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04|回复: 17

[其他] 【转帖】现代普通话起源

[复制链接]

191

主题

1308

回帖

4931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4931
声望
3283 声
银两
27947 两
回帖
1308
精华
3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7-12-18
最后登录
2021-5-22
QQ
发表于 2010-8-30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喜欢文学的朋友在埋首文事时或许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律诗绝句,用普通话读起来却是诘屈聱牙拗口难吟?为什么汉语中的同音字这么多?其实这些诗句问世时读起来都是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的,且古汉语里的同音字也远比现在少的多.归根结底,正是汉语言的精华--入声字的消亡导致了这两种现象的出现,由此也透视出满清对汉语言文化的野蛮摧残.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不仅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我们的母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孤立语,有声调,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地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至少有12亿,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在世界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标准音是北京音,在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南洋等地称为华语.   

  然而,现代的普通话和古汉语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曾经是汉语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入声字的消亡.   

  现代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例如:中(阴平)华(阳平)伟(上声)大(去声),从声类上分,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   

  而古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古汉语的四个声调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例如:先(平声)本(上声)后(去声)末(入声).除平声外,其余三个声调都属于仄声.   

  古汉语中的平声现在分化为普通话中阴平和阳平,上声现在有少部分变为去声,大部分仍读上声,去声现在仍读去声.也就是说上述三个古汉语的声调在普通话中得到了保留,下面重点谈谈已经在普通话中消失的声调--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两广江西等地区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南大部分地区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的入声字则一律变成了阳平.古入声字归入普通话四声字举例:   

  归入阴平:哭瞎黑八搭塌拉杀剥拨泼发   

  归入阳平:革国博竹白敌学直罚阀达别   

  归入上声:谷百北铁法塔眨渴笔匹脊乙   

  归入去声:必式阔客木纳日叶捺辣腊墨   

  事实证明,因为古汉语入声字转化为其他声调,造成大量在古汉语中的异音字在普通话中变为同音字,同时,也造成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使得用普通话读古诗时会产生很别扭的感觉.   

  古诗词讲究格律,目的在于朗读时音律回旋优美合乎语言节奏,它对每字每句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从律诗的对仗相粘等规定处可见一斑,该用仄声字时必须用仄声,该用平声字时必须用平声,否则就是出格,为诗家大忌,概括的说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然而,我们在用普通话朗读古诗时出格的现象却俯拾即是.例如:杜牧那首著名的七绝<赠别>   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还有李商隐的七律<无题>   后四句   

  贾氏窥帘韩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按照绝句和律诗的格律,不管是首句入韵还是首句不入韵,绝句中的第三句和律诗中的第三句七句末字都应该是仄声字,而"别"字和"发字"在普通话里分别读阳平和阴平,都属于平声字,显然是出格了.但在古汉语里"别"和"发"是入声字,即属于仄声字,因此它是完全符合格律的.由此可见,惟有古调读古诗才能感到顺畅和谐,从这点上看,老叟非常羡慕操方言的南方朋友,他们可以很自如的读出古诗这种音调铿锵之美.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入声字消亡的呢?   

  汉语同世界上其它语言一样,都是从原始语言逐步进化成长起来的,入声字自汉语言诞生之日起,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元朝曾一度衰竭出现危机,元人周德清编写<中原音韵>   一书时,曾将入声字并入其它声调,但随着元朝的土崩瓦解,入声字又重现了勃勃生机,但真正使它走向衰亡的却是满清统治者.   

  让我们再看看满清的语言,满语在满清时期也称清语和国语,其形成的过程中受蒙语和汉语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粘着语的特点,它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辅音25个,其中3个只用于拼写汉语借词,元音有六个,无长短之分,有复元音.人类语言按语法结构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和屈折语.孤立语如汉语等等,屈折语如英语德语等等,粘着语如满语日语等等,而孤立语和屈折语显然要比粘着语先进,属于粘着语的满语和日语有着共同的特点,比如意思表达上不够精确,且语法杂乱烦琐等.而独立语和屈折语则丰富多彩,可以非常确切的对某种事物进行直观形象表达,这也是汉语民族德语民族英语民族都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原因之一.反观那些粘着语民族,鲜有里程碑式的大家出现,大多是些拾人牙慧,无足轻重的人物.   

