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610|回复: 5

试析剑网尘丝与绝塞传烽录的联系

[复制链接]

334

主题

3249

回帖

2万

积分

武林盟主

积分
25212
声望
21411 声
银两
53313 两
回帖
3249
精华
55
阅读权限
2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11-22
发表于 2008-3-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析剑网尘丝与绝塞传烽录的联系fficeffice" />

梁羽生先生晚期作品《剑网尘丝》、《幻剑灵旗》是否应归入“天山系列”,历来存在争议。从小说的内容情节发展看,这两部书(报纸连载时为一部)承接了《绝塞传烽录》之后的故事,尤其是“白驼山”两代人故事将这《绝塞》、《剑网》更为紧密连结,从这个角度看将《剑网》作为《绝塞》后传也无不可。但从另一角度,《剑网》同天山系列尤其是“天山派”的关系又是很淡薄,全书只在上官飞凤论当世剑法名家时,提及杨炎、金逐流及其子金破浪的名字,顺便也提到了金逐流与杨炎关系时带出了孟华,另一个情节就是齐燕然曾从天山派弟子手中习得“大须弥剑法”,作为武林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天山派”在本作中基本无所作为,使得《剑网》很大程度偏离了天山系列,就象是《武当一剑》中,仅仅是提过“天山派掌门霍天都”的名字,而其他情节都无关于天山派,所以《武当一剑》不能归属于“天山系列”,

以下结合两部小说创作时间及小说的某些情节,试探一下《剑网》与《绝塞》及天山系列的某些联系。

《绝塞传烽录》创作时间1975212日至1978410日,连载于《新晚报》。《剑网尘丝》(包含《幻剑灵旗》)创作时间是197691日至1980126日连载于《大公报》。即自《绝塞传烽录》连载开始时间19个月后开始创作《剑网尘丝》,此时《绝塞传烽录》的连载从章节及内容情节推算应该是差不多至后来出版结集成书的《弹指惊雷》即将结束部分。

从《剑网尘丝》开头部分的内容看,羽生先生似乎没有意思将《剑网尘丝》作为《绝塞传烽录》的续集创作。由于羽生先生武侠,除了“义和团系列”的《龙虎》和《草莽》,其年代背景一直都是严格限制在清朝末年之前,也即“冷兵器时代”。而依据作品的年代推算,《绝塞传烽录》全书结束时的年代应该差不多是嘉庆末年或是道光初年,所以按照这个时代背景再写下去的话应该脱离“冷兵器时期”,同时“天山派系列”至杨炎时期已经延续了好几百年,羽生先生晚年创作也有意“求变、求突破”,所以刚开始的创作心理应该还是希望另创作一部脱离“天山系列”的武侠小说。

《剑网尘丝》一开始有意将创作背景年代推前,将年代背景设在“乾隆年间”,书中第三回借鲍崇义之言,将该部书的年代定位在“乾隆十六年”,从年代定位看,乾隆十六年应该是处在天山系列的《冰魄寒光剑》和《冰川天女》之间,与《剑网尘丝》的年代重叠。同时从《剑网》的人物看,崆峒派掌门为一飘道长,同《绝塞传烽录》的关系也不大,根据小说创作的需要,本书将“天山系列”中连家的绝技“四笔点八脉”给予扬州大侠楚劲松及师弟姜志奇一家,同时小说开始,提及“各大门派”也没列出“天山派”,“天下第一的宝座”,也从天山系列后期的“金世遗父子师徒”手中给予了齐燕然,并没提及齐燕然武功与金逐流的比较,以上情节都可反映,《剑网尘丝》创作之初,羽生先生并不愿将《剑网尘丝》同天山系列有任何联系。

《剑网尘丝》第五回卫天元与假冒的翦大先生交手,书中情节“剪大先生的掌力不但兼具绵掌和大摔碑手之长,似乎还练过西藏密宗的雷神掌,似邪非邪,似正非正,怪异之处,难以言宣。”“雷神掌”是羽生先生笔下一种常见的邪派武功,从该情节看,羽生先生似乎还没有给假冒剪大先生之人的身份一个确切定位,没有准备将这位假剪大先生同《绝塞》中已出现过的慕容垂作一个人看待,因为《绝塞》中已出现过的慕容垂擅长的武功为“金刚指”,况且此时连载中《绝塞》白驼山主尚未出场,是否为其设计了“寒冰掌”和“火焰刀”两大绝技还不得而知,此时对假冒剪大先生的定位应该还是一位擅长如“雷神掌”般邪派武功的人,并没有同白驼山挂上关系。

