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513|回复: 9

[历史] 【转】琴的历史~四大名琴

[复制链接]

44

主题

1001

回帖

2462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2462
声望
1416 声
银两
6998 两
回帖
1001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08-10-7
QQ
发表于 2007-1-27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自叙一哈~
  学道三十年,未免忧生死。文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参禅悟道三十年,也不如听一夜琴声的收获大。这是唐代诗人孟郊在《听琴》诗中所说的。如近我们听音乐,虽然不能如此功利,但听听古琴,确定能使人身心俱静”“宠辱皆忘难道不是这个样子的吗?
  中国自古”“并重,讲求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孔子授徒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上所言的,多数指琴。有近代学者考证,字是从丝附木上上,琴瑟之象也乐即琴,琴即乐,因此,琴便占据了古代文雅之人琴、棋、书、画的首位,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同时,琴这个字在中国也成了乐器的代称。甚至近代,冠之以琴名的乐器实在不少,说道弹琴,以有很多人不会想到是中国的七弦琴了。悲哀啊~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知音难觅啊,之所以成了琴人的永久性话题,首先是由于琴乐多多求于清、静、古、谵的意境,一般人使认为其曲高和寡。其实,陶渊明早就说过: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要欣赏琴,就要懂得弦外之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其次,文人弹琴,多是为了修身养性或是自娱自乐,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偶有文人间的雅集,都不过两三个知己。再次,古人不但多恪守琴不妄传的训诫,且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弹琴也是有讲儿的:疾风甚雨,日月交蚀、衣冠不整,处事尘、对凡夫俗子,对夷狄商贾等。这样一来,弹琴的机会,听琴的人便少之又少了。没有了知音,便有了伯牙的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正文
  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现在,这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消失。

                   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恒公的手中。齐恒公是齐国的贤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300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明朝中期此琴失传~

焦尾以是失传,但还不算最惨!四大名琴之中就属绕梁的结局最悲~

                   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   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吾乃天怪

1099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武林盟主

折腾梁迷平台的

积分
49161
声望
40444 声
银两
431119 两
回帖
11961
精华
11
阅读权限
2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11-21

宣传大使书编十年坚守同心圆

发表于 2007-1-28 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琴的历史~四大名琴

倒是很想看看你们昨天关于琴的聊天记录,因为忙没能关注,貌似帖上来会不错~

这几张琴很的好PP,喜欢啊

家园还有哪些密码不记得人可以找我还原密码232790139@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13

回帖

1869

积分

声名鹊起

积分
1869
声望
1740 声
银两
5161 两
回帖
113
精华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06-11-27
最后登录
2018-7-12
发表于 2007-1-28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琴的历史~四大名琴

讀完文章,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把绿绮、号钟 給收集起來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234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3051
声望
10601 声
银两
15040 两
回帖
2345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1
最后登录
2017-10-13
发表于 2007-1-28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琴的历史~四大名琴

古代名琴,我喜欢.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主题

840

回帖

1938

积分

声名鹊起

积分
1938
声望
721 声
银两
6389 两
回帖
840
精华
6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2-7-20
发表于 2007-1-31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琴的历史~四大名琴

绿绮上有爱情发生 就稍微喜欢些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

回帖

417

积分

闯荡江湖

积分
417
声望
377 声
银两
4556 两
回帖
36
精华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11-23
最后登录
2008-11-14
发表于 2007-3-3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琴的历史~四大名琴

好东西是古人造的,流传不下来也只能那样了。

不妨想开些:放到现在顶多1摆设,琴若是有灵,估计也挺悲哀的。没个知音能弹它,或者说,没人让它的知音去弹它…

还不如这样留待怀念。

谢谢。

热血,专业而多元化的古龙论坛 http://www.rxgl.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2345

回帖

1万

积分

家园盟主

积分
13051
声望
10601 声
银两
15040 两
回帖
2345
精华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07-1-1
最后登录
2017-10-13
发表于 2007-3-3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琴的历史~四大名琴

千载遗珍琴中鸿宝—唐琴!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故有古琴之称。据文献记载,琴始创于上古伏羲、神农之世。舜曾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西周的文王、武王各增加一条弦,使之成为七弦琴相传至今。

