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43|回复: 7

[历史] 【转】吴王张士诚

[复制链接]

55

主题

494

回帖

1401

积分

声名鹊起

积分
1401
声望
852 声
银两
5215 两
回帖
494
精华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09-9-7
最后登录
2020-5-3
发表于 2009-10-9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张士诚是梁萍踪系列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
特转一篇相关文章……

1楼开始为转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55

主题

494

回帖

1401

积分

声名鹊起

积分
1401
声望
852 声
银两
5215 两
回帖
494
精华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09-9-7
最后登录
2020-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王张士诚

    “国士无双,护南国山河之界;英雄第一,增东山俎豆之馨。”
这是昔日泰州东山寺张王殿内悬挂的一副对联。
张王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他先称诚王,后又称吴王。张王是人民对他的亲切称呼。
  有关张士诚的事迹,除官方正史外,稗官野史亦有不少记述。后人对他的评价虽有不同,但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往往比之为寇逆;一类站在人民立场,特别是泰州、苏州地区人民,则拜其为英雄。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494

回帖

1401

积分

声名鹊起

积分
1401
声望
852 声
银两
5215 两
回帖
494
精华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09-9-7
最后登录
2020-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士诚的起义

元代末年,皇帝昏庸,纲纪不振,官吏腐败,天灾不断,黄河决口改道,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蒙古族统治下的广大人民,为了生存,不得不揭竿而起。到元至正年间,各地豪杰纷纷举事。其中最著名的为:颖州人刘福通与栾城人韩山童起兵汝颖(今河南东部、安徽西北部一带),罗田人徐寿辉起兵蕲黄(今湖北省东部,陈友谅是其属下),定远人郭子兴举起兵濠梁(今安徽北部,朱元璋是其部下),黄岩人方国珍起兵温、台(今浙江沿海),其他各地乘乱聚众割据城池的不可胜数。张士诚乃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泰州白驹场起义。