  众所周知,现在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实际上现在的北京话却是一种被摧残过的汉语,即满式汉语,其前身是满清官话,其重要特征就是没有入声发音.也就是说现在的北京话并非满清以前的北京话,而满清入关前,北京人使用的是古汉语的一种--吴语,也称明朝官话,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访华时曾对此做过记录,他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当时的北京话,此记录至今仍在,后经专家考证为吴语,这是一种具有入声发音的比较完善的汉语方言.   

  满清在入主中原的初期,曾将保持"国语骑射"作为维护统治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求满人说满语写满文,并在北京城内设立学校,意在推广满语满文,但由于满人游牧民族的本性和其短暂的历史文化局限了满语的发展水平,至入关时满语仍旧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语言,它的发音和语法不成熟,词汇量更是少的可怜.对于常年累月生活在深山老林的满人,初入北京时好象刘姥姥进大观园般大开眼界,很多普通平常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也成了新鲜事物,小到一种普通花卉和日常用具,大到宏伟建筑和旖旎风景,用满语都无法表达.而象汉人的某些高级语言比如医学用语科技用语文化用语等满语更是无法表达,此时,面临着如何统治中国奴役汉人这个大难题的八旗贵族,又遇到了一个比汉人的抵抗更为头痛的问题--语言危机.征服可以使用屠刀,统治就不能只用屠刀了,为了巩固黑暗统治满足其政治需要乃至生活需要,满人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很好的表述自己想法的语言,想在短时间内改良丰富满语显然不现实,至此,学讲汉语成了满人唯一的选择,于是八旗贵族们开始他们邯郸学步的模仿历程.满清这种虚心学习,绝对不是他们所鼓吹的推崇汉文化,实在是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无奈之举,是一种"工作需要",完全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由于满语较汉语有着先天性的不足,再加上生理上的差异,满人无法很流利的说讲汉语,尤其是对发音短促不能延长的入声字,满人无法真正的掌握它的发音,只能是用满语生搬硬套汉语的发音,这样一来入声字也就消失了,这种情形非常类似日本皇军说汉语:"你滴,良心滴,大大滴坏了",而当时"满清皇军"说的汉语并不比日本皇军强.这种满式汉语首先在八旗贵族中出现,经过数年的使用和发展,使用人口不断壮大,在北京城内逐渐形成了操满式汉语的群体,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北京话--满清官话,即普通话的前身.   

  从语言的本质上看,尽管入声字消失了,但是满清官话还应该属于汉语方言的一种,它毕竟较大部分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但这无疑是一种最难听的汉语方言.由于满清官话是八旗贵族的官方语言,自然影响着中国的每一地区,从统治阶层逐步渗透到平民百姓,由北京城推广到周边地区,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中国的国语.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从地域上来讲,满清官话在北方几乎达到普及的程度.而在南方的部分地区,例如江浙两广福建等地由于地处偏远,则受到影响较少,入声字在这几个地区也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并直至今日,这就是操方言的南方朋友朗读古诗词时顺畅压韵的原因.   

  满清官话这种蹩脚的新汉语方言产生的同时,汉语的精髓也随之而去,这也是落后文明取代先进文明付出的惨重代价,作为入声字消亡的罪魁祸首,满清的暴殄天物使现代汉语失去了特有的韵律和语音魅力,也使现代汉语失去了正统性,伴随着文字狱和剃发易服的行为。满清实现了对汉文化从头到脚的抹杀和摧残,使满清成为中国文化的荒漠时代,这也是满清时期中国没有著名诗人和思想家出现的根本原因,故满清时期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无声的中国".   

  老叟并非食古不化,也绝无否定普通话之意,实在是对入声字的非正常消亡感到无比惋惜,老叟愚见,如果说剃发易服是满清阉割了汉文化的外观,那么入声字的消亡则是满清摧残了汉文化的内涵,入声字的消亡是汉语言文化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是满清给汉语言文化造成的一道永远的历史伤痕.

