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444|回复: 6

[涉梁文章] 有关梁羽生的一些采访(整理稿)

[复制链接]

276

主题

9009

回帖

2万

积分

积分
20864
声望
17542 声
银两
12076 两
回帖
9009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08-5-14
最后登录
2024-6-20
发表于 2008-11-11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一:梦晨《“大侠”梁羽生之风采》(上海采风月刊2005年第9期)

  正逢徐克的《七剑》热映之际,我们特约了这篇对新武侠小说开山祖师梁羽生的专访。
  
  从神交到面晤
  
  去香港之前,我脑子里曾无数次地勾勒过梁羽生先生的画像,想来想去总把他和他的武侠小说里那些英俊、倜傥、怀有绝世武功的侠士想象成一个样子。当我们叩开梁先生房门的一刹那,发现面前出现的这位老人,完完全全是另一面貌,是我事先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的:他个子不高,圆圆胖胖,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向他寒暄问候,就已被他热情地一一让座到沙发上。
  梁先生这次从悉尼来香港是接受香港岭南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的,这也使我得以有幸见到他。之前与梁先生通过多次电话,虽然每次在电话里都谈得热热闹闹,但毕竟尚属于“神交”,如今真正面对这位新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还是不免有些拘谨。陪同我们一起看望梁先生的是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副总编辑孙立川先生,他是梁先生的多年朋友,对梁先生自然有着诸多了解。他说:“梁先生不喜欢客套,做人做事一向真诚、坦荡。你们和梁先生在一起可以随便聊天!”
  是的,梁先生的亲和魅力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感受到了。他不讲究繁缛礼节、待人非常爽快热情。落座后,梁先生笑眯眯地接受了我们代表中国现代文学馆向他表示的敬意和美好的祝福,过后还没聊上几句,梁先生就把话题落在堆满茶几上的那些书上。书,有他自己的著作,也有朋友送的。我早听说梁先生对客套话一向显得木讷,但只要聊起书就会“口沫横飞”;他对书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常常会读到忘我的境界。他一边随意拿起一本本书翻给我们看,一边讲给我们听,讲这本书,讲那本书,讲得兴致勃勃。讲到有趣处,他自己先忍不住呵呵大笑起来。他笑得极天真,像一个戏耍得意的顽童,眉宇间流露出只有他才有的那种睿智和单纯。
  
  梁羽生说恩师
  
  天气晴朗,阳光温柔地撒进房间。我们围坐在梁先生身边,听他纵情畅谈。他那带着浓浓的广西蒙山乡音的普通话,和那爽朗欢快的笑声,传达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次他又谈到他的两位恩师简又文和金应熙。他曾在自己的散文随笔中不止一次写到这两位老师对自己一生在学术上思想上产生的深远影响,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简又文是写《太平天国全史》及《太平天国典制通考》等重要著作的著名历史学家。金应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关门弟子。梁先生早年师从他们,打下深厚的文史功底,这在他的三十五部武侠小说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得到充分显示。
  梁先生所以念念不忘恩师,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尤其对金应熙,不只是师生关系,且在做人处世,以至谈棋论道┅┅等等,都是亦师亦友,相知投合,更为密切。使梁先生长久不能释然的是金应熙的坎坷遭遇。金应熙是一位禀赋很高、学识渊博,学术成就斐然的历史学者。金的弟子、曾任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陈华教授说:“几十年来,他(金应熙)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哲学史、印度哲学史、中俄关系史、东南亚史、华侨史、菲律宾史、香港史等许多领域都写下大量论著,作出重大贡献。”梁先生认为金应熙是陈寅恪弟子中最有学问的之一,但是他却没有达到他本来应该达到的更高的成就,因为受到政治命运的播弄之故。为此,梁先生专门撰述《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长达三万字,既忠实历史,知人论世客观厚道,行文又充满着深情,沉重处仍保持着豁达潇洒和幽默的风格,是一篇精彩的长篇学术随笔性传论,对金应熙的悲剧作了情深意远的分析和论述。
  梁先生讲了许多有关金应熙的逸事趣闻。他说到金应熙所以和他成为好友,还与他们都是象棋迷有关。金应熙在香港大学读书时,有一次因在外下棋至深夜,回校时宿舍门已关,就躺在一家教授家门口蜷缩过夜。因此为校方不满而失去了保送留学英国的机会。“文革”后,有一次某公安机关请他去做演讲。讲毕,他来到街上,看见有些人正在对奕,他蹲下观战。不想警察来驱赶,人群一轰而散,金应熙慢吞吞起身还未站稳屁股就被踢了一脚。等警察看清是谁时,一下楞住了!这不就是刚才做报告的金先生吗?警察不免尴尬,赶忙道歉,金应熙却一笑,走了。
  这些逸事听得我们开心不已。但是,我也听说过梁先生的类似故事。五七年,梁先生新婚,偕太太来北京度蜜月。他棋兴大发,独自去和聂绀弩鏖战,搏杀至深夜,不但忘了吃晚饭,还把新娘子一个人忘在旅馆里。想想他的这份痴迷,可不亚于金应熙呵!怪不得他们两个会成为知交。
  诗词联语、文史小说,棋艺棋道,样样精通;至情至性,侠义热肠,梁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我仿佛看到了梁先生小说中人物的身影,他们几乎都是这样远离尘世名利的侠士啊!
  
  淡泊名利的名士风采
  
  说话间,梁太太曾几次过来催他吃药。最后还是孙立川先生把药送到他嘴里才算了事。梁先生已是84 岁高龄的老人了,几年前做过一次大的手术,近年又得了糖尿病。后来我们和梁先生一起吃饭时,或和香港文学界聚会时,我都注意到梁先生每次进餐前都要注射胰岛素。这次来港之前,他还刚刚做了眼疾手术。但是无论如何,我很难从他身上看到或感到疾病的阴影。他面色红润,讲话充满激情,喜欢打手势。我从心底钦佩他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笔下曾虚幻过无数艺高胆大的勇士,而他,才是生活中真的勇士!
  梁先生为人谦虚、厚道,在香港文学界有口皆碑,人缘极好。这使我想起八十年代上半期,内地盗印梁先生的著作之风极盛,有的出版社正是靠着梁先生的书发了不义之财,其中有的还是公家出版社或报刊,不仅稿费不付,连个招呼都不打。在内地的一位梁先生的作家朋友实在看不下去,更觉得有损大陆人的声誉,就帮着四处追讨稿费。有拖延的,有抵赖的,经过一番努力,总算追回来一小部分。其中有一个地方出版社盗印《白发魔女传》,印了至少七十万册,少说也赚了七十多万元以上。但梁先生却考虑到它处在边远地区,可能并不富裕,所以只要求“象征性”地付一些稿费表示对作者的尊重就可以了。哪知此话一出,这家出版社就只付了两千元了事。虽然朋友为此不平,但梁先生却一点不介意。最后梁先生把这些稿费全部悉数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其实梁先生自己的生活很简朴。他移居澳洲的家,只有两间窄小的居室,据说凡去那里看他的人无不为之感叹!哪里想到一位著作等身的大作家对生活如此这般的“超凡脱俗”!但他却乐呵呵的,从不以为憾。想想他的三十五部长篇小说,又是畅销,经久不衰;又是反复被改编拍摄成影视剧(最近大陆播映了新拍摄的连续剧《萍踪侠影录》,香港徐克导演的《七剑》也在热播)┅┅应该是很富足了;他拥有那么多的读者,社会影响很大,是当然的文化名流,本可张扬招摇┅┅但梁羽生是个名士气十足的人。他仗义疏财,颇有武侠小说中的豪侠气概,对朋友,对文化界,对钱财方面都是如此。他又是淡泊名利、喜欢低调冲淡。怪不得他的小说中的侠士也都是文采风流、笑傲公卿的“名士型”人物!
  
