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09|回复: 0

抓武侠文化 促蒙山旅游BY卢旦华

[复制链接]

138

主题

263

回帖

4962

积分

积分
4962
声望
4261 声
银两
266991 两
回帖
263
精华
6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07-1-14
最后登录
2019-6-26
发表于 2018-2-7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梁羽生家园 于 2018-2-7 14:50 编辑

抓武侠文化  促蒙山旅游
                     卢旦华        (研讨会发言稿)
摘要:山川秀丽、地灵人杰的广西蒙山是中华文化古城,是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梁羽生先生故里。梁先生武侠文化溯源---拜师奇缘,梁先生武侠文化精华,抓紧梁公羽生武侠文化,促进蒙山旅游科学发展。
关键词:拜师奇缘  武侠文化  蒙山旅游  科学发展  建设家园
正文:首先让我在杭州湾畔热诚祝贺“梁羽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大会”圆满成功。同时,为如日中天的蒙山在“生态立县、特色兴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由衷地感到欢欣鼓舞,祝愿贵县在改革发展中兴旺发达、更上一层楼。盛世聚会,增进友情,以促奋进;让我们为当年父老乡亲们的友谊,为现在的康健,再高举干杯。并向辛勤组织这次大会的全体成员,在此表示衷心感谢,苦劳功高。今谨特作此文,以示永远纪念之。
古今连贯,东西交融,南北汇集,这一切都构成了广西蒙山丰富的文化内涵。
激荡的历史风云造就了蒙山近现代一大批名人,从文到武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蒙山文化底蕴深厚,既有山水文化,又有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进一步发挥历史文化名城,梁羽生公园等建成,标志着蒙山人民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以期打造蒙山的旅游品牌,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和促进蒙山旅游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风光秀丽的蒙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古城,是近代史上太平天国开国之地而驰名中外,是著名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梁羽生故里。鉴于我们对梁羽生先生的抗战期间拜师奇缘有所了解,特应贵县府诚意之邀请,并邀请在学术研讨会上作发言。本文分三部分,即一是梁羽生先生武侠文化溯源拜师奇缘,二是梁羽生先生武侠文化精华,三是抓梁羽生先生武侠文化与促蒙山旅游科学发展。趁改革开放和天时地利人和之东风,同心同德、自强不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建设美丽幸福的小康家园而共同奋进!