191

主题

1308

回帖

4931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4931
声望
3283 声
银两
27947 两
回帖
1308
精华
3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7-12-18
最后登录
2021-5-2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方话成为普通话基本方言只是机遇问题,并非其是中国最好的方言,即使是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不可能仅仅浓缩在普通话中。吴语也是伟大的文化遗产,有普通话不能替代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吴方言使用人口七千万(意大利语使用人口约六千万),有着和官话不同的音素、词汇、语法,故而称为\"吴语\"更合适。上海话是苏州话、宁波话等几种代表性吴语的混合体,兼具苏州话的软,宁波话的硬,加上使用人口较多,是最具代表性的吴语。
  吴语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语音工具。河南籍的唐玄奘是选用吴音译注佛经的,因唯吴音才能译音准确。
  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粤语不足33个。北方话、英语、法语分别仅有送气和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对应;而这三组音在吴语中都有,不送气清音\"拨(给)[p]、德[t]、革[k]\"、送气清塞音\"泼[ph]、忒[th\&#39;]、克[kh ]\"、浊音\"渤、突[d]、搿[g]\"。吴语有最完善的语音体系,且音素都较实用,上海话音素几乎每个都在常见外语中得到使用。而没短音、音素少、无浊音、大量音素除了说北方话以外几乎没什么用处(包括翘舌音等)的普通话,为外来词译音常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译音也多不准确。因此常见的外语中,吴语对得上号的音素常比普通话、粤语等多一倍;法语三十五音标中,有三十余个和上海话中相应音素一致,普通话不及其半;日语片假名基本可以用吴语读准,北方话是万万不能的;英语等其它外语情况也大致如此。比如:英语\&#39;VCD\&#39;三字母,相当上海话\"微西地[visidi]西是尖音\",北京人多读为普通话的\"微西地[weI?iti]西是团音\"。
  人在12岁以前学发音较易,反之较难,故而以吴语为母语者学外语咬音一般较外省人准确。比如,我有位同事的儿子从小受普通话教育,成了不会讲上海话的土生土长上海人,他上海话\"麦\"的韵母读不出;上海话\"麦\"的韵母和英语\"[Q]\"是一致的,那么他讲英语时当然也发不出该音。又有,有位京籍朋友在沪多年,称自己上海话的\"茶\"声母\"[z]\"发不出,他读外语时也是将\"[z]\"发成汉语拼音的\"(z)[ts]\",比如将字母\"z\"读为普通话\"在[tsaI]\"。
二,学习汉语文学的工具。大量古诗词用普通话读不出韵脚、韵律,影响赏析。
  1,历史上中国北方长期沦为异族统治。北方游牧民族多学汉语,部分融入汉族。他们讲的汉语自然不太正宗。从语音历史资料可看出。入派它声始于元,清定型,期间明恢复;全浊音清化始于五代宋辽时期的北方,至清[?]声母脱落、[v]并入[w]。因浊音音低,传不远,而入声音短,托不长,皆不方便在草原上远距离对话,所以北方游牧民族发不出这些音素,入主中原后学汉语时,也就没学好这些音。就好像今天的北方人讲英语时,常发不好短音和浊音,把[v]读成[w]。另,由于他们发不出(fong,vong)等音节,\"东、冬\"韵的\"风、凤\"等就归入了\"eng\"韵;发不出(vi),\"微、维\"等字就改为(wei)音,北方人多将V读为\"(wei)\"。翘舌音也非古汉语固有音素,语音史上有古无舌上音之说,其出现在唐朝中期的北方,可能和先期融入汉族的南匈奴、**厥等有关。北方话是吴、粤、闽、客、官五大方言中不规则变化最多的,有大量半字先生读法,可能和早期北方民族汉语水平不高有关,如:\"帮(b)[p]\"母字\"秘\"转为\"明(m)\"母,是受字符\"宓\"影响。故北方话对传统汉语音韵结构继承较少。因此,今日北方话曾被章太炎先生称为\"金元虏语\"即满蒙人的异族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1308

