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骄的第一帖 刚才看到作者杨先生恳求意见的帖子,天骄于是写下了一点看过此文后的一点感想,不当之处,还望杨先生见谅
<吴钩霜雪明>中吴戈这个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完全脱离实际的,从性格和抱负上讲吴戈这个人是怀有济世之心的,不然的话,他又怎么可能抛开个人生死,为了一干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人与官军对抗呢?
于是问题来了,一个以苍生为怀的人只能选择入世,因为只有入世,当自己掌握了更大的权力和施展空间的时候才能救更多的人,因此孔子才会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国君,以求能施展自己的主张,解救天下黎民.
然而在<吴钩霜雪明>中吴戈竟选择了归隐,某天骄以为这是非常不符合逻辑的,因为只有无视天下兴亡,苍生荣辱的,并且看破世俗的人才会选择做隐士,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很多,在此也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显然吴戈并非如此,已见于前文所述,那么他先是拒绝义军的邀请,又不接受朝廷首辅公子的聘请,就显得与这个人的品性十分的不切合了,他不出山,又怎能救天下苍生?只救几个有限的人又有何用?如果吴戈真的认为救一些自己能见 到的人就是自己的责任的话,那吴戈这个人的人物形象也就非常之苍白无力了,并没有什么值得钦佩之处了-----作为一个人这是起码的要求.
总之,做一个谢安也许更适合吴戈,在百姓发出"安石不出,奈苍生何"的呼声的时候,哪怕是自己乐于做一个逍遥的隐士,也只能放弃安逸的生活,起之于东山.
还有不恰当的就是对于一个日本人的介入,在故事中的明朝后期,倭寇已然成患,在华夏大地上一个日本人堂而皇之的穿行实在有违道义,于情理不合.而且以朱元璋的性格,又怎么可能斩草不除根,留下那些刺杀他的日本人的命呢? 杨虚白先生对此的回复 先谢谢天骄兄,也谢谢卜伙逸剑二兄的解释,如卜伙兄所言,朱元璋发配四百日本精兵去云南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如瑶藏主也是历史上真有其人,藏主,应该是个和尚。历史上古人处理很多事情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严谨,比如代表日本跟明朝打交道的,其实一直是日本的大将军,而不是名义上的天皇。源义持,就是聪明的一休里面的足利义满(源道义)的儿子,被朱棣封为“大明日本国王”,结果这位征夷大将军也就欣然受之了——因为明朝那些颟顸的官员们根本不知道日本的情况。明朝跟日本打交道从来就是一本胡涂帐,比如出名的“宋素卿”一案。古代中国一直缺少出色的技术官僚,所以处理事情非常随意。发配日本兵这段历史,我怀疑章子怡演的韩片《武士》里开头发配朝鲜使臣那一节,也是从这里来的。另外,我文中所说,平野人其实是第三代移民,根本没当自己是日本人。 总体来说,但凡涉及历史,我还是比较谨慎的,不会篡改更不会架空。比如吴村里提到的杨琏真伽掘江南六陵,吴戈杀死敌人的伏虎玉枕也是史上有记载的被盗宝物;再比如风神里所有关于征越南的记录,全源自正史。另外比如这“戡合制度”“露布”“塘报”等等,也都是历史上的称呼,不是我杜撰。 这个是次要的,天骄兄提出的吴戈为什么会隐居的问题,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从来没有刻意写,不是吴戈主动要隐,而是社会没有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这才是这一系列小说真正的悲剧所在。他也没有其它更多的致富的办法和专业技能,显然他不会电脑财会,也不懂炒股,呵呵,只有一身力气和武艺,所以当了挑夫和杂耍艺人。 其实一个所谓成功的人,衡量标准无非名利和权势而已。在武侠小说中,一个武者可以有几种出路: 1. 体制内。通过体制内的擢升,当武将,比如谢如松。比如风神。吴戈贫贱的出身基本已经否定了这条路,何况还有风神的故事在前,使他放弃了这个。如果从捕快的路上发展,这个我也提过,他还是有可能一步步爬上去当个县城公安局长之类的,但在看透了社会黑暗后,放弃了。 2. 体制外。一是当成名大侠。这个也不容易,我觉得这需要炒作,要资金,要演戏,比如我国的海灯法师,以及后来的N多气功大师。