一、梁羽生先生武侠文化溯源拜师奇缘
梁羽生先生原名陈文统,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他根植于蒙山,成长于蒙山,从蒙山的大山中走出,毕生服务于中华文学及中国文化事业,不仅是广西蒙山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毕生笔耕不辍,所创作的一千多万言新武侠小说传遍天下,还有大量的文史随笔、棋话联语等,更展现了渊博的才具与识见,书写了一部充满开拓与奋斗、光荣与梦想的历史华章,他以"复兴中华”为己任,尽管迭经变更,几度迁徙,历尽了坎坷曲折,人在海外,但心在中国这块多民族的土地上,不断成长壮大,并铸就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武侠精神。爱国、爱乡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首开新派武侠小说之先河,令人敬佩。梁大侠名士风流,著作等身,与金庸一道将武侠小说发扬光大,他们的武侠文化陪伴我们这一辈度过难忘的岁月。
梁羽生先生自幼博览群书。其家地近瑶山,是考察研究太平天国历史和游览的好地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其熟读古文,好弄词章,经常填词作赋,一抒情怀。特别在抗战期间,饶宗颐、简又文、赵文炳(笔者岳父)等为民办学堂,梁羽生便拜史学家简又文教授为师,通过老师关系,与法学教育家赵文炳先生(广西大学教授)也结了 “忘年之交”,从中学到了极为丰富的各方面知识,亦生亦师,诗词作证。自古英雄出少年,灵山秀水的陶冶,家乡风物文化的熏陶,使本来就极具文学潜质的梁羽生迅速成长为创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被国人誉为琴剑书生。
1943年,在广州与宁沪一些学者避难来到广西桂林文化城工作,当时简又文、赵文炳不但是老同事,而且都为双重身份,即立法委员兼大学教授学者。
1944年9月,桂林因战火疏散,刚20岁读中学的梁羽生被迫返家。此时,一大批文人学者,为免遭日寇侵华劫难,只好避难到桂林东面的小县城蒙山,国学大师饶宗颐、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简又文、法学教育家赵文炳等均滞留在蒙山。简又文酷爱历史,尤对太平天国之研究最深,他和家人至平乐避难,闻日军来寇的警报,准备再次疏散,想到临近的蒙山县有学生陈文奇,即通信联络,打听当地情况。陈氏一家自是盛情相邀,允诺招待其全家去县内避难。陈文奇听说简又文到县城租了房子住下,立刻进城欢迎,后又把三叔陈品瑞和弟弟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介绍给了老师。陈品瑞和简又文一见如故,结成好友。梁羽生则服膺简又文的学问、人品和见识,经常向他请益。
梁羽生家是广西蒙山望族,其父陈信玉是位乐善的乡绅,抗战时曾组团抗日保乡,冒死保护避难之文化名人,适逢其堂兄陈文奇是简又文先生的门生,由他联络梁羽生的父亲陈信玉接济,患难之中见真情,使数位学者避难蒙山陈家(梁羽生家)。与简又文一起搬到屯治陈家避难的还有赵文炳、沈宜壬、(实业家)、陈寿恒(浙江大学教授)、陆献其(铁道工程师)、罗家模(蒙中老师)、郑兆田(陈文奇留法同学之弟,广东商家)等六户及陈文山在蒙中的一些同事约四十人。陈家有史以来从未住过如此多人,顿时热闹了起来。大批文化人的到来使偏于一隅的蒙山文化盛极一时。梁羽生在桂林读高中时与之来往密切的孔宪铨,这时已经是蒙山中学的校长。他巧借东风与另一位擅长词学的蒙中教师何觉夫,以及陈文奇等倡议在县城创办了“黄花学院”,孔宪铨、陈文奇、吕仲竾、钟文会等人为校董。
当时,辗转流离求生,备尝艰辛的简又文等先生鼎力相助借租黄氏宗祠为临时院舍迅速办起了黄花书院。聘饶宗颐、赵文炳、何觉等人为教授。因而他们时相过从,每喜为诗酒宴集,唱和既频。他们频经世变,思以学术文章,为精神寄托,于是讲学著述之风兴起,使梁羽生从千年传统文化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黄花学院”设有文专三、五年制各一班,及附中班两班,学生百余名。文专班在苏元春的家“武功书院”上课,附中班在县城“陈家祠堂”上课。简又文、饶宗颐、赵文炳、何觉夫、向培良、周培克、孔宪铨、李瘦之等均义务任教。成立仅有月余,日军围攻桂林,平乐沦陷,荔浦为日寇占领,蒙山县城紧急疏散,黄花学院也不得不停办,虽校办学时短,但治学严谨,勤教好学,分别时师生含热泪依依不舍。此时,教授文人们迫于生计,饶宗颐在龙头村的祠堂里开办了一所私塾,学生约十余人。梁羽生遵父嘱,每天上学听饶宗颐引经据典的讲课,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也提高了对通俗文学之认识,终身受益不浅。当时,与简又文在冯玉祥的西北军有过同事之谊的赵文炳(于右任之亲信),亦常到村,与简又文晤面。
陈文统(梁羽生)后得父命拜简为师,拜师,称为拜先生(又称学师),只见陈家上下人等无不净身革面,隆服盛装。参加仪式的有梁羽生的父亲陈品瑞、堂兄陈文奇、继母李郁芳、家兄陈文山、简又文的夫人杨玉仙、陈寿恒教授、罗家模老师。地点在陈家两间书房之间的一个厅屋,中间摆着一张太行师椅,先请简又文入座,梁羽生家人、和简夫人及其他几位人士分列两旁。梁羽生身穿蓝色卡叽布学生装,打扮整齐,恭恭敬敬地行至简又文面前,欲施三跪九拜之礼,简又文说了声:“免。”梁羽生便改行三鞠躬之礼,再向简又文呈上拜师帖。按照陈品瑞的意思,必须要梁羽生接受中国传统礼节拜师,但简又文是基督教徒,最后便以西礼进行,梁羽生遂依礼拜简又文为师。文化基督徒是文化知识界人士,他们从传统价值观转换到现代价值观,尤其吸取现代西方文明,积极入世,为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文炳一家当时也住在龙头村(文圩镇大明村龙头组),赵出身于 “中国书画之乡”书香门第之家,幼承庭训,好学聪慧、学识渊博,追求上进、办学育人,多才多艺是个 “西北才子”,著名的法学家、教育家、书画家,易学家,一生中思想进步,爱国爱民的民主人士,治学谨严,为学界楷模。赵曾留学苏联(就读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后,去莫斯科中山大学至毕业),虽然出身军伍,双枪能手,却颇富文才,词学造诣很深。梁羽生拜简又文为师后,经师介绍赵文炳是他老同事,于1926年6月,留学苏联毕业后,促成赵文炳回国的是西北国民革命军冯玉祥。冯此前曾赴苏联考察演讲革命,后于右任受李大钊之请,赴莫斯科敦促冯回国参加国民北伐战争。