回帖

4931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4931
声望
3283 声
银两
27947 两
回帖
1308
精华
3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7-12-18
最后登录
2021-5-2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话和吴语保护
  ①北方话是唯一不保留入声(短音)的汉语方言。无入声使北方话语言节奏呆板,如:吴语"勿晓得"两头是半拍的入声,中间是全拍的舒声,形成切分音节,这是北方话所没的。
  ②北方话是韵母结构变化最严重的方言。以至《声律发蒙》等书,无法用普通话读出韵脚。而且古代声韵书籍的注音方式,比较适合南方话,如"打"注音为"德冷切"等等。
  ③普通话声母结构也迥异于古汉语。古汉语三十六母中的全浊音在普通话及其它方言中全盘清化,唯在吴语中得到保留。浊音清化导致北方话总体以高音为主,音感清轻高扬,符合草原生活环境,难怪有人将打官腔和唱高调扯在一块。
  不可否认在继承传统汉语音韵结构上普通话有重大缺陷。大量古诗词用普通话读不出韵脚、韵律(尤其是讲究舒促结构的词曲),影响赏析,用普通话也不能讲解词曲格律。《唐诗三百首》中的前十首中有五首,用普通话读影响韵脚,包括:第一首《感遇》的韵脚:"洁、节、悦、折",第七首《佳人》的韵脚:"谷、木、戮、肉、烛、玉、宿、哭、浊、屋、薄、竹",第八首《梦李白》的韵脚:"恻、息、忆、测、黑、翼、色、得",等在古汉语和现在吴语中都是入声字;另外,第二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之酒》的韵脚:"微、扉、衣、稀、机",第九首《送綦毋潜落地还乡》的韵脚:"薇、非、衣、扉、稀",等在古汉语和现在吴语中韵母都是""。
  掌握入声、浊声母和一些古汉语音韵对学习古汉语有重要意义,这是吴语能提供的便利。若有朝一日南方方言均遭灭绝,上述诗词就只能借助韩、越等异族语言来诵读出韵脚,岂不遗人笑柄。受古汉语影响较大的韩、越等语汉字读音体系,更接近吴语等南方话。
  尽管北宋以前的文学创作确以北方为主,但北宋以前的北方话更接近今日的南方话。直至满清康熙年间**修订的《佩文韵府》《康熙字典》依然使用入声和清浊母字分开。换句话说,当时已经形成的没有入声、没有浊音的北方话还不被认为有正统地位。另外,吴方言也曾经是东晋、南朝、南宋等时期的权威方言。
  2,中国早期文明虽以北方为主,但北方文化事业屡遭战乱破坏,大量知识分子因避战乱南迁,包括王羲之、辛弃疾等;中国文化视北方为正宗的看法是不全面的。自东晋天马渡江之后,中国文化中心就开始逐渐南移,南宋以后的中国文学创作主要是在吴方言区完成的。以四大名著三言两拍为代表的大量名著是江浙人写的。施耐庵、罗贯中、毛宗岗等本是说书艺人,冯梦龙、金圣叹等是苏州才子,大多数名著原来是苏州评书的脚本。仅《水浒全传》中吴语词汇就不下两百多,了解这些词汇可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层次。纵使官话区人也未必不用吴语词汇,因大量北方籍的文学家有长期江浙生活的背景,如:马致远等。有人指出山东人写的《金瓶梅》中也有吴语词汇(见胡竹安《〈水浒全传〉所见现代吴语词汇试析》)。普通话基础方言文化积淀相对浅是事实。
  3,为弥补文化不足,以官话方言为底版的普通话大量吸收吴语词汇。这样词汇有"标致、便当、尴尬、像煞有介事"等等,不胜枚举。仍有大量生动的吴语词汇无法用普通话达意。如"触揢:触气加恶揢,常写作&#39;促狭、促掐&#39;等"、"殟塞:常写作&#39;挖塞&#39;,意为心中烦闷、不舒服"。某种意义上说吴语是种高雅的文化语言,官话则仅是种政治语言。
  统一的国家未必是建立在单一文化模式上的。
  有人认为只有推广普通话,消灭方言才能巩固统一。然而,当初罗马帝国纵有统一的拉丁语,但还是分裂了,今天多元化的欧洲却在谋求统一;而中国方言差异大的东南部,自战国末年起就基本上是在统一政权下,方言差异小的北方及西南反经常分治(中国搞封建割据的多是北方人)。统一的国家未必是建立在单一文化模式上的,如瑞士、加拿大等,何况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世界上同言、同宗的波黑塞、穆两族也可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吴、汉音之别和我们伟大祖国已共走过几千年。普通话和吴语应该是瑜亮同生的。很难想象,只有京剧、没有昆曲、评弹,只有铁马钢河的《黄河》,没有杏花春雨的《梁祝》、《二泉映月》及暖气熏人的《阿西跳月》、《步步高》的中国是什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1308

