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场白 ——《龙虎斗京华》“楔子”评析
《龙虎斗京华》的楔子“夜雨空山 深宵来怪客 白云苍狗 古刹话前缘”,揭开了梁羽生先生三十年武侠小说的创作历程,每次翻读之,常有一种不同于其它梁著之感觉。梁著武侠中有几部小说以“楔子”开头,开篇之作《龙虎斗京华》,跨越式之作《七剑下天山》,巅峰之作《萍踪侠影录》,还有封笔之作《武当一剑》等,不难看出,以“楔子”之作品在梁著武侠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创作背景而言,《龙虎》对于梁羽生先生来说应该是猝不及防的创作任务,主题是武侠小说,内容涉及擂台战和太极门。虽然梁羽生先生之前并未创作过武侠小说,但凭借着自身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特别是擅长于古诗词,更对还珠楼主、白羽等民国武侠小说名家作品有很深的积累,便以这段“楔子”作为小说的开篇,共连载四期。内容是从一位曾历经江湖风波的老人口中,讲出一段自身经历过的传奇故事,从这个传奇故事中带出了三十多年前的一段武林风云故事。通过这样的讲述,增加了连载的小说的真实性,使之为贴近于读者。同时也是利用连载“楔子”的几天时间,进一步完善构思。就整部作品而言,“楔子”起到一个故事叙述者的作用,与之同时,“楔子”本身又是一个带有武侠元素的传奇故事。
“楔子”开篇是梁羽生先生填的一首《踏莎行》:弱水萍飘,莲台叶聚,卅年心事凭谁诉?剑光刀影烛摇红,禅心未许沾泥絮。绛草凝珠,昙花隔雾,江湖儿女缘多误,前尘回首不胜情,龙争虎斗京华暮。”
在此试解读这首《踏莎行》:“弱水”意指险恶之途,也指爱情道路,“萍飘”有飘零离散之意;“莲台”意指佛门莲花座台,“叶聚”为聚合之意,“卅年心事凭谁诉”意为心事无从倾诉,累积长达三十年。整句的理解似指主角昔年历经命运奔波、爱情离散,飘零无依时皈依于佛门之中,但是累积的满腹心事无从倾诉三十余载。“剑光刀影”意指这往事涉及的是武林恩怨,意为深夜红烛中时时浮现出昔年剑光刀影的往事;“禅心未许沾泥絮”意指一切往事已矣,如今只余佛门苦修禅心。“绛草凝珠”、“昙花隔雾”,似引用《红楼梦》中黛玉还泪之典,追念曾经有一段美好纯洁的爱情,却是那么的短暂,便在烟雾中飘散,“江湖儿女缘多误” 意指这是江湖儿女的一个宿命。最后一句,回首往事,心中无限唏嘘,那曾经出现在京华的“龙争虎斗”宛若一暮暮重现于眼前。
这首词以弱水、莲台、刀光剑影、禅心等图景和意象描绘了江湖世界曾经的一段传奇故事,这段传奇故事包含着武林中龙争虎斗、人生百态和多少情感离乱,词的主角曾在江湖中历经风雨、最终领悟人生真谛的心路历程。读罢全书,再读这首《踏莎行》,当能发现书名《龙虎斗京华》已隐含其中,重头戏“擂台战”包含其中,主角的故事(书写一位历经江湖风波,爱情创伤最终皈依佛门的奇女子)乃至整部小说的构思也都蕴含其中。品读这首词,不禁为梁羽生先生的诗词创作能力、小说构思能力,乃至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深入感到叹服。
紧接着《踏莎行》,便进入了“楔子”正文。连载时第一段是评论发生在澳门的“吴陈擂台战”,再以一位昔年涉足江湖,如今已进入垂暮之年的故事讲述者身份,讲述当年遇到的传奇往事,作为小说的引文。这段引文无形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不过后期通行版删去了这第一段,感觉有点可惜了。
“楔子”引文后进入正文,以讲述者回忆三十年余年前,到塞外异域访友的遭遇,便将读者引到了辽阔的边塞大地。梁羽生先生居于南方,但是在初次创作的笔触就指向了塞外,而且之后很多作品也是围绕着边塞大地展开的,塞外最终成了羽生先生此后创作生涯的一个“情结”,最终构建了以“天山”为中心的塞外体系,而这段“楔子”一定程度或许便是构建这个体系的开端?