冯接受共产党人和苏联的支援后速返国,急需一批已在苏联受这军事、政治训练的清廉政治人到其部队工作,聘赵文炳任冯玉祥政治部参谋工作,参加民主统一战线运动和北伐战争,随部出师甘陕老家。据<<冯玉祥传>>中国民军政治化一文中记载: “政治工作之第一困难即是人才。至宣传品两箱则特派赵文炳等二人由海参崴经西伯利亚铁路至库伦,转乘汽车经戈壁滩沙漠前去。二人历尽辛苦,费时六月,耗款数千元始到达。余带去之文件运到之日,全军奉为至宝,盖国民军之宣传及政治工作资料正缺乏也”。时年9月,冯玉祥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正式宣佈全体将士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赵文炳 “以法治军,善练兵,善双枪,注重校风教育,强调纪律是命脉”而得冯赞赏。这时,梁羽生父子因赵先生研易好武,又遂按中国传统礼节拜赵文炳为先生,结下忘年之交( wàng nián zhī jiāo ),即不拘年岁、辈分的人所结成的深厚友谊。后赵先生讲《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等古典给梁羽生听。赵先生还讲在人世间缘分是天定的,情感这东西就是难说。无论年龄、职位、经济等等有多大的差异,只要有缘就能结为好友。这表面上看来是两辈人(父辈和子辈)或(祖辈和孙辈),明显存在着年龄、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但是,因为我们的兴趣、爱好等等相似、相同即投缘对意,有其共同的“理想”、理念,相逢愉悦开心,话语投机,大有相识恨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同道中人很有可能成为“忘年之交”情结,我们就是一范例。他们的师生“忘年交”情结,有共同兴趣为要,突破他们年龄的鸿沟界线,可将“天堑变通途”,“忘年之交”建立在“共性”的基点上,重点选择诗词与文史上的朋友;把老师作为朋友带来了快乐,促进身心健康之有意义的事情,深受到社会、家庭的关注与理解并支持。忘年交情结,以老带新、以青带老,潜移默化,互敬互勉,使社会更和谐,家庭更幸福。产生于师生关系。因为志同道合而走在一起,忘年交的感情很微妙,有时像父子,有时像兄弟。经常会一起活动,共同探讨武艺问题和人生,也有时相邀一起出游观景增写诗文的灵感。赵文炳先生深有体会地说:“一个人没有朋友不但生活不好,连生存都会有问题。”人,交好友不易,而邂逅“忘年交”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我一生中有幸,就遇上了这样的好事,碰上了这个不错的“忘年交”。 忘年交,不仅仅只是友谊。有时候可以从中获得许多的滋养。因为长时间的相处、观察、欣赏、解读,不知不觉产生一种耳濡目染。
  蒙山艰难是磨砺人生的砥石,它可以培养人坚强的品质、意志和毅力,就像燧石只有在锤击下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但人生所碰到的绝不仅是艰难而已,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途,会经历很多的事情,需接受一次又一次各种各样的考验。俗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你所在的工作环境里,如果身边一直有个年长、成熟、练达的好友相伴,交谈中他们常言:“人所谓的成就,不在金钱也不在地位,而在做人。”确实是这样,人应当不卑不亢,陶渊明采菊东篱,弯腰下田园,让自己的汗水变成颗粒饱满的收成,人格依然挺立,佳话流传了上千年。忘年交,没有功利没有承诺,只有真情和守望。
他们的忘年交,因学习工作而分离,那种不舍,令人感动,但他们依然通过各种渠道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那种频率里,那种关切中,时时会散发出家人般温和的芳香。他却时不时的托人带来信函,惦念着一个远方的孩子。从他的惦念中,我们读出了温暖,更懂得了幸福。
当时,天资聪慧,好学的梁羽生完全被赵文炳先生的演讲文章强烈的吸引了,于是,在其的内心深处,赵先生就成了他心目中的偶像。
赵文炳是一位儒雅的军人,喜欢填词作诗。梁羽生和他熟悉之后,经常向赵先生请教,以〈水龙吟·洞庭湖畔斜阳〉向简、赵请教,甚得赵氏赞赏。梁羽生日记小序:“甲申仲秋,余一新声数阕,就正于简驭繁(又文)、赵文炳二先生,训以格调凄婉,宜更换作风,因赋此以避”后写入《江湖三女侠》十五回,改‘蒙城’为‘石门’。”此时的梁羽生对于填词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非常感谢赵文炳的指教,为感谢知遇之恩特作一首《忆旧游》赠赵文炳先生:问秋寒塞外,月冷眉江,骚客凄清,可有思家意?只连天烽火,难寄深情。聊暂妻梅侣鹤,林表养冰心。算市朝易改,沧桑历劫,风雨多经。龙蛇惊世俗,直上追怀素,墨泼南溟。写拿空老树,任纵横天际,尚发千茎。遥想休闲冯异,过眼几疏星。听日暮荒山,猿啼可似边马鸣。赵文炳先生读过后,非常喜欢,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放在身上,时常看看,喜赞学生陈文统(梁羽生原名)的文学天才,教莘莘学子,学习勤奋好学的人生品德。他们亦师亦友,重学重情,并更结下忘年之交。这段拜师学习经历,使梁羽生从中学时代起,得到与一班学者研经论文的机会,骈文诗词样样都会,直至成为中国武侠小说鼻祖。简又文感谢而诗吟上述诗二,其中:“赵何饶孔联翩来,松风映带须眉碧”等诗词杰作,往来论学,互受切磋之益。(诗中赵何饶孔指赵文炳、何觉、饶宗颐、孔宪铨四位大师) 。他们互相往来,并诗唱和,和睦相处成一家,使梁羽生从千年传统文化中更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据母琴心生前常忆黄牛山故事时讲起: “陈家爱抱赵先生在流离重庆时出生的二岁女儿,关照无微不至,甚至教她学蒙山话,他们真是亲如一家人。”
