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羽安 于 2024-12-27 15:50 编辑
“武侠与历史不能兼容”是很多武侠小说的读者谈到武侠与历史的问题时,会频频提及的一个观点。 但我认为,这个观点其实是错的,它可以证明“金庸那套历史武侠的写法错了”,但并不能推断出“武侠小说这个门类存在先天不足”,相反,武侠小说其实和历史可以拥有很好的兼容性,梁羽生正是武侠史上第一个吃到这个螃蟹的人。 《萍踪侠影录》可能是我讨论次数最多的梁书,今天的这个话题则是我认为《萍踪》之于武侠文学史最大也是最被忽视的贡献—— 《萍踪侠影录》真正标志着历史武侠小说的彻底成熟和定型。 显然,在1959年1月1日开始连载的《萍踪侠影录》之前,是存在有历史要素的武侠小说的,无论是梁羽生自己的《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还是金庸的《碧血剑》《射雕英雄传》,以及同年开始连载的《神雕侠侣》。 所以,在这里我就要先解释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萍踪》能够越过这些作品,成为我口中的“历史武侠小说的彻底成熟和定型”呢? 在历史武侠小说这个方面,我认为它至少要符合几个标准点,才能是“历史武侠小说”,而不是“含有历史元素的武侠小说”: 1.主线即历史,而非男主抑或是女主的个人成长线、恋爱线,主角的行为本身就是参与到历史事件中,不能是“顺便解决历史事件”,因而排除《白发魔女传》《射雕英雄传》《碧血剑》等; 2.历史事件明晰,且在大的方向上不能含有虚构要素,譬如雍正被吕四娘刺杀这种,都是不行的,因而排除《江湖三女侠》《书剑恩仇录》《七剑下天山》等; 3.虚构的主人公退出历史有合理性,这里的典型是《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大唐双龙传》等,作者为了让故事能够继续沿着历史前进,而被迫写出了降智、让主角归隐,甚至是强行禁足主角的情节。 按照上述三点,我们顺着武侠小说史去看,都能很轻易的锁定到《萍踪侠影录》上。 那么,在上述三点之余,《萍踪》又是做到了什么,才得以成为历史武侠小说的“成熟和定型”呢? 我认为也有三点: 1.主角的战斗力不能过强。毫无疑问,主角过强在武侠小说这类天生就很容易带着爽文要素的文类里,是很容易出现的问题,金庸的诸多“含有历史要素的武侠小说”,为何不能成为历史武侠,其实就是死在了主角普遍过强这个问题上,为此他不得不用各类情节强迫主角退场。反观《萍踪》,主角张丹枫虽有奇遇,但仍然谈不上强,所以最终整个张家势力被瓦剌太师也先清理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2.主角要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历史武侠小说既然挂靠历史事件,那么在封建王朝时期,主角想要产生影响力,基本就只能通过足够强的政治地位来实现,像是金庸的作品里,郭靖就先后做过蒙古的金刀驸马、南宋的襄阳守将,张无忌则是明教教主、朱元璋的上司,萧峰也做到了辽国的南院大王,但显然在历史武侠的维度上,这些设计都不及《萍踪》更为巧妙,因为它们很容易导致角色过强,也就不好退场了。反观张丹枫,身为张士诚后人,最大的倚仗其实就是其父张宗周是瓦剌右丞相,其家臣澹台灭明是瓦剌第一大将,再加石英等一些张士诚旧部,可谓是有实力,但又没那么有实力,有实力确保了张丹枫始终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说得上话,没那么有实力确保也先随时可以很合理的清洗掉他的势力; 3.本身设计框架的可复制性。《萍踪》基本为历史武侠奠定了确切的创作框架:找一个历史事件,设计一个有一定政治地位、不太强的主角塞进去,让他参与历史、在历史事件中产生影响力,但又不至于影响历史最终结果。梁羽生后来自己写的《女帝奇英传》《大唐游侠传》就是比较典型的此类历史武侠作品,金庸后来的《鹿鼎记》也可以算是合格的历史武侠。还有西门丁模仿《萍踪》创作的《倚刀云燕》,萧逸的《饮马流花河》等,也都证明了这套框架的可复制性。 一直延伸到现在,哪怕是历史性更进一步增强的小椴的《裂国》系列,也能看出《萍踪》奠定的框架,当然,《裂国》系列本就是在《萍踪》完成历史武侠第一次革命之后,对于历史武侠的第三次革命(第二次是《寻秦记》),这本书值得单独写一篇文,以后再说吧。 而在《萍踪》奠定历史武侠基础写法之后,历史武侠也便成为了武侠小说里一个不大不小的分支,而历史武侠的优点也是比较明显的,它既可以走《鹿鼎记》《寻秦记》的爽文路线,也可以走《萍踪侠影录》这种顺应历史大团圆的文艺路线,更可以走《女帝奇英传》《大唐游侠传》《饮马流花河》《裂国:大王图》这样的悲剧文艺。 事实上,我认为历史武侠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走悲剧文艺路线,无论是像《女帝》《大唐》《饮马》那样展示在历史大势下小人物的无奈,还是如《裂国:大王图》那般呈现帝王将相的个人心曲,都能拥有相当不俗的艺术性。 可惜的是,或许是由于金庸和黄易的交替影响,历史武侠最终主流和大众印象都成为了爽文风格,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所以讲到这,本文开头部分提到的“武侠与历史不能兼容”的真相其实也就看出来了,其实武侠完全能和历史兼容,真正不能和历史兼容的是爽文。 金庸式武侠小说之所以无法与历史兼容,就是因为他写的其实是“带有历史元素的武侠爽文”,而并非真正的历史武侠小说。 回到梁羽生,其实可以看出其在《萍踪》之前的《白发魔女传》《江湖三女侠》其实都已经在试验历史武侠了,只不过《白发》的历史背景对于故事本身几乎没有多少增色,算是可有可无,而《江湖三女侠》结构太散,选取的故事本身也并非历史,这都是失误之处。 反观《白发》《三女侠》同期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在武侠与历史的结合方面就要做的比这两部更好一些,但走向爽文的剧情规划,以及其历史本身只是郭靖冒险故事的一部分,并非是全书主线,也使得它难以成为真正的历史武侠。 正是各个方面的最终叠加,才使得《萍踪侠影录》成为了至少是中文武侠小说史上,最早的最成熟的历史武侠。 当然,有关《萍踪侠影录》能聊的还有不少,今天这期是对它的褒奖,下回再聊应该就是贬斥了。
针对爽文问题再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认为武侠的出路只有文艺。
在20世纪8、90年代的武侠小说发展十字路口,古龙和黄易分别为武侠指出了两条路,一条是文艺化、严肃化,一条是爽文化、商业化。
古龙之后,温瑞安走的也是第一条路,但是受限于天赋和各种因素,温瑞安最终没能比古龙走得更远,温瑞安之后大陆新武侠的很多古温派后继者(如小椴、时未寒、杨叛等)也没能超越古龙。
而黄易所领衔的这条爽文化之路,确实一度非常成功,并将黄易推上了武侠宗师的地位,但这条路旋起旋灭,而且被玄幻\仙侠鸠占鹊巢。
站在2024年末的视角来看,在爽文化方面,武侠已经基本没有可能再去和玄幻\仙侠比较了,所以我认为武侠的出路只有文艺化,而且武侠题材本身确实是有着不俗的文艺化潜力的,只是受限于金庸等人的影响,被不少论者忽视了。
如果谁想证明武侠题材的爽文化、商业化还有前途,那么还是麻烦他去证明武侠怎么写赢玄幻和仙侠吧。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东西嘛,拿成绩说事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