马”,传为棋坛佳话(见本辑《归心马战术的新发展》一文)。
 

  他的棋风我认为是:绵里藏针不露锋。
 

  第五位是李义庭,他曾在五十年代与杨王并称棋坛三杰,最擅长用马,相信香港的棋友对他也是很熟悉的了。
 

  他的棋风我认为是:天马行空矫若龙。
 

  第六位是孟立国,是在东北名气仅次于王嘉良的棋手。棋风也是以搏杀见长,最擅长破象入局。
 

  他的棋风我认为是:降龙伏象闯九宫。
 

  第七位是刘忆慈,他的“仙人指路”曾在好几次全国比赛中创出佳绩。
 

  他的棋风我认为是:仙人指路气如虹。
 

  近年新手辈出,但有特殊的个人风格的,似乎尚未发现。当然在这些新人中,将来一定会有人成为一派宗师的,但恐怕还要假以时日,才能形成。巩固与发展。
 

  “要从平淡见奇功,无限风光在险峰,乱云飞渡仍从容,绵里藏针不露锋,天马行空矫若龙,降龙伏象闯九宫,仙人指路气如虹……”有人说像一首七言长诗,我希望这首七言长诗能继续写下去。

                               (一九七六年一月)
 

 

  13、序《广州棋坛六十年》

  三凤四王威已振,杨陈并起日中天;
  羊城名将知多少,细说棋坛六十年。
 

  “雕虫技,千古亦才难。”这是王国维论词的名句,移之论棋,似亦未尝不可。棋虽小道,易学难精,此所以宋代诗人刘克庄的《象奕》诗有云:“小艺无难精,上智有未解。”
 

  中国象棋源远流长(有史可考的唐代“宝应象棋”已具现代中国象棋雏型),上至公卿大夫,下至贩夫走卒,喜欢下象棋的不计其数,可说是最普遍的民间娱乐。但时至今日,仍未见有一本完整的《中国象棋史》出现,思之能不令人兴叹。
 

  往史难稽,近史易考,那就不如先写近代的中国象棋吧。甚至范围还可以缩小一些,分地区,有重点的来写。作为一个象棋爱好者,这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令我欣喜的是,这个工作已经有人做了。这个工作的成果就是徐骥、褚石编著的《广州棋坛六十年》。
 

  广州夙有“象棋城”之称,依我个人看法,从三十年代左右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论棋风之盛,棋人之多,都是广州首屈一指(直到现在,也只有上海能与广州抗衡。但我还是比较看高广州一线)。写中国近代象棋史,用广州来作重点,我认为是非常恰当的。
 

  五十年代中期,我在写《三剑楼随笔》专栏时,写过一篇《纵谈南北棋坛》的文字,提出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近代棋坛的兴替,似乎是由北而南。清末民初,北京执全国棋坛牛耳,当时耿四、叶仪并称国手,至孟文宣一出,更是声光灿然。其后扬州好手纷出,先有王浩然,张锦荣、周焕文(周德裕之父,一九二一年即以擅用当头炮雄视华东棋坛);后有周德裕、窦国柱、朱剑秋,可称先后三雄。又稍后广州崛起,华南四大天王(黄松轩、冯敬如,卢辉、李庆全),声威显赫,各有专长,黄的炮夹马、冯的单提马,卢的五七炮、李的屏风马都是一时绝技。再加上“棋仙”钟珍(陈松顺之师)和曾展鸿(曾益谦之父)等人,棋风之盛,已有凌驾扬州之势了。(按:黄松轩、钟珍、曾展鸿又合称“粤东三凤”,本文开场诗的“三风”、“四王”即指他们。)到了五十年代,杨(官瞵)、陈(松顺)并起。广州在棋坛上的声威之盛,更是有如日在中天。五十年代以后,蔡福如、吕钦(今年全国赛曾打败胡荣华)等新秀辈出,象棋城的声誉,迄今未见稍衰!
 

  我说的只是一个梗概,欲知其详,那就非得阅读徐骥、褚石编著的《广州棋坛六十年》不可了。
 

  本书的第一个特色,就是这个“详”字。说到史料的丰富,在我看过的象棋书籍中,这部书称得上是前无古人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它不但介绍了广州第一流棋手,如“四大天王”“粤东三凤”等人的出身经历、成名佳话以及他们有名的对局等等,而且还介绍了“足以上榜”的次一等高手,让读者对广州棋坛全貌有更深认识。如“五虎将”赵坤,刘寿彭,陈镜堂、赵培、黄志。“苏家四将”:苏兆南、苏天雄,苏秀泉、苏钧林。“十八罗汉”:黄汉,龙庆云、保玉书、何鲁荫──等人,书中均有介绍。
 

  不但如此,本书还旁及海外其他棋坛,如越南、新加坡、澳门等地棋坛情况,重点叙述了国内棋手(以广州棋手为主)和海外棋手作棋艺交流的许多有趣故事。例如钟珍获得“安南棋仙”称号的由来,谢侠逊下南洋与新加坡粤籍棋手陈粤樵棋战“笔战”的趣事等等。这些资料,据我所知,他们是参考了旅居越南的华人棋手李文雄所撰的《越南棋坛沿革史》和新加坡棋会出版的《新加坡棋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的。由此也可见到他们搜集史料之勤。
 

  中国的象棋刊物,谈及海外的棋坛的不多,这也应该算得是本书的又一特色吧。
 

  第三个特色是文字生动,趣味性、故事性都很强,对每一个大战役的来龙去脉,鏖兵经过,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例如他写“东南大战”,从一九三〇年周德裕、林奕仙南下香港开始,到李善卿广州请将,终于促成华东、华南的四大高手之战为止(华南的两名代表为冯敬如、李庆全。黄松轩因病未能参加)。写得如火如荼,各人的神态,也跃然纸上,令读者好像看“演义”一般。试看他怎样写冯敬如登台的神态吧。
 

  “开赛的晚上,四位选手都身穿长衫登台。广州选手李庆全、冯敬如的风度颇使人刮目相看,特别是这位泽叔,和从前蹲在广州城隍庙摆开棋档候教的局促神态迥然不同。尺蠖之屈也有挺然而伸的时候,江湖棋人泽叔在这个大赛中还成为众所瞩目的大将!”
 

  冯敬如原名冯泽,一贯被人称呼为“烟屎泽”。香港知道他的人很多,读之当忍俊不禁吧。
 

  有来龙还有去脉,“东南大战”由于黄松轩因病未能参加,其后又引出黄周大战之事,本书也是写得非常生动有趣的。
 

  听作者说,他们准备一直写到一九八〇年的广州棋坛,但为了便利于出版的关系,现在这部《广州棋坛六十年》大概只写了三分之一左右(从一九一五至一九三五年,两名华东象棋名手罗天阳,方绍钦南征广东止)。我以一个象棋爱好者的身分,希望他们能够完成“巨著”,陆续出版。
 

 

  14、棋坛三杰的浮沉

  五十年代的三杰
 

  杨官磷、李义庭和王嘉良有“棋坛三杰”之称,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五十年代的中国象棋坛。
 

  五十年代初,杨官磷北战南征,所向披靡,唯一堪称他的对手的只有个湖北李义庭。李十六岁出道,在汉口攻杨的擂台,可能是老杨见他年纪太轻,有点轻敌,竟然连败两局。老杨懊恼之余,邀他续赛,续赛方得扳成平手。自此演成杨李争雄局面,一二两届的全国象棋冠军是杨官磷,第三届李义庭始遂心愿,从老杨手中夺得冠军。但第四届老杨又重振雄风,三登冠军宝座。
 

  王嘉良有“东北虎”之称,杀法极其霸悍,首届全国赛老杨竟然给他打下马来,积分一直是王领先。直到最后决赛那局,王嘉良输给何顺安,杨官磷力克李义庭,这才得以登上冠军宝座。杨李之后再加上一个王,“棋坛三杰”遂从此得名了。
 

  五九年全国棋赛之后,棋史名家徐骥写了一首《念奴娇》词,上半阕写李义庭,下半阕则用王嘉良的口吻评论“棋坛三杰”,不但可见棋风,并且见其性格,甚为有趣。词道:
 

  英年国手,谱梅花,曾奠东南霸业。甘肃传烽逢老将,一局雌雄莫决。转旆图功,举棋翻误,惊报军初折。咸阳路远,风云变幻难说。  人道杨李才多,一时瑜亮,与我成三杰。我纵输杨能抑李,请试老夫黄钺。酒熟青梅,闻雷失著,掌上杯还热。九宫夺帅,且看谁更英烈。
 

  “甘肃传烽逢老将”的“老将”是农民出身的棋手武延福,他从未读过棋谱,积数十年经验,打入国手行列。小李和他的赛局成和,失掉最宝贵的一分。王嘉良又有“李义庭考试官”之称,在全国比赛中,李是往往输给他的。“我纵输杨能抑李”之说倒非吹牛。但到了今日,三杰的浮沉却又各自不同了。

                               (一九八一年八月)

  六十年代的变化
 

  一九六零年,胡荣华年方十五,第一次参加全国象棋赛,就打败了杨官磷。最后由于积分刚好相同,并列冠军。但自此之后,接连十届都是胡荣华冠军,老杨的“翻身仗”始终没打成功。七九年全国棋赛,最后一轮比赛,他还领前小胡一分,不料他却被一个新进的棋手言穆江缠斗成和,胡荣华则胜了对手,结果“场分”相同,局分小胡较多,这一届老杨本是最有希望夺回冠军的,结果又成泡影。“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美人名将如此,棋手亦然。棋赛是限时间的,年纪大了,思路不够敏捷,难免吃亏。老杨毕竟是稍嫌年纪大了。去年他竟然打不进决赛,初赛就被淘汰。中国自有全国棋赛以来,去年是第一次没有杨官磷参加决赛的局面。
 