  张士诚生于1321年,泰州白驹场人。时泰州滨海有很多盐场,白驹场为其中之一。士诚母曹氏,生士诚兄弟四人,士诚居长,二弟士义,三弟士德,四弟士信,都以驾运盐纲船为业,兼贩运私盐为生。士诚年轻时臂力过人,为人持重寡言,重义气,轻财好施,凡有盐民贫病他都慷慨帮助,所以盐民对他很有好感。士诚经常卖盐给一些富有之家,常遭他们欺侮,有时将盐拿去也不给钱。士诚兄弟对此都积有仇怨。当时有个弓兵叫邱义的。更是仗势欺凌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天,士诚带领诸弟及壮士李伯升、吕珍、史文炳、张天骐、潘元明等共18人,杀了邱义及平时经常欺凌他们的一些财主,并放火将其房屋焚烧干净。士诚自觉闯下大祸,遂决心招集附近盐场青壮盐丁聚会以谋起义。盐丁们苦难日久,胸中积忿,穷则思变,于是共推士诚为盟主,即时起义造反。行至丁溪,当地土豪大姓刘子仁率众阻拦,发生战斗。士诚二弟士义中箭死,士诚大怒,率盐民奋勇进击,刘子仁败逃入海。沿途不断有农民参加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万余人。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张士诚“18支扁担起义”。
  张士诚先在农村扩展势力,不久即以攻夺池为目标。泰州为淮南江北重城,张士诚首先要攻取的当然是泰州。当时元廷立淮南江北行省于扬州,以赵琏为行省参加政事,企图遏阻起义军势力,不久赵琏又亲自镇守泰州。张士诚先曾诈降归附,后来侦知赵琏在泰州城无防备,遂于1353年3月某日天未明纵火登城,攻取泰州。张士诚随即挥戈北上,夺取兴化城,结寨于得胜湖。4月,元廷以官禄招士诚归顺,士诚不理。5月,士诚率义军西向攻破高邮城,占据之。士诚兵势张大,高邮湖区东连兴化得胜湖,舟舰四塞,宝应县亦入势力范围。元廷命高邮知府李齐赴高邮招降,为士诚所杀。夏天,元廷又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福寿率兵进攻起义军,又为士诚所败。至此,士诚已初步在泰州、高邮、兴化、通州一带站稳脚跟,建立了根据地。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春正月,张士诚在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祐”。当时,刘福通奉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徐寿辉也自称帝,国号“天完”。而朱元璋尚在郭子兴部下为将,羽翼未丰。张士诚取得高邮后,本应积极进取,抢在朱元璋之前夺取金陵以为创业的根据地,而他却踞高邮称王,这是战略上的一大失策。此后,张士诚虽曾一度攻进扬州城,但未能守住,旋又退回高邮。
元廷对张士诚起兵江淮,在高邮称王,深感事态严重,定要消灭之而后快。先有元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苟儿率兵攻高邮,后有淮安守将石普,向元丞相脱脱献计,说高邮水网地区,骑兵不能用,即在山东招募步兵万人空袭高邮。当时宝应已被其攻破,紧接着进逼高邮城。起义军誓死拒敌,杀死石普,打败元军。元顺帝决心消灭张士诚,命丞相脱脱亲领大军出征,且令西域西番发兵来助。脱脱大军“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直指高邮,这是对张士诚起义军的极大考验。双方先在高邮城外一战,士诚军大败,于是固城坚守。脱脱在围高邮期间,又另派兵攻天长、六合,曾和朱元璋军小有接触,因不是脱脱主攻对象,故随即撤回,全力进攻高邮城。高邮被围一个多月,城中粮食缺乏,士兵日夜守城疲乏,几乎无力支持,又无法突围,有人计议向元军投降。眼看张士诚已到穷途末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出乎意料地有人帮了士诚的大忙,这就是元朝官府内部的矛盾斗争。元廷大臣哈麻忌脱脱有功,向顺帝进谗,说脱脱长期攻城不下,劳师费财已逾三月,无尺寸之功效。顺帝听信谗言,下诏夺脱脱兵权。诏书到达军中,脱脱匹马北归,将士大乱,士诚闻知此信,城中义军勇气百倍,冲出城外,元军纷纷逃散,百万大军一时溃尽。高邮解围,张士诚兵势复振。此后,元廷又几次派人招降张士诚,都被严词拒绝。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494

