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叶令主 于 2018-2-27 22:19 编辑
红叶令主
武侠小说中写到过新年景象的并不多见,相应的风俗也是着墨不多,以“爆竿”为例,仅就目前所见,唯有梁羽生的《大唐游侠传》中有所提及。 《大唐游侠传》的时代背景是在唐天宝七年,写唐代的游侠和义士,以血战睢阳作一小结,后有《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为续。故事开篇,恰正是大年初一,原文写道:
“呜哇,呜哇!”房内传出小儿的啼声,与噼噼啪啪的“爆竿”声闹成一片,(按:唐人风俗,元旦以真竹着火爆之,称为爆竿。与后来的“爆仗”不同。来鹄早春诗:“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即咏此也。)
需要读者注意的是,作者这段“按语”是针对着作品所处背景而说的,并不是说“爆竿”只是唐人的风俗。 其实将元旦烧竹写作“爆竿”的,除了来鹄的诗句以外,我并没有再见到过以之入诗的,更多的是直接写作“爆竹”,如唐代诗人张说《岳州守岁》诗中写道:
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 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
张说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前后三次被拜为丞相。《岳州守岁》就是他因事被贬为岳州刺史时写下的。 到了宋代,元旦烧竹的习俗沿袭了下来,除了熟知的北宋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以外,南宋的诗人范成大更有《爆竹行》诗一首,诗中写道:
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截筒五尺”说的就是竹筒。这首诗也很清晰的为读者展现了当年元旦烧竹的情形,也可以看到,烧竹产生的爆响在古时是被认为有着驱鬼驱瘴疠的作用的。正因如此,烧竹也并不仅仅在于元旦,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畬田行》诗中如是写道:
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照潭”是许多喜好玄奇灵异故事的读者所熟知的,就是把犀角点燃去照潭水,亦既“犀照”。“爆竹”则自然是将竹子用火烧使它发出爆响了。 后来随着火药的应用,渐渐的很少再去烧真的竹子了,并且由火药所制作出的花炮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也是烧竹无法比拟的。但是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却是相应的增加了许多,比如火药爆炸的伤人、引起的火灾等等,因此对于以火药制作的“爆竹”的限制,也可称是“由古至今”的了。 如今的许多人并不喜欢“爆竹”,除了安全隐患之外,或许最大的原因还是“爆竹好惊眠”。放假时正想着“补足一年未补觉”作为享受,却早早被“爆竹”声给惊醒,心中难免不大痛快。 有趣的是,我曾见过一篇文章,去写燃放“爆竹”的得失,其中为了阐释“爆竹”是传统习俗用以欢庆之意,也引用了张说的诗句,并将“爆竹好惊眠”改作了“爆竹妙惊眠”,一字之易,意思便大不相同,只是被吵醒还能够称其为“妙”的人,恐怕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