《剑网》第七回介绍“穆家姐妹”时,书中提到“姐姐金狐嫁给了陕甘道上的独脚大盗铁臂猿巴大山,妹妹银狐则一直未婚。在济源变成了他的情妇的就是银狐穆娟娟。”更可看出《剑网》的整个构思中还没有白驼山。《剑网》惟一与《绝塞》有联系的是书中提到了“御林军统领穆志遥”,但由于羽生先生在小说中经常在一些配角身上使用同一名字,根据侦探所提出的梁书在不同报纸连载的小说更应该归入不同系列的提法,我个人对此也是比较赞成的,所以羽生先生或许认为不同系列小说用同一个名字及世家身份问题不会很大,就如他后来在《武当一剑》原始连载中书中出现的魏忠贤、慕容冲、昌钦法师等一样,是否将《剑网》中的穆志遥等同于《绝塞》中的穆志遥,并且穆志遥将在未来的小说中扮演何等重要的角色此时羽生先生似乎还未有确定的想法。

《剑网》第七回提及“假冒楚劲松暗算齐勒铭”之人的认穴功夫精准,但是在《绝塞》和《剑网》中并没有提及白驼山的点穴功夫如何精深,加之迫使齐勒铭离家出走这件事,白驼山似乎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至少与他们称霸武林或是推销神仙丸的计划没多大的关系,所以此时羽生先生头脑中也似乎还未给予这个“假冒楚劲松”一个身份定位,至少未将其与宇文雷确定为同一人。由此可见,此时《剑网》和《绝塞》在整个创作中尚没有任何联系,《剑网尘丝》是作为一部独立的小说在创作中。

《剑网》第九回中,在齐燕然家暗算楚天舒的人,是金狐还是银狐,可能羽生先生尚未确定,因为此前对“银狐”是善是恶,在创作中还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如诱使齐勒铭离家出走乃至最终堕落,最有可能应该是银狐所为,之后暗算又同冀北双魔暗算丁勃,而为齐勒铭所阻止,以上行为多看出银狐身上恶的成份多了一点。齐勒铭伤愈后与其分手,那么最有可的发展就是促使银狐变本加厉的报复,参考一下《云海玉弓缘》中厉胜男在金世遗向其得出分手后对氓山派和谷之华的报复手段,这样一来,她就有了暗算楚天舒的动机,这样的情节发展应该也是可能的。未来的故事发展最大可能就是进入齐勒铭、穆娟娟、楚劲松、庄英男彼此之间的爱恨情仇。

如果按照以上情节进一步发展,那么或许读者将会看到一部不一样的《剑网尘丝》,或许是一部更纯粹晚期风格的《剑网尘丝》,然而也就是小说创作至楚天舒在齐家遭受暗算的时候,羽生先生整个创作思路产生了一个大的调整变化,究其原因,很大的可能就是《绝塞传烽录》的创作已接近尾声,云紫萝、孟元超、缪长风、孟华、杨炎的故事已告一段落,是否在此基础上再写续集,羽生先生的内心应该是有过一定的考虑或是踌躇。很多普通读者,一般都喜欢追看“续集”,记得之前看武侠小说或是评书,都是一部完成之后就开始追问是否有续集?不独梁羽生小说如此,许多其他小说亦然,对续集天生有一种“亲切感”,我的许多朋友也都是这样,至于读完续集之后的评价则是另外一回事;从报社角度考虑,不断推出续集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读者群,无论市场性还是经济性看都是一举多得,对梁羽生先生的系列性小说应该是绝对支持,或许其中还带有某些任务性的因素,因此羽生先生小说的系列拖得这么长,是否也存在这方面的原因?

当《绝塞传烽录》接近尾声之际,连载小说的《新晚报》应该是询问羽生先生是否推出《绝塞传烽录》的续集,或是希望他继续创作《绝塞传烽录》的续集。但是羽生先生此时可能由于探索尝试新的风格,不愿有更多的分心,毕竟重新尝试新的风格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况且此时的创作心境、精力都不复盛年,同时创作三至四部小说对他而言非是不能,但是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并且《绝塞传烽录》尾声的年代已是接近近代史,也即是传统的“冷兵器时代”即将结束,这在一定程度已超出了他创作的一个“时代底线”,因此从内心讲他不大愿意再为《绝塞传烽录》写续集,毕竟“天山系列”拖至今已是够长了。然而由于羽生先生的温和性格,加上职业的原因,他又不好断然拒绝,所以个人感觉这段时间他内心中应该是有过犹豫。

在犹豫中,回顾一下《绝塞传烽录》,或许他发觉“白驼山系列”的故事还有许多构思未写出,应该说羽生先生在《绝塞》中,对白驼山主是作了很大的铺垫,从司空照、慕容垂的崆峒之行,到神仙丸对武林人士的控制,再到白驼山主同龙灵珠一家的仇恨,都为即将出场的白驼山主营造了极大的声势,或许此时对白驼山主的构想应该是不亚于乔北溟、孟神通的邪派宗师级人物,然而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白驼山主的出场一是与缪长风、冷冰儿斗个两败俱伤,二是偷袭天山却也胜不了钟展、唐嘉源更败于孟华剑下,之后就是白驼山的覆灭,虽非浪得虚名却也无多大作为,不仅读者感到不满意,羽生先生也觉得原本许多构思如控制各大门派、挑动武林纷争等等都浪费了,内心中是否也颇为遗憾。此时的他,或许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将白驼山未了的一些故事写进正在连载中的《剑网尘丝》,同时将《剑网尘丝》作为《绝塞传烽录》的续集,在一定程度也满足了部分读者的需要和报社高层的要求,自已也可集中精力于《剑网尘丝》的探索尝试中。