  为何取名“梁羽生”有待解迷

  梁先生年轻时,在大学读书只幻想将来当老师或搞研究。所以我很好奇地问他:“梁先生,你那时在大公报当编辑,为什么突然写起武侠小说来了?”
  梁先生听后一阵得意大笑,好象这是一个很好玩的话题。“我根本没有想过会写武侠小说的,”他说。
  原来,成就这一奇迹的当属时任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先生。1952年,香港发生一场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相约到澳门比武,成了多年未见轰动一时的大新闻。这场轰轰烈烈的大比武最后以太极派取胜告终。就在这时,罗孚灵机一动,让梁先生赶写一篇武侠小说,并在比武第二天的报上先发了预告;从未写过小说的梁先生只酝酿了一天,便一气呵成《龙虎斗京华》的开篇,赶在比武的第三天在《新晚报》上开始连载,顿时吸引了众多读者,成了又一个轰动当地的大新闻。连熟知他的罗孚都惊呼说:“梁羽生真行!”梁先生这一奋笔纸上行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整整走了三十年,为读者留下三十五部惊天动地、风靡天下的巨著,也为梁先生赢得新武侠小说开山师祖的美誉。金庸则在这三年之后发表《书剑恩仇录》,共同使新武侠小说迅速崛起,推向极致,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当年华罗庚在英国遇到梁羽生,就说,他看《云海玉弓缘》,看得着迷,连觉都睡不着。说这是“成人的童话”。香港学者孙立川先生认为:“香港文学能够贡献中国文学的就是香港的新派武侠小说。”
  “梁羽生”是梁先生写武侠小说时用的笔名,他原名陈文统。关于“梁羽生”这个笔名的由来有过不少的猜测和解释。一般人认为是“白羽学生”之意,白羽是过去一位写武侠小说的老作家。但梁先生却说“梁羽生”另有其意,但现在还秘而不宣。不过,他已委托孙立川先生在他百年之后再讲出原委。相信,梁先生为众多的“梁迷”留下的这一伏笔,必是大家所感兴趣的!
  梁先生擅于讲故事,他的小说里有着许许多多生动有趣、迷人的故事和诗词;又有深厚的文学和历史的思想内涵。这是使他的武侠小说升华和丰厚的最重要的原因。梁先生在写了三十五部武侠小说后封笔,他像归山的隐士,在空气纯净、绿野环抱的悉尼过着没有纷争而平静的生活。他身体健康状况虽不算好,但至今仍然笔耕不止,写了大量有关文史方面的散文随笔。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的《笔花六照》一书收集了他近几年佳作,书中涉及的内容广泛,囊括诸多方面:“武侠因缘、师友忆往、诗话书话、读史小识、旅游记趣、棋人棋事”,让我们从中再次领略了梁先生的华彩。为了能让内地读者有幸看到梁先生除了武侠小说以外的另一番文学风采,我还特意把《笔花六照》简体字版介绍给了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此书不久将面市。
  这就是我最近看到的梁羽生先生。在此,我深深地祝福远在悉尼的梁先生健康、长寿!

[此帖子已被 药师丹枫 在 2007-8-4 14:39:22 编辑过]

276

主题

9009

回帖

2万

积分

积分
20864
声望
17542 声
银两
12076 两
回帖
9009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08-5-14
最后登录
2024-6-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二:朱逸辉《“江山壮丽足流连”——访香港著名作家梁羽生》(《天涯》1986年第二期)