  1945年1月15日,日寇占据蒙山县城,简又文一行只好再避入蒙山文墟镇屯治村陈家祖屋。16日,陈家上下同简又文等人去六排山暂避,次日清晨抵达;住约“牛矢山房,半月后返回。期间为梁等学生教授英语或口授文天祥《正气歌》、岳飞《满江红》等。饶宗颐与赵文炳二位先生还特地跑了几十里山路去访简又文学兄,使简先生中欢欣无限。彼时,赵文炳曾赋词泼墨答谢陈家救命之恩,并教梁法学、书法、历史,讲《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及天山、敦煌飞天故事等。然而,牛矢山房的平静日子过了没多久,4月,日军又血洗文墟,16日,众人只能再一次往山中的鹏汉村逃去暂避,次日晚七时抵达。这一次由梁羽生带路,于悬崖峭壁的崎岖山路上艰难爬行。简又文说,此次转移乃是他自抗战后避难搬迁之第11次,而那条山路就是当年太平军由陆路进入蒙山的道路之一。他不由得感慨:“于患难中也得些史料,再踏上太平军北伐路线,方知当年大军之劳苦进军也。”所谓三句不离本行,作为一名太平天国研究专家,这样的特别研究也是其他专家所无法体验的。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蒙山之后,这批避难的文人个个大喜过望,大有“漫卷诗书喜若狂”的激情。饶公有《九月三日》诗一首:“举杯同祝中兴日,甲午而来恨始平。一事令人堪莞尔,楼船兼作受降城。”后他乘船东下广州,又转至香港大学任教,自此定居香港。赵文炳一家先返家乡,在西北大学任教。后回第二故乡,在浙江英士大学任法学院院长。在文圩避难的几家人也都各回原处。同年9月26日,简又文离开蒙山,下梧州返广州。梁羽生舍不得恩师,也欲去岭南大学读书,就一路同行,考入后其学费由简先生负责全免,使梁静心读书,专事学问,并加入“艺文社”。梁羽生有《拜师记》一文登于广州《人间世》评述此时期拜师学习之生活。其有<<木兰花慢·谢西江万顷>>一词之: “百年难得逢知己,避荒山治学发幽潜。吩咐轻舟且慢,待君遥望金田”。先生文光映日、炳照四方。他们之间书信来往密切,梁羽生有<<拜师记>>一文登于广州<<人间世>>评述此时期师之生活。当时国内众多高校也与文人一样,经过曲折的避难旅程。据梁羽生从悉尼返家回忆: “因为那时我专爱结交年纪比我大的人,向人家请教诗词。日本人打到家乡时,有位西北来的赵文炳先生,他和简又文是老朋友,字写得非常好,此人在抗战胜利后,曾在西北大学任教。我是通过老师的关系,与这位赵文炳先生也结成了忘年之交。曾写了一首<<忆旧游>>赠先生赵文炳。”师生含热泪分别后有多次信函来往问侯,相互学习。现尚健在港国学大师饶公也知情。饶公宗颐先生联曰:“旧游萦美梦,羁旅忆皋桥”。上联右题曰:“曩昔自桂林奔蒙山寄居龙头村梁鸾寓皋伯通赁舂之处庾信赋予皋桥羁旅者也。”在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钟文典及蒙山旅游局长陶钢等人的奔走下,这幅对联终被刻石于蒙山文墟镇的一座廊桥上,此桥是通往梁羽生故乡的必经之道。文人回忆永存,梁公天堂含笑。
饶宗颐谈曾及当年的情况:“来到桂林的第二年,日军猛攻桂林,无锡国专的近百名师生及家属由桂林南迁蒙山。之前我已判断日军将攻陷桂林,因而已先行离桂林到蒙山。从桂林逃难到蒙山有简又文、赵文炳等,在蒙山县开设‘黄花学院’。我又在一个‘李家祠堂’教一些学生,也有一些无锡国专学生追随我,在当地边听课,其实也可以说是学生边带着我不断逃难吧(笑)。当时,有一位青年学生陈文统是简又文朋友的家人,他拜我为师学制诗填词,他就是后来著名的香港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他与池田先生曾对话的金庸先生原都为《大公报》同事,后来先后写作武侠小说,成为名作家。”
新中国成立后,梁曾多次从港邮北京中国新法学研究院(今中国人民大学)和通州师范(今北京师范大学)函问好赵先生,并托简转告梁生 “自强不息为人民,历史决不会忘记好人的。”1950年1月,赵文炳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支部活动,并于11月12日联名发表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言”刊登在<<人民日报>>第二版上: “坚决拥护周恩来总理的报告,决心献出所有力量,来击退美帝的侵略,来争取持久和平与巩固人民民主,为全人类的自由幸福而斗争。”其中有吴晗、胡愈之、罗隆基、马叙伦、柳亚子、周建人、沙千里、赵文炳等。赵积极捐献书画等支援前线正义战争。此期间,梁羽生不负赵先生之期望,于1954年初,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正式拉开新派武侠小说的帷幕。但赵文炳先生在江西南昌大学因长期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而离世,生前赵文炳先生教育我们 “蒙山陈家大恩大德,我们世代不能忘却,爱国爱民典范永存”。
赵文炳一生中有难以忘却之大事,其终身伴侣---百岁老人叶琴心以老人家亲历、亲闻、亲见及亲感实录难忘岁月,其子赵淑林(生前曾首任慈溪市副市长唐廷文秘书)传记下述珍贵诸事,以励后昆,我们并正在征编<<百年三园丁>>许兰田、卢维新、赵文炳办学从教传,以示纪念之。
数十年后,屯治村的人们还对这场仪式记忆犹新,说:“文统真是有机缘和造化。”《蒙山文情》重阳节赵与简共聚文人酒会,互以此诗勉之:蒙山拜师情,黄花书院兴。笔塔结文缘,乐词问史勤。立委为庶民,功过后人评。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蒙山避难时的文化人,后来都在香港做出了一番文化事业,这一段历史也将成为研究香港文学史、文化史、学术史的一个重要史料,亦师亦生亦友重学重德重情,国难当头,简又文、饶宗颐、赵文炳、孔宪銓、梁羽生等这些文人们不忘治学,坚信一定会有未来,为蒙山的文化、旅游事业写下了厚重的一笔,淳朴善良的蒙山人收留保护了这些国宝,益及子孙后代。     
广西历史学会会长钟文典教授作了题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发言,他呼于大家团结努力,增强综合国力,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看到桂林山水,看到桂林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人民,了解人民勤劳奋斗精神,增进了与世界交流,团结和谐,共同创造新世界。
这里值得重笔一提,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2005年在浸大演讲时,他首度公开解释笔名由来,指由于南北朝分“梁”先于“陈”,也是文人辈出时代,故取姓“梁”,结合台湾友人赠句“羽刻传高,万纸入胜”成名。金庸、梁羽生一直被并称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创始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武侠小说界的泰斗金庸在海宁老家时的国文教师是诸暨的陈未冬(抗战后改张光), 查良镛(金庸)曾说 “陈给他的文学功底打了很好的基础。”我们也准备写一篇文<<保卫金庸的老师张光>>,据天元姨夫熊长源回忆警卫张光县长录。