在西周推行礼教的驱动之下,七弦琴获得了相当的普及和发展。《诗经》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和“鼓钟钦钦,鼓瑟鼓零,笙馨同音”,是琴在生活宴飨中用于齐奏与合奏的记录,表明七弦琴所具有的音乐功能。《礼记》中的“士无故不撤琴瑟”和“丧服样,政素琴”,表明琴乐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及其特殊位置。《论语》中的“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表明琴乐在当时的普及。这些文献记述说明西周、春秋之世在推进与巩固礼教的同时,是以“乐”作为教化的辅助工具,以七弦琴音乐作为正心修身、禁淫避邪的工具来应用,经过这个阶段的努力,为古琴在后世的发扬光大奠定了一个巩固而深厚的基础。

五代、两宋之世,由于好古之风的兴起,传世的前代名家所制作与名家的藏琴又成为人们收藏与研究的对象,更赋予古琴以新的价值。于是在不擅长鼓琴之士的书斋中,古琴也成了一件不可少的乐器。古琴在民族乐器中的特殊地位,就这样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在明代权相大学士严嵩的抄家清册《天水冰山录》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特点。在帐册中,七弦琴(包括了新造的“时琴”在内)与书画、古籍一样,逐件登记名称,写明总数,显然是要一一上缴给皇家的,其它的乐器则总写一笔,列明件数与折合银两若干,与田宅、家俱一样,显然是变卖处理后上缴银两的。七弦琴在明朝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传统影响有关,但也因传世名琴唐宋佳作较为稀有,斫琴名家之作声音佳妙者亦难觅得有关。今天传世的古代民族乐器中,惟独只有古琴独占鳌头的原因如此。

(一)九霄环佩
“九霄环佩”琴形制浑厚,作圆首与内收双连弧形腰,相传为“伏羲式”,比明刻本《古琴图式》多一内收弧形。琴以梧桐作面,杉木为底,通体髹紫漆,多处跦漆修补,发小蛇腹断纹,纯鹿角灰胎显现于磨平之断纹处,鹿角灰胎下用葛布为底。琴通长124.5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5.5厘米,厚5.4厘米,底厚1.5厘米。龙均作扁圆形,贴格为一条桐木薄片接口于右侧当中。腹内纳音微隆起,当地沼处复凹下呈圆底沟状,深度约2厘米,宽3厘米,通贯于纳音的始终。琴背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4字,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行书10字,左刻“冷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行书10字及“诗梦斋印”一方。在琴足上方刻“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虎龙吟。苏轼记”楷书23字。凤沼上方刻“三唐琴榭”椭圆印,下方刻“楚园藏琴”印一方。腹内左侧刻寸许楷书款“开元癸丑三年斫”7字。以上铭刻中“九霄环佩”及“包含”印为同时旧刻,苏、黄题跋及腹款均系后刻。琴首下一双护轸为紫檀木所作,据广陵派古琴家徐祺《五知斋琴语》所述,当为清康熙年间所装。“诗梦斋”为清末北京著名古琴家叶赫那拉佛尼音布的别号。“三唐琴谢”和“楚园”均为清末贵池刘世珩的别号。

这张琴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形制极浑厚古朴,自清末以来即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因为它在传世唐琴中最为独特,最为古老,声音更是完美尽善,所以成为举国知名的瑰宝。

“九霄环佩”琴在清代未年就是北京琴坛的一件重器,当时对这张琴的品评,留下文字记述的共有3人。第一个是佛尼音布,得到这张琴后,就刻上了“冷然希太古”的评语。第二人是当时的大琴学家杨时百,他非常赞赏这张唐琴,对其爱慕殷切之情清楚地表露于著作之中。他在《琴粹》中说:“欧阳公之琴记,唐琴在北宋时已不可多得,况更历千年乎?宜乎今日唐琴如凤毛麟角也。近时都下收藏家仅……佛君诗梦之九霄环佩,其声音木质定为唐物无疑。……其余予收藏及所见虽不乏良材,要不能与数琴埒。”第三人是当时藏有“飞泉”、“独幽”两张唐琴的李伯仁,李伯仁为大琴学家杨宗稷弟子,杨氏将“飞泉”、“独幽”二琴定为“鸿宝”,而拥有两张“鸿宝”的李氏却将“九霄环佩”奉为“仙品”,“鸿宝”与“仙品”之间的差别,自可不言而喻了。