  从今年开始,杨官磷已专任广东队教练,不再是现役比赛队员了。不过,教练有个“特权”,比赛员因事不能出赛时,可以作为后备。因此,他只能说是“半退休”。今年广东队夺得全国冠军,最后一仗,就是由他顶替第四台比赛员蔡玉光,打败了北京队的刘静而取得胜利的。
 

  王嘉良则得过三次全国亚军,他体格很好,现在仍然是黑龙江队挂头牌的棋手。比较来说,李义庭“沉”得最快,他在“文革”后因身体不好,已经不再参加任何比赛了。但他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徒弟柳大华是去年的“新科状元”,胡荣华蝉联十届冠军,第一次被人取而代之。有徒弟争气,李义庭亦足以自豪了。

                               (一九八一年八月)

  输杨抑李是耶非
 

  日前碰上象棋名宿曾益谦先生,他和杨官磷、李义庭都是老朋友,话题很自然就落在了棋人棋事上。他说:“你在《话说棋坛三杰》中引用的那首《念奴娇》,其中一句似乎与事实不符。’这首词是别人借用王嘉良的口气来写“棋坛三杰”的,中有句云:“人道杨李才多,一时瑜亮,与我成三杰。我纵输杨能抑李,请试老夫黄钺。”曾益谦指出“我纵输杨能抑李”这句,事实错了。他说王嘉良非但不能抑李,相反是为李所抑的。
 

  这首词是一位署名“柳梢青”的作者(按:即徐骥。写此文时我尚未知是他的笔名)在一九五九年全国棋赛结束后写的。曾益谦对棋坛名将的对局纪录烂熟于胸,他和我算了一笔“细账”:一九五六年第一次全国赛,王嘉良对李义庭两局均和。五七年全国赛,王胜。五八年全国赛,李胜。五九年全国赛,和。但在武汉的表演赛中则是李胜。即截至一九五九年止,比对李净胜一局。但依我猜想,那位作者可能是根据王的“自述”写的。王是比较好胜的人,记者访问他时,他一计成绩,在全国赛中,他和李刚好打成平手,就自夸能抑李了。
 

  王杨之间的胜负,似乎也很微,我没查过详细记录,“输杨”之说恐怕也还待考。五九年全国赛的王李对局被大会评选为“最佳对局”;六零年的“最佳对局”则是王杨对局。王嘉良虽然从未获过全国冠军,却接连两届都是“最佳对局”的主角,亦堪自豪了。他是工人出身,体格甚好。七四年全国赛中,他和杨官磷缠斗九个小时,创下了棋赛时间纪录。杨精神不支,终于落败,成为棋坛“趣事”之一。
 

  王嘉良颇有创新精神,如他所创的“归心马战术”就是一例。象棋俗语本来说“马归心必死”的,用归心马取胜,可谓别开生面。故我评他的棋风为“无限风光在险峰”也。

                               (一九八一年九月)
 

 

  15、棋事杂写(六则)

  象棋冠军的冠军
 

  说胡荣华是中国象棋史上难得一见的天才,相信没人否认。他曾创下两个“前无古人”的纪录,一是最年轻的全国冠军,第一次夺得全国冠军时只不过是十五岁;一是连任冠军次数最多的棋手,从一九六零年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棋赛就击败了老冠军杨官磷开始,以后每次全国赛他都是以大热门姿态胜出,至一九七九年止,他总共蝉联了十届全国象棋冠军,被人称为“十连霸”。
 

  但最近这两年,他的棋运之不济,恐怕也是任何人都意想不到。八零年的全国象棋赛,他在甲组棋手中名列倒数第三,惨遭降级;八一年全国象棋赛,他在乙组棋手中又只能得到第四名,依然要“留级”一年(按照规定,乙组前三名才升任)。
 

  他“倒霉”了两年,最近方始在一个重要棋赛中得以吐气扬眉──夺得了五羊杯的“三王赛”冠军。
 

  五羊杯是怎么回事呢?它是广州《羊城晚报》和北京《新体育》杂志合办的一个棋赛。参加棋赛的资格,只限于曾经得过全国象棋冠军的人物。换言之五羊杯的冠军即是象棋冠军中的冠军。五羊杯是去年开始举办的,今年是第二届。第一届的冠军是柳大华。柳亦是近年蝉联两届的全国冠军。去年他在五羊杯中卫冕成功,今年却是要拱手让给胡荣华了。
 

  曾经得过象棋冠军的共有四人,依次序是:杨官磷、李义庭、胡荣华和柳大华。李义庭因健康关系,早已“封刀”,只当教练。因此这两届的五羊杯都只是“三王赛”。
 

  本届五羊杯,胡柳争持甚烈。原定的赛程结束之后,他们还是同分。结果加赛,胡方胜柳。胡在这次比赛中可说出尽了浑身解数,例如古谱的“金钩炮”局,近代棋手已经很少采用,他拿“古谱翻新”,获得良好战果就是一例。柳的特点是熟读兵书,胡的创新,正是针对他这特点的。

                               (一九八二年二月)

  老将·心理·新招
 

  杨官磷在五十年代曾横扫中国棋坛,有人拿他与金刀杨令公相比,称他为“杨无敌”。他的《棋国争雄录》出版时,我曾赠以诗道:“不辞北战与南征,三十英年有霸名。心血而今收笔底,可从一卷识楸枰。”但近年的杨官磷,则早已由绚烂而归平淡了。在两次“三王赛”中,他都是屈居榜末。对一个棋手来说,五十六岁的杨官磷,毕竟是稍嫌老了。棋赛是有时间限制的,上了年纪,思考自是不及年轻棋手的敏捷,此所以老将会输给新秀也。
 

  环顾当世围、象两棋坛,能够在实战中保持声威于不坠的老将,只有日本的“棋圣”藤泽。他今年五十五岁,比杨官磷只小一岁,从七七年《读卖新闻》开始举办棋圣赛至今,他已是接连五届获得这个最高荣衔。他的秘诀是不参加次要棋赛,养精蓄锐,只在棋圣赛力求卫冕。棋圣赛是七局定胜负的,所以有人说他每年只要下好四局棋就行了(棋圣赛的奖金是二千万日元,约合港币五十万,足够他一年生活费用)。他这办法,或者可供杨官磷参考。
 

  我曾说过,胡荣华接连两年惨遭降级,心理因素大于棋力因素,从这次他在“三王赛”中夺得冠军可获证明。他以乙组棋手的身分,成为“冠军的冠军”,这件事的本身多少也有点讽刺意味,我因此也不免有点怀疑中国现行的分组比赛规则(乙组棋手没有机会争夺全国冠军)是否完全合理了。
 

  成名棋手除了受患得患失的心理影响之外,还有一个不利因素,以胡荣华为例,他的对局纪录,别的棋手早已研究得滚瓜烂熟,别人是知己知彼,他是知己而不知彼,怎不吃亏?所以他要坐稳宝座,就必须有创造性的新招。但新招一使出来,不久又会变成老招的,这个难题,恐怕就很难解决了。成名容易保名难,不仅下棋为然也。

                               (一九八二年二月)

  胡荣华与赵汝权
 

  上月中旬,上海象棋手胡荣华和徐天利应邀来港比赛,港方迎战的两名选手是赵汝权和朱俊奇。胡荣华是人所熟知的“十连霸”,无须介绍;徐天利是前年全国象棋赛的亚军,去年全国象棋赛的季军,也是大师级的国手。港方之败是意料中之事。稍为令人失望的是,港方主将赵汝权的演出似乎稍失水准。赵是和胡荣华交手次数最多的香港棋手,过去的战绩是总共比赛十局,赵二胜七负一和,虽然差距甚大,但曾胜过“十连霸”两局这个纪录,已经是足以骄人的了。这次港沪棋赛,港方棋友对他期望颇大,一般预测,赵虽败亦当有激战发生,没想到演出的结果却是一面倒的形势。倒是朱俊奇有出入意外的佳作,虽然同样失败,中局却曾予胡荣华以严重的威胁。
 

  在欢送客队的宴会上,我恰好和胡荣华、赵汝权、朱俊奇同席,席间听他们“覆局”,颇为有趣。朱俊奇对胡荣华那局,在中局某一阶段,表面看来,朱似乎颇有可胜之机,但经胡反复解拆,朱最多只能成和。他口讲指划,纵谈各种变着,整盘棋好似印在他的脑中。胡荣华的记忆力之强是出名的,他曾有过闭目同时下十五盘棋的纪录,即同一时间轮流应战十五个人,十五盘棋的局势各各不同,他和甲走了一步棋,立即又要和乙下一步棋了。记忆力之强,在棋手中纵然不能说是后无来者,也可说是前无古人了。
 

  胡赵那局也很有趣,那局棋胡是用中炮过河车对赵的屏风马乎炮斗车局,这个局法三年前在澳门主办的亚洲名手邀请赛中,胡曾用过击败赵的,这次故技重施,赵虽有变着,但仍难免一败。赵承认是开局不如之故,这倒是知己知彼之谈。赵的象棋是无师自通的,他曾自称学棋的心得是“看别人怎样走有效我就怎样走”,自是不及国内棋手对局法之有系统的研究了。