  去年冬天,香港著名新派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先生应广东旅游出版社的邀请,在该社社长刘浪屏、编辑部主任李亚平的陪同下,到海南岛参观访问,在通什旅游山庄,我访问了梁先生。
  梁羽生先生原名陈文统,一九二六年四月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一九四三年,梁羽生故乡沦陷。多少年轻学子因此学业中断,何等惨痛!梁羽生却幸而得到几位学者的指点。这些学者之中有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简又文教授,曾获法国汉学奖的饶宗颐教授等。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八年抗战终告一段落,在桂学者无不欢欣雀跃,喜极流泪。这一年简又文教授自桂返粤。梁羽生因为要投考岭南大学,也随简家偕引。一九四九年毕业于岭南大学(即今之中山大学)经济系为经济学士。毕业后原本有意投身于文史研究工作,但却因为那个偶然的机缘而与武侠小说攀上了关系。毕业后即赴香港谋生,在香港《大公报》任文艺版(周刊)编辑及《大公园》副刊主编。一九五四年开始写武侠小说,在报纸上连载。一九六二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他的创作以武侠小说为主,还有散文、杂文、文史作品和诗词。到目前为止,已经创作了三十五部共二千多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其中三十二部已在海内外出版发行,三邵正在修订。不少小说被译成印尼文、马来亚文、泰文、缅文和菲律宾文、柬埔寨文在各国出版,在东南亚影响很大,特别是对这些国家的华裔了解祖国的历史、地理、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在国内,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萍踪侠影》,已在北京和广州改编成京剧和粤剧上演,香港的“佳视”和“亚视”两家电视台也先后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放;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成为“抢销书。”梁羽生先生在海内外名望很高,但是,他很谦康,处处强调要向读者学习,至诚当读者的“公仆”。这次,我们陪他住在大东海宾馆时,随行人员不填泄漏了梁羽生住在宾馆的消息,有两位读过《白发魔女传》的小姑娘到宾馆求教,当时正在脱衣就寝的梁羽生听了,马上整装接待,并请小读者提出意见,还为小读者签名留念。在通什,开完文艺座谈会之后,又有一批读者拿着《白发魔女传》采要求梁羽生签名,梁羽生也不顾疲劳一一满足读者的要求。更有趣的是,住在通什游旅山庄的两位香港读者,在香港见不到梁羽生,来通什旅游得邂逅于见,他俩异常高兴地请梁羽生题了词。
  我问起梁羽生先生的创作情况,他把自己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龙虎斗京华》起,是反映义和团的斗争的,还有《草莽龙蛇传》、《塞外奇侠传》等;第二阶段创作是《广陵剑》、《弹铗歌》、《狂侠·天骄·魔女》;第三阶段创作的是《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唐宫思怨录》、《云海玉弓缘》等。他说:“这些作品都是以一定历史、地理为背景,多数人物是塑造出采的艺术形象。较为满意的是《萍踪侠影》、《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中的人物……”的确,在人物的描写上,梁羽生擅长写文采风流的名士型侠客,佯狂玩世,纵性任情,笑傲公卿的一类人物,如《萍踪侠影》中的张丹枫,《白发魔女传》中的玉罗刹,《云海玉弓缘》中的金世遗,《狂侠·天骄·魔女》中的“笑傲乾坤”和“武林天骄”,都是这一类型的人物。玉罗刹与金世遗虽然谈书不多,不会“出口吟诗”,但就其气质来说,也还是名士型的。
  谈到写作习惯,梁先生告诉我,他经常是早晨七时起来写作,到九点吃早餐,然后读书看报,搜集资料……平均每天写三千至四千字,最高时每天达一万字。他在创作上取得丰硕的成果,除了他的辛劫笔耕外,他还有一个贤内助。他的太太是澳门人,外语好,原在银行工作,为了帮劝他找资料、剪报、抄稿,她已提前退休。梁先生还提及,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在美国,老二在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老三大学毕业后在香港谋生。
  梁羽生先生这次访问海南,除了参观五公祠、海瑞墓、琼台书院外,还游览万泉河、东山岭、兴隆农场、陵水苏维埃旧址、海陵珍珠养殖场、大东海、鹿回头、天涯海角、通什黎村苗寨以及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等地方。他看到海南各地在党中央的开放政策指引下,各地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感到非常高兴。他说:“我从广州乘船来的。在秀英码头登陆后,从海口到各县城,马路宽阔,很有气派,海南江山秀丽,资源丰富,气候宜人,不仅有利于发展有烟工业,更有利于发展无烟工业——旅游业。海南的旅游业,要在“海”字和“山”字上大作文章,阳光、气候、海滩、少数民族风情是悔南重要的旅游资源,这些很有海南岛的特色。”在梁先生看来,海南岛发展旅游业是得天独厚的,尤其是冬季,祖国的北方冰封雪飘,欧洲也是严寒季节,是旅游的淡季,海南岛却四时皆春,中外游客越来越多,冬天可来避寒,这时节是旅游的赶季。如果把旅游点建设好,把交通和电讯问题解决好,海南岛是可以同美国的夏威夷比美的。
  梁先生很关心海南的文学创作。他说,海南岛不仅是蕴藏著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热带宝岛,还是一块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岛。从唐朝的李德裕,宋朝的李纲、李光、赵鼎、胡铨等等 “五公”以及大文豪苏轼,他们被贬谪来琼时留下了丰富的诗词。在明代,本岛出现了丘竣、海瑞这样刚正不阿的清官,王弘海这样的“一代伟人”,王佑这样的大诗人等,真是“海外衣冠胜事”。在现代,又出现了中国伟大的女性——宋庆龄主席,还有张云逸大将、周士第上将、冯白驹,庄田将军……他朗诵地说:真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说着,他爽朗地大笑起来。
  梁先生说,海南岛的创作题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历史题材和革命战争题材取之不尽外,还有华侨题材,尤其是热带作物的题材更有特色。海南的作家应该多创作反映海南岛的作品。海南文联要通过各种形式,只有写海南,才有发展前途。世界文学名著中,没有一部不是写作家熟悉的生活的。他还对我提出的有关创作上的问题,一一解答。并应我之请,给海南文联题赠了词。

  -------------
  私家侦探 录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6

主题

9009

回帖

2万

积分

积分
20864
声望
17542 声
银两
12076 两
回帖
9009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08-5-14
最后登录
2024-6-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三:避难蒙山的文人们——饶宗颐、简又文、梁羽生的一段难中轶事--《文史春秋》2006年02期

  由桂林到蒙山,一路山水秀丽,驱车直进,也不过2小时的车程。蒙山乃一山城,古称永安洲,为太平天国军于金田村起义之后攻下的第一个县城,洪秀全以此为据点,封杨秀清等为王,故又被武侠小说家梁羽生称作“太平天国开国封王地”。这个蛰伏在万山之中的山城,却与香港的文人们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梁羽生出身此地,太平天国研究家简又文、国学大师饶宗颐等曾于抗战烽火中避难蒙山乡下。
  2005年3月,我奉饶宗颐先生之命,前往蒙山访胜。事缘3年之前,蒙山县政府欲请饶先生赐下墨宝。饶先生欣然命笔,题了一幅对联:“旧游萦美梦,羁旅忆皋桥”。上联右题曰:“曩昔自桂林奔蒙山寄居龙头村梁鸾寓皋伯通赁舂之处庾信赋予皋桥羁旅者也。”在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钟文典及蒙山政协小陶等人的奔走下,这幅对联终被刻石于蒙山文墟镇的一座廊桥上,此桥是通往梁羽生故乡的必经之道。
  钟文典教授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为蒙山中学的同学。钟先生于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师从郑天挺研究中国近代史。他曾请胡适为其故乡的文尔小学题名,胡适的题字后毁于文革中。他此次特地与我同行,一路向我解说。他是国内著名的太平天国研究专家,多年来在上庠教学,桃李无数。虽已届81高龄,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是一位恂恂硕儒。与他同行,真有如沐春风之感。
  60多年前,日寇侵华,铁蹄蹂躏之处,烽火连天,血雨腥风。京沪沦陷之后,许多院校、文化团体纷纷南迁桂林。一时之间,桂林成为中国后方抗日的文化重镇。如今健在的香港作家罗孚、曾敏之先生都是广西人,亦都活跃于此。不久前同白先勇先生畅谈,得知他也是桂林人,其父白崇禧时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曾亲从桂林到蒙山布置抗日军事工作。白先勇说,我觉得桂林之所以成为文化人抗日的聚集地,与广西军民的誓死抗日不无干系。而文化人在乱世中辗转求生、共赴国难,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气节的表现。

