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也就是小人书,在湖南的方言里,也叫图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素来认为,连环画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华文化里重要的1环,而且是极富趣味性的1环,甚至拔高1点说,颇有点国粹的味道了。因为至今还未听说过外国人也在这1文学形式上有所研究并取得什么成就。连环画既名小人书,自然它的初衷是面对儿童的,但或许是“寓教于乐”的思想指引着,又或许是创作者们不甘心自己的作品仅仅被定位成少儿消遣读物,许多的连环画抛开其图文并茂的基本特点不说,光是在情节的交代上便显得独具1格。想想吧,电影得花好几分钟,小说动辄千百字的内容,在连环画里十数个字便交代得1清2楚,精华部分全被浓缩出来了,而且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前后衔接得几乎是天衣无缝,既不凭空删减跳跃,也无空洞简陋之感。正所谓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连环画这种简练的语言特色,说起来容易,要写好就困难了。许多朋友都跟我1样,初次看到1本精彩的小人书,往往连插图都忽略了而直接被文字所吸引,1口气读下去,真是欲罢不能,大呼过瘾。这份艺术水准,就算是正统的纯文学作品,恐怕也有许多是不能及的吧。
再说图画。既然叫连环画,顾名思义,情节上环环相扣自不必说了,前面已论述过,那是非常成功的,但是这个画字,曾使我非常困惑。因为那会我实在弄不明白它是怎么来的。若是改编电影作品吧,图画中的人物逼真传神也就罢了,因为毕竟还有个荧幕形象在那里做模子,或许是直接复制来的也未可知,但是如《西游记》等,却是根据小说里的描述,加上地方戏剧的1些影子进行艺术再加工而来,竟也能做到栩栩如生,跟原著里的形象不差毫厘,实在不得不令人赞叹。后来年龄渐渐大了,阅历也跟着见长,明白这许多细腻生动的图像竟都是1笔1划细细画出来的之后,便对连环画创作者们由衷地伸出大拇指了。我不想也不敢说他们对中国文化有多么巨大的贡献,但是,正是有了这些可爱的艺术家们,才给许多和我1般年龄的人们的童年生活添上了最愉快,也是最多彩的1笔。
约莫8、9岁时候家里收到别人用来抵债的两大卡车图书,虽不免有重复,但数目之大,种类之繁,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也确实是1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了。而且当中的内容5花8门,包罗万象,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我又正值“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阶段,自然更加的如饥似渴,1头扎进书堆里。那会还真是忙都忙不过来:刚佩服过《平原游击队》里沉着机智的地下工作者,马上又喜欢上了《西游记》里嫉恶如仇的行者悟空;既因《大刀王5》里“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而心潮澎湃,也感叹于《螳螂拳》里的尔虞我诈,英雄多灾。当然,任何文学作品都会有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着大智慧的小人书也不例外,随着岁月的流失,时间的推移,现在还能在我脑海清楚浮现的,就只剩1些非常精彩的片断了,而根据梁羽生小说创作的《7剑下天山》,无疑便是其中之1。
小时候看《7剑》的连环画,那是极快乐的。穿着怪异、招数怪异、为人行事同样怪异的辛龙子,是我非常喜欢的角色之1。他战死时的悲壮是很让我感伤的,自然也非常的惋惜,甚至于很纳闷:为什么这么好玩的1个人会死呢?!幸好还有凌未风,尤其是最后1集他在布达拉宫天牢里奋起神威,破牢而出的情景,至今回想起来仍觉热血沸腾。还有楚昭南,每次看到他都会想起金庸笔下的“火手判官”张召重。可不知为什么,对这两个反派总恨不起来,尤其是后者。通常小家伙们不会也不可能有大人般理智的思考和爱恨,在他们的眼睛里,对人的分类也仅限于好人坏人罢了,好人就喜欢,坏人就唾弃,而且很可能都仅仅是因为1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绪也变化得非常快。比如我在看《书剑恩仇录》的连环画时,对于那个因上当受骗而出卖“奔雷手”文泰来的小周,就是非常憎恨的。当然,紧接着他被父亲1掌打死,我刹那间又充满同情了。但奇怪的是,对于张、楚2人,我却始终都没有明显的厌恶情绪,甚至于好几次看到张召重时都觉得他比起那个1板1眼的师兄陆菲青实在要可爱得多。或许,我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喜欢,也只能“归功于”这些反派们坏得都很有性格吧。哈哈,哈哈…