“九霄环佩”琴继佛氏之后,大约在1920年左右被逊清宗室红豆馆主溥侗所得。其后傅侗举家南迁移居沪上,“九霄环佩”亦随之南徙,遂成为上海琴坛名器,被收藏家刘世珩所得。1953年,经郑振铎局长提出,国家文物局由刘氏后人手中以重金购得,并转交故宫博物院。据上海的一位老一辈古琴家说:“上海曾有三张音韵至为佳妙的古琴,一张是王氏家藏的‘铁雀舞’,一张是吴氏所藏的‘秋月’,而最好的一张,就是已在北京的‘九霄环佩’”。“九霄环佩”之所以始终在琴坛上享有盛名,且饮誉上海,至今犹为人所称道,就因为它是非常琴所及的盛唐的雷公琴。

据文献记载,古代的琴多出于琴家的手制,或由琴家督造而成。到唐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最有名的四家是雷霄、郭亮、张越、沈镣,另外还有娄则、冯超、三慧大师和超道人。不过今天从仅存的十几张唐琴中,可以认定的只有雷氏一家所制琴,这是因为雷氏琴不仅被唐贤所重,而且更被宋贤所重,他们收藏雷琴,并记录于著述之中,为后世识别唐代雷琴提供了依据。

四川雷氏造琴,相继了三代人,计有雷绍、雷霄、雷震、雷威、雷俨、雷文、雷珏、雷会、雷迅9人。其造琴活动从开元起到开成止,前后约120多年,经历了盛唐、中唐、晚唐3个历史时期。从《陈氏乐书》、《琴苑要录》所记可知,霞氏的绍、霄、震、威、俨5人为盛唐开元间人,属于雷氏的第一代。

《嫏(女寰去宀音huan)记》引前人之说:“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雷中独往峨眉,酣饮著蓑笠人深松中,听其声连绵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妙过于桐。”可见雷威所作之琴,并不拘泥于必须用梧桐、梓木,而是以峨眉松之良者为之,只部分使用桐木,却比桐木制作的还要好。在传世古琴中,尚未见有松木之作,文献中亦只此一例。清末大琴学家杨宗稷在《藏琴录·序言》中说:“确修古琴数十,其中杉制者竟居十之三四,且有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皆用杉,池沼间表以桐。”在此最早提出杉木制琴的向题,最著名之古琴应该是“旧藏佛氏著名唐琴九霄环佩”,最著名的制琴大家所制之琴,只有盛唐雷威所制的《云烟过眼录》著录的“春雷”琴,才是杉木所制而池沼间表以桐木的。《嫏(女寰去宀音huan)记》所说的峨眉松,实质是杉木,这是盛唐雷威制琴的第一个特点。

雷威琴在槽腹制作上也与众不同。北宋苏轼《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什么是雷氏家法?《东坡杂书琴事》中说开元十年造的雷琴“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可见琴腹纳音的特殊做法,亦即上述雷氏第一代人所创造的家法。从“九霄环佩”与“春雷”两琴的纳音来看,都是在稍稍高的纳音中间,开出一条约五分深、一寸宽、通贯于纳音始终的圆沟。它既未增加琴面的厚度影响发音,又使龙池凤沼两个出音孔变得稍稍狭隘,借以延长共鸣箱中余音的扩散。这是雷威制琴的第二个特点。

雷氏琴的声音特点,据《琴苑要录·斫琴记》说:“唐贤取重惟张、雷之琴(雷绍及震、威、张越也)。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雄。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陈氏乐书》说:“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亮,吴称沈镣、张越,宵、亮清雄沉细,镣、越虚鸣而响亮……凡琴音响者则必虚干,无温粹之韵,雷氏之琴其声宽大复兼湿润。”《渑水燕谈录》说雷琴“音极清实”。《六一居士诗话》说雷琴“其声清越,如击金石。”用传世的唐代雷琴相对照,具有家法特点的盛唐之作,虽已经历了上千年的自然变化,而上述音的特点依然存在,与它琴相较,其“清越如击金石”与“湿劲而雄”之异犹感突出,“九霄环佩”之音就是如此。