  群公艰苦餐藜藿
  要为国家树梁栋

  抗战后期,饶宗颐先生在无锡国专的广西分校任教。无锡国专先从无锡迁到长沙,1938年又由湘迁来桂林,复又迁往北流,1941年再迁回桂林。 1944年秋,寇焰嚣炽,敌锋逼近桂林。饶先生由桂林坐了一架牛车,走了2天才由桂林只身来到蒙山。60年前的乙酉年(1945)重阳,饶宗颐先生将他在蒙山避难时所写诗稿合为一集,名曰《瑶山集》,其自序云:“去夏桂林告警,予西奔蒙山,其冬敌复陷蒙,遂乃窜迹荒村,托微命于芦中,类寄食于漂渚。曾两度入大瑶山,攀十丈之天藤,观百围之柚木……干戈未息,忧患方滋。”沉痛悲怆之情,溢于言辞矣!
  由荔浦到蒙山,路上听钟文典教授讲史,不觉之间已抵埠。参观了武庙的“太平天国开国封王地”,此匾额为梁羽生所题,香港书法家吴羊璧先生手书。后即驱车往文墟镇。文墟桥上,行人如鲫,廊桥不过百米,风雨不侵,桥上有老人摆摊做小买卖,民风淳朴。桥头嵌有左右二块石碑,正是饶公所撰联句的新刻。我向当地的人们介绍了饶公《瑶山集》中有一首诗中曾提到“皋桥”及“羁旅”二句。诗前云:“冼玉清自连州燕喜亭贻书及诗,予避兵西奔,仓皇中赋报。”冼玉清是岭南才女,著名的中山大学教授,她与陈寅恪、饶宗颐诸先生时有唱和。冼玉清赠饶公的诗云:“卖痴声不到山村,祈谷人家笑语喧。我自无聊闲读赋,蟪蛄鸣处忆王孙。”饶公答诗:“千秋燕亭喜,寂寞今无主。玉想琼思处,江山伴凄苦。地似皋桥僻,怀哉暂羁旅。出郭濑浅浅,入门风虎虎。攀桂聊淹留,万方惊窘步。遗我尺素书,未曾及酸楚。日月苦缠迫,春愁种何许。山中听蟪蛄,吟篇应无数。十年拓诗境,澒洞复几度。且试写古抱,宁复怨修阻。休谱厄屯歌,哀时泪如雨。”
  返港后与饶公谈到这些往事,他颇有不堪回首之慨。他说曾在蒙山以易经卜卦,得离卦,卦云突如焚如。果不其然,日军入蒙山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其中以此桥所在的文墟街的“五·一六”血案尤为血腥。日军在2小时之内滥杀手无寸铁的平民7人。从此他不再以易卜卦,因为一卜卦就想到当年那个悲惨的情景。《蒙山史志通讯》中有江注盛文,指日寇在蒙山9个月,共计杀害男女221人,奸淫妇女91人,烧毁民房1302间,抢掠稻谷4000余担,耕牛 100多头,财物无数。而蒙山人民奋起抗击日军的暴行,前仆后继,可歌可泣。或赤手空拳,或以土枪土炮、棍棒为武器,与敌殊死搏斗,毙敌数十名。《瑶山集》中有诗句记云:“余生悬虎口,尽室寄龙头(村名)。万户多荆杞,孤村有戍楼。”《文墟早起》又云:“支颐万念集萧晨,独立危桥数过人。一水将愁供浩荡,群山历劫自嶙岣。平时亲友谁相问,故国归期倘及春。生理懒从詹尹卜,荒村只是走踆踆。”逃难之中,饶公又牵挂国事,《哀桂林》、《哀柳州》、《交墟行》等诗中,都因战火下的国破山河在,生灵涂炭的惨景而每每执笔而起,忧患诗篇,读之催人泪下。
  一方面,在敌寇的围剿中仓皇躲藏,一方面又因山区的生活条件极差而艰难度日。饶公于漂泊中办了一所“黄花书院”。我在文墟街上,幸遇一李姓老汉,他说曾在饶公门下上学,奠定了他的基础,此后半辈子都当小学教员,直至退休。但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在那样的虎口余生的危难中,饶公竟然不忘做学问。他特地邀了几个学生和文友,两次结伴深入瑶山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去考察。一路上,过旱峡,泊岭祖村,考察瑶族民俗,不为崎岖山道所阻。《瑶山集》的诗稿正表现出他虽在兵罅中仍不忘研究学术,这种精神正代表了不屈不挠的文人风骨。