这个想法形成之后,他开始调整了《绝塞传烽录》和《剑网尘丝》的一些创作思路,在《绝塞传烽录》结尾“大破白驼山”一役中,宇文雷身受宇文博和齐世杰的“隔物传功”,奄奄一息,但是宇文雷这时已不能死去,因为他即将在《剑网尘丝》的故事中作为一个重要人物出场,白驼山一役中,除了宇文雷,司空照、慕容垂、穆欣欣都幸存下来,漏网之鱼之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除恶务尽”的传统创作思路,但是由于这些人物都将在《剑网尘丝》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这些人物都保留下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创作思路的调整使这帮人多活了几十年。

由于白驼山故事即将在《剑网尘丝》中起着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穆娟娟又同白驼山素无瓜葛,且前面已写其“深山中服侍齐勒铭十多年”,况且羽生先生也不愿将她写得太坏,那么只能将笔调转向她的孪生姐姐金狐穆好好,在小说在加插一些“孪生姐妹”造成误会的故事,与“真假剪大先生”相辉映,所以穆好好的角色变得重要了。或许是情节需要,也或许是羽生先生记不清楚之前曾写过“姐姐金狐嫁给了陕甘道上的独脚大盗铁臂猿巴大山”这句话,毕竟这在当时或许是一句无足轻重的闲言,提过就算,也或许是有印象但考虑报纸连载读者也不一定保留着每一份报纸,所以穆好好就同白驼山结合在一起,成了新的白驼山主宇文雷的夫人。这时假冒剪大先生的角色也确定下来,结合《剑网》小说的“华山派掌门被害之谜”,白驼山主的两大弟子司空照和慕容垂在小说中的角色地位被确定下来,第十一回“勇救佳人 巧施骗术 追随义母 误坠奸谋”中宇文夫人穆好好的出场,首次将白驼山的故事写进了《剑网尘丝》之中。

之后《剑网尘丝》的某些创作思路开始围绕《绝塞传烽录》的一些故事展开,前文提到的“御林军统领穆志遥”的角色变得重要了,为了使这两部小说结合在一起,第十二回“弹剑京华龙争虎斗 伤心家国 凤泊鸾飘”出现了另一位《绝塞传烽录》出现的人物彭大遒,将之定位为现任御林军统领穆志遥的管家,顺便介绍了当年的一些往事,无形中拉近了这两部小说的距离。为了进一步展开白驼山故事,当年假扮楚劲松迫得齐勒铭离家出走的角色也最终有了定位,让白驼山主宇文雷充任这一角色,既发挥了白驼山的作用,也解开了一个创作难题。

《剑网尘丝》既然作为《绝塞传烽录》的续集,那么前部小说的一些人物自然不能无视,如天下第一剑客金逐流以及孟华、杨炎兄弟,还有一直以来都是武林第一门派的“天山派”这些问题都不容回避,于是在第十七回“慧剑难挥 难寻幻剑 芳心何托 仍鼓雄心”中开始穿插入以上的内容,写到了齐燕然曾从一名天山派弟子手中学得天山派的“大须弥剑法”,又在上官飞凤纵论天下剑术名家中将杨炎列为第一,将金逐流之子金破浪列第二,齐燕然第三,齐勒铭第四,抬高了天山派及金逐流、杨炎的地位。

白驼山主宇文博的姬妾穆欣欣,由于同穆好好同样姓“穆”,对于这一人物,羽生先生索性将她与穆好好的关系定位为“姑侄”,在她身上又写出一段缠绵三十余年的孳缘,这样一来,白驼山的人物都在《剑网尘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后通过白驼山挑动齐勒铭离家、假手徐中岳伪君子的身份,危害武林,慕容垂假冒翦大先生挑起武林风波,司空照谋害华山派掌门并与华山派叛徒阴谋篡夺华山派,与清廷联手一再要置卫天元于死地,而后是挑动上官云龙与齐燕然决斗而两败俱伤,鼓动西域十三家叛乱,而达到独霸西域等种种行为,既将原来对于白驼山的构思淋漓尽致地写出来,又将《绝塞传烽录》和《剑网尘丝》连结起来,既完成了专心创作《剑网尘丝》的想法,又满足了部分读者及报社的要求。