已故的古琴家李伯仁在半个世纪以前,在《玄楼弦外录》中就提出“九霄环佩”是唐朝的雷琴。现代音乐史家杨荫浏先生在《中国音乐史稿》中,也十分明确地把“九霄环佩”定为雷琴。今扼要列举有关文献,更进一步证明“九霄环佩”是盛唐雷威的制作,一般琴人视为唐代宫琴的观点,无疑是不能成立的。

(二)大圣遗音
“大圣遗音”琴形制修长,作圆首与内收狭尾,相传为“神农式”,梧桐木斫,髹栗壳色与黑色相间的漆,局部有跦漆修补,纯鹿角灰漆胎,蛇腹断纹中现小牛毛断纹。通长120厘米,肩宽20.5厘米,尾宽13.4厘米,厚5厘米,底厚1厘米。圆形龙池,扁圆凤沼,腹内纳音微隆起。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寸许行草“大圣遗音”4字,池下方刻二寸许大方印一篆“包含”2字,池之两旁刻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16字,均埴以金漆,俱系旧刻,腹内在池之两侧有跦漆隶书款“至德丙申”4字。琴音松透响亮,饶有古韵。造型浑厚优美,漆色摧璨古穆,断纹隐起如虬,铭刻精整古朴,金徽玉轸,富丽堂皇,非凡品所能企及。

这张“大圣遗音”琴为清宫旧藏,它何时被送入深宫,是否为明宫旧物?均已无从查考。被藏于南库之中亦不知始于何时。这张琴没有象其它琴那样被放置于宫中的古董房或其它处所,而庋藏于珍品库中,说明当年的皇帝确是把它看得很重的。然而它虽被重视于一时,却终未能避免意外厄运。“大圣遗音”被发现时,竟然弦轸俱失,岳山崩缺,琴面灰白,被弃置于库角的墙隅,已经不知经历了多少寒暑。溥仪被逐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入宫点查,见此琴之破败状况,来加深察,竟定为”破琴一张”,琴仍弃置于原地,继续沉沦了二十多年。

1947年,这张所谓的破琴终于被当时在故宫古物馆工作的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先生所发现,知为中唐珍品,立即移藏于珍品库延禧宫,并为它配上青玉轸足。后征得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同意,于1949年请来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为之修理,经历数日,竟将琴面的,一层泥污水锈磨退得干干净净,漆面和金徽依然丝毫无损,并按照原来规格重新光配上紫岳山,重现了这张唐肃宗李亨御制琴的庐山真面。从此这张唐代御制琴重新焕发出原木的神采,为世人所瞩目。

“大圣遗音”琴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天宝十四年(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明皇奔蜀,太子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改元为至德元年(756年),干支为丙申,“大圣遗音”琴为李亨即皇帝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宫琴。

由于“大圣遗音”琴的斫琴人是由盛唐开元、天宝时代过来的,故所作之琴依然保持了盛唐时期的风貌,具有秀美而浑厚的气度,其浑厚感来源于琴面的弧度,弧度大琴面肥厚,气度自然浑厚了。由于琴面比较浑厚,在琴之两侧、项与腰两处向内收缩的部位,出现了厚逾两侧的不协调现象,从而影响到琴型整体的秀美,故将收缩进去的部位之上下边沿加工做成圆楞,使边侧上下楞角向中间移动,在视觉上减弱了侧面厚度的突出差距,在琴额之下,亦因琴面肥厚,采取了由轸池向外加工成斜坡形,以减薄琴额之厚度,所以这张唐代宫琴气象浑厚而绝无丝毫蠢笨之感。