回帖

4931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4931
声望
3283 声
银两
27947 两
回帖
1308
精华
3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7-12-18
最后登录
2021-5-2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认为方言会阻碍经济发展。然方言区经济历来普遍比官话区发达。江淮次方言区本是吴语区,官话区化后经济文化各方面普遍落后于同省内的吴语区。当然推普是有积极作用的。
  有人提出吴语应向普通话靠拢,并滥用文读,滥造文读。这样势必会影响吴语文化特色,降低吴语文化价值。这无异是将吴语阉割了。若吴语失去其文化内涵的话,那还有必要存在吗?
  吴语文化圈的人口应当包容其他文化圈的人,那么其他文化圈的人是否也应当包容、尊重吴语文化呢。
  解放前,昆曲、评弹在北方也有不少听众;解放初,绍剧《大闹天宫》也曾风靡全国,毛主席亲题:\"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开国大典上,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就是用上海话做报告的。而现在,吴语被认定为是一种走不出,也不该走出江浙沪,亟待消灭、不上台面的土话。欲置其于死而后快的大有人在。近来有沪语电视剧遭禁播,有人还不依不饶地称另一未及遭禁的沪语电视剧造成了\"极恶劣\"影响。什么\"恶劣\"影响?我只知道,被马德里征服的巴塞罗那人和在印度尼西亚受歧视的华人是不可以公开说自己语言的,但随时代进步,不仅这些歧视政策都被解除,且巴塞罗那方言受到政府保护。相反,《秋菊打官司》、《没事偷着乐》等官话方言电视剧、电影不会有遭禁之虞。中央电视台有粤语、闽南语节目,但没有中国第二大语--吴语新闻节目。王朔说过:南方作家写不出他这样的作品,因为不能像他那样在作品中自如的使用生活语言;可见对方言的禁锢已是文坛巨大损失,江南可是名著之乡啊!在欧洲写文章曾必需用拉丁文。薄伽丘开风气之先,用方言写就了《十日谈》,文字解放带来了欧洲文学繁荣,也为日后佛洛伦萨方言成为权威意大利语打下基础。
  毁林容易,造林难;消灭一种文化是可能的,重造一种文化是不能的。假推普之名,行文化灭绝之实将使我们愧对子孙。本世纪将有千万种语言将消亡,若吴语成为其中一员是幸莫大焉,还是憾莫大焉?即使一心要消灭吴语也非旦夕能至;堵洪不如泄洪,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汉字\"这全民族交流工具,规范吴语用字,使其不成为只是注音的密码。
  .造成不少人反感上海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上海人的语言优越感\"。但北京人的傲气远在上海人之上。所谓\"语言优越感\"本质是地域优越感。消灭方言就能消灭地域优越感?还有,吴语不好懂。其实方言区也有不少人是听不懂普通话的,方言区人口是通过学习才掌握普通话的。解放后吴语受到文化歧视、政策限制,外省人缺乏接触机会,自然不能掌握。有人认为,外省人听不懂吴语,会反感吴语节目,消灭吴语可使外省引进的人才生活方便,容易留住他们;然而带字幕的吴语节目的很大部分观众是想学吴语的外省人,真正爱上海的人是愿意学上海话的,并称之为真正融入上海,只是苦于没有好的渠道。因为不懂吴语就要消灭吴语,那么学不好外语,就要求外国人也只讲普通话吗?国人可以学外语,为什么不能容忍同胞的语言。是的,吴语文化圈人口应当包容其他文化圈的人,那么其他文化圈的人是否也应当尊重吴语文化呢。
  另外,吴语受文化歧视,对其存在不少误解。