羽生先生通过创作思路的调整,将《剑网尘丝》慢慢纳入了“天山派系列”,然而由于思路的调整是创作中慢慢形成的,也给小说造成了一定的矛盾和缺陷。如,书中第三回提到的“乾隆十六年”被许多人用来攻击小说创作年代错乱,又如穆好好的婚姻问题,以及穆欣欣和穆好好的关系等问题,《绝塞》中提及穆欣欣出身于青楼,被宇文博赎出,然而至《剑网尘丝》中穆家的定位却是“武林的另一暗器名家”。又如《剑网尘丝》中一开始对齐燕然的定位为“天下第一高手”的同时,也埋下一处伏笔,写“天下剑法第一的上官家幻剑”,所以他让上官飞凤在徐中岳与卫天元比武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样带动后半部分小说情节的开展。但是成了《绝塞》续集之后不可避免地带出了《绝塞》的一些人物,所以这时梁羽生先生只能马虎一些,将天下第一高手与“天下剑法第一”分开,将齐燕然的剑法定位为第三,然而为了情节的需要,又通过齐勒铭的口中说出其实上官云龙的幻剑才是天下第一,这样一来,两部小说的武功排名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同时提及杨炎不可避免地带出了孟华,想当然地安排了孟华“崆峒派掌门”的地位,然而前面的崆峒派掌门已然是“一飘道长”,在此又造成了一个很大的破绽,马虎一点的话也可以理解为孟华当了几年让给同门的一飘道长,实际原因则是羽生先生在创作中照应不周。诸如以上例子在《剑网》中还有一些,于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将《剑网尘丝》与《绝塞传烽录》拉上关系,对整部小说来说应该是有得有失,但是个人感觉中显然是失大于得,除了出现以上所提的破绽矛盾外,也延缓了晚期风格的形成,直到封笔之作《武当一剑》,羽生先生方形成纯粹的晚期风格,其小说也初具成就。想想或许本来可以提前几年,至《武当一剑》达到大成,于此不免感觉可惜了。

以上想法多是出自个人妄测,客观依据很少,请各位朋友莫要见笑。

参考文章:《就〈武林三绝〉与〈广陵剑〉的出入,与游龙兄笔谈》 私家侦探作

《三剑楼小说连载表》 私家侦探 侠圣 SMSJSMSJ整理

梁羽生家园http://www.yushengbbs.net/bbs

0

主题

10

回帖

747

积分

闯荡江湖

积分
747
声望
737 声
银两
6618 两
回帖
10
精华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11-19
最后登录
2017-6-29
发表于 2008-3-7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得不佩服游龙兄,读得深、读得仔细,兼且见解独到,这一点我自愧不如啊!

就游龙兄的话题,谈一点,就是梁老大作中的时间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在一些续作中,反复思量,都会发现时间不符的问题,如《白发》与《七剑》之间。

《白发》中,练霓裳最后遇见了袁崇焕,那时崇祯还没有即位,也就是说,即算崇祯马上即位,清兵也要在17年后入关。这样到清兵入关经历17年了。而清兵入关,清朝建立是1644年,这时候白发魔女大概也就是40多岁吧。在《七剑》中,出现了纳兰容若,据史料记载,纳兰容若生于1655年,卒于1685年,年仅三十岁。即便是纳兰容若去世那年张华昭他们将优昙仙花送到了白发魔女的手中,那时白发魔女也只有80几岁。可是书中当时却说她已经90余岁了。

这样的时间问题在其他续作中如《云海》、《游剑》中也可看得到。

那么《七剑》中,白发魔女那找不到的10年光阴在哪里呢?或许是我阅读得不够仔细,有些地方疏漏了吧!

其实圣人也会有错的时候,何况梁老的大作精彩的是体现在文字和故事中的。借着游龙兄的帖子,将以前的一些疑问提出来,希望有机会探讨一下。

乐而无言,第一乐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4

主题

3249

回帖

2万

积分

武林盟主

积分
25212
声望
21411 声
银两
53313 两
回帖
3249
精华
55
阅读权限
2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11-22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乐无言兄过奖了,个人不过胡乱猜测,实有贻笑大方之感,盼多赐教!

羽生先生作品系列确实存在许多时间问题,部分是作者疏忽,部分是后传写在前而后补写前传,为了情节需要而造成的时间问题.如《白发》与《七剑》个人想应该就是这种情况了。

《七剑》为了表示岁月的沧桑,所以将白发魔女的年龄定为90多岁,其实不用参考其他依据,优昙花开的时间是六十年,那么卓一航守候优昙花开应该就是在白发魔女三十多岁时开始守候,但是创作《白发魔女传》考虑主角年龄最好还是二十来岁,很难想像两人一直未婚至三十多岁方发生情变,也就造成了白发魔女年龄的矛盾。个人感觉中,如果将优昙花定为八十年一开花或许会更好一些。

梁羽生家园http://www.yushengbbs.net/bb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697