                               (一九八二年四月)

  赵汝权无师自通
 

  赵汝权的棋下得很有灵气,中路变化尤具特色,论棋风倒是和胡荣华颇为接近的,可惜开局较差,这就难免吃亏了。他的象棋是无师自通的,一九七六年,第六届亚洲象棋赛在马尼拉举行时,他曾和记者谈及他对棋谱的看法,认为谱是“死”的,而象棋千变万化,必须活学活用才行。所以他不很重视棋谱,而重视实战。从实战中吸收经验教训,“看别人怎样走有效我就怎样走”。不过,他说这话的时候,是尚未曾与胡荣华交过手的。现在,他吸收了败给胡荣华的经验教训,这看法不知改变没有。
 

  他这话也未尝没有道理,但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宋史》有一段名将岳飞的故事:岳飞初为宗泽部下,他擅打野战,宗泽劝他多习战阵,他说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行军布阵,只能隔阵以决,不能固阵不变。宗泽很赞许他的见解,但说兵法是前人经验所聚,亦不宜偏废。最后岳飞还是跟宗泽学了兵法,方成大将之材。我对棋谱的看法是比较接近宗泽的。其实学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共通的道理,必须基本功十分扎实,方能变化自如。武侠小说中常说的“从有招到无招”,也正是这个道理。
 

  国内棋手对局法是十分注重的,研究的趋势,一是推陈出新,一是细微方面发展。例如上相局,过去是偏于防守的,现在则是攻守咸宜了。胡荣华就是擅于用上相局的高手。又如归心马,过去是被当作象棋的禁忌,现在在王嘉良所著的《象棋后卫》中,已经有了用归心马来破当头炮的局法了。
 

  顺带一提,据胡荣华透露的消息,今年的全国象棋比赛,将取消分组比赛的制度。若然属实,则胡荣华又有机会可以争夺全国冠军的宝座了。且看他能否更上层楼,成为“十一连霸”吧。但杨官磷今年或者不会参赛了,不过还有个进步神速的新人李来群将是他的劲敌。

                               (一九八二年四月)

  曼谷的兵车之会
 

  这两个月来,象棋界有两件引人注目的大事,一是在广州举行的“三王赛”;另一则是在泰京曼谷的兵车之会──正式名称是亚洲城市象棋名手邀请赛。参赛的名手共十六名,包括有中国的两个冠军级棋手胡荣华和柳大华(另一老冠军杨官磷只任领队,不参加比赛)。香港的代表则是曾益谦和李旭英。
 

  比赛的结果稍为有点“爆冷”,赛前预测,一般都以为冠军呼声最高的当是中国的“二华”,李来群也是热门人选。但结果却是另一中国棋手陈孝堃荣获冠军,李来群得亚军,胡荣华得季军。中国的“新科状元”柳大华则跌落第七。
 

  其实陈孝堃之获得冠军也不算怎么“爆冷”,远在一九七五年,陈孝堃就曾有过战胜胡荣华的纪录。他的归心马战术化腐朽为神奇,曾博得棋评家赞为“招里藏招”,我曾赞以词道:“禁忌何妨,新招频试。敢将腐朽化神奇!添得梅花一瓣香,橘中胜负浑闲事。”《橘中秘》和《梅花谱》是著名的象棋古谱,“添得梅花一瓣香”者,意即对象棋艺术有一点一滴的新贡献也。
 

  香港的曾益谦也有很不错的表现,他对陈孝堃的第一局,陈弃子取势,他本来有个机会可以化解陈方攻势而夺取胜利,只因走了一步缓着,这就应胜反败了。不过他对中国另一名好手徐天利则是打成平手,两局均和。假如他不输给陈孝堃的话,是有进入前四名希望的。
 

  柳大华之跌落第七,那是因为输给东马古晋棋手黄聪武之故。那局棋弈至残局时,柳以车马兵对黄的车炮兵,原本是和局。柳要“硬杀”,弃了士相,结果反给工于残局的黄聪武“杀”了。另一印尼年轻棋手余仲明也曾以凌厉的攻势战胜徐天利一局,获得很高评价。从这也可见到海外棋手的实力,与中国的棋手相差其实不远。

                               (一九八二年六月)

  罗燕清力撼女棋王
 

  曾益谦先生是本港专业教棋的“老师傅”,近来他有一件十分得意的事,今年七月,在澳门举行的省港澳象棋埠际赛中,他的女弟子罗燕清和广州女棋手黄子君以一胜一负打成平手,令得棋坛刮目相看。
 

  黄子君可不是等闲之辈,提起此马来头大,她不但是代表广州队的女棋手,而且是中国的第一个女棋王。
 

  中国是在一九七九年的全运会中开始增添女子棋赛项目的,黄子君就是第一个获得女子象棋冠军的人。她是广州业余体校象棋班的学生,指导她棋艺的老师是广州名棋手陈松顺。夺得冠军那年,她只有十七岁。
 

  在她之前,中国最出名的女象棋手是安徽的高华。高华也是第一个参加全国棋赛的女棋手,七五年的全国赛,她就以安徽队代表的资格参加了。不过当时是男女混合比赛的,所以她没有获得名次。但在那次全国赛中,她也曾打败黑龙江的名手孟昭忠,令得棋坛为之震惊(孟是黑队的第二把手,第一把手就是王嘉良)。
 

  七九年全国棋赛的时候,人们都以为女子棋赛定是高华夺标,哪知她却败给了北京女将谢思明,而黄子君则连胜京沪两女将(上海女将是单丽霞),终于登上冠军宝座。
 

  广州的《象棋月刊》曾介绍她两件趣事,一是“棋廊练棋”,一是“擂台试剑”。广州文化公园有条走廊,在这条走廊下棋的人甚多,称为“棋廊”,其中不乏名手。黄子君是棋廊常客,常常走得最迟,买一两个面包当作晚餐。广州许多游乐场都设有象棋擂台,她几乎打遍所有擂台,称为“试剑”。
 

  罗燕清胜她的那盘棋是抓着她的一个“软着”,就毫不放松而力克强敌的。罗本来输了一盘在先,这盘又是后走,在不利形势下有此表现,更加难能可贵。
 

  她年纪很轻,今年也只是十七岁。

                               (一九八二年九月)
 

 

  16、虎斗龙争一局棋──一九七五年全国象棋赛杨胡决战述评

  “蜀甲秦兵同朽木,齐城燕垒无坚壁。”胡荣华果然如棋评家预言那样“更从容七战霸诸侯,矜宏绩”,成为了中国象棋史无前例的“七连霸”(按:“史无前例”陆续有来,现在他已是“十三连霸”了)。

  这次他是以压倒性的胜利取得冠军的(踏入决赛阶段,他从未败过一局。老冠军杨官磷则输了两局),但却并非一帆风顺。
 

  两次“有惊无险”
 

  第一次他碰上的“有惊无险”的局面,是再战陈孝堃的一局。陈曾在预赛胜过他,决赛重逢,争夺升级(陈若能胜,可进入最后四强)。胡荣华抱必胜之心,陈孝堃亦有再撼“霸主”之志。开局未久,陈即用新招,计划以先手方而用归心马的战术。胡荣华虽然没有中他圈套,他也还是可以弈成和局的。惜乎走了一步弱着,逐渐给胡扩大先手,终于败了。
 

  这局棋的胜负对胡影响不大,而且“中变”之后,陈孝堃即使全无破绽,似乎也很难胜他。不过他当时是尚未知道他的后来战绩会那样好的,在陈孝堃使出新招的时候,可以看得出他是小心翼翼,用极为绵密的着法解拆的,故而可以说是稍为“有惊无险”的局面。
 

  在最后四强决战阶段,他和杨官磷的一局,风险就较为大了。当时杨的积分比他领先一分,这一局的胜负很可能就是决定冠军谁属的。杨用屏风马双炮过河开局,中局反先,纵不能胜,也可上风成和,成和即是对杨官磷有利了。结果杨官磷也是在紧要关头,算错一着,比陈孝堃更糟(陈不过是走了“弱着”,而杨则是“错着”),应和不和,反成败局。
 

  蜀甲秦兵同朽木
 

  “乱云飞渡仍从容。”这是胡荣华的棋风,在这次的棋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因为并非一帆风顺,才格外显出他的“从容”。
 

  正因为有过惊险的局面,才更加看得出他的镇定功夫。“有惊无险”只是指盘面的形势而言,他本人是绝不惊惶失措的。
 

  “蜀甲”并非不坚,“秦兵”并非不利,但在他从容应付之下,“坚甲利兵”竟如摧枯拉朽,这份镇定的功夫,在目前全国的名棋手中,似乎尚无人能出其右。
 

  现在先让我们看看,他和杨官磷的对局。
 

  上海 胡荣华(黑先胜) 广东 杨官磷

  一   炮二平五   马八上七
  二   马二上三   兵七上一
  三   卒七上一   马二上三
  四   车一平二   车九平八
  五   马八上七   炮二上四
  六   卒五上一   炮八上四
  七   车九上一   相三上五
  八   车九平六   士四上五
  九   卒三上一   车一平四
 

  弈至第六回合,成屏风马双炮过河应当头炮局。这是杨官磷的拿手名局之一,他曾在他主编的《象棋月刊》中有过专文论述。这个布局往往会演变成双方极为激烈的搏杀。
 

  第九回合,过去一般人多走炮八平三兑车,演变下去,搏杀凶险。近年国内棋手认为后手方走车一平四兑车才是正着。兑车后虽然稍处下风,如无错失,可以成和。比炮八平三较为稳健。
 