回帖

1401

积分

声名鹊起

积分
1401
声望
852 声
银两
5215 两
回帖
494
精华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09-9-7
最后登录
2020-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起义军的发展和扩张

张士诚在高邮称王一年多,原先并未有渡江进取江南的意图,江南还处于元朝的统治之下,但同样是地方不靖,豪强纷争,兵戈四起。当时江阴有个朱英,也是聚众的豪强,为元军所迫,携家逃至江北求救于张士诚,借兵复仇。张士诚心怀疑虑,不许,朱英乃陈述江南土地之广、物产之富、钱粮之多,并愿以妻子为质。于是士诚命弟士德率兵由通州渡江,以朱英为向导,入福山港。周天祐三年(1356年)正月,张士德攻取常熟州,并继续向南进军。2月,前锋抵达平江(苏州)。这时张士德手下不过三四千人,但因江南自世乱以来,农村不靖,又迭遭天灾,农民饥馑,往往投充壮丁以糊口,又未习战阵,大多为乌合之众。所以张士德兵虽少,但能长驱而入,势如破竹,直达平江(苏州)大门。结果,“兵不发矢,剑不接刃”,缘城而上,攻下平江。守城的元官员将领或死或逃,张士德即以苏州承天寺为府署,推倒佛像,踞坐于大殿之上,连射三支箭于殿栋,以示武功(但据《明史·张士诚传》,射三矢于栋的是一个月后由高邮来平江的张士诚,未知孰是)。接着昆山、太仓、嘉定、崇明诸州相继来降,张士德又派兵攻取常州、湖州。常州因有人为内应,不战而得,元将王与敬亦由松江叛元前来归附。在江北,张士诚也派兵攻取淮安。这是张士诚军事上发展上非常顺利的时期。3月,士诚由高邮来到平江,改平江为隆平府,即以此为国都,仍称诚王,国号纪元如旧。士诚以承天寺为王宫,立省院六部百司,设学士员,开弘文馆以延揽人才;以李行素为丞相;弟士德为平章提调各郡军马,潘元明为左丞镇吴兴(湖州),史文炳为枢密院同知镇守松江;周仁为隆平府太守,俨然一派开国景象。
  此后数年间,张士诚辟地日广。南面奄有浙西以达婺州(金华),北面囊括整个苏北以及安徽东北一带,最北抵达山东济宁,南北绵延两千余里,连朱元璋发迹地凤阳亦曾为士诚据有,这是张士诚的全盛时期。
  不过,也应看到,如此广袤的领地,并非都是自己军队驻守的稳固疆土。如北边徐、宿等州守将,并非士诚自己手下将领,只是临时归附于他,一有风吹草动,随时会顺风转舵,投靠别人。张士诚的主要地盘为常州、湖州、杭州一线以东的长江三角洲以及江北通州、泰州、扬州、高邮、兴化、淮安一带。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494