二、梁羽生先生武侠文化精华
梁羽生(1924-2009),本名陈文统,蒙山县文圩镇屯治村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梁羽生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喜欢写诗填词,被乡亲们誉为神童。他曾在文圩小学、蒙山中学、平乐中学、桂林高中等学校读书。1944年,一批学者来蒙山避难,简又文、饶宗颐和赵文炳都在梁羽生家里住过。梁羽生拜简又文为师,经师介绍,与赵文炳也结下忘年之交。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简又文到广州,考入岭南大学。毕业后,在香港《大公报》做副刊编辑。
1954年初,《新晚报》总编罗孚力邀梁羽生写武侠小说,梁羽生推辞不掉,就写了《龙虎斗京华》,在香港本报连载,引起轰动,这是梁羽生正式拉开新派武侠小说的帷幕,即开山之作,梁羽生也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主将之一,此后,梁羽生笔耕不辍,到1984年“封刀”,30年间,一生共创作新武侠小说35部,160册,1000万字。受读者喜爱,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羽生的读者。除武侠小说外,梁羽生还写散文、评论、随笔、棋话,笔名有陈鲁、冯瑜宁、李夫人等,著有《中国历史新活》、《文艺新谈》、《古今漫话》等。梁羽生亦精于联话,有《名联观止》(初版《名联谈趣》)传世。
梁羽生先生用新派武侠小说,实现了“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人生理想,构筑了神奇瑰丽的武侠江湖世界。我们对梁羽生先生武侠小说的研究,真是 “碧血丹心九州震,侠骨柔情世代传。”
梁羽生先生武侠文化精华可用对联概括:上联:大唐帝现,骄龙飞天,云海风鸣,广陵三魔魄震散;下联:草莽钗联,狂侠游剑,星河影幻,武当七绝心
惊还。横批:羽生奇侠!对联隐含了梁公的全部名作。
在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女帝奇英传》、《云海玉弓缘》、《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这几部作品也是他个人最钟爱的,即精华也。作品将他的才情和特色展现了淋漓尽致,百读不厌。梁羽生先生几乎每部作品中都穿插着他自己所作的诗词,结尾处也出一首诗或者词点出了全书的主要基调、事件或感情。在武侠世界认识了梁羽生先生,而对他的了解和尊重更进一步,则是从他写的杂文集《笔不花》,这本书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梁羽生先生的文采风流、文学知识渊博,每个章节剖析了中国文学界的一个文化、一种现象、一件趣事,风趣幽默、文笔优美,促人奋进。
  梁羽生的功绩,在于开了武侠小说的一代新风。“新派”不仅是他们自命的,也是得到社会承认的,旧武侠小说虽也热火朝天,但自始至终为新文学所瞧不起,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当时自命为大雅的报纸和自命为大报的报纸,都不屑于刊登,武侠的读者,还缺少知识分子,而主要是下层的“识字分子”。当时武侠小说的地位,犹如流浪江湖的卖解艺人,看的人虽多,却始终算不得名门正派,梁、金一出,局面顿时改观,各大报也都以重金作稿酬,争相刊登,读者也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港、台、新、马,一时风起云涌,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世纪。随后,关于武侠小说的专门研究也渐成热潮,与纯文学相比美。
  梁羽生在评武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艺》上发表过一篇署名佟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其实就是梁羽生所写,他说:“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 ‘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这个观点至今仍响。
  1977年,他在新加坡写作人协会讲《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提出了 “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观点。1979年,他在英国伯明翰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相遇,华老刚刚看完了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便当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侠小说无非是“成人童话”的观点。梁羽生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出席过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会上慷慨陈辞。为武侠小说的一席之地大声疾呼。有人为梁羽生作过一首诗: 金田有奇士,侠影说羽生。 南国棋中意,东坡竹外情。 横刀百岳峙,还剑一身轻。 别有千秋业,文星料更明。 “金田”是太平天国起义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乡蒙山附近。“侠影”是《萍踪侠影录》。“棋中意”说他善于写棋话。“竹外情”取自苏东坡“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肉”,说梁羽生爱吃肉,而且爱吃肥肉,“还剑”取自他的《还剑奇情录》,也说他金盆洗手,封刀挂剑,不写武侠了。“别有千秋业” 说他准备写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小说。 另外,梁羽生在散文、杂文的创作上已有很深的造诣,曾与金庸、陈墨合著《三剑楼随笔》。
  梁羽生作为新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是以一腔正气创造了武侠小说新的格调,后来,他移居澳大利亚,潜心于历史。在武侠理念上,首先,梁羽生对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价值给予明确肯定。他指出,作为一种小说流派,武侠小说无疑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朵奇异的鲜花,“应当允许武侠小说存在”。其次,他认为,武侠小说必须有武有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通过武力的手段去达到侠义的目的;所以,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却不可以没有侠气。再次,他认为,写好武侠小说 ,作者只有具备相当的历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识,并有相当的艺术手段、古文底子,而且还要懂得中国武术的三招两式,才能期望成功。撰写者的创作态度应当端正,他在一九七七年应新加坡写作人协会的邀情作演讲时,介绍了自己创作武侠小说所作的努力:一是努力反映某一时代的历史真实;二是着力塑造人物的性格;三是力求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他对武侠小说的态度仍是明智的、公允的。他曾对大陆一度兴起的盲目的泛滥的“武侠热”泼过冷水。
  梁羽生“以侠胜武”是梁氏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梁氏武侠的基本出发点,由此而产生的结果也是梁氏始料不及的。梁氏的“侠”是一个和当时政治观念联系很紧密的概念,不是单单的行侠仗义。梁氏受左派思想影响很深,尤其是抗日救亡时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梁氏任职于《大公报》,属于左派报纸而且基本上与大陆政府保持一致,梁本身在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属于左派。所以梁氏小说中强烈的左派阶级斗争的思想就不奇怪了,况且六十年代的香港的政治气味很浓,金庸小说和政治往往也有很多的联系。左派的文艺创作思想的得失暂不去考虑,梁氏很强的政治与时代责任意识决定了“以侠胜武”。对侠义的宣扬是一种时代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一种积极的创作态度,梁氏三十载牢守这个理念,证明他是一个极其有责任感的作家,而且证明他在试图开拓一条提升武侠境界的道路。只局限于江湖恩怨的武侠,没有一个积极的思想理念的武侠,永远不能突破武侠的平庸。