  十    车六上八   马三下四
  十一   卒三上一   相五上七
  十二   卒五上一   兵五上一
  十三   马七上五   相七上五
  十四   马三上四   车八上五
  十五   马四上六   车八平四
  十六   士四上五   炮八下二
  十七   马六上八   马四上三
  十八   炮八平六   炮二平九
  十九   马五下三   炮九平六
  二十   车二上四   兵五上一
 

  第十四回合,胡若改走炮五上三打中兵亦佳,可以稳握先手。但胡这着上马,则是比较深沉的攻法。
 

  胡匹马走卧槽,杨车守将门,退八路炮河头固守,仗多兵之利与胡纠缠。
 

  第二十回合,胡走车二上四与杨兑车,杨不能兑车,因对方有卧槽马杀势,因此只能过中兵。胡荣华这着棋,演变下去虽然能够抢回中兵,但却渐失先手。所以胡方这着,似乎应该走马三上四咬炮更有攻势。杨不能用车去马,否则胡一个卧槽马叫将,立成杀势,着法为马八上七、帅五平四、炮五上一。
 

  二十一   马三上五   炮六下五
  二十二   炮五上二   马三上五
  二十三   马五下七   车四上一
  二十四   马七上八   炮六平八
  二十五   车二平三   ……
 

  胡抢回中兵却被杨占了先手。这几个回合,杨运子取势,俱见功力。弈至如图形势,杨重兵集结胡之右翼空门,胡之卧槽马被杨之士线炮射住,进退失据。形势已是可说对杨甚为有利。
 

  但在这紧要关头,杨却走了一步“躁着”,更要命的是在“躁着”之后,又走了一步大漏着,竟把可胜可和的一局棋输了。
 

  功力悉敌  难分轩轾
 

  瑜亮同时豪杰,十载雌雄未决。
  老将图功,举棋翻误,惊报军初折!
 

  杨胡二人可以说得是棋坛的“老对头”,自胡荣华崛起之后,几乎每一届的全国象棋大赛都是他们二人争霸的局面。用“功力悉敌,难分轩轾”这两句成语来形容他们,也可说得是最恰切不过的了。
 

  从一九六零年算起到一九七二年止(中间有几年停办棋赛,七三年胡荣华到广州与杨官磷作友谊赛,七四年全国棋赛恢复),他们之间公开赛的记录是:一共下了十七盘,四胜四负九和,恰好打成平手。
 

  但最近这两三年杨官磷则似乎渐处下风,到今年全国比赛之前,他和胡荣华公开赛的记录,多输了两盘。
 

  这次的全国赛,杨官磷的成绩本来一直不错,在和胡荣华决赛之时,他的积分还是领先一分的,只要弈成和局,就对他有利。
 

  如图形势,胡之卧槽马被杨之士线炮射住,攻势无法展开,而右翼又有防务空虚之虞,这样的盘面,杨方已是可胜可和的形势。
 

  此时杨方的最佳着法应是车四平二赶马,在有利形势下与胡互缠,稳握先手。这样才是攻守兼备的上策。
 

  一着棋差 铸成大错
 

  杨官磷并非看不出这步棋,但他误认为发动攻势的时机已到,无须纠缠,这就走出“躁着”了。
 

  他走的是炮八进五叫将军,这着棋表面看似有攻势,但此炮一进,易发难收,反而造成祸患。
 

  二十五   ……     前炮上五
  二十六   象三上五   车四平八
 

  进炮叫将之后,杨官磷续走车四平八,准备发动“三子归边”的攻势。
 

  看来胡方右翼已成空门,杨方攻势甚为强劲。其实这一着车四平八却是更大的错着。
 

  假如杨发觉得早,不走这着,仍然把躁进的八路炮退守河头,虽失一先,还可固守。此车一走,可就给了胡荣华可乘之机了。
 

  不过倘若没有第一流高手的棋力,也看不出杨官磷的破绽的。(请有兴趣研究的棋友在未看下文之前,先替胡荣华想一想,在这样形势下,应怎样走才能反败为胜?)
 

  奇峰突起 扭转劣势
 

  二十七   后马上七   前炮平九
  二十八   马七上五   相七下五
  二十九   车三上三   ……
 

  杨官磷失算,胡荣华则已是成竹在胸,不理会他三子归边的攻势,把八路的河头马跳过河吃兵,杨一平炮,他立即进马踩相。
 

  这两步棋真可说是奇峰突起,把杨官磷杀了个措手不及!
 

  胡荣华弃马入局,踩相后有双卧槽马杀势,杨官磷当然不能不吃他的弃马,一吃弃马,胡立即车三进三,“硬杀”杨的七路马。
 

  此时杨方不能退马去车(因胡有马八进六挂角马的杀着,可见车离开要线之害),抽车也不行,只能借抽子兑炮,兑了对方中头恶炮,暂解燃眉之急。子力虽然仍是相等,但杨方失了一相,进入残局,自是大大吃亏了。
 

  “诸葛一生唯谨慎”,杨官磷的棋风本来是以算度深远、谨我的猜想,可能与他想在公开赛中扳回一局的“贪胜”心理有关,因此形势一有利就急于求胜,却不料欲速则不达。
 

  当然更大的因素是年龄体力方面的吃亏,在激战中他的精神自是比不上正在壮年的胡荣华。据杨官磷说,当时又恰值在拍电视,强光耀眼,对他也多少有点影响。
 

  稳狠结合 终获胜利
 

  但话说回来,假如不是胡荣华,换了别一个人,也未必能够在限时间的比赛中,在那样复杂的盘面之下,立即看出杨官磷的破绽的。
 

  而且杨官磷素来以残棋著名,虽然失了一相,要胜他也还不是易事。胡荣华在扭转劣势之后,着法非常绵密,又稳又狠,结果还是要经过六十九个回合的缠斗,方能取胜。
 

  续着如下:
 

  二十九   ……     车八上三
  三十    士五下四   车八下四
  三十一   车三下七   车八平五
  三十二   车三平一   马五上七
  三十三   车一上三   车五平六
 

  三十三回合,胡车一上三守卒行线,是攻守兼备的佳着。此后杨失一相,已难以对攻。
 

  三十四   士六上五   马七上六
  三十五   炮六下一   车六平四
  三十六   车一平四   车四上三
  三十七   车四上三   兵一上一
  三十八   车四平二   炮八平七
  三十九   车二平五   帅五平四
  四十    车五下一   车四下五
  四十一   马八下六   相五下七
 

  弈至三十六回合,杨以马兑炮,稍有和棋希望,但车炮缺相对车马,仍处劣势。三十九回合杨出帅诱胡吃相,胡若车五上一去相,杨车四退五捉死马,可以逼兑,胡当然不会上当。
 

  四十二   卒七上一   炮七上一
  四十三   马六下五   车四上三
  四十四   马五上六   车四平一
  四十五   车五平三   炮七平八
  四十六   车三上四   炮八上七
  四十七   象五下三   车一上三
  四十八   马六上七   帅四平五
  四十九   士五下六   车一平三
  五十    车三下四   车三下四
  五十一   车三平五   车三平六
  五十二   将五上一   车六上四
  五十三   象三上一   车六平四
  五十四   马七下六   车四平三
  五十五   马六上五   车三平四
  五十六   卒七上一   车四下七
  五十七   马五上三   帅五平四
  五十八   马三下四   车四上六
  五十九   将五下一   车四上一
  六十    将五上一   车四下八
 

  这十几个回合,杨破釜沉舟,竭力抢攻,虽然得破对方士相,但胡方车马卒配合已成杀势。
 

  六十    将五上一   车四下八
  六十一   卒七上一   炮八下八
  六十二   马四上三   车四上七
  六十三   将五下一   车四上一
  六十四   将五上一   车四下一
  六十五   将五下一   车四下七
  六十六   车五平八   车四平一
  六十七   车八上四   将四上一
  六十八   马三下五   炮八下一
  六十九   卒七平六(胡胜)
 

  弈至六十九回合,胡方卒七平六成妙杀!后着杨若士五进四去卒,胡马五进六杀;杨若帅四上一去卒,胡成“钓鱼马”(车八退二,帅四退一,马五退七)亦杀!
 