回帖

2301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2301
声望
2103 声
银两
8676 两
回帖
697
精华
1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12-6-8
发表于 2008-3-10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游龙兄好,在此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因是探讨,所以就不另外开帖了。)
  首先,我不是很同意老兄关于“冷兵器时期”的观点。当然不是说老兄的推算有误,而是我不认为梁羽生在创作时会兼顾这些问题。理由非常简单,只要他稍稍留意及此,现在便不会有那么多读者替他算年代了。所以老兄有关“冷兵器时期”是梁羽生“时代底线”的说法,我觉得很可商榷,毕竟再晚也晚不过《龙虎斗京华》吧。(当然不能排除他改变想法的可能,毕竟后来没出现过这么晚的年代。但我觉得他既然早期都不在乎,晚期恐怕更无所谓了。)以梁羽生的创作习惯,他自己也未必知道《绝塞传烽录》的背景,是嘉庆末年或道光初年吧。
  最重要的是,关于“为什么《剑网尘丝》写到后来,要与《绝塞传烽录》发生关系”这个问题,老兄的猜测的确是一种可能,不过我另外倒还有个想法,且说来听听。《剑网尘丝》的连载开始时间,是1976年9月1日;《弹指惊雷》和《绝塞传烽录》的切分点,是三个月后的12月15日与16日间。也就是说,《剑网尘丝》开始连载(或开始动笔)的时候,梁羽生可能还没有切分《绝塞传烽录》的想法。我认为他之所以要形成切分《绝塞传烽录》的想法,完全是因为切分点的出现,并且这个切分点是超出梁羽生的预料的。
  因为“切分点”的具体情况,已经有专门的帖子发布,所以在此不引用了。只说说我的想法。
  在我看来,梁羽生绝不是一个完人,他也会生气,也会愤怒,也会追求名誉。罗孚在去年7月接受采访时曾经谈过他对梁羽生的印象,大意是说,对于金庸的“后来居上”,梁羽生很不服气。1976年时,金庸已经着手修订作品很长时间了,声望盖过老梁,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文革”期间,看左派报纸的都必须躲在厕所里,梁羽生的受关注程度,可想而知。)梁羽生很可能心中闷气,但没有办法,正好这时通过某种渠道,听说了“切分点”事件——《新晚报》在刊登他的小说时,发生了严重的错误,这促使他变得更加不悦。但这里还有个问题,如果真是《新晚报》的渎职,为什么在以后将近两年的时间内,都没有任何形式的更正说明呢?我的解释是,因为梁羽生一直没有找报社谈过这些问题,所以报社也就马马虎虎的继续刊登了。那么梁羽生为何没有找报社呢?
  这有两个可能,一是他虽然知道了,但毕竟自己是老员工,面子上不合适。但这个理由说不通,因为《新晚报》以前连载梁羽生小说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更正”,这次出了如许大的错误,反而只字不提,岂不惹人生疑?当然也可能是换了新的编辑,没有检查昨天发表的稿件的习惯,所以并不知道自己出了问题。第二个原因,就是他当时自己也不看《新晚报》了,所以始终不知道自己的小说出了问题,直到连载结束、即将出书时,才被出版社告知,因此便将小说顺势分成两部,作为纪念,以后也不再给《新晚报》供稿了。自《绝塞传烽录》结束至修订本《飞凤潜龙》刊出,当中有五个多月的时间,很可能是《新晚报》与梁羽生多次交涉,最后梁羽生才退了一步,勉强炮制几个半吊子的“修订本”,交给报社。但新的小说,则始终不给了。
  《绝塞传烽录》至修订本《飞凤潜龙》间,梁羽生在《香港商报》新开《武林天骄》的连载。因此他在《新晚报》的搁笔,似与精力无关。虽然《武林天骄》的连载时间至今仍未核实,但78.05.02应该是个较为可信的数字,权且相信。《武林天骄》的开始,距《绝塞传烽录》结束,大约是一个月的时间。(但《武林天骄》距离同在《香港商报》的《广陵剑》,则有近两年的光景!他为什么隔了那么长的时间,才继续供稿?)第一种可能,是梁羽生在拒绝《新晚报》约稿的同时,把新的小说直接交给了《香港商报》。第二种可能,是《绝塞传烽录》还没有写完,就已经决定给《香港商报》供稿。然而不管是哪种可能,都足以证明梁羽生根本没有继续为《新晚报》供稿的意思。如果是第一种可能,就说明梁羽生当时明明有所余力,却不肯为《新晚报》写稿;如果是第二种可能,就更加说明了他对《新晚报》的不满——因为他的精力,既然只可支持两部小说的连载,那么在《大公报》上已有《剑网尘丝》的前提下,答应《香港商报》的约稿,就无异于宣布自己决定在写完《绝塞传烽录》后,将会立即与《新晚报》划清界限。