  梁氏前期作品中侠义的宣扬还是比较成功的,天山七剑驰骋草原反抗异族的侵略,玉罗刹岳明柯等人反抗魏忠贤的鹰犬,营救忠良,尤其张丹枫的大侠之风,南霁云段圭璋在安史之乱为国死难的豪杰之气,真正把侠义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开拓了武侠的境界。
中华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梁羽生、金庸、古龙等的武侠小说更是将武术这一体育健身运动推广到了极致,将“侠义文化”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演绎得深入人心:少林文化的见义勇为、除暴安良,武当文化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都影响了一代代人。武术可以变成文化产业,但不能动不动就出来“走江湖”摆摊卖钱。只有把“侠义文化”内涵发扬出来,才能使武侠文化产业真正能立足下来。总而论之,仅以对旧小说的继承运用,以及对于其他知识的融合上而言,梁公是更胜一筹的,写游侠、写爱国豪情中的《大唐游侠传》;《冰川天女传》中的攀登珠峰,也足令人眼前一亮。
梁公先生的文笔是有一定的水平的。一是文字旧中有新,文白夹杂,现代的白话文是多数,加之自作诗词,又添典雅;二是厚重、切实、严肃,境界厚实广大兼备,言之有物,去庸俗愚昧之水准。留务实大见之境界;三是内容连续。形式生活化,文字雅致精细;四是人物独有和结构节奏独有;五是思想善和,有古典内容、大变通融合、开明文化后的稳健、精英文化的德美、宗教礼法文化的儒家和度佛家;六是小说之间都有周密联系,人物关联,故事感人,雅俗共赏,润物细无声。内容上或以实在延展,或者以绵延延展。布局紧凑、工巧,美观,真为老谋深算。
梁公生前最常提起的一句话是“宁可无武,不可无侠”,认为武是一种手段,侠才是目的。梁羽生笔下的大侠,具有爱憎分明的是非立场,艰苦奋斗的侠义作风,文武双全的过人才干,大义至上的高尚爱情,已经成了正义、善良、勇敢和智慧的化身。”孔庆东评价说,新派武侠小说如果没有梁羽生,那就好像《三国演义》里没有关羽一样,好像《水浒传》里没有武松一样。说得实际点儿,如果没有“开山立寨”的梁羽生,也就不会有后来应运而生的新派武侠的“真命天子”金庸。 电影导演张纪中评价说:“梁羽生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感很厚重,应该说他笔下武侠世界中的人都生活在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中。相比之下,金庸的作品往往表现的是生活在武侠世界里的侠客,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上世纪80年代“金盆洗手”,到澳大利亚与子女团聚,定居悉尼,本应颐养天年的梁羽生始终不肯闲下来。虽然不再写武侠小说,却没有封笔,他先后写了《名联观止》、散文集《笔花六照》,里面有许多对过去师友的回忆,情深意长,文采飞扬。2008年,他荣获澳大利亚澳华文化界终生成就奖。
梁公先生生前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慷慨陈词,为武侠小说的一席之地大声疾呼。梁羽生与金庸、古龙并称“武林三绝”,他的武侠小说曾盛极一时,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2009年1月31日,著名武侠文学作家梁羽生在澳大利亚悉尼安葬。与他同样享有盛誉的作家金庸送去挽联表达敬意:“悼梁羽生兄逝世,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与此同时,海内外众多梁氏武侠小说的爱好者也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哀悼。
梁羽生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爱国者,酷爱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史。即便是在轮椅和病榻上,他依然每天诵读中国诗篇。花好、月圆、人寿,这三点是我对中国的祝福。中国真正强大是我最大的愿望!”他的话令人动容。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说:“涉及人生道路,我没有后悔,这个是最重要的。我写武侠小说没有后悔,我做人没有对国家不住,没有对朋友不住。”无悔朋友,无愧国家。梁羽生曾为自己撰写了一副对联: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此联既含有书的名字,又在联尾暗嵌自己的名字,正是一生淡泊名利的写照,梁羽生先生奋进精神永存。
1994年,梁羽生就曾在悉尼作家节武侠小说研讨会上谦虚地表示,“我顶多只能算是个开风气的人,真正对武侠小说有很大贡献的,是今天在座的嘉宾金庸先生……他是中国武侠小说作者中,最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写作技巧在内,把中国武侠小说推到一个新高度的作家。有人将他比作法国的大仲马,他是可以当之无愧的。一九五四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先是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后来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以决雌雄。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为了门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脚相争。这场比武经港澳报刊的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陈文统的朋友《新晚报》总编辑罗孚触动灵机,为了满足读者兴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报上预告将刊登精彩的武侠小说以飨读者。第三天,《新晚报》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龙虎斗京华》是新武侠小说之始。随着《龙虎斗京华》的问世,梁羽生──梁大侠初露头角,轰动文坛的“新派武侠小说”已有雏型。因为他写随笔的名字是梁慧如,平时又心慕白羽,故名梁羽生。 “名士归去,幽谷落花埋侠骨;遗篇传世,青天碧海证丹心”,梁音未绝,遗响千秋,羽化今生飞鹤驾;鹄志高扬,威名七剑,云游何处寄萍踪。这联诗,深深地表达了各界人士对梁羽生先生的敬仰之情。
1987年2月,梁羽生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家乡,物是人非,感慨万千。梁羽生热爱家乡,他捐款在母校蒙山中学设立"陈文统奖学金",在文圩中学设立"信玉奖学金",资助家乡的莘莘学子。他多次写诗撰联,赞美家乡。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传承了中华民族正统的优秀文化,深受世人称颂,享誉世界。中国现代文学馆专门设立了“梁羽生文库”。在他逝世时,中国作家协会在唁电中高度评价他的文学地位,称其 “以独具特色的武侠小说和多文体的创作实绩,在当代华文文学创作界独树一帜”。现代文学馆负责人则称,梁羽生“开创了新武侠小说创作的新天地,影响了一代武侠小说家,对当代华文文学的发展,贡献卓著”。梁羽生在文学史上的功绩,将愈发显示其可贵之处。
      梁羽生先生特殊的经历,铸成了他特殊的性格。他生性平淡,不求功名,为人忠厚,谦虚随和,其文心侠骨,古道热肠,历来受人称道,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的名士风度。他的乐观豁达与渊博的知识,他的名士品味及富有个性的风骨,永远令人怀念。他的桑梓情深,特别体现在长期以来十分关注家乡的建设发展。其一介书生,却曾捐赠30多万元及众多图书,以资家乡文教事业,鼓励乡人奋发进取。当梁羽生知道中国现代文学馆为其设立“梁羽生文库和书房”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他的故土乡亲,他就此事在一封信中说道:“这是标志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我从未想过会得到这样的殊荣。对我而言,可也真是来之不易,愿与乡亲共享”。梁羽生先生的义举以及他的精神品格、他的功业、他的作品中侠义英雄形象,一直激励着家乡学子、民众。
      蒙山人以梁羽生为荣,政府以尊民意,兴建了“梁羽生公园”。 当时政府与梁先生商量此事,他自认功德名声难享此荣,不同意以“梁羽生”来命名。后来,他考虑到这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家乡建设发展的需要,一向低调的梁先生最后才答应下来。但他一再强调说:“不要为梁羽生而建公园,更不能损害到老百姓的利益!”由此可见他的高风亮节。


