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惟群 看电视剧连续剧《萍踪侠影录》,看着,我便不安起来。先是怀疑是否自己记忆出错:剧中一些情节,记忆中似乎并无;后是惊讶:电视剧和书竟然完全是两回事,情节不同、细节不同、人物不同、故事都不同,纯粹就是另一个故事! 但它确实叫“萍踪侠影录”,片首也确有“梁羽生”字样。 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背景是明朝皇帝被俘的著名土木堡事件,电视剧中没了“土木堡”,成了“寻宝”;梁羽生先生宣扬的是大局为怀、民族利益至上的大之侠义、一种“恩仇一例付云烟”、“盈盈一笑、尽把恩仇了”的胸怀,电视剧中,这些看不到了,看到的尽是呼风唤雨的妖人、打个喷嚏就能炸掉一座山的“大力金刚”;梁羽生先生的风格是儒雅的、优美的、温和善良的,电视剧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了凶残、恶毒;梁羽生的文字功力是深厚的、耐以咀嚼的,改编后的文字完全没了这种底蕴;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以历史见长,其中有大功臣于谦、明英宗朱祁镇等等,电视剧中,这些人都没了;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中没有公主,没有云蕾假扮公主入瓦刺,没有白痴周山明,没有咬牙切齿、死不改悔的张宗周,没有……梁羽生所“没有”的,电视剧中都有了。 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将一部著名小说改得如此面目全非! 因改编者对自己能力的过度欣赏,确认自己才高八斗、棋高一着?真如此自信,干吗还用“萍踪侠影录”,还用梁羽生的名?何不独佩利剑闯天下?既要借名,那就老老实实,在老老实实的借名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才能。电视剧改编不是不能删繁就简、不是不可添枝加叶,不能的是离谱,不可的是因删枝添叶竟将树都砍掉、根都挖掉。 不知梁羽生先生有何观感?他是个有气度有雅量的人,但再有气度、再有雅量,世上恐怕难找一个能忍受自己作品遭受如此篡改的作者。 电视剧和原著所以如此差异,一个重要原因,是制作者过度相信了自己对“电视市场”的“把握”,而把电视大众的智商和审美力估计得太低。一如“空镜子”、“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样大受欢迎的优秀电视剧,总是“生育”非常痛苦(很多都“生”不出),一再被“枪毙”,被认为“不通俗”、“不大众化”、“文学性过高”,而太多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则在他们的“把握”下蜂拥而出,已“多”、“滥”到了使观众对文理不通、情理不通、事理不通习以为常、一笑而过,甚至视若不见、“不笑而过”。事实证明,一些权威们的权威眼光很成问题,他们过多拥有的是步人后尘、追赶浪花的能力,缺少的恰是他们最需要的看懂潮流、领导潮流的能力。 电视剧《萍踪侠影录》“生造”了澹台镜明这个毒如蛇蝎的女人。为什么?就因制作者相信,这样的人物能给观众带来刺激,这样的人物能显示作者对“人性恶”的深刻认识,这样的人物其他电视剧中频频出现,照搬一个轻车熟路、“成功”保险系数很高。 且不说这个女人之毒毒得毫无道理,且不说文艺工作者们也该负有一定道德教育责任,至少应该看到,现实生活中并无如此恶人;至少应该看到,如果她带来一些刺激,那是丑恶的、恐怖的、大多人不愿看的的刺激,就像很少有人为刺激醉心而去精神病院看患者行凶;至少应该分得清“怪异”与“深刻”的区别,知道创作贵的是创新而非重复,懂得作家和作家是不同的:视角不同、重点不同、展示的画面也不同。 世界需要不同的画面。 过多看了电视剧中坏人坏得彻骨彻髓、恶人恶得毒过蛇蝎后的今天,大多观众都已很累、很厌烦,尤其如今人们的生活好起来,社会环境也大大改善,大家需要的不再是途穷匕首见,而是多一些美感,多一些善意,多一些智慧和力量、多一些通透的人生理解,而是“盈盈一笑,尽把恩仇了”――这些,影视界的权威们是否也该对之多些“超前”的“看懂”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