回帖

1401

积分

声名鹊起

积分
1401
声望
852 声
银两
5215 两
回帖
494
精华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09-9-7
最后登录
2020-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士诚与朱元璋的争霸

  朱元璋本是郭子兴手下一员将领,张士诚于高邮称王时,他正在安徽攻占长江以北的滁州一带。元丞相脱脱进攻士诚时,张士诚与朱元璋一在高邮,一在滁州,相距不过二百里。元廷为什么不去进攻朱元璋,而要消灭张士诚呢?原因不外有两个:一是当时朱元璋的势力还不及张士诚,元廷认为,只要消灭了张士诚,郭子兴与朱元璋就不足为虑。二是张士诚所据高邮为大运河南北水道要冲,阻断了江南粮米北上的漕运,而朱元璋活动地域则没有如此重要。在围高邮相持不下时,脱脱曾派一军攻略六合。朱元璋虑及元军取了六合可能来进攻他,便带兵去救,和元军接触。后来朱元璋送牛、酒给元军将士说:“你们为什么把巨寇(指张士诚)丢在一边而来此侵扰良民?”元军便停止进攻退去。可朱元璋却雄心勃勃,第二年(1355年)即率军渡江,攻占采石沿江要地,进据太平(今安徽当涂)。1356年3月,朱元璋终于拿下集庆(金陵),又攻取镇江、金坛、丹阳。这时,张士诚军已据有常州。从此,张士诚与朱元璋二雄就直接对垒了。
  1356年,士诚已称王三年,而朱元璋才刚刚据有金陵,仍奉韩林儿小明王为正朔,这表明了他的谨慎。随即,他派人致书张士诚,希望双方睦邻守国,和平相处。《明史》说,张士诚得书不悦,也不答复,并拘留来使。张士诚的态度令朱元璋不解,他把张士诚比之割据天水称雄的隗嚣。士诚认为把自己比低了,不愿与朱元璋讲和,似还有消灭朱元璋一统天下的壮志,但这和他以后的战略措施又有极大的矛盾。
  从1356年至1365年,张士诚与朱元璋在江浙一带发生的大小战争难以备述。现将主要情况概述如下:
  开始时,张士诚西面朱元璋,南面元朝军队,两面作战,先派水师由长江上溯,进攻镇江,与朱元璋军战于龙潭,失利。朱元璋即令徐达等进攻士诚据守的常州,双方于常州、宜兴、长兴一线展开拉锯战,互有胜负与死伤。在南面战线上,元军有数万众屯嘉兴,阻断士诚南下之路。士诚乃派弟士德率军绕过嘉兴进攻杭州,得手。但杨完者引兵蹑其后,张士德三战三北,乃率残部退走。次年,朱元璋南路军攻取长兴,北路沿江攻取江阴。长兴、江阴两地为战略要地。长兴被朱元璋占据,必危及苏州大本营,且士诚由长兴陆路进窥广德威胁金陵的军事行动就不可能。江阴一失,士诚不仅失去和江北往来的重要通道,且水师难以出江逼金焦,从水路威胁金陵。江阴一役,主帅士德被俘,后至金陵绝食而死。士德智勇过人,起义以来,南征北战,战功最大,他的死,使士诚受到重大打击。
  朱元璋攻取江阴后,又进逼常熟、无锡,致使张士诚西、北两面受逼,南面又受阻于元军杨完者,故江南领地日蹙。加之主帅士德之死,形势十分危急。据史载,张士德被俘至金陵,曾设法秘密带信给士诚,叫他投靠元廷,以谋发展。张士诚手下亦有不少曾在元廷为官的谋臣,劝士诚向元廷纳款归顺,以救危局。士诚乃于1357年8月,通过元朝江浙左丞相达识帖睦迩向元廷纳降,取消诚王称号及大周国号。元廷为减少劲敌亦封士诚为太尉,立江淮分省浙江分枢密院于平江,以授其官属。
  张士诚降元只是他的权变策略,和初起义时的一度诈降是同样的性质。故《明史》载:“士诚虽假元封爵,实不用其命”;“士诚虽降,而城池、府库、甲兵、钱粮皆自据如故”。事实也如此,他不但不听元朝指挥,还反过来指挥元朝在浙西的军队去对付朱元璋,且士诚的地盘也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甚至后来士信还夺了达识帖睦迩的兵权,向前进据嘉兴、杭州、绍兴、诸暨直至婺州(金华)。北面则由淮安向北向西,将徐州、宿州直至山东济宁收归版图。并进而派兵略取濠州(凤阳),将朱元璋发迹之地也踩在脚下。后又进攻安丰(安徽寿州),赶走小明王韩林儿,达到他的全盛时期。故张士诚表面降元,实际上却取得了极大的收获。
  张士诚附元为太尉共6年,到1363年9月,复在苏州自立为吴王,且改至正二十三年为吴元年,不再向元廷运送粮食。当时谋臣如陈基、俞思齐等劝士诚不要称王,并仍然向元廷漕贡粮米,士诚不纳。由此可见,张士诚降元纯粹是军事斗争上的一种策略罢了。次年,朱元璋也在金陵自称吴王。后人为加以区别,称张士诚为张吴王,朱元璋为朱吴王。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494

