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40|回复: 3

[其他] (转)新长征路上的:北京

[复制链接]

210

主题

115

回帖

1375

积分

声名鹊起

积分
1375
声望
1048 声
银两
7914 两
回帖
115
精华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08-7-27
最后登录
2022-7-25
QQ
发表于 2011-11-16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北京人
       历史书上写北京人是较早出现在中国大地的人类,周口店现今还有遗址。念书的小孩都会奇怪,那时的北京人长的可不够帅,记得小时候班里的一女同学有点凸额头,被似懂非懂的小男孩们喊做北京人,害得她哭了半天,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安慰她:北京人住在首都,没有不好的意思,让那女生一下笑了起来,因为此北京人非彼北京人也。
  今日的北京人,确切地说,是那些在北京出生的人,总体上仍然属于华人中长相一般的一类。如果用移民这个观念来衡量的话,第一代移民无论怎么问,都不至于胆气十足地宣称自己是北京人,即使这样说,也要加上来京前的省份。这种第一代移民,无法和自己的过去分开,他们多半都有外省的亲戚,所以很少会象北京的“土著”居民一样,对除上海以外的国人轻描淡写。他们历经奋斗才在北京立足-----往往生存得很好,因此明白世界和世事的复杂。外地人在北京每每提到北京人,总是摇头有叹息,觉得他们又懒又爱面子,说话又不实在,这里指的北京人多半是说的北京的世代居民,也包括第二代或第三、第四代移民。-------其实,第二代移民往往和北京本地人不一样,这类人真正体现了地缘杂交优势,他们有北京居民的见多识广,又有外地联系,知道中国之大民情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客观条件不同,同时由于他们的父辈通常是“念书— 工作”这条路来到北京,家庭知识结构往往水准较高,所以第二代移民通常能成为北京本地出生的居民中的中坚。到了第三代,那就算彻底的北京人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感觉中北京人是有一点退缩的人,即使他们自己不承认或没有意识到-----想想看,一个个和其他城市的孩子一样生活条件优越地长大,结果却要面对来自全国的精英的竞争,有些是类似于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因为别人要在北京站稳脚跟就必须寻找立足之地。而北京人是不愿承认面对的这一近乎残酷的事实,他们对外地的印象往往只是比北京落后哪怕他们中的很多人连北京都没有出去过,但是他们又讲面子,就跟城里的孩子讥笑同班成绩好的乡下男孩,实在没什么好骄傲的,只好说别人是乡下或外地人。倒不是外地人尤其是拿不到北京户口的人才这么认为,好象吃不到葡萄的狐狸。
  北京人也说不上好或不好,但是有时候人们一听油腔滑调的北京方言,就感觉北京人没有比较诚恳的态度对待自己。北京是座WEIRED城市,古老和现代以及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事实上确实如此的眼界开阔,还有众多国家一级的机关气息,让北京人误会了他们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水准,在这个城市里,人们更看中形式和浮华,让人看见的是一个越来越象香港的地方。所谓北京的文化,其实是点缀在文艺团体和大学、政府活动中间的游离物,至少目前还一直没有和这座城市本身联系起来。这些形而上的物事和形而下的城市生活始终没有糅合到一起,好比是众多听起来高尚的外交官,他们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所谓的档次,但那是一种虚幻的气息,类似于这里浮躁的生活。或者这样才是政治中心的气派,仿佛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对于外省人才有热烈而实在的意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比方说,北京本地文化的主流淹没在外地文化的冲击之下,即使北京这座城市具有包容性,但是基本市民的接受往往滞后。住在北京的最优秀的演员、作家、政客、科学家、商人和环卫工人都从外地来,这些人虽然很轻松融入北京的生活,但是北京人却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北京能吸引全中国最顶尖的人物,却无法自己培养。这样的反差让北京人对外地人的反映很是复杂,其结果是,轻视外地人变成了轻视外地民工等各方面处于更低地位的人群。这也是所有大城市居民对成功外来人士的功利色彩的妥协。想说的是,北京的生活可能让有些北京人,缺少世俗生活的熏陶,城市日常生活的单调,整体上对文化政治的注重,反而使北京人的个性化色彩得到加强。比如中国的摇滚乐,还有北京人对潦倒的艺术人士的宽容,以及北京对海外信息的高度接受能力,使得北京人具有更多的超脱。只是,这种在精神认识上的超脱并不是在城市生活基本上形成的,而是从城市生活的高层衍生而来,所以人很容易忽略人本身。好比北京的平民,他生活平凡,周遭没有任何可接近的上层境遇,而市民文化在北京没有形成,世俗生活缺乏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只能在街巷才有,年轻一点的北京人,即使他的接触范围无法含括上层建筑和精英文化,但是他也不愿和市民阶层的文化亲近,这样形成一中隔膜:眼界和自我期望值与实际生活的位置不够协调。
  北京人很难想象那些在长江流域长大的一群人:他们从小在小镇或小城的喧嚣中亲密生存-----这一地区历史上就人口稠密教育发达,很小的孩子就要学会在狭小的空间里和平共处,而且人际的亲近更促成这里的人群对自己生活的关照的具象思维的发达,因为救国救民的思想包括孔子孟子都是属于贫瘠的北方,那里的人民在艰难的环境里更容易抽象思维,不象仓廪充实的长江流域,人们的生存相对容易,才有直把杭州做卞州的歌舞升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南方人就是在生存状态的五花八门而又局促中,在琐碎,世俗中建立人际的联络,多数感情都可以以本质上邻里馈赠或类似的形式表达,其余的感情则是风花雪月犹豫而阴性的婉约。在这样气氛中生长的类知识分子因为其对知识的拥有而刻意追求与众不同,形成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精神状态,只不过千百年的磨合让这种互相对立的精神与物质互相渗透,平民百姓也有精神提升的愿望,而士大夫们,尤其是在文化中占大多数的普通书生,他们似乎从不拒绝享受生活,从美食到美女,这样的互相融合在普遍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中得到肯定,某种意义上说,南方商业的自古发达,与这种出世,入世的“思想境界”交流方便很有关系。