  杨官磷输了这局,战意似乎颇受影响。最后四强决赛第三轮,又以“盲”了一马输给蒋志樑,只能屈居季军了。
 

 

  17、古晋观棋

  橘中逐鹿消闲日,鸿鹄高飞拜弈秋。
  收拾诗囊挟棋谱,乘风汗漫作南游。
 

  生平最喜欢两件事,一是旅行,一是下棋。旅行要挤时间,下棋要找对手,两者有时都很难“恰到好处”。资质所限,今生是难望成为一流棋手了,所以更喜欢看一流高手下棋。
 

  两年一度的亚洲象棋赛,上一届(第七届)于去年(一九七九)十一月下旬在马来西亚的古晋举行,我恰巧比较有空,就随香港棋队前往观棋,当作度假。
 

  古晋是东马名城,以风景幽美著称。能够参加亚洲象棋赛的选手当然是各地棋坛的一流高手,大过棋瘾与旅游之乐,此行可说是兼而有之了。因此虽说是“昨日黄花”,似乎也还值得一记。
 

  古晋给我的印象,令我想起一部古代棋谱的名称──《适情雅趣》。它靠山面水,气候宜人,一年四季都好像香港初夏的气候,不会感觉太热。在市中心区,到处也都可以见到花草树木。人们在街上悠闲的走着,毫无香港那种挤逼的现象。
 

  亚洲棋赛的举行,给古晋平添了热闹气氛,人们对棋赛的欢迎,也是十分热烈。而对我来说,古晋朋友的热情,更是令我永远难忘。
 

  棋赛的地点,是在古晋最宏伟的一座建筑物──敦拉萨馆,每晚都是座无虚席。
 

  报纸以大量的篇幅,报道棋赛消息(古晋有七家报纸之多),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见人们谈论昨晚的赛事。
 

  我们这些从外地来的客人,在街上行走,往往有车子在身旁停下,车子的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问我们要到什么地方,他可以义务送我们一程。
 

  唯一美中不足之处,是中国棋队未获签证,不能参加比赛。
 

  但中国棋队虽然没有参加,在棋赛进行期间,好几家报纸,包括当地销量最大的《国际时报》《世界早报》,以及在吉隆坡出版的《南洋商报》等等,都以很大的篇幅刊载了去年中国全国象棋赛的名手对局,我在《新晚报》所写的杨官磷与胡荣华对局,许多报纸也转载了。有人笑说:“中国棋队是没出场的主角。”可以见到他们对中国的重视。
 

  这次亚洲棋赛办得成功,和古晋报界朋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棋赛大会主席就是《国际时报》的社长王文彬,负责宣传的是《沙捞越晚报》的总编辑黄优才(为棋赛出力的朋友,恕我不一一列举了)。
 

  说起《国际时报》,倒是和我有一段渊源。
 

  十年前《国际时报》创刊的时候(一九六八年十月一日),该报的总经理兼总编辑郑宪文先生有信给我,请我为该报创刊号题辞,我就以《国际时报》四字填了一首“嵌名词”,调寄《菩萨蛮》,词道:
 

  当今国际风雷激,天南要仗如椽笔。描画好江山,雄文万众看。  时评多卓识,报道夸翔实。公正自撑持,风行信可期。
 

  时隔十年,《国际时报》如今已是古晋销数最多的一张报纸,“风行信可期”也可说是给我言中了。
 

  我和郑先生并不相识,之后也没通讯过,这次在古晋方始会面,可说一见如故。他在报上写了一篇《神交十载的梁羽生》(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廿四日《国际时报》),对我表示欢迎,并有赠诗一首。诗道:
 

  神交十载仰高风,世事沧桑雁断鸿。
  文史论丛敷正义,诗词笔下尽英雄。
  猫城今日喜相会,香岛明春愿再逢。
  促膝谈心关社稷,萍踪侠影羡丹枫。
 

  古晋别号“猫城”,《萍踪侠影》则是我一部武侠小说的书名,书中主角名张丹枫。
 

  郑君盛情可感,但他对我的谬赞,则我是不敢当的。
 

  我要感谢的不仅是《国际时报》,还有许许多多的热情朋友。这次我不过是随香港棋队来古晋观棋,并没有列名报上此次棋赛的筹委会,想不到报界的朋友早已打听到我要来的消息,一到古晋,各报的总编辑和记者都来访问,不但是古晋的报纸,外省的报纸,如诗巫的《诗华日报》,美里的《美里日报》,吉隆坡的《南洋商报》等等都派了记者来访问,我只能用句套语:厚谊隆情,在此一并致谢了。
 

  回头再说棋赛,还有一件小事是和我有关的。
 

  亚洲各地区的棋会,这次在古晋开会,成立了一个统一机构,名为亚洲象棋联合会,蒙该会邀请,我为亚洲象棋联合会写了会歌,由槟城的作曲家黄振文先生配曲。黄先生也是西马象棋总会的秘书长。歌辞是:
 

  小小棋盘,妙趣无穷。
  这是亚洲人民的智慧创造,
  这古老的东方艺术啊,
  历时千百载,
  今日更繁荣。
  飞车跃马争雄,
  平和竞赛乐融融,
  友谊花开遍西东,
  交流文化拓心胸。
  啊,请把这艺术之花遍栽世界,
  这是我们的衷心愿望啊,
  五洲四海一枰通!
  (最后两句重复一遍)
 

  歌辞匆匆写成,我自己并不满意。想不到在大会的闭幕礼中,沙捞越州的副地方政府部长罗佛机先生致闭幕辞,引用了“飞车跃马争雄,平和竞赛乐融融,友谊花开遍西东,交流文化拓心胸”四句,来说明“比赛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友谊,观摩棋艺”这一原则。对我的虚誉,我也实是愧不敢当。
 

  但对我来说,“棋艺友谊,丰收双获,十日鏖兵亦快哉”却是我和参加棋赛的棋手们有着同样感受的。

                               (一九八零年一月)
 

 

  18、港澳棋队的表现

  在第七届亚洲象棋赛中,香港和澳门的棋队,都有甚为出色的表现。
 

  先说香港棋队。
 

  囊括三项锦标
 

  “杯酒祝,祝射潮身手,风定帆回。”这是我在香港棋队出发之日,所写的祝词。
 

  我的祝愿果然成为事实,在这次棋赛中,香港队获得了团体赛冠军、个人赛冠军(赵汝权)、个人赛亚军(曾益谦)三项锦标。在闭幕礼举行后的欢送宴上,香港队银杯满桌,引起全场注目,“哗,哗”之声大作。
 

  上届亚赛,赵汝权以场分半分之差,屈居亚军,今届可说是得偿素愿了。他是以七战七胜的成绩荣获个人冠军的。
 

  说来有趣,他最惊险的一仗竟是在一开始的时候(第一场第一局)出现的。他的对手就是澳门小将梁永强。这局棋梁小将本来大有获胜的机会,可惜因搏杀过勇,残局不及赵汝权老练,终于败了(这局棋甚有特色,留待谈及梁永强时再说)。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赵汝权棋风的爽利,在今届棋赛中可说是技惊四座。他下子的快捷,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当地报章谈及他的棋艺时,津津乐道的“特色”之一。
 

  赵汝权精力惊人
 

  他精力的充沛,也是惊人的。比赛期间,我和他同住一间房,他跟我学围棋,我跟他学象棋。围棋我让他二十子,把他杀得落花流水。象棋他让我二先,我也是一败涂地。赛程最后那天,他白天晚上都有比赛。
 

  上午九时开始举行的比赛结束之后,他下午二时回到旅馆,和我下了四盘围棋,四盘象棋,时间接近六时方始罢战。六时半开始,他又要参加晚上最后一场的比赛了。我真有点为他担心,但他说不怕,结果最后一仗,果然又是全胜。那时许多棋手第一局还未下完。古晋销数最多的报纸《国际时报》,由总编辑郑宪文带了记者来访问香港棋队,首先访问领队梁利成,第二个就轮到他了。他却棋兴尚浓,还在和当地棋友下闭目棋,他闭着眼睛对付对方的三人联军,结果又下了两盘象棋才回来接受访问。
 

  曾益谦宝刀未老
 

  老将曾益谦也有十分出色的表现,他的棋路老谋深算,着法稳重,绝少侥幸成分。他的成绩是六胜一和,仅以场分半分之差,屈居亚军。但小分则和赵汝权一样,都是二十三分。失去的那半分说来非常可惜。他对新加坡棋手许希焕的第一局,本来甚占上风,获胜机会颇浓,可惜他刻意求胜,可能犯了象棋俗语说的“算过笼”的毛病,把太好的一局棋输了。第二场方始扳回,但这半分却失去了。
 

  他喜欢诗词,比赛结束后,他和我谈天,曾引用刘克庄的两句词笑说:“书生老去,机会方来。这次我本来很有机会获得亚洲冠军,可惜运气总是差了一点。”我说棋手的成就不是以一分半分之差来评价的,你成名三十多年,棋坛早已承认你是一流高手了,又何须如此介怀?虽是安慰之辞,但亦是事实。放眼棋坛,有三十年以上棋龄的人,有几个还能是现役战将?杨官磷出道比他迟四年,如今也已经升为教练了。他尚未封刀,已足自豪。
 

  再说澳门棋队。澳门棋队在这次决赛中获得团体赛殿军,个人赛第五名(梁永强)。比起上届,澳门队的成绩可说是有了飞跃的进步。
 

  这次棋赛中,风头最劲的两位棋手,一是香港的赵汝权,另一位就是澳门的梁永强。当地的报纸与电台,把他们作为重点采访的对象。
 

  天才小棋手梁永强
 

  梁永强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名次还在其次,主要是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是最有希望的新人。他今年只有十七岁,是本届棋手中最年轻的。
 

  当然他在棋艺上的表现也是获得众口一辞的称赞的,用“初生之犊不畏虎”来形容他最是恰当不过。众口一辞的称赞,也就是称赞他这“大胆搏杀”的少年锐气。《国际时报》对他的专访,标题就是“天才棋手梁永强”。
 

  以他和赵汝权的第一局棋为例,这局棋他可说是虽败犹荣。
 

  (原书附图)
 

  请看上面棋图。
 

  下一着轮到梁方走子,如果他走卒五进一的话,一面可使中炮有根,一面可为三路马从中路盘出开道。胜算极大!但可能是他少年气盛,却用弃子抢攻的战略,走车二进五。后面着法变为:炮九进二、车二平三、车六平五、车三平四、士五下六、车八平五。这么一来,他以一炮换士相,攻势虽仍锐利,但少了一子,后援不继,遂败给工于残局的赵汝权了。
 

  但话说回来,他这大胆搏杀的精神,还是得到很高评价的。大会特邀的棋评家严清秀对这局棋的评论就是这样的:“梁君为全场最年轻的选手,首次代表出席此盛大比赛,即逢成名悍将赵君,但却斗志如虹,毫无怯色,是有前途的后起之秀。观其在本局中的弃子抢攻,挑起复杂的搏杀,令敌一度沦于困境,实不敢等闲视之。……虽因经验不足,结果输棋,但那股拼劲确难能可贵!”
 

