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微丹湜意 于 2019-4-11 14:03 编辑
第一回 一女独寻仇 十六年间经几劫 群雄并出手 五台山上震三军
一看第一回的回目就觉得非常精彩,首先一女,是不是楔子中那个女婴?她长大了?
接着又是群雄又是三军,看上去就很热闹。
小时候看梁羽生的作品就觉得非常美妙,原来那么热闹那么紧张的打斗,还可以用那么美那么文诌诌的句子来表达,分明是两个矛盾的统一体。
所以说看书时,用的就是左右两边的大脑,就跟学中文一样。而且很自然有一种亲切感。
开篇提到的是五台山,看到五台山,我顿了一顿,没有马上翻下去。
到底是看过全书的,知道五台山意味着什么,那是康熙谋杀他父皇顺治的地方。
这件事而且联动性很强,每一个群像人物都有重要表现,又和后面的情节息息相关,而全书的核心人物凌未风就是因为这件事的尾声而出现。
一件事的结束,是另一件事,甚至一系列事情的开始,这都有区块链的概念了。
第一遍看的时候也没细想,而且看梁羽生的作品,会不自觉地被他笔下的情感描写打动,会想不到思考的。
可整理的时候,不禁会想,康熙因何要杀顺治呢?顺治已经退位了,不会对他有什么威胁。
只是帝王家的事,又怎么说的准。而且又是在顺治见到冒浣莲,把她带到董鄂妃的衣冠冢前,告知情由,又吩咐不准为难她。
这里的顺治会联系到《鹿鼎记》里的顺治,记得他说了一句,如果汉人愿意让满人统治,那么就继续,如果不愿意,打哪儿来就回哪儿去。
这句话很佛系,也很圈粉,可很多事不可能这么去操作。
现在联想到这句话,就发现他哪里是说治国之道,那是情绪之言。
董鄂妃因获宠而被谋害,这是两本书共通的观点,那么这个皇帝是当得很窝囊了,他哪里还愿意去治国,去做好皇帝,他要的就是成全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会产生疑问,董鄂妃怎么就惹了众怒,非除之而后快呢?
《七剑》里是说她太过受宠,太后不喜欢。那么儿子的感情,关老娘什么事?要管那么多干嘛?还有没有独立的界限呢?
对了,太后不就是孝庄?她可是亲娘。
不过想想也难怪,她老公死多久了?而且为了获得支持,不得不和多尔衮敷衍,她那么辛苦,看到有人坐享其成,有不平衡也正常。 而且这也关乎后宫资源分配,那么董鄂氏是在破坏,而她自己还不觉得。
也就是说董鄂妃再光鲜,其实也是玩物。为了一个玩物,会那样丧志,是很没出息的。
所以说看看皇室的人物,其实都有一个行动的中心,那就是不自由。包括后来的纳兰容若和三公主,以及纳兰明慧与多铎。
和他们相对的天山七剑这些江湖人物,除了自由之外,还懂得自律,这也是人物有光彩的地方。
难怪楔子中纳兰明慧是身不由己,无法选择,是一个坏头,而后来则是冒浣莲不忘初心,完成了一段美丽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