  共写肝胆浮大白
  弦歌直可压兵革

  梁羽生先生的老家即是文墟乡屯治村,其父陈信玉先生早年在文墟镇上经营一药局,此店距那廊桥不过一箭之遥。岁月沧桑,但老药局的柱子上的店名仍依稀可辨。梁先生一向对饶公执弟子之礼。原来,早在饶公避难蒙山时梁羽生就已拜识他了,并请饶公教他填词写诗。这也与他大半生喜欢诗词不无关系。
  梁羽生与简又文先生也有一段师生缘。简又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最早研究太平天国的专家,他是广东新会人,曾任国民党的立法委员。解放后常居香港。上世纪 70年代末,我因研究林语堂,常看《论语》、《西风》、《大风》等杂志,简又文常在其中发表文章,又以“大华烈士”(俄文“同志”一词的谐音)为笔名。 1972年,中国还处于文革的狂飙之中,简又文却将自己珍藏的《刘猛进碑》捐献给广东省博物馆,他竟敢于相信彼时的文化机构会保存此件堪称国宝级的文物。熟究书法史的人都知道,此碑是世上仅存的四块隋碑之一,且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块,价值连城。可见他并非某些人认定的“反动文人”。
  且说这位当年的文化名人曾因抗战,以笔为武器,在香港创办《大风》半月刊,后辗转南迁广西。那时他将自己避难的水上浮宅称作“藕孔”,语出梵典的“藕孔避兵”。及至敌寇兵临湘桂,他又从平乐携眷渡江直趋荔浦,南下蒙山,先寄居于蒙山县城。彼时,老朋友饶宗颐先生,以及赵文炳、何觉等人亦均滞留此地,因而时相过从,兼事唱酬。
  1944年重阳日,这群避难蒙山的文化人曾有个文酒之会。简又文诗吟:“甲申中秋后一夕,举杯邀月忘主客。赵何饶孔联翩来,松风映带须眉碧。振衣千仞饶平饶,经史刚柔凿禹迹。”(岭东饶固庵宗颐,曾寓饶平凤凰山,以千仞名其诗集,尤精古与地学。)简又文因战乱不断逃难,未到广西时,前路茫茫,不知欲往何处,忽想起门生中有一位蒙山人,即梁羽生先生的堂兄陈文奇先生,因而去信联络,即受到陈家的热烈欢迎。简又文一行有三家人,家眷数十人,抵蒙山文墟屯治村时,悉数由梁羽生的父亲陈信玉先生接济,国难之中,他以其真诚的善心款待这批落难的文化人。梁羽生也是在这一期间正式拜简又文先生为师的。
  简又文后来在回忆文章中说:“文统正式拜我为师,严格重新训练其英语英文,并授以行囊中《白沙子全集》,劝其多读修身养性之学,而不要溺于颓靡的诗词。文奇的三叔(按:即梁羽生父)与我成为挚友。几个家庭相处和谐之极。同时,我得享受生平从未经过的真正农村生活,十分有趣,知识加增。(文统于胜利后,有《拜师记》一篇,评述此时期我们的生活,胜利后在广州《人间世》发表)。”
  1945年1月15日,日寇200人由汉奸黄某接应,入据蒙山。此时,简又文一行已避入屯治村陈家祖屋。次日,梁羽生与其堂兄即带他们逃入六排山中。天黑山高,山路崎岖,家人失散,一番折腾。为安全计,于山中农家租一大屋,楼上住人,楼下则为养猪之所,臭气冲天。简又文租了一小座堆牛屎的砖屋,命名为 “牛矢山房”,在彼处开课,教他们讲英语或口授文天祥的《正气歌》、于谦的《石灰》、岳飞的《满江红》等。在那里虽为山居,生活清苦,但平安无事。饶宗颐与赵文炳两位先生还特地跑了几十里山路去访他,使得简先生欢欣无限。
  抗战胜利回粤,简先生常为友人述及那时的避难生活。他的文友、著名漫画家叶因泉即挥笔作《牛矢山房课子图》。叶因泉曾以避难时所见所历画了百幅《流民图》,送给广东文献馆。
  饶公的《瑶山集》有《寄题牛矢山房课子图为简又文》一首,其中有句云:“乱峰合沓号六排,妖氛未豁此低回。千里连山利御寇,一村断发辟篙莱。虎尾何堪青草瘴,牛矢竟似黄金台。”“同君避地甘茶惯,为君题句心颜开。”云云。
  然而,牛矢山房的平静日子过不了多久,日军又血洗文墟,延至4月,只有再一次往山中逃去。此一次由陈文统带路。于悬崖峭壁的崎岖山路上艰难爬行,简又文说此次乃是他自抗战后避难搬迁之第十一次。而那条山路就是当年太平军由陆路进入蒙山的路途之一。他不由得感慨:“于患难中也得些史料,再踏上太平军北伐路线,方知当年大军之劳苦进军也。”所谓三句不离本行,作为一名太平天国研究家,这样的特别研究也是其他研究家所无法体验的。
  之后,避难生活结束,简又文举家下梧州返广州,陈文统也欲去岭南大学读书,就一路同行,也才有了后来的香港武侠小说大家梁羽生,这已是后话。
  简又文在《宦海飘流二十年》(按:该文在台湾《传记文学》上连载)回忆这段避难生活时曾慨言:“想起陈家的大恩大德,真令我全家没齿难忘。我们一家遇到大难,流落在异乡为异客,正在途穷忘绝、不知死所之际,忽有爱徒体念师生之谊。全族人居然肯接待、供养、庇荫、护卫我全家十口,卒得平安归来。自觉曩年只为爱国热诚,并非为名利创办‘今是’之举为不枉,出财出力,不过区区,而几百门人中竟有一个是救我全家的大恩人,所得实多了。”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蒙山之后,这批避难的文人个个大喜过望,大有“漫卷诗书喜若狂”的激情。饶公有《九月三日》诗一首:“举杯同祝中兴日,甲午而来恨始平。一事令人堪莞尔,楼船兼作受降城。”无锡国专在北流复学,饶先生又再次执教于此。待日本宣布投降,他即乘船东下广州,又转至香港,自此定居此地。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蒙山避难时的文化人,后来竟都在香港做出了一番文化事业,这一段历史也将成为研究香港文学史、文化史、学术史的一个重要史料。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文人的风骨当在国难、乱离之中突显出来,历代文人多有忧患诗篇,气节成为评定诗人诗篇的一个道德准则。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文人手无缚鸡之力,或选择投笔从戎,或不愿依附异族成为汉奸国贼而开始流亡生涯。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民族抗战,在这个大是大非的关头,有人藉以托词,不愿南来避难,最后当了汉奸,如周作人是也;有人落水,为虎作伥,如胡兰成是也。而更多的人不囿于政治观点的歧异而踏上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的抗日之路。
  香港某大学讲师新近为文,指中国人自夸打败日本,实乃美国人才有力量打败日本,以为中国人有贪天功为己有之嫌,并将之称为伪造历史,如同日本不愿承认战争罪责一般,云云。这与日本右翼所云日本败于美国原子弹之言殊途同归,实在是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荒唐无知之言。抗战八年,中国军民伤亡3000余万人,使日军死伤几百万人,抗战区几近全世界反法西斯战区的三分之一。这种战绩是为世所公认的,不然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为何可占一席?再看看简又文、饶宗颐、梁羽生这些文弱文人当年不当亡国奴的英雄气概,就知道中国的历史学者们也以自己的作为来为历史记下一笔。还是白先勇说得好,中国人的抗日最惨烈,但也最顽强。

  这一篇纪事也为当时的中国文化人的抗战之心作一有力之佐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6

主题

9009

回帖

2万

积分

积分
20864
声望
17542 声
银两
12076 两
回帖
9009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08-5-14
最后登录
2024-6-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四:金庸的抱怨和梁羽生的愤怒(暂缺)

金庸的抱怨和梁羽生的愤怒——吴仁    《中国出版》1986年02期

  内地大量翻印新武侠小说的风潮虽然过去了,但海内外舆论界对此的议论和责备却不能立即消除。新武侠小说作者金庸先生和梁羽生先生,对此也有抱怨甚至愤怒。 1985年10月8日,查良铺(金庸)先生致信国家出版局局长边春光先生,在谈过有关“中国书展”一事之后写道:“弟以‘金庸’笔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6

主题

9009

回帖

2万

积分

积分
20864
声望
17542 声
银两
12076 两
回帖
9009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08-5-14
最后登录
2024-6-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五:杨晓风《梁羽生二三事》