与传世的常琴相较,“大圣遗音”琴的断纹也表现出时代特点,在某些部位出现有较为宽大的断纹,即大蛇腹纹,在大蛇腹纹之间又出现若干细小的牛毛断纹。在这两种断纹的表面可以看到不同的现象:大断纹已略有翘起如剑锋,且露出点点白色颗粒及一丝鹿角灰漆胎,它是随着漆质老化而先期断裂出来的。而细小的牛毛断则是随后陆续发生的。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讲古琴时说断纹是“愈久则断纹愈多”,所指就是这种现象。

“大圣遗音”琴的铭刻颇有皇家之气,也是有别于常琴的。什么叫大圣遗音?就是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在《送杨寘序》中所说“舜与文王、孔子之遗也。”用这4字名琴,说明它的声音是不同寻常的。4句铭文,前两句是指琴音爽朗清澈,后两句形容声音犹万籁沉寂中一声突发的桐木爆裂之音,用以说明大圣遗音琴之不同凡响。大印“包含”2字,意谓琴音所具有的特点。

在文献记录中还没有看到唐朝有专为宫延服务的永久性作坊的设置,那么,一位有名的技术工匠,他被征召来为皇家制作,与平素的制作不可能没有相同之处。这张至德无年的御制琴是中唐琴的标准器,以它所具有的各项特点,不仅可以准确地识别中唐时期的制作,且对于辨别盛唐与晚唐之琴亦具有莫大的参考价值。

(三)玉玲珑
“玉玲拢”为方头,作内收双连弧形项腰,与传世的历代古琴图式所绘“凤势式”图形相合。据云,“凤势式”琴为魏扬英所创作,故亦有“魏扬英式”之称。琴通长121.5厘米,肩宽19.5厘米,尾宽13厘米,厚4.5厘米,底厚0.9厘米。桐面杉底,通体黑漆,纯鹿角灰胎,发错综层叠断纹,犹如水波之状,灰胎之下有一层纹理疏松的黄色葛布底。琴背作圆形龙池,扁圆风沼。腹内纳音当龙池者作微微隆起状,与“至德丙申”款“大圣遗音”相同;当凤沼者在微隆之上开一圆沟,与雷威制“九霄环佩”的纳音状况完全相同。琴背龙池上方刻寸许楷书“玉玲拢”3字。地下方曾刻有大印一方,文字为漆所掩已不可辨,而印痕宛然犹存。腹内未见款字。琴音苍韵松古,温劲而雄。“玉玲拢”3字为早期旧刻,但因长期流散于民间,不为主人所爱惜,故伤漆胎多处,殃及题名。琴经劣工修补,草率施漆,半途而废。

“玉玲拢”琴除3字题名外,别无其它镌刻和腹款,而今天把它定为中唐雷氏琴,是以它所具有的时代风格、工艺特点与传世唐代雷琴的典型器相比较的结果。如“玉玲拢”琴面弧度犹有浑厚气象,项与腰之上下边楞做圆,使之与肩以下侧面厚度相接近,额下由轸池问外坡出的减薄厚度的方法,以及龙池、凤沼的形制,皆与“至德”款“大圣遗音”琴相同。在制作工艺方面,如采用稍厚的纯鹿角灰漆胎,再下有一层葛布用于底板及其两侧,这与“大圣遗音”和“九霄环佩”是一致的。凤沼内的纳音,在微隆起的部位上开一条约五分深、一寸宽、通贯纳音始终的圆沟,又与盛唐雷威制“九霄环佩”琴的特点相同。

(四)飞泉
“飞泉”琴是传世著名的晚唐琴之一。朱漆,杉木斫纳音为桐木所镶贴,鹿角灰漆胎.发蛇腹间冰纹断。通长122厘米,肩宽20厘米,尾宽14.5厘米,琴面弧度漫圆如弓形,底厚1.2厘米,龙池、凤沼均作长方形。琴作方头,项与腰均作内收三连弧形,清康熙间刊印的《德音堂琴谱》定为连珠式,系隋逸土李疑所创作。琴背龙池。上方刻草书“飞泉”2字及篆文“贞观二年”双边印一方,地下刻篆文“玉振”方印及“金言学士卢赞”双边长方印各一。池之两旁刻篆书铭文“高山玉溜,空谷金声。至人珍玩,哲士亲清。达舒蕴志,穷通幽情。天地中和,乃物咸亨”。惟“飞泉”2字与“玉振”印及篆书铭文为早期同时镌刻.名与印且填以金漆。断纹已通,“贞观”与“金言学士”2印之刻工晚于前者,但均非近代所刻。琴音清润松灵。温劲而古。

