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xzhaofeng 于 2024-11-30 14:49 编辑
谈梁羽生的“逃避兵役”问题
一
2024年3月刘国重先生出版的《金庸评传》在论述金庸的“退学”问题时提到了梁羽生的“逃避兵役”问题。原文如下(《金庸评传》第248页):
2003年12月8日,梁羽生给《梁羽生传》作者陶钢写信,说:“我的生日是1924年旧历二月十八日(折合新历应为3月22日)。到了我18岁那年,为了逃避兵役,家父将我‘报小’两岁。”梁羽生当时已将届成年,抗战时怕战死沙场而逃避兵役,这个责任不能全推给老父陈玉信。尽管如此,我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在道德上批判梁羽生。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我对拒绝参加抗日部队的梁羽生,只有哀矜之情,并无鄙薄之意。
这两段文字让人感觉很“突兀”。如何从梁羽生信中的一句话“为了逃避兵役,家父将我‘报小’两岁”,就得出梁“抗战时怕战死”,且“责任不能全推给老父”的结论?这个推论没有任何让人信服的论证。 经笔者查证,此段引号内容并未出现在《金庸评传》最后参考文献所列梁羽生相关的几本书中。而是微信公众号“梁学研究资料汇编”中《〈梁羽生评传〉新稿:楔子》(作者:渠诚(私家侦探))的内容。 为作比较,下面贴《梁羽生评传》原文。
究竟何者才是?答曰:一九二四年三月廿二日。然而,梁羽生各种证件上的出生时间,又确确实实是“一九二六年四月五日”不假。证件和实情不同,当然事出有因。那是一九四一年,梁羽生虚龄十八,其时日军肆虐,而国民党内部明争暗斗,父亲不愿意儿子去服兵役,就设法将他的年龄报小两岁,谎称系一九二六年生。这一个错误的信息,由此竟变作官方数据,导致梁羽生的各种证件材料都注明是一九二六年四月五日出生。久而久之,日积月累,要想再更正全部资料就变得不现实了,更何况梁羽生最怕麻烦,索性就不去管了。所以直到他去世以后,他墓碑上所刻的出生时间也同样沿用了该日期。
谈到梁羽生的生日问题,还有另一个较有趣的疑问:到底他这个假生日是怎样来的?是否只是他父亲的随口一说?以上疑问,就算是梁羽生本人都一头雾水。他晚年曾向一位好友表示:“我的生日是1924年旧历二月十八日(折合新历应为3月22日)。到了我18岁那年,为了逃避兵役,家父将我‘报小’两岁,在将农历折算新历方面,不知怎的,折成了4月5日。以后遂成‘定论’了。新旧历折算问题,以前我不大留意,一直也搞不清楚。但旧历二月十八日生,则相信不会错。因为我继母李氏保留有一张先父传下的关于我的年庚八字。那年我回蒙山,还曾见过。”[2]
……(下略)
[2] 引自梁羽生2003年12月8日致陶钢的信。
两文所说的梁羽生的信是以彩页图片的形式出现在2010年9月出版的《梧州人文丛书·梁羽生》(2010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刘国重可能不知道这本书,所以未将此书列入书后的参考文献。 梁羽生的“问题”和《金庸评传》中所述金庸的“退学”问题没有任何关联,即使把涉梁的这部分内容全部删去,也不影响《金庸评传》的叙述完整。刘国重刻意提及,似含有深意。
二 虽然搞清楚了文字来源,但梁羽生“逃避兵役”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为了查明究竟,笔者在“全国报刊索引”中用“广西 兵役”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找到了抗战时期相关的文献。从这些资料来看,梁羽生自己所说的“为了逃避兵役,家父将我‘报小’两岁”恐怕不是事实。 先看1938年4月15日申报(香港)上的新闻《争取最后胜利——桂施行兵役条例》。由于原文较长,简述如下:
广西施行兵役条例,规定年满18岁至30岁的男子,经检查合格必须参加服役。有符合一定条件的(如伤残、精神病、无期徒刑者以及赤贫独子和小学教员等等)可以免役;不符合免役条件的要缴纳缓役金法币100元免除本年度兵役(学生减半)。对于阻挠破坏或意图避免服兵役的,最高处以死刑。
1938年4月20日大美晚报《争取抗战胜利——桂施行征兵法》同样刊载了相关内容。 另外,据1944年8月26日扫荡报(桂林)《未领身份证或填报不清 调服兵役劳役》,1949年2月21日广西日报(柳州版)《本年兵役征集年次由民十七年次至民三》可知,广西的兵役并不是仅仅一次,而是每年都有,一直延续到了1949年。 既然每年都有兵役,那么通过改年龄来逃避兵役则明显不现实,毕竟人不可能永远“不满十八岁”,而且,一旦逃避兵役被发现举报,惩罚相当严厉,甚至可能会是死刑。 不逃避,每年只需交钱即可;逃避兵役,则上下打点花费更多,且风险极大,一旦暴露可能就是灭顶之灾。那么,作为家境颇为殷实,负担得起梁羽生到省城求学的老父来说,做何种选择不言而喻。 至于抗战结束后,根据新的兵役法,大学生是不用服兵役的。(见1946年《广东省政府公报》之《民国三十五年兵役法》) 以上,通过资料我们得出了“逃避兵役”不需要“改年岁”,且实际也没必要“逃避兵役”的结论。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即,梁父又究竟为什么要改年岁呢? 查梁相关传记可知,梁是在1941年从平乐中学转到桂林中学的。看到这,对中小学教育比较熟悉的朋友可能就会心一笑了:梁之改岁,应该就是为了转学的方便。(转学时候更改年龄,不仅当时如此,至今仍有这样的现象。) 所以,梁羽生根本就没有“逃避兵役”这个问题,改年龄是另有缘由。 然而老年的梁羽生在谈及“改年龄”时,使用了在他看来也许比“转学”更“积极向上”(但其实是更容易造成误解)的“逃避(国党)兵役”的理由(刘维群版《梁羽生传》即采用了这个理由,见该书21—22页)。刘国重因为对梁生平不熟悉,也没有下功夫去考证,结果造成了误解。
三 本来,之所以会出现“逃避兵役”问题是源于希望搞清梁羽生生辰年份,然而阴差阳错之下,却几乎成了梁羽生的“黑点”。 行文至此,笔者不仅叹息,写书不易,没有资料还是不要妄下结论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