  最后报道几件有关港澳棋队的“新闻”。虽然是过气的“新闻”,但仍有一谈的价值。
 

  大会开幕礼中,代表来宾致谢辞的是香港棋队领队梁利成。
 

  大会闭幕礼中,代表来宾致谢辞的是澳门棋队领队崔德祺。
 

  新成立的亚洲象棋联合会,各棋队代表一致通过选出的会长是澳门的何贤。这个消息在当地的报纸是作为头条新闻的。
 

  从这些新闻,也可以见到港澳棋队在本届棋赛中所受的重视了。

                               (一九七九年二月)
 

 

  19、归心马战术的新发展

  打破禁忌 大胆创新
 

  “归心马”是象棋“禁忌”之一。
 

  南方有句棋谚:“马归心必死。”北方的棋谚则是:“马走窝心,老将发昏。”
 

  自古以来,无分南北,学象棋的人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归心马”是走不得的。
 

  今年(一九七五)的全国象棋比赛却推翻了这个千百年来的“禁忌”,牢不可破的观念似乎也必须破了。
 

  预赛阶段,就有新闻报道,说是今年的局法丰富多采,其中就有运用“归心马”来作攻击手段的开局法。(有许多棋友看了这段新闻,曾经问我“有冇搞错”?)
 

  决赛阶段,胡荣华再碰陈孝堃,陈孝堃是在预赛阶段唯一胜过胡荣华一局的人,两雄相遇,胡荣华抱必胜之心,陈孝堃也有再撼胡荣华之志,搏斗得十分激烈。陈孝堃开局未已,就计划用“归心马”的战术诱胡荣华上当,结果虽未得如所愿,其战术的新颖,已足令人拍案叫绝!
 

  这正是:“谁说马归心必死,如今腐朽化神奇!”
 

  其实,“归心马”战术并不是今年才有的,据我所知,中国棋手对“归心马”战术的研究,最少有十八年的历史(王嘉良是着力最深的一人,一九五七年开始研究,一九五九年他和李德林联合编著的《象棋后卫》就有五局“归心马”开局法)。若再推远一些,从周德裕开始用“弃马陷车局”到杨官磷在《弈林精华》将这局法总结,则大约有四十年左右的历史了(不过在这阶段,尚未成为一个开局体系)。
 

  对“归心马”战术我所知的仅是一鳞半爪,现仅就所知,姑妄言之,给同好略加介绍。
 

  弃马陷车局
 

  “推陈出新”!新的创造往往是从固有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归心马”战术也是如此,它是有所继承,有所创造,才有今天新的发展。
 

  溯本寻源,谈到“归心马”战术,个人的看法,似乎应该从“弃马陷车局”说起。
 

  《中国象棋谱》第一集(一九七四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再版)对“弃马陷车局”曾有特别介绍:一、它在序言中说明,自解放后“屏风马应当头炮巡河车”已经发展为很完整的“弃马陷车局”,成为全局谱中最集中,变化又最复杂的典范。二、它在“布局研究”论述此一局法时并加有编者按语(内文七四年再版本三七页至三八页),说明“这个局势的全部着法是很复杂的,可以说,这是象棋全局中互相攻杀的典范。在过去,对于这一个局势的结果究竟红胜还是黑胜,有过很多争论,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后,许多名手们认为:红方吃了黑方弃马之后,不论红方如何变化均处于下风。因为着法繁复而险要,一着之差,往往招致满盘俱败,所以这一局的编写工作比较详细。”
 

  “弃马陷车局”的由来是怎样的?说起来有段“古”。
 

  讲“古”之前,请先看看这个布局。
 

  这是当头炮巡河车对屏风马的开局,着法如下:
 

  一   炮二平五   马八进七
  二   马二进三   车九平八
  三   车一平二   卒三进一
  四   车二进四   马二进三
  五   兵七进一   卒三进一
  六   车二平七   炮二退一
  七   炮八平七   炮二平三
  八   车七平三   卒七进一
  九   车三进一   象三进五
  十   车三进二   马三退五(如图)
 

  (原书附图)
 

  如图,黑方退“归心马”后,红方必失一车,故此名为“弃马陷车局”。
 

  这个开局法,据说是有“七省棋王”之称的周德裕最先使用的。
 

  周德裕最先使用
 

  三千年代初期周德裕挟技南来,和“华南四大天王”之首的黄松轩较量,周后手用此局法,但走到第九回时,黄松轩不敢吃对方弃马,退车回河头。因此那一次对局,尚未演变成“弃马陷车局”。
 

  后来经过名手解拆,有一派意见认为红方虽然失车,但演变下去,炮打对方中兵后“钉死”对方“归心马”,局面极优,可操胜算。
 

  然而变中有变,正如《中国象棋谱》中所说:“着法繁复而险要,一着之差,往往招致满盘俱败。”许多名手,研究多年,仍未得到结论。
 

  在这一阶段,“粤东三风”之首曾展鸿和他的大弟子黎子健可说是作进一步研究的开创者。据黎子健告诉我,他曾经想到极为关键的一着(黑方炮八进七可胜,演变着法见后),但由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他没有再深入的研究下去,殊为可惜。
 

  杨官磷总其成
 

  其后,对这一局的研究用功最勤的是杨官磷,他解拆到一百个以上演变,结论是用“归心马”的黑方优胜。这一结论,如今已是被确定了。
 

  这是“经过多方面许多名手”研究的结果而由杨官磷总其成的,仅仅一个局法就有一百多个演变,要耗费这许多名手的心血,真是令人不能不兴“艺海无涯”的感叹。
 

  现将《中国象棋谱》关于这个局法的“正本”着法介绍如下:
 

  (接图)
 

  十一    炮五进四   炮三进八
  十二    帅五进一   炮三平一
  十三    炮七进二   车一平三
  十四    炮七平五   车三进八
  十五    帅五退一   车三退三
  十六    兵三进一   炮八进七
  十七    马三进四   车三子四
  十八    车三平五   车四平五
  十九    兵五进一   象七进五
  二十    兵五进一   车八进三
  二十一   兵三进一   车八平五
  二十二   兵五进一   马五进三
  二十三   兵五进一   马三进二(黑优)
 

  第十六回合黑方的炮八进七是关键着法。

  在“正本”(《中国象棋谱》为“一本”)中还有许多变化,限于篇幅不详列了。棋友对这局法若有兴趣,可看《中国象棋谱》第一集的“布局研究”篇,或杨官磷著的《弈林精华》。
 

  不过“弃马陷车局”虽然是运用“归心马”战术成功的一例,但还不是主动的、有计划的“归心马”布局。作为一个主动运用“归心马”来布局而自成一个体系的,我认为最大的“功臣”应是王嘉良。
 

  王嘉良在棋坛上号称“关东悍将”,我曾用“无限风光在险峰”来形容他的棋风,骠悍可以想见。但他最可贵之处,我认为还不在于“悍”,而是在于他富有大胆创新的精神。
 

  “象棋后卫”的新布局法
 

  一九五九年,他和李德林合作编写了一部《象棋后卫》,书中的精华所在就是用“窝心马”作进攻手段的五个开局法(南方人称“归心马”,北方人称“窝心马”。“归心”“窝心”,意义相同)。他是第一个创立有计划的用“归心马”来布局而自成体系的棋手。
 

  他的“归心马”布局是用来应付先手方过河车压马的,不过似乎只限于对方摆七路炮时方最有效。

  现在先把他的开局法介绍:
 

  一   炮二平五   马八上七
  二   马二上三   马二上三
  三   车一平二   车九平八
  四   卒七上一   兵七上一
  五   车二上六   炮八平九
  六   车二平三   炮九下一
  七   炮八平七   马三下五(如图)
 

  (原书附图)
 

  第七回合,黑方摆七路炮,准备猛冲七路兵,是明显、疾进的速攻着法。王嘉良认为如此着法,由于攻得过急,给己方酿成祸患。
 

  红方(后手防御一方)此时退马归心,根据王嘉良自己说明的战略企图是甲、消散黑方七路炮的攻势;乙、威胁黑方过河车(炮九平七打车);丙、给以后从左翼发起的反攻创造条件。所以他认为:“红方退马堵塞自己将路,粗算起来,好像很拙劣,实质上却是一步老谋深算的妙着。”在如图的形势下退归心马,我同意他的意见是似拙实巧的高招。
 

  如图形势,黑方通常会有两种走法:一、炮五进四打中兵,二、车三退一去兵。限于篇幅,每种走法只能介绍一局,棋友若要知道更详细的变化,那就只好请看王嘉良的原著了。
 

  似拙实巧 着着传神
 

  一、黑方炮打中兵的应法
 

  (接图)
 