吴戈愿意作这种人么?不会。再有,如钟秀才邓况,吴戈是执法人员出身,他也不愿意走这条路,而且他与钟秀才的一段对话也说他的(其实是我的)观点。暴力革命并不是如我们历史书上说的总是正确的。事实上每次农民战争都给社会经济文化带来大倒退。如凤歌所说,吴戈的很多观点,我是用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去写的,放回古代,就显得旁人难以理解了。但这也是在下的一点点良苦用心。 再有,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人,是不是就能出人头地,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今社会,可以说给了有才华的人更多公平的机会。但在过去,出人头地掌握大权的人,绝大多数不是出色的人才。不是说没有,但比例概率都低。这是过去人才选拔机制造成的必然。整个明朝,没有留下特别多第一流的人才,从各个领域都是这样。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这与他们的抱负无关。很多本质纯良的人才不得不委屈自己的道德底线,去做一些违心的事,这也是吴戈不愿意去做的。 对这个社会的堕落,吴戈既然无能无力,于是,他便选择了做一个不合作主义者。 在一个普遍堕落的社会里,没有真正意义的救世主,而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吴戈的存在,无非是给这绝望的渺小一点隐约的希望而已。也就是戴了点虚伪面纱的YY。这是我的想法。 这篇小说最大的硬伤,也就是我为什么改了很久没改好的原因,在于,谢如松。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有一个足够大的筹码让谢如松妥协。精神力量?这样很骟情也很戏剧也很伟大光荣正确,很像N多美好故事。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那一定是扯淡。所以我强行加上了俘虏们可能的哗变,还有荻小姐这个人质。但仍然不理想。这也是我对这个小说非常不自信的原因。另外,连傅姓少年的转变,也仍然缺乏说服力。 在线打了这么多字,总之是非常感谢天骄兄的批评和大家的抬爱了。 之后某天骄的再次回复
很抱歉,最近几天抱病在床,而且还要在病中应对会考,因此没得空上网,至今才看到杨先生回复 原帖由 杨虚白 于 2007-6-13 22:34 发表 朱元璋发配四百日本精兵去云南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如瑶藏主也是历史上真有其人,藏主,应该是个和尚。历史上古人处理很多事情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严谨,比如代表日本跟明朝打交道的,其实一直是日本的大将军,而不是名义上的天皇。源义持,就是聪明的一休里面的足利义满(源道义)的儿子,被朱棣封为“大明日本国王”,结果这位征夷大将军也就欣然受之了——因为明朝那些颟顸的官员们根本不知道日本的情况。明朝跟日本打交道从来就是一本胡涂帐,比如出名的“宋素卿”一案。古代中国一直缺少出色的技术官僚,所以处理事情非常随意。
我也要谢谢杨先生这个指点,此前我对这个史事并无丝毫了解 原帖由 杨虚白 于 2007-6-13 22:34 发表 1. 体制内。通过体制内的擢升,当武将,比如谢如松。比如风神。吴戈贫贱的出身基本已经否定了这条路,何况还有风神的故事在前,使他放弃了这个。如果从捕快的路上发展,这个我也提过,他还是有可能一步步爬上去当个县城公安局长之类的,但在看透了社会黑暗后,放弃了。 2. 体制外。一是当成名大侠。这个也不容易,我觉得这需要炒作,要资金,要演戏,比如我国的海灯法师,以及后来的N多气功大师。吴戈愿意作这种人么?不会。再有,如钟秀才邓况,吴戈是执法人员出身,他也不愿意走这条路,而且他与钟秀才的一段对话也说他的(其实是我的)观点。暴力革命并不是如我们历史书上说的总是正确的。事实上每次农民战争都给社会经济文化带来大倒退。如凤歌所说,吴戈的很多观点,我是用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去写的,放回古代,就显得旁人难以理解了。但这也是在下的一点点良苦用心