  游龙兄在文章中的考据,对我而言,是很富有启发意义的。《剑网尘丝》与《绝塞传烽录》发生关联,是从第十二回以后的事情。按照年月推算一下,应该正是《绝塞传烽录》结尾之时(误差不超过一个月)。也就是说,梁羽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对《剑网尘丝》创作思路的重大变异。不过还有一个情况是应该考虑的,即《绝塞传烽录》实际写完的时间,要早于甚至远远早于在报纸上连载结束的时间,但这样一来,问题将更加趋于复杂,因此就先不考虑这个情况了。游龙兄认为,梁羽生将《绝塞传烽录》的“后话”融入《剑网尘丝》之中,“在一定程度也满足了部分读者的需要和报社高层的要求”,我倒觉得恰恰相反。因为只要看看《新晚报》与《大公报》各自发表的梁羽生小说,就不难发现,两家报纸的故事系列,始终都是泾渭分明的,尤其步入六十年代之后,《大公报》承载了梁羽生的唐系列与部分宋系列,《新晚报》则是清系列。(并且游龙兄也认为,《剑网尘丝》刚起笔时,梁羽生是没有使之与《新晚报》作品相连的意图的。)游龙兄的想法,可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上:“买《新晚报》的人,也一定会买《大公报》。”因为倘若不是这样的话,在没有任何宣传的前提下,读者怎么会知道《绝塞传烽录》的“后话”将被放到《剑网尘丝》中继续陈述呢?但这个假设,恐怕对绝大多数读者而言,都是不能够成立的。有几个人会同时买两份“左派”报纸,只为了看全梁羽生晚期的两部小说?毕竟,古龙风已经刮起很久了。
  我的想法是,梁羽生可能是用“《剑网尘丝》实为《绝塞传烽录》续集”的借口,来拒绝《新晚报》的约稿的。尽管这种改变创作思路的做法,会严重糟蹋作品,但却可以很容易的收到让对方死心的效果。事实上,只要看看梁羽生晚期的几部作品,就会发觉,梁羽生基本上都是在故意“糟蹋”作品的。尤其《武林天骄》与《武当一剑》,简直是糟蹋得有些登峰造极了。(如果说缩水之后,水平仍然很高,那也是因为缩水前的水平已经很高。绝不可能是因为大量的删节,反而提高了水平!)
  接下来要谈的问题是,梁羽生晚年为何对作品如此的漫不经心?这大约是因为,他主要的心力发生挪移,从武侠小说变成对联了。除了广泛搜罗对联素材之外,另一个十分显著的情况,就是梁羽生开始频繁的为小说撰写嵌名回目。这可能是他从“文化大革命”时代开始,保留下来的习惯,但到了后期,出于研究对联的性质,变得愈发强烈。“文革”中期的几部小说,像《慧剑心魔》、《瀚海雄风》等,最后一回都是嵌名的,很见匠心。可到了《绝塞传烽录》的结尾,“弹指传烽消罪孽 惊雷绝塞了恩仇”,同时嵌入《弹指惊雷》与《绝塞传烽录》两部小说的名字,就不是单纯的游戏之作了,而是别有很深的寓意。(我就是从这个回目,结合着连载时间,才猜出两部小说原为一部的事实。)总之,梁羽生晚年对武侠小说的创作,似乎是处于懈怠的状态。一方面可能是他想超过金庸,但自己也知道不但没可能超过金庸,甚至连恢复早年盛况都没有可能,结果滋生了对武侠小说的厌倦情绪;另一方面则是兴趣的转移。
  根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内地出现的《飞红巾》看来,梁羽生应该是有保存报纸的习惯的。因为这个《飞红巾》,是在《周末报》原刊本(或伟青书店本)的基础上,参杂《新晚报》连载的修订本,整合而成的。好像是以残缺的连载修订本为底,缺损处以伟青书店本补足。由于连载修订本始终没有出版过,因此不难判断,梁羽生拥有《新晚报》连载修订本的唯一途径,就是保存报纸。但这项工作是不是通过剪报,以及是不是梁羽生本人做的,则很难有定论。既可能是梁夫人做的剪报,也可能是梁羽生订购了《新晚报》,在存报基础上临时凑出来的。《绝塞传烽录》连载间的重大失误,他或者恰好漏看,或者看到了却不方便说,只默默的以行动“答复”,都有可能。但更大的可能则是,因为《绝塞传烽录》的失误,使他对《新晚报》有所留心,所以在保存报纸之余,经常的翻看或剪下修订本连载。这个行为在无意中,也给日后“再度修订本”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此帖子已被 私家侦探 在 2008-3-9 23:18:15 编辑过]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4