  1,比如:江浙人\"黄、王\"不分,平翘、前后鼻音不分,似乎同音字问题严重;其实吴语中结构最简单的上海话,单音素也有50个,普通话仅37个,粤语不足33个(但声调9个),普通话清浊声母不分,故\"弟、帝\"\"定、订\"不分;舒促声调不分,故\"一、衣\"\"做、作\"不分;\"疑[?]、影[?]\"声母不分,故\"艾、爱\"\"义、异\"不分;\"[w]、[v]\"声母不分,故\"万、腕\"\"紊、稳\"不分;以及\"菜、蔡\"不分……同音字问题并不比吴语好。(上海话声母29、韵母36、自成音节4、声调5;普通话声母22、韵母35、自成音节1、声调4。)
  2,又如:上海话\"烧饭\"不合词法,北方话\"打饭\"更莫名其妙;上海话\"瞎开心\"让人看不懂,是\&#39;赫\&#39;误为\&#39;瞎\&#39;,北方话\"气煞\"愣说\"气死\"言过其实。
3,又有人说吴语许多词汇不能写,绝大多数情况是我们不熟悉其写法;但却有部分没有合适写法,普通话也有这现象。如:普通话的\"这、那、哪、你\"等字也不是自古就这样用的。
  4,现在受普通话教育的年轻人书面语言不会用吴语讲,反称吴语词汇少、有些词不能说,好像昆剧不曾是百戏之祖,评弹不曾是明清小说的温床。有人称不少成语无法用吴语讲;事实是,我们今天使用的大量成语来自明朝苏州才子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而当时不带入声调的北方话还没完全形成。其实,吴语比较合乎古汉语音韵结构,再生辟的字也可按古音推出读法;而北方话不符合古汉语音韵结构,比如入声的字在普通话中分派四声并无规律,全浊音字母或归入不送气清音,或归入送气清音,若非普通话经过多年规范化的话,有些字就很难读了。如:阴入声字\"击、级、戟、髻\",在普通话中分派四声,同为\"并\"母字的\"平、病\",在普通话中分属不同声母。当然,有些北方话的词汇转换成吴语时需要意译。如:\"玩猫腻\"换成吴语\"摆花斑\",其中孰优孰劣,明眼人自知。
  5,片面认为上海话是小市民语言。但黄浦江水养育的不乏专家、劳模,且在全国占很大比例。人称\"河北出响马、关东出强盗、山东出好汉\",是否可说,北方话是\"强盗语言\"呢?
  6,有人因听不懂吴语,有抵触情绪,常公开说上海话不好听、是土话;这种行为实有文化歧视之嫌疑。和吴语有较多相同音素和发音习惯的法语在欧洲是种有很高地位的贵族语言。法国人认为法语开口小,轻巧是贵族语言的特征,这也是上海话特征。吴语有浊音,语音丰富,声调舒促、高低错落,语音面貌的美感是其它方言不能比拟的。
  7,吴语因没有合法地位,没经过加工整理,却有些不足之处;但这不是吴语的错,浑金璞玉难道就不是金玉良言了么。
  中国第二大和文化价值最高的吴语,急需立法加以保护。
  如果因为上海是中国的首位城市,所以要讲普通话,禁止讲吴语;哪么是否因为上海是国际都市,就要推广世界普通话--英语,禁说汉语了吗?上海毕竟是以江浙为母体的上海,在继承吴越文化上责无旁贷,这事能推给北京、香港吗?
  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本方言,北京音为基本音是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即使上海人只说普通话,普通话也不会变成上海音为基本音)。但不妨碍吴语作为一种文化得到保留。也应该正视,吴语有普通话无法替代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讲方言和说普通话是不抵触的,参与汉语拼音方案及其前身制定的绝大多数是南方人,钱玄同、赵元任、瞿秋白、朱文熊等吴语人占有半数,这和江浙在全国的文化比重是一致的,而北方人却很少。
  是否我们的推普工作可以由现在的重形式,换成重质量,即要求每个人有普通话交流能力;同时为保留传统汉语、吴语文化做些工作。首先恢复以标准市区上海话播音的吴语新闻节目,向全国推广;这样不仅可使为祖国建设而远赴他乡的江浙人听到乡音,也可使全国人民共享吴语文化的优越性。在上海学校大部分课目用普通话的背景下,开设吴语朗读课。承认吴语的中国第二大语地位。中国需要吴语作为普通话的文化补充。作为中国文化价值最高的语言,吴语有存在的必要。吴语急需立法加以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4607