旅游文化,只有突出本地特色,才能宣扬地方优势。与众不同,才有吸引力。因此,蒙山县要打出旅游品牌,必须立足自我,突出特色。梁羽生先生是20世纪蒙山文化名人,是国内外知名的武侠小说家,他的读者和粉丝数以千万计。以梁羽生的国际影响力,在“侠”字上做文章,我们着力打造梁羽生的武侠文化成为蒙山独有的旅游品牌,定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蒙山县风光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9.7℃,森林覆盖率达77.6%,有“天然氧吧”美称,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及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现县内已建成公园3个,包括西炮台公园、太平天国封王遗址公园、梁羽生公园。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古榕公园及滨江公园。"梦幻天谷"旅游景区开发项目预计下半年开工,长坪瑶族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等一批“农家乐”项目也在实施之中。             
近年来,蒙山县努力打造“文化古城、生态蒙山”的品牌,始终把生态作为蒙山的立县之本,始终秉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优化美化人居环境,精心构筑生态养生、观光养生、文化养生、美食养生四大基地。结合建设桂东度假休闲精品小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大了长寿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建设力度,打造长寿文化品牌。在县城建设和改造中,也注重融入长寿文化元素,增加福寿内涵,已筹建县城湄江两岸景观工程,作为其中的重头戏,将以长寿桥为中心建设“万寿仙境”,包含流觞百岁、万寿长廊、万寿阁、聚福楼等景点,让蒙山福寿文化得到传承发扬,福泽百姓。蒙山县已荣获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授予“中国中老年养生基地”称号,通过了中国老年学学会专家组评审,正式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目前,蒙山县正在积极申报“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
1949年后梁羽生虽身居海外,对祖国对家乡始终是一往情深,其生前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 “文心侠骨  统揽孤怀”的侠义精神,促进打造蒙山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美丽家园特作下例研讨:
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文化旅游定义: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其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蒙山县的旅游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符合蒙山县实际并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发展规划,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蒙山县在发展旅游业中,重点打好太平天国和梁羽生这两张特色牌,把自身独特的人文旅游优质资源,与优美的自然生态风景融合在一起,全力打响具有蒙山特色的人文旅游品牌,加快融入大桂林和泛珠三角旅游圈。
   充分利用梁羽生的名人效应,通过梁羽生与公园的文化渊源关系,来反映出文坛大师梁羽生的平生,及蒙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文理兼修加贯通中西是现代学人之基本的修养,尊师重道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千年来程门立雪的故事被广为传颂。为自己的老师举办了传统的拜师仪式,通过仪式表达其对老师的尊敬。
(一)增设 “拜师记”馆室
几千年来,中国周边国家也深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众所周知,外国人也开始开办“孔子学院”来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武侠小说以及经影、视媒体广泛传播,已成为千百万中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单纯的旅游观光已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会更加注重对文化的了解和体验,把目光转向文化旅游,文化中的传说、历史故事成了旅游目的。在这种旅游业发展趋势下,一个全方位展示武侠文化的开放、互动式博览园,能让游客一站式学到武侠文化知识,满足求知解惑的心里需求。
民间学艺的拜师仪式是薪火相传的起点,也是中国传统礼仪的基本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武术也遵循着这种规矩。目的是在动态的传统武术拜师仪式进程中探寻拜师仪式的本质属性及其文化内涵,并反思拜师仪式对于传统武术传承的意义。这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正视拜师仪式的文化价值对以及对武术的继承和发扬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师道”是中国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既是精神价值的传承方式,也是传承精神的人脉延续方式;它是非宗教的,但具有崇高感;它是个人化的,因而是自由的,但也是受到制约的,尤其是内心的自我约束。“师道”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既具有精神内涵的巨大价值,也有“拜师礼”这样的外在形式。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拜师礼”只是其中一部分。 礼仪是文化的外在形式,具有一定的强迫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文化的传播。“拜师礼”是对于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的一种外在强调方式。 此外,“拜师礼”还体现了一种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师徒传授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有悠久的传统。除中国以外的任何国家,师徒传授都是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学校教育并不能简单取代师徒传授方式。当今中国看重学校教育、轻视师徒教育,实际上是崇洋媚外情结下对西方文化错误理解的结果。学校教育讲求标准化的“量贩式”教育,更具有普及意义,而难以获得精品化的教育成果。事实上,学校教育在高层次中出现的硕士导师、博士导师,某种程度上就是师徒教育的翻版。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除了知识之外,还可以从精神理念、价值观、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给学生以具体的榜样,因而对“为师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梁羽生拜师的简又文先生和结为忘年之交的赵文炳先生,不同文化的宗教,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尊重生命和普世情怀。可分为中国和西方传统礼节拜师,特别是中国传统礼节拜师结交,赵教授习研易学,故按中国传统礼节拜师,传承形式一直是靠师徒口传身授,强调师徒名分,讲究尊师重道,注重拜师礼仪,做真正的薪火传承,称为“入室弟子”,没有拜师的弟子称为“记名弟子”。所以,师生都把拜师仪式看作是一件非常隆重和严肃的事情。在茫茫人海中,弟子有缘得识恩师并从师学艺是第一步。师徒讲求的是一个缘份,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俗谚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拜师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拜师礼前,要先请引师、保师向师父引荐获准,再写拜师帖,择吉日举行拜师仪式,参加者除师父和拜师者,主要是门内叩头弟子和亲友为证人。拜师的完整程序有:师徒双方先穿唐装,后上香拜师祖孔子画像;然后顶帖拜师,将拜师帖举过头顶,双手向先生呈上,并面对师父行三叩首礼;为师父献盖碗茶,名为“改口茶”,即从今以后改称“师父先生”;再师徒互赠信物,弟子递上红包以图吉利,师父回帖并送徒弟礼物,如:书画扇、练功器物等;师父训话,赠语和加勉,宣布门规,教诲徒弟尊祖重德,勉励徒弟先做人后做事,学研要刻苦自强,长大报效父母与祖国;最后参加拜师仪式的全体人员聚餐畅谈美好前程。举行拜师仪式后,徒弟就入了师门,要遵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规矩.师父对爱徒要精心传授技艺,弟子对师父要尊敬如父并侍奉,称师父的夫人为“师母”。日常遇到师父和师父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弟子要主动前去;每到传统节日要带上礼品慰问师父,在心不在物.弟子如果取得成绩,都要一一向师父汇报与送礼,表示自己没有忘记师父的栽培之恩,这叫“报师”。拜师今也得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古人的“名帖”在这群汉服学生手中变成了一张可以对折的“拜师帖”,帖子上的句子似乎还有些拗口,“学生久闻先生道德文章,仰闻观止。承蒙先生允纳门下,愿执学生之礼,谨遵师教,团结同道,刻苦钻研……”学生们列队走上讲台,读完拜师帖后双手呈递给国学班的老师。然后,最为惊讶的一幕还在呈递名帖之后,一个盛放着六个白色盘子的托盘被送了上来,盘子里依次放着芹菜、莲子、红豆、枣子、桂圆、干瘦肉条六种物件。收下这件特别的礼物后,老师们便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相关国学书籍回赠给学生,整个“拜师礼”才算真正完成。