  不久前,海内外素负盛名的当代武侠小说名家梁羽生来港,我作为“梁大侠”的多年同事和友好,邀约了数位同寅,与梁羽生共聚。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是《大公报》撰述员,多年前退休,移居澳洲,但仍不时返港,与友好叙旧。梁今年已78岁,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需要每日为自己注射针剂。那天饭局,他甫入席,即掏出注射针筒,当众表演打针。据知,他病发初期,是夫人为他打针的,后来日日要打,便自己“搞掂”,所谓工多艺熟。梁羽生打针的手法,有点似他在武侠小说里描述的“放飞镖”,总能一击即中——一笑!
  我与梁羽生结缘,早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我是个学生,很爱看《新晚报》的武侠小说。《新晚报》第一篇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就是梁羽生的力作,当时称之为“新派武侠小说”。大家知道,《新晚报》是《大公报》的晚报,由于有过港英控告《大公报》和欲封《大公报》的历史,所以《大公报》为防港英再来这一招,也采取了策略性的应对办法——多办一张晚报。
  梁羽生可以说是多才多艺的才子。他的古文学根基扎实,擅诗词,喜围棋与象棋,起码“琴棋书画”样样皆能。他曾经闭目弈棋,多次战胜开眼博弈者。可见他思绪集中,记忆力特强。“捉盲眼棋”可不是一件易事啊!
  我在50年代末进入《大公报》,即与梁羽生为同事。梁当年在副刊课,我在港闻课,而将我们缠结在一起的,却是小小的乒乓球。因我爱打乒乓,梁也是个中能手,于是不时展开“牙较战”。
  记得有一次,我与梁羽生相约在凌晨收工后作乒乓球的“盘肠大战”,地点就在《大公报》干诺道中旧址的五楼。我说的“盘肠大战”一点也不假,因为“杀得性起”,两人越战越勇,将身上的衣服脱了一件又一件,最后我和他就只剩下一条内裤。赤膊上阵打球,虽是汗流浃背,但球球到肉,拍拍有声,十分过瘾。那一役,也不知打了多少局,总之打到天亮,又打出个“大头佛”来。
  什么“大头佛”呢?原来那天晚上,梁羽生并没有将他的行踪向太座禀告。以往一收工他就回家,但这次到天亮也不见人,作为他的太太,当然心急如焚了,几次打电话到报社找梁,接电话者不知就里,都说梁已离去,后来还是梁夫人细心,自己跑回报馆,逐层楼“搜索”,这才在五楼发现了这一对赤膊打球的“傻小子”。
  那天饭聚,我重提往事,梁氏伉俪都乐得哈哈大笑。梁羽生是一个不拘小节也不大会处理琐事的人,所谓大事不糊涂,小事乱七八糟,他就是这样的性格。提起他的笑话,可说多如牛毛。有次报馆同人海浴,梁羽生也来参加,只见他提个特大皮喼,气喘吁吁地赶来,打开大皮喼,里面就只有一条泳裤。何以用大皮喼来装小小的泳裤呢?大概是顺手拈来吧。梁羽生就是这样一个有独特性格的“奇人”。
  梁羽生还擅作对联,曾在《大公园》写过“联话”,本报社团版“联谊录”作者杨瑞生以“联痴”自称,亦在切磋写对联的学问时与梁羽生结成好友,二人曾互赠对联。梁羽生赠杨瑞生一联为:“瑞瑞无穷歌有大,生生不息庆长春”。至于杨瑞生赠梁羽生联,则是:“羽扇纶巾龙高卧,生花妙笔侠长留。”
  那天晚上的重聚,大家都非常开心,梁羽生胃口不错,大概已打了针,大鱼大肉一干照吃,这也是梁一贯的乐观态度。以往,梁夫人还间中禁止他吃这吃那,以保健康,但看那晚梁的开怀畅食,似乎这个禁忌已被打破。老友重逢,已经以茶代酒了,岂可还忌这忌那呢?
  饭罢,我召了报馆的司机,将梁氏伉俪送到天星码头,转乘小轮返回他们寄住的宾馆。那司机在梁羽生下车后才知道他载的是叱咤风云的“梁大侠”,司机大呼“走宝”,原来他也是梁羽生迷,早知如此,就要同偶像握个手,拍个照了!

    (2002年1月16日《大公报》“大公园”版面)

  -------------
  私家侦探 录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6

主题

9009

回帖

2万

积分

积分
20864
声望
17542 声
银两
12076 两
回帖
9009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08-5-14
最后登录
2024-6-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六:侠影下的梁羽生--柳苏    《台港文学选刊》 2007年第12期
 
  在香港、台湾、南洋、北美、西欧的华人社会中,有著两位“大侠”,一位是 “金大侠”金庸,一位是“梁大侠”梁羽生,尽避他们都是西装革履之士,一点也 不像人们想像中短衣长剑的英雄人物。
  他们之有“侠”名,不在于剑,只在于书,在于那一部又一部的“新派武侠小 说”书。他们都是各有等身著作的作者。金庸大约有十五部四十册,而梁羽生却有 接近四十部之多、一个是《金庸作品集》,一个是《梁羽生系列》──取名“系列 ”,真够新派!

金庸与梁羽生的遇合
 
  谈新派武侠小说,如果不提梁羽生,那就真是数典忘祖了。金、梁并称,一时 瑜亮,也有人认为金庸是后来居上。这就说明了,梁羽生是先行一步的人,这一步 ,大约是三年。
  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龙虎斗京华》,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书剑 恩仇录》,都是连载于香港《新晚报》的。一九五二年,香港有一场著名的拳师比 武,擂台却设在澳门,由于香港禁止打擂而澳门不禁。这一场比武虽然在澳门进行,却轰动了香港,尽避只不过打了几分钟,就以太极拳掌门人,一拳打得白鹤派掌 门人鼻子流血而告终,街谈巷议却延续了许多日子。这一打,也就打出了从五十年 代开风气、直到八十年代依然流风余韵不绝的外新派武侠小说的天下。《新晚报》在比武的第二天,就预告要刊登武侠小说以满足“好斗”的读者;第三天,《龙虎 斗京华》就开始连载了。梁羽生真行!平时口沫横飞而谈武侠小说,这时就应报纸 负责人灵机一动的要求起而行了──只酝酿一天就奋笔在纸上行走。套用旧派武侠小说上的话,真是“说时迟,那时快”!
  梁羽生其所以能如此之快,一个原因是平日爱读武侠小说,而且爱和人交流读 武侠小说的心得。这些人当中,彼此谈得最起劲的,就是金庸。两人是同事,在同 一报纸工作天天都要见面的同事;两人有同好,爱读武侠,爱读白羽的《十二金钱镖》、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很有共同语言。两人的共同兴趣不仅在读, 也在写,当梁羽生写完了《龙虎斗京华》时,金庸也就见猎心喜地写起《书剑恩仇 录》来了。时在一九五五,晚上梁羽生三年。
  颇有人问:他们会武功么?梁羽生的答覆是:他只是翻翻拳经,看看穴道经路 图,就写出自己的武功了。这样的问题其实多余。有谁听说过施耐庵精于武功?又 有谁听说过罗贯中是大军事学家的?
  正像有了《书剑恩仇录》才有金庸,梁羽生也是随著《龙虎斗京华》而诞生的 ,他的本名是陈文统。金庸的本名是查良镛,金庸是“镛”的一分为二。梁羽生呢 ?一个“羽”字,也许因为《十二金钱镖》的作者是宫白羽吧。至于“梁”,这以前,他就用过梁慧如的笔名写文史随笔,还有一个笔名是冯瑜宁,冯文而梁史。
  梁羽生在岭南大学念的却是经济。金庸在大学读国际法,梁羽生读的是国际经 济,但他的真正兴趣是文史,是武侠。他们两人恐怕都没有料到,后来会成为武侠 名家,而且是开一代风气的新派武侠小说的鼻祖。
  新派,是他们自命,也是读者承认的。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之类的老一 派武侠小说,末流所及,到四十年代已经难于登大雅之报了,或者不说雅就说大吧 ,自命为大报的报纸,是不屑刊登的,它们就像流落江湖卖武的人,不大被人瞧得起。直到梁羽生、金庸的新派问世,才改变了这个局面,港、台、星、马的报纸, 包括大报,特别是大报,都以重金做稿费,争取刊登,因为读者要看。南洋的报纸 先是转载香港报纸的,由于你也转载,我也转载,不够号召力,有钱的大报就和香港的作者协议,一稿两登,港报哪一天登,它们也同一天登出,这样就使那些不付 稿费只凭剪刀转载的报纸措手不及,而它却可以独家垄断,出的稿费往往比香港报 纸的稿费还要高。
  新派,新在用新文艺手法,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绘环境,渲染气氛……而 不仅仅依靠情节的陈述。文字讲究,去掉陈腐的语言。西学为用,有时从西洋小说 中汲取表现的技巧以至情节。这使原来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武侠小说进入了一个被提高了的新境界,而呈现出新气象,变得雅俗共赏。连“大雅君子”的学者也会对 它手不释卷。