回帖

1401

积分

声名鹊起

积分
1401
声望
852 声
银两
5215 两
回帖
494
精华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09-9-7
最后登录
2020-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士诚的失败

  张士诚无远谋,他在高邮称王后,既未立即引兵进取金陵,又拒绝陈友谅结盟夹击朱元璋的请求,从而贻误了战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看透了张士诚的保守弱点,建议朱元璋先消灭陈友谅再以优势兵力大举进攻张士诚,张士诚苦撑了两年多,终于覆灭。
  朱元璋进攻张士诚的战略是:先攻取江北的通州、泰州、高邮地区,夺取了张的根据地,断其归路,再攻取浙西杭嘉湖一带,最后孤立苏州,进行围歼。
  1364年10月,徐达率大军向泰州进发,先浚河道以通水师,接着包围泰州新城。张士诚闻报,急命淮安李院判率兵援救泰州,被常遇春打败。又派水军兵船400艘出大江至泰兴东南的范蔡港(今已淤塞),但未能登陆解泰州之围。张的泰州守将严再兴率众坚守月余,终于被徐达、常遇春攻下,严被俘至金陵殉国,损失士卒5000人。
泰州既陷,张士诚惶急异常,无日不思重返根据地,朱元璋则命徐达以重兵驻守。         1366年3月,徐达自泰州引兵进攻高邮、兴化及淮安等处。高邮守将俞基据城坚守百日,和朱吴军激战城破殉难。张士诚虽不断有小部队渡江北上,且派江浙行省左丞徐义率大军由海道入淮援救。但徐义畏死,又刚愎自用,屯兵太仓三月不进,致使高邮、淮安、兴化尽失,江淮之地尽为朱吴所有。
  1366年8月,朱元璋开始实施第二步军事计划,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师二十万与张士诚大战于湖州一带。湖州为太湖以南重镇,屏蔽苏州。士诚意识到,这是生死存亡的大决战,故全力以赴,历史上称之为湖州之役。
  徐达、常遇春进军至湖州城外三里桥。湖州守将张天骐为张士诚起义十八人之一,分兵三路出城迎战,徐达亦分兵三路对垒。天骐三路中一路先败,其他二路不战而退,入城据守。张士诚即派大将李伯升来援,由荻港潜入城中,与张天骐合力坚守。张又派大将吕珍及朱暹、王晟、戴茂、五太子等,率兵五六万(号称三十万)来援,屯兵于湖州城东三十里名叫旧馆的地方,并筑五道砦以固防守。徐达、常遇春分军扎营于东阡镇姑嫂桥,连筑土垒,以阻断旧馆来援之军。其时,张士诚之婿潘元绍亦驻兵于乌镇之东,以与吕珍等策应,却遭朱吴军夜袭败走。朱吴军又填塞河港,断士诚粮道。张士诚审知情况危急,亲自由苏州率兵来援,与朱吴军战于皂林之野,失利,被俘甲士三千余人。9月间,士诚复遣徐志坚以轻舟出东阡镇,拟进攻姑嫂桥,与常遇春发生遭遇战。当时,正遇大风雨,天色晦暗,常遇春出船数百突击,志坚被擒,丧失二千余人。张士诚命潘元绍率领赤龙船亲军屯于平望,欲进援旧馆,又被常遇春纵火,船俱焚,军资器械损失无算。至此,旧馆援绝粮乏,将士纷纷屈降。
  10月,常遇春攻乌镇,徐义、潘元绍拒战不胜退走。遇春又攻破王晟的陆寨,戴茂、王晟遂降于朱吴。徐达复进攻张士诚弁山水寨,五太子盛兵来援,经过一番苦战,兵船被烧,又大败,五太子遂与朱暹、吕珍等率旧馆兵降,张士诚又损兵六万之众。
  此时的湖州城,已被围困3个月。11月,徐达将吕珍、王晟等降将巡游于湖州城下,对城上李伯升喊话,劝其出降。伯升说:“吴王养我厚,我不忍背之。”抽刀欲自杀,为左右抱持不得死。左右都说久困城中,势孤援绝,不如降。于是张天骐、李伯升皆降。此时,张士信尚有十万兵来援,但胆怯不敢进战,四围立栅自固,并日夜携妓歌舞蹴踘为乐。常遇春领兵来攻,全军倒戈投降,张士信只身匹马逃去。湖州一役张士诚主力全失,难以复振。但张士诚是倔强的,他决不向朱元璋屈服,决心战斗到底,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慨。