忆及至此赵先生常说:“未曾学文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孙氏武学是拳与道合,文举武张。泱泱中华五千年,自古便为礼仪之邦,曾子避席、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张良拜师、千里鹅毛,中国是文明古国,可见文明礼仪对于我们之重要。 以梁羽生公园为辐射,重点打造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意境,有重点地选择梁羽生较有影响力的几篇力作,在园内打造小说人物及环境,让游客体验梁羽生武侠作品“侠义”。同时加强“华夏武侠文化园”的建设,内部囊括华夏武侠文化的人、物和意境缩写,让游客在看、玩的过程中真正有深刻的不同感受,享受文化游的乐趣。使之成为一个休闲娱乐及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二)充分利用龙头李氏祠堂和建设武侠文化基地
龙头李氏祠堂位于文圩镇大明村龙头组,建于清嘉庆年间,因年久失修,现仅保留祠堂门楼一角,其因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的启蒙老师,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书画家、翻译家饶宗颐教授与赵文炳先生等曾于1944年到此处进行讲。
以文圩梁羽生故居恢复为重点,打造韦竹平、韦仕群、陆 超武侠文化圈。韦竹平是闻名一时的著名拳师,现存的故居已成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可以通过维护、改造,以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保证资金来源,恢复拳馆、收徒习武,培训武术人才,让游客感受、体验习武的乐趣;恢复拳王韦仕群故居,供游客参观;恢复陆超故居,搭建擂台,定期开展区级乃至全国性打擂比赛,平时进行打擂表演,从而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武侠文化旅游带。
(三) 充分利用长寿桥
在打造文化古城的同时,发展养生福地的旅游品牌,充分利用长寿桥,此桥始建于清嘉庆六年(即1801年),后几度重修。当年因穿越县城的湄江两岸多长寿老人,故湄江县城段称为长寿江,横跨在长寿江上的这桥就称为长寿桥。此桥最新重修于2002年3月,2004年2月11月竣工,既有现代建筑之气派,更具古色古香之风貌,不但供人赏观江景悠闲小憩怡悦身心,人桥共臻长寿佳境,而且对改善环境,发展本地文化旅游经济事业,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深远作用。王光英、启功为桥题了字,潘琦、吴善茂留下了墨宝,蒙山籍老先生梁羽生、黄百裕、李永仁为桥撰了联,梁羽生的联曰:"长剑高歌湄水长虹辉剑气,寿星微笑蒙山寿城应星文。"羽生在此求学而出名。打造国内知名山岳型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方向,蒙山旅游以度假旅游为核心,适度发展观光旅游的发展思路。要完善开发多元化的山地度假旅游产品体系,从景区开发转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开发、从旅游资源开发转向旅游产品开发、从打造旅游要素转向打造旅游产业链。
休闲文化活动是促进健康长寿的有效养生方式。休闲文化具有增长智慧,涵养德行,陶冶情操、审美娱乐、丰富生活、促进健康等多种功能,是老年人的精神家园。“休闲养生”的目标是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在寓教于乐中塑造和提升人的文化精神品格,促进人的多方面的发展。健康长寿之道需要养心、养品、养性、养智,养德。老年期拥有更多的自我支配的时间,应把休闲养生摆在重要位置,重视休闲养生的价值,研究休闲养生的学问,掌握休闲养生方法;同时要更新观念,舍得为健康消费,舍得为快乐花钱,积极参与旅游观光、异地养生等休闲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养老品质,以文化养生实现晚年幸福。旅游文化景区要为老年科学养生提供优质服务。老年人具有时间优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将是中国旅游市场越来越重要的消费者;旅游文化景区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不断优化养生环境,完善为老服务设施,实行老年优待政策,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文化产品,为老年人文化养生创造便利条件。蒙山旅游区是实现老年人快乐养生的重要选择。蒙山是一座集宗教文化、祭祀文化、民俗文化、福寿文化、红色文化等于一体的文化名山,山清水秀,历史悠久,养生长寿文化深厚,长寿桥是人们祈福祝寿的象征;蒙山地区的优良生态、侠义精神以及崇尚和谐的养生理念,使这里成为人们修养身心的好地方。中国长寿之乡都是生态优良、文化厚重、物产丰富、适于养生的宜居宜游之地,各地应在旅游养老、旅游养生等多个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特色,优势互补,努力构建促进长寿的全国异地养老养生服务网络,努力为全国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做出贡献。发展老年养生文化和休闲养生产业,需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论坛倡议,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相关企业以及社区和家庭,都要重视和支持老年文化养生事业,为老年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必要条件。同时对景区内的开发要有所控制,杜绝盲目开发建设;在文化事业发展上构建普惠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保护及发展文化遗产、建立对外文化合作新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与快速发展的旅游同步,有机的结合。
蒙山风光优美,气候宜人,有“天然氧吧”美称,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及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先后获中国中老年养生基地、中国长寿之乡和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称号。蒙山县现更重视旅游业发展,并在更进一步打造 “文化古城、养生福地”,“天朝封地、奇才圣地、长寿福地、物华宝地”的旅游品牌基础上,加快争取“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步伐。“我们要充分挖掘蒙山县的人文和历史资源,把发展旅游与推进城镇化、发展观光农业和特色工业、农民增收等结合起来,并通过旅游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更好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梁老虽人去但精神在,“长品梁书情似水,永存侠影在心田”,谨以此文纪念梁羽生先生诞辰九十周年。
最后,为发展沿海与内地的两地旅游业,让我们承前辈之遗志,共同携起手来加强交流与合作,永向前奋进!

参考文献:
人民网《人民日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言)、《见证》第82期、《避难蒙山的文人们》孙立川《文史春秋》2006第2期、简又文著《宦海飘流二十年》<<冯玉祥传>>、<<梁羽生的岭南岁月>>及岳父母生前档案忆录等。
                          2014.6.18于卢旦华、赵淑容于方东书院

欢迎打赏或赞助梁羽生家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11-23 20:03 , Processed in 0.06640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