此琴在民国初年为北京琴坛名器之一,由古琴家李伯仁所藏,孪氏另有晚唐“太和丁未”款“独幽”琴。“飞泉”大约在1944年秋冬之际,被人送至地安门大街某银号作借款抵押,经人发现遂转告其友程子容。程子容名宽,为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弟子,即请平湖先生为之鉴定,管氏因以同门琴友故人旧藏之鸿宝相告,程子宏遂以重金易之归藏于其家。1979年春夏之交,程子容从家乡平陆写信给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愿意将珍藏三十余年的唐琴“飞泉”捐献国家,以后经国家文物局批转,由故宫博物院接收,并颁发奖金、奖状。

至于李伯仁得“飞泉”琴的经过,在他的《玄楼弦外录》中以《飞泉》为题,述说了约在1920年间旅居京师时,遇一壮士称其父病,出琴一、剑一求售供药饵,李赠以百金,受琴而却剑,“后以漆落不能下相.付厂肆义元斋张虎臣修理,虎臣曰,此余少时在来薰阁所见物,别来六十年矣,犹在京师耶?始为刑部某主事所藏,某不善琴,当字画张挂耳,何至入君手?余告之故……”。

在传世唐琴中,除少数有“至德丙申”、“太和丁未”4字腹款与个别后添腹款者外,其它的都不见款字,它们可能就是西蜀雷氏之作。在宋人笔记中,所记雷琴往往是墨书腹款。“飞泉”未见有腹款的记载,但在半个世纪前的《今虞琴刊》、《古琴征访录》中,还记它有一行“古吴汪昆一重修”的黑书款字,而今巳涣漫湮没,何况千年以上的墨迹?今”飞泉”与晚唐“太和丁未”款宫琴的风格相同,材用杉木,而池沼间纳音表之以桐,与雷琴的特点相同,但形制巳失去浑厚古朴之象,而代之以秀美的气质,且纳音制作所常琴无异,与《东坡志林》所述“雷氏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之说相合。因此,可以认定“飞泉”是一张晚唐雷琴。

对于唐琴两侧的项与腰内收增厚部分,要将上下之边做圆,使楞角线向中移动,缩小与其上下端侧面厚度的差距,于琴头额下亦加工成向上斜出,以减簿这几个部位的厚度,这是唐代古琴独具的特点。晚唐琴由于面板的弧度变化,面上项腰内收的厚度已不甚突出,故仅将底上两处的楞角做圆,可见唐琴的这种传统风格在不断演变。今天从琴背上项腰做圆的情形看,“飞泉”与”大圣遗音”确是相同,但就两琴的铭文看就不同了,“飞泉”的铭文中有”至人”、“哲士”及“达舒蕴志,穷运幽情”之词句,显战不是宫琴所宜有着,从这个角度来看,项腰做圆与额下斜出实为唐琴的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回帖

186

积分

师出名门

积分
186
声望
176 声
银两
4430 两
回帖
10
精华
0
阅读权限
25
注册时间
2008-7-17
最后登录
2008-9-25
发表于 2008-8-25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喜欢古琴的古朴、优雅的琴声 感谢LZ介绍那么多古琴的知识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441

回帖

1536

积分

声名鹊起

积分
1536
声望
1070 声
银两
6721 两
回帖
441
精华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08-7-26
最后登录
2010-5-20
发表于 2008-8-25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石星的琴就是焦尾吧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6

回帖

329

积分

闯荡江湖

积分
329
声望
242 声
银两
4353 两
回帖
86
精华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8-7-31
最后登录
2010-6-29
发表于 2008-8-26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这柯亭说的应该就是焦尾。
荷花十里桂三秋!,谁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古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11-22 07:12 , Processed in 0.0878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