  八   炮五上四   马七上五
  九   车三平五   兵七上一
 

  第九回合,红方弃兵是步妙着,可以争取攻势,若走炮二平五,反落后手。
 

  十    卒三上一   炮二平七
  十一   象七上五   炮九平七
  十二   马三上四   ……
 

  第十二回合,黑方因局势紧张,故索性对攻。倘若改走马三退五则红车八上八、炮七下一、车八平六、象三上一、车六下一、象一下三、车一上二、马五上七、前炮上七、象五下三、炮七上八、士四上五、车六平八、仍是红方胜势。
 

  十二   ……     前炮上七
  十三   象五下三   炮七上八
  十四   士四上五   炮七平九
  十五   将五平四   车一上二
  十六   卒三上一   车八上九
  十七   将四上一   车一平六
  十八   车五下二   车八下四(红占绝大优势)
 

  二、黑方车三退一的应法
 

  (接图)
 

  八   车三下一   车八上八
  九   马八上九   炮九平七
  十   车三平八   炮二平三
 

  第十回合红方炮二平三是步要着,有冲三路兵与对方兑炮使对方右马脱根的作用,且可限制对方上士固中。若平中炮反为不妙。演变如下:炮二平五、士四上五(马七上八、炮五上四,红方马炮被压,黑方弃马有攻势。)炮七上五、炮七下一、车八下五、象三上一,黑方反夺先手。
 

  十一   卒三上一   炮七上四
  十二   马三上四   车八平七
  十三   象三上一   炮七平八
  十四   炮五平二   车七平六
  十五   马四下三   炮八下四
 

  红方车炮灵活,双马出路宽广,占得先手。
 

  “归心马”战术到了王嘉良的创新局法是一个重大发展。他自己也认为这五个“退窝心马局”是平生的得意杰作。故此在“结语”中“自评”:“在平炮兑车应过河车压马类的开局中,用窝心马应七路炮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战术,似拙实巧,着着传神!”

  但一个局法的创立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王嘉良的“归心马布局法”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他的贡献,他的奇招妙着层出不穷,更值得我们赞赏,但却也还有未够完备的地方。
 

  《象棋后卫》出版后的第二年,他在全国大比赛中首次试用“归心马”来对付华东名将何顺安,就遭受到挫折。
 

  找第一流高手试招
 

  一九六零年,王嘉良的“窝心马布局法”刚创立不久,便即在当年的全国象棋大比赛中试用新招。
 

  当然,王嘉良是必定经过许多实战的试验才能创立新局的,但是否已臻妥善,还必须找个第一流的高手来试一试招。否则若只能击败庸手,又怎知新招有效?
 

  他试招的对手是华东名将何顺安。何顺安的棋风是“绵里藏针不露锋”,稳狠结合,绵密细腻,正是最理想的试招人选。
 

  他们是在决赛阶段第八轮遇上的,积分形势是:王嘉良四胜二和一负得十分,何顺安三胜三和一负得九分,比对王尚多何一分。赛程已过一半,因此谁能名列前茅(取前六名),这一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倘若以胜负为重,王嘉良似乎不应该在这样紧张的关头,贸然试用新招的,大家用“熟局”,和棋总是有把握的。王嘉良领先一分,形势岂非对他有利?但他还是这样做了。这也正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
 

  他们这个对局是该届大会评选为“精彩对局”之一。王嘉良虽然输了,但创新精神则已得到表扬。而且这一局的胜负,也不等于宣判他的新局不能成立。相反而是促使“归心马”的战术更加向前发展。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他们当年的这个精彩对局吧。
 

  上海 何顺安(先胜)  黑龙江 王嘉良
 

  一   炮二平五   马八进七
  二   马二进三   兵七进一
  三   车一平二   车九平八
  四   车二进六   马二进三
  五   卒七进一   炮八平九
  六   车二平三   炮九退一
 

  弈至第七回合,轮到何顺安走子,假如何走炮八平七,王一退马归心,那就刚好和王嘉良所创的“退窝心马应黑摆七路炮”的布局一模一样了。
 

  找出对方破绽

  但何顺安是有备而战的,岂能坠入他的圈套?
 

  王嘉良的《象棋后卫》已经出版一年,何顺安当然看过,而且早已看出王嘉良布局法中的一个破绽。
 

  破绽为何?这就是王的新局法对付敌方的摆七路炮最有效,但若对方不摆七路炮先上边马以求两翼平均发展,而己方仍用“归心马”的话,中防弱点立刻暴露,这个“归心马”就要失灵。
 

  第七回合,何顺安按照计划上边马,王嘉良果然仍走“窝心马”,于是何顺安轻轻巧巧的一个飞炮,炮八进四,针对敌之中防弱点进攻,巧破王嘉良的“归心马”了。
 

  (原书附图)
 

  七    马八进九     马三退五
  八    炮八进四(如图) 兵三进一
  九    卒七进一     炮九平七
  十    车三平二     车八进三
  十一   炮八平二     炮二进五
 

  第七回合,王嘉良若改走车八进二,双方平稳。但王嘉良的目的是要试新招,那又另当别论了。
 

  经过一轮拼兑,何顺安不但有过河卒子之利,且有先手开车捉炮的攻势。故王只好伸炮打马侵扰。
 

  十二    马三退五   炮二退一
  十三    车九平八   炮二平七
  十四    马五进七   相七进五
  十五    卒七进一   车一进一
  十六    马七进六   马五退七
  十七    卒七平六   车一平六
  十八    卒六平五   车六进四
  十九    马六进七   后马进九
  二十    炮二进三   相五退七
  二十一   前卒进一   车六退二
 

  何方的过河卒横行敌阵,配合马炮进攻,大车未动,已是咄咄逼人。王嘉良虽然调兵遣将,结集左翼,意图反攻,但已无法挽回颓势。至二十一回合,王方若不退车捉马,改走后炮平八企图借捉子而搏杀的话,则何方卒五进一照便可造成杀局。着法为:后炮平八、卒五进一、马七退五(如士四进五,则车八进九胜)马七退五、车六平四、车八进七。下一手何方挂角马叫将军,王方无法抵挡,失车必败。
 

  二十二   卒五平四   后炮平五
  二十三   马七退五   炮五进二
  二十四   卒四平三(何方得子占势,胜局已定,余着从略)
 

  那次全国棋赛的结果,何顺安得亚军,王嘉良跌至六名以外。这个结果和这局的胜负关系很大。
 

  但经此一战,“归心马”战术的发展却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因为只有发现破绽,才能修补破绽,更求完善。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成功本来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不断的改正自己的缺点中取得的。
 

  王嘉良的《象棋后卫》出版后,更多名棋手参加了“归心马”战术的研究,据我所知的就有上海屠景明和吉林赵震寰等人。何顺安能够“巧破归心马”,当然对这一战术也是有心得的,可惜他在解放前已患有血吸虫病,天不假年,“文革”前已经病逝了。
 

  何顺安的意见
 

  一九六二年,我到上海旅行,曾经和何顺安、屠景明会面(那次也是我和何顺安最后一次的会面)。谈起何顺安胜王嘉良那局棋,他们的意见都认为“归心马”局是可以成立的,但什么时候退“归心马”必须选择最适当的时机,先后着次序有误,往往就有极大不同的优劣互易的变化。王嘉良那一局的失败,就是因为“归心马”退早了一步。如要用“归心马”战术,应该在乎炮兑车之前,先上一步相作为停着,再看对方来势(先后着的次序问题,在围棋术语中称为“手顺”,也是围棋手十分着重的)。
 

  经过许多名棋手的实践试验,“归心马”战术当然是发展得较前完整多了,可惜我知道的只是一鳞半爪,现仅就所知,再介绍两个“归心马”的开局。
 

  新局法一例
 

  第一个是属于“中炮进七卒过河车对屏风马类”的开局。
 

  黑先:
 

  一   炮二平五   马八进七
  二   马二进三   车九平八
  三   车一平二   马二进三
  四   卒七进一   兵七进一
  五   车二进六   相三进五
  六   车二平三   马三退五
 

  (原书附图)
 

  第五回合,黑走过河车后,红方有三种应法:甲、平炮兑车。乙、马七进六。丙、相三进五。甲乙两种应法,各有不同的复杂变化。但如用丙种应法,则可能演变成“归心马”布局了(甲种应法,也可能成为“归心马”局,即王嘉良所创的那五个局法。但只能对敌方的摆七路炮才最有效。如敌方不入圈套,往往会弄巧反拙)。丙种应法,红方如不平车压马,另走他着,黑方亦不失先。
 

  如图形势,黑方有三种着法:
 

  (一)炮五进四打中兵
 

  (接图黑先)炮五进四、马七进五、车三平五、炮八平七。结果黑方虽多得一中兵,但红方子路灵活占优。
 

  (二)马八进七
 

  (接图黑先)马八进七、炮二进一(伏有兵三进一打死车的圈套)、车三平四、兵三进一、车四退二、车一平三、卒七进一(若黑马七进六则炮二进二)、车三进四、红方先手。
 

  (三)炮八进四
 

  (接图黑先)炮八进四、兵三进一、卒七进一、车一平三,仍为红方占先。
 

  王嘉良败给何顺安之局,因未曾上相,给何飞炮一攻,中防弱点即露。此局红方上相之后,车可平至相位,故不怕弃兵,先弃后取,反而可以夺先。
 

  陈孝堃的新招
 

  今年(一九七五)全国象棋比赛,陈孝堃在预赛中以后手中炮对上相局战胜胡荣华,战术新颖,着法精妙,极得好评。决赛阶段,两雄相遇,陈孝堃又出新招。这次新招更为出人意外,他是先手方在顺手炮对局中计划用“归心马”的。虽然计划未能实现,但已经给“归心马”战术又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了。
 

  (陈孝堃黑先)
 

  一   炮二平五   炮八平五
  二   马二上三   马八上七
  三   车一平二   车九上一
  四   卒三上一   车九平四
  五   马八上七   车四上五
  六   马三上四
 

  第六回合,黑方以往的着法多是走炮五平四的,陈使出新招:马三上四,战略企图是诱胡荣华走车四平三压马。假如胡压马的话,陈走马七退五,成下图形势:
 

  (原书附图)
 

  如图,红方若炮五进四打中兵则黑马四进六捉双,马兑炮后,“归心马”跳出咬车可连夺数先。若车三平五,黑亦跳出“归心马”捉车占先。(红若退车河头,黑亦是跃出“归心马”,马五进三。并辔神骏双双出矣!)
 