       在精神和物质之间,长江文明似乎没有截然以高尚和卑俗加以区分,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即使是儒家观念占到主流的程朱理学等都是南人对孔子的阐释。在南方长大的人因而更有多元性,更能真实地生活,他们是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广义上的南人比北人更务实,同时也更容易有理想化倾向-----试想,当生活中不可承受之轻习以为常的时候,人们更渴望“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注定无法解脱”。
  这也好象讨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不同(去了山西之后更觉得中原文化的灿烂),虽然最新的考古发现长江文明不象以前所认定的晚于黄河流域。但是北京人作为北方中国人的代表,已经超出了任何一种地域文化所能包容的范围。北京人作为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中的核心,这个意义上的北京人不可或缺。

二:谁的北京
        以前,前辈们长征过草地。如今,我们长征搞失去。
        你在北京,当你丢掉祖居,找不到家,没有归属感,恭喜你,你就是现在的北京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古拉尔赤克2002年的话:
      (古拉尔赤克,波兰前驻华大使,于1953年来华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在中国度过整整24个春秋,被授予北京荣誉市民。现任波兰总理亚洲事务外事顾问,波中友好协会会长。)


       我是一个24岁的老北京市民。现在,每当我同来自中国的朋友们会见时,我常常这样介绍自己。对我不了解的人这时候往往会用没听明白的眼光看着我。这时候我就要向他们解释:从1953年我到中国上北京大学开始――那时我刚满17岁,到1999年底我卸任波兰驻中国大使回国,这期间我在北京度过了整整24年的时间。我是北京城市变化的见证人,这么说并不过份吧?

        说起北京,如果让我说心里话,我特别喜欢50年代时的老北京。那时候的北京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平房城市,整个城市里基本上没有什么高层建筑,胡同和四合院是这座美丽城市的最大特色。还有城楼,我最喜欢的就是西直门城楼,那可比现在保留下来的前门和德胜门要好看得多。当时,好像还没有城墙对城市交通有什么影响的说法,因为当时汽车并不多,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三轮车,甚至还有骆驼队,记得当时往北京城里运送老百姓生活用的煤,就是骆驼队先把煤从张家口运到西直门的。

       老北京留给我的另一个最深印象就是北京气氛。那时候北京的大街上自发地张贴着很多标语口号,号召建设新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充满着亲情。当时的北京人很纯洁,对外国人非常友好。有时候我和我的波兰同学走在大街上,会有孩子们跟在后面叫我们"苏联老大哥",我们就告诉他们说,我们不是"苏联老大哥",他们接着就会反问,那你们是"美帝"呀?!

       20世纪50年代是北京的第一个建设高潮,北京人用最快的速度建造了十三陵水库,此外,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北京还兴建了著名的十大建筑。你可能不知道,这里面也有我们留学生的汗水,我们班的外国留学生就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义务劳动了3天。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北京人表现出来的那种团结向上的力量。

      现在的北京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改革开放使这座古老的中国皇城迅速变成为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大都市。北京在建设的过程中破坏了不少老北京的特色,像牌楼和有轨电车等,这点非常可惜,但年轻的北京人更喜欢新北京。北京的年轻人已经融入世界新潮流,他们有了新的爱好和生活习惯,这是自然规律,很正常。

       北京变化最大的时期是上个世纪90年代,记得那时候有人说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其实,不知在什么时候,50年代时的北京十大建筑就已经淹没在数不清的高楼大厦之中。我说过我很怀念老北京,但在新北京的无数现代化建筑中,那些保留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像北京西客站、海关大楼和中国妇联大楼等,我也很喜欢。

       虽然北京人的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早已得到了极大改善,公共汽车、电车和地铁四通八达,大街上很多年轻人穿的衣服都是世界上流行的时髦服装,但最近这两年每次到北京,我都能感受到北京又处在更加快速的变化中。这几年虽然北京的道路建设速度惊人,修建了一条又一条的环城高速路,但还是不能赶上北京人的私家车的增长速度。

       不知道到2008年北京完成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时,北京会变成什么样。但我相信,年轻的北京人肯定会爱上更加现代化的北京,就像年老的人爱老北京一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失去与拥有

      哪些丢了?哪些还在?哪些是新的?
      生活在有历史记忆,没历史遗迹的古老北京。

      一部分人失去,是被动迁到了郊区原住民失去了祖居,新住民找不到归宿。
      一部分人失去,是找不到自己的根。
      把历史丢在脑后,让未来难以名状……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728

主题

2万

回帖

8万

积分

VIP名士

积分
87500
声望
68039 声
银两
1070690 两
回帖
28938
精华
23
阅读权限
180
注册时间
2009-5-28
最后登录
2024-8-6
发表于 2011-11-16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东西,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我家藏马是最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572

回帖

3846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3846
声望
2232 声
银两
13398 两
回帖
1572
精华
0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9-7-29
最后登录
2021-2-28
发表于 2011-11-20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年征程,一座城市规划忧伤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4

回帖

178

积分

师出名门

积分
178
声望
153 声
银两
2854 两
回帖
24
精华
0
阅读权限
25
注册时间
2011-11-18
最后登录
2011-12-11
发表于 2011-11-20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不懂在说什么,可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啊。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11-26 19:47 , Processed in 0.06152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