成人童话的流行
 
  港、台、美国的那些华人学者就不去多说了。这里只举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例 ,他就是武侠小说的爱好者,一九七九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讲学时,天天去吃饭的中 国餐馆碰见了正在英国旅游的梁羽生,演出了“他乡遇故知”的一幕,使两位素味平生的人一见如故的,就是武侠小说,华罗庚刚刚看完了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 。而华罗庚的武侠小说无非是“成人的童话”的论点,也是这时候当面告诉梁羽生 的。
  “成人的童话”,用这来破反武侠小说者,真是不失为一记新招,尽避它有其 片面性,因为不仅成人,年长一点的儿童也未赏不爱武侠如童话。
   华罗庚当然是大雅君子了。还可以再提供例子,廖承志对这“成人的童话”很 有同嗜,这已不是什么秘密。秘密也许在于,比他更忙或更“要”的要人,也有“ 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对“成人的童话”感兴趣的“童心”。这就无可避免也就成了金、梁的读者。
  比起既写武侠,又搞电影,又办报,又写政论,进一步还搞政治的金庸来,梁 羽生显得对武侠小说更为专心致志。他动得早,封笔迟(两人都已对武侠小说的写 作宣告“闭门封刀”),完成的作品也较多。武侠以外,只写了少量的文史随笔和棋话。
  梁羽生爱下棋,象棋、围棋都下。金庸是他的棋友,已故的作家聂绀弩更是他 的棋友。说“更”,是他们因下棋而更多佳话。聂绀弩在香港时,就有过和他下得 难分难解而不想回报馆上晚班写时论的事;梁羽生到北京,也有过和聂绀弩下棋把同度蜜月的新婚夫人丢在旅馆里弃之如遗的事。香港象棋之风很盛,一场棋赛梁羽 生爱口沫横飞地谈棋,也爱信笔纵横地论棋,他用陈鲁的笔名发表在《新晚报》上 的棋话,被认为是一绝,没有人写得那样富有吸引力的,使不看棋的人看他的棋话,如临现场,比现场还有味。
  当然,棋话只是梁羽生的“侠之余”,就像文史随笔也是他的“侠之余”。他 主要的精力和成就不可避免地只能是在武侠小说上。从《龙虎斗京华》、《白发魔 女传》、《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还剑奇情录》、《联剑风云录》、《萍踪侠影录》、《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狂侠.天骄.魔女》、《 武林三绝》、《武当一剑》……以部头论,他的作品是金庸的两倍多以至三倍。
  说“侠之余”,是因为梁羽生有这样的议论:武侠小说,有武有侠。武是一种 手段,侠是一个目的。通过武力的手段去达到侠义的目的。所以,侠是最重要的, 武是次要的。一个人可以完全没有武功,但是不可以没有侠义。侠就是正义的行为。对大多数人有利的就是正义的行为。
  不可无侠,这是梁羽生所强调的。就一般为人来说,他的话是对的,可以没有 武,不可没有侠──正义。但在武侠小说上,没有武是不成的,不但读者读不下去 ,作者先就写不下去了,或写成了也不成其武侠小说了。他之所以如此说,只是出于矫枉过正。因为有些武侠小说,不但武功写得怪异,人物也写得怪异,不像正常 的人,尤其不像一般钦佩的好人,怪而坏,武艺非凡,行为也非凡,暴戾乖张,无 恶不作,却又似乎是受到肯定,至少未被完全否定。这样一来,人物是突出了,性格是复杂了,邪正却难分了。这也是新派武侠小说中的一派。当然,从梁羽生的议 论看得出来,他是属于正统派的。而金庸的作品却突出了许多邪派高手。

金戈铁马冰河洗剑
 
  梁羽生还写过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分析两人的异同。其中说:“梁羽生 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 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这篇文章用佟硕之的笔名,发表在一九六六年的香港《海光文 艺》上。当时罗孚和黄蒙田合作办这个月刊,梁羽生因为是当事人,不愿意人家知 道文章是他写的,就要约稿的罗孚出面认账,承认是作者。罗孚其后也约金庸写一篇,金庸婉却了。去年十二月,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了一个“国际中国武侠小说研讨 会”(主持其会的是著名学者刘殿爵),任教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刘绍铭在参加会 议后发表长文,还把这篇《合论》一再说是罗孚所作,又说极有参考价值。二十多年过去,这个不成秘密的秘密也应该揭开了。
  梁羽生这《合论》可以说是实事求是的,褒贬都不是没有根据。他说自己受中 国传统文化如诗词等等影响较深,这在他的作品中也是充分显示了的。他的回目, 对仗工整而有韵味;开篇和终篇的诗词,差不多总是作而不述。信手拈来,这些是从《七剑下天山》抄下的几个回目:“剑气珠光,不觉坐行皆梦梦;琴声笛韵,无 端啼笑尽非非。”“剑胆琴心,似喜似嗔同命鸟;雪泥鸿爪,亦真亦幻异乡人。” “生死茫茫,侠骨柔情埋瀚海;恩仇了了,英雄儿女隐天山。”还有:“牧野飞霜,碧血金戈千古恨;冰河洗剑,青蓑铁马一生愁。”可能是他自己很欢喜这一回目 的境界,后来写的两部小说,一部取名《牧野流星》,一部就取名《冰河洗剑录》 。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苍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冷 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人招归舟。明日天涯路远,问谁留楚佩, 弄影中洲?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怅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惯,金戈铁马,拼葬荒丘!”这一首《八声甘州》是《七剑下天山》的开场词。收场是一首《浣溪纱》:“已惯江湖作浪游,且将恩怨说从头,如潮爱恨总难休。  潮海云烟迷望眼,天山剑气荡寒秋,蛾眉绝塞有人愁。”他的诗词都有工夫,词比诗更好。