  在湖州之役结束之前,朱吴另一军由李文忠率领攻取浙西桐庐、富阳、余杭等地,进兵杭州。杭州守将潘元明未经战斗将城献出,至此,张士诚浙西诸州、县全失。1366年11月,徐达大军进兵姑苏,苏州属县相继降附朱吴,苏州成为一座孤城。这时,城中尚有数万吴军,张士诚几次出城袭击敌营,但终因寡不敌众,力不能胜,退守城中。苏州城坚固,在张士诚死守之下,至1367年5月,徐达仍未能攻下。于是朱元璋致书张士诚,劝其归降,并许以汉代窦融、宋代钱俶故事,永保富贵。然张士诚毫不为之所动,继续坚守。并于6月率军出城掩袭朱吴军,鏖战竟日,死伤甚众。士诚马惊坠水,被救归城中。延至9月份,苏州城已被围10个月,粮草早尽,罗掘俱穷。据史载,一只老鼠可售百文钱,皮革鞋靴、马鞍等都被煮食充饥。张士诚乃召集苏州围城中人民说:“事已如此,我实无良策,准备自缚出城投降,以免你们城破日遭受屠戮。”人民闻言都伏地号哭,愿与士诚固守同死。由于城中本石俱尽,以至拆寺庙民居制作飞炮之料。最后城被攻破,朱吴军由葑门、阊门入,守城兵溃,太守周仁及徐义、潘元绍皆降。张士诚收聚余兵二三万,亲自率领与敌进行巷战,战于万寿寺东街。但已成强弩之未,无法挽回败局。张士诚乃退回宫中,其妻刘妃驱宫中群妾侍女登齐云楼令各自尽,举火焚楼。士诚也闭户自尽,但被李伯升撞开门命人抱持解救。伯升等反复劝其归降,士诚始终瞑目不语,被送至金陵,坚不屈服自缢死,时为1367年7月7日,年四十六岁。
  张士诚自起义至覆亡共十四年。由于苏州及吴地人民支持张士诚,从而激怒了朱元璋,朱得天下后迫令吴地缴纳沉重赋税以为报复。
  张士诚失败的原因,仅从军事上看是不够的。他在政治上亦有许多弱点乃至错误。《明史》张士诚本传载:“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既据有吴中,吴承平久,户口殷盛,士诚渐奢纵,怠于政事。士信、元绍尤好聚敛,金玉珍宝及古法书名画,无不充牣。日夜歌舞自娱。将帅亦偃蹇不用命,每有攻战,辄称疾,邀官爵田宅然后起。“《明祖实录》亦有同样记载。这些记载虽出于官方,难免夸大不可尽信。但也指出了张士诚用人不严,赏罚失当,对部下一味宽容迁就之病。特别是后期任用四弟张士信执掌军政大权,士信荒淫骄纵,军中不离乐妓歌舞。上行下效,为国谋者少,为私谋者多。这样的政权焉能持久!总之,张士诚不能知人善任,往往忠奸不辨,赏罚分明。如对他的谋臣徐义,士诚过于信任,命其掌领亲军。当高邮危急时,士诚遣其率大军赴江北援救,而徐义畏死,屯兵太仓三月不进,以致高邮及江北诸地失陷。而士诚不予惩罚,仍任其领军不疑。史文炳是随士诚起义的十八人之一,有勇略,战功卓著,与张士德同为士诚军事上的左右臂。史守淮安时由于徐义忌妒,诬告他和朱吴来往,将叛变投靠朱元璋。士诚不加详察,就突发兵逮捕而杀害之。后人曾有诗咏叹此事,说士诚“自坏长城”。又加任用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个迂阔不知大计的文人为参军。张士信为相时,三人参与谋划国事,竟毫无成就。故吴中童谣有云:“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蔡叶,一夜秋风起,干瘪。”可见张士诚失败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政治上的失误实为根本。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494