回帖

4983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4983
声望
230 声
银两
3610 两
回帖
4607
精华
1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10-5-31
最后登录
2022-12-4
QQ
发表于 2010-8-30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父辈的说,潮汕八音,不过不知是什么意思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3231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0947
声望
7401 声
银两
3498 两
回帖
3231
精华
4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10-2-2
最后登录
2014-4-2
QQ
发表于 2010-8-30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明显带着南方人偏好的色彩~~~~
老子就是有语言优越感,就是听不懂也不喜欢南方话,就是满口正宗老北京话儿,在北京的时候碰见人说方言就是鄙视,咋办呢
[color=#FF0000][b][size=6]来嘛~~[url=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1196836]☞点我一下☜[/url][/size][/b][/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8

主题

2万

回帖

8万

积分

VIP名士

积分
87500
声望
68039 声
银两
1070690 两
回帖
28938
精华
23
阅读权限
180
注册时间
2009-5-28
最后登录
2024-8-6
发表于 2010-8-31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楼(羡清) 的帖子

南方话这个太宽泛了,南方的人也可能是北方语系的,比如两湖西川重庆贵州什么的,就算有口音,也能听个大概。
但是江浙、福建,广东之间就是完全彻底的听不懂。即便是江浙一带,上海人和苏州人说话都不同的。

然后我就性别歧视一下了,上海话,苏州话比上海话更甚,女人讲出来是软语,娓娓动听,男人讲起来说实话那叫有气无力
我家藏马是最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主题

2万

回帖

5万

积分

羽生传人

积分
50491
声望
35444 声
银两
4288 两
回帖
21392
精华
3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9-3-18
最后登录
2018-11-17
发表于 2010-8-31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独孤傲) 的帖子

据说广东有的地方有九个声调,反正我是听不出来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295

回帖

304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042
声望
2707 声
银两
7264 两
回帖
129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3-1
最后登录
2019-2-24
发表于 2010-8-31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人普遍怕老婆 所以声音软也正常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1308

回帖

4931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4931
声望
3283 声
银两
27947 两
回帖
1308
精华
3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7-12-18
最后登录
2021-5-2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8

回帖

357

积分

闯荡江湖

积分
357
声望
259 声
银两
3479 两
回帖
98
精华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10-6-29
最后登录
2020-3-31
发表于 2010-9-1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说是对语言的摧残,那么同样也可以说是一种发展,比如今天我们都去学英语,自己的汉语反而没人重视,可不可以也说这是西方对我们的一种摧残呢?

但大多数人还是不这么认为。

时代变了,从前人们为了科举发达,必须学诗词,学对仗,自然极其考究语言,而今天,恐怕只有专业中文教授才会醉心于其中。因此我们不妨拿来当做是一种兴趣,类似书法、戏剧这样的看待。


另外我觉得拿上海话作为吴语的代表,似不妥。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8

主题

2万

回帖

8万

积分

VIP名士

积分
87500
声望
68039 声
银两
1070690 两
回帖
28938
精华
23
阅读权限
180
注册时间
2009-5-28
最后登录
2024-8-6
发表于 2010-9-2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我觉得拿上海话作为吴语的代表,似不妥。——就是,这篇写的偏颇的很,偷换概念也十分严重。
我家藏马是最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主题

2万

回帖

5万

积分

羽生传人

积分
50491
声望
35444 声
银两
4288 两
回帖
21392
精华
3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9-3-18
最后登录
2018-11-17
发表于 2010-9-2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啥,我想问一句这个是原创么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1308

回帖

4931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4931
声望
3283 声
银两
27947 两
回帖
1308
精华
3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7-12-18
最后登录
2021-5-2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原创,别人的研究成果,嗯,我括号下。本文部分观点有点偏激,并不完全代表本人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1136

回帖

6733

积分

开宗立派

积分
6733
声望
6153 声
银两
61672 两
回帖
1136
精华
6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6-11-22
最后登录
2020-3-29
发表于 2010-9-2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我觉得拿上海话作为吴语的代表,似不妥。

附议。

吴语的代表,怎么也轮不到上海话啊!

上海话顶多算是改良的吴语。

其实苏州人,常州人,无锡人在听过上海话之后,基本上都能讲,而且还能讲得像模像样。但是反过来就不太灵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910

回帖

3940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940
声望
3019 声
银两
12531 两
回帖
910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1-27
最后登录
2012-4-24
QQ
发表于 2010-9-4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文是南方的反满志士写的吧

估计跟最近的广东反“推普废粤”有关

语言的最大作用是交流

北方方言比南方各方言都要好懂的多

我觉得说普通话没什么不好

国家应该大力推普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8

主题

2万

回帖

8万

积分

VIP名士

积分
87500
声望
68039 声
银两
1070690 两
回帖
28938
精华
23
阅读权限
180
注册时间
2009-5-28
最后登录
2024-8-6
发表于 2010-9-4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4楼(李寒水) 的帖子

普通话和满族有关,上海话还和洋人有关呢

苏州人说话真好听,可惜俺按照祖籍,属于说话像吵架的宁波人……
我家藏马是最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1308

回帖

4931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4931
声望
3283 声
银两
27947 两
回帖
1308
精华
3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7-12-18
最后登录
2021-5-2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推普本没错,可是现在的趋势不是并列,而是要取代方言的意思,这就有点矫枉过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11-23 16:56 , Processed in 0.07519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