看《7剑》的小人书,最感好笑的还是齐真君,这老家伙在恐吓草原牧民时,露了1手以手指屠牛的功夫,自以为了不起而洋洋自得,却不知身后还站着个比他厉害许多的凌未风。想到齐真君班门弄斧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模样,以及随后被打得狼狈不堪的情景,实在是滑稽得很。当然,这都是儿时的乐趣了,现在的我不会因此就认定梁羽生原著也会能这般有趣,但是最起码,作为名声地位仅次于古龙金庸的武侠大家,其作品应该很有可读之处吧。严格说来,我除去中学时候看过小半部《冰川天女传》之外,还未正式接触过梁氏武侠。但道听途说,还是知道他的1些代表作的,比如《7剑下天山》,比如《云海玉弓缘》,比如《萍踪侠影(录)》。这1回,我就先从《萍踪侠影(录)》开始吧。
看梁书很累,这是我夜读《萍》的第1感觉。开篇便是仇杀。云靖在跟其孙女云蕾讲自己被流放20年的血海深仇时,连见惯风浪的谢天华在旁边听着都感到阵阵寒意,“怨毒之甚,竟至如此”,这就更不用提对于才7岁的云蕾来说,背上这副仇恨的枷锁该是什么滋味了。不过,金庸的好些代表作和古龙的《绝代双骄》、《边城浪子》等名著,开篇也是死亡和暴力,为什么独独看《萍》时会有这么辛苦和厌倦的感觉呢?!我想这大概不是偏见吧,因为看书也跟看人1样,很讲究第1印象的,而我恰又是自小就对梁氏作品很有好感。但是,1开场便是两国仇恨,民族大义,未免太沉重了些。更何况明朝又是我所最讨厌的几个封建王朝之1呢?!看来,虽说不完全是偏见,但终究脱不了干系的。其实我也可以这么为自己开脱:武侠小说的1个重要定义,便是“成人的童话”,何必1开始就堆积这样的国仇家恨,偌大的1副担子压着,几乎连气都喘不过来。儿时看连环画的乐趣,到如今竟荡然无存。这不知是我的失败呢,还是梁羽生先生的失败?!
都说梁羽生新派武侠开山之祖,但这回梁氏给我的印象实在是毫无新意可言。开篇俗不可耐也罢了,偏偏在笔法上还不能使人眼前1亮,字里行间处处脱不了旧派气息。比如最初的几大高手在山路上截杀,也如《水浒》好汉过招1般,“斗得正酣,澹台灭明忽然一声呼哨,卖个破绽,转身便走,那两员小将也跳出圈子”,虽说像《水浒》,但细微处又没有那么般细腻准确,反让人觉得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怎么看怎么像说书的口气了。这样的毛病非但在古龙成名后的小说里是绝没有,即便金庸名著里,也是极为少见的。
说梁氏作品还未跳出传统框框,另1明显的败笔就是女主角云蕾。本来云蕾自小被爷爷灌输了报仇的思想,加之她师傅也不见得是什么仁字当头胸襟广阔的人,也就是说,她十几年来应该都活在复仇的阴影里,那么当她遇到张丹枫,在得知对方真实身份却又偏偏爱上他时,根深蒂固的仇恨和突然爆发的强烈爱情碰撞到1起,云蕾必定是非常痛苦和矛盾的。如果能在心理描写上多下笔墨,堆积情感制造高潮,相信该书会精彩许多。可惜《萍》在这方面还是没有完全脱离旧武侠的桎梏,将如此值得发挥的重头戏简单地1笔带过,浪费大好机会。
全书看过2/3,实在读不下去了。从头到尾都气闷得紧,情节平铺直叙,毫无悬念可言。轻生重义之事虽有,但读来丝毫不觉热血沸腾。若1定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也就是大体结构上把握得还算成功,看得出是比较有火候的,该发生什么,又为什么如此发生,安排得丝丝入扣,前因后果分明得很,仿佛1切都在计划之中。但也就因为在这计划之中,对读者来说便少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1村”的吸引力了。
《萍》最失败处,还得数主角张丹枫。出场时装作落拓儒生戏弄诸人,睿智、风雅、幽默、洒脱,跃然纸上,确实是1道难得的风景。只可惜这也是唯1的风景,此后的张丹枫渐渐又落入了“高大全”的模式,丰神如玉,年少多金,武艺高强,算无遗策。而且更要命的是,大半部书看完,张在江湖上遇事无数,但不管在什么情形之下都没有过任何怒气,看不到半点年轻人所应有的热血与朝气,正常人的7情6欲,在他身上竟似是极不完整的。这样1成不变的平面形象,未免失之单调,文气也太重了些。最后,张的台词太假了,不是吟诗赋词,便似在登台唱戏,令人作呕。如第20回,张偷入瓦剌军营面见被俘的明朝皇帝,后者以为张来报先人之仇,张丹枫笑道:“我若要杀你,岂待今日?我虽身穿胡服,心在汉家。”前面或多或少的装腔作势已令人非常的头痛,再看到这跟戏文1般的对话,我毅然,甚至是愤然地把书远远丢到了1边。这张丹枫没有扮个女装捏着鼻子去戏曲里跟人唱什么“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实在是梨园的1大损失。
本还想连带说说书中其他人物以及他们的各自特色,还有当国难与仇恨交织在1起时人们的态度变化等,现在也懒得多费唇舌了,早去睡觉是正经。最后奉劝各位1句,看武侠,首先要让自己快乐。如果那过程怎么着都觉得是在受罪的话,趁早罢手为妙。
隆吾猬
05年11月9日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