书中如何展现出塞外风情?凉秋九月,塞外草衰,漠漠荒原,遥接天际,这一片广阔的天地间,是驱赶骡车的旅人,一幅羁途萧索的景观,读者从中感受到塞北的广阔荒凉,旅人在旅途中的艰苦寂寞。寂寞路途中,得遇同样赶着路两乘骑客,本来应该是好事,但两乘骑客却是身怀武功,带着武器,却不知是否劫杀行旅的绿林好汉?两乘骑客的身份是什么?同旅人之间是否会引发什么故事,在此引发读者第一问。
旅人陷入塞外荒原,无从投宿的困境,却意外发现了树木稀疏小山的一座古寺。塞外荒原的浩瀚无垠,与古寺之细小简陋,形成鲜明的对比,读者可感受到古寺的凄冷无依。但正是这小而简陋的古寺为旅人提供了一个庇护的场所。投宿古寺,得遇了独居古寺的老尼姑,得见古寺中种种练武的痕迹,这老尼姑的身份是什么,在此又引发读者第二问?
旅人进入禅房,竟也拿起佛书,与老尼姑谈论佛经佛典,既表现出老尼姑是一位有着传奇往事的“隐世高人”,同时也侧面展示出旅人也是有着传奇经历和学识修养的非凡人物。深夜大雨,寒风阵阵,加深了古寺周边环境的荒凉,是什么使得这位有着非凡过去的尼姑放弃过往,数十年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参佛?在此引发读者第三问?
佛堂藏着的画像,画像中人竟是老尼姑当年的未婚夫,未婚夫当年为什么会死于宵小之手,究竟是经历过多么惨痛的往事,才让老尼姑独自在塞外荒原古寺中修行?在此又引发读者第四问?
深夜间两乘骑客到访,两乘骑客与老尼姑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的到来又会引发什么故事?在此又引发读者第五问? 这一切问题都将随着老尼姑讲述往事而一一揭开。这便揭开了《龙虎斗京华》故事的正式开篇。
夜雨空山,深宵来怪客。白云苍狗,古刹话前缘。抛开真正的故事,“楔子”这个内容会让很多读者觉得向往,江湖中人,游历塞外,夜宿古寺,得遇奇人,遭逢异事、聆听传奇,单这几个武侠元素,已经形成一部武侠作品;且其中的环境塑造、悬念设置、武功构思、边疆宗教等元素的运用都是颇见功力,移步换景、悬念迭出使到这段历程显得紧张刺激,让人急欲解开其中的谜团。谁不想一生中有过一两段如同这样的经历,于武侠小说的爱好者而言,这种感觉会更为强烈。按照武侠小说的的设定,这便是“奇遇”了。这段“楔子”虽然只是起到《龙虎斗京华》的引文作用,但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武侠故事看待。记得当年初接触梁羽生先生小说,曾听我哥介绍,梁羽生先生第一部武侠小说是接到创作任务,一夜间完成,次日见报,当时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阅读完《龙虎斗京华》这部新派武侠开山作,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就是写了一个小说开篇,满足见报的需要。当时梁羽生先生小说刚进入内地,各方面的资料都很少,梁羽生先生的创作历程对于内地的读者是个谜,而且我哥自己也不读武侠小说,便也跟着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不过现在重温这段“楔子”,如果将之列为一部相对独立的短篇小说,那么梁羽生先生在一夜间完成构思,甚至完成初稿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过这个“奇遇”虽然让人心动,让人向往,却也有意犹未尽之感觉。如果让旅人跟随老尼姑和两乘骑客的足迹,进入并参与他们的复仇故事;又或是让旅人根据老尼姑的讲述,沿路探寻一下他们曾经走过的足迹,或是再遇到他们的故人,其实小说的“尾声”也有过类似的表述,要不旅人就不会关注到老尼姑已经手刃仇人的信息了,只是这方面的内容太少了些,否则这段“奇遇”将会更为丰富多彩,更激起读者的关注热度。看过一些记载,晚年梁羽生先生曾有意将改写《龙虎》,将10来万字的中长篇武侠作品改写成60万字的长篇作品,但可惜这个想法未附诸实施,如果真的改写成功的话,或许这段“楔子”会让人看到更多的武侠元素,但是现在只能感叹惋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