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原著是我读过最好的书之一,不管寓意技法还是刻画都是一等一的。 爱玛这样的人太有现实意义了,太多女人乃至男人身上有她的特色,也有太多男人一边骂一边会为这种女人所迷。很多明示暗喻都很精巧,心理描写也很到位,结构上夏尔包法利而起由他结束更是妙笔。
我觉得《包法利夫人》写得比《安娜卡列尼娜》好,主要是现实意义更强,而且不喜欢列文双线结构,导致安娜这条线的人物不够充实。但是拍电影而言,后者比前者更合适,因为《包法利夫人》原著在剧情上并不是重点算不得跌宕起伏,有太多的心理描写。很多内涵的寓意通过文字容易理解,影像就麻烦了。这都给拍摄电影增加了难度。安娜拿掉列文的线内容没那么复杂剧情和人物更易懂,心理描写也没包法利夫人那么多,所以安娜的经典电影更多。
这版听说很符合原著,拿来看了后,的确很佩服剧情上对原著的尊重,不管是爱玛结婚、舞会搬家、跟两个男人的三次恋情都拍了出来。但也觉得一些手法上太死板,没真正抓住原著的灵魂,选角也有问题。
比如在电影里过多的用旁白来带过一些情节(特别前半段)和这么阐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并不是很好的影视呈现手法。大可以通过一些人物的原创对话来告诉观众剧情的进展。心理活动更是适合用人物自己的表情和言语呈现出来,这就是改编剧本的作用所在。像这部电影这么处理是符合原著了,但是给观众的观感并不好,也没有读原著时候的美感了。像49版旁白更多,不过用现实世界福楼拜的官司来开头,这样用现实人物作为旁白叙述者不会那么破坏氛围,是一种更好的手法。对爱玛的过去这版叙述也不如49版全面。
像原著用乞丐很明显的暗喻爱玛的人生和蜕变,这版也拍了但是乞丐的歌没有唱,像最后那段爱玛也喊了原著的话,却给人感觉不知所云。
同时原著从夏尔包法利而起,由夏尔包法利而终,就是因为夏尔包法利和爱玛本身有强烈的镜像对映。爱玛对理想的追求就像夏尔对爱玛这种情调的追求一样,正是夏尔的追求成就了爱玛包法利。夏尔从她的眼里看到了自己就是一种谕示,最后通过鲁道夫体会到了自己和爱玛的相似更是如此。这里一头一尾完全剪掉了,就缺少了原著的深意。此外这版夏尔的选角很有问题,夏尔包法利虽然没情调,但是年纪并不大,开头撑死也就20几岁。这版选了一个一脸胡子的中年胖子,演员快45岁和夏尔开头娶的那个老寡妇差不多了。夏尔要真这样爱玛根本不会嫁给他。49版的选角实际年纪也不小40多,但看着要年轻多了更符合。
然后斗胆说说女主演。于佩尔是法国国宝级的影后,但是听说是她演的时候就觉得不合适,看了也和我想得一样。她长得太生硬了,长方脸显冷,眼睛也不够大。而且气场强声音还粗发起火来听着吓人。爱玛明明应该是个黑头发大眼睛,面相很柔和没有侵略性,带点文艺范情欲的小家碧玉,所以才让男人都特别心动。长成于佩尔那样很多人肯定就敬而远之了,特别莱昂肯定没胆子找她。所以尽管于佩尔对爱玛那几段感情的表演还是到位的,但是因为形象气质差别太大了从头到尾都给我一种出戏感觉。1949的珍妮弗琼斯虽然不算好看但更符合我的想象一些。1991版反而鲁道夫和莱昂选的还可以。而且最新的14版居然也选了面相那么冷硬眼睛也不大的米娅。我心目中最符合爱玛的应该是奥黛丽塔图那种长相,还有上古的费雯丽或者波莱特戈达德(卓别林妻子,无比接近演斯嘉丽)那种样子。
总体而言,这版对原著的尊重值得认可,但是处理的过于粗糙空有情节没体现出神髓,包法利夫妇的选角实在不符合,我的评价不如拍得比较好的几个版本的安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