回帖

1401

积分

声名鹊起

积分
1401
声望
852 声
银两
5215 两
回帖
494
精华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09-9-7
最后登录
2020-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地人民对张士诚的怀念

  “十庙钟山黯夕阳,一龛犹自祀张王。”(俞国鑑《谒张王庙》)“霸气烟消余故址,江声梦觉哭张王。”(屈复《苏州怀古》)“三百年来陵谷变,居人犹是说张王。“(王士禛《秦邮杂诗》)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人民对张士诚的怀念。士诚死后,吴人多有立庙私祀的。但为避免明太祖的诛戮,不敢明目张胆,或以金涂饰塑像之面,称金容大帝;或以赭涂面,称朱天大帝;或托之于唐张巡,称都天大帝。又苏州人于七月三十日烧“久思香”(因士诚小名“九四”,“久思”即“九四”之谐音)。据说朱元璋曾因此生疑,命地方官查询,民间谓为敬礼地藏菩萨。苏州被围10月,市民愿与张王同死。为什么张士诚能如此得民心?无非张士诚有遗爱于民间。当时有个很有名气的文人杨维祯,专说张士诚的坏话,士诚欲招至幕下,他不肯,给张王回了一封信。信中固然指出了张士诚统治下的许多不良现象,但也没有技法煞张王的优点有四:“兵不嗜杀,一也;闻善言则拜,二也;俭于自奉,三也;厚给利禄而奸贪必诛,四也。”张士诚踞苏浙一带十余年,保境安民,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是劳动人民出身,颇能体察百姓疾苦,决不允许自己军队杀害良民。曾有民谣说:“死不怨泰州张,生不谢宝庆杨(指杨完者,部下专门残害人民)。”他自奉令俭约,虽然称王,宫室园囿,说不上豪侈。自己虽读书不多,但喜欢延揽贤士、文人,开弘文馆。如陈基、陈秀民、张宪、俞思齐、王逢、骁介、陈汝言等一班文人名士,都招至幕下。且重视文化事业,曾刊行《通鉴总类》、《通鉴续编》、《金陀萃编》等书籍。为保境安民,又在多处修筑城垣,最著名的是筑杭州城。此外又筑太仓城、昆山城、常熟城、吴江城,对南浔、嘉定、湖州等地城垣,或加修,或新筑。在苏州筑虎丘城并增置月城。又为吴民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1364年开掘白茆港河道。四十年前当地就有人向元朝政府倡议,但未能实行。张士诚翻阅元政府档案,认为这条倡议很有道理,于是发动民工10万人开此河。河阔36丈 ,长90余里,既有利农田灌溉排涝,又方便交通,实是福国利民的一项浩大工程。张士诚最后坚强不屈,以死殉国,表现了无畏的英雄气慨。齐云楼一把火,妻妾眷属壮烈赴死,其女隆安公主自刭于盘门新桥。这些,都更增加了吴民对他的怀念之情。
  泰州东山寺原有张王殿,殿中供张王二像。前一尊龙目海口,身着龙衣,腰系玉带,手执纸扇,雄姿英发,气宇轩昂。此像在迎张王会时用,为“行像”,亦称“行坛”。后一尊在砖台上,容貌与前一尊相同,为“坐像”。像后砖台更高处有三尊女像,为张王的三个妃子——刘妃、郭妃、梁妃。据清代泰州人张符骧《吴王张士诚传》谓:“明亡,有客姑苏者,王示之梦曰:‘我思返故乡。’客求得其像载以归,奉于州之八蜡庙。”《退庵笔记》作者夏荃(亦为清代泰州人),曾往泰州南门外该庙访王像,已无有。他说:“疑王像初奉八蜡庙,后移于东山寺欤?”所谓“王示之梦”固不可信。然为泰州人欲得王像以为纪念当是事实。
  民国年间,爱国士绅韩国钧究心乡邦文献,于张士诚史事尤甚关心搜集抄录,所积资料甚多。后因年衰未能自编成书,乃商请青年学者支伟成代为编撰,惜未能完成即去世。其子弟任致远续其成,书名《吴王张士诚载纪》。之所以称“载纪”即“意在予王以列国”,承认张士诚为一国之主。而不像某些书按照“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封建价值观,称他为寇逆。这应看成是对张士诚公正的历史评价。
  张士诚死后葬于金陵,但民间传说谓有吴民寻得张王骨归葬于苏州。民国十八年(1929年),韩国钧委托苏州王鸿翱寻找王墓,后竟在苏州斜塘不远处金姬湖畔寻得。墓广20亩,无碑碣,其右有祀城隍神,当地人云,神即张王九四。韩国钧为立“张吴王墓”碣,并嘱费树蔚君撰《张吴王墓碑》碑文,刻石立于墓前。《吴王张士诚载纪》附录中收录历代诗人题咏百余首,足见民间对张士诚的怀念。兹选录俞国鑑《谒张王庙》一首于下:
十庙钟山黯夕阳,一龛犹自祀张王。
吴中花草怜焦土,海上风云忆故乡。
霸略已销黄蔡叶,盐徒曾起白驹场。
行人掬取春泉奠,疑带当年御酒香。
~~~~~~~~~~~~~~~~~~~~~~~~~~~~~~~~~
END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494

回帖

1401

积分

声名鹊起

积分
1401
声望
852 声
银两
5215 两
回帖
494
精华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09-9-7
最后登录
2020-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史·太祖本纪

……尝与诸臣论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持,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圆,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燕都既举,然后西征。张、李望绝势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帝之雄才大略,料敌制胜,率类此。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岂偶然哉。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11-23 20:21 , Processed in 0.06054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