金田有奇士侠影说梁生
 
  他在少年时就得过名师指点。抗日战争期间,有些学者从广东避难到广西。梁 羽生是广西蒙山人,家里有些产业,算得上是富户,家在乡下,地近瑶山,是避难 的好地方。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三十年代在《论语》写文章,办《逸经》和《大风》杂志的大华烈士)、敦煌学和诗书画名家饶宗颐,都到梁羽生家寄过,梁羽 生因此得到高人的教诲。简又文那时已是名家,饶宗颐还未成名,和梁羽生的关系 多少有点在师友之间的味道。
  简又文和梁羽生之间,后来有一段事是不可不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梁羽生 到广州岭南大学读书,简又文在岭南教书,师生关系更密切了。一九四九年,简又 文定居香港,梁羽生也到香港参加了《大公报》的工作,一右一左,多少年中断了往来。“文革”后期这往来终于恢复,梁羽生还动员身为台湾方面立法委员的简又 文,献出了一件在广东很受珍视的古代给广州当局。一向有“天南金石贫”的说法 ,隋代的碑石在广东是珍品,多年来流传下来的只有四块,其中的刘猛进碑由简又文收藏,他因此曾把寓所称为“猛进书屋”。广州沦陷前夕他离穗到港时,说是把 那块很有分量也很重量的碑石带到香港了。台湾在注视这碑石,大约是七十年代初 期,他终于向梁羽生说了真话:碑石埋在广州地下。梁羽生劝他献给国家。他同意了,一边要广州的家人献碑,一边送了一个拓本向台湾应付。“中央社”居然发出 报导,说他向台湾献出了原碑。当时梁羽生还不知情,以为他言而无信,后来弄清 楚真相,才知道是“中央社”故弄玄虚,也许他们想使广州方面相信简家献出的只是一块假碑石。但有碑为证,有人鉴定,假不了。这件事当时认为不必急于拆穿, 对简又文会更好些。现在他已去世多年,这个真算得上秘密的秘密,就不妨把它揭 开了吧。
  老师是太平天国史的专家,家又离太平天国首先举起义旗的地方很近──蒙出 西南是桂平,金田起义的金田村就在桂平。蒙山有金秀傜,容易使人想到金田村, 朋友们或真以为或误以为梁羽生就是金田村的人。因此有人送他这样一首诗:
  金田有奇士,侠影说梁生;
  南国棋中意,东坡竹外情;
  横刀百岳峙,还剑一身轻;
  别有千秋业,文星料更明。
  这里需要加一点注解。“侠影”和“还剑”是因为梁羽生著有《萍踪侠影录》 和《还剑奇情录》。“棋中意”说他的棋话是一绝。“竹外情”就有趣了。苏东坡 “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肉”,其实是既爱竹又爱肉的,竹肉并重,但梁羽生爱的就只是肉。他已长得过度的丰满,却还是欢喜肉食如故,在家里受到干涉,每天到 报馆上班时,在路上往往要买一包烧乳猪或肥叉烧或卤鸡腿带去,一边工作或写作 ,一边就把乳猪、叉烧、鸡腿、鸭腿塞进口里,以助文思。这似乎不像一边为文一边喝酒的雅,但他这个肉食者也就顾不得这许多了。这还不算,有时他等不及,在 路上一边走就一边吃起来,也许这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名士气味甚浓”吧。

别有千秋业文星料更明
 
  “横刀百岳峙”,说他写出了几十部武侠小说;“还剑一身轻”,说他终于“ 闭门封刀”,封笔不写了。这就可以有工夫去从事能够流传得更加久远的写作事业 ,写朋友们期待他写的以太平天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了。这是千秋业,而他是可以优为之的。他应该写,谁叫他既是“金田人”,又是搞历史的呢?他应该写得好, 经过几十部小说磨练的笔,还愁写不好么?
  梁羽生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他出席过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他为 武侠小说应在文学创作中占有一席地位,慷慨陈辞。这在港、台、南洋一带已不成 问题。大学者看武侠小说,有的学者更是作古正经地在研究、讨论武侠小说。一九七七年,新加坡的写作人协会还邀请梁羽生演讲《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呢。写 了几十年武侠小说的他(当然也还有金庸),是不会对武侠小说妄自菲薄的。不知 道他们同意不同意,武侠小说在许多人看来,只能是通俗文学,尽避有了他们以新派开新境,似乎还没有为它争取到严肃文学的地位。历史小说就比较不同了,它像 是“跨国”的,跨越于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之间,可以是通俗,也可以是严肃,严 肃到能够成为千秋业。劝梁羽生写太平天国的朋友,大约是出于不薄通俗爱严肃的心情吧。
  增订本的《散宜生诗》有《赠梁羽生》一律:“武侠传奇本禁区。梁兄酒后又茶余,昆仑泰岱山高矮,红线黄衫事有无?酒不醉人人怎醉,书诚愚我我原愚。尊书只许真人赏,机器人前莫出书。”对最后两句作者自注:“少年中有因读此等小说而赴武当少林学道者,作此语防之。”要防,其实“此语”也防不了。而事实上 ,世间虽有“机器人”,到底是少而又少的,多的总是“真人”,不会自愚,不会 自醉。聂绀弩虽然在打油赠友,却未免有些严肃有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6

主题

9009

回帖

2万

积分

积分
20864
声望
17542 声
银两
12076 两
回帖
9009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注册时间
2008-5-14
最后登录
2024-6-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承蒙花无语上传了一个“有关梁羽生的一些采访”的压缩文件,让人们很感兴趣,只可惜里面的文章都是CAJ格式的,且有些学友也无法下载,药师MM说我应该整理一些,因此,我把花GG的那几篇文章全部发在此处,供大家欣赏,可惜第四篇未能找到全文,请有条件的朋友帮助做一下吧。

  在此,再次谢谢花GG的上传,谢谢药师MM的提醒,更要谢谢那些原作者和录入、上传的朋友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11-22 11:31 , Processed in 0.0722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