主题

3249

回帖

2万

积分

武林盟主

积分
25212
声望
21411 声
银两
53313 两
回帖
3249
精华
55
阅读权限
2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11-22
 楼主| 发表于 2008-3-11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侦探好!

就你提出的意见,我认为存在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事隔这么长时间,即算是当事人都可能记得不是很清楚,何况我们都不是当事人,所以提出多种意见,列出不同的可能性,对于研讨梁著是很有益的。

个人认为:“冷兵器时代”,羽生先生还是有一个隐隐约约的界线,除了早期的《龙虎》、《草莽》外,长达三十年的时间中,羽生先生再没有涉及这个年代的背景,何况即就《龙虎》、《草莽》而言,小说中也基本没有涉及洋人,一定程度说明羽生先生不愿将笔下的武功同西方的枪炮相比较。就创作背景年代而言,羽生先生对《绝塞》结局的年代似乎还是有一定的认识,《风雷震九州》中“天理教进攻皇宫”一役已明确交待了嘉庆帝都皇子即后来的道光帝旻宁,说明羽生先生本人对其小说年代的承接关系还是有一个认识。且《绝塞传烽录》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即是“白驼山推销神仙丸”,联系到道光时期开始的鸦片对国人的毒害,“神仙丸”对一众武林高手的毒害,是否在一定程度可作为一个小说背景参考依据。

梁本人不是完人,对于新晚报发错稿件的事,自然会引起不满甚至是愤怒,这应该是人之常情,但是是否会引起双方之间大的决裂,个人认为可能性不是很大。不考虑继续供稿是否存在一个原因就是其认为《绝塞传烽录》已没有再续下去的必要,且《香港商报》约稿在前,另外该报连载过《狂侠》、《鸣嘀》,从稿件连续性考虑,因此将《武林天骄》交予《香港商报》。而《新晚报》主要连载清朝系列,羽生先生本人觉得清朝系列已没有必要再续下去,所以停止了《新晚报》的连载。从《新晚报》之后一直连载修订稿,一定程度可看出双方的关系至少不那么僵。

《大公报》连载的《剑网尘丝》延续着着《绝塞传烽录》的故事,应该说读者一般不会同时购买《大公报》和《新晚报》,但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是否有可能觉得《大公报》的读者阅读的是整部的《剑网尘丝》,而对《绝塞》后传感兴趣的读者,结束《绝塞》后转读《大公报》正好承接了《绝塞》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完整的。

梁晚期对武侠是否感到倦怠,应该说有很大的可能性,毕竟写了二十多年,而且经历了“文革十年”那种高产量的写作,任何人都会有一个疲倦的心态,但是其本人应该还是一个负责的作家,且对武侠应该在保持有一定程度的热情,否则不会在晚期继续对其武侠创作进行新的探求和偿试,一个失去热情的人要不就是继续中期的笔法,省时又省力,要不就象金一样干脆封笔,但是梁并没有这样做,从这似乎可看出梁本人的热情。

就作品考据而言,我是远不如你的,在此仍然提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作彼此间交流!

梁羽生家园http://www.yushengbbs.net/bb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697

回帖

2301

积分

亦狂亦侠

积分
2301
声望
2103 声
银两
8676 两
回帖
697
精华
1
阅读权限
45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12-6-8
发表于 2008-3-11 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答游龙兄

  个人认为:“冷兵器时代”,羽生先生还是有一个隐隐约约的界线,除了早期的《龙虎》、《草莽》外,长达三十年的时间中,羽生先生再没有涉及这个年代的背景,何况即就《龙虎》、《草莽》而言,小说中也基本没有涉及洋人,一定程度说明羽生先生不愿将笔下的武功同西方的枪炮相比较。就创作背景年代而言,羽生先生对《绝塞》结局的年代似乎还是有一定的认识,《风雷震九州》中“天理教进攻皇宫”一役已明确交待了嘉庆帝都皇子即后来的道光帝旻宁,说明羽生先生本人对其小说年代的承接关系还是有一个认识。且《绝塞传烽录》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即是“白驼山推销神仙丸”,联系到道光时期开始的鸦片对国人的毒害,“神仙丸”对一众武林高手的毒害,是否在一定程度可作为一个小说背景参考依据。

  我觉得作为“参考依据”是有可能的,但应该不存在类似“底线”的概念。如果梁羽生愿意写下去的话,他完全可以循《龙虎》、《草莽》的故例,回避洋人出现。另外我觉得“白驼山推销神仙丸”可能只是一种单纯的影射而已,毕竟没有出现明确的历史年代,大概梁羽生自己也是很含糊的。还有就是“神仙丸”的问题,大概不止是与“虎门销烟”有关,而是有什么现实基础,提醒梁羽生想到了那个历史事件吧。

  梁本人不是完人,对于新晚报发错稿件的事,自然会引起不满甚至是愤怒,这应该是人之常情,但是是否会引起双方之间大的决裂,个人认为可能性不是很大。不考虑继续供稿是否存在一个原因就是其认为《绝塞传烽录》已没有再续下去的必要,且《香港商报》约稿在前,另外该报连载过《狂侠》、《鸣嘀》,从稿件连续性考虑,因此将《武林天骄》交予《香港商报》。而《新晚报》主要连载清朝系列,羽生先生本人觉得清朝系列已没有必要再续下去,所以停止了《新晚报》的连载。从《新晚报》之后一直连载修订稿,一定程度可看出双方的关系至少不那么僵。