在封建体制内部改革显然是十分困难的,历史的改革者成功者寥寥,而能在成功后安然身退则更少之又少,商鞅变法为秦图强自己却作法自毙;王叔文改革徒劳无功;范仲淹革新二年而败;王安石改革为朝野共伐....到了与吴戈所处时代比较的接近的张居正改革,张居正审时度势,对于整顿吏治和富国强兵都提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并且使晚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兴,但是因为他对万历小皇帝的教导过于严厉,结果他一死就遭到清算,不仅下令抄家,削其宫秩,追夺所赐玺书、四代诰命,家人更是下场悲惨.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改革显然不是一个江湖武夫可以为之的,毕竟在庙堂上的革新只能由位高权重的贤人去完成.但是吴戈还是有机会的,什么样的机会?那就是一个可以接近朝廷首辅大臣,并为之进言的机会. 体制外,成为大侠那是过于理想化的东西,其实也不过是江湖中的亡命徒,也就是钟秀才那样不受朝廷法度约束,欲在社会上伸张大义的人.如杨先生所说"吴戈是执法人员出身,他也不愿意走这条路",让我想起了另一个著名的人物----<水浒传>中的宋江,他自诩清白而耻于落草,最终也要走上一条接受招安的不归路.这样的人物形象并不值得赞扬,这事实上是在保卫着封建伦理中不变的忠君理念,而吴戈难道会是这类人吗?当然不是. 那么吴戈真的蔑视农民起义吗?我觉得也不是(当然我只能从小说中进行推断),我记得在吴戈与钟秀才的对话中提到过刘邦和朱元璋,并且是肯定,他不过是怀疑钟秀才等人是否有能力去倒转乾坤,因此奋起反抗其实也应是吴戈的一个选择.如果这样他就又失去了一个机会,一个尝试走起义道路的机会. 最后说一下关于农民起义的见解,我以为虽然历史证明"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但是中国历史上多数的起义还是值得称道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在困境中揭竿而起是被压迫人民的无奈选择,如陈胜说"今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都是为什么不放手一搏呢?同理,如果吴戈觉得解救天下苍生无望,为什么不可以历史钟秀才的机会冒险一试?诚然,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会使天下大乱,但是无大乱何来大治?像朱桀那样好吃人肉,张献忠那样胡乱杀人的还在少数,起义者杀的也往往只是那些曾处高位的公卿.
原帖由 杨虚白 于 2007-6-13 22:34 发表 再有,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人,是不是就能出人头地,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今社会,可以说给了有才华的人更多公平的机会。但在过去,出人头地掌握大权的人,绝大多数不是出色的人才。不是说没有,但比例概率都低。这是过去人才选拔机制造成的必然。整个明朝,没有留下特别多第一流的人才,从各个领域都是这样。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这与他们的抱负无关。很多本质纯良的人才不得不委屈自己的道德底线,去做一些违心的事,这也是吴戈不愿意去做的。 对这个社会的堕落,吴戈既然无能无力,于是,他便选择了做一个不合作主义者。 在一个普遍堕落的社会里,没有真正意义的救世主,而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吴戈的存在,无非是给这绝望的渺小一点隐约的希望而已。也就是戴了点虚伪面纱的YY。这是我的想法。
恰恰相反,我一向以为中国古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是十分优秀的,同时这种先进的考试制度也令现代欧洲人吃惊不已,而就明朝而言,通过科举而走上仕途的能人就并不少.另外作为吴戈一个以武技名世的人完全可以走武举的道路,抗倭名奖戚继光就正是明朝的武举人.明朝武举要求“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是不能参考武试的,因此在武举中凭借实力而得中的都可称为人才,也同样有机会为民御寇. 没有救世主,但总该有人努力去尝试完成这个救世的使命,社会堕落,难道人人堕落?如果有领袖人物登高一呼,依旧大事可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