  胡荣华是最擅于打“乱仗”的,当然也看得出他的企图。他的应着是车四退一。结果陈即以马去对方中兵,双方兑马后,陈有先手立中炮之利。
 

  六   马三上四   车四下一
  七   马四上五   马七上五
  八   炮五上四   士四上五
 

  本来胡虽然不上圈套,陈方仍是稍有先手的。可惜他后来走了弱着,把本来可以稍占上风成和的一局棋输了。
 

  这局棋,陈孝堃的“归心马”新招虽然未能使出,但“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正如周德裕首次使用“弃马陷车局”时,虽因黄松轩没有吃弃马,未能演变成为该一局法,但他暗藏的后着,稍有功力的棋手都看得出是“归心马”。故而这个局法的创始者还应属他。
 

  先手方而用“归心马”战术,这一新招(马三进四与及暗藏“归心马”的后着变化)应该认为是陈孝堃首创的。
 

  在已知的“归心马”战术看来,可见先手方后手方都可应用,应用的范围是更加广了。这一战术,可以用于防守,也可以用于进攻,运用得好的话,实有另辟蹊径之妙。“刚柔攻守两相宜”,看来这一战术还大有发展的余地呢。
 

 

  20、棋盘上的皇帝

  谈比较文学之风近年颇盛,文学固然可以比较,象棋也是可以比较的。倘嫌范围还是大些,那就只比较棋盘上的皇帝,也是很有趣的事。
 

  中国象棋的“帅”和国际象棋的“王”地位相当,都可称为棋盘上的皇帝。但“帅”是不能走出九宫的,“王”就不同了,他可以走遍“天下”(棋盘任何一格),冲锋陷阵,本身就具有战斗能力,不像中国象棋的“帅”必须依赖士象保护。
 

  我想棋盘上的不同,就正是反映了东西方皇帝地位的不同。中国的皇帝是“至尊”,是“天子”,除非起自民间的开国之君,可能除了打仗之外,皇帝是只能住在紫禁城中,不和外间接触的。不但御驾亲征少有,皇帝出巡也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正德皇游江南,大大小小臣子跪在宫外谏阻他出游的有数百人之多,结果这位少年贪玩的皇帝发了脾气,各赏一顿板子,给打死的都有几个。试看,皇帝要走出紫禁城是何等不易。
 

  西方的皇帝就不同了,皇帝带兵打仗,并不稀奇。有两部著名的电影《罗宾汉》与《劫后英雄传》,相信许多人看过,电影中的狮心王李察不但亲自带兵打仗,甚至与武士比武。
 

  另一个不同是,中国象棋双方的帅不能见面,国际象棋则无此限制。这个差异,看来也是反映了东西方对皇帝的观念不同。中国的观念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皇帝只可召见属国的君主,和同等地位的敌国君主则是不会碰头的。只有在灭了敌国之后,那时敌国之君已经变成自己的俘虏,这才可以见面。但到了此时,对方的君主“尊号”当然早被削除,被封为“违命侯”之类,不能称为皇帝了。
 

  西方的皇帝是人不是神,中国的皇帝是天子,介乎神人之间。国际象棋或者不及中国象棋深奥,但我则较喜欢能够冲锋陷阵的“王”。
 

 

  21、棋盘上的兵马

  胡志明很喜欢下中国象棋,曾有诗道:“错路双车也没用,乘时一卒可成功。”诗虽浅俗,却是颇含哲理,也合乎棋理的。卒子未过河只能任人宰割,一过了河,威力就大了。一局棋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兵卒的运用是否得当。著名象棋残局中,有个名为“蚯蚓降龙”的残局,就是卒子可以胜车的。不过,中国象棋的卒,却千万不能成为“老兵”,一成老兵,战斗力就消失了。在对局中兵卒也往往成为要换取胜利的牺牲品。这一点又颇令人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慨了。
 

  兵的走法,也是中西两种象棋的一大差异,中国象棋的兵,到了对方底线,就变成“老兵”,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国际象棋的兵到了底线,那可是厉害之极了,它可以变成威力最大的后,或任何一种兵种(一般情形除了变后,就是变马,因为后可走直线、斜线,威力最大,但不能如马之行“日”字,所以只有在走“日”字才可把对方“将死”的情形下,变马才有作用)。一到有一方的兵变后,对方多半就要认输。
 

  身经百战的“老兵”,最后竟要“报废”,实在是令人惋惜的事。因此在这方面我也觉似乎是国际象棋合理一些,合乎论功行赏的原则。
 

  国际象棋的马无“蹩脚”,这也是和中国象棋不同的。马无“蹩脚”,威力当然大些,不过加多一重限制,变化却更加复杂。艺术上的趣味,往往是从既有一定的限制,而又能够在这约束之下尽量发挥得出来。比如律诗,中间四句是要讲究对仗的,假如取消这个限制,也就失去了律诗的趣味了。不知我的想法对不对,我是比较拥护马有“蹩脚”的。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同源异流。其不同处,大抵是根源于东方和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如果深入研究的话,相信是件很有趣味的事。
 

 

  22、棋赛纪事词(两首)

  沁园春
 

  送香港棋队赴古晋参加第七届亚洲象棋赛【注一】仿稼轩体【注二】
 

  铁鸟凌空,金鹏展翅【注三】,共赴擂台。
  看地北天南,飞车跃马,橘梅【注四】争秀,尽属将才。
  濯足香江,炎州【注五】问鼎【注六】,喜见棋坛盛会开。
  秋光好,好控弦逐鹿,剑倚天裁。
  酒酣战鼓如雷,看互显神通竞折梅【注七】。
  溯源流千载【注八】,而今尤盛,黄周【注九】已矣,继往开来。
  棋艺友谊,丰收双获,十日鏖兵亦快哉!
  杯酒祝,祝射潮【注十】身手,风定帆回【注十一】。
 

  【注一】一九七八年十一月,第七届亚洲象棋赛在东马名城古晋举行,我作为香港象棋队的顾问,随军出发。
 

  【注二】稼轩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号。稼轩词以豪放而著称。“仿稼轩体”即是模仿辛稼轩的体裁(文风、词藻)。稼轩有为戒酒而作的《沁园春》词,词云:“杯汝前来!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漫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乎居鸠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注三】古代棋谱中有“金鹏十八变”局法,故“金鹏展翅”具双重意义,“金鹏”可以比喻飞机,也可以比喻象棋高手。
 

  【注四】“橘梅”指《橘中秘》和《梅花谱》,这是古谱中的两部经典之作。
 

  【注五】“炎州”指古晋。古代习惯把南洋地方称为炎州。
 

  【注六】鼎在古代作为帝王标志的传用之宝,此处比作棋赛的奖杯。“问鼎”即夺得冠军也。
 

  【注七】“折梅”指夺得象棋比赛的冠军。此处的“梅”是《梅花谱》的简称,引伸为与象棋有关的荣衔。
 

  【注八】象棋起于何时,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唐代的“宝应象棋”已具中国象棋的雏型,距今约千年。
 

  【注九】“黄周”指近代中国象棋的两大名手黄松轩和周德裕。
 

  【注十】相传五代时吴越王钱锣曾在杭州用弓箭射钱塘江潮头,与海神交战。见孙光宪《北梦琐言》。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云:“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传说夫差有穿水犀皮的甲士三千人。此处以香港棋手比作射潮的弓箭手,“射潮身手”喻其棋艺。
 

  【注十一】第七届亚洲象棋比赛,香港队夺得团体冠军及个人赛冠亚军,可说是大获全胜。“风定帆回”喻其凯旋归来也。
 

  水调歌头
 

  一九九三年春,第三届世界象棋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余应邀作壁上观,为赋此词,以纪盛事。
 

  四海皆兄弟,情注一楸抨。喜看橘梅竞秀【注一】,棋国任纵横。
  来自天南地北,打破语言隔阂,谈艺斗心兵。九战风雷激【注二】,笳鼓动神京!
  帅棋立,擂台建,会群英【注三】。
  亚欧美澳名将,纷起撼坚城。但有十连霸在,不许雷池轻越,谈笑复清平【注四】。
  棋运今昌盛,国运亦当兴。
 

  【注一】《橘中秘》与《梅花谱》系以“炮马争雄”著名的两部象棋古谱。此处之“橘梅”意指不同风格的棋手。
 

  【注二】此次棋赛分九轮举行。
 

  【注三】锦标赛举行期间,并设有擂台赛。擂台设五关,把守第五关之主帅为胡荣华。
 

  【注四】胡荣华曾连续夺得十届全国冠军,人称“十连霸”。此次擂台赛之挑战者,只有一人能过四关,根本无人挑战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