  我倒觉得这里面还有其他的原因。如果《绝塞传烽录》果然没有续下去的必要,那么《剑网尘丝》的突然转向,就实在有些不可理解了。《新晚报》之后的确连载了不少修订稿,但梁羽生对这些修订稿的态度,是值得注意的。并且《新晚报》连载梁羽生小说,基本上都是一部接一部的出现,但《绝塞传烽录》与修订本《飞凤潜龙》之间却有五个多月的时间。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梁羽生并没有用这五个月,仔细修订即将连载的修订本,那他做什么了呢?我认为是在与《新晚报》反复交涉。(《大公报》推出修订本,距离《武当一剑》结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在拒绝供稿的基础上,拿出几个“修订本”应付场面,让双方都得以下台。

  《大公报》连载的《剑网尘丝》延续着《绝塞传烽录》的故事,应该说读者一般不会同时购买《大公报》和《新晚报》,但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是否有可能觉得《大公报》的读者阅读的是整部的《剑网尘丝》,而对《绝塞》后传感兴趣的读者,结束《绝塞》后转读《大公报》正好承接了《绝塞》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完整的。

  游龙兄的原帖里,也曾提到,《剑网尘丝》的最初构思,可能是在“齐勒铭、穆娟娟、楚劲松、庄英男彼此之间的爱恨情仇”上作文章,这或许可以表明梁羽生在写第九回时(大约是77年9月),对《剑网尘丝》仍然是有总体上的清醒认知的。但到了第十二回时,猛的出现变故,《剑网尘丝》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一下子成了《绝塞传烽录》的续集,这恐怕是违背常理的。因为读者若是在《绝塞传烽录》连载完了之后,才想起来要看《剑网尘丝》,那么只能是从中间开始读起,前面的事情全不知道。并且《剑网尘丝》在出版时也是被一分为二,恰好是《剑网尘丝》十八回、《幻剑灵旗》十二回,倘若倒过来的话,似乎就有很强的纪念意义了。梁羽生将《剑网尘丝》切分开来,是否也有纪念此事的用意?毕竟这书的情况跟《绝塞传烽录》不同,“切分点”其实联系得十分紧密。(以梁羽生切分回目时的习惯看来,基本上都是在期与期之间下刀,唯独这次是在同一期的两句话间下刀。)

  梁晚期对武侠是否感到倦怠,应该说有很大的可能性,毕竟写了二十多年,而且经历了“文革十年”那种高产量的写作,任何人都会有一个疲倦的心态,但是其本人应该还是一个负责的作家,且对武侠应该还保持有一定程度的热情,否则不会在晚期继续对其武侠创作进行新的探求和偿试,一个失去热情的人要不就是继续中期的笔法,省时又省力,要不就象金一样干脆封笔,但是梁并没有这样做,从这似乎可看出梁本人的热情。

  我很难相信梁羽生晚期,对武侠小说仍抱有很高的热情。如果猜的不错的话,游龙兄所谓“新的探求和尝试”,大概是从三个方面来定义的,一是人性复杂化,二是句式古龙化,三是情节离奇化。但这三点其实也可从另外的角度来进行重新审视。人性的复杂化,只不过是因为他在文革后,迫切的想要“说些真话”,或者说他在文革期间比较注意控制自己的行文,文革结束后不用控制了,就直接写成这样,未必是故意的探索。第二,按照网上的讨论看来,所谓“古龙化的句子”,多指《幻剑灵旗》开篇那几句话,但实际上是后补进去的,并且从整体上看来,那几句话似与全文颇不谐调,所以梁羽生未必曾有意改革自己的行文风格。第三,情节的离奇,其实早期也有,晚期不过是更加乐于此道罢了。(似乎有种观点,认为能够写离奇情节的作家,思想也必定十分复杂。或者反过来说,越喜欢闲来思忖事情的人,越容易写出离奇的情节。)游龙兄认为“一个失去热情的人要不就是继续中期的笔法,省时又省力,要不就象金一样干脆封笔”,我的看法是,首先梁羽生是不能“继续中期的笔法”的,因为他的中期恰恰是文革时期,因此他只能继承更远的早期。晚期的几部小说,单以笔法而论,我觉得确实很像早期,只是少了激情,多了消沉。至于“封笔”,梁羽生并非不想封笔,而是被朋友拽着不放,结果勉勉强强的只能多写几年。由此也可看出,梁羽生晚年在创作上,应是十分消极、被动的。游龙兄所谓“热情”二字,我确实感受不到。

梁羽生家园,梁迷网络的家http://www.yushengbbs.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11-24